Skip to content

《解谜茑屋》 杨蕾解读

《解谜茑屋》|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川岛蓉子(Kawashima Yoko)被称为日本最会提问的媒体人之一。她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商学院,在《日经网络商业志》《读卖新闻》等媒体都有连载专栏,出版过《给未来的创新经营者》等著作。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川岛蓉子与增田宗昭对谈的结集。川岛蓉子问得很细致,增田答得很坦诚,他们的对话能解开茑屋书店成功的秘密,揭开增田宗昭的商业版图。

核心内容

第一,增田宗昭如何打造出茑屋书店? 第二,茑屋书店这么成功,究竟卖的是什么? 第三,茑屋书店的母公司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解谜茑屋》,茑屋指的是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茑屋书店,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茑屋书店是怎么来的。

我们已经习惯在网上买书,习惯看电子书,街上的书店越来越少。为什么还要了解一家书店?因为它跟普通书店不一样。在货品摆放上,传统书店一眼望去,都是密密麻麻的书,而东京的代官山茑屋书店很奇怪,书摆得很分散,你还会在一本书的旁边看到意大利面和面酱。日本街头的普通书店,面积都不大,而代官山茑屋书店足足有一万多平方米。日本实体书店不断倒闭,茑屋书店不仅开了1500多家,收入也遥遥领先。根据《日经流通新闻》的数据,2018年,茑屋书店的销售额超过200亿元。

问题来了,茑屋书店为什么能够逆流而上?这本《解谜茑屋》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是一部访谈集,提问者是川岛蓉子,她被称为日本最会提问的媒体人之一,回答者是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川岛蓉子问得很细致,增田答得很坦诚,他们的对话能解开茑屋书店成功背后的秘密。

如果你见过增田的照片会发现,他的外形很符合我们对书店老板的想象,一头银发,总穿着深色T恤、牛仔裤和白色匡威鞋,像个资深文艺青年。他每天都给员工写邮件聊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还经常出书。他做出的重大商业决策,乍一看也有点随性。比如,2010年,苹果发布iPad,给传统纸书带来极大冲击。这一年,增田却要在东京的繁华地段开一家面积巨大的代官山茑屋书店,连建筑师听到这个决定都觉得增田是不是疯了。别的商人肯定会充分利用这块地,而增田盖了三栋只有两层高的建筑,建筑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隙。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代官山茑屋书店不仅在商业上很成功,还成为东京地标型建筑,被誉为“全球最美书店”。

听到这,你可能跟我刚开始想的一样,增田这么成功,可能是运气好,或者家境好,才敢这么冒险。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增田的家族的确富有过,不过,他成功可不是靠家族支持,恰恰相反,他创业是为了给家人钱。他的成功也不是只靠直觉,他也利用好了理性。

接下来,我会用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解谜茑屋》这本书。第一部分,增田如何利用理性打造出最有名的茑屋书店?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茑屋书店这么成功,它究竟卖的是什么?最后,茑屋书店的母公司起到了什么作用。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一开始创业时,增田的确靠的是直觉。1983年,他开了第一家茑屋书店,虽然名字里有书店,但它其实是一家文化便利店,除了书之外,还出租、售卖音乐CD和电影录像带,24小时营业,有点像711那样的便利店。

增田开这家店的初衷很简单,“直觉和情感是创业起点”。直觉的意思是,他之前没卖过书,没开过店,单凭直觉就决定做这个当时没人看好的商业模式。情感这个起点则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增田的父母家世显赫,祖父经营过一家建筑公司,母亲那边的亲戚也是非富即贵。增田的父亲虽然继承了大量家产,但做生意失败,家境衰落。增田经历了这个转变,他一直都为此有点自卑,觉得自己比亲戚们矮了一大截。

不过,增田没有被自卑压垮,反倒有了创业的动力,他想重振家族的声望,让家人幸福。三十多岁时,增田之所以要开第一家茑屋书店,就是想给母亲、太太、姐姐和妹妹各送1亿日元,感谢她们的照顾。这个目标,上班族肯定实现不了,增田只能去创业。

既然连增田都说,直觉和情感是自己的创业起点,为什么我还要说他靠的不只是直觉还有理性?这得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川岛蓉子,她在书里不断追问,增田怎么看待直觉和理性,做判断时哪个比较重要。我们这才知道,增田的决策秘密。简单说,增田的很多决策和想法,乍一看,像是受到感性因素影响激发出来的,但其实都是以数据为基础,经过理性分析后得出来的。对他来说,直觉和理性都很重要,没有先后之别。

接下来,我们通过代官山茑屋书店这个明星项目,看看增田怎么利用理性分析开好一家大型书店。

首先,在书店的定位上,增田找到了最优质的顾客群。2010年以前,茑屋书店的店铺都是小型文化便利店,核心顾客群都是二三十岁、不太富有的年轻人。一家公司肯定不能只服务一个群体,2003年左右,增田就想突破现有的顾客群,找到新顾客。

大部分公司寻找新顾客的方式,都是从更年轻的群体入手。比如,像迪士尼这样的娱乐公司,不管一部动画电影有多老,对刚长大的孩子来说,都是新电影,每年的新生儿将来就会成为他们的消费者。按理说,增田的目标应该是找到富有的年轻人,或者更年轻的群体,但增田最后找到的目标客群却是老年人。这就有点奇怪了,因为跟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消费没有那么冲动,还很注重性价比,但增田却把他们称为“白金世代”,是最优质的顾客群,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增田在顾客群的数量和质量上下了工夫分析,发现了日本老年人的市场潜力。他看到一张与日本人口相关的图表,这张表的重点是,日本将会成为一个年轻人越来越少,60岁以上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国家。增田意识到,要想获得商业利润,就得把人数最多的世代作为目标。二战后,日本出现了战后婴儿潮,这个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为团块世代,是日本人口最多的世代,团块世代之后,日本人口就开始持续减少了。增田在《茑屋经营哲学》这本书里说,全日本其实只有“三位”顾客:拥有丰厚资产的老年人,老年人的孩子,以及年收入不到400万日元的大多数人,400万日元换算过来大概是20多万元。

增田还发现,人数最多的团块世代里,有一部分人对茑屋书店来说是很完美的消费者。他们年轻时向往欧美国家的生活方式,接触过大量电影、音乐、书籍、杂志。上了年纪以后,他们既有钱又有闲,保持着阅读习惯,喜欢听CD、看老电影,愿意回味年轻时接触过的东西。也就是说,增田找到的新顾客是有钱、有文化的老年人。

找准了目标人群,接下来,就要想方设法让这些人来代官山茑屋书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白金世代有钱有闲,各行各业都想抢他们过来,给他们提供商品和服务,竞争非常激烈。再加上,白金世代见多识广,好奇心旺盛,文化程度也比较高,要想吸引他们,非常考验一家公司的营销能力。

吸引白金世代,别的公司可能会通过给品牌打广告,或者利用价格优势来吸引他们,增田的方式却很不一样,他想把代官山茑屋书店打造成白金世代愿意特地来一趟的地方。

网络时代,购物非常方便,什么样的购物场所能让人愿意专门来?增田分析了网络平台和实体店各自的优势,然后发现,要想让白金世代专门来一趟,就得有意识地打造出网络绝对提供不了的东西。比如,你可以在便利店当场买完东西就拿走,这种及时性是网络没有的。再比如,大型百货商店里的货品琳琅满目,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这种感觉也是网络无法提供的。

但是增田想开的这家代官山茑屋书店,既不是便利店,也不是大型购物中心,怎么办?增田又进行了一轮分析后发现,其实实体店跟网购相比,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舒适感。如果一家实体店提供不了及时性,商品数量也不多,就得想办法给顾客营造舒适感。

代官山茑屋书店在这点上做得很成功,去过的人,都觉得这里非常舒适。那这种舒适感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如果你看过代官山茑屋书店照片,可能会推测,这里不管是建筑还是室内设计,都这么漂亮,给人带来视觉享受,这种舒适感肯定来自美观。而增田却特意解释说,建筑物漂亮可不是人们感到舒适的真正原因。那是因为什么?增田的回答听上去依然很感性,“可能是风,可能是光,以及由这些营造出的舒适”“让人感到舒适的是风景。风景是由光线营造的。没有光,人就看不到事物,也就无法认识事物。”

“让人感到舒适的是风景”,要知道,在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繁华地段就像摩天大楼组成的森林,怎么从一座商业建筑里看到风景?增田的方法是,为顾客的眼睛找到合适的位置。

如果你去了代官山茑屋书店,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不管你站在哪儿,都看不到这座书店的全貌,你的眼睛始终只能看到书店的一部分。这可不是建筑师设计失误,而是精心设计出来的。这么大规模的建筑,为什么刻意不让人看到全部?在筛选代官山茑屋书店设计方案时,后来中标的那位建筑师告诉增田,想要创造让人舒适的空间,就要让设计符合“人性尺度”,这是一个建筑术语,大概意思是,空间的设计要人性化,要让人感到舒适。这位建筑师说:“人一旦被放到一个太大的空间里,就会变得不安。”所以,要想让顾客来了茑屋书店感到舒适,最好让他们只能看到建筑的局部。

了解了“人性尺度”,再去看代官山茑屋书店,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玄机了。这里的停车场只能停120辆车,按说应该建成立体车库,停车效率更高,但是为了让顾客觉得舒适,增田选择了平面停车场。这样,顾客在停车场停好车,打开车门一出来就能感受到这里天空辽阔,绿意盎然。

开头说过,代官山茑屋书店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增田盖了三栋只有两层高的建筑,建筑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隙,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为了营造舒适感。这些空隙还被设计成可以散步的小路,因为增田想给顾客提供一段散步的时光,“人在走路时,想象力自然会活跃起来”,建筑之间的空隙看上去浪费了空间,实际上给人们提供了更珍贵的东西——想事情的时光。增田觉得,只要顾客来过这里一次,感觉到舒适,就会还想再来。开业后,代官山茑屋书店果然很受白金世代欢迎,还成为日本家庭喜欢去的场所,日均客流量大约1万人。

好,在这部分我们知道,增田开茑屋书店,并不是文艺青年头脑发热,只靠个人感觉,他很会利用理性,找到了能够创造出商业利润的“白金世代”,营造出舒适感吸引他们。

人们愿意来逛一逛并不代表就会买东西走。很多人来代官山茑屋书店其实没什么购物目的,结果走的时候总会买点什么。这是怎么做到的?还记得开头我们说过代官山茑屋书店里,书的旁边是意大利面和酱料,为什么书店会卖食材?在这部分,我们就来说说,茑屋书店究竟卖的是什么。

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奇怪,茑屋书店卖的是书,这肯定没错吧?他们卖书的确卖到全日本第一,别忘了,他们也出租电影DVD和音乐CD。2013年时,茑屋书店借出的DVD一年就能达到7.2亿张,借出去的音乐光盘换算成歌曲数目,一年大概有20亿首。这样的成绩非常惊人,然而,增田却说茑屋书店卖的既不是书,也不是CD、DVD,而是生活方式。

他当年创业开第一家茑屋书店,同时提供书、音乐CD和电影录像带,就是因为这三种东西都能给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三者缺一不可。增田解释说,对顾客来说,茑屋书店里有价值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书或CD,而是这些载体里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可能包括:我想住在电影主人公家那样的房子里、我想按照某本书里的方式生活、我想去这首歌里讲述的地方旅行等等。

既然卖的不是书,而是生活方式,就得推翻传统书店的做法。日本传统书店会把不同类别的书放在不同的区域,比如,旅行指南放在一起,杂志放在一起,小说都在专门的区域里。这种布置方式经常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假如你想去英国旅游,想买本旅行指南,想看看杂志对英国的最新介绍,想读一读英国作家的小说,就得在书店里跑来跑去,不停翻找。

增田介绍,传统书店这样布置是因为,他们没有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而是为了自己方便,不同类别的书都有专门的渠道商,新到的小说只需摆在小说区就好,不用去管小说的内容能跟其他区域产生什么关联。

那怎么从顾客的角度布置书店?茑屋书店的方法是,把传统书店的分区完全打乱,然后根据书里提供的生活方式重新分类。代官山茑屋书店里的分区包括旅游、美食、人文、设计等,摆放的物品也不局限于书、CD和DVD,只要提供的生活方式接近,什么物品都可以摆在一起。于是,书和其他商品组合在一起,给顾客提供了一个个生活提案。比如,在展示意大利菜谱的台子上,也会摆着书里介绍的食材,可以随书一起买。假如你想去英国旅游,除了旅游指南,你还可以在茑屋书店买到,英国最新的杂志、最有名的电影和最受欢迎的音乐。

制作这样的生活提案,对人的要求很高,用增田的话说,这是一份高级的编辑工作,因为你得了解书里的内容,把它分到合适的区域,还得考虑到书里什么内容能引起顾客的兴趣,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求。

谁来负责提供生活提案?茑屋书店有一个专门的岗位叫导购员,门槛比普通书店店员高很多。他们必须得是某个领域的专家,通晓这个领域的知识,他们决定采购哪些商品、某个区域怎么布置,接待顾客时,他们要给出具有针对性、立刻就能用上的建议。茑屋书店的导购员有多资深,给你举几个例子,烹饪类的图书导购员是一个日本大型出版社女性杂志的前主编,旅游类的导购员是一个资深记者,出版过二十多本旅游指南。如果你想学烹饪,或者去旅游,这些导购员都能给你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导购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顾客在茑屋书店的体验,怎么保证他们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提案?增田的方式听上去有点空泛:让员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可不是因为增田偷懒,不管员工。在增田看来,自由反而对人的要求更高、更难,是一条困难的路。他觉得,很多人愿意在公司被人管理,做上级安排好的工作,把自由拱手让出,就是因为被人管理要更轻松。自由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并不轻松,难度很高,但也正因如此,工作才会变得有趣、有挑战性。

增田对自由的理解也很值得你了解一下。对于自由,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有人认为不用上下班打卡就是自由。但在增田看来,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由需要使命感,“不被本能和欲望诱惑,听从理性的声音,就是自由”“不用做不想做的事,不叫作自由。做必须做的事情,那才叫作自由。”

茑屋书店卖的不是书,而是生活方式,增田究竟开了一家什么公司?难道是企划公司?没错,茑屋书店的母公司是CCC公司(culture convenience club),这就是一家企划公司,旗下还有好几家子公司,有广告营销公司,还有专门培养创意工作者的学校。茑屋书店就是CCC公司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分,我们来了解一下,CCC公司对策划的理解,以及他们是怎么做策划的。

CCC公司现在有将近四千人,主要从事四个行业:书店、图书馆、商业设施和家电行业。这家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第一的企划公司。说到企划,你可能会想到,一个团队在头脑风暴的场景,大家争相说出自己突然想到的灵感,给客户准备提案。但CCC公司跟普通公司不太一样,他们对企划有自己的理解。增田说,企划,就是要创造出超越顾客理解范围的点子和想法,然后把它商业化,企划的价值就在于能否提高给顾客提供的价值。

听起来有一点抽象,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例子。现在不少便利店都会24小时营业,小型的茑屋书店也会营业到深夜,放在今天看,这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回到1983年,那是一种全新尝试。当时有人认为,茑屋书店这么特立独行是想吸引注意力,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延长营业时代提高收入,或者只是在显示自己有多么努力。

但增田决定营业到深夜,只是因为他相信,这样做能提高茑屋书店给顾客提供的价值。在深夜也能买到或者租到录像带、音乐碟片或书,对顾客来说,是既方便又开心的一件事。

有些企划公司主要拼创意和灵感,认为创意的数量足够多,总能让客户满意。但在增田看来,创意虽然重要,但企划人的命脉是数据。

他很早就发现了数据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增田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报道说,全球证券交易所的信息都集中在路透社总部的计算机里。他意识到,原来只要把跟某个现象相关的信息,全部集中起来分析,就能制定出不同的策略。

他那时候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建立一个系统,让用户数据自动汇集进来,然后利用这个系统“侧写”出茑屋书店顾客的样子。侧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数据画像,通过追踪顾客的消费历史记录,就能知道他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经常吃什么,家庭结构如何。掌握的数据种类越多,消费者的样子就更加立体、清晰。1985年,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增田就创立了CCC公司,还在大型计算机上投资了一大笔钱,让茑屋书店的大量信息数字化。

CCC还推出了一种叫作T-card的积分卡,不仅能在茑屋书店使用,还能在别的商店使用,比如,在便利店买东西,在加油站加油,订报纸,打印照片都可以积分。现在,这种积分已经是日本最大的积分系统之一了,合作的企业超过一百多家,覆盖人们日常生活各种购物场景,会员数量超过6000万,要知道,日本的总人口才一个多亿。

相应的,CCC公司数据库的规模也很惊人,几千万用户每天都会生成大量数据,他们何时、何地、买了什么,CCC公司都知道。这点,估计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会羡慕,他们都很注重大数据的规模,数据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分析出来的用户画像更准确,就能更精准地推荐商品。然而,在增田看来,大数据的目的并不在于搜集数据和推荐商品,更重要的是要从大数据中解读出顾客的心情,然后制定出让他们期待的生活提案。

大数据能够精准描述一个人的消费习惯,这点我们都深有体会。拿CCC公司来说,他们会用300多个参数,分析几千万用户的购物经历,这些参数包括:某个用户家里有哪些成员?他们家里有没有车?他对流行趋势敏感吗?经过一项项分析,CCC公司就能掌握每个用户的大概性格,了解他们的生活形态。

但是,大数据能够读懂我们的情绪吗?完成某个重大项目后,我们可能会上网买东西奖励自己;在某个重大项目里受挫了,我们也可能会上网买同一件东西安慰自己。CCC公司怎么从购物记录读出情绪?

先来看看增田自己是怎么做的。他有个习惯是关心不同的人对物品的感觉,比如,他会在不同的店铺里问人:这本杂志不错吧,那件衣服好看吗,你觉得这家店怎么样等等。他问这些,不是想要某个人的具体回答,而是想确认,他对这些东西的感受跟这些人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他会推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比如性别不同、成长的年代不同或者个性不同。搜集了大量跟感觉相关的信息后,增田发现,顾客会来某家店或者买某样东西,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理由,而是凭下意识的感觉。

增田认为,这种下意识想买的感觉是人类行动的原点,他把它称为“惊叹号(!)”。比如,逛街时,你可能有过这种体验,看到了一件衣服,还没来得及没有思考它好不好搭配、是不是最新款、价格贵不贵,下意识里就非常想买它。过去人们做营销,主要靠各个领域的专家来掌握,怎么让消费者不需要购买理由就想买,但这种方式太依赖个人了,专家毕竟数量有限。

增田认为,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做策划,让消费者产生下意识想买的感觉。CCC公司的数据系统,能够描绘出每个用户的性格和生活形态,帮助不同企业找到潜在的用户,然后针对这些潜在用户,制定出让他们想买某件商品的企划。

听上去,CCC公司的大数据分析只对商人卖货有利,但在增田看来,这些企业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做企划推荐商品,也能帮助消费者跳出自己的喜好框架。大部分人的爱好和品位,一旦成型以后就会比较固定,比如你喜欢推理小说,就会总买这个类型的小说,喜欢某个款式的衣服,很容易买到类似款式的新衣服。有时候,你也想挑战一下自己,试一试别的类型小说或最新款的衣服,可新选择太多了,又难免会担心,不适合的话会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时候,如果有个靠谱的专家懂得你的喜好,帮你推荐一些新的尝试,没准就能帮你拓宽自己的喜好框架。

到这里,《解谜茑屋》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

最后,我还想跟你分享一下增田是怎么做企划的。增田是个企划高手,不仅很会利用理性和大数据,还经常接二连三地产生新创意,作者就问他,普通人怎么能变得像他一样这么有创意?增田说,人们觉得自己很难想出新创意,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中的事物,没有产生想要改善它们的念头,“想办法改善,就是最基本的企划”。你可以在生活中试试他的方法,看到一家店或一家商品,不妨想一想怎么改一下就能变得更好。

在增田看来,做企划没有什么门槛,跟上高尔夫球课是一样的。想象一下,上高尔夫球课的时候,你其实看不见自己挥杆的样子,但是可以去揣摩别人挥杆的动作。增田说,做企划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站在外头往内看,就一定能有所体会。

撰稿、讲述:杨蕾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增田宗昭开茑屋书店,并不是文艺青年头脑发热,他很会利用理性,找到了能够创造出商业利润的“白金世代”,营造出舒适感吸引他们。

2.茑屋书店卖的既不是书,也不是CD、DVD,而是这些文化载体里的生活方式,它们才是对顾客有价值的东西。

3.增田宗昭认为,企划,就是要创造出超越顾客理解范围的点子和想法,然后把它商业化,企划的价值就在于能否提高给顾客提供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