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张凯解读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史蒂文·约翰逊,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创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网站,同时还是美国公共电视台和英国广播电台的制片人。
关于本书
用“变焦历史”的角度列出了6种对我们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分别是玻璃、冰块、声音、清洁、时间还有光线。
为了方便理解,我只说其中的3种,并且把这3项发明和手机结合,从变焦历史的角度来看手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给大家说的这本书叫做《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副标题是,重塑世界的6项发明。哪6项发明呢?分别是玻璃、冰块、声音、清洁、时间还有光线。
你可能会说,这算啥发明,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嘛,就算它们在发现之初对我们的世界影响很大,但是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我们再来谈这些基础设施有啥意义呢?难道作者只是单纯地想让我们记住这些发明的伟大,让我们心怀感恩吗?
还真不是,像一般的历史书大多数都是从“人”的角度去写,像哪个时期哪个人发明了什么东西,做了什么事,这是主要的叙事方式,但是还有一种说历史的方式称为“变焦历史”,是从物质的角度去说历史,假如现在有一个特别先进的机器人,它要写一部关于机器人自己的历史,这时候,“人”对他们来说就无关紧要了,为啥?因为人就是给它们服务的,对它们来说,在人类看来那些举足轻重的事情,比如欧洲对美洲的征服、罗马帝国的衰亡、英国大宪章的签订、中国的崛起,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根本不值一提,那什么是对它们来说的大事呢?是18世纪一个玩具机器人在有模有样地下象棋的那一刻,是早期计算机穿孔卡片诞生的那一刻,是人们发现数据是解开人工智能钥匙的那一刻,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关键点推动了它们自己的发展。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你会突然发现我们对周围的所有东西几乎是一无所知呀,比如桌子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眼前的手机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历史上它们经历过哪些重大的变革,我们就像睁眼瞎一样,每天都是浏览触摸各种名胜古迹,但是却因为认知受限理解不了它们的美,就像你第一次去敦煌莫高窟,如果没有人给你讲解,你会发现那里就是一些破雕像,一些土房子,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用很窄的视野去看它,但是当你知道了莫高窟经历的事情之后,你再去看它,你就能感受到那种经过时间洗礼的伟大美感了 。
这就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它能提升我们的洞察力。而洞察力这个东西,一旦提升了就降不下去了,也就是说看完这本书会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史蒂文·约翰逊,是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一共写过9本书,以后我们会讲讲他的这些书,都非常好。他还创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网站,同时还是美国公共电视台和英国广播电台的制片人。
在这本书中,他列出了6种对我们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为了方便理解,我只说其中的3种,并且把这3项发明揉到我们最常用的东西里——就是手机,我们试试从变焦历史的角度来看手机,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现在大家应该都是用手机在听这个音频,如果让你来说说手机的历史,你会想到什么呢?你可能会想到,一个叫做“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然后贝尔实验室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手机 ;然后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民用的手机;然后乔布斯把传统手机变成了智能手机。
你可能会想到这些历史名人,他们在哪个特定的时期对手机进行了改进,为什么会想到他们呢?因为好讲呀,把事件和人名一对,就能顺出一个线索,发明电灯的就是爱迪生,发明蒸汽机的就是瓦特,这就是我们通常从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的视角。那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手机的视角来看,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你看,手机上有什么,它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俗称玻璃,像手机的屏幕,里面用的晶体管,都是二氧化硅做成的,手机能发出声音 ,能制造亮光,还能记录时间。
那玻璃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和前面说的这些人没啥关系了,因为这得追溯到几千万年前。书中说是大约2600万年前,具体怎么得出这个数字的也不知道,总之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在撒哈拉沙漠的东部边缘地区,突然有一颗陨石砸中了地面,产生了1000摄氏度的高温,在这么高的温度下,沙子里的二氧化硅软化融合到了一起,在它们冷却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大片大片地覆盖到了沙漠里,就是玻璃。
大家想想,以前我们说火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能把食物烤熟,缩短了人类的肠道,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其实火在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闪电一不小心击中森林里的哪棵树就开始着火了,我们现在也是动不动就有个森林大火,我们还要派森林安全护卫队去灭火,所以火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那玻璃的出现可就是个极度偶然的事件了,你想自然界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出现1000摄氏度的高温呢,就算在撒哈拉沙漠,地表温度最高也就58摄氏度,这就已经是极限了,1000摄氏度是怎么来的呢?只有像陨石撞地球这么小的概率事件才有可能发生。
玻璃出现后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东西漂亮呀,亮晶晶的,可以制作各种首饰,那不如人工制作吧,因此人们发明了熔炉,开始人工制作玻璃。当然那时候的玻璃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可不一样,它们都是不透明的,顶多做个酒瓶或是汤碗之类的,或是做个头盔的装饰品,直到后来一小群土耳其的玻璃制作手艺人跑到威尼斯定居下来,玻璃制作的手艺才开始飞速发展。
我们得到上有一本书叫做《海都物语》,作者是盐野七生,里面就讲了威尼斯这个城市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来听一听。威尼斯是个全民经商的国家,它又是世界最重要的商业中心,玻璃这个东西价值又很高,所以当地人当然特别喜欢这些手艺人了。
但是制造玻璃得用熔炉,要达到1000摄氏度的高温。我们知道,威尼斯的房子大多数都是靠木材制作的,所以这些手艺人动不动就把街坊邻居的店铺烧个精光,当地政府对他们是又爱又恨。那怎么办?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就对这些玻璃制造商说,行行行,你们别在我们这了,这样,离这不远有一个小岛,叫穆拉诺岛,离我们这就1英里,要不你们全都搬到那个小岛上去,再怎么着火也烧不到别人。
这个决定当时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哈,单独生活在一个岛上,吃喝住行都不方便,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决定。你想,一大群同路人,既是同行,又是竞争对手,一起在一个地方研制手艺,那他们的技术肯定就发展得飞速。这在经济学中就形成了一个被称为“信息溢出”的环境,意思就是你在创造一个环境的时候,根本想不到它会发展成什么样,这个环境带来的效益可能比你设想的收益要大得多。就像穆拉诺岛上的这些玻璃手工艺人,因为他们一直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所以对玻璃的改良就会特别快,像其他的地方如果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做玻璃,他们的技术肯定就不如前面的快。
结果呢,没过多久,穆拉诺岛就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玻璃岛,人们把海藻烧成灰加到原来的玻璃溶液中,发现了一种水晶玻璃,这个就是现代玻璃的起源。玻璃在威尼斯变得透明了。
那玻璃透明了带来啥样的影响呢?你要是个商人肯定会想,从此我制造的花瓶更漂亮了,卖的价格就更高了,威尼斯要发达了,要是商人这样想也没错,但是我们前面说了,信息是有益处效应的,它溢出的东西可不得了了。在科学家看来,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从此不一样了,透明的玻璃可以弯曲、变形,甚至分解光线,这就给我们带来了3个全新的世界。
第一个,它可以制作显微镜,我们从此发现了一个微观的世界,我们才知道细胞是啥样,原子是啥样。现在医药学、量子力学、生物学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个,它可以制作望远镜,我们才看到地球外面是什么样子,才开始睁眼看宇宙。像哈勃望远镜,能捕捉到几十亿光年外的光。第三个,也是最总要的一个,是我们看清了自己长啥样,以前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长啥样的,大家都是靠铜镜,或是水里的倒影隐隐约约看到自己扭曲模糊的面孔。你可能活一辈子也不不知道自己长啥样,别人知道也没办法告诉你,因为画不了那么像,看清自己后就有意思了。
以前人们画画都不是画自己的,喜欢画风景,画动物,但是有镜子之后这些画家都开始画自己,像梵高的那幅,耳朵上缠了个绷带,你应该见过,就是他的自画像。看清自己之后,人们才有了对自己长得漂亮的强烈需求。这后面催生出来的一系列影响大家可以脑补。
总之一句话,透明玻璃演变成了望远镜、显微镜、镜子,这些发明直接改变了我们和世界的相处方式。如果你觉得这3项发明已经很伟大了,那就太小瞧玻璃了,它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它被人类链接了起来,它变成了光纤。
人们发现如果把玻璃做成很细的丝,它表现出来的性能简直是不科学地存在。它隔热、坚硬、导电、透光,今天全球互联网的支柱就是几十条光纤横穿大西洋海底,这些光纤你一把手就能抓住,它们传输着各个国家之间的数据信息,可以说人和人之间就是靠玻璃链接起来的。
现在你可以再来仔细看看你的手机,看看它的屏幕,想象一下它的电路板,想象一下从这个手机发射出去的信号,通过玻璃光纤传送出去的信号,想象一下几千年前撒哈拉沙漠里的偶然发现,想象一下威尼斯穆拉诺岛上的玻璃手工艺人,想象一下人们第一次看到细胞存在时的惊喜,看到地球外面的样子时的兴奋感,是不是觉得玻璃简直就是我们的救世主。我们是不是会另眼相看手中的这个手机了。所以以后手机屏幕碎了赶紧换,不要拖了。我们要对玻璃产生尊重。
前面说了玻璃的历史,如果你听了觉得还有趣,那下来我们就接着说说声音的历史。大家是怎么通过手机听到里面的声音的。
人们对于声音的运用也是要追溯到几百万年前了,我们知道,在一些很古老的岩洞里面,有很多古代人画壁画,像一些野牛、猛犸,还有人类的自画像,电影里经常讲故事就爱用这个画面开头,显得这个故事很古老,有据可循。
但是最近人们发现,在岩洞里画画的地方,恰恰就是声音共振最好的地方,比如在法国的阿尔西岩洞里,阿尔西是一个很古老的岩洞,在那里面,每一幅壁画的位置都有一个标记。这个标记的地方就是说话时声音最洪亮的地方,如果你在这个位置喊一声,你可以听到7种不同的回声,这说明啥,说明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有了收集声音的愿望。
但是声音这个东西太虚无缥缈了,怎么能把它存起来呢?这一直是个难题。一直到19世纪的时候,人们才制造出了第一个可以收集声音的仪器,叫做声波记录仪。它的原理是这样的,在一头是个大喇叭,用来收集声音,上面有一层很薄的羊皮纸,用来震动,最后还有一支笔,在纸上画出这些震动。这个发明第一次把声波从空气中抽离出来,把它刻在了物理性的介质上面,当然这个仪器最开始的时候只能记录声音,并不能发出声音。虽然很简陋,但是这个发明要比留声机早20年,到后来留声机出现,人们才开始实实在在地把捕捉到的声音回放出来。
那我们对声音的运用可不是只限于扩展我们嗓音和耳朵的范围,我们后来发现,那些声音的实际运用要比这个大得多,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声音看见东西。比如当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因为撞到了冰山,这个消息当时震惊了很多人,你想,这么大的一艘船说沉就沉,那以后还有什么船是绝对安全的呢?人们开始意识到船不是越大越安全,关键是怎么避开障碍物。那怎么避开呢?当时就有人提出,可以利用声音在水下传播的特性进行回声定位。我们都知道,声波在水下传播的时候,要比空气中的速度快4倍,而且还不受杂音的干扰,通过它的反射原理就可以很清楚地探测到远处有什么的东西,这就是最早的声呐设备。
后来声呐的运用除了探测冰山和潜艇,渔夫们也用声呐探测哪里有鱼,地质学家用它来探测海底地貌,医生用声呐做超声波检测。
我们对声音的运用现在当然是无处不在了,但是当你打开手机能轻松听一段音频,听一首歌的时候,是不是能想到很久以前人们在岩洞里对声音收集的渴望,是不是能想到第一台声波记录仪,是不是能想到人们从留声机里听到一段音乐的惊喜,是不是能想到泰坦尼克号对声呐设备的启发,如果用这个眼光再去看我们随时能听到声音的手机,是不是有种瞬间爱得不行的感觉。
最后我们来说说光是怎么来的。想象一下,现在有一个外星生物一直在远处观察我们的地球,想要看看这个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就这样一直看了几百万年,结果一直没啥动静,他们只看到每天有气体绕着这颗星球,每隔一段时间大陆的板块发生漂移,这些都是自然现象,然后突然有一天,这个星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亮了起来,这个星球一定有生命存在。可以想象一下外星人的心情肯定也是很激动的。如果从地球的角度看,人造光的发明在可见的创新方面,可能并不是显得有多特别,但是它的出现却标志着社会的一个零界点。
我们现在夜空的亮度,是150年前的6000多倍,可以说夜空已经被我们点亮了。电灯泡和流行的创新思维也有很大的关系,人们经常拿电灯泡比喻新奇的思想,比如我们罗辑思维的 LOGO 就是个灯泡,它代表灵光乍现,突然醒悟的那个时刻。
以前我们是怎么照明的呢?蜡烛一直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照明手段,可以想象一下靠蜡烛生活的人们是怎样的生活场景。一到晚上就是一片漆黑,没有手电筒,没有电灯泡,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蜡烛也没有发明出来,那时候人们的睡眠和现在人可完全不一样。有一位历史学家在一份资料中就证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祖先会把睡觉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天刚黑的时候,所有人都先睡4个小时,然后起来上厕所,生小孩,聊天,然后再睡4个小时,就这样一直到照明灯出现才打乱了这个节奏。所以光照对睡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人晚上睡得晚,其实就是睡前放不下手机,这种光破坏了身体自身的睡眠的节律。其实想要睡眠好,睡前1个小时放下手机就好。
蜡烛的演变也是很有趣的一个故事,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是燃烧动物的脂肪,比如穷人一般都是烧牛油,就是牛的脂肪,牛油虽然便宜,但是它燃烧的亮光很低而且有浓浓的黑烟。有钱一点的人都烧什么呢?烧精油,就是海洋里抹香鲸脑袋里的那种油,这种油做成的蜡烛烧起来很干净,没有黑烟。18世纪的时候鲸油蜡烛就是最昂贵的一种人造光,鲸油因为值钱呀,这就刺激了捕鲸业的大爆发。要知道,当时捕鲸可是一个高危行业,又没有什么特别先进的工具,人们主要的武器就是叉子。通常为了追到一条鲸鱼,很多人会命丧海底。那把鲸鱼捕回来之后可还没完,还需要在鲸鱼的脑袋上开个洞,然后找一个人爬进去,用勺子刮鲸鱼脑袋里的油,一刮就是一两天。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人们如果想要一根质量不错的蜡烛得多费事呀。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手机,透过屏幕投射出来的亮光,我们是不是能看到夜空被点亮的那个时刻,是不是能想到人们在抹香鲸的脑袋里挂着鲸油,是不是能想到一系列以前不曾发现的有趣问题,这其实就是用变焦视角看历史带来的乐趣。
简单的一个手机就能发现这么多的趣事,你还能说这个世界无趣吗?如果你觉得什么都是很常见的,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认知受限了,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是一本角度很独特的科普书,选了6种常见的事物,分别是玻璃、冰块、声音、清洁、时间和光线,串起了近代一系列重要的创新发明历史。我们着重讨论了其中的三点,把它们都聚焦到手机上,从一种变焦视角来看手机这个常见的工具,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我们罗辑思维商城里有一本书叫做《趣味生活简史》,那本书的套路和这本书一样,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一定会对你的认知有帮助。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讲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