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美元真相》 钱言解读

《美元真相》| 钱言解读

关于作者

达尔辛妮·大卫,英国广播公司(BBC)经济记者,主持BBC《今日》商业新闻。先后在英国政府部门和汇丰投资银行担任经济学家。为了传播经济学,并扩大对世界的影响,从金融交易厅走进了新闻演播室。

关于本书

作者通过跟踪1美元在世界各地的流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税、汇率、全球化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同时展现了各个国家的经济特色和发展难题,比如中国面临的贸易战、印度的贫富差距、欧洲的老龄化等等。不仅是我们了解经济全球化的生动画卷,也是反映中国经济成就和风险的一面镜子。

核心内容

听书聚焦于“美元的真相”这个主题,并把它和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第一,为什么美元能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形成所谓的“美元霸权”?第二,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贸易中,中国经济是如何崛起的?第三,在中国经济崛起后,人民币能否挑战美元的世界地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美元真相》,副标题是“跟踪1美元的全球之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跟踪1美元在世界各地的流转,来讲述全球经济的运行,以及美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作为中国读者,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和中国有关的内容。你大概也一样,也想知道它有哪些内容与中国有关。

打开书一看,还真不少。比如,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了中国跟美国的贸易关系,因为美国购买中国商品是用美元支付的。中国出口企业收到美元以后,要将它兑换为人民币,这就涉及汇率制度的选择。并且中国的出口大于进口,就有了外汇储备。接下来中国可能对外投资,比如在非洲修建铁路,就要把美元付到非洲。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除了经济目标,还涉及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国际影响。这都与中国直接相关。

这1美元到了非洲以后,非洲国家用它买粮食,又流向了印度。印度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基础设施很落后,为了修柏油马路,需要进口原油,这1美元就去了伊拉克。伊拉克盛产石油,但地区局势不稳定,需要进口武器,就把这1美元花到了俄罗斯。俄罗斯的军火商拿到钱之后,为了资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决定投资房地产,这1美元又来到了德国。

就这样,这本书通过跟踪1美元的全球之旅,把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向我们解释了关税、汇率、全球化等概念,同时展现了各个国家的经济特色和发展难题,比如中国面临的贸易战、印度的贫富差距、欧洲的老龄化等等。它不仅是我们了解经济全球化的生动画卷,也是反映中国经济成就和风险的一面镜子。

这本书的作者达尔辛妮·大卫,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经济记者,曾作为经济学家先后在英国政府部门和汇丰投资银行工作过。她一直希望用直白的语言向人们介绍经济学的奥妙,探究经济学对世界的影响。所以她放弃了金融机构的工作,从交易大厅走进新闻演播室。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初衷。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过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们要聚焦“美元的真相”这个主题,并把它和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我会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为什么美元能成为全球流通的货币,形成所谓的“美元霸权”?第二,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贸易中,中国经济是如何崛起的?第三,在中国经济崛起后,人民币能否挑战美元的地位?听完后你会知道,为什么在“美元霸权”的笼罩下,中国经济能崛起;并且中国要想摆脱“美元霸权”的话,还需要作哪些努力,突破哪些障碍。

好,首先我们来看,美元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流通的货币,它又是如何保持这种优势的。

说到这个问题,有个故事特别能凸显美元的特殊地位。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攻入巴格达,当时伊拉克的总统萨达姆早已经逃往别处。美军在搜查中发现,萨达姆的行宫中藏有大量美钞,总共有上亿美元。这就有意思了。要知道从1990年代海湾战争以后,萨达姆就跟美国暗中较劲。直到美国下决心推翻萨达姆,人们才发现这个美国的宿敌,最喜欢收藏的财富是美元。

这故事不是个案。因为从很多方面看,美元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货币。不管是日本的银行经理,还是巴拿马的旅游向导,甚至是墨西哥的贩毒分子,在交易中都会用到美元。很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本国货币严重贬值,有钱人发现保护积蓄的安全方式是把钱换成美元。在世界政局不稳的地方,救援人员发现,掏出一沓美元购买各种设备,是快速解决人道主义危机的有效方法。

当然,美元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国际贸易和投资。正像前面提到的,无论是中国到非洲投资,还是尼日利亚向印度购买粮食,还是伊拉克购买俄罗斯的武器,大家都会用美元。因为美元是目前全球通用的计价标准,用它结算最方便、最可靠、最高效。可以说,美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货币。

那么美元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货币呢?这要从1944年出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说起。当时有四十多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公园附近签订协议,同意用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标准,各国的货币跟美元挂钩,汇率基本保持不变;同时美国保证,大家可以按35美元1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以创造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于是美元作为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贸易结算标准,就当上了“世界货币”,确立了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就是美国的经济实力。要知道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工业产值占到世界的40%,GDP占世界一半多,黄金储备占世界的四分之三。当时要想用一种货币来主导国际贸易,除了美元没有更好的选择。

不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为缔约国带来了20多年的经济增长,最后却维持不下去了。因为在这期间,美国发行的货币不断增加,而黄金储备越来越少。到后来,美国无法兑现35美元换1盎司黄金的承诺,在1971年宣告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的汇率变成了自由浮动。此后在理论上说,美元就不再是“世界货币”了。

但实际上,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元依然承担着世界货币的角色。就像这本书告诉我们的:虽然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已经不到1/4,但是在以外币支付的全球交易中,美元的比重高达87%。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要从货币的本质去理解。过去人们通常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必须具有某些内在价值,就像用金银来铸造货币一样。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人们接受某种货币,是因为相信其他人会接受它;接受它的范围越广,这种货币越可靠。反之,一种货币不管是怎么产生的,只要人们不再信任它,它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那么是什么在决定人们对货币的信任呢?过去是由金、银这样的贵金属的物理属性来决定的。但在现代社会中,货币已经变成了由政府垄断发行的法定支付手段,它的信任感来源,就变成了对一个国家的政府和社会整体状况的评估。

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政府不会赖账,个人财产不会被随便剥夺,并且科技、教育领先,你自然愿意持有这个国家的货币,以分享这个国家的资源和发展成就。而如果一个国家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缺乏安全与自由,也看不到未来和希望,你就不愿持有这个国家的货币。这种国与国之间在“信任感”上给人的差异,是造成货币地位不同的根本原因。

这样看来,美元能保持世界货币的地位就不奇怪了。虽然从二战结束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再到苏联解体,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在全球的比重在下降,但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是出类拔萃的,所以美元还是会得到广泛的认可。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美国政府的努力。

比如这本书提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为了维持美元在世界上的地位,在1973年和沙特阿拉伯签订协议,让沙特的石油产品必须用美元计价和交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美元保住了原有地位,继续担当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结算标准。作为交换,美国也承诺会为沙特的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提供保障。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又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软实力”——简单地说,就是“实力+魅力”的共同结果。

对美元的这种超级地位,有人称之为“美元霸权”,并把它和美国的对外战争联系起来,称之为“货币战争”。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这里不作评判。但要提醒的是,在过去40多年美元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中,中国经济发展非常成功。如果说“美元霸权”的意思是用美元的地位压制其他国家的发展,那么它对中国算是失败了。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贸易秩序中,中国经济是如何崛起的。

我们都知道,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从190美元增长到1万多美元,GDP从大约1500亿美元增加到近15万亿美元。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宽带网络,拥有全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里程,汽车、钢铁等重要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从一个穷国变成了经济大国,甚至和美国相提并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角色。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

故事可以从一个美国人的生活说起,咱们就叫他艾伦吧。在过去几十年里,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商品。比如在沃尔玛超市中,到处是来自中国的服装、鞋帽、玩具、电子设备等,非常便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实惠。而中国商品之所以便宜,主要是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比如在美国,沃尔玛付给收银员的工资是每小时13美元,而在中国的沃尔玛分店,收银员的工资只有每小时2美元。像这样的差距,各行各业都有。

所以早在2002年,沃尔玛为了利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把它的全球采购总部搬到了深圳。短短两年间,它从中国订购的商品价值猛增40%。在2004年以后的10年里,沃尔玛购买中国商品的支出几乎增长了2倍,达到每年500亿美元。它让无数中国商品涌入美国,填满了美国商店的货架,让美国人高兴地选购。可见美国消费者的购买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影响着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国际贸易走向。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改革开放。因为在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强调自主发展,劳动力再多也没有参与国际分工。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中大家公认最重要的步骤,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件事为什么重要呢?因为众所周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中国清理不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打破进出口贸易垄断,降低关税,减少外商投资障碍,等等。为了对接国际惯例和规则,二十年来中国清理了19万多件政策法规;进口平均关税从15.3%降低到7.4%;服务行业对外开放了近120个部门。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格局。

其中最显著的是,中国外贸快速增长,外资源源不断地涌入。在入世以后十年里,中国一共吸引外国投资7000多亿美元,增加了几十万家外资企业,几乎所有世界知名厂商都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结果让标有“中国制造”的各种产品行销世界,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商品的高附加值环节,也就是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都是别人把控的,中国只拿到相对低廉的人力工资。比如有人统计,一部在中国组装的苹果手机,苹果公司要拿走60%左右的利润,再除去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中国只获得1.8%的生产利润,赚的都是辛苦钱。

但即便如此,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中国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大合流》这本书的解读中说过,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不仅要提供先进设备,还要培训它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因此它除了提供就业岗位之外,更重要的是使知识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恰恰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步骤。

换句话说,像艾伦这样的外国消费者,当他们用美元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时,不仅通过国际贸易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所以我们能看到,中国经济崛起和外贸增长是同步的。从2001年到202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从5000亿美元增长到4.6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位,吸引外资也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与此同时,中国的GDP由1.3万亿美元增长到15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六跃居第二——如果没有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中国经济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那么美元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有人认为,它起到了降低交易成本、维护秩序稳定的作用,比如经济学家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中说道:“幸亏有美国提供了哪里都信得过的美元硬通货,全球化才能运转起来,跨国交易成本才那么低。如果没有某种货币是全球范围内都信得过的,如果大家只认黄金或白银作为支付货币,中国的外贸量不可能这么大,我们的出口不可能那么顺利。所以,有美元做支付手段,就有了中国商品的到处出口,也有了中国三十几年的快速增长。”这是陈志武的看法。

当然,在我看来,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美元的正面作用,同时更不能否认中国的优势和努力。因为在同样的国际环境下,有些其他国家也有丰富的劳动力,却发展得不如中国,可见中国的发展模式肯定有独到之处。那么中国发展模式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还能发挥作用吗?这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越来越难以回避。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在中国经济崛起后,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或者换句话说,人民币要想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还需要跨越哪些障碍呢?

之所以讨论这问题,是根据许多经济学家的估算,未来10年左右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虽然我们都知道,GDP不等于财富总量,GDP跟人均GDP不是一回事,但它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它让人民币挑战美元有了更大可能。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有什么好处呢?就拿美元来说,因为它是世界普遍接受的货币,所以对美国政府来说,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用美元换来世界各国的商品。这样,即便发生通货膨胀,也是由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来承担。这就是世界范围的铸币税。

当然,即便我们不想收铸币税,从规避风险、不被“割韭菜”的角度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经济面向未来的重要目标。事实上中国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比如这些年来,中国跟很多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包括英国、日本、俄罗斯等等。也就是双方都划出一定数量的本国资金,在进口对方商品时用本国货币支付,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还有中国参与建设“金砖国家”的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等,也是为了绕开美元的影响。

但迄今为止,人民币还远远不是国际货币。比如2020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统计,中国GDP占全球比重18%,进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15%,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和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仅为2%左右。相反,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不到1/4,但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占比接近60%,在国际结算中占比超过80%;美元依然是国际贸易结算的标准货币,并且被视为世界动荡时的避风港。

这是为什么呢?前面说过,成为世界货币要有“实力+魅力”的双重支撑。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看,人民币想成为世界货币还要越过哪些障碍。

先看魅力。从前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和中国经济实力相比是偏低的,所以首先要加强它的魅力,也就是增加它对世界各国交易者和投资者的吸引力。在这方面,根据一些学者和这本书的观点,人民币至少需要跨越两个障碍。

首先是人民币不能无条件兑换。比如,对中国居民来说,每人每年只能兑换5万美元的外币,超过限额需要特殊审批。同样,对外国居民或企业来说,在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时,可以购买的商品或资产的范围是有限制的。而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化货币不存在这个问题,它们之间可以无条件地自由兑换。所以将来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必须走向自由兑换。因为大家使用某种国际化货币就是为了便利,不能自由兑换意味着巨大的不便利,国际化就无从谈起。

其次是人民币汇率不能自由浮动。按照这本书的观点,在中美贸易中,如果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比美国出口中国的商品多,也就是中国有贸易顺差的时候,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会更多,人民币的汇率也会随之上升,推动贸易平衡。但实际上,人民币汇率是基本稳定的,这和西方期待的状态不同,也影响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除此之外,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条件是中国经济增长。就像前面提到的,支撑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是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因为经济是政治的体现,又是军事的保障。只有中国经济超越美国,人民币才有可能挑战美元的地位。那么中国如何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并超越美国呢?我认为简单概括就四个字:改革开放。

在这本书中,作者展示了一个对比,就是苏联和美国的发展,以及卢布和美元的命运。要知道从二战结束后到苏联解体前,苏联的综合国力是可以跟美国抗衡的,但卢布的国际地位远远不如美元。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提到,苏联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来自莫斯科的指令决定全国的生产和消费。所以苏联经济的重点不是生产本国人民需要的产品,而是生产军备竞赛的武器。并且由于冷战,苏联经济和世界市场隔绝,没有动力生产出口商品。因此在商店的货架上,许多基本生活用品长期短缺,民众排队购买商品的现象司空见惯。这样发展的结果不仅卢布不如美元,甚至连苏联本身也无法维系下去,走向衰亡。

由此我们应该记住两个教训:一是不能跟市场作对;二是不能与世界隔绝。这样,中国经济才能保持长期增长,凭规模优势超越美国。

不过即便有一天,中国GDP超越了美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依然很长。因为真正代表国家富裕程度的人均GDP想超越美国,还要更长的时间,更何况除了经济上超越,还需要科技、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发展。所以在短期内,人民币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还不现实。与其把它作为一项计划,不如把它看作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不仅要提高国家的实力,并且要增添国家的魅力。这样才能支撑人民币走向世界。

以上就是关于这本书,我想跟你分享的主要内容。重点是美元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货币,以及它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来回顾一下,再作一些补充。

首先,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以及国际贸易结算标准,是因为相信它的人最多,而这种信任是以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为基础的。虽然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了很多,但综合实力还是遥遥领先,因此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居高不下。我们只要记住世界货币是“实力+魅力”的共同结果,就能看清“美元霸权”的本质。

其次是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社会发展的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国际贸易,得到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和技术转移,并通过大量出口商品,完成了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美元作为世界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投资效率,助推了中国发展。

当然这里要补充的是,中国经济成功,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优势和努力。因为在国际环境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突飞猛进,肯定有独到之处。这本书间接谈到了中国和印度的差异。它认为印度在和中国的竞争中落于下风,最明显的差距是基础设施落后,政府效率低下,营商环境复杂。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中国需要进一步发扬的优点。

最后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人民币国际地位有了提高,但还不能跟美元相比,甚至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不相配。这是因为在提供自由便利方面,人民币离国际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中国要想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让人民币有成为世界货币的可能,还要在经济增长和提高软实力上继续努力。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是因为相信它的人最多,而这种信任是“实力+魅力”的共同结果。

  2.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美元作为世界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投资效率,助推了中国发展。

  3. 未来中国的发展,不仅要提高国家的实力,并且要增添国家的魅力,这样才能支撑人民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