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老年金融学》 哈希解读

《老年金融学》|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老年金融学》。

什么是老年金融学呢?它属于老年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领域。老年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和人类社会怎么更好地适应老龄化。那么,为什么要把老年学跟金融学结合起来呢?这是因为,以往在谈到人的老龄化的时候,人们更关注的是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也就是,老年人能平安、健康地活到多少岁。但是,老年金融学在关注健康寿命的同时,还关注老年人的“资产寿命”,也就是怎么让老年人在活得久、活得健康的同时,还不愁没钱花。

老年金融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近年来越发受到关注。这背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些年,在全球范围内,老龄化趋势越发凸显。

从1950—2017年,全球男性的预期寿命从48岁左右增加至70岁左右,女性从53岁左右增加至76岁左右。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人类的寿命还会以每10年2—3岁的速度增长。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步入这本书里所说的“老龄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4%的社会。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英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是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的老龄社会;日本是在1994年,美国、加拿大是在2010年前后。我国在2021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而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老年生活来说,健康和资产都非常重要,它们会显著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在当下,了解老年金融学,了解如何延长我们的健康寿命、资产寿命,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一位知名学者,叫清家笃。他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校长,日本劳务学会会长,对老年金融学、劳动经济学非常有研究。我们刚才提到,日本是在1994年进入的老龄社会,比美国、加拿大还要早十几年。而进入这个阶段之后,日本的社会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日本是我们观察老龄社会很好的样本,了解日本学者对于老龄社会健康管理、资产管理的研究,也能给我们启发,帮我们更好地应对老龄化趋势。

今天的解读,我们就遵循原书主线,分别讲一讲,老龄社会中的健康管理,还有资产管理。这些内容,跟身处老龄社会,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进入第一部分,来说一说,老龄社会中的健康管理。

在老龄社会中,健康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延长人们的健康寿命。这里,我们要注意,健康寿命跟生命寿命是不一样的。生命寿命指的是我们能活多久,而健康寿命指的是我们能健康、独立地活多久。

目前来看,影响人们健康寿命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身体机能下降,包括体力下降,还有出现各种生理疾病,等等;二是认知机能下降,包括出现失智、幻觉、妄想、躁动、认知障碍等各方面认知类疾病。

作者认为,相比于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的认知机能下降,对于老龄社会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首先是因为,正常的体力下降,并不会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很多轻度、中度的生理疾病,都只会影响生活中某些特定的方面,而且经过治疗会有明显改善;但是,认知机能下降,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生活质量发生整体性的下降,而且,认知类的疾病很多都无法治愈,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通常都只能是延缓病情,不能根治。

另外,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中认知机能下降的人数会加速增长。在2021年,日本已确诊为失智症的人数大概是500万,到20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突破700万。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老年人年龄每增加5岁,患失智症的概率就会增加2倍。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所预估,到2050年,日本65岁以上的人中,每5人就将有1人患有失智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老年人患有抑郁、妄想、躁动等精神类病症。

老年人群体的认知机能下降,除了会影响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外,还会不可避免地加重社会经济负担。从老年金融学的视角来看,主要包括这么两方面:

首先,在老龄社会里,金融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老年人手中的。而对这些金融资产的管理,需要良好认知能力的支撑。比如像存取款、证券投资、购买保险这些最常见的金融交易,都需要当事人能作出合理判断。但是,随着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他们对自己资产的管理能力也会下降。如果没有提前对资产进行妥善处理和安置,那么当他们的认知能力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能会有很多资金陷入“冻结状态”。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到了2030年,日本痴呆症老年人持有资产将增加到21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GDP的40%。这些资产里面,就会有很大一部分陷入“冻结状态”。从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分资金没有办法作为资源参与经济运转,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另外,老年人认知机能下降,还会导致对老年人的护理成本上升。从微观家庭层面来看,对认知能力下降的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失智症的老年人,必须要有人全天候看护,一对一地护理。如果是家里人自己来看护的话,那么就会有很多年富力强的人,因为要护理认知能力下降的家人,不得不辞去工作。这在宏观层面,会导致劳动人口的减少,大幅度降低经济的潜在发展能力。

另外,不管是自己看护,还是请专业人士来看护,都需要很大一笔护理费用。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在2020年收集到的数据,痴呆症患者的平均医疗护理费用,超过非痴呆患者的3倍。而且,从日本的数据来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护理费用的增加速度,会超过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这是因为,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认知机能下降严重的老年人数量也会上升,他们的护理费用会远高于轻度认知机能下降的人群。另外,在老龄社会中,人工劳动力的价格会进一步上涨,护理服务的费用也会随之上涨。多种因素叠加起来,就会导致护理费用总额的增加速度,超过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速度。这不管对于微观家庭还是宏观经济来说,都会造成不小的负担。

所以,老龄社会的健康管理,无论是从国民健康,还是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说,都非常重要。刚才提到,老龄社会中,健康管理的目标是让老人实现健康状态下的长寿,而不是单纯的长寿。书中提到的,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长寿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

一是预防。也就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注意预防那些可能因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疾病,防止年老之后发病。这的确是健康寿命延长的王道,不用多说。

第二种方法是补足。也就是帮助已经或者即将进入老年期的人,补足下降的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近些年,随着再生医疗的进步,人们已经可以让功能损害的组织或器官再生,恢复或部分恢复失去的身体机能。另外,大脑科学和机器人工程学的学术研究正不断研发出能接入人体的机器,代替丧失的那部分身体机能。但是,对于认知能力下降来说,刚才也提到了,目前还没有发现真正能够恢复认知机能的方法,靠医疗手段最多也只能是延缓。所以,对于认知能力下降的应对方法,主要还是事前预防和事后护理。

有研究表明,日常锻炼,确保一定的运动量,不仅能预防认知机能下降,而且即使在已经发生认知机能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减缓下降的速度。但问题是,很多老年人在认知机能下降之后,运动能力也急剧下降。而且运动这件事,是很难靠旁人来辅助进行的。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在日本开始应用的一种解决方案,是“运动代替”科技。比如,老年人可以穿戴上一些辅助运动的机器,这些机器发挥的作用,类似于人的骨骼,当机器动起来的时候,人也会跟着动。另外,还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把大脑跟计算机连接起来,通过计算机,激活大脑中的运动指令,驱动身体进行运动。

除了运动之外,前面我们还提到,对于认知下降的老年人来说,周到的护理也非常重要,但是人工护理的成本非常高。针对这个问题,比较可行的一种解决方案,也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比如,在日常生活方面,日本的一些科技企业开发出了辅助老人进食用餐的机器人,辅助老人起身、行走的机器人;还有,日本松下公司推出的一款机器人可直接由床变成轮椅,同时还有翻身功能,防止老年人产生褥疮;日本住友理工公司生产的Robear护理机器熊,可以在老人睡眠姿势不当的时候,进行提前预警,防止老年人掉下床,造成骨折,同时还能监测老年人的呼吸、心率等临床指标。在社交方面,已经出现了辅助认知下降的老人跟别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机器人;另外,近两年在日本还出现了一款治愈系机器人PARO,它的外形像一只海豹,可以跟人进行很逼真的交流互动,已经有研究证明,这款机器人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还对患有失智症的老年人有安抚作用。可以看到,这些能够改善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科技成果,在当下,已经切切实实展开应用了。而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应用成本的下降,也指日可待。

好,讲完了老龄社会的健康管理,我们再来说说老龄社会的资产管理。

在老龄社会中,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老年人的资产寿命覆盖生命的全程。也就是,让老年人的手里,始终有可以支配的、能支撑正常生活的资产。

要做到这件事,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因为老年人的认知机能下降,可能会出现的资金冻结的情况。这里说的“冻结”,不是说金融机构把老年人的资产账户关停了,而是指,由于老年人丧失了进行资产操作的能力,也没有其他人能代替他进行操作,所以导致很多资产被封死在账户里,进入了一种类似冻结的状态。被冻结的资产类型,不仅仅只有储蓄存款。像很多老年人可能早早就开始涉足投资理财,一直习惯于自己管理自己的股票、基金、保险,或者其他理财产品。那么,如果发生突如其来的,认知机能下降的情况,这些资产,可能都会陷入冻结状态。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年人自己,还有社会金融体系的共同行动。对于老年人自己来说,应该要做好未雨绸缪。在身心状况依然良好的时候,就事先对自己的资产信息和医疗信息做好盘点,决定出,在自己无法进行独立决策的时候,把各种资产权限分别委托给谁,并且形成书面文件,或者让周围的人知晓。目前,在咱们国内,这种做法可能还不多见,但是在一些老龄化程度比较深的国家,这种做法是常见且被鼓励的。而且,还会有针对这类情况进行的知识普及和帮助。比如,美国有一家叫做AARP的知名非营利性组织,拥有3800万会员。它曾经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事前资产规划,发布过一本启蒙书。书里列举了老年人在规划资产委托等事情的时候,有哪些要考虑的点,哪些必须要做到的动作;并且劝告父母们,应当主动跟子女提出这类话题。

另外,一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也开始把老年人认知机能下降的问题纳入考量。比如日本瑞穗银行推出了一种“痴呆症信托”。老年人可以提前把自己的部分资产委托给银行保管。如果日后被诊断出患上了痴呆症,那么老年人自己对资产的支出就会受到限制,以防非理智操作、损失资产;老人的家人或代理人可以代替老人来管理这部分资产,但是,银行会去确认每一笔资产支出的用途,防止他人挪用、滥用老人的资产。这样,即使老年人认知机能下降,他的资产也不会陷入冻结,而且依然能用在他自己的身上,用来支付他的医疗费、护理费、生活费,等等。

这种信托针对的主要是老年人的储蓄资产,而对于老年人的投资理财资产来说,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来监督和辅助资产管理。因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一个人过去的资产交易数据,了解他的风险偏好、交易习惯,等等。那么,如果老年人把自己的资产管理账户托付给其他人,而这个人在管理资产期间,采用不符合老年人过往风格的管理方法,或者作出了风险过高的交易行为,人工智能就会启动安全预案,及时叫停;而且,如果发生了违背老年人意志的恶意滥用行为,人工智能还可以把代理人的交易记录交由法院等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

刚才我们说的是,怎么解决因为老年人的认知机能下降而出现的资金冻结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之外,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避免在晚年阶段,遭遇资产枯竭的情况。虽然,在咱们国家,还有其他的很多国家,都有终生给付的养老保险。但是如果光靠养老保险的话,可能只够基本的生活支出,不能负担多余的开支,或者晚年的护理费用。所以,随着人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我们也必须想办法延长自己的资产寿命,做好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

对于这个问题,这本书里也给出了一些资产管理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发挥作用的环境,主要是日本等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发达国家。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会结合一本国内出版的《长寿时代》,来为你讲解,随着社会老龄化加深,个人预期寿命增长,我们应该如何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积累财富。

针对这个问题,《长寿时代》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考框架。它说,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积累财富其实都像是在水池里蓄水。我们知道,一个水池的蓄水量,取决于水池的长、宽、高。而相对应的,财富储备的多少,也取决于三个因素,分别是期限、本金投入和收益率水平。所以,如果想要为养老增加财富积累,我们也应该从这三个因素出发来考虑。

首先是增加蓄水池的长度,对应的就是延长财富储备的时间。这里说的,财富储备的时间,指的就是我们从年轻时开始进行财富储备的那个时刻,到我们退休、停止创造财富的那个时刻。

那么,顺着这个定义,延长财富储备时间的思路,就很明确了。第一种思路就是尽早开始储备。如果退休时间是不变的,那么,人们预期的,自己在退休后的寿命越长,就应该越早进行养老财富储备。另外一种延长财富储备的思路,就是延迟退休。这里的退休时间,指的不是法定的退休年龄,而是我们停止创造财富的那个时刻。公共健康研究表明,当下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相比于他们的上一辈人得到了很大改善,今天七八十岁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类似三十年前的60岁老人。这就使得,现在的很多老年人在五六十岁退休以后,依然有比较充沛的精力,有继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意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寻找合适的机会,继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自己补充财富储备。目前,有很多深度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已经开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并且鼓励企业给有意愿工作到70岁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

刚才说的是,增加财富蓄水池的长度,也就是延长财富储备的时间。下面再来说一说,增加财富蓄水池的宽度,也就是增加本金投入。本金投入,跟我们的收入是紧密相连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增加收入最重要的路径就是提升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比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等。我们知道,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提高教育水平,可以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工资收入提高。

但是,要积累人力资本,并不只有提高学历这一条道路。在我们之前解读过的《百岁人生》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随着人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自我革新的能力,将会是未来我们每个人的第一生存技能。这一方面体现在,我们要习惯于经常跟过去的自己说再见,敢于不断放弃陈旧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保持学习,快速拥抱新鲜事物,不断地翻新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在百岁人生里,学习将会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任务。比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学校门几进几出,拥有多个学位,涉足多个学科。另外,碎片化学习也已经成为积累人力资本的一个主要途径,而且它的重要性在未来还会持续增强。

好,下面再来说一说,增加财富蓄水池的高度,也就是提高收益水平。这里说的提高收益,不是让我们去一味追求高的投资回报率,而是要重视“复利”的力量。

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已经听过很多强调了。著名的股神巴菲特,曾经用“滚雪球”来比喻,通过复利的长期作用,实现巨大财富的积累。复利有一个很简单的估算方法:72法则。假设你的养老金平均每年的投资回报率是8%,那么要实现翻倍,大概需要72除以8,也就是9年;如果年平均回报率是6%,那就是大概12年翻一番。

但是,复利效应要发挥作用,是有附加条件的。首先就是,它需要我们坚持足够长的投资期限。比如,年收益率为5%,坚持50年,资产会变成一开始的11.5倍左右,但是,这里面,有接近一半的收益,是在最后一个10年里创造的,而第一个10年创造的收益占比仅有6%。所以,人们经常说,复利是时间的朋友。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用复利效应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投资收益率的波动不能太大,否则复利的威力将大大减弱。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两个小伙子一起投资,其中一位的收益率很稳健,每年都是5%;而另一位,第一年收益率15%,第二年收益率是负的10%,这样持续50年。那么最后,稳健投资者的资产变成了我们前面说过的,11.5倍左右;而波动率大的投资者,资产只有一开始的2.36倍,远低于稳健投资者的收益。而对于怎么实现长期、稳健的收益,我们之前解读的《低风险,高回报》,还有《财富工具》这两本书,都有过专门的讲解。感兴趣的朋友,非常推荐你去听一听。

好,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就为你讲到这里。总结一下:

老年金融学是老年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它在关注老年人健康寿命的同时,还关注老年人的“资产寿命”,也就是怎么让老年人在活得久、活得健康的同时,手里还要始终有可以支配的、能支撑正常生活的资产。近些年,随着全球范围内,老龄化趋势越发凸显,老年金融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老龄社会中,健康管理的目标,是让更多的老人实现健康状态下的长寿。相比于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的认知机能下降,对于老年人自己,还有老龄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它不仅会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方位下降,引发老年人的资产冻结,还会带来高昂护理费用的负担。

书里提到的,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长寿的方法分为两种:一是预防。也就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注意预防那些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造成的疾病。二是补足。也就是帮助已经或者即将进入老年期的人,补足下降的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在人工成本越发上升的老龄社会,用各种科技成果来辅助和护理老年人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在老龄社会中,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老年人的资产寿命覆盖生命的全程。在这一部分,我们讲了怎么解决因为老年人认知机能下降而出现的资金冻结问题。还讲到了,怎么避免在晚年阶段,遭遇资产枯竭的情况。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深,个人预期寿命增长,我们更应该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积累财富。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积累财富其实都像是在水池里蓄水。一个水池的蓄水量,取决于水池的长、宽、高。而相对应的,财富储备的多少,取决于储备的期限、本金投入和收益率水平。所以,如果想要为养老增加财富积累,我们也应该从这三个因素出发,去思考怎么延长财富储备的时间,怎么增加本金投入,怎么提高收益水平。

在工业时代,老龄化通常被异化为一种悲观的现象。而在当下,老龄化已经成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常态”。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寿命的持续延长,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也需要重新审视、规划自己的健康寿命和资产寿命,拥抱这个已然到来的“新常态”。

你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哪些规划?你正在为这个规划作出哪些努力,哪些准备?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原书的电子版已经为你附在最后,欢迎你进行拓展阅读。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老年金融学是老年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它在关注老年人健康寿命的同时,还关注老年人的“资产寿命”,也就是怎么让老年人在活得久、活得健康的同时,手里还要始终有可以支配的、能支撑正常生活的资产。

  2. 在人工成本越发上升的老龄社会,用各种科技成果来辅助和护理老年人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3. 如果想要为养老增加财富积累,我们应该去思考怎么延长财富储备的时间,怎么增加本金投入,怎么提高收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