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被看见的力量》 李南南解读

《被看见的力量》| 李南南解读

关于作者

快手研究院,是快手科技设立的企业智库,从事与企业相关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研究。

关于本书

《被看见的力量》系统地阐述了视频时代、人工智能与普惠理念的关系。全书分为9章,每章都有一篇垂直领域的文章,全书配有30个鲜活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快手的生态,涉及生活、电商、教育、音乐、企业、扶贫、非遗、快手村、MCN等领域。

核心内容

本书的作者,不是任何一位商业评论家,也不是互联网研究者,而是快手这个应用的当事人。这是一本文集,由快手的创始人团队,还有教育、运营、电商等各个业务板块的负责人,以及30个快手用户,共同写成。每人一篇文章,只回答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快手到底是什么?

这个视角,就有点像,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想弄清哈姆雷特是谁,怎么办?从这一千个人里,挑几个离哈姆雷特最近,对他最熟悉的人,去问一问。你肯定会获得一个,更透彻的答案。

而且你获得的答案,不仅仅跟快手有关,它几乎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换句话说,快手,是我们观察今天互联网趋势的,一个不容忽视样本。

今天的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是在为用户提供一个连接的工具。比如,对带货主播来说,直播平台是一个连接的工具。对电商店铺来说,天猫淘宝之类的平台,是一个连接的工具。而对快手上千千万万个用户来说,快手就是他们的连接工具。换句话说,快手带给我们的启发,不是怎么当网红,怎么直播带货。而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连接的方式和价值。只要你也愿意作为一个节点,去深入连接更多的人,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这个时代,都会给你机会,去创造新的价值。

各位老铁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被看见的力量》。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快手,也就是手机上的那个短视频应用,快手App,它为什么能做成?截止到2019年6月,快手已经有2亿日活用户,4亿月活用户,几乎每三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

在快手上,你可能看到一个吊车工,上传每天开吊车的视频。也能看到一个中专毕业的农村姑娘,教你怎么做Excel。还能看到一个贫困村的书记,带着全村的父老乡亲卖特产。总之,几乎没有明星,全是普通的人,普通的生活。

坦白说,我自己也是快手的重度用户。最初纯粹出于好奇。我曾经做过导演,拍过一些短片。从专业的角度看,快手的内容肯定算不上专业。我就奇怪,为什么这些视频,还能吸引那么多人?这里面一定有一些,跟传统的内容制作,跟我们以为的互联网规则,不一样的东西。而且正是这些东西,让快手做成了。而今天要说的这本书,研究的就是这件事。

你可能会说,有关快手的模式,很多行业公众号都做过研究,还有必要专门写一本书吗?

其实,这正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它的作者,不是任何一位商业评论家,也不是互联网研究者,而是快手这个应用的当事人。这是一本文集,由快手的创始人团队,还有教育、运营、电商等各个业务板块的负责人,以及30个快手用户,共同写成。每人一篇文章,只回答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快手到底是什么?

这个视角,就有点像,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想弄清哈姆雷特是谁,怎么办?从这一千个人里,挑几离哈姆雷特最近,对他最熟悉的人,去问一问。你肯定会获得一个,更透彻的答案。

而且你获得的答案,不仅仅跟快手有关,它几乎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换句话说,快手,是我们观察今天互联网趋势的,一个不容忽视样本。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问题出发,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个问题是,从商业模式看,快手做的,是一门怎样的生意?第二个问题是,从内容的层面上,快手为什么能聚集那么多的注意力?换句话说,一个几乎没有明星,而且从技术层面看,内容也算不上专业的短视频平台,为什么能吸引几亿用户?这个反常的现象,它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首先,第一部分,从商业模式上看,快手在做的,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给快手科技这家公司一个定位,它到底是一个什么公司?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答案肯定是,快手是一个短视频公司。但是,在快手的内部团队看来,这个答案,其实并不准确。说快手是短视频公司,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伪概念。

因为短视频,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显然,我们不能用一个工具来定义一个公司、一项事业。比如,你肯定不能说一间报社是个文字公司或者图片公司,虽然它们报道新闻,用的是文字和图片。你也不能说一个建筑公司是挖掘机公司,虽然盖房子离不开挖掘机。

一个公司的属性,应该由它提供的价值来定义。比如,迪士尼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提供合家欢,也就是老幼皆宜的快乐体验的公司。阿里巴巴对自己的定位是,服务于众多的中小企业。

那么,快手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呢?一句话,叫,让每一个生活都能被看见。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有点语病。因为生活应该叫一种,不应该叫一个啊。快手科技的副总裁何华锋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一个,比一种的颗粒度更小。快手要做的,是在人,这个最细微的颗粒度上,实现个体之间的连接,让每个个体都被看到。

而且,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就像前面说的,快手上很少有大明星,几乎全是普通人。有整天对着摄像头拉二胡的老大爷,有在工地上搬砖,练出一身肌肉的小伙子,还有在沙滩捡海鲜的赶海小哥。这些还算是有点特点的视频。我还看过很多,毫无特点,跟创作这两个字,完全不沾边的内容。比如喂孩子吃饭,在小区里遛狗,甚至还有在大街上散步的。

就是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展示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让快手有了今天的规模。

好,快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答案就摆在这,快手的定位是,让每一个生活都可以被看见。

那么,这个模式为什么能成立呢?它为什么能做大呢?你也许已经看过很多分析快手的文章。里面也提出过很多观点。比如,有人说快手成功,是因为它有一套高效的匹配算法,总是能给你推送你喜欢的内容。再比如,有人说快手的内容下沉得足够深,在这里你能看到很多大城市里见不到的东西。还有人说快手是占据了先发优势,因为起步早,所以做起来了。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

但是,这本书里,快手的内部团队,对快手的成功,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角度。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说,快手的模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他们做的这门生意,它的商业模式,在很早以前,就被验证过了。而且被验证过很多次,每一次都成功了。

这个模式就是,把一种昂贵的东西变得便宜,把一种稀缺的资源变得普遍。你会发现,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时代,但凡做的是这一类生意,那它大概率上,都会是个大生意。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读书识字的成本很高,因为书本很稀缺,很昂贵。所以,当时,只有地位尊贵的人,或者是僧侣,有机会学习读书写字。但是,印刷术的发明,把文字这个稀缺的资源,变得非常普遍。有机会读书识字的人,一下就变多了。而印刷,也就成了一门大生意。

再比如,19世纪之前,颜料的价格很贵,只有贵族用得起。大部分欧洲人,穿的衣服都是黑色的。但是,1856年,化学家威廉·铂金合成了苯胺紫染料。从此染料变便宜了,每件衣服都有了不同的色彩。而染料厂,也变成了一门大生意。你现在看到的很多制药公司,比如德国的拜耳,它的前身就是染料厂。

再比如,邮政系统之所以成为一门大生意,是因为它让信件,这种昂贵的信息载体,成本变低了,每个人都能用得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而快手做的,归根结底,是同一类事,把稀缺的资源变普遍,把昂贵的东西变便宜。那么,快手改变的,是哪一种资源呢?答案是,注意力。把注意力变得更便宜、更普遍,让每个人都能拥有。

你看,不管是传统的电视、广播,还是后来的微博。在这些平台上,注意力都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只有明星、大V才能拥有。而且获取注意力的成本很高。你就想,一个明星得花多大力气,多少钱,才能把流量提上来。

最终的结果,就是注意力呈现出幂次分布。也就是,少数的人,占据着大多数的注意力。而大多数人,是很少有人关注的。

而快手的目的,就是重新分配注意力资源。在算法上,快手有一条规则,叫平等分发。也就是,向大多数普通人倾斜,让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机会。借用快手科技的创始人,宿华的原话就是,把注意力的幂次曲线拉平一点。说白了,就是把原本聚集在头部的注意力资源拿出来一些,分给普通人。

你看,我们以前都觉得,短视频平台,是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送什么。结果就是,注意力呈现出两极分化。点击量高的,会越来越高,没人关注的,会越来越无人问津。但是,快手会在算法上,在二者之间做一个均衡。

换句话说,传统的平台,是提供内容,让每个人都能获取到信息,都有输入信息的机会。而快手要做的是,不仅让用户有输入,更有输出、展示自己的机会。

其实,只要我们把视角放长远一点,就会发现。任何庞大、稳固的社群,它往往都同时满足这两点。让成员既有输入,又有输出。比如,宗教,这是最古老的社群之一。

你看,但凡规模巨大的宗教,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有输出的机会。比如,一个人对着一群人传道,传递神的旨意,这是在完成信息的输入。而后面,一定会给每个人输出的机会。比如倾诉、忏悔,这都是在完成信息的输出。当一个社群同时具备这两点,它就更有可能把规模做大。

说到这,你可能还有一个好奇,那就是,快手和抖音到底有什么区别?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应用过去的区别有多大,今天看来,它们正在变得越来越像。它们都是短视频,都能直播,也都跟电商打通了,可以直接在上面买东西。其实,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底层的算法。抖音会一直推送那些受欢迎的内容。而快手在算法上,始终会向普通人,向那些原本没有被关注的人倾斜一些。还是那句话,让每个人都能被看到。当然,这两种算法,我们说不上谁更高明,只能说,各有各的长处。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从商业模式上看,快手在做的到底是什么?这本书给出的回答是,重新分配注意力。把注意力,这种原本稀缺的资源,分配给更多的普通人。而且在任何一个时代,但凡你能把一个稀缺的东西变普遍,把昂贵的东西变便宜,它往往都会成为一门大生意。

快手不仅有商业属性,也有内容的属性。接下来,第二部分,咱们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回答,快手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

你可能会说,因为快手上有唱歌、跳舞之类的才艺表演啊。但是,更专业、更好看的才艺表演多得是,为什么要去看快手?快手上也有人在呈现家乡风光。但是,好看的风景多了去了,而且很多专业的摄影师,拍得更好看。还有人在快手上拍视频段子。但是,这些东西在别处也都能看到,不一定非得在这看。

总之,快手上的任何一条视频,单拿出来,都没什么竞争力。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好的是真好,差的也是真差。但是,它偏偏就有人看。而且看的人是真多。这看起来好像有点反常。

但是,当我们把视角再放大一些,把规模这个因素算上,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你看,当快手上只有1个人时,不管他在干什么,你都只是在看一个人。可能是看才艺、看风景、看段子,等等。但是,当这个平台上,有上亿人在呈现自己的生活时,量变引发质变,它就变成了另一个东西。

变成了什么呢?我特别喜欢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大概说的是,人的几个阶段,分别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我觉得,快手变成的东西,就是这最后一句,见众生。当上面有几亿人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自媒体集群,或者是展示生活的地方。而是变成了一个,看见芸芸众生的窗口。

说白了,就是,大了不一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个道理,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而且因为规模足够大,汇集的注意力足够多,这里面就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益。我们可以管它叫,注意力红利。也就是,很多资历不高,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有竞争力的人,在快手上,因为被足够多的人关注,而获得了新的机会。

比如,有个耿帅的年轻人,快手ID叫手工耿。初中学历,家里往上两代,都是焊工。本来,他可能会像爷爷和父亲一样,也当一辈子焊工。但是,这件事一旦被更多的人看见,情况就不一样了。耿帅平时有个小爱好,就是用剩下的零件做点小玩意儿。比如,夺命断魂梳,也就是用菜刀做成的梳子。还有什么弹脑瓜崩神器,地震应急吃面神器。你看,虽然不实用,但是看起来好玩啊。这些东西受到了很多用户的关注。现在,耿帅有300多万粉丝。粉丝还经常调侃他,说耿哥出品,必属废品。

再比如,有个叫兰瑞员的农村姑娘,只有中专学历,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她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做Excel。当然,这也算不上什么特长。按照通常的设想,兰瑞员可能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还是那句话,一旦被看见,这件事就变得不一样了。

你可能想不到,兰瑞员现在在快手上的身份,是个老师。她教的内容很简单,就一件事,怎么做Excel。因为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她很清楚,应该怎么教一个零起点的人。注意,这里说的零起点,可不是不会用Excel,而是不会用电脑,不会开机,甚至连键盘都不认识。现在,兰瑞员已经有86万个学生,一年讲课的收入是40多万,跟大学教授差不多。当然,做成这件事的前提,还是因为平台上汇集了足够多的注意力。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兰瑞员一样,有着同样需求的人。

快手科技的创始人宿华说,截止到2018年,中国有87%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不是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看见。有人在城市上班,有人在草原养狼,有人在森林伐木。也许每个人都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挑战,他们都在解决着各自的问题。

今天,在快手上,你能看到很多非常冷门,学校里不教的课程。比如山羊生病怎么护理?怎么让麻辣烫的汤汁看起来更白?怎么让兰州拉面更劲道?等等。这些原本冷门的技能,一旦被足够多的人看见,它就能变成收益。

再比如,有个村子,叫玉狗梁,位于河北张家口。你看,这个名字很醒目。跟名字同样醒目的,就是这个地方的穷。穷到什么程度?全村没有小卖部,没有私家车。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全村只剩下137个老人。村里不是没想过发展点自己的产业,比如,号召老人做点手工制品,十字绣之类的。但是,村里的老人普遍60以上,眼神不好,手指不是特别灵活。关键是,卖十字绣得先跟下家签合同,假如不能如期交货,还得赔偿。村里的老人一听,全打了退堂鼓。

乍一看,这就像一个死扣,无解。但是,一旦汇集了足够多的注意力,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玉狗梁的村书记叫卢文震。他偶然发现,这些老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炕上,吃饭、聊天、看电视。因为在炕上必须盘腿,这就导致这些老人的腿脚,柔韧性特别好,很适合做瑜伽。于是,村书记卢文震,就带着老人们做瑜伽。原本只是想带着大家健身,但没想到,这些内容后来被放到网上。大家一看,一群农村老人做瑜伽,这事太新鲜了,有意思。结果,玉狗梁马上就成了网红村,后来还上了央视。而且更重要的是,凭借着网红村的影响力,玉狗梁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产业。比如,举办“农民丰收节”,推广农产品,等等。在脱贫路上,往前走了一大步。

你看,在这些故事里,注意力,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即使是一件小事,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只要汇集到足够多的注意力,连接到足够多的人,它能撬动的收益,就会超出你的想象。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从内容层面上看,快手为什么吸引人?假如用一个词解释,就是规模。因为被关注的门槛降低了,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而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引发质变,快手就从一个自媒体集群,变成了看见当下百姓生活的一个窗口。同时,因为汇集的注意力足够多,又让这里面产生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收益。我们管它叫,注意力红利。把这套逻辑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快手创造了一种新的,连接人与人方式。而新的连接方式,一定会带来新的价值。

到这里,这本《被看见的力量》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你可能会说,这是快手的成功。跟我们这些旁观者,关系好像并不大。但是,假如我们多追问一句,快手为什么会出现在今天的中国?它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别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快手?顺着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快手的成功,其实只是一个样本。找到那些成就快手的条件,你也就找到了,让自己向上攀登的阶梯。

成就快手的因素很多。比如发达的4G基础设施。中国在这些年,几乎是不计成本的投入4G建设,即使是身在小山村的一个,没读过几年书的孩子,或者是一个不识字的老人,也可以通过短视频,通过4G网络,被人关注到。再比如,中国的手机制造能力极其发达。一个带有前后摄像头,功能完备的智能手机,只要几百块。再比如,中国发达的物流网络,为网上的直播带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总之,成就快手的因素很多,咱们在这根本说不完。

在这里,咱们只说一件事。这是2019年的中国,刚刚发生的。那就是,2019年,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消费数据,是全世界最高的,购买能力,是全世界最强的。

而且,与此同时,别忘了,我们还有一贯强悍的供应链网络。这套网络强悍到什么程度?我们不说那些典型的商业案例,也不罗列数据,只说一个每个人都能感知到的小细节。

你有没有发现,外卖软件上的新店铺,经常是成批出现的。比如,最近两年突然多了很多卖轻食的。这肯定不是大家商量好一起开业,一批供应商正好在这个时候成长起来了。这些供应商的分工细致到什么程度?就连每一种口味的鸡胸肉,都有各自独立的供应商。

你看,这就是今天中国供应链的一个最小化的缩影。你需要的很多资源,都是现成的。

好,现在让我们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看。一端是几乎什么都能造的,强悍的供应链。另一端是越来越庞大的,消费者的需求。这其中的机会,已经显而易见。那就是连接。连接这两端,把供应链和消费者的需求匹配起来。比如,你是卖牛肉的,根本不需要养牛。你只需要跟一批用户建立起联系,获取他们的信任。并且找到合适的牛肉供应商,然后把二者连接在一起。再比如,最近很火的李佳琪、薇娅,他们的核心优势,也是跟用户之间的深度连接。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是在为用户提供一个连接的工具。比如,对带货主播来说,直播平台,是一个连接的工具。对电商店铺来说,天猫淘宝之类的平台,是一个连接的工具。而对快手上千千万万个用户来说,快手就是他们的连接工具。换句话说,快手带给我们的启发,不是怎么当网红,怎么直播带货。而是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连接的方式和价值。只要你也愿意作为一个节点,去深入连接更多的人,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这个时代,都会给你机会,去创造新的价值。

撰稿:李南南转述:李南南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 快手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把注意力,这种原本稀缺的资源,分配给更多的普通人。在任何一个时代,但凡你能把一个稀缺的东西变普遍,把昂贵的东西变便宜,它往往都会成为一门大生意。

  2. 注意力,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即使是一件小事,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只要汇集到足够多的注意力,连接到足够多的人,它能撬动的收益,就会超出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