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数字货币》 哈希解读
《数字经济与数字货币》|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数字经济与数字货币》,副标题叫“人民币的新角色”。这本书出版于2022年10月,主要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这个经济新物种,以及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
正在听这本书的朋友,有可能你已经开通了自己的数字人民币钱包,或者用数字人民币买过东西了。也有可能,你还在观望,犹豫要不要试一试这种新的支付方式。也有可能,你对数字人民币还不怎么了解。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情形,在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里,你都可能会看到自己关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微信、支付宝这些线上支付已经这么便利了,还要推广数字人民币呢?我的数字人民币,跟我现在微信零钱、支付宝余额里的钱有什么区别呢?数字人民币跟市面上比特币这些数字货币用的技术原理是一样的吗?将来数字人民币会不会普及呢?使用数字人民币,能给我带来哪些便利呢?
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看到回答。而且这些回答,是由专业人士给出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博士,还有毕业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学者高欣弘,他们都在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历。
在这本书里,作者并不是仅仅在做科普,向我们介绍数字人民币的技术和功能,还探讨了一些视野更广的问题,比如包括数字人民币在内的一系列央行数字货币为什么会出现,央行数字货币如何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等等。如果你目前对于数字人民币已经有了一些基础认知,那么在接下来收听的过程中,也可以着重听一听书中对这些延伸问题的回答。你会发现,数字货币之争的关键,不在货币本身的技术优越性,而在于能否跟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度融合。
接下来,我会分为两部分,来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来说说,现在市面上公认的数字货币有哪些,以及,为什么作者认为,央行数字货币会成为未来数字经济中的主流货币;第二部分,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
好,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包括央行数字货币在内的各类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实体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货币。不过,如果光是这样说,你可能还是会觉得有些困惑。因为市面上似乎存在着各种各样没有实体的货币,比如Q币,各种游戏币、商城币,还有我们微信、支付宝钱包里的电子货币,等等。不过这些,要么只能在固定某一个场景下使用,要么是跟现实中有实体的货币绑定的,所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字货币。
目前,学界和市场所公认的数字货币,主要有这么三类:
第一类是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这些虚拟货币。它们背后的技术原理、运行机制,得到站内已经有很多相关内容了,我之前为你解读过的《区块链的真正商机》这本书,里面也做过介绍,所以今天我们就不展开了。这里,你可以先记住三个关键点:第一,它们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第二,它们都是由个人或企业等私人部门发行的;第三,它们的价格波动非常大,比如比特币,最开始的2010年,一个币的价格只有几美分,2013年年底就突破了1000美元,2015年夏天又跌到200美元,2021年最高点突破了60000美元,在我写下这篇稿子的时候,也就是2023年1月上旬,又回落到了一万六千美元左右,可见价格波动有多大。也正因为这些虚拟货币的币值波动很剧烈,所以很多人把它们看作一种高风险的投资,一种数字资产。
而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类数字货币,稳定币,就是在虚拟货币的技术基础上,解决了这个币值波动过大的问题。比如目前最主流的稳定币,泰达币(USDT)、USDC和Diem(前身是Libra),都能和美元1:1兑换,保持币值稳定。
好,前面我们说的两类,虚拟货币和稳定币,都是私人部门设计、发行的,而最后一类,叫“央行数字货币”,是由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研发的。比如,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研发的数字人民币(E-CNY),主要功能就是替代现金。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开通了数字钱包,那么你数字钱包里的一块钱,跟你皮夹里的一块钱,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作者认为,在这几种数字货币中,央行数字货币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为什么呢?绝不仅仅因为,它是由公有部门发行的。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央行数字货币是与数字经济的发展相适配的。
这里,作者提醒说,很多人会把数字货币看作是一种新的高科技产品,认为,一种数字货币,用上的新技术越多,它的运行机制、安全性就越完善,就越能支持经济的发展。但是,作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技术领先不是评价数字货币的主要指标。现在的私人发行的虚拟货币中,有很多都采用了比央行数字货币更复杂的技术设计,并且现在还在不断进行新的技术升级。但是,如果从履行货币职能的角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有国家信用背书,且币值稳定,能最顺畅地履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五大基本的货币职能,所以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你可能会想:这些基本的货币职能,传统的实体货币也能满足呀。那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还是继续用传统货币,不用数字货币,行不行呢?
作者的回答是,这会阻碍数字经济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有实体的传统货币,天然地是和发生在物理空间里的传统经济活动适配的,但是数字经济活动,主要发生在数字空间,如果继续用传统货币来进行结算,这中间会有很多转换成本、交易摩擦成本,就会降低经济的运行效率。
关于数字经济跟传统经济的不同,还有数字货币与数字经济的适配性,书里用了三章的篇幅进行讲解。所以,这里,咱们也展开说得更具体一点,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货币的产生意义。作者认为,跟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数据这个生产要素创造的经济增量,也叫“数据价值”。
数据通过哪些方式创造价值呢?作者把它归纳成两大方面。
首先是优化资源配置。比如,在传统的工业、农业生产中,总是需要人工来优化生产流程,规划劳动力、机器、原材料之间该怎么更高效地配合。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可以把人、机、料等全要素用网络连接起来,收集生产流程中产生的各项数据,通过算法来自动优化生产流程。还有,在传统经济中,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存在信息的割裂,生产者经常不能及时感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导致供需不匹配,造成无谓的损失。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可以高效传递,让生产端与需求端的衔接变得更加紧密。比如,在打车软件出现以前,人们大多是在路边招手叫车。这样供需匹配的效率是很低的,可能一边有很多司机找不到乘客,一边又有很多乘客打不到车。但是,互联网平台可以借助数据搜集、算法优化,把空车和等车的人快速匹配起来,提高整个打车市场的运行效率。这也是很多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
数据创造价值还有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放大无形资产的价值。这里说的“无形资产”,主要指的就是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比如,像短视频、公众号文章、线上课程、网络直播这些数字化产品,都高度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影响力,而通过数据共享,每一个拥有移动设备及网络的人都能获取到这些内容,这就让一个人、一个小团队这样的小生产单元,有可能撬动巨大的市场,获取极大的收益。这样的例子,我不用列举,你心里肯定已经想到了很多。我们知道,传统经济在生产、销售的时候,想多撬动一点市场、多卖出一点份额,就要多付出一份成本。但是数字经济则不同,数据的边际复制成本几乎为0,可以嫁接于现代信息网络上,无限传播,抵达每一个受众。所以,经常会出现用小成本撬动大收益的情况,带来快速增长。这一点,我们在解读《无限供给》这本书的时候,也详细讲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能传播得多快、多远,数字化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都跟它所依附的信息网络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数据共享,看似零成本,但只有在信息网络顺畅、移动设备普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还有很多数字经济模式的创新,都要依赖于载体的升级。比如App革命,依赖于智能手机的出现;短视频爆发,是嫁接在4G网络之上的,等等。所以,作者认为,数字经济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增长,除了依靠数据这个新生产要素以外,也是因为,现代信息网络提升了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好,到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数据这种新的生产要素,还有现代信息网络这种新的经济活动载体,拉动了数字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数字经济创造价值的方式,还有经济活动发生的空间,已经跟传统经济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由此也就导致,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很多需求,是传统货币体系难以满足的。
咱们举个生活中、已经在发生的例子。现在,我们点餐、骑车、打车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很大一部分要在数字空间中,通过App支付来完成。所以,一个想要实现碳中和的社会,就需要让“绿色低碳”的倡导覆盖到这些线上行为。而相比于实体货币来说,数字货币就能更好地对人们的线上行为进行激励。比如,在2021年年底的时候,美团就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指导下,推出了“数字人民币低碳奖励”。用户凡是在美团上参与绿色低碳消费行为,比如点外卖时不用一次性餐具,买生鲜时自备环保袋,等等,就能领取一份数字人民币低碳红包。后来,美团还联合中国银行,发布了一款“数字人民币低碳卡硬件钱包”,是一个卡片状的,实体数字人民币钱包。即使是没有手机App的老人、儿童,也可以用这张卡片钱包,解锁美团的共享单车。
另外,在数字经济时代,还有一些经济活动需求,是需要用数字货币来进行支持的。比如,很多数据资产、创意资产在进行交易、流通、结算的时候,整个过程都发生在信息网络上;如果用传统货币来结算的话,相当于把“一手交货”和“一手交钱”这两个原本应该在同一时空发生的行为给割裂开、分开操作了。即使是用微信、支付宝这种电子支付,中间也要经过一个第三方,这就增加了交易成本,也增加了国家对数字空间中可疑资金流向的监控难度。而使用数字货币,就可以做到在数字空间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点对点即时完成,省去中间方的对账、清算、结算,提高了支付效率。而且,在用数字货币的交易过程中,还可以附加智能合约,交易双方可以约定在很多不同情形下的交易条件,合约会根据现实情形来自动化执行。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转向信息网络中展开,国家也需要升级自己的经济调控工具、风险管理工具,而数字货币可以让央行及时追踪货币投放后的流转,在宏观调控上实现“精准滴灌”,也能更及时地发现数字经济中可疑的资金流向。
总之,数字经济带来的很多新的交易需求、管理需求、调控需求,是传统货币体系无法满足,需要新的数字货币体系进行支持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从2014年开始,就陆续有一些国家开始提出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不过,直到2020年,“研发央行数字货币”,才开始变成很多主流国家的一个共识。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新冠疫情期间无接触支付需求增加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私人数字货币的不断涌现。其中尤其值得提到的是,2019年,当时的Facebook公司宣布,要发行一种叫Libra的数字货币,也是现在Diem稳定币的前身。相比于比特币、以太坊这些价格波动大的虚拟货币,Libra币值稳定,而且以Facebook的商业信用作为信用支撑。它把自己称为一种“超主权”“超银行”的货币,可以用作一种国际货币。这也让美国、日本还有欧洲央行感受到了威胁,开始重视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
从这里开始,央行数字货币开始广泛进入各国视野。2021年国际清算银行调查显示,86%的全球央行都开始关注央行数字货币,60%正在试验相关技术,14%已经开展了试点工作,包括中国、瑞典、巴哈马,等等。
好,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就重点说一说,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
在听这本听书的朋友,可能很多都接到了来自一些大银行的、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的邀请,或者,已经开通了这种钱包,在使用“数字人民币”App了。
截至2022年12月,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地区已经拓展到了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具体的城市名称我们不念了,放在文稿中,如果你有空,可以点开看看。
【注:截至2022年12月16日,数字人民币App(试点版)中显示,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大连、上海、江苏省、浙江(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福建(福州、厦门)、山东(济南、青岛)、长沙、广东省、广西(南宁、防城港)、海南省、重庆、四川省、云南(昆明、西双版纳)、西安。】
当你在这些试点城市,逛一些大商场、购物街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看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标识。付款的时候,就可以拿你的数字人民币来付款了。
另外,京东、淘宝、顺丰、饿了么、美团、爱奇艺等很多商户,也开始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
很多人在刚开始接触数字人民币的时候,会有一个困惑,就是:这难道是一个官方版本的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钱包?
表面上看,它们确实很像:你的钱会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在手机App上,实际支付的时候,可以扫商家的收款码,也可以让商家扫你的付款码。但是,从本质上看,你微信、支付宝里的钱,跟数字人民币,性质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微信、支付宝里的钱,是你的存款,而数字人民币,是你的现金。
回忆一下,在开通微信、支付宝支付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一张或几张银行卡跟微信或支付宝绑定。为什么要绑定银行卡?因为银行卡里有你的存款。假设你在便利店买了一瓶水,对方扫了一下你的付款码,在“嘀”的一声之后,微信或支付宝会把买水的几块钱,从你绑定的银行卡里代扣下来,然后转移到商家的微信或支付宝账户里。在这个过程中,微信、支付宝实际上只是个搬运工,把你银行账户里的钱,搬到商家的银行账户里。即使是我们暂时放在微信零钱、支付宝余额里的钱,也是从我们自己的银行账户,转到了微信、支付宝的资金账户里,本质上还是存款。
而数字人民币不一样,数字人民币钱包里的1000块钱,就相当于,你从自己的银行存款账户里,提取了1000元现金,放在了自己的皮夹里。可以直接付给商家,不用经过中间环节。
我们国家是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问题,2017年正式开始研发数字人民币。2020年8月,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和成都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四个地区就开始,用发消费红包的方式,来测试数字人民币在零售场景中的使用。
前面我们提到,主流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态度的转折点,也是发生在2020年。从这一年开始,很多国家才开启了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的步伐。所以,我们国家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是起步非常早的。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我们前面说的,各国央行的共同动机,也就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还有巩固法币地位以外,还有一个来自中国自身情况的考量。也就是,从2014年开始,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迅速发展。
不可否认,微信、支付宝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在第三方支付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隐患。比如,人们的钱放在微信零钱、支付宝余额里面,是没有利息的,但是另一面,第三方支付机构会在商业银行开存款账户,把这些钱存进去,这个账户叫“备付金账户”,而这些备付金是有存款利息的,这些利息本应该是用户的,但是却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入。还有,假设某个第三方机构破产了,那么用户只能参加它的破产清算,可能余额里有大部分钱都拿不回来,比如你之前微信零钱有1000块钱,最后只能还你1块钱,你也只能接受。这种可能性虽然小,但并不是没有。再有,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了用户的大量支付数据,存在隐私风险;另外,在断网的情况下,电子支付就没有办法进行了。这些都是问题。
从2017年到2019年年初,我国监管部门启动了“断直连”的行动。“断直连”,展开来说,就是“切断第三方支付机构跟商业银行的直接连接”。“断直连”之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不能放在商业银行了,要全部放在中央银行,不产生利息。这就解决了我们前面说的,“用户的利息成了支付机构的收入”的问题。不过剩下的问题,比如破产风险、数据隐私风险、断网风险都还存在。
而数字人民币的出现,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的。
首先,前面说了,我们的数字人民币,就跟钱包里的现金,本质是一样的,跟其他金融机构、支付机构没有关系。所以自然没有破产风险。
再说断网风险。虽然现在,4G和5G网络已经覆盖很广了,但还是会有一些地方信号不好,比如地下停车场、电梯、偏远地区,或者发生灾情的时候。这些情况下,就没法用线上支付了。而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离线支付。比如,你和商家的手机上都有“数字人民币”App,那么,即使没网,只要你们的手机有电,把两个手机放在一起“碰一碰”,就能完成支付。这靠的是一种叫“近场通信”的技术。另外,现在的数字人民币还已经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实体钱包。它们大多像一张银行卡,有的带电子墨水屏和数字键盘,有的带指纹识别。你拿着这个实体钱包,去跟别人“碰一碰”,也能把钱付了。
再来说说,数字人民币能怎么保护我们的数据隐私。首先,很显然的,如果数字人民币推广使用,那么,第三方支付机构那边掌握的用户交易信息,就会逐渐变少,这部分的隐私风险就会减小。
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在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时候,隐私也是被保护的。这依靠的是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性”。什么叫“可控匿名性”呢?简单来说就是,小额交易是匿名的,大额交易是可追溯的。
比如说,如果你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只是想要买点生活用品,最大也就是不超过两千块钱的交易。那么你在注册钱包的时候,只用提供一个手机号就行了,也不用绑定任何一张银行卡。这个时候,在央行层面,他只知道是哪个手机号开通了这个钱包,但手机号背后的实名信息是在移动、联通这些电信运营商那里,央行是查不到的。在移动、联通层面,他们虽然知道用户注册钱包的手机号背后的实名信息,但是并不能知道用户钱包里的钱都花在哪里了。这就是在央行层面、电信运营商层面,实现的隐私保护。
还有在商家那端,用户也能实现隐私保护。比如,你想用数字人民币,在天猫超市里买一箱饮料。那么你可以打开“数字人民币”App,先从一堆选项里勾选天猫超市,往天猫超市推送100块钱。然后,你在天猫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在支付方式选项里面,选择数字人民币了。如果花着花着这100块钱不够了,可以从“数字人民币”App那边,再向你在天猫超市的“子钱包”里推送一些钱过来。
那么,像这样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跟用微信、支付宝、信用卡支付,有什么区别吗?一个关键的区别就在于,如果用一般的电子支付方式,天猫超市能明确地知道是哪个账户交的钱,但是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天猫超市就没法知道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使用了数字人民币,同时在收货信息里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比如把收货人写成快递站的值班小哥,那么天猫超市那边就没有渠道知道这笔交易是谁做的了。
这就是“小额交易匿名”。刚才我们说了,可控匿名性还有另一面,就是大额交易是可追溯的。比如,你想用数字人民币进行单笔两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上的交易,都是要向银行提供身份认证的,而且金额越大,要提供的身份信息就越多。另外,央行那边会保留对于大额资金流向的记录,这样,能及时发现那些疑似洗钱、犯罪的可疑交易行为。
之所以能实现这样“小额匿名,大额可溯”的可控匿名性,是因为数字人民币在技术设计上,借鉴了区块链中的公开密钥密码学技术。这个技术的具体细节,我们可以不用去专门去了解。不过,有一个与它相关的,更重要的技术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搞清楚的,那就是数字人民币到底有没有使用区块链技术。
简单来说,没有。
虽然,我们知道,比央行数字货币出现更早的很多虚拟货币、稳定币,都用的是区块链技术,很多人可能已经感觉,区块链跟数字货币,是密不可分的了。但是,包括数字人民币在内的很多央行数字货币,都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
为什么呢?首先,我们知道,区块链是由密码学、工作量证明、分布式账本、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等等一系列技术组成的。这些技术名我们都不用记,只需要知道,区块链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复合。这些技术让区块链有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以追溯、公开透明这些特点。像比特币这些虚拟货币,是需要“去中心化”的,因为他们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信用支撑,所以要构建一个“技术信用”,让这个货币网络里面没有一个能掌控全局的中心节点,各个网络节点是一样的,货币的发行、流通、交易都靠大家的“共识”来决定。但是,数字人民币,是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的,所以并不需要“去中心化”,央行还是整个数字人民币网络的中心节点,负责掌控全局。但是,除了“去中心化”以外,区块链的很多其他技术特征,比如匿名性、安全性、不可伪造性,等等,在数字人民币的技术设计中都有体现。
所以,总结来说,数字人民币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但是,借鉴了区块链技术当中的很多优秀的技术特征,能够让数字人民币在数字经济中更好地发挥货币职能。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在第一部分,我们讲的是与数字经济适配的数字货币。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成为主要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发生在信息网络中,很多新的交易需求、管理需求、调控需求,是传统货币体系无法满足的,所以需要新的数字货币体系进行支持。作者认为,数字货币之争的关键,不在货币本身的技术优越性,而在于能否跟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度融合。在虚拟货币、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这几种数字货币中,央行数字货币是与数字经济发展最适配的。它能最全面地履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五种基本的货币职能。从三种数字货币的产生顺序来看,虚拟货币出现得最早,然后是稳定币,最后是央行数字货币。2020年,央行数字货币开始在主流国家里受到普遍的重视。不仅是因为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也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私人数字货币开始涌现,对于法币在数字空间中的地位造成一定威胁。
在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我们国家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问题,起步非常早。2020年,我国开始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截至2022年12月,已经拓展到了17个省(市)。虽然,在数字人民币出现之前,我国的第三方线上支付已经很发达了,但是也存在破产风险、断网风险还有数据隐私风险。而数字人民币的出现,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依靠的是数字人民币的现金属性、离线支付功能,还有可控匿名性。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人民币虽然没有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但是,借鉴了区块链技术当中的很多优秀的技术特征,以便在数字经济中更好地发挥货币职能。
除了这些以外,书里还探讨了数字人民币发行规模会有多大,数字人民币是通胀还是通缩因素,数字人民币怎么能协助国家更精准、迅速地实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数字人民币在确认数字产权、产业结算清算、奖励低碳行为这些场景中怎么发挥作用,等等。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你点击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也欢迎你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数字货币之争的关键,不在货币本身的技术优越性,而在于能否跟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度融合。
-
虽然,在数字人民币出现之前,我国的第三方线上支付已经很发达了,但是也存在破产风险、断网风险还有数据隐私风险。而数字人民币的出现,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依靠的是数字人民币的现金属性、离线支付功能,还有可控匿名性。
-
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人民币虽然没有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但是,借鉴了区块链技术当中的很多优秀的技术特征,以便在数字经济中更好地发挥货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