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安卓传奇》 杨蕾解读

《安卓传奇》| 杨蕾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安卓传奇》。它讲述了,大部分移动智能设备都在用的安卓操作系统,是如何诞生、发展和壮大的。

说到安卓操作系统,你肯定不陌生。此时此刻,你可能正在用安卓手机听音频,你家里的电视、灯具、加湿器等智能家居产品,很可能用的就是安卓操作系统。此外,在工业、机器人、医疗等领域,这种操作系统也很常见。安卓操作系统的应用如此广泛,因为它采取了开源模式,任何人都能看到它的源代码,自由使用其中的应用程序。

安卓系统是谷歌公司旗下的。根据谷歌2021年的数据,有30亿台设备都在运行安卓操作系统。安卓操作系统,可以说是科技史上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与之相对的,还有苹果操作系统。我们见过很多与苹果的产品、系统有关的书,却很少看到专门讲述安卓操作系统的。今天这本书,不但能为我们填补这块重要的空白,还能让我们从内部视角,回顾安卓操作系统的核心历史。

本书的作者叫切特·哈斯(Chet Haase),他在2010年加入安卓团队,一直工作到现在。他写这本书,是想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安卓会成功?”为了找到答案,他用4年时间采访了早期安卓团队的成员,获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和故事。他在书里主要介绍了,2003年到2009年年底,安卓团队成员所做的事。只讲到2009年年底,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支撑安卓后续发展的大部分东西,在那时都已经就位。

2003年时,安卓公司成立,随后不久就被谷歌收购。2008年,第一款搭载安卓系统1.0版本的手机发布。没过几年,也就是2010年左右,安卓就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不太了解科技行业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一切听起来非常顺利。但作者告诉我们,早期的安卓团队,是在竞争异常残酷的市场中存活、发展,最终才成为主要力量之一的。如果你是程序员,会在本书中看到很多跟安卓系统有关的技术细节。如果你是创业者或者管理者,能够从中了解到,小团队如何高效发展,大公司怎样在内部推动创新。

好,今天的解读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通过三个时间点回顾一下,安卓操作系统的核心历史。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在作者看来,安卓操作系统为什么会成功。

我们进入第一部分。安卓操作系统核心发展历程中,有三个关键时期,分别是创立后的生存期、被谷歌收购后的发展期,还有2009年左右,安卓系统开始壮大的时期。

我们先来看看,这家公司是如何创立的。

2003年,一个叫安迪·鲁宾的人,与朋友创立了安卓公司。回过头来看,这个时机选得非常好。不像现在,那时候的手机市场还是一片蓝海,手机的出货量正在超越个人电脑。根据书里的数据,2004年,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是1.78亿台,而手机出货量是6.75亿部。出货量虽然领先,但手机的处理器和内存的性能,还拼不过个人电脑。显然,这里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安迪·鲁宾这个时候开始做手机操作系统,是因为他很有远见吗?他其实是被迫的。2003年,安迪想为数码相机提供操作系统,提升用户体验。他很有信心,找了好几位投资人聊这个新项目,结果却发现,压根没人关心相机,大家都在谈论手机。2004年,他又参加了一次风投会议,人们的反应还是一样,只对手机操作系统感兴趣。于是,安迪这才决定要做手机操作系统。

虽然是被迫的,但安迪在手机赛道可不是新丁。他从小就接触了很多电子设备,大学读的是计算机科学。创办安卓公司前,他的工作经历就相当丰富。他曾经是蔡司公司的机器人工程师,还在苹果公司的手持计算和通信设备部门工作过。后来,他在另一家公司里,开发了交互式互联网电视WebTV,还与别人创办了手机制造公司Danger。离开Danger后,安迪和前同事们一起,组成了安卓早期的核心团队。

安迪的经验虽然丰富,但他选择进入的手机赛道,竞争非常激烈。那时候,诺基亚的手机遍布全世界,微软、黑莓等公司,也都推出了智能手机产品。新玩家要想在这个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说实话,机会并不大。

好在,安卓团队并不是单打独斗。2005年年中,也就是安卓团队刚刚拓展到8个人的时候,谷歌用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他们。

能被硅谷巨头谷歌看中,安卓团队手里,想必有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吧?没错,但在当时,这个东西不过是3000行代码,以及这样一个想法:开发一个名叫安卓的操作系统,然后开放给所有手机厂商。如果安卓团队真能做出来,那么,手机厂商就不用耗费大量人力自己搞研发,也不用花大钱去买其他操作系统的授权。手机里所有跟软件有关的事儿,安卓系统都会处理好,这样,手机厂商就能用很小的代价、很快的速度,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设备。

这个想法,我们现在听起来,可能会感觉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很有创新性。那时,诺基亚、微软、黑莓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诺基亚和微软会把自己的系统,授权给其他手机厂商,可是他们并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应用生态系统。

诺基亚只提供塞班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他部分,手机厂商得自己想办法研发。如果他们想用微软的操作系统,除了要向微软支付许可费用,还得不断调试,让操作系统在新设备上正常运行。调试期间要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比如电话拨不通、网络连不上,手机厂商并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因为微软操作系统的代码是保密的。

了解完这些背景,我们就知道,安卓团队的这个愿景,抓住了手机市场的一个巨大机会。

这个想法是很不错,可是,为了一个好的想法和一支8人小团队,就花掉5000万美元,谷歌这么做是不是太奢侈了?他们也有自己的打算。早期,谷歌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搜索,主阵地是个人电脑领域。人们通过自己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使用谷歌的搜索服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手机出货量不断增加,人们预见到,移动端市场才是互联网公司的未来。书里说,谷歌创始人认为,安卓这家小公司能够帮助自己构建一个平台,从而进军移动市场。

安卓这方,也非常乐意加入谷歌。一方面,谷歌资金雄厚,资源丰富,技术基础设施也更好。在这里,安卓团队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宏大愿景。另一方面,谷歌还向他们承诺,会为运营商免费提供安卓操作系统,这样一来,谷歌和安卓,就能与运营商建立联盟关系,而不只是交易关系。

加入谷歌后,安卓团队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量招人,然后在之前的研发基础上,把操作系统的剩余部分做出来、发布。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然而,事实证明,在谷歌很难招到安卓需要的工程师。

首先,谷歌有自己的人才偏好,喜欢雇用聪明、好学、学术背景好的人,不会要求他们具备特定领域的技能。在这家公司看来,“偏重专业而忽视智慧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聪明人能够做好任何编程工作。有实战经验但学术背景不够光鲜的人,很难通过谷歌的面试。可问题是,开发安卓操作系统,需要的是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是那些不需要培训就能立即投身到工作的人。

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洛克海默(Hiroshi Lockheimer)现在是谷歌公司的资深副总裁、安卓系统产品的负责人。但在当年,他为了加入安卓团队,不得不在谷歌面试了二十几次。为啥要面试这么多次?就因为洛克海默没有大学学位。谷歌甚至还要洛克海默写一篇文章,来说说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学业。

此外,安卓团队不容易招到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保密。在谷歌,安卓系统一度是个秘密的小项目,很多人并不知道,谷歌为什么会进行这项收购。保密性给招聘环节带来了新的问题,安卓团队没办法对外公开这个新项目的具体工作。怎么办呢?安卓团队的成员们,悄悄联系自己以前公司的同事来应聘。这才让具备相关技能的人,陆陆续续进入谷歌,扩大了安卓团队的规模。书里介绍,2006年年中,安卓团队里70%的人,基本都来自三家公司,分别是安迪·鲁宾曾经待过的两家WebTV、手机制造公司Danger,以及操作系统公司Be。

有了明确的研发目标,团队也在不断扩充,接下来,安卓团队要面对的挑战就是,构建并交付安卓操作系统。讲到这里时,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安卓团队在不同时期都做了哪些事情,而是按照安卓操作系统的搭建顺序来向我们说明的。

安卓平台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构建。为了方便我们理解,作者比喻说:“如果一幢摩天大楼没有结实的地基和底下的50层楼,就很难为其建造顶层公寓。”构建安卓系统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底层的操作系统内核、图形系统、框架、UI工具包、API和其他应用程序所需的基础层,构建Android应用程序也很困难。”

如果你不是程序员,刚才这句话里,可能有好几个词都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没关系,我们并不需要搞清楚它们每一个的具体意义,我们只需要知道安卓团队搭建它们的共同目的:那就是尽快在一款新手机上推出安卓操作系统1.0版本。

2007年1月,就在安卓团队埋头开发这个设备时,苹果发布了第一款iPhone,乔布斯在发布会上说,“今天,苹果将彻底重塑手机。” 当时的智能手机,要么配备了物理键盘,要么在用触控笔。而iPhone使用的是触摸屏。跟其他智能手机相比,iPhone拥有更多的功能,更好的交互体验,人们动动手指,就能通过各个应用,享受互联网上的资源和服务。

这部手机随即引领了触屏设备的大爆发,但对当时的安卓团队来说,他们不得不紧急调转船头。原先,他们想把安卓操作系统搭建在一台有实体键盘的手机(Sooner)上,但因为iPhone的触摸屏,他们放弃了这台手机,把开发重心转向他们准备好的另一个方案——一台配有触摸屏的手机(Dream),它就是后来与安卓1.0版本一起发布的G1手机。

第一代iPhone不仅打乱了安卓团队的计划,也在手机行业引发了恐慌。这是因为,苹果公司的生态系统是封闭的,他们的操作系统只有自己的产品能使用,谁要想进入苹果的应用商店,必须获得苹果的批准。而且,第一代iPhone推出时,他们在每个市场都只与一家运营商合作。

很多手机厂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在苹果的发布会中,看到了一种潜在的垄断趋势:所有不叫“苹果”的设备厂商,会被iPhone挤出市场,所有没有和iPhone合作的运营商,都无法从iPhone用户那里获得好处。他们就主动找到谷歌,寻求合作,因为安卓团队正在开发的操作系统,是开放式的,能帮他们快速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2007年11月,谷歌宣布,成立开放手机联盟,这个联盟里有运营商、硬件厂商和软件公司,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所有公司都可以使用的开源平台,而不是像苹果那样,由一家公司控制平台。

声势有了,联盟也组建好了,但此时的安卓团队还没有推出自己的智能设备。诺基亚、微软,都不太把这个所谓的联盟当回事。然而,随着G1以及安卓操作系统1.0版本的发布,局面开始转变。

G1是谷歌与手机厂商HTC、通信运营商T-Mobile,一起合作开发的产物,它配备了一个触摸屏、一个可以滑动打开的实体键盘和一个轨迹球,预装了谷歌地图和搜索。人们还可以在安卓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市场里,下载安装各种各样的应用。

更重要的是,安卓团队公开了安卓操作系统1.0版本的源代码,也就是开源,所有人不仅能自由取用安卓平台的软件,还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个系统的源代码。作者介绍,这种透明度有助于安卓开发者更好地开发应用程序,它也是安卓和其他操作系统平台之间的根本区别。

从外界反馈来看,G1的反响一般,推出后销量不算太高,技术行业之外的人也不太关注它。但它给安卓团队带来了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行得通的。消费者会把G1当作智能手机来用,外部开发者看到源代码后,还能给安卓系统开发出更多的应用程序。更重要的是,这款手机让手机设备厂商看到了自己的机会:借助安卓系统,自己真的能更快、更好地生产智能手机。G1手机发布后,市面上主要的手机厂商都在跟谷歌商谈合作。

其中就有老牌手机厂商摩托罗拉。2009年年底,摩托罗拉和谷歌在美国推出了Droid手机,这是第一款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的安卓手机。上市前两天,这款手机每天都能卖出六万五千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天的销量都在3万左右。Droid手机在商业上的成功说明,安卓系统正在被用户接受和采用。

安卓免费、开放的操作系统,以及谷歌建立的手机联盟,合力催生出了后来的安卓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一个囊括世界各地厂商、巨大的安卓手机市场。2010年,《连线》杂志做了一个专题报道,标题是“2010年世界移动大会:安卓之年”。文章中说:“安卓无处不在,从HTC、到摩托罗拉、再到索尼爱立信,甚至在佳明-华硕的手机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几乎每家手机厂商的设备都搭载着这款操作系统。”

从此,一个“安卓无处不在”的时代,正式开启。

2011年左右,安卓已经开始和苹果平起平坐,一起引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2011年,全球的智能手机系统中,安卓的平均占比达到49%,苹果的占比只有19%。

为什么安卓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呢?接下来这部分,我们就来看看,安卓团队内部的分析。

作者为了写这本书,采访了很多早期安卓团队的成员。很多人都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这样一句话:安卓团队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推出了对的产品。换成咱们更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想想看确实如此。如果手机的出货量没有超过个人电脑,如果苹果没有发布iPhone引发行业恐慌,如果安卓团队拒绝了谷歌的收购,安卓系统都可能无法获得现在的成功。但说到底,这些因素里最主要的还是“人和”。就像作者在书里说的,“与任何一个成功的项目一样,取得成功通常有很多促成因素,但一切都是从团队开始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早期的安卓团队。

我们知道,这支团队并不全都是高学历、履历光鲜的精英,而是操作系统领域的专家。我还看到了一种刻薄的说法,说,这支团队里都是失败者。比如,创始人安迪·鲁宾曾经创办了Danger公司,担任CEO,但他在这里被免职,然后才创立了安卓公司。再比如,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主要来自Danger、WebTV和操作系统公司Be。如果不是这本书,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到这些项目的名字。这意味着,从最终结果来看,这三个项目都称不上成功。

那么,过去的失败者,为什么后来能东山再起,在新的领域获得成功?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努力。在谷歌,安卓团队确实以努力工作而闻名。努力是安卓团队的硬通货,大家崇尚的不是谁更精明,谁级别更高,而是谁更努力,谁能够做成事。

安卓团队的早期成员菲克斯(Ficus Kirkpatrick),对作者说:“我不认为我是一个聪明的工程师,但我很努力。我会通过努力工作和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弥补受教育的不足。在最初的四五年里,有好几回,只要我是醒着的,就都在做事情。我睡眠不足,但我知道不只我一个人这样。”

努力的回报是高效。安卓的人们,常常会通过高强度工作乃至过度工作,来推动实际的工作成果。比如,有一次,三星手机部门的工作人员,问安卓团队,这里的操作系统由谁来开发?当他们只听到一个人的名字时非常惊讶,因为那时候,三星有三百人正在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再比如,安卓团队在开发操作系统时,需要一个模拟真实移动设备的模拟器,用它来编写和测试自己的代码。多年来,模拟器项目都由一个名叫大卫的人负责,而这,还只是他众多项目中的一个。大卫在安卓团队并不是个例,每个成员都身兼数职。

这么努力又高效的团队,他们的动力来自哪儿?一方面,来自对工作的激情。作者刚加入安卓团队时,发现这里的人,都很有闯劲,不管一个目标最终能不能实现,他们都会竭尽所能地去做。作者在办公室里看到了六台咖啡机,他刚开始以为,这里的人对咖啡很讲究,后来才发现,这些咖啡因都是为了疯狂的工作节奏而准备的。

另一方面,安卓团队努力工作,也是被项目的截止日期倒逼的结果。安卓操作系统的发布,与硬件设备的上市时间有关。有位早期员工叫陈钊琪,是从谷歌的其他团队转到安卓的。她说,在安卓,圣诞节会在10月份提前结束。这是因为,如果想让一台设备赶在圣诞节上市,安卓团队所有的工作,就必须在10月份前完成。严格的截止日期,让安卓团队形成了一种以日期为驱动的心态,一种“努力赶工、以截止日期为导向的文化”。

只靠激情和努力,很难解释安卓团队为什么成功。那还有什么原因呢?答案是集体历史。作者说,“一切都蕴含在团队成员的集体历史中”。这里的集体历史,是指,团队成员在加入安卓之前各自的工作经验。在作者看来,安卓系统之所以能被开发出来,是因为开发它的人,之前在不同的公司工作过。换句话说,早期的安卓团队非常依赖他们在过往公司积累的经验。

早期安卓团队的主要成员,来自Be、WebTV和Danger这三个地方。这些项目,虽然从结果来看都不算很成功,也没有直接为安卓带来什么好处,但它们都为自己的工程师们,提供了一个肥沃的试验田。工程师们先在这些地方,积累了关键知识和技能,当他们加入Android(安卓)团队后,就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从零开始,开发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

拿Be公司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推出了一款操作系统,准备与微软、苹果竞争。虽然没能善终,但他们毫不气馁,又尝试了很多新事物。他们做过电脑硬件,还把自己的操作系统BeOS,移植到个人电脑的硬件上。2000年,这家公司又开始为一款互联网设备开发操作系统,依旧没人买单。后来,Be公司被手持设备制造商Palm收购。工程师们在新公司,继续为一款移动设备开发操作系统,可还是没能成功发布。

从结果来看,这家公司的经历很悲情。但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里是一个能够学到无数技能的游乐场,他们不断尝试,在每一次失败中都能吸取到有用的教训和经验。于是,不管是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还是设备驱动程序,员工们此前的经验,在开发安卓系统时,派上了用场。

比如,安卓有一位资深工程师叫戴安·哈克伯恩(Dianne Hackborn)。早期,她负责构建安卓系统的框架。框架是操作系统中比较大的一层,相当于安卓平台的心脏和灵魂。戴安非常了解与操作系统相关的知识,也很清楚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与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区别。她被程序员称为“安卓大神”,因为她一个人编写了安卓框架的大部分代码。

而戴安的知识和经验,正是来自她之前的工作经历。她曾在Be公司开发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框架,在Palm公司开发过掌上电脑设备操作系统的框架。这些经历,让她深刻领会到,移动应用与个人电脑桌面应用的不同之处,从而能够带领团队,一点一点构建出安卓系统的框架。

早期成员们的集体历史中,除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还给安卓带来了一个可观的竞争优势:紧密的合作关系。

有一个团队成员说,安卓团队有一点非常酷,“在最初的100个人中,几乎每个人都做过相关的东西”。大家在做新事情之前,都已经踩过类似的坑,吸取了经验教训。而过去共同的经历,让这个团队里的人,产生了这样一种感受:在这里,人们了解彼此,知道彼此的哪些地方会让人不快,知道什么地方需要互相尊重,知道自己可以信任对方完成哪些工作,大家彼此之间,也有着明确的所有权边界,“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意识,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以及他们是怎么做的。”

比如,早期的安卓工程师,曾经因为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分成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认为,安卓管理应用程序的时候,应该采取更简单省事的模式,另一派以戴安为代表的阵营则认为,要采用更复杂的模式,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系统中的通知或快捷方式,跳转到应用程序的某个位置。争论没有持续太久,安卓团队很快就采用了戴安的方案,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戴安对她想要的东西有清晰的愿景,她就会把它做出来。她很干练,总能把事情做成。”

如果没有对戴安的信任,或许这个争论会浪费安卓团队很多时间。换句话说,集体历史,也为安卓团队带来了默契,进而替他们省去了磨合期,提高了协作效率。

听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感觉到了,安卓团队虽然不是一个全明星团队,却是一个天造地设、通力协作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具备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与合适的专业技能。他们此前的工作经验,汇集在一起,成为滋养安卓操作系统发展的土壤。

通过这个团队,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工程师这个职业的特点。很多行业的资深人士,常常会在一家公司或者一个项目组里深耕。而计算机工程师,要么不断跳槽,要么频繁换项目。有人可能觉得,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高薪。但今天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他们这样做,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培养新技能,在创造各种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就像作者所说,“正是这些不同的经验背景为开发新项目提供了必要的技能”,人们才能够解决未知的问题,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好,《安卓传奇》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先为你介绍到这里。

现在,如果你和家人准备换一部新手机,最头疼的问题,可能不是选择哪个款式,而是选择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系统。苹果公司的支持者会劝你,买苹果吧,手机的安全性更高,软件的体验也更好。安卓系统的拥趸则会说,苹果手机那么贵,软件也少,还是买安卓手机吧,款式、软件的选择都更多。

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能让消费者左右为难,其实也间接说明了,它们都为人们带来了创新的体验。只不过,它们是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实现的。苹果推崇完美,把细节做到极致;谷歌和安卓推崇开放,让任何人都能使用安卓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在这本书里还看到了一句话,是安卓团队的成员布莱恩说的,他说,“安卓有缺点而且它并不完美——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但它完成了工作。” 也就是说,如果苹果代表了完美主义,那么安卓可能代表的是不完美主义。

关于这两个特质,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讨论,究竟哪一个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陷阱”问题。完美主义和不完美主义,并不是一道单选题的两个选项,我们并不是只能在里面选择一个。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完美主义也好,不完美主义也罢,它们都可以是帮助我们放大自身力量的杠杆。完美主义,能让我们设定更高的目标,及时规避错误;而不完美主义,能让我们更加关注过程、看淡结果,始终关注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

就像《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这本书里说的:“人生之路并不是只有一个方向的单行道,相反,它四通八达,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一切路径都是有价值的。也许有些选择明显优于其他,但寻找最佳路径并不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向前发展才是。”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一个项目能够取得成功,通常有很多促成因素,但一切都是从团队开始的。安卓团队的每个人,都具备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与合适的专业技能。而他们此前的工作经验,汇集在一起,成为滋养安卓操作系统发展的土壤。

  1. 安卓免费、开放的操作系统,以及谷歌建立的手机联盟,合力催生出了后来的安卓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一个囊括世界各地厂商、巨大的安卓手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