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 杨蕾解读
《发明》| 杨蕾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发明》,副标题是“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詹姆斯·戴森是戴森公司的创始人,这本书是他的自传。
戴森公司的客户遍布全球,可能你家就有他们的产品,吸尘器或者吹风机。戴森的产品性能强大,很有设计感,价格也不便宜,动辄就要几千块钱。这家公司经常被称为“家电中的苹果”。《纽约时报》说,全球科技公司中,通过消费电子产品而持续获利的并不多,戴森和苹果就是其中两家。
戴森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家电,不管是吸尘器、吹风机,还是风扇,戴森的质量、口碑都排在这些品类的前列。科技测评圈甚至有这么一句话:全世界只有两种吸尘器,一种是戴森,另一种是其他品牌。有意思的是,戴森公司并不是这些品类的开创者,而是后来者。家电领域早就有行业巨头把守,竞争非常激烈。问题来了,为什么戴森能够成为这些成熟市场的大赢家?他们的产品为什么能够接连取得成功?今天这本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詹姆斯·戴森是英国人,一度是英国首富,他在大学读的是艺术学校,后来被誉为“英国最好的设计师”。不过,他觉得自己是发明家、工程师,戴森吸尘器的原型机就是他在几十年前发明的。在他的带领下,戴森公司在全球拥有几千件专利。他在发明、工程方面很有经验,实际上,他并不是科班出身,根本没有接受过工程师相关的训练。很多工程知识都是他靠自学、从实践中得来的。
人们常常以为,发明的关键是灵感。詹姆斯想要打破这个误解,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让年轻人明白,发明更加看重的,其实不是灵感,而是一个人的耐力,看他能不能耐心地从失败中观察、改进。就拿戴森吸尘器的原型机来说,为了一次成功,詹姆斯失败了5126次。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理念和历程,能鼓励更多年轻人成为工程师,为这个世界遇到的问题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失败是发明家的挚友,通过詹姆斯的故事,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解决问题时应该接受甚至享受失败。
好,今天的解读分为三个部分。詹姆斯的发明理念、做发明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学时期的见识和实践,所以在第一部分,我们就来了解下学生时期的他。詹姆斯能够创立、运营好戴森公司,离不开他早年创业积累的经验。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作为创业者的詹姆斯,在起步阶段学到了哪些宝贵教训。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企业家詹姆斯是如何带领公司持续创新的,这家公司为什么总能推出成功产品。
好,我们开始第一部分,简单了解下詹姆斯·戴森学生时期的经历。
1947年,詹姆斯出生在英国,他们家学术氛围很浓厚。父亲是一所学校的古典文学主任,母亲很有艺术天赋,姐姐和哥哥在学术研究上都很出色。于是,从小时候起,大家就认为詹姆斯会在家庭的影响下走上学术道路。但在内心深处,他“想通过走自己的路来证明自己”,这条路就是,投身制造和设计。
他很小就通过自学,知道了怎么制作飞机模型,怎么修理自行车。对他来说,思考怎么制作东西、想办法把它们做得更好,是一种享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东西”是他的第二天性。亲自动手的经历让詹姆斯明白,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人应该欢迎失败,而不是避免失败。9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帮母亲分担家务,也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知道怎么缝纫、制作地毯、做饭。
长大后,他去上了艺术学校,先是在艺术学校学习画画,后来去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他在设计和工程方面的观念,都是在皇家艺术学院上学时建立起来的。这里采取的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学生只要感兴趣,就可以改学其他专业和课程。于是詹姆斯先选择了家具设计专业,而后转向了室内设计专业,后来,他又转到工程专业。
这里的老师对他的启发极大。有位老师叫伯纳德,他对詹姆斯说:“每一项设计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詹姆斯就用这句话检验了一下时下最好的设计,发现确实如此,不管是汽车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有很明确的目的。于是,从那时起,詹姆斯就开始遵守这一点,自己设计的产品既要诚恳、有目的性,同时,也要反映出一定的技术和工程水准。学校还有一位老师叫托尼·亨特,就是他劝说詹姆斯转到工程专业,让他在设计、工程、艺术和科学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这位老师,詹姆斯知道了一句话——“结构就是建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多数经久耐用的现代建筑,并不是被它们外部的保护层或者风格定义的,而是被支撑它们的结构定义的。聪明的詹姆斯一下就意识到,不光是建筑,产品也会由它的结构主导。换句话说,技术和工程的内核会变得比工业设计的外壳更重要。
詹姆斯在皇家艺术学院求学期间,各种新兴创造陆续出现,创新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詹姆斯在这里长了不少见识,他发现,“艺术和科学、发明和制造、思考和行动可以是一回事”。他毕业之后本该成为设计师,但他不想变成那种只能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事的设计师,他想要“成为一个开发产品技术、主导工程和设计的人,亲自制造并销售产品”。正好,他认识一位名叫杰里米的发明家。在后者的支持下,詹姆斯做了不少发明项目,比如,一对可以在水上滑行的滑雪板、一个圆形脚踏游船,还用玻璃纤维这种材质,改良了杰里米发明的叫海上卡车的产品,船体轻便,速度也更快。
1969年,詹姆斯大学毕业了。其他同学都去做设计师的工作,而他继续留在杰里米的公司,负责设计、制造和销售海上卡车,一干就是五年。他忘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吗?并不是,他留在这里自有他的打算,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在制造业不断得到真实的销售反馈,就能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设计师。他还设定了一个更有野心的挑战:要像本田的本田宗一郎、索尼的盛田昭夫一样,设计出革命性的新产品并大获成功。
詹姆斯的打算,我们今天听起来很合理,可在那时候的英国算是相当叛逆的。书里说,英国人对制造业有偏见,认为制造业缺乏创意,一个学生最糟糕的出路就是去工厂上班。但在詹姆斯看来,制造业创造性很高,不管多么出人意料的发明,只有通过制造业才能变成可靠的产品,“制造业每天都在制造真正的产品。这是创意,也是产业”。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销售行业的地位更低,他们甚至会鄙视推销员和销售艺术。而詹姆斯通过销售海上卡车发现,销售也是一份高尚、让人兴奋的工作。他在书里有段话很精彩:“销售是伴随着制造业而来的,它与制造业的关系就像车轮与自行车的关系一样。当一个全新产品推出时,人们需要使用销售艺术来解释它——它是什么,它如何工作,以及你为什么需要它。”
做销售时,他还收获了这样两条心得:第一,不要强迫人们购买,而是要询问他们问题,比如,消费者的工作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他们对新产品的期望是什么。第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算他们认为自己知道,也只是道听途说。詹姆斯建议,制造商在销售产品的时候,要向人们清楚展示,自己发现了什么新的可能、新的想法和新的产品。如果我们去看戴森公司的广告,就会发现,他们没有华丽的广告词,只是在介绍自己的产品如何设计、如何工作。
1974年,詹姆斯离开了海上卡车公司,开始走自己的路,独立创业。他相信,成功发明的关键在于,发明者要成为一名企业家。就像杰里米曾对他说的:“如果你对新产品有好的想法,你就要设计、制造、营销和售卖它,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企业家。”
接下来这一部分,我们就来看看,詹姆斯在创业起步阶段,经历了什么,积累了哪些经验。
詹姆斯的榜样是本田宗一郎这样的大人物,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制造、销售海上卡车这样高大上的产品,他接触过的客户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按理说,他可以继续研发高大上的产品,把此前积累的经验和人脉用起来,可他创业后的首个作品却是日常用品,一个球轮手推车。因为他不只关注前沿、大胆的设计,他更关心怎么通过发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你可别小看这个手推车,正是它为詹姆斯带来了设计、销售、经营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如果没有它,说不定戴森吸尘器也不会出现。
我们来看看,詹姆斯和球轮手推车的故事。创业时的詹姆斯,已经结婚,和妻子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们买了一座旧农舍,需要装修。一到周末,詹姆斯就要做很多体力活,可运东西的手推车每用一次,就会让他愤怒一次。比如,水泥会从手推车箱体里面溢出来,车腿容易陷入地下,一旦装满了就很难转向,还有侧翻的危险。他发现,手推车这个工具自打发明以来就没有改进过,于是,他决定改进这个工具。他重新设计了一个手推车箱体,水泥放进去不会粘在上面,也不会溢出;他用一个大大的塑料球轮取代了传统轮子,这样手推车就不会陷入松软的地面。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手推车的球轮是红色的,放在绿色的花园里非常显眼。如果你见过戴森的产品就知道,他们很喜欢用显眼的色彩来提醒用户,产品的开关在哪里。
改进完产品后,詹姆斯筹集资金成立公司,把球轮手推车投入生产。可那段时期,整个大环境非常不利于创业,英国经济不断下滑,失业人口越来越多,小企业要想贷款相当难。詹姆斯好不容易才用抵押房子的贷款,建立了第一家工厂。球轮手推车虽然在设计上被英国设计委员会认可,但在销售上遇到了问题,他花了大量时间把产品分销出去,赚钱的却是批发商。慢慢的,詹姆斯学会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销售产品、塑造公司的公众形象。他在报纸上做过整版广告,还让球轮手推车登上热门电视节目吸引关注,自然而然地,手推车的销量也上升了。
詹姆斯在设计、制作、销售方面都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可他在经营方面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利益,狠狠地栽了跟头。他为球轮手推车成立了公司,有其他股东,他没有把专利权留给自己,而是转给了公司。为了生产手推车,詹姆斯他们借了利率高达24%的贷款,还不断引进新投资者,詹姆斯自己的股权份额不断降低。五年后,他被赶出了自己的公司。詹姆斯在书里说,虽然球轮手推车是个失败的作品,但他吸取了宝贵教训:不放弃自己的发明、专利和公司;要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不要有股东存在。詹姆斯成立戴森公司后也践行了这两条经验,这家私营家族企业十分看重专利,经常发起专利战。
球轮手推车还有更大的意义。正是在制作这款产品时,詹姆斯有了灵感,想要重新设计吸尘器。工厂在制作手推车时,需要用干粉涂料来喷涂手推车的钢架。这个过程中,粉末会弄得工厂里到处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詹姆斯接触到了气旋分离器,它能通过离心力持续收集灰尘和颗粒,还不会撒漏。詹姆斯自己动手画了一张工程图,然后和两个工人一起造出了一个巨型的气旋分离器,来供球轮手推车工厂使用。
气旋分离器让詹姆斯想要设计一款气旋吸尘器。小时候,他们家有一台吸尘器,詹姆斯对它的印象很深,不是因为这是家里唯一一台电器,而是因为它“又臭又脏又没用”。成家后,他用的吸尘器是当时市面上功能最强大的,可也不好用。过去的吸尘器都有一个尘袋,作用跟过滤器差不多,把灰尘截留在袋子里。詹姆斯发现,家里的吸尘器明明还很新,吸力就变小了。他好奇地把吸尘器拆开,研究完才意识到,这种吸尘器,一旦灰尘进入尘袋,就会开始出现排气孔堵塞的问题,之后,穿过排气孔的气流量会越来越少,吸尘器的吸力和清洁能力也就越来越低。他心想,气旋分离器能够持续收集灰尘和颗粒,还不会撒漏,自己是不是可以发明一个既不堵塞,又能保持强大吸力的气旋吸尘器?
詹姆斯越想越觉得有价值。首先,吸尘器这个品类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创新了,这个市场需要新产品;再来,吸尘器是刚需产品,一年四季人们都要用它来打扫,不会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说干就干,詹姆斯做了一个微缩版的气旋分离器,这是吸尘器的核心部分,只要完成了这一步,就可以开发吸尘器的其余部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做了五千多次才成功。
在外人看来,这个过程肯定非常漫长、枯燥,也特别打击人的积极性,但詹姆斯乐在其中。那段时间,他建造、测试的气旋分离器,比大多数专家都要多,他学到了很多知识,成为气旋分离技术领域的专家。为什么需要做这么多原型?因为,一个气旋分离器有很多变量,比如,入口和出口的尺寸、角度、直径、长度等等。更麻烦的是,只要他调整了一个变量,就会影响其他所有变量。詹姆斯不停地测试、改进,整个过程费时却很有必要,因为他需要测试结果来证明或者反驳他的理论,慢慢了解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讲到这段经历时,詹姆斯再次强调,人们应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应该自由地犯错。他说:“通过经验积累,你终将实现突破,而且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你的确需要有聪明的想法,或者不断尝试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做法,但试图用脑子里的空想,而不是实践测试为依据匆忙行事的话,往往很难实现突破。”也就是说,在发明的过程中,灵感重要、可贵,但灵感的到来只是创造的开始,它可以把你送到一座大山的脚下,但要想成功登顶,需要耐心地反复打磨、改进方案。
为了制作气旋分离器,詹姆斯用了好几年时间。你可能会想,这么长时间,难道吸尘器生产商就没有想到吗?为什么会给詹姆斯留下机会呢?詹姆斯在书里分析了原因:传统的吸尘器,需要消费者定期更换尘袋,这种配件的利润很丰厚,生产商可舍不得丢掉。另外,老牌电器公司对新技术并不感兴趣,他们喜欢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就这样,到了1982年年底,詹姆斯解决了吸尘器最关键的部分,开始研发整个吸尘器。研发完成后,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第一时间注册专利,而后,在吸尘器制造商中寻找代理生产商,授权它们按自己的设计方案生产。可是,授权生产都不怎么成功,甚至有制造商抄袭詹姆斯的技术,推出盗版产品。詹姆斯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打官司保护自己的专利。最终,詹姆斯决定自己生产,要用自己的方式独立制造产品。为此,他抵上全部家当,从银行拿到了几十万英镑的贷款,成立了戴森电器有限公司。
1993年1月,第一台戴森吸尘器DC01上市,售价将近200英镑,是当时其他吸尘器的3倍。这么贵,又是新品牌,会有人买吗?技术上的优势,能够打败人们对价格的顾虑吗?结果证明,在技术优势面前,高价并不是问题,戴森的这款吸尘器很畅销。詹姆斯认为,像吸尘器这样的刚需产品,只要技术足够好,消费者哪怕存钱、借钱,都要追求最好的。很快,这家新公司就占据了英国吸尘器市场20%的份额。成立两年后,也就是1995年,詹姆斯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还能开始扩张,筹建新工厂了。
除了吸尘器,戴森的吹风机、空调,都很成功。第三部分我们就走进戴森公司,看看企业家詹姆斯奠定了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什么他们总能推出成功的创新。
如果我们来到一个园区参观,看到了战斗机、古董Mini车,还有直升机,可能不太会想到,这是戴森公司。这些发明的背后,都凝聚着工程师们的努力,詹姆斯把这些发明放在公司,是想向员工展示,大胆思考所带来的可能性。
创立以来,戴森就是一家以工程师为主的公司。1995年,詹姆斯建立了新工厂,在这里进行产品设计、原型机研发、测试和制造。设计工厂时,他不想要普通的工厂,而是要一座能够体现思想和价值观的工厂。他希望戴森的工厂像一座大学校园,年轻的工程师在这里要做的是自由思考、提出问题,挑战自己所做的一切,开发出更好的设计、技术和产品。因为戴森的生产制造,不是机械化的,而是一个学习和改善的过程,需要工程师高度参与。
我们知道,工程师崇尚的理念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他们永远都在问自己,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但小家电的功能很明确也很有限,做到了精益求精,又能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接下来,我们还是拿戴森吸尘器为例,来看看,精益求精的理念怎么把平凡无奇的吸尘器,变成一台高性能机器。
在戴森公司有一条生产原则,要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来实现产品的轻量化。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用的材料越少,制造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更少;产品重量越轻,驱动它所需要的能源就更少,消费者也更容易操作,使用体验就更加愉快。比如,戴森吸尘器用的透明集尘桶,詹姆斯想要集尘桶更薄一点,但塑料材料供应商通过计算机程序预测,必须达到2.5到3.5毫米厚。但詹姆斯和团队设计、制作了一个1毫米厚的集尘桶,依然能正常工作。再比如,戴森第一代吸尘器用的马达是1400瓦,而竞争对手用的是2000瓦甚至2400瓦的马达。乍一听,好像戴森不如对手,但对方的吸尘器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尘袋堵塞,吸力会有损耗,动力会被浪费,而戴森吸尘器没有这些问题,清洁能力比对手强。
产品重量轻、薄,固然很好,可也会带来一个疑问:这样的机器能耐用吗?为了确保耐用性,戴森公司有一个专门的“折磨流程”来做测试。这个流程里既有机械测试台,也有专人来做测试。几百个人会野蛮地使用戴森产品,尽最大努力去破坏、磨损机器,而戴森的工作人员会记录下测试动作,再做出改进。戴森的团队希望,即使用户的工作环境很恶劣,即便使用者用最粗鲁的方式使用产品,使用体验也能超出人们的预期。
精益求精不仅体现在制造过程中,也体现在研发改进上。戴森吸尘器从1993年上市以来,已经推出了几十种型号,每种型号的吸尘器都与前一代机型不一样,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改进,他们在努力地淘汰过去的自己。戴森吸尘器能够成为高性能机器,马达的改进非常关键。詹姆斯决定,不再从供应商那里采购马达,而是自主研发,制造出更轻、更小、使用寿命更长的马达,这样,吸尘器也会更轻、更小、更高效。他招募来自马达、涡轮、塑料、软件、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专家,组建马达开发团队,投入了数亿英镑,开发出当时世界上最小的高速马达。他们的开发成本比传统马达高出了好几倍,这样的精益求精,还划算吗?非常划算,不仅因为戴森的吸尘器取得了质的飞跃,还因为“发明总是会催生新的发明”。这句话是詹姆斯说的,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戴森的另一款明星产品吹风机。
传统吹风机的马达又重又吵,还常常因为温度过热损伤头发。在詹姆斯眼里,这又是一种长期没有得到改进的刚需产品,他就想要做出一个小小的、能放进吹风机的马达,改进这款产品的功能。为此,詹姆斯和一百多个工程师一起制作了大概600个原型机,耗资数千万英镑,才做出了戴森吹风机。这款产品为戴森公司吸引了大批女性用户,也间接带动了其他产品的销量。你看,如果他们只把重金打造的马达用在吸尘器上,也许戴森这个品牌的发展速度,就没有现在这么快了。
看这本书时,尤其是研发相关的章节,我总会想起那句“发明会催生新的发明”,它其实就是戴森公司连续推出成功产品的秘诀。我曾经看过一句话,“在每个项目结束时,人们可以得到两样东西:你开发的产品,以及你学到的经验”,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下一步的设计。比如,詹姆斯他们在对气流做实验时发现,如果把一种速度高达644千米/小时的片状气流对准手部,能够刮掉手上的水,不用加热,手就能瞬间被擦干。于是,他们开发了戴森干手器,而这个产品为戴森后来的风扇产品开了道。电风扇自从1882年发明以来,设计也基本没变过,詹姆斯他们发现,干手器的核心技术——超高速片状气流,可以在后方产生大量额外的空气,这样就能发明一种空气净化风扇,既可以制暖,也可以吹凉风,还能净化空气。
今天我们介绍的产品,基本都是詹姆斯和戴森公司的成功之作,他们当然也有过失败,比如,他们曾有过一个雄心勃勃的造车计划,研发电动汽车,花了几十亿却最终失败。但在詹姆斯看来,每一次失败都是有价值的,正是有了这些巨大的失败,詹姆斯和戴森公司才能在电池、机器人技术、空气处理、照明等领域,学到了很多东西,说不定其中就藏着下一个突破。就像詹姆斯在书里说的:“盈利与亏损、成功与失败之间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周围环境发生变化,你需要随之做出改变,重塑你的事业。”
好,《发明: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戴森公司能够让不起眼的小家电,变成黑科技的化身,就是因为创新,而这家公司的创新基因,来自创始人詹姆斯·戴森。从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东西”就是他的第二天性。大学时,他形成了自己的发明观,他坚信,“每一项设计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对于一样产品来说,技术和工程的内核要比工业设计的外壳更重要。在他的创造之旅中,设计、制造、营销、售卖同样重要,因为他的目标不是成为设计师,而是成为一个企业家,这是成功发明的关键。
创业时,詹姆斯·戴森很关心怎么通过发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他改进了手推车,并从这个作品中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宝贵教训。也是因为手推车,他接触到了气旋分离器,通过五千多次失败,制造出了可以放进吸尘器的原型,而后才有了戴森公司和明星产品吸尘器。作为工程师,詹姆斯·戴森信奉、践行精益求精的理念,把吸尘器从普通的家电改进成高性能机器。精益求精对人、对资金的要求非常高,戴森公司的研发成本常常高达上亿英镑,但这个过程很划算,因为“发明总会催生另一个发明”,成功总会促进另一个成功。
如果你也读了这本书,可能会对詹姆斯·戴森的失败观留下深刻的印象。詹姆斯说,当他发现,每一次失败都教会了他一些东西后,他每天都在质疑和学习,他对戴森员工最看重的品质,就是尝试、失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发明总会催生另一个发明”这句话不是詹姆斯的原创,更像是发明家的共识,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这么干的。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建立一个原型,进行测试,分析失败的原因,修正,然后再建立一个原型。在发明家看来,失败是一种幸运而不是诅咒。拥有这样的心态,难怪詹姆斯不管在技术、创业、运营上遇到多少困难,都不会被失败打倒。詹姆斯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面对问题,如果我们想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那么就不应该让自己远离失败,而是主动与失败建立联系。
以上就是今天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发明更加看重的,不是灵感,而是一个人的耐力,能不能耐心地从失败中观察、改进。
2. 在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中,设计、制造、营销、售卖同等重要。在他看来,成为一个企业家是成功发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