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唤醒吧!职场多巴胺》 哈希解读

《唤醒吧!职场多巴胺》| 哈希解读

序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名叫《唤醒吧!职场多巴胺》。

乔布斯有句话很有名:“你得爱上你所做的事情。”但是显然,知易行难。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这句话?又有多少原本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消磨了热情?如果我们本该爱上自己的工作,却并没有爱上,又该怎么办?

盖洛普咨询公司的一项针对全球劳动力的调查显示,全球仅有13%的员工高度投入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和工作环境充满热情。

另外,调查显示,职业倦怠症和职场孤独感正在席卷全球。很多人在职业发展趋于平稳后却发现,自己变得没精打采,疲惫无力,创造力也仿佛被耗尽。还有的人来到办公室,常常坐在一大堆的位子中间,却仍倍感孤独。

但是,正如我们在Feel-good Productivity那本书的解读中说到的,众多医学、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感觉幸福的时候,感觉很好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己最高的生产力,才能最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所以,“不是成功会让你感觉良好,而是感觉良好会让你成功。”

那么,有哪些方法能够让你在工作中感觉更加良好?有哪些方法能帮一个公司里的员工提升效率,激发创造力?这正是今天这本《唤醒吧,职场多巴胺!》关注的主要议题。我很推荐你把今天的解读,跟我们之前对于Feel-good Productivity的解读,结合到一起听。因为Feel-good Productivity给出的主要是个人生产力工具,而今天这本书,不仅关注个人层面,还在团队协作,企业文化构建方面给出了实用的建议,能帮助企业和个人,无痛提升效率,释放创造力。

这本书的作者布鲁斯·戴斯利,是推特欧洲区前副总裁,曾任职于谷歌、油管、推特。在一项针对不同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著名调查中,他曾四次被评为领导者的“梦想雇员”,我们熟悉的贝佐斯、马斯克也获得过这项荣誉。

戴斯利在推特当高管的时候,曾有过一段并不顺畅的经历。那段时间,他的员工们似乎没有以前那样开心了。有的要离职,有的一看就萎靡不振。问题是,他确实不知道哪里出了错,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在毫无把握的状态下,他决定做出一个新的尝试——开播客,采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领域专家们的想法,跟他们请教怎么调动工作氛围,提升个人和团队效能。

结果他发现学者们给出的很多建议都非常简单、有趣,但同时又很有效。这也让他的播客成为了英国一档头部的商业播客,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科技公司,还有它们的员工,开始使用播客中提供的方法。

而这本书就是脱胎于戴斯利对这档播客中的学者智慧的提炼。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之前,它其实已经上市五年,畅销18国,经过了实践的考验。书中的方法被谷歌、微软、推特、亚马逊、香奈儿、乐高等众多企业还有它们的员工使用,被反复证实可以提高创造力、生产力和工作乐趣。

今天,我们先从两个有用的个人提效工具说起,然后再拓展到团队、企业层面。

要不要试试“僧侣模式早晨”?

首先这个提效工具叫“僧侣模式早晨”。作者调研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科技公司高管,都开始实践这种提效策略。

之所以叫“僧侣模式早晨”,是因为它要求你每周拿出两个早晨,比如7-9点、8-10点或者 9-11点,进入“僧侣模式“。也就是,在这两个小时内,你独处在一个空间里,关闭所有外界通知,专注地处理一些需要深度思考或创造性思维的事情,就像僧侣入定一样。

这种模式之所以在很多公司开始流行,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办公软件、通讯软件,让人们的思考经常被各种消息打断。二是,近些年,开放式办公室越来越流行。

采取开放式办公室的公司,会解释说,这样有助于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同事交流,提升效率。当然,还有一个务实的原因是,取消隔墙能节约办公成本。

但是,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在提高员工生产力方面,采用开放式办公室往往起到的是相反的效果。

有心理学家对一家油气公司的调查显示,在更换为开放式办公室之后的半年,员工的环境满意度、工作表现、人际关系感受均有下降,压力程度明显提升。另一家公司的调查显示,员工切换到开放式办公室之后,彼此间发的邮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上升了56%,而面对面交流的频率降了三成。新西兰的一项调查显示,开放式办公室反而会让同事间的关系不如之前友好。

产生这些负面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开放式办公室会使得员工们在工作时持续被干扰。而根据脑科学研究,一个人被打断注意力后,想要重新进入专注状态,需要的时间高达 8 分钟。但在开放式办公室中,同事突然的发问,无意间听到的对话,都会造成干扰;如果哪个同事有不好的办公习惯,那就更糟糕了。所以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很难进入专注工作的状态,更难进入心流状态。

这是对工作效率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是,当我们感到自己工作效率受到影响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浮躁,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也会下降,而这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僧侣模式早晨,每周两次,每次两个小时,让自己沉浸在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中。或许运气好的话,还能进入心流状态——因为专注是心流产生的前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完成一些需要深度思考或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工作,也有利于我们提升工作成就感。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让志愿者们写了9000多篇工作日志,然后她发现,每次被研究对象记录为“开心”的那一天,他们毫无例外都在想完成的工作上取得了大的进展,或者是进入过心流状态。研究表明,心流状态无需持续很长时间,短时间的体验就能起到给我们的效能充电的作用。

那么如何将僧侣模式早晨实践落地呢?如果你工作的地方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打卡的时间,或者你对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的空间,那么显然很好实践。作者观察到,一些科技或媒体公司的员工会跟领导申请,比如在周二和周四的上午10点半以后来到办公室,为的是能够在早上抽出两个小时在家中沉浸式办公。

还有的公司,一整个公司都导入了这种理念,他们会把每天的上午时间——也就是人的大脑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定为“深度时间”。在深度时间中,所有人不去联系他人,不在工作群中发消息,每个人都专心处理自己的事情。等上午过去后,再处理其他的事务。他们把这称为“复合工作模式”,也就是安静时间和混合时间相互调和,这样能兼顾员工们深度思考和交际互动的需求。

如果你的办公环境不允许你每周两天抽出早上两个小时待在家里,那么也可以选两天早早来到公司,选一处安静的所在,或者预约一间小会议室,打造独处空间。在此期间,手机也需要调成静音,并且退出邮箱,努力避免一切干扰。

如果这也没法实现,可以再退一步,戴上耳机,尽量隔绝外部声音。很多人工作时都有使用耳机的习惯。书中的建议是,使用耳机的最佳时间便是早上,在精力最旺盛的这几个小时,尽量专注地攻克一些有难度的工作。而相对来说,在午饭后的两小时里最好不使用耳机,因为调研显示,那是一天中同事间交流、分享和讨论最频繁的时间。融入这些讨论不仅是融入公司的信息网,这样小小的大脑放松,对于提升下午的效率也有好处——这个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设置你的“微边界”

下一个提效策略的关键词是“微边界”。它针对的是现代职场人的压力激素皮质醇经常处于高水平的情况。大脑释放大量皮质醇时,不但会妨碍我们的记忆力,还会导致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降,错误判断增多。

那么现代职场人的皮质醇为何经常处于高水平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频繁在你屏幕上闪烁的手机通知、邮件通知。另外就是,很多人会牺牲自己的小憩或午休时间来完成工作,导致压力累积。

当然,我们会觉得:我也不想这样呀,还不都是被工作逼成这样的。

但这本书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愿意给自己建立“微边界”,会发现,其实我们是有选择权的。从书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这么三条微边界:

第一道微边界是,在自己想专注工作的时候,关闭通讯软件上的消息通知,还有邮件提醒。

要知道,每一次在我们专注工作时突然弹出的消息通知小红点,都在刺激我们分泌更多的皮质醇,因为它让我们感觉失去掌控感、自主感。

但我们完全可以尝试每隔两个小时集中处理一次通讯软件中的消息;把邮箱设置成只在打开应用时才能看到你有多少新邮件的状态,每隔半天或一天打开一次邮箱,重新夺回对于自己注意力和时间的掌控权。这样尝试后你会发现,没有多少消息或邮件是你必须当下、立刻、马上回复的。因为,如果是真的十万火急,他们会直接拨打电话给你。

这是在工作时间中的微边界,休息时间的微边界同样重要。我们的皮质醇水平需要在休息时间中恢复。但如果休息时间还在接收来自工作的消息,那会刺激它反复回升。关键是,这些信息大部分都不是真的需要你在休息时间马上处理的,更可能是对方突然想到了,就来说一句。

因此,休息时间的微边界同样重要。作者建议我们,在休息时,管住自己的手,不要打开邮箱查看邮件;也要拒绝回复、查看工作消息,更好的做法是,退出登录工作软件。还是那句话——真的十万火急,他们会电话联络你的。

如果你碰巧看到了一封并不紧急的电子邮件,想着不如干脆处理完吧。这也可以,但请你把它保存在草稿箱里,等到周一再发出去。这些动作是为了向别人宣告你的微边界。只有你自己先明确自己的边界,别人才会尊重你的边界。

再来说第3条微边界,就是保证自己的午餐时间。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习惯在办公桌前吃饭,一边浏览着邮件,一边啃着面包或饭团。

2015年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参加调研的英国办公室职员中,有近2/3的人连20分钟的午餐时间都无法得到保证。他们这样做的是想挤出这点时间多做一些事情,但研究表明,牺牲午餐时间会让午后的效率大打折扣。并且,因为没能好好吃午餐,你会更可能出于补偿心态,在下午吃更多的零食,或者在晚上大吃大喝。

所以作者建议习惯在中午也一直工作的职场人,最好对自己的工作习惯做出两条必要的改变:第一,尽量在午饭前完成重点工作,因为那时我们的头脑最清醒,最有精力处理那些复杂的认知挑战。第二,必须放弃那种为了多完成一点工作而牺牲小憩机会的想法。因为,表面上看,你是在多付出工作时间,但从最终的效率成果来看,反而是不划算的。

即使你没有时间在办公室午休小睡,也应当至少给自己留出20-30分钟的午餐时间。如果午餐时间能够跟人聊聊天、说说笑就更好了,因为这对刺激内啡肽分泌大有帮助,能让你得到更彻底的放松。

另外,如果上午工作思路卡顿了,比如需要一个好点子,却怎么也想不出来。那么不妨在午餐后抽10分钟出去散散步。因为科学证实,相比于坐着苦思冥想,出去散步能够极大地提升创造性思维。

来一场Citywalk会议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在实验中,他们会拿出一件常见物品——比如一把钥匙,,然后要求参与测试的人讲出,这件东西除了它的常规用途以外,还能有哪些用途?这就需要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了。

在测试中,他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让有的人坐着回答,让有的人站着回答,有的人先坐着回答,再边走边回答,有的人先边走边回答,再坐着回答。结果他们发现,散步能极大地提升创造性思维,81%的参与者在散步时提出的创造性建议的得分,比他们坐着的时候得到的分数平均增加了60%。

所以当你需要发散思维、头脑风暴或找出一个创造性的点子的时候,不要枯坐着,最好站起来走走。

更神奇的是,散步的作用力会持续很久。实验表明,那些散过步的测试对象,即使之后坐下来,他们的创造性得分也比那些始终坐着的人要高得多。

著名英国作家J.K.罗琳曾说:“没有比晚间散步更能给你灵感的了。”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也曾说过:“我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最佳的思考状态。”如今看来,这些说法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

并且,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队。这本书里有一个有趣的建议:来一场citywalk会议,把工作中的讨论挪到散步中进行。

有一家知名的领导力培训公司,他们就经常借助散步来提升团队的创造性思考力。这家公司甚至采取了一项叫“户外散步”的流程。比如,有一个人在工作上陷入了思维困境,那么首先他先对他的搭档大声地说出他的困境,然后这两个人成对出去,短时间散个步,一边散步一边聊,通常都不到半小时。人们起初还很怀疑这个方法的效果。然而,等半小时他们回来后,经常会说:“哇,真是出乎意料!我的思路现在清晰多了!”

这同样适用于开群体会议时,尤其是10人以内的小会。如果你们感觉思维陷入了僵局,大家都想不出什么好主意。那么,不妨一起出去走走;或者,从座位上站起身,就在会议室里踱步,也能起到效果。

科学研究表明,散步不需要很长时间,只需要7.5分钟,就已经足够驱动我们的发散思维,然后我们就可以回来重新坐下,回归专注思考。

一年一度“黑客周”

书中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提升团队创造力的策略,那就是设置一年一度的“黑客周”。在这一周里,大家放下手头的常规工作,尽情发挥创造力,给公司的现有业务提出奇思妙想的建议,或者对于开发一些新业务畅所欲言,也可以找同事组队共同构思方案。

“黑客周”最初来源于推特公司。可以说,推特本身就是黑客周的产物。推特公司原本叫Odeo,是一个打造播客平台的公司。本来一切在有序发展,直到某天早上,苹果公司宣布他们计划在iTunes中接入播客。Odeo公司瞬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创始人和员工都很沮丧,感觉公司要完了。但首席执行官埃文·威廉姆斯并不服输。他宣布,骨干团队将继续运营Odeo公司。他还建议在公司举行“黑客马拉松”,给公司上上下下的员工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搞自主发明。

在这期间,一位高管和一位开发人员在聊天时谈到,美国在线即时通信的那个状态栏,感觉很不错,人们可以实时更新自己当下的状态(类似现在的微信里的个人状态设置)。于是他们设想,假如创建一个基于文本的服务,能让人们发送简短的状态更新,好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会是怎样一种情形?一番思考之后,推特诞生了。

后来,推特每年都会举办两次黑客周活动。一次一般是在刚过完新年的时候,因为员工在那一周刚刚假期回来,还没什么心思工作。另一次是在员工休暑假之前,这也是一个无心工作的时间点。

推特周启动后,所有的会议都会取消,也没有任何规定的工作任务。员工们可以互相自由交流,激发创意,也可以独立思考。等到周五,大家聚在一起,像庆祝狂欢节一样,庆祝这一周收获的各种创意,互相交流对彼此创意的看法。

黑客周的效果是显著的。推特目前为止有几十个重要的项目改进,还有几十个外界察觉不到的小调整,都是黑客周带来的。

目前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开始举办黑客周。也有的公司是每个季度举办一次1到2天黑客日。

黑客周之所以会有效,是因为人们在非严肃时间或者是玩乐时间中,会爆发出超出平时的创造力。

有很多重要的发明,其实都是在玩乐时间里产生的。比如,物理学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他们在2010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理由是成功分离出了石墨烯。石墨烯是人类所发现的最强的物质之一。它能导电,能过滤海水中的盐分,能帮我们制造出比现在充电速度快5倍的电池,能提升靶向给药技术。它几乎全透明,每一层都非常薄,肉眼几乎看不见。

那么,这两位物理学家是怎么发现制造这种奇妙物质的方法的呢?其实就是在他们的休息玩乐时间偶然发现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两位科学家发现自己进入了职业倦怠期,已经没法享受工作的乐趣了,于是就决定每周五晚上抽出两三个小时,随意尝试各种想法和创意。唯一的规则是,他们既不能讨论有研究经费的正式项目,也不讨论任何计划写成论文的内容。

有个星期五的晚上,他们玩得很开心。他们反复地在一块碳石墨上贴胶带,每条胶带撕下来的时候都会剥离几片石墨。过了一会儿,石墨薄片变成了只有几个原子厚的固体条片——那其实就是石墨烯。然后,两人开始测试这个物质的性能,很快,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这项发现,具有无限广阔的应用前景。

所以,虽然人们经常觉得,如果工作进入卡顿,那就应该更加把劲儿,投入更多苦思冥想;但是,很多时候,解决方案却往往会在那些不经意的松散时间,跟你不期而遇。

或许,我们无法劝说公司每年来个黑客周,或每个月来个黑客日,但我们可以自己为自己设置黑客时间。像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样,每周拿出两到三个小时,去胡思乱想,去随意尝试,去大胆交流,很可能就会有惊喜的突破。

让咖啡机帮忙制造“思想流”

不过,不管是公司里的黑客周还是自己的黑客时间,有一个因素都非常重要,就是最好要包含与他人的交流碰撞。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亚历克斯·彭特兰曾经把“大数据”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职场社交研究。彭特兰团队先是收集了员工们用来刷卡进出大楼的身份卡,然后把一些技术集成应用在身份卡上,制成了社交测量卡。这让他们能收集人们在任何特定时刻所处位置的精确信息,知道人们在与谁交谈,还能通过语调识别谈话中的人们是在回答还是提问。然后,再把收集到的信息跟人们的日常工作日志结合起来。

最后,他们发现,决定不同组织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思想流”,就是人与人之间新思想的交换,而“思想流”主要是人与人随意交谈的产物。在一家公司里,员工之间非正式的面对面互动的机会越多,越有利于这家公司提升效率。因为人们经常能从别人的思想流中获得启发。

不光是工作效率能提升。彭特兰还发现,一些最好的想法并不是来自那些坐在办公桌前埋头苦干的“天才”,而是来自一群聚在一起聊天的人。所以他总结说:“从数据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在大多数地方,创新是一种群体现象……最有创造力的,实际上是那些到处与别人广泛交流并从中收集想法的人,和别人一起娱乐,同时征求他们的意见。”

换句话说,高效和创意,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闲聊”。不仅是部门内部同事的闲聊,更有不同部门间的闲聊。所以,彭特兰认为,组织应该尽一切努力鼓励闲聊,给员工创造闲聊的机会。

怎么做呢?其实比想象中简单。一些在物理空间上的小改造,就能起到明显效果。

根据彭特兰的调研,在一家公司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加长公司的午餐桌,迫使彼此不认识的人一起吃饭”。

彭特兰的思想成果后来被很多公司学习借鉴。并且,他们使用彭特兰的社交测量卡,还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比如,有时,为了提升办公室员工之间的合作力度,老板们会花好几天时间进行团队重建。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非常不起眼却有效的道具,那就是办公场所内的咖啡机。人们在等待咖啡制作完成的过程当中,几乎必须要与其他排队等待的人闲聊。这实际上可以说是见缝插针的“黑客时间”。

所以咖啡机的位置非常关键。彭特兰的一名学生调研发现,“咖啡机的位置,在影响谁会与谁交流这点上,作用差不多等同于组织架构图。”

那应该把咖啡机放在哪儿呢?这取决于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你是一位高层管理者,你想让其他团队多跟某一个团队交流,那么就可以把咖啡机安置在这个特定团队的办公区域内部。如果你想要某两个团队之间的人多交流,那么就可以把咖啡机放在这两个团队之间。

跟咖啡机类似的,也可以移动饮水机的位置,或者泡茶区,零食区的位置。有些公司会在各个团队之间的主要区域安装电视,用来直播新闻或体育赛事。作者提醒管理者们,无论作何选择,都不要小瞧这个吃着零食喝着茶聊天的过程,因为这很可能是公司下一个伟大创意的来源。

结尾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

我们今天主要聚焦的是,对于个人和团队来说,如何提升效率,激发创造力。除此以外,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如何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如何加强一个组织的心理安全。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去读读原书。

好,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这本听书的全文还有脑图。原书电子版,已经为你附在了文稿末尾,欢迎你进行拓展阅读。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要提升工作效率,不妨试试"僧侣模式早晨",每周拿出两个早晨独处,专注处理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

2、要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不能让工作软件的消息提醒随时打断自己,而要学会设置"微边界";不要牺牲午餐时间,这只会降低下午的效率;遇到思维僵局时,散步10分钟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

3、推特等公司每年举办"黑客周",让员工放下常规工作,畅所欲言,许多创意项目由此诞生,这是因为人在玩乐时会爆发超常的创造力。

4、一个组织的效率和创新,很大程度上来自员工间的"闲聊",管理者应创造更多非正式交流的机会,哪怕只是优化咖啡机的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