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 成甲解读
《异类》| 成甲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的影响力非常大,被《快公司》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彼得·德鲁克”,还被《时代周刊》评为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很擅长写作,是《纽约客》的专职作家,以前还在《华盛顿邮报》做商务科学类的专栏作家。他的作品,像《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都在图书市场上创造了销量神话。
关于本书
本书是格拉德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带领我们找到了成功的根源,发现更深刻的成功契机,也为社会变革带来新的启示。
核心内容
第一,异类的形成跟个人的天赋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优势积累;第二,看不到的力量往往起着更大的作用,比如文化背景有时候决定成功的可能性;最后,异类的形成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书叫《异类》,作者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我们还讲过他的另一本书《引爆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得到上搜索收听。
格拉德威尔是一个怪才,他的思想和观点往往很独到,而且在管理学方面有他自己的一些深刻认识。他的影响力非常大,被《快公司》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彼得·德鲁克”,还被《时代周刊》评为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很擅长写作,是《纽约客》的专职作家,以前还在《华盛顿邮报》做商务科学类的专栏作家,他的作品,像《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都在图书市场上创造了销量神话。
《异类》作为格拉德威尔的代表作之一,试图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社会上那些最有才华、最顶级的人是怎么样产生?比如像巴菲特这样的金融巨头,像马云、比尔·盖茨这样的商业奇才,像 Beatles 这样的摇滚明星,都是怎样产生的呢?背后有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为这世界上最一流的人呢?
我们的传统认知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出人头地,在于他本身就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你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名人传记,无论他是百万富翁、成功企业家、娱乐明星还是社会名流,他们的故事总是很类似,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依靠他们的天赋和努力,最后走向了巅峰。想想看,马云、巴菲特是不是这样?好像都是这样。所以大多数人对成功,尤其是顶级成功的解释,往往是和这个人本身的个性和努力紧密联系起来。
但是在《异类》这本书中作者却说,一个人的个性根本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事实上我们当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一直有一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者有一些非凡的机缘,又或者是他们的文化背景中有一些很特殊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学得比别人快,干得比别人多,从而让他们有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对于这些顶级成功的人而言,只是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了解背后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他们今天的成功。
这就是这本书要探讨的话题,重点不是研究个体是如何成功的,而是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如何才会产生这样杰出的人。我读完这本书,其实感慨良多,有几点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第一,异类的形成跟个人的天赋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优势积累;第二,看不到的力量往往起着更大的作用,比如文化背景有时候决定成功的可能性;最后,异类的形成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先看第一方面,异类的形成是一个优势积累的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之所以能够在一个领域中做到最顶级,往往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是有很多方面的细微因素互相起作用,最后形成了很大的数量级的变化。
比如,仅凭勤奋努力也很难成功,因为除了勤奋这个因素而外,家庭环境、外部环境,甚至是历史条件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举个例子,加拿大的冰球运动非常普及,是老百姓非常关注和热爱的一项运动,如果你能够成为冰球明星,并参加他们的纪念杯赛,那么你就像美国 NBA 篮球明星那样受人关注。而要成为冰球职业运动员,尤其是还能打纪念杯赛的这种机会,花钱是没用的,而且你也没办法靠父母、靠家族关系,你只能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所以,哪怕你的家乡再偏僻,没关系,只要你球打得好,就能够进入这个制度中,有可能成为一流的球员。所以大多数人解释说,你看这个制度多公平,只要凭实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可是,靠个人努力就能成为一流球员的这种说法,作者是不认可的。为什么?他把几个最著名的冰球队花名册拿出来,查看球员资料,发现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绝大多数球员的生日都是在1月、2月、3月。比如老虎队,25个球员中就有17个人是在1月到3月出生的。有人解释说,这是和星座有关系,像魔羯呀、水瓶呀这样的星座,就比较适合冰球运动。作者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原来,加拿大冰球队的队员是按年龄分组的,而分组的依据是每年的1月1号。也就是说,1990年1月1号出生的球员和1990年12月31号出生的球员,他们分在同一个年龄组当中,但是他们有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对一些年轻的选手来说,一年的时间差距,在生理成熟度上会有巨大的差别。一旦进入同一个年龄组中,月份靠前的球员,因为生理发育得更早,所以他们在训练中就会有更好的表现,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上场机会,也就会带来更好的训练,而有更好的训练就会表现得更好,就能够被安排到更好的特训组,也意味着就会有更好的教练、更好的训练计划。结果,这些出生日期较早的球员,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也就拉开了天才和非天才的距离。
所以你看,成为顶级冰球运动员的重要因素,居然是出生日期。如果你的生日是年底,或者是12月份左右,基本上你就没有什么机会能够成为最一流的冰球球员了。这和我们传统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过去认为,在冰球这样的体育竞技当中,一切机会是要靠努力和表现来赢取的。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你要有一流的勤奋学习,勤奋都不是你自己的事情,而是有各种外部条件的。
再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万个小时天才定律,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坚持一万小时的专业训练,就能达到一流的水平。作者说也不是,你个人的努力也不是最核心的因素,要达到一万个小时,还必须有外部因素来帮助你。比如在冰球队当中,你必须是最好的那批球员,这样才能得到那么多专业的训练机会,才能让你积累一万个小时的速度更快。一旦过了最好的运动年龄期限,即使你后面积累到一万个小时也没有用了。
所以你看,想勤奋也不只是自己的事情,就连一万个小时天才定律也和其他很多外部条件相关。还有,你不能太穷,你的家庭条件要能够供得起你打比赛,这样你不需要为谋生而浪费时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时间去谋生,那你就不可能达到一万个小时的训练标准,所以你想要在冰球这项事业中取得顶尖成就,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以前贫苦人家要出个秀才特别难,因为养一个读书人,必须是家里有一定的收入基础,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你看,出生的时机、有没有条件进行一万个小时的天才训练,甚至是家庭条件,这些因素都是彼此相互紧密联系的,这些优势积累起来,就像马太效应那样,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会进一步拉开和其他人之间的差距。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对成为顶尖人物造成很大影响,那就是社会变革的力量。
比如说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律师事务所是白人精英才能进入的行业。很多犹太移民即使学业再好,毕业的学校也非常著名,可是因为不是白人精英,也没办法进入最好的律所。他们要么只能自己创业,要么在二流的律所接一流律所挑剩下的活,比如像打官司、恶意收购等等这类的诉讼案件。这些案件是一流律所看不上的也根本不接的,那他们接什么样的业务呢?比如发行债券呀、公司股票啊之类。可是事事难预料,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诉讼案件数量剧增而且金额越来越大,成为了律所非常重要的一块业务,而这个时候,过去做了几十年诉讼业务的犹太律师,立刻就成为了行业内的热门。现在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当初干诉讼案件起家的犹太人。
所以作者说,不是犹太人克服了逆境,而是他的逆境突然变成了机遇,你说这找谁说理去。有一个律师同行说,不是这帮犹太人比其他律师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苦逼磨炼了多年的专业技能,因为时局一变,突然变得极有价值。所以你看,其他律师难道不勤奋吗?他们当然也勤奋,可是同样的勤奋最后取得的成就差别却很大,这就是我们说的外部条件比努力重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北上广的房价,如果你是70后, 03年之前毕业就买房,能买到很便宜的房子。如果你是80后,毕业后就在08年之后,那个时候买房,好嘛,房价比2003年翻了3、4倍。毫不夸张地说,70后买的一套房相当于80后要工作十年。这个跟努力没什么关系,也是时机机缘的问题。
所以作者说,成功者的优势嘛,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出生的日期,有些是后天养成的,比如你很勤奋,很努力,通过刻苦训练可以去争取的,可是有些真的就只是运气。这种说法听起来蛮残酷的,但是格拉德威尔研究说,这就是事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要成为一个异类,顶尖的人,就得积累这些优势。说白了,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你都得占着,你决定不了天时、地利,那没办法,可是总会有人就站在那个风口上面,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对于最出类拔萃的人而言,与其说成功取决于天赋,不如说成功取决于各种优势的积累,这样的模式成就了异类。
第二个方面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文化背景决定了成就的高低。
关于文化对成功的影响,我们通常不容易往这方面想,因为我们总被教育说,要避免用民族特征、出生地等文化差异去对别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是作者说,我们确实是受群体文化差异的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作者是有证据的,比如,在美国南部地区的人普遍有一种“荣誉文化”。所谓荣誉文化,是指为了声誉,愿意接受来自外界的任何挑战,哪怕是最轻微的挑战。也就是别人侮辱你的时候,哪怕是动手用暴力,也一定是要捍卫自己的荣誉和尊严。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文化呢?
原来美国早年南部的移民,主要是来自于欧洲以放牧为生的国家,像爱尔兰、苏格兰南部、英格兰北部这些地方,这些牧民和种植庄稼的农民有很大的差别,农民的生存依靠社区与他人的合作,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会在某天晚上被偷完,因为农作物不容易被偷,除非小偷有本事一晚上把他家的庄稼全都收割完。而牧民往往是在山坡上生活,很难耕种,只能靠放放羊、放放牛,不用互相合作,更多的是靠自己,他们总是担心牲口会被人偷走,所以要保护自己的财产,他们养成好斗的性情,通过言行来证明自己不是弱者,不要来招惹我。美国南部的人,因为有这样的祖先,所以就会形成这样的文化特征。
你可能就会说,这么多年都过去了,这移民都几代人了,大家现在都不做牧民了,再拿这个说事是不是有点牵强呢?作者说,其实一旦早期的移民在一个地区聚集,比如说美国的南部聚集以后,哪怕是之后再形成的新的群体,他们也会沿袭过去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的。这就好比我们的地方方言,可能是某个时代的方言,可是历经几代人之后,这种方言还在使用着。为什么?就是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情绪的传播是相似的,条件变了,但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却保留了下来。
所以在作者的研究当中,哪怕这个南方人是来自可口可乐的高管,或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样比北方人有更多的这种荣誉文化的倾向。这就有一种可能性,如果你是处于荣誉文化背景的人,当你的工作需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下去沟通、协调、博弈、妥协各种利益时,可能这种文化背景就会限制你的发挥。这种看不见的影响,往往是在细微之处产生。
作者还研究了另一个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最大的航空公司大韩航空公司的飞机失事率特别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大韩航空公司的飞机事故率是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17倍。当时韩国总统金大中就发表声明说,大韩航空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问题了,已经成为韩国整个国家的问题了,国家信誉已经不堪一击了。随后,金大中总统把原来由大韩航空负责的总统专机转交给了大韩航空的竞争对手,韩亚航空公司。奇迹发生了,就是从那时起,大韩航空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决心扭转自身形象。1999年以来,整个公司的安全记录是全优的,现在在安全性上,大韩航空和世界其他一流的航空公司相比都毫不逊色。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当时大韩航空事故那么多,后来又变好了呢?原来他们针对空难进行一系列调查,直到听取飞机黑匣子录音才找到原因。不是飞机啊、或者保养呀这些问题,而是因为韩国文化。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权力距离指数”。什么意思呢?比如美国人,可能权力距离指数就比较低,他们崇尚人人自由、平等,你就算是领导又怎样,我们俩是平等的,只不过职权不一样。可是在亚洲国家,尤其像韩国这样的,上飞机之前,所有机组成员要站在机长面前听训话,机长跟他们握手,然后让机长先上飞机。经过中转站时,副机长还得去给机长买点礼物,或者帮机长按摩等等。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韩国这种严格的等级文化下,副机长、随机工程师即便是发现机长做的决策不正确,判断失误,有很大风险,也不敢提,没人敢提,最后导致飞机失事。
所以,不同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沟通交流方式、思考模式、行为模式。这种看不见的影响,也决定了我们在一些领域当中能不能取得成功。如果文化背景和这个领域从事的事情相符,就更能够促进产生成就。比如,作者说中国的文化背景是比较勤劳,所以在一些下苦工夫的领域,中国人就有优势,而在创造力方面,可能就相对要欠缺一些。这倒不是说哪个文化好,哪个文化不好,作者的意思是,文化它本身就是有优点、有缺点,各种倾向性、各种素质集于一体的综合元素。在你擅长的领域、适合的领域,它就能发挥作用,在不适合的领域,它就是一个限制作用。
这也不是说这种文化的因素完全不能改变,韩国大韩航空从一个安全纪录糟糕的公司转变成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公司,就是从文化入手扭转的。比如,首先改进的就是机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让他们不用韩语用英语沟通,英语的文化语言体系更加平等了,而且可以直呼其名等等。再加上一系列的培训,把一些细微的文化因素改变了以后,大韩航空终于克服了飞行失事率高的问题。
所以,文化背景也是决定我们在一个领域中能否成功,成为异类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它和前面说的优势积累有点不同,优势积累更像是我们通过努力、把握各种时机以后,可以往上提升的一个因素;而文化背景更像一个保障因素,就是说文化契合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可是不契合就是一个负面的因素。
这就是异类形成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优势积累,一个是文化因素是塑造异类的核心。那异类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最后总结说,异类就是机遇好的人。他有好的机遇,好的出生条件,好的外部环境,好的社会变革机遇,他有了优势,同时他还是在一个恰当的文化背景下面,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异类。听完是不是感觉成就好像和自身努力没有太大关系?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异类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其实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类社会的运作体系。要成为最成功、最顶级的那个人,他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中,有些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有些是我们不能左右的。就像在森林中,长得最高大的那棵树未必是种子最好的,但必须也得是很好的,它还得有恰当的机缘,比如气候适宜,周边又没有克制他的动植物,最后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换句话说,同样的种子,同样的地方,落下的时机不对,也可能长成不了参天大树。这就跟我们人一样,大家一样聪明,一样努力,可是时机不对也不行。
要成为极其少数的异类,自然能力和机遇都很重要。但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杰出的成就,异类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而言,其实获得成功可以分成两个方向:一、如何在稳定的环境中出人头地;二、如何在社会变革下出类拔萃。
先说第一个方向,如何在稳定的环境中出人头地。比如你要做一流的小提琴手或一流的教师,那在这些领域里面,可能历史机缘、社会变革对你的影响就没那么大。那在这种环境中要出人头地靠什么呢?过去,我们主要认为是勤奋和刻苦。但是作者给我们的启示是,勤奋也是有层次的。高质量的勤奋是和你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你只有进入一个高水平的第一梯队里面,才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训练,而这种高质量高强度的训练,会加速我们积累一万个小时训练的速度,从而大幅领先于其他人。
这个观点对我们生活工作的关键选择判断影响很大。很多人在找工作、换工作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犹豫:一份工资高但是做螺丝钉的工作,和一份收入少但辛苦锻炼自己的工作之间,怎么选择。异类告诉我们,如果这份工作给你提供的外部环境,能够逼着你进行高质量、高强度的刻意训练,那么从优势积累的角度看,你就处于领先的地位。俞敏洪曾经说过,如果你选择在一个领域中,把自己打造成最顶尖的,至少是中国前十名的人,这样无论任何时候你都有事情可做,而要打造成中国前十名,就要想办法把自己放在这个领域中最高水平的环境中锤炼自己。这是异类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方向,如何在社会变革下出类拔萃。像马云啊,比尔·盖茨呀,他们获得这么大的成就,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出现在产生社会变革的领域。比如马云,其实是提早了十年在电子商务领域下苦工夫,最后等到电子商务爆发,他享受了时代变革带来的红利。比尔·盖茨也一样,在最早期大家都没用过电脑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万个小时的编程训练能力,所以等计算机普及的时候,他是世界上少有的非常擅长计算机编程的人,他也享受了时代变革的红利。
那对我们来说,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如果你想要借助社会变革的红利,那么首先你得对未来方向作出判断。在利用社会变革的浪潮方面,方向比努力重要。而要抓住趋势,我们就得建立预见性,花时间研究未来可能的趋势。其次,我们还得在趋势到来前的逆境中坚持刻苦训练一万个小时,耐得住寂寞。第三,还要有一点运气,在经过一万个小时训练成为大师之后,我们的年龄啊,经验啊,能力都要是处于高峰期,如果你坚持了四十年,自己已经六、七十岁了,这个趋势才到来,我们可能就来不及出人头地了。不过,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有预见性又耐得住寂寞刻苦训练,就会比风口来了临时抱佛脚的人成功概率大得多。正如作者所说,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是由一系列可以预知的强有力的环境优势和机会共同铸就的。
总结一下《异类》这本书给我们讲的内容。
要成为这个世界上各个领域当中最出类拔萃的人,可能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要有个人的勤奋、正确的时机、合适的家庭条件,包括社会变革机遇在内的有利的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积累起来的优势。换句话说,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形成优势,这种优势像马太效应一样,不断地滚雪球,才能让你最终成为一个领域当中最顶级的人物。另一个方面,你的文化背景带给你的思考模式、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还得与你从事的事业相匹配,这样才有助于你成为一个顶级的人物。这两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才成就了作者说的异类,也就是那些能够抓住特殊时机的人。我们过去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要成为极少数最顶尖的人而言,这本书的观点或许是“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时势造英雄,要成为风口上的猪,首先得处在有大风的时代。不过当风口到来,机会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最后,这本书作者还一直在强调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我们如何总结自己和别人的成功。如果我们某次工作很成功,取得了某些成就,最常见的总结是我们团队如何辛苦,如何想出好方法,如何努力执行。但是作者说,我们除了自身努力外,可能更要重视外部环境和时机的因素,只有能够理解外部时机和环境对成功的重要影响,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所以,当比尔·盖茨在回顾他的生活时说,“我很幸运。”这或许是一种谦虚,但是作者认为,这可能更是一种坦率。想想看,有多少人固守着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而在以后的日子里碌碌无为。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异类》作者的不断叮嘱,更理性地看待过去的成功,我们未来的成就之路可能会更顺畅一些。
撰稿、讲述: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