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欲望》 于理解读
《模仿欲望》|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模仿欲望》,出版于2023年3月。这本书的内容围绕着一个观点展开——“欲望的本质是模仿”。我们不是天生就想要什么,而是跟别人学来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企业家、作家柏柳康,他不是很有名,你可能没听说过他。他曾经在华尔街工作,在硅谷创立了多家公司,是个挺成功的创业者,还曾经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5岁以下25强企业家”之一。 听到这,你可能觉得奇怪,一个企业家、创业者,为什么会写一本讲模仿欲望理论的书?
这和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在创业成功之后,作者不禁开始思考他创业更深层的目的,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好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离开了公司,打算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模仿欲望理论,这套理论帮他厘清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欲望,他也成为模仿欲望理论的支持者。模仿欲望理论是由著名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勒内·基拉尔提出的,他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被称为“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作者认为,模仿欲望是深入理解人性的关键,而理解人性,就是理解商业、经济、政治的关键。所以他深入研究了模仿欲望理论,这本书就是他对这一理论的现代版总结和发挥。
模仿欲望理论认为,人有两类欲望,分别是生理性欲望和社会性欲望。生理性欲望是我们的生理需要发展出来的欲望,比如对水和食物的需求,这样的欲望是自发的,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是一条直线。社会性欲望则是在生理需求之上的社会性需求,比如对金钱、权利、真理等方面的欲望。对于社会性欲望,我们通常认为,是我自发地想要某台新车、某款名牌包。但模仿欲望理论指出,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还有一个引领者。我之所以对某人或者某物产生了欲望,是因为这个引领者拥有它或者也想要它,引领者为它赋予了价值。比如我们喜欢打卡网红店、买明星同款服装,在餐厅点餐的时候,也得去网上搜搜,看看别人推荐什么菜,甚至夏娃想吃苹果,也是那条蛇告诉她的。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和引领者一起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就是“模仿欲望”。
从上名校、进入大公司、购买奢侈品,再到朋友圈的各种炫耀,都是源于模仿欲望。模仿欲望有积极的作用,往小了说,“榜样”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模仿欲望,它让我们有变得更好的动力;往大了说,我们通过模仿来获取知识、建立秩序社会,没有模仿就没有人类文明。但模仿欲望也有它的阴暗面,它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攀比、嫉妒甚至暴力。大学同学进了更好的公司,同事获得了提拔,隔壁家孩子又考了第一名,我们会因此感到的嫉妒和焦虑,都来自模仿欲望。
那么,模仿欲望到底驱动我们卷入了一场什么样的游戏呢?看清这套游戏规则后,我们能采取什么措施,来掌控自己的模仿欲望,从而活得更清醒明白呢?这本书就回答了这些问题。在对模仿欲望的阐释之外,作者还在书里提出了一系列反模仿策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今天我会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从个人、商业和社会的角度,看看模仿欲望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如何掌控自己的模仿欲望。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我们天生就会模仿别人,也喜欢模仿别人。小时候,肯定有小伙伴对你做过那种学你说话的恶作剧;如果你是个女孩的话,估计你也曾经因为同班同学穿了一条漂亮裙子,而央求妈妈给自己也买一条;如果你把一群孩子放在一个装满玩具的房间里,一个孩子想要玩某个玩具,其他孩子就也会想玩这个。孩子对某个玩具的兴趣大不大,要看他周围的孩子是否拥有这款玩具。基拉尔认为,人基本上就是被“模仿欲望”支配着。我们之所以希望得到一个东西,是因为另一个人也想得到它。哪怕在爱情领域也是如此,莎士比亚就有句名言说,“你之所以爱她,是因为知道我爱她。”
不过,模仿欲望不是简单地想要某件东西,而是想要成为某个人。比如我想买个包,不是为了追求这个包本身,而是拥有了这个包之后,我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我,而是拥有了一种新的身份,融入了另一个我渴望的世界。
我们刚刚说了,模仿欲望是理解人性的关键,而理解人性是商业的关键。事实上,广告营销界很早就开始利用起模仿欲望了。1929年的时候,美国烟草公司的总裁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能打破女性在公共场合吸烟的禁忌,就能给烟草公司增加数千万美元的年收入。在当时,社会禁止女性在公共场合吸烟,男性还会私下里诋毁吸烟的女性,要想打破这一文化禁忌绝非易事。
接受这个挑战的是一位叫爱德华·伯尼斯的公关心理专家,他是弗洛伊德的外甥,是他最早提出了公共关系的概念。当时,伯尼斯去拜访了一位精神分析师,对方告诉他,香烟是男性权利的一种象征。如果你想让女性在公共场合抽烟,就得让抽烟看起来是女性挑战男性权利的一种方式,香烟必须成为“自由之火”。
于是,伯尼斯制定了一个计划,在即将到来的复活节游行上,他打算首次点燃“自由之火”。他通过一位女性朋友,在报纸上呼吁女性去游行上当众抽烟;为了保证计划顺利进行,他还事先雇用了一些女性模特。这些模特都年轻、漂亮,而且看起来不太“乖”。按照伯尼斯的导演,模特们在指定的时间拿出好彩牌香烟,一边吐出烟圈,一边轻佻地在大街上漫步。伯尼斯还安排了专业的摄影师和记者,在合适的位置捕捉到这一时刻。第二天,美国各大报刊的头版都报道了这一事件。几天之内,美国各地城市的女性纷纷走上街头,点燃了她们的“自由之火”。到下个复活节的时候,该品牌的香烟销售额增加了两倍。在伯尼斯的精心设计下,女性们纷纷追逐着引领者的脚步,成为那些追求自由、个性飞扬的女性中的一员。这场著名的公关活动,就是利用了模仿欲望来操控人心。
而在这场公关策划的七十多年后,PayPal的创始人彼得·蒂尔也因为模仿理论,给一位想创业的哈佛学生投资了50万,那位哈佛学生就是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彼得·蒂尔是脸书的第一位外部投资者,他也是模仿欲望理论的支持者。第一次和扎克伯格见面后,蒂尔意识到,脸书是建立在人们的欲望和身份认同之上的。它能帮助人们看到其他人拥有什么,从而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它就是欲望的中转站。在脸书诞生之前,一个人的欲望来自一小群人,有身边的朋友,还有杂志、电视里的人;但脸书诞生后,在上面注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欲望的引领者。而且脸书上的那些网红博主带给我们的影响甚至比明星还要大,因为他们和我们更接近,也更容易模仿和比较。于是,蒂尔决定投资脸书。他说:“我为模仿欲望下注。”当年他50万美元的投资,最终让他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
其实在彼得·蒂尔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时候,基拉尔正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当时的彼得·蒂尔就接触到了模仿欲望理论。说起模仿欲望,我们可能下意识地觉得它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向往的是与众不同。但事实上,模仿是有积极作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生下来,我们就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会了说话、行走,学会了社会规范。在莎士比亚时代,“猿”这个词既有“灵长类动物”的意思,也有“模仿”的意思。没有模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消失。更别说,有欲望才会有动力,正是因为我们能看到那些“想要成为的人”,我们才会为之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模仿欲望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模仿欲望的阴暗面更加危险。我们的模仿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人,是在我们能到达的高度之上的,比如一些大师级人物,或者名人明星。他们是我们纯靠努力也很难达到的人,那他们的欲望和我的关系就不太大,更多是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激励我不断前进。我不会担心自己能不能赶超他们,他们只是我的一种“愿景”。另一类模仿对象,则是距离我们比较近的人,比如领导、家人、朋友。对方可能某方面比我优秀一点,但又不是遥不可及的,我努努力好像也能追赶上。那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更嫉妒世界首富,还是更嫉妒某个和你背景很像、能力相当,但比你职位更高、年薪也更高的人?
我想,后者更可能会让你嫉妒。和那些名人相比,我们和身边的人之间有更多潜在的竞争,他们更可能成为我们的对手和障碍。马克思认为,冲突发生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属性和立场,人们之所以争斗,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同。而莎士比亚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相似的人之间更容易发生争斗。就比如文人最瞧不起的不是粗人,而是和他差不多的文人;跟你冲突最多的不是外乡人,而是你的邻居。基拉尔和莎士比亚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在人们彼此都很相似的群体中,引领者既是楷模也是对手,我们与引领者之间产生的竞争,就叫“模仿竞争”。最激烈的争斗往往发生在相似的人群之中,一个社会越差异化,这个社会反而会越稳定。
总之,大学时期的彼得·蒂尔就了解了模仿竞争这个观点,但当时这个观点还没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因为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彼得·蒂尔也觉得自己不会陷入这些糟糕的模仿之中。毕业之后,他按部就班地参加了工作,在律所里,他一直被裹挟在同事间的竞争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在“卷”,甚至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挣扎了许久后,彼得·蒂尔意识到,他终究还是陷入了糟糕的模仿循环之中。他说:“尽管我早就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但还是走了不少弯路,因为你不一定能在自己身上识别出来。”于是,彼得·蒂尔辞职创立了电子支付公司Confinity。在公司的管理中,他也运用了模仿欲望理论。比如,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独立任务,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估标准,没有两个员工要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竞争。同时他认为,应该给员工设定明确的客观绩效目标,而不是根据员工相对于彼此的绩效来发放奖金,因为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模仿竞争。当遇到强劲对手,埃隆·马斯克的电子支付公司时,彼得·蒂尔也选择了合作,和竞争对手携手组建了PayPal。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当两家公司把对方当作模仿对象时,他们会陷入一场没有尽头只有毁灭的竞争。这也是为什么在他写的那本《从0到1》中,他强调所有快乐的公司都是不同的,企业应该避免竞争,走差异化之路。
如果说对模仿欲望理论的了解帮助彼得·蒂尔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那么另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谢家华就没那么顺利了。谢家华这个人你可能知道,他是美国鞋类电商网站美捷步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这家网站成为美国最大的鞋类电商网站,一度被称为“卖鞋的亚马逊”。美捷步的企业文化是“传递幸福”,对顾客,他们通过极快的物流运输、免费退换货等方式,获得了极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对员工,谢家华也致力于提升员工幸福感。为了激励员工,公司内部采取了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但谢家华还想再进一步,于是他推行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合弄制。在当时,合弄制是硅谷最热门、最有颠覆性的管理模式,它取消了公司的管理等级制度,取消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等传统头衔,过去的管理和业务职能由一些被称为“圈子”的自组织团队承担,每个员工在圈子中扮演的角色都不同。圈子可以随时建立,也可以随时终止。这一切听起来都符合企业扁平化的变革趋势,似乎也能更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自主性,然而合弄制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美捷步的员工告诉作者,变化来得太多、太快,大家陷入了混乱之中。表面上一切可见的角色和头衔都消失之后,它们又换了一种方式重新出现在“地下”,员工们的工作环境反而变得更加政治化了,人们感到工作不太安全,不清楚怎样才能保住自己的角色和工作。但谢家华没能注意到这一点,他还拉了一帮朋友在拉斯维加斯搞新兴城市建设,并且把合弄制这套理念也用在了这个项目上。他在拉斯维加斯市中心投资了大约3.5亿美元,和合伙人一起购买了11万平方米的土地和建筑,计划吸引科技初创企业和小型企业入驻,目标是创建“以社区为中心的大型城市”。他希望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幸福、快乐的。
这一切听起来也很美好,但现实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项目启动不到一年时间,参与这项计划的明星创业者谢尔曼在自己的车里开枪自杀了;一年后,项目的另一位关键成员从他高层公寓的露台上跳了下来;5个月后,参与项目的一位企业家被发现在自己房间里上吊自杀。一位辞职的前项目负责人写了一封公开信,说这个项目是“颓废、贪婪、领导力缺失的集合”。
作者认为,中心城项目的问题同样在于模仿欲望。有记者爆料,那位在房间里上吊自杀的项目成员从来没有一份明确的工作。谢家华和项目成员们说:“出来做事,出来玩乐”,然后当你来到这里时,发现没有任何属于你的位置。在一个创业社区中,很多界限都被打破了,人们离开了他们社交的安全港湾,这会产生极大的压力。谢家华很喜欢一个词叫“碰撞回报”,意思是说陌生人意外偶遇,然后碰撞出有趣的火花。但作者认为,有些碰撞不会带来惊喜,反而会导致混乱和无序。比如作者就去过谢家华一次以碰撞为主题的见面会,来参会的都是创业者,大家都在转来转去,和不同的人搭讪、聊天。作者已经不记得那天他都见过谁了,他只记得见面会结束后,他更焦虑了,因为他忍不住拿自己和现场至少20个雄心勃勃的创业者相比较。
美捷步和中心城项目都消除了管理的等级制度,但无法消除欲望的网络。人类是等级生物,我们需要列表、评级,需要知道事情如何排列、如何组织在一起。大多数人是通过和别人比较来建立自己幸福的基线的。当“幸福”成为一个群体内主导的欲望,而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时,每个人都会盯着自己身边的人,寻找值得模仿的引领者。如果人群中的每个人都很接近,那么每个人都开始和别人比较和竞争。这就是为什么拉斯维加斯的中心城项目没能取得理想中的成果,美捷步员工士气也很低落,内部斗争无数,后来合弄制也被逐渐取消了。
到这里,我们从个人角度,讲了模仿欲望的两类引领者,还有它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里,作者还从社会角度,讨论了模仿欲望在社会维稳方面的作用。我们刚刚说了,在群体中,模仿欲望会带来竞争和冲突,导致混乱。这时,有一种解决这场冲突的办法,就是从中找到一个所谓的“罪犯”来承担责任,通过处决这名罪犯,为群体的愤怒找到出口,调和矛盾,这就是“替罪羊机制”。
在人类历史中,替罪羊机制不断发挥着社会维稳的作用,就比如在鼠疫暴发时被屠杀的犹太人。面对那个替罪羊,扔出第一块没有模仿对象的石头是最难的,但只要有人扔出了第一块石头,就会有第二块、第三块石头扔出来。愤怒是最容易转移和传播的,人们互相模仿着,向替罪羊扔出石头,并坚信这是正义的做法。在过去,替罪羊可能是祭祀用的动物、可能是社群的外来者,今天则演变成了解雇高管,还有社交媒体上的“取消文化”,也就是对那些言论或行为不当的人的全方位抵制封杀。球队成绩不好就开除主教练,经济不好就骂资本,在今天,替罪羊机制仍在发挥着作用,而看清它的本质,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冷静地应对群体的怒火。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模仿欲望”这个概念。模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无法完全消除自己的模仿欲望,但认清这一点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掌控自己的模仿欲望。在这本书里,作者就介绍了不少办法,我归纳出了三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挨个说说。
第一个办法很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那就是不要模仿你身边的人。
如果我们无法阻止自己模仿别人,起码我们可以选择模仿谁。我们爱说一个词叫“同辈压力”,就是因为我们总是盯着自己身边的人,因为他们去了更好的学校、找了更好的工作,或者有钱买更贵的包而感到焦虑,这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模仿竞争”。所以感受到同辈压力的时候该怎么办?很简单,换一个人去模仿。如果你打算追随一个榜样,就去找一个你不会和他竞争的榜样,而不是向你的同龄人寻求答案。与其关注他们,不如把眼光放得更高、更长远些,关注某个成功的企业家、创业者,也可能是某位知名学者。把他们作为你欲望的引领者,作为你的模仿对象,而不要让自己在和身边人的竞争中苦苦内耗。
第二个办法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不要把自己困在系统内欲望中,而是去追寻系统外欲望。
你有没有注意过,人是怎么设定目标的?其实,我们设定的每个目标都潜藏在一个系统里。比如我是个女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网红博主们苗条的身材,于是打算减肥,减肥这个目标背后的系统就是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标准;我是一名大学生,秋招季到了,同学们都在为大厂面试做准备,尽管我还没搞明白自己要去哪、去做什么,但是我也跟着设定了入职大厂的目标,这个目标背后的系统就是世俗的工作价值评判体系。书里还讲了一位厨师的故事,他叫塞巴斯蒂安,别号是法国第一厨神,他的餐厅1999年时首次获得了米其林三星认证。然而,在获得这个认证的第18年,他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则视频,公开主动要求米其林把他的餐厅从指南中删除。他说:“我给了米其林观察员太多的尊重,却因此贬低了自己。我已经太老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离开了这些欢呼声或者指责的声音,我依然可以做出漂亮的菜肴。”《米其林指南》就是一个欲望的引领者,成千上万的厨师毕生致力于寻求它的认可。但塞巴斯蒂安这么评价它,他说:“你被困在一个可怕的系统中。如果你不尊重官方或者非官方的规则,不按照《米其林指南》说的做,你就有可能被降级。这对餐厅的声誉、厨师们的士气和整个团队来说都是很严重的打击。”他已经不是在为自己或者他的食客工作了,而是根据《米其林指南》的所谓期待来工作。他觉得他在玩一个没有尽头的游戏,而他已经筋疲力尽了。
米其林的评价体系,就是一个指向内部的欲望系统,你的活动范围是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人们彼此竞争,希望获得某个头衔,一个人的成功只能以牺牲另一个人的利益为代价,它成了一个零和游戏。在竞争中,我们很容易感到焦虑、痛苦,就像塞巴斯蒂安一样。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逐渐觉得不快乐了,怎么办?唯一的方式,就是从中跳脱出来,用系统外欲望替代系统内欲望。
系统外欲望,就是我不在这个圈内竞争了,我有更大的野心,我要跳出去实现我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被困在系统内欲望之中。比如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就被系统外欲望驱动着,留下了划时代的作品。当肯尼迪总统告诉美国人“我们选择登月”,又或者马斯克宣布他的火星移民计划时,他们都塑造出了一个超越系统的欲望。所以,当你下次对系统内的竞争感到疲倦时,或许就可以试着跳出这个零和游戏,寻找更有意义的东西。
掌控模仿欲望的第三个办法是,甩掉单薄的欲望,培养有厚度的欲望。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欲望可能很强烈,但是很单薄,比如想要赚大钱、想出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我们的欲望就会变得越来越深厚,比如想要帮助他人,比如找到自我,比如精通某项技能,比如获得社会影响力,这些都是有厚度的欲望。
在书里,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硅谷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作者的想法是,创办一个对这个世界有价值的公司。但随着公司的成立,他开始关心自己的声望,关心自己有没有追随者,渴望获得奖项和认可。他花了很多时间瞄向周围,而不是向前看。他嫉妒很多人,比如咖啡馆里电脑比他高端的陌生人,还有那些看起来没那么努力的企业家。而且最初的时候他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更好地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到了后来,他发现自己每周工作超过了80个小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反而被彻底打破了。他发现,硅谷的生活方式、创业公司的风气,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带动的,每个人都穿着印有公司logo的连帽衫,每个人都在假装自己很忙、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被这种文化和这个圈子所抛弃。作者意识到,他被模仿欲望支配了。于是,他离开了公司,打算在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之前重新定位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欲望。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更快地找到自己深厚的欲望呢?
作者在书里介绍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分享成就故事。花时间倾听你的朋友、家人生活中最深刻的、最有成就感的经历,并且和他们分享你自己的经历。我们越是了解什么会让人受到激励,是什么让人获得满足,就越能知道我们最深处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你可以问问你自己,包括你在内,你身边有多少人能说出自己最有意义的一项成就,并且能解释出来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比如,有的人的那件最有成就感的事,可能是组织了某项很有意义的公益活动,那他的内在驱动力可能就是利他;有的人最有成就感的,可能是写出了一篇影响力广泛的文章,那他的内在驱动力可能就是自我表达,并且获得认可。
内在驱动力能打败你那些浅薄的欲望,为你提供具体而持久的行动力量,在你的一生中引导你去追求某样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穷尽一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驱动力。那么,这个寻找的过程就可以从分享成就故事开始。美国作家帕克·帕默尔就曾写道:“在我向我的生活诉说我想做什么之前,我必须学会倾听,由我的生活告诉我,我是谁。”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我就为你解读完了。今天我们了解了模仿欲望理论,社会性欲望不是我们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对别人的模仿。法国作家司汤达也曾经说过:“现代人为什么不幸福?因为我们虚荣。”换句话说,虚荣是现代人最强烈的欲望,我们只想要别人想要的东西。最聪明的广告不是告诉你它有多好,而是告诉你所有人都想要它。在模仿产生的竞争中,人们彼此嫉妒、攀比,甚至滋生出暴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谨慎选择自己的模仿对象,跳出系统内欲望,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当然,这套模仿欲望理论也有一定的争议性。当作者问彼得·蒂尔,为什么他没有在自己的书《从0到1》里明确提过模仿欲望理论时,彼得·蒂尔就回答说,他担心这一理论有些危险,人们不会接受这一观点。因为这套理论不仅颠覆了我们对欲望的普遍理解,还否定了人类的自主性。不过,这个理论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视角,给我们反思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基拉尔认为最初的引领者是宗教。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引领者就从上帝变成了他者,或者说那个看起来更完美的他者。人们从模仿神转向了模仿身边的人,因为无论何时,“人都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而当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与模仿的对象完全融为一体时,他将永远无法脱离这个引领者,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摧毁自己存在的理由。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和引领者一起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就是“模仿欲望”。
-
最激烈的争斗往往发生在相似的人群之中,一个社会越差异化,这个社会反而会越稳定。
-
当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与模仿的对象完全融为一体时,他将永远无法脱离这个引领者,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摧毁自己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