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一选择》 董鸿英解读

《第一选择》| 董鸿英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带来的是一本女性自传,中文书名叫《第一选择》。这是美国百事公司前CEO英德拉·努伊的作品,2021年出版于美国,中文版2024年刚刚出炉。脱不花对这本书很是推荐,称它为职场必读。

英德拉·努伊这个名字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但她在美国商界是独树一帜的存在,被誉为全球头号商界女强人。中国人还送了她一个趣称,叫印度“加强版的董明珠”。世界500强CEO的平均任期是5年,而努伊却在百事CEO的任上一干就是12年,地位无人能撼动。在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世纪交锋中,她一战成名,她宣布退休时,把可口可乐激动得不行。她的传奇人生,总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为什么这么说呢?英德拉·努伊,我们就叫她努伊吧,我说几个词你听听,女性、移民、亚洲裔、两个孩子的母亲,努伊正是带着这些身份问鼎百事CEO的位置的。

相信你也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在美国干技术拿高薪的中国学霸不少,但他们中能进入高管层的凤毛麟角。这一点上,印度裔就常常被拿来和华裔做比较。他们在全球涌现出了一批的政商精英、IT大佬,叫得上名号的比如微软CEO纳德拉、谷歌新任掌门人皮查伊,还有英国现任的印度裔首相苏纳克等等。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印度人为什么能在西方的权力金字塔中通关呢?今天这本书讲述的个人奋斗史,道出了不少的细节。

这本书的作者努伊,不仅是百事公司百年历史上首位女性CEO,也是一位印度裔。作为一名女性、移民、有色人种,努伊进入到了美国大企业的核心层,这种成功概率连她自己都觉得就跟中了彩票一样低,或者说连她都觉得像做梦一样。

在书的一开篇,努伊描绘了一个奇特的场景。2009年的一天,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的一次企业家峰会上,努伊惊讶地发现她站在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印度总理辛格这两人的中间。当时奥巴马正逐一把在场的美国公司介绍给印方。“英德拉·努伊——百事公司CEO”,当介绍到努伊时,辛格总理激动地喊道:“啊!她是我们的人!”奥巴马回报以标志性的微笑,毫不迟疑地回应道:“哈,但她也是我们的一员!”在这一刻,努伊成了两个国家、两位元首的骄傲。她既是印度人,也是美国人,身为一名印度女性,最终成为美国世界百强企业的领导人。

这又是一个美国梦的故事。和那些父辈就移民英美的印度人不同,努伊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出生于印度南部城市马德拉斯,23岁时才去往美国留学,在她的这一代,实现了阶层跨越。努伊职场打拼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周围几乎看不到女高管,而她不但在几家美国顶级企业中站稳了脚跟,还一步步成为稀缺的顶级人才,通用电气和百事可乐竞相为她抛出橄榄枝。她拒绝了通用电气传奇CEO杰克·韦尔奇的邀请,加入了百事。事实证明,这位百事公司后来的女掌门,不仅从前任手中平稳接棒,而且还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不仅带出了可观的业绩,还让这家“卖糖水”的公司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品牌的战略转型。与努伊同时代留学美国的印度男性也有不少,努伊所取得的成就,算起来仍是足够耀眼。你也一定好奇,她是如何做到的,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下面,我们就跟随努伊真诚、细腻的文笔,一起来回顾这位卓越女性的成长之路。如果将努伊的成功想象成火箭的升空,她至少完成了三级发射,第一级,是摆脱了印度女生传统的人生轨迹,第二级是突破了女性职场的隐形障碍进入到高管圈层,第三级是超越小我成为杰出的女性商界领袖。就着这个模型,你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接下来的故事。

好,我们先从努伊的少女时代开始讲起,这也是全书最具印度风土人情的部分。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能看到努伊为这本书精心挑选的照片。这些照片构成她的家庭和工作的缩影。我们就先借着第一张照片,来讲讲努伊的原生家庭。你也可以打开文稿看看这张照片。

照片中是一栋在南印度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下的白房子,作者关于儿时的记忆就是围绕着这栋二层小楼展开的。这里承载了努伊祖孙三代人的生活。家中有两个主场景,一个是女性会客厅,一个是男性会客厅。女性会客厅中有一个很大的红木秋千,女眷和孩子们在上面聊天、歌唱或是文艺汇演。这里总是欢歌笑语。而男性会客厅则由努伊的祖父坐镇,他的访客以及家中的男人们则聚在那里谈论时事政治。这两个家庭活动的中心泾渭分明,作者说她从未见过任何女性进到男性会客厅里并坐下。这里有一个意向的呼应,很多年以后,在各大会议室中,努伊往往是那个唯一的女性。

努伊的祖父是这座房子的首脑,充满不容置疑的威严,同时也是一位慈爱的老人。努伊把她的祖父称做“萨萨”。萨萨是一位退休的地区法官,非常重视教育,他经常给孙辈们讲书,检查他们的功课,所以孩子们放学回家,就干脆跪坐在他的脚边做作业,遇到不懂的抬头就可以问。中国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萨萨喜欢说:“虽然我已经80岁了,但和你们一样,我仍然是一名学生。”他成为努伊一生的精神力量,教她直面挑战、全力以赴和有诺必践。

这位祖父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建造了这所宽敞、舒适的房子,再从他的八个孩子中,选择了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努伊的父亲成为这栋房子的继承者。因为他相信努伊的父母会养他终老,他已看出二儿媳知事明理,处处以家庭为重。努伊的父母虽是通过相亲认识,但是母亲玩击环网球时的飒爽英姿,让父亲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姑娘。

在作者的印象中,她的母亲总是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操持家务、发号施令、干劲十足,一旦她不在家时,家里就陷入一片死寂。她时时刻刻都在忙碌,等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她就更忙了。母亲是如何做到家务缠身、家里访客如云,但从不手忙脚乱,对于努伊来说,这都是一个谜。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她母亲有着相当灵活且强硬的手腕。作者相信她阿妈拥有成为一名出色的CEO的潜力,只可惜她没有上大学。努伊说她一直有一种感觉,母亲在通过女儿们的成功来间接地活出她的自我。努伊的父亲拥有数学硕士学位,在一家银行工作,是一个顾家、情绪稳定且具有幽默感的男人。父亲每个月把工资交给妻子,经由努伊的母亲那无师自通的会计能力,这些钱被精打细算,祖孙三代人过着俭朴、紧凑但还算安稳的生活。

努伊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钱德瑞卡,下有一个弟弟南杜。这姐弟俩也同样出类拔萃。大姐钱德瑞卡后来硕士考入印度最好的管理学研究生院——艾哈迈达巴德管理学院,这所学院是由哈佛商学院共建,入学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被印度人称为地狱级别,当地人说,能考进这里面就如同得了诺贝尔奖一样。现任世界银行行长,印度裔美国人阿贾伊·班加,中文名彭安杰,就毕业于这所学院。努伊的姐姐后来就职于花旗银行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弟弟南杜也非常优秀,高中毕业考了全市第一名,入读努伊的母校美国耶鲁大学。

这三人你追我赶,妥妥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努伊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在印度,婆罗门种姓的家族历史上主要从事宗教仪式、教育和学术研究,相当于是“诗书传家”。婆罗门的价值观类似于咱中国人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极其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在印度,女孩既定的归宿是嫁个好人家,但在努伊家,女孩可以拥有和男孩同样的抱负。努伊被鼓励勇敢地去证明自我的价值。在亲戚们眼中,她就像一个假小子,个头很高、皮肤黝黑、精力充沛,喜欢运动、爬树,全然没有娴静的传统女孩子模样。父母全心全意地培养着三个孩子,父亲告诉努伊说:“我们投资你们的教育,是希望你们能自力更生。剩下的就看你们自己的了。做自己就好!”

“做自己就好”这样的话从那个年代的印度人口中说出来,真是打破常规。努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也遇上了印度独立后冲破传统、欣欣向荣的时代。1966年,英迪拉·甘地,也就是尼赫鲁的女儿出任印度总理,而尼赫鲁的妹妹潘迪特夫人曾担任联合国大会主席。这些手握实权的女政治家给了崇拜者们极大的启发:女性可以达到任何高度,人们也更能接受女性和男性同台竞技了。努伊明白,她也可以不走寻常路,追逐自己的雄心壮志。

聊完努伊的家庭,再来说说努伊的学校生活。从幼儿园到高中,她读的是一所12年制的天主教女子学校,老师中有不少来自英国的修女,这些修女并不因循守旧,而是为这个小城带来了西方的多元文化。校园里充满自由的气息,以至于孩子们对上学的热情让大人们都惊叹不已,哪怕是玩疯了的暑假,丫头们也会盯着墙上的日历,倒数开学的日子。

努伊精彩的校园生活有三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就是“辩论”。演讲技巧是她的一门选修课,而努伊就仿佛是天生的辩手,很擅长演讲和辩论,是一名校园辩手。不仅在学校辩,也在家里辩。她的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吃上晚饭,就让努伊姐妹俩陪她在厨房用餐,给这两人出题目,每人10分钟的演讲,她来投票,赢了的那一个可以获得她珍藏的巧克力。这位家庭主妇出的演讲题目很是气派,像是“如果你是印度总理,你会怎么做?”我们前面说,世界500强中印度裔高管比华裔多出太多,其中有一点,就是印度人的辩才几乎是可以碾压华人的。努伊八年级的时候,入选校队,代表学校去首都新德里参加校际辩论赛,这一次的经历,不仅让她大开眼界,还帮她真正建立了自信。

努伊校园生活第二件值得一提的事是“乐队”。上世纪60年代,英美流行音乐风靡全球,印度人同样也为之着迷。努伊和三个同学干了件离经叛道的事情,她们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取名叫“对数韵律”。作为马德拉斯这座城市唯一的女子乐队,她们在全市众多的节日和音乐会上演出,唱披头士、俄亥俄快车、投机者乐队等的歌曲。她们俘获了不少粉丝,就连努伊那些信奉印度教,保守的叔叔婶婶们也逢人就夸耀这个侄女。

再来说说值得一提的第三件事,那就是“女童军项目”。这是一个类似于军训营的项目,努伊很小就加入了学校的预备营,几年后晋升为正式的女童军。她拼命努力,集齐了急救、生火、搭帐篷、旗帜信号等十几项童子军徽章。到高年级时,她参加了全国童子军盛典。印度的女孩通常是往“好嫁风”方向塑造,这个项目培养女孩们巾帼不让须眉,还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如果想知道努伊这样的“铁娘子”是怎么在印度产生的,这些教育方式可以帮我们打开一扇窗。童子军项目培养的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领导力和协作能力。

1970年,15岁的努伊从这所圣天使学校毕业,追随她的姐姐去了所在城市最好的一所大学——马德拉斯基督教学院,学化学专业。在大学里,她加入了校辩论队,而且又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儿,那就是组建了马德拉斯第一支女子板球队。印度是一个为板球疯狂的国度,收音机里一场接一场精彩的比赛解说都能让生活停摆。努伊也迷上了这项运动,还嫌参加大学男子板球比赛不过瘾,于是创建了一支女子板球队。所以如果你注意到成名后的努伊还是国际板球理事会成员,不要觉得奇怪。说起来,热衷这项运动的印度裔大厂高管还不少,例如微软CEO纳德拉。板球这种集体运动对人格和领导力的培养作用巨大,它能教人如何自我激励和激励他人,甚至是如何建立团队文化。

三年的大学生活结束后,努伊申请进入了印度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攻读以定量分析为特色的商科硕士学位。70年代印度总共有4所管理学研究生院,加尔各答分校是其中一所,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建。努伊在第一学年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亚洲青年论坛以及全国大学生研讨会,还和印度总统吉里,以及总理英迪拉·甘地喝茶聊天。研究生二年级时,努伊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是的,对于这位后来的百事女掌舵人来说,市场和消费者洞察是她的老本行。

在那一届商科硕士班中,努伊是仅有的6名女生之一,教授也全是男性,没有一名女教授。努伊作为第一代进入商业界的印度女性,是那个时代的异类。到她毕业时,无法预知前方有怎样的挑战。但无论如何,作为人人称羡的加尔各答印度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她已站在了很高的起点。

好,聊完努伊的少年成长,我们接着来说说她的第二级发射,如何突破女性职场的隐形障碍,进入高管圈层。

努伊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位于家乡马德拉斯的纺织公司梅图尔·比尔兹尔,这家公司的总部在英国。作为职场新人,努伊用大量的时间拜访客户、了解一线,向批发商、裁缝铺和服装厂推销布料。1977年末,印度南部兴起纺织工人罢工运动,努伊的这份工作也陷入停滞。她便跳槽到了强生公司,负责推广娇爽牌卫生巾。卫生巾在彼时的印度并不被广泛接受,你可能听说过一部印度电影,叫《护垫侠》,真人真事改编,努伊要做的工作也类似,改进卫生巾的设计,并且突破文化的禁忌,让更多印度女性获得生理期解放。

两年时间里,努伊先后在这两家公司忙得热火朝天。与此同时,美国留学潮在印度也声势浩荡。在一次休假中,努伊跑到美国领事馆的图书馆里蹭空调。在一本过期的美国《新闻周刊》上,她读到耶鲁大学新成立了商学院。这时候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努伊起心动念,决定申请耶鲁的硕士学位。半年后,纺织公司老东家找到努伊,说工人罢工已结束,邀请她回去掌管60%的公司。但当听说耶鲁的事情后,老领导说:“你去耶鲁我肯定会感到失落,但如果站在对待女儿的角度,我会说你去吧!”如果是努伊的父母,他们会希望女儿留下来接受这个重要的职位。或许将来,印度的纺织业将诞生一位优秀的女高管。但这位老领导不仅说服努伊的父母相信努伊到了美国大有可为,还成了努伊签证申请的后援团。

1978年8月,还差两个月满23岁的努伊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刚到美国的第一个晚上,耶鲁的国际学生宿舍四周空空荡荡,努伊极度不适应,孤独和茫然无措让这个曾经的假小子泪眼婆娑,甚至想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家。看来移民梦并不好做。还好第二天一个天使降临了,一位热情友好的伊朗学生来主动帮助她。她慢慢融入了新环境,接触到不同国家学生带来的多元文化,还为耶鲁商学院厉害的教授们所折服。

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努伊也囊中羞涩,不得不半工半读。刚到美国时她身上只有不到500美元。中国的人物作家罗锦荣写过一本英德拉·努伊的传记,书名叫《500美元问鼎百事CEO》,说的就是努伊在美国逆袭的励志故事。她不是刷盘子,而是选择了一份时薪更高的大楼前台夜班工作,从午夜到凌晨5点,接听电话、整理邮件、照看前厅,同时完成她的作业。即便如此,她的生活费也捉襟见肘,以至于在实习时,花光了所有的钱,却在折扣商店买了很不合体的套装。穿着这身滑稽的衣服面试,让她感到羞愧难当。面试完她奔向学校找到老师哭诉,对方告诉她下次面试可以就穿印度的纱丽,“如果他们不能录用真正的你,那是他们的损失。做你自己!”

硕士一年级的暑期实习,努伊遇到了她的人生伴侣——拉杰·努伊,一位来自印度的年轻工程师。拉杰出身中产家庭,已在美国站稳脚跟,他聪明博学、身材高大。两家人相互认可之后,经过简单的订婚和结婚仪式,二人就此结合了。与印度传统的夫家不一样,拉杰的父亲对儿媳说:“你们努力工作,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你们减轻负担。”拉杰也暖心地对努伊说:“不要放弃你的工作,我会尽一切努力支持你。”

1980年,24岁的努伊从耶鲁大学MBA毕业。过五关斩六将,她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波士顿咨询公司的Offer。咨询公司的工作时长和差旅频率可以用残酷来形容,但与其他职业生涯相比,咨询工作可以带来3-5年的领先优势。努伊倒是非常适合这项工作,她睡得不多,精力充沛。那时的咨询顾问们还没用上计算机和EXCEL,需要手填成百上千的纸质表格,手绘图表模型,工作极其辛苦。波士顿咨询也正处于高速扩张期,努伊手上的项目繁多,忙得昏天黑地。她一直都在出差,每周拉着行李箱,手上再提着西服袋,穿梭于各个机场。

直到有一天,努伊的母亲打来越洋电话,告知她父亲罹患胰腺癌,病情危重。努伊得到6个月的带薪假期回到印度照顾家人,她的客户也愿意等她回来再重启项目。可3个月后,父亲还是走了,她重返工作岗位。这期间努伊发现她怀孕了。1984年,28岁的努伊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孩子普利萨。成为母亲后,努伊没有停下在波士顿高强度的工作。1986年,女儿两岁时,努伊在一次出差驾车返程的高速路上发生了严重的车祸。髋骨骨折、颈椎损伤,她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休养,包括重新学习因脑震荡而忘记的事物。经历这次磨难,她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优先项。她已经有了女儿,无尽的出差和长时间的加班已让她失去了生活。

努伊接受了猎头的邀请,推着助行架走进了摩托罗拉公司的总部。在这里,她遇到了此后亦师亦友的职场贵人,汽车电子部门的主管格哈德,此后他们共事了7年。格哈德拥有过人的职场洞察力,对努伊也很照顾。但他也是一个不好糊弄的主,接连炒掉了三四任战略主管。因为他想法很多,没有人能跟得上他的节奏。努伊要想在这个位置上待得稳,就必须跟随他一路快跑。每天早上,格哈德都会抛给努伊新的思考。努伊这时也学会化繁为简,她把这些想法放到三个不同的篮子里,分别是:马上行动、过几周再开始、不值得做。一段时间后,她会复盘这三个篮子,再和格哈德对齐进度。他们的合作越来越合拍,直到重新定位好部门的战略方向,努伊领衔了一个车用电子通信项目的开发。

1988年,33岁的努伊被提拔为摩托罗拉战略规划部的负责人。一年后,上司格哈德另谋出路,跳槽到了ABB。这也是一家世界500强,总部位于瑞士。格哈德极力想把努伊挖到ABB,但努伊没有办法接受跨国通勤。直到两年后,ABB完成在美国的收购,格哈德也将回到美国,他竟亲自游说努伊的丈夫拉杰,一条条列出努伊换工作的好处。努伊在摩托罗拉并不顺心,她用一年时间拿出的分量十足的战略投资方案,却只能落于纸面上,在公司内部推不动。努伊动心了,加入了ABB任战略营销高级副总裁,举家搬往康涅狄格州。

为了努伊的这一次职场升迁,丈夫拉杰最终辞去了在芝加哥的工作,那时拉杰已经是惠普公司的销售主管,而且是最早一批获得总裁嘉奖的人,前途顺风顺水。但他把妻子的事业放在中心,为爱做出了牺牲。1992年,努伊37岁时诞下了二女儿塔拉。次年,上司格哈德离开ABB,去了西门子。努伊感到接下来ABB的氛围已不适合她,但她没法再举家追随格哈德去德国。格哈德很快安排努伊和通用电气的CEO杰克·韦尔奇共进午餐。猎头的电话也接踵而来,有孟山都公司,还有百事公司。形势很明显,努伊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她在业内已建立了自己的声誉,进入了高管招聘的圈层。这个赛道中已没人在乎她的族裔和长相。

杰克·韦尔奇为努伊列出了岗位备选清单,在董事会上,他说相信努伊大概率会加入通用电气。另一边,百事公司CEO韦恩的态度也非常诚恳,他说:“我们比通用更需要你。”更绝的是,努伊的两个女儿收到了百事装满糖果的大礼品篮后,倒向了百事。在书的序言中,努伊写到了她选择百事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百事总部离她家只有15分钟的车程。对于四处奔波的努伊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诱惑。1994年,38岁的努伊加入了百事,这家当时美国的第十五大公司。

好,最后,我们来聊聊努伊的第三级发射,如何超越小我成为杰出的女性商界领袖。

那时候百事公司主要有三驾马车:饮料、零食和餐厅。小女儿塔拉向她的同学描述妈妈的职业时,会说:“我妈妈在肯德基工作!”然后周围就会响起一片尖叫声:“好棒呀!”但其实餐厅业务只是百事架构的一部分。努伊当时的职位是战略与规划高级副总裁,她要面对的第一个课题就是餐厅业务表现不佳。

她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地做分析报告。餐厅业务全球总裁罗杰亲自下场,带着努伊密集地飞往各地,调研餐厅。结论是餐厅是一个和顾客直接打交道的行业,要重服务,而百事擅长的是拓店和开发菜品,重的是流程和产品。于是百事将餐厅授权给加盟商经营,加盟商当自家的事来干,餐厅业务的财务数据立马得到改善。后来,努伊为拆分餐厅业务画出了蓝图,在她的操刀下,百事做出了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改革,剥离全部的餐厅业务,包括我们熟悉的肯德基、必胜客,另成立“百胜餐饮集团”。这一举措既解放了餐厅业务的发展潜力,又为百事成功瘦身、提质增效。

这是“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努伊的战略才能为她赢得了自己的舞台。此后,努伊接连参与了几项在百事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项目,包括33亿美元的非碳酸饮料品牌纯果乐收购案,以及134亿美元的桂格麦片公司收购案等。这些运作下来,百事走上了更均衡的产品组合之路。如果不这样,仅押宝于王牌产品碳酸饮料,将无法以组合产品来拓展消费场景,也难以应对消费需求的变化。

2000年,44岁的努伊升任CFO。几个月后,努伊又被提为百事公司总裁。这份成就感,让努伊的内心欣喜若狂。当她赶回家,迫不及待地要和家人分享这个重大喜讯时,努伊的妈妈做了件酷到出人意料的事。她让努伊先出门去买点牛奶,等会儿再说工作上的事。开车买完牛奶回来,努伊感觉自己快憋疯了,大声质问:“我刚刚成为百事公司的总裁,你就不能停下来听我宣布这个消息吗?”她的母亲淡定地回复说:“听着,在百事公司你可能是总裁或其他了不起的人物。但回到家,你就只是一个妻子和母亲。你应该把皇冠留在车库里!”

努伊的母亲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她是印度传统女性的代表,却不得不面对远远超出旧式框架的两个女儿。很多年前,当努伊的姐姐钱德瑞卡考上印度最难进的管理学研究生院时,这位母亲竟以绝食相逼,要求钱德瑞卡先结婚再去上学。好在最后她妥协了,但那一幕体现了印度母亲们所承受的压力。女儿们的成功让她喜忧参半,她不得不对她们一脚油门,一脚刹车。

成为百事总裁的那一晚,努伊更加明白,职场女高管意味着至少同时打三份工:做母亲是一份全职工作,做妻子也是一份全职工作,而做高管则远远超越一份全职工作。出门去夺取皇冠,回家后又要把它留在车库。周围的男性高管们大多也结婚生子,他们各有自己的业余爱好,高尔夫、钓鱼、远足或是潜水等等,他们的妻子基本是全职主妇,可以随他们工作调动,到全球不同的城市定居,他们的孩子乖巧懂事、学业有成,而这些男士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参与极为有限。可是女高管被赋予全然不同的期待,她们还必须兼顾家庭,大到孩子的学业规划,小到假期计划、出席家长会,乃至于整理衣橱。

工作已经密集到透不过气来,日复一日地不在孩子们的身边,让努伊深深地自责。她书桌抽屉里至今保留着一张便条,是女儿祈求她回家的信,上面写着:“如果你回家的话,我就再爱你一次”,还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了7遍“拜托!”丈夫拉杰后来进了毕马威咨询公司,还成为毕马威旗下一家公司的合伙人,也疯狂地出差。她和丈夫约定,他们中必须有一个能轮换陪在孩子身边。

2006年,50岁的努伊被任命为百事公司的CEO,是全球500强公司中第11位女性CEO。她身着纱丽的异国风情,经常成为媒体的焦点。实际上,不要被努伊云淡风轻的外表所迷惑,她是一个有坚定主张的CEO。她提出标志性的PwP“目的性绩效”战略框架,将百事更长远的商业成功与三个目标联系起来,那就是持续营养、持续环境和持续珍惜。基于此,她推动百事在产品投资上,增加“健康类”产品;在产品生产中,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在管理策略上,确保人才可持续成长的环境。

努伊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也是一位女性主义者。她将女性对世界的独特认知灌注在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中。在她极为不易的职场路上,依靠家人的支持、公司的帮扶,才得以行至高远,同时还抚育了两个女儿。为了帮助职场女性更有尊严地工作,她在百事主导了家庭友好型政策,包括带薪休假、弹性工作制以及幼儿照护体系。她说:“当我们雇佣一个人时,也雇佣了这个人背后的家庭。”百事拥有超过25万名员工,也关系着25万个家庭,必须珍惜每一个人。

努伊的时代,更新了百事的企业价值观,改善了这家公司的产品结构和公众形象。她的12年,百事健康类的产品占到了总营收的近50%,市值增加了570亿美元,超过了许多国家的GDP,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升至82%。

让世界变得更好,利他——努伊实践了她的“第一选择”。

好,英德拉·努伊的故事就和你分享到这里。原书中还有不少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电子书链接已经为你附在文稿末尾了。我们简单小结一下今天的讲述。

努伊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但证明了一条经由个人奋斗,通往职场之巅极其主流的道路,而且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少数裔女性突破身份障碍的典范。

从印度女孩到美国商界翘楚,努伊凭借坚定内核和硬实力走到了终局。与她共事过的人,都知道这位女性不容小觑,比如她的战略才能。努伊咨询顾问出身,在摩托罗拉、ABB和百事公司,她都以严谨、完备的市场分析征服了他人。她也以战略的眼光,坚定地看好中国市场。百事公司前任CEO 史蒂夫·雷蒙德曾说:“努伊不仅是一个智慧的管理者,更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

又比如她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执着的精神,在每次面对新项目、新职位时,总是拼命地阅读参考资料,快速地、全盘地搞懂这个领域。在担任CEO后,面对动辄数亿美元的支出,她会下功夫把技术文件全部吃透后,才肯签下自己的名字。

对于努伊的成功,有人希望能得到她手握的某种秘方。事实上,她感觉并没有。一路走来,她形容她的生活也如同一场持续的“杂耍表演”,伴随着拼搏、内疚和取舍。如果真有什么不同,她想想,只能说她幸运地拥有了一个有着共同理想,坚定地支持自己的丈夫。每逢关键时刻,都能遇到人生的导师。而且,她有一种特殊的机能,可以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甚至每个小时起来回复邮件,依然能神采奕奕。

作为女性楷模,努伊在各种场合被要求讲述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在这本书里,她告诉我们:职场和生活的平衡没有答案,只能不断地调整优先级,在进退取舍中追寻自己的“第一选择”。

好了,今天这本书就和你聊到这。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如果将努伊的成功想象成火箭的升空,她至少完成了三级发射,第一级,是摆脱了印度女生传统的人生轨迹,第二级是突破了女性职场的隐形障碍进入到高管圈层,第三级是超越小我成为杰出的女性商界领袖。

2.职场女高管意味着至少同时打三份工:做母亲是一份全职工作,做妻子也是一份全职工作,而做高管则远远超越一份全职工作。出门去夺取皇冠,回家后又要把它留在车库。

3.职场和生活的平衡没有答案,只能不断地调整优先级,在进退取舍中追寻自己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