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白银帝国》 Hi Finance解读

《白银帝国》| Hi-Finance解读

关于作者

徐瑾,著名的青年经济学者,也是英国《金融时报》下属的 FT 中文网财经版的主编和首席财经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近年出版了多部著作,作品曾经入选“2015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

关于本书

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白银帝国》考察了这段历史,分析了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探讨了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核心内容

本书核心观点:第一,作者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某个物品的信用被广泛建立起来之后,它就有可能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货币。第二,货币信用需要政府背书,不仅在中国出现,西方也是如此。第三,货币发展和王朝兴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白银帝国》,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4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揭示货币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地域兴衰的关系。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白银曾经是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它的诞生、兴起直到退出历史舞台,和社会经济发展、王朝兴盛衰落密切相关。《白银帝国》这本书考察了中国从宋朝到近代,时间跨度长达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分析了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白银之线,并且从全球经济贸易的视角,分析了隐藏在东西方政治与经济背后的货币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是徐瑾,是一位著名的青年经济学者,也是英国《金融时报》下属的FT中文网财经版的主编和首席财经评论员,近年出版了多部著作,作品曾经入选“2015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

接下来,我来为你详细讲述下书中的相关内容。本书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某个物品的信用被广泛建立起来之后,它就有可能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货币;第二部分,货币信用需要政府背书,不仅在中国出现,西方也是如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揭示西方的白银货币体系是如何建立的,金本位又是如何出现的以及货币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部分,当我们将整个视角放在全球经济贸易的大格局下,还可以看出货币发展是如何影响王朝兴衰的。我们以明朝为例,来展示货币的背后,其实是帝国的皇权意志与草根民间市场的信用博弈。

我们就先来说说:为什么说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在中国古代,纸币交子的出现又是如何体现货币的本质的?关于货币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解释就是起源于物品交换。简单来说,就是当原始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物品交换的需求。比如农民的生产优势是粮食,但是不擅长生产肉类和衣服,他就可以用粮食作为交换品换取他需要的其他物品,这就是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因为商品数量较少,“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还可以满足需求,但是随着商品数量增加和经济规模扩大,物品交换就会因为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无法顺利进行。比如,一个农民想要一双鞋,但是隔壁的鞋匠想要的却是一篮子苹果,而种苹果的希望得到的是一只羊。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就需要一种交换媒介,也就是货币。

货币可以是金银、铜钱等金属,也可以是丝帛、小米等实物,甚至石头也可以做货币。作者在书中就帮我们举了雅浦岛的例子,这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小岛,人口约为5000-6000人。岛上没有金属资源,唯一的资源就是高3-4米、长2-3米的大石头。显然,这些大石头很难搬。然而,正因为难搬,所以当地居民反而发展出来了基于拥有多少石头的货币体系。你的财富,不以你捕的鱼多为衡量标准,而是以你有多少块大石头为标准。即使你的石头一不小心,真的石沉大海,岛上居民依然会认可你曾经拥有的石头的价值。由此可见,你的财富是和大家认可你有多少石头的信任挂钩。所以,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说白了,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而且,货币一旦加上了国家信用的背书,才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比如秦始皇在历史上首次统一货币,唐朝推行开元通宝等等。

我们来说说中国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就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一个省内部的互信体系建立起来,进而产生了纸币,再加上后期国家信用的背书,才让纸币正式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中国也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北宋的纸币:交子,发行于1023年,领先世界六七百年。比如美国,到了1792年才首次发行纸币美元。可是,为什么纸币的首次出现是在北宋?

北宋之所以可以率先发明纸币,主要原因有3点:第一,北宋经济发达、商业繁荣。造船技术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打开,宋朝与数十个国家开展贸易,人口和收入急剧增加,不仅广州、泉州和宁波等港口的贸易繁荣让后人难以想象,即使是连年征战,边境贸易也是在数百年间连绵不绝。宋朝的繁荣程度,或许是中华帝国曾经的顶点。

第二,宋代抑商政策开始向重商政策转化,在重视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将商税和田税分离,向商业单独征税,从而建立了完整的商税制度。这不仅稳定了朝廷的收入来源,更稳定了国内政局。同时,北宋盛行“亲富论”。上到皇帝,下到士大夫,都认为贫富相安是安定之本,有产阶层对于社会的稳定其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交子的出现是大时代和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宋朝商业发达造就了很多富甲一方的省份,其中就有四川。四川地理位置偏远,躲过了隋唐的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只是,四川本地缺少铜矿,无法大量使用铜铸币,货币流通就只能依赖于铁钱,但是铁钱太笨重,不利于携带,只有自创一个新的形式了。这时,便捷的纸币交子就诞生了。

在最早期,交子并不是官方的金融创新,其实就是16家四川境内富足大户之间的私人票据交易,就是代替了一些贵金属、丝绸,这些实物货币。因为相互信任,所以寻找到了一种更加便捷的交易媒介与方式,但后来,因为交子使用起来确实很方便,就被地方官员推广开来了,最后朝廷也注意到了,干脆就在全国推行吧。国家信用的介入,使得交子的推广瞬间成为了爆款。公元1024年,北宋正式开始发行交子,每三年发行一次,每次发行150万贯,相应的准备金是铁钱36万贯。

为什么要准备金呢?准备金是告诉全国人民,纸币交子的背后是铁钱,交子和铁钱是可以兑换的,说白了,建立准备金就是在建立纸币背后的信用体系。这样大家就可以放心,既然交子可以随时换回手里的铁钱,又这么方便,那就用交子吧。就这样,产生于民间的交子,有了国家的信用背书,发行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贸易用交子,巨额的军事开支、物资流通、财政赋税等等,都采用交子进行交易和结算了。

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在这个信用背后,不管是买卖双方信任彼此,还是社会民众信任,还是国家附加了国家信用,信用才是货币最深厚的基石,也是任何物品是否能成为货币的核心。

以上就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货币起源于原始经济发展的物品交换需求,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接下来我们来讲讲:西方是如何确立白银货币制度与金本位的,货币的本质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被呈现出来的。

西方是如何确立白银货币制度的呢?首先,这印证了马克思说过的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在欧洲,大约公元前600年的时候,古希腊就开始使用以白银为主的铸币,贵重金属普遍受欢迎。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波斯的时候,每天支付的军饷就高达半吨白银。

其次,当权者的权威背书也必不可少。到了罗马时代,白银铸币的使用更为广泛了。因为第一,罗马铸币本身是由贵金属制成的,是有价值的,第二,上面还有恺撒的头像,是政府权威的象征,确保来源。希腊和罗马社会通过军事不断扩张的同时,它的货币也因为稳定的信用被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可惜好景不长,罗马帝国的灭亡,导致原本稳定的白银铸币体系崩溃了。

而后的法兰克帝国、有欧洲之父之称的查理曼大帝,就是我们扑克牌上面红桃K的那个形象,他曾经试图进行货币改革,但除了通过政府政令,把黄金和白银的比价规定在1∶12之外,依然无法制定有效的统一货币制度。国家因为封建制度成为松散的政治联合体,没有办法建立大家都认可的信用货币,连税收都无法顺利进行。很多国家的领主不得不去每家每户大吃大喝,来代替税收。西欧整体经济陷入倒退。

除了政治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欧洲白银的产能主要来自于中欧,产能不足,一直困扰着想用白银统一货币的各个王朝。这种情况一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才得以改变。我们都知道,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开始向西远航,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道路,结果却无意中发现美洲大陆。随后在1545年,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区安第斯山高地上,巨大银矿山被发现,成为南美白银开始发力的标志性事件。据金融史学家金德尔伯格估算,美洲白银最高年产量为300吨,而从1545年到1800年,全球白银的年平均产量也就大约537吨。不难看出,南美白银的发现给西班牙带来了巨大财富。

与此同时,欧洲其他国家为了获取白银,只能加大商业运营规模和手工业生产规模。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生产力低下的西班牙成了中转站,他们所获得的白银在一次交易后就流入其他国家,所以,随着南美洲银矿的枯竭,西班牙在欧洲的霸权也随之结束。而其他国家却因为西班牙的白银,建立起了强大的商品经济和工业生产。

至此,白银足够了,商品经济也发展起来了,那白银货币体系是不是可以统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西方的货币体系中,除了白银,黄金一直也出现在货币的流通和交易中,这种黄金和白银同时存在的现象,就叫做金银复本位。

随着南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欧洲的白银开始出现大幅度的贬值。而对于实行金银复本位的欧洲,由于金价和银价之间没有稳定的比例关系,白银的贬值让金价波动巨大。而如何建立这个稳定关系,就是让欧洲各国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比如,同样是黄金,在法国的1块黄金可以换11.11块白银,但是在英国可以换11.75块白银,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希望在英国换白银。大量兑换出现的后果就是,英国的白银逐渐流失,黄金逐渐增多,而在法国就是相反的情形,黄金不断流失,白银不断增多。11.11到11.75,就这么一点差价,就导致英国货币系统无法稳定。英国的大量银币会被运到法国兑换成黄金,这导致英国的白银体系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最严重的时候,英国只有12%的铸币可以回流到国内,以至于无法进行正常的国际贸易。这是当时欧洲国家普遍面临的金银复本位的危机。那么如何解决呢?根据英国的经验,成功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起新的信用体系。

刚才我们说到,英国的金价比法国略高,导致英国的银币大量外流,黄金也大量的流入英国。所以,从1717年开始,英国皇家铸币局的总监,也就是著名科学家牛顿提议,舍弃白银,建立金本位,也就是固定数额的英镑能兑换相应重量的黄金。黄金不再作为交易媒介,而是通过注入政府信用,建立纸币英镑与黄金的稳定兑换关系,让英镑和黄金直接关联。在价值信用上,用黄金作为保障,同时,用纸币英镑来交易,达到便捷的目的。当然,金本位制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它也有缺陷,比如社会商品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黄金的增长幅度,如果二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依赖黄金建立起的信用体系就会发生崩溃。所以,英镑—金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崩溃了。

以上就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西方的白银货币制度与金本位的确立以及货币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的呈现,最后我们来说说:我们将整个视角放在全球经济贸易的大格局下,揭示货币发展是如何影响大明王朝兴衰的。明朝的纸币信用如何被放弃,明朝的白银体系又是如何被建立的,而忽略了全球经济的明朝,又是如何受到白银的影响。在这个背后,其实是帝国的皇权意志与草根民间市场的信用博弈。

我们在前边说过,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与发展。在之后的南宋、金和元等朝代,都尝试过发行纸币,但最终跟北宋一样,因为政府超发纸币,导致纸币贬值,最后失败。到了明朝,纸币也曾经被特别重视。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并且规定宝钞不能兑换铜钱或其他任何金属货币,同时禁止民间使用金银。这实际上违背了货币的基本原理,大量发行纸币,背后又没有足额的准备金做储备和保证,宝钞从一开始就不受市场欢迎。

在1400年到1500年的100年时间里,大明宝钞的面值一跌再跌,宝钞价值甚至跌到面值的3%。而且宝钞不仅在民间不受欢迎,在官员心中也不受欢迎,因为官员的俸禄也是用宝钞支付的。

就在大明宝钞被抛弃的同时,白银因为价值适中,被社会广泛接受,最终倒逼明朝政府承认白银的地位。本来对中国这样贵金属缺乏的国家来说,白银不可能成为通行货币。但我们在前边说过,西班牙占领了南美洲后,发现了大量银矿。而且中国当时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有众多像瓷器、丝绸、茶叶这样的商品出口,导致南美的银矿大概有40%都通过贸易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为中国提供了足量的货币,让中国社会拥有了一定的商业活力。 但是,和西方一样,白银货币制度的缺陷同样影响着中国。

白银的单位和成色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几乎每次交易都要称重和查验,这就增加了交易成本。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明朝政府还是民间力量,都没能形成统一的金融体系。政府对民间使用白银并不监管,民间也没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力量。白银虽然在社会经济中流通,成为国内交易的主流货币,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的货币制度存在很大风险。

在历史课上,我们的历史书籍一直以来给我们的感觉是:西方似乎严重依赖着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但在明朝,事实上,相比西方对中国丝绸茶叶的依赖,中国更依赖国外的白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史实证明,一旦没有了外国白银的流入,大明王朝就岌岌可危了。

17世纪开始,白银向明王朝的流入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无法忍受与明朝贸易的连年贸易逆差,西班牙决定限制所属的拉丁美洲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流往中国的南美白银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一直供给中国使用的日本白银,由于当时新兴的德川幕府开启“闭关锁国”模式,原来大量的日本白银供给也突然消失。

这不仅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还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首先,社会总体的白银减少,激发了很多人的财富危机意识,纷纷开始贮藏白银。这种贮藏白银的行为,就会进一步加重通货紧缩。其次,明朝政府的许多捐税都是收取白银。这种对民间白银索取的行为,导致像粮食、丝绸等生产品的价格下跌,而银价上涨,加速了民间资本的崩溃。随之而来的就是流亡和民变,明朝末年揭竿而起的李自成就是出身于灾荒最严重的西北地区。而就在明朝出现经济危机的同时,又面临东北努尔哈赤的外部军事入侵,以至于形成没有钱打仗的局面,最终灭亡。

你看,白银的大量流入并不是大明朝廷官方的主动选择,明朝被卷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却浑然不知,当白银从流入变成流出,再加上国内的民众起义和外部军事入侵,王朝覆灭就是一个旧制度失败的必然结局。

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率先出现了纸币,但是并不能成为中国在历史上领先世界的标志。它的出现只是追求便捷的权宜之计,当这种权宜之计被放大后,它在信用方面的不足就立即显露出来,并且造成了一系列的经济紊乱,最后不得不退回相对原始的、以白银为主的货币制度,而这又是另一个权宜之计。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不管是纸币,还是白银。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北宋的纸币“交子”、南宋的纸币“会子”、元代的纸币“宝钞”,还是明朝的白银,表面上是纸币和金属货币的斗争,其实是帝国的皇权意志与草根民间市场的信用博弈。

货币,作为信用的载体,承担了民间对帝国皇权的信任。而这个信任一旦崩盘,无论是纸币超发引起通货膨胀,或者是白银外流引发通货紧缩,没有官方在背后做信誉背书,货币就始终难以统一。好,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

说了这么多,下面我们回顾一下《白银帝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为我们解决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货币作为人类社会经济的重要媒介,它的起源与本质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中国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就是商人信用到国家信用背书的展现。

第二个问题:西方是怎么建立起白银货币制度和金本位的,货币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呈现的。白银的天然货币属性,加上罗马时代当权者的权威背书,白银铸币被广泛接受。罗马帝国灭亡后,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联合体无法统一货币,国家信用无法建立,再加之白银的商品属性导致市场价格波动,统一稳定的货币信用体系始终无法建立。最终英国确立了新的货币体系,开始了金本位。

第三个问题:没有建立金本位,而采用银本位的明朝,是如何成也白银,败也白银的。当我们将整个视角放在全球经济贸易的大格局下,就可以看出货币发展是如何影响大明王朝兴衰的。而在此背后,其实是帝国的皇权意志与草根民间市场的信用博弈。

撰稿:Hi-Finance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