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传》 洋洋解读
《索罗斯传》| 洋洋解读
关于作者
罗伯特·斯莱特,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曾经为很多商界领袖撰写过人物传记,包括《杰克·韦尔奇与通用之路》《拯救蓝色巨人》《沃尔玛王朝》和《微软重振雄风》等等。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罗伯特·斯莱特让我们认识了“两个”索罗斯:我们熟悉的金融家索罗斯和不太熟悉的哲学家索罗斯。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索罗斯充满争议,又极富传奇的人生故事。
核心内容
深入传奇投资家索罗斯隐秘和复杂的金融王国,展现了索罗斯不为人知的一面,试图从更多元的视角去理解这位在全球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的金融大鳄,以及他对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他极富争议的投资理念。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索罗斯传》,这本书的中文版有285页,这是一本讲述索罗斯投资思想和金融生涯的传记作品。我会用大约27分钟的时间,为你介绍作者眼中的索罗斯以及通过这本书的视角,来看看这位备受争议的金融大亨的故事。
索罗斯应该算得上最受争议的金融人物之一。世人对他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崇拜索罗斯的人说他是天才的投资家,他在复杂的金融世界里长期保持着卓越的投资记录;批评索罗斯的人说他是心狠手辣的魔鬼,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制造者。那么真实的索罗斯更接近于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可以在投资界呼风唤雨?为什么他希望甚至喜欢别人把他叫做哲学家,而不是金融家?他的投资哲学,或者是投机思想,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个人究竟对金融界留下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就通过《索罗斯传》这部作品的视角,来尝试接近一位真实的索罗斯。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斯莱特是著名畅销书作家,他曾经为很多商界领袖撰写过传记,比如《杰克·韦尔奇与通用之路》《拯救蓝色巨人》《沃尔玛王朝》和《微软重振雄风》等等。在这本书里,罗伯特·斯莱特带我们走进传奇投资家索罗斯隐秘和复杂的金融王国,展现了索罗斯不为人知的一面,让我们从更多元的视角去理解这位在全球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的金融大鳄以及他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今天这期音频,我将主要为你分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作为一位金融界大鳄的索罗斯;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作为一个“失败”的哲学家的索罗斯。
先来说说金融大鳄索罗斯。在这部分,我们来从三个关键词入手:狙击英镑、卖空、宏观投资。
作者认为,过去的几十年,索罗斯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业绩,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传奇”二字形容。1992年狙击英镑事件,应该算得上索罗斯职业生涯最知名的投资之一,他凭借这次行动名扬天下。在索罗斯之前,没人相信一个个人投资者可以跟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对抗,但是索罗斯这个家伙刷新了所有人的三观。他用价值100亿美元的赌注搞垮了英国两个最强大的系统:一个是曾经非常强势的英镑,另一个是大英帝国金融骄傲的象征——英格兰银行。
在当时,索罗斯很早就嗅到了危机的气息。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合并,其他人都在为新时代到来而欢欣鼓舞,索罗斯却在仔细观察欧洲大陆的变化。他意识到,东西德国合并之后,新德国为了繁荣经济,必须要筹措经费,德国要勒紧裤带过日子,而且这时候德国的关注点会从欧洲转向国内,无暇顾及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德国是欧洲最强大的经济体,它的转变肯定会给欧洲其他国家带来变化,索罗斯静观其变,等待机会。
1990年英国宣布加入欧洲汇率机制。这个机制的目的在于通过稳定欧洲各国的货币来稳定欧洲经济,但是索罗斯认为英国加入的时机并不好。因为英国的经济已经不再强大,而加入欧洲汇率机制,意味着英镑的汇率要与德国马克挂钩,这样英镑就被高估;第二,一旦出现经济危机,英国不能擅自动用自己的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而是得依赖德国的援助,对英国来说非常被动。
索罗斯等待的时机在1992年成熟了。那一年欧洲很多国家都爆发了经济危机,英国想通过降低利率来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德国却更关注自己国内的情况,他们担心降息导致通货膨胀,所以不同意降低利率。在欧洲汇率机制的作用下,如果德国不降低利率,其他国家没办法单方面降低利率。因为一旦降低利率,会削弱自己的国家货币,引来投机者的狙击。所以英国只能硬着头皮死扛,结果是越陷越深。索罗斯看清楚时局,他判断英国死扛不了多久,英镑肯定会暴跌,英国最终会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在这个情况下,他决定做空英镑。索罗斯以10亿美元作为担保,做了一笔100亿美元的豪赌,赌英镑下跌。当然,之后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了,索罗斯赢下了这场豪赌,英镑暴跌,英国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索罗斯也因此天下闻名。
从这个经典的投资案例可以看出,索罗斯最擅长的金融工具就是卖空,这也是他最喜欢的方式。索罗斯是全球对冲基金领域的先驱,对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卖空。早期的金融投资者不太愿意卖空,首先是因为卖空存在着道德风险。比如别人会指责你,你怎么能赌一家公司经营不善呢?这不是趁火打劫吗?再比如,别人会说你怎么能对自己的国家下狠手呢?你也太不爱国了。索罗斯可不在乎别人的指责,他把卖空这个金融工具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且他特别喜欢卖空那些机构青睐的股票,经常跟几个大机构下相反的赌注,最终这些股票大跌,索罗斯赚得盆满钵满。索罗斯自己说,他因此获得了一种“邪恶的快乐”。
索罗斯做空雅芳公司,又是一个典型案例。1970年,索罗斯以120美元的价格借出一万股雅芳的股票,此后不久,雅芳股价大跌,索罗斯又以20美元的价格买回了一万股雅芳的股票,这一来一回索罗斯净赚100万美元。索罗斯之所以能看到这个机会,是因为他在雅芳赢利下降之前就觉察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化妆品行业会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他有信心,在其他机构都看好雅芳的时候,大胆做空。
当然,其他投资者不太经常做空,除了怕被指责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做空要大量使用杠杆,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但是索罗斯偏偏有异于常人,他还生怕杠杆用得不够大。
比如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回,他的助理跟他汇报,说对某个投资非常有信心,希望可以建仓来卖空,于是索罗斯就问这个助理:你打算建多大的仓位。助理充满自信地回答道:10亿美元。结果索罗斯非常不屑地反问他:“什么?你管那个叫仓位?既然你相信你自己是正确的,为什么才放那么一点点钱呢?”——这句霸气侧漏的反问,后来成了华尔街的著名段子:是啊,你既然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为什么才放那么一点钱。
作者认为,索罗斯的投资理念是,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肯定会犯错误,评估一个投资人的好坏,不在于对市场的判断是对的多,还是错的多,而在于对的时候赚了多少钱,错的时候赔了多少钱。一般的投资人,看到这项交易能够赚30%到40%的收益,就会产生保守的心态,接下来的交易都会非常谨慎。但是索罗斯可不满足,如果已经取得了30%到40%的收益,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就应该朝着100%收益的目标去奋斗。在索罗斯看来,因为如果你对市场判断正确,但是却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机会赚钱,那么也是错误。
就像刚才提到索罗斯做空英镑,他认为自己对英镑的判断足够准确,所以敢于用自己的10亿美元作为担保,撬动了100亿的杠杆资金。如果他失败,他损失的可不仅仅是10亿美元,而是100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但是在他投下100亿美元赌注的那个晚上,索罗斯还能够安然入睡,完全没有因为巨额的投资和潜在的风险影响自己的睡眠。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不论是做空德国马克、日元,还是美元、泰铢等等,索罗斯都没有因为巨大的风险和超高的杠杆影响过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他的确是在享受“卖空”所带来的快感。
当然了,作者认为,索罗斯敢这么做并不是纯靠匹夫之勇,他还有一个独家招式,那就是所谓的“宏观分析”。
作者在书中强调说,索罗斯其实是一位非常有眼界的宏观投资者。在索罗斯开始从事金融交易的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全球化跟今天相差很远,投资人普遍视野狭窄,不愿意去其他国家的市场做投资。但是索罗斯不一样,他出生在匈牙利,欧洲背景以及在华尔街的从业经验,使得他很早就能够在纽约、伦敦之间以及多个不同市场进行投资。可以说,索罗斯是最早的全球投资者。
作者强调说,索罗斯的宏观投资套路一般是这样的:首先索罗斯会对全球各个重要市场进行宏观分析,哪些国家在改革?改革的国家和地区对投资者开放了哪些领域?它们实施了哪些促进社会稳定的政策?索罗斯通过对宏观经济和政治的分析,对未来的形势做出一个预判,他的同事就负责从这些预判中找到能够获利最大的行业以及公司,进行具体的投资。比如索罗斯预期这个国家的利率会上升,他的同事就寻找利率上升可能会对哪些行业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就有了卖空的好机会。通常,索罗斯的预判,可以帮助自己比其他投资者早六到十八个月进行布局。
上世纪70年代,索罗斯提前预判日本的改革会推动经济腾飞,在华尔街还没有人关注日本市场的时候,他就重仓日本股市,大获成功之后量子基金的资产也翻了一倍。
除此之外,作者还特别指出:索罗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宏观投资者还有一个秘诀:他始终关注着世界领袖们的公开声明和决策制定,从中分析市场的趋势。跟其他的投资人更喜欢待在交易室里不一样,索罗斯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努力和国际领袖们打成一片。这些人大多是国家的政治领袖、金融政策制定者,全球范围内人数不会超过2000人。索罗斯想知道他们的决策,他们也想了解索罗斯可能要做的事情,于是索罗斯顺理成章地邀请他们共进午餐。当然,这些领导人肯定不会把哪天准备降息、哪天准备汇率贬值这些事情说出来,尤其不能透露给索罗斯,但是这些领导人在谈话中就会不经意地透露他们的态度和情绪,这给了索罗斯很大的投资信心。
1992年索罗斯能够成功狙击英镑,关键在于他能够确定德国不会出手相救。除了一系列宏观局势的分析判断之外,索罗斯还跟德国中央银行行长谈过话。这次关键的谈话让索罗斯确信,德国不会有任何出手救英镑的计划,所以索罗斯开始了大笔投资。
从上面的案例当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索罗斯在金融投资世界,被同行誉为伟大的投资家,但是在客观上,他通过攻击别国的金融系统漏洞而大发“国难财”的手法,不仅加剧了金融危机,还对一个国家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经济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谓是心狠手辣的魔鬼。遗憾的是,这本《索罗斯传》并没有在这方面多加笔墨,大概因为传记作者自己就是西方人,并且与索罗斯熟识,因此先天带有倾向性的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索罗斯在世界的很多其他地区,尤其是被他做空的经济体那里,他的名声可真不太好,甚至被人憎恨。通过这样的投机手段,获得巨额的财富,这样的致富之道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在这部分,我们通过三个词认识了作为金融家的索罗斯,这三个词分别是:狙击英镑、卖空和宏观投资。1992年索罗斯成功狙击英镑,以一人之力赢下实力雄厚的国家中央银行,从此天下闻名。当然这只是索罗斯一系列传奇投资案例中的一个,自从1969年创办自己的对冲基金以来,索罗斯保持着年平均35%的增长率,这个成绩足以傲视华尔街,当之无愧是今天全球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索罗斯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投资成绩,离不开宏观投资和卖空两大法宝。具有开阔视野和宏大世界观的索罗斯,并没有把自己拘泥在狭小的金融市场里,他从宏观大趋势上判断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存在投资的机会,然后借助卖空这个高难度的金融工具抓住机会,乘胜追击,赚到大钱。狙击英镑、卖空、宏观投资,这三个词也反映了索罗斯作为卓越投资家所具备的素质:大智慧、较强专业实力和异于常人的自信。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所谓“哲学家的索罗斯”。在这部分,我们继续来看三个关键词:认知、反身性以及开放社会。我们从这三个词入手,来看看所谓“哲学家的索罗斯”。
先来说说所谓“认知”。
索罗斯通过常年的投机,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在金融世界的同行里也是一言九鼎,享受着一定的话语权。但作者认为,驱使索罗斯不断前进的动力,其实不仅是金钱和权力,而是一种对智慧和认知的渴望,对哲学的不断思考。
作者在书中说到,索罗斯这个人,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哲学家。他喜欢把自己看作是“具有欧洲传统的知识分子”,金融世界,那只是实践自己哲学思想的试验场而已。除此之外,索罗斯对华尔街就没有更多兴趣了。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索罗斯这人是不是有点假,就像有些人赚了钱,然后就对自己的发家史不屑一顾,得装个知识分子才觉得有档次。但对于索罗斯来说,知识分子这几个字还真不是用来装门面的——他是真心的喜欢把自己当做知识分子来看待。
1992年,索罗斯成为牛津大学赞助委员会委员,人们打算用“金融家”来介绍他,结果遭到了索罗斯的拒绝。索罗斯当即明确表示:你们如果不愿意称呼我是哲学家的话,那么至少不要叫我金融家。最后妥协的结果是,介绍索罗斯是“一个金融和哲学探索者”。
索罗斯之所以对成为哲学家有这么深的执念,源自于他的成长经历。身为犹太人的索罗斯经历过纳粹的统治,幸运的是他没有被抓进集中营,但是在躲避纳粹的过程中,他发现在生与死的一线之间,竟然还有很多人对纳粹怀抱着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纳粹要么很快就要失败,要么他们没有那么心狠手辣。这件事情触发索罗斯思考人的认知与现实的差距,他发现人不仅对自己认知不全,存在着偏差,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是存在缺陷、歪曲的,这成为他哲学思考的起源,也是他金融理论的基石。
索罗斯后来就读伦敦经济学院,这是现在鼎鼎大名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前身。索罗斯上大学的时候,这所学院是很多非主流的思想家集聚的地方,比如哈耶克、比如卡尔·波普,这些人对索罗斯的影响极其深远。尤其是卡尔·波普,他鼓励索罗斯认真思考世界的运行规律,并建立哲学理论来进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索罗斯不断地钻研认知和现实之间的偏差,尤其专注在这种偏差是如何塑造事件本身上。
在这个过程中,索罗斯还对经济学不屑一顾。因为在他看来,经济学家对真实的世界太缺乏了解了,尤其是认为人是理性的,世界也是理性的。索罗斯认为,世界远比经济学家所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而且是高度不可测、完全没有理性的,那么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经济学就不靠谱。于是索罗斯开始着手写书,希望通过出书向世人阐述自己伟大的哲学思想。他甚至想象凭借着这本哲学书,他可以留在伦敦经济学院,成为教授、甚至是像卡尔·波普这样伟大的哲学家,用思想影响世人。但是索罗斯的愿望很快就破灭了,不仅因为他的成绩不够好,而且他的理论实在太晦涩难懂,《意识的负担》这本书写到后来索罗斯自己都放弃了。
虽然索罗斯放弃了写书、放弃了成为哲学家的梦想,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哲学理念。他觉得既然别人读不懂自己的理论,那么他就打算亲自在真实的世界里实践这些理论。索罗斯相信,如果他的这些理论能够在真实的世界里运行成功,那么他的理论肯定会得到认可,他最终会成为一位哲学家。
好,说完了索罗斯对于“认知”的追求,下面来看看所谓的“反身性”。
所谓的反身性,这是索罗斯哲学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争议历来也非常大。身在金融投资领域的索罗斯,并不认同传统经济学所强调的均衡。传统经济学强调,整个社会都处于均衡的状态,价格是对市场供需关系的真实反映,理性的人会做出理性的判断。但是索罗斯所看到的世界却不是这样,在股票市场,天天都在上演追涨杀跌,就是股票涨的时候玩命追着买,跌的时候就玩命割肉抛,价格从来都是在泡沫和崩盘之间来回波动,哪里见过股票市场价格均衡的时候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认为,因为索罗斯必须要找到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最后,找来找去,他找到了“反身性”。在索罗斯看来,股票的价格除了部分反映真实的价格之外,另外很大一部分是由人们的主观情绪所影响的。主观情绪当然高度不可控了,一条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就能够影响股民的情绪,也能带动股票价格的波动。因此股票市场的运行就没办法用经济学的均衡和理性来解释。索罗斯认为,市场的参与者和操纵者,他们的主观偏见反过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股票价格的走势。这样最后看上去好像是人们能精准地预测到股票的走势和价格,实际上是未来的股票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今天人们的期望所决定的。参与者的认知存在偏见,这些偏见和事情的实际进展是互相影响的。索罗斯就把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称之为反身性。
我来为你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从大约2016年开始,咱们国内共享单车行业非常火,最初做共享单车的企业估值也因此翻了数倍。这样高速成长引发了创业者和投资人大量进入这个行业,因此,城市里一下子涌入了很多不同的共享单车,一种单车一个颜色,大街上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这样大规模投入,就会吸引更多人来骑车,有了更多的用户骑车,共享单车的企业估值就会更高,也就会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加入。那么,如果按照上面讲到的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来分析,共享单车能达到今天这个规模和体量,单靠市场规律发展是很难做到的,投资人和创业者的狂热推动了共享单车市场,不断扩大的共享单车市场又不断吸引新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这样互相影响可以造成庞大的共享单车市场。
可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任何兴盛都很难永远持续,这某个行业达到饱和之后,那么衰退就有可能发生。索罗斯所谓的反身性,其实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延展概念:那就是盛衰序列。索罗斯认为,反身性造成了泡沫,泡沫不断聚集肯定有被戳破的时候,也就是一个行业的繁荣达到顶峰,不可避免要走向衰亡,由盛到衰的过程,就是赚钱的最好时机。最高明的投资人都是那个早早布好天罗地网等到这个序列到来的人。
因此,简单来说,作者认为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就是: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并观察这个认知与真实世界的差距,然后通过这个抽象的差距找到现实世界可以投资的机会,并时刻关注局势的变化,在盛衰交替来临之前,提前布局投资。从这个角度上看,索罗斯的确是一个另类的投资家,从不按传统的投资规则出牌。他在谈论反身性的时候,简直就像是一个哲学家。
作者在书中强调,索罗斯将自己基金的名字命名为“量子基金”,其实也大有深意。这个名字来源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他在量子力学中发现了“测不准原理”。这个原理是说,在量子力学中,人不可能预测到亚原子粒子的行为。这恰好跟索罗斯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一样,他认为市场也总是处于不确定和不断变动之中,参与者的偏见是理解金融市场的关键,就像是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关键。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基因突变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一个真正的哲学理论可不能像基因突变这样随心所欲。
索罗斯的这套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实施这套理论的人是索罗斯。也就是说,这套理论并不能成为通用的理论,所以我们也没办法判断索罗斯赚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反身性和盛衰序列,还是有别的原因索罗斯没有说。索罗斯在金融投资领域大获成功之后,报以很大的希望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但是最终他也承认自己没有研发出一套通用的理论。大部分时候,这些理论只有在使用者是索罗斯的时候才成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索罗斯是一个“失败”的哲学家。
在哲学理论领域遭遇失败之后,索罗斯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改变世界。于是他转而推广所谓“开放社会”,这就是关于哲学家索罗斯的第三个关键词——开放社会。
作者认为,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本书,对索罗斯影响非常深远。在这本书里,卡尔·波普认为人类未来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封闭社会,每个人都要被迫相信同样的事情,价值观也要被塑造成一样的;另外一种就是开放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持有观点,这样的社会也会存在各种矛盾,但是总是能被调和。在纳粹的统治下生存过、又在自由主义的美国发财致富改变命运的索罗斯深知开放社会的重要性。在华尔街上赚到巨额财富之后,索罗斯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投入重金,在现实的世界里进行一场真实的开放社会实践。这是其他哲学家无法完成的事情,而且对于索罗斯来说,金融投资的成功只能获得金钱的回报,他希望从人生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实现更大的价值。
于是,这项实践从东欧开始,然后是前苏联。索罗斯希望完成一次前无古人的壮举,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以个人的名义来进行这样国家级的变革探索,当然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索罗斯一样捐出这么多的财富。这么多年下来,索罗斯的捐赠金额加起来超过了任何一个西方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投入。有人开玩笑说,索罗斯这个全世界最聪明的老狐狸居然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
当然,他的这项举动也引起了各种争议。批评索罗斯的人说,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获得上层的消息,这样他可以比别人更早地获得信息而进行投资,某些来自索罗斯基金会的内部人士也表示,索罗斯推行慈善的确可以接触到一些重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他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但是对索罗斯持支持态度的当然也有,称赞他的这项开放社会实践是“一个人的马歇尔计划”。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连索罗斯本人最后也承认,他的这项开放社会的实践最终以失败告终。《索罗斯传》的作者给出的解释是,这项工程太浩大,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但事实上,索罗斯进行开放社会实践除了想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之外,还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走势和金融发展,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比如,索罗斯自己也承认,曾经资助乌克兰2004年的“橙色革命”和2013年的“乌克兰亲欧盟示威”。所以,索罗斯的哲学理想并没有他自己描述的那么伟大而单纯。我们需要通过更长的时间和更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和评判。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在这部分,我们通过三个词认识了作为哲学家的索罗斯——分别是认知、反身性和开放社会。认知是推动索罗斯走进哲学世界的驱动器,正是怀揣着对认知带来的缺陷、偏差的好奇,索罗斯开始研究它们是如何与现实世界互相影响,进而影响事实本身。但是学术上的失败,使得索罗斯只能放弃哲学理论研究,转到现实世界里去赚钱养活自己。结果阴差阳错,他创造性地把抽象的哲学理论和复杂的现实世界对应起来,通过研究人们是怎么思考、为什么这么思考等等问题,生发出全新的金融市场理论。
失败的哲学经历,无意中帮他形成了在现实世界中赚钱的良方。当然,索罗斯并没有沉迷于财富和权力带来的快感,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更伟大的抱负,用思想影响人类,就是所谓开放社会。但实际上他所推崇的开放社会实践,最终也是以失败的结果收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索罗斯当然不是一个成功的哲学家。
好了,本期内容说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咱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索罗斯传》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索罗斯的视角。通过狙击英镑、卖空、宏观投资,我们可以了解作为金融大鳄身份的索罗斯。他传奇投资经历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他对时局洞察的能力、金融投资技术以及异于常人的自信心。同时,他还坚持做一个宏观观察者,一个视野开阔的全球主义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视野狭隘的投机者。
我们通过认知、反身性和开放社会这三个关键词,可以了解作为哲学家的索罗斯。索罗斯这个人把金融世界看作是自己哲学思想的实践场,赚钱只是他实践自己理论、征服他人思想世界的过程。通过推广开放社会,索罗斯试图去证明,人在实现了自我价值之后,还可以有更崇高的使命。当然,作为哲学家的索罗斯,其实并不成功。人们更多了解和承认的,其实还是他作为金融大鳄的身份。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本身的视角还是有些狭窄,可能是因为作者本人跟索罗斯非常熟悉的缘故,涉及索罗斯有争议的部分,在书中都尽量淡化处理掉了。因此,我们可能有必要需要结合更多的材料,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索罗斯。那么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内容,可以作为了解索罗斯的一个参考视角。
撰稿:洋洋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