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危险的金钱》 董鸿英解读

《危险的金钱》| 董鸿英解读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带来的书是《危险的金钱》,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现代金融的璀璨与黑暗”。这书名听起来,有股揭黑的气质。也正是因为对金融内幕生动而犀利的描写,这本书被形容为“华尔街版的‘纸牌屋’”。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钱”是成年人最大的安全感。但这本书却要告诉我们金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普通人看不见的金融世界里,金钱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危险。在攫取巨额金钱的搏杀中,即便再艺高人胆大,也最终可能被反噬。这本书可以说是在普通人认识的“钱”,和银行家认知中的“钱”之间,破开了一扇窗,让人们看到,“钱”离每个人的生活很近,而现代金融却在与人们渐行渐远。普通人要理解华尔街的狂妄和贪婪,并不是一件经验之内容易做到的事。好在,现在有人拿起笔,携带着那些鲜为人知的华尔街风云往事,用不输于小说家的精彩文字,为我们揭露了奇幻多金,甚至是有些超现实的金融世界。

写出这本书的,是美国的华尔街元老克里斯托弗·瓦雷拉斯。他出生在1963年,在他踏入华尔街的上世纪80年代末,正赶上了美国金融业的快速扩张期,他见证了华尔街的极盛之年。从一个初入沙场,进到华尔街气质最为彪悍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做实习生,不知道能“活到第几集”的愣头青,到最终成为这家投行副总裁级别的高管,并入选《纽约时报》百大交易员名单,他的职场生涯称得上相当经典。当所罗门兄弟公司遭遇国债违规事件,盛极而衰,被收购再被并入花旗银行,他成为花旗集团的高管。后来他退居美国西海岸,在硅谷创立了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溪木镇资本。他就像一位白衣少年,闯荡金融这座“江湖”,并一度站在武林的中央,但他的内心始终与这个“江湖”若即若离。他深知金钱的世界离本初越来越远,他在不断地质问,仍希望金融能找回初心和人情味。

从业近40年,作者总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着金融业。实际上,在他踏入这个行业之前,就已埋下了伏笔。作者一开篇,穿越过华尔街的繁华往事,讲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他在小学二年级时,就有银行人员到教室里来向孩子们拉存款,后来这个小男孩每周都向自己的账户存入10美分,上高中后用课余时间打各种零工,勤勤恳恳地把挣的钱都存入银行。等到他大学毕业,兴冲冲地去取这笔积蓄,想着那应该已经是攒到200美元的“巨款”,而且还在账户中不断生着利息。结果,他却被告知所有账户余额已清零,因为每个月要扣除10美元的服务费。这件事摧毁了一个少年对金融体系天然的信任。后来,他也成为这个现代体系的一员,在充当华尔街式“狠角色”的同时,他仍在追寻内心的疑问,那就是:现代金融初衷总是广阔而美好,但结局为何在背离,甚至走向了惨痛。

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希望拥有对金钱的掌控感。但实际上,金钱世界的运转在普通人的掌控之外。无论你把这本书当作华尔街故事会来读,还是看作补修的一门财商课,它都显得货真价实。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书中的内容。这本书的脉络就沿着作者职业生涯的时间线展开,回顾了过去数十年间,金融市场所经历的变化,以及由此推动的金融大事件的发生。全书的核心线索是由问题引领的,那就是:金融如何从简单变复杂,因复杂而危险。

那么,金融是如何变得复杂、变危险的呢?我从书中概括出三个词来和你聊聊,分别是:技术、机制和文化。

第一部分 每一次技术进步,让金钱世界变得更加抽象

好,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词:技术。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让金钱的世界变得更加抽象。

金钱的世界曾经很简单。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里的人们关于钱的经验也非常之朴实。挣钱、存钱、买房,然后尽职尽责地还房贷,当还清贷款时,通常会办一场家庭派对。一些人可能还会有些投资:股票或债券。但80年代以后,情况不同了,金融体系开始飞速演变,变成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庞然大物。金钱与人们打交道的方式,不再那么直接,而是中间会隔了很多层算法。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来自作者在金融业的第一段职业经历。作为一名人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作者最早是入职美国银行,在洛杉矶珠宝商聚集区担任贷款专员。他每天来往于那里的钻石批发商中间,观察着这一行生意人独一无二的行事做派,与他们打成一片,好伺机让他们签下贷款文件。这部分的描写十分传神,让人想起另一本书《能断金刚》,讲一位佛学院毕业生进入纽约的钻石行业,进行世俗修行的故事。钻石批发商的世界十分狂野,充满了传奇,他们主宰着文明世界中一个独特的领地,他们多是犹太人,有浓厚的家族色彩。这个行当里的头面人物,就像是电影里行走在黑白两道的教父。他们能获得长久的成功,靠的是坚不可摧的信用,而那些走歪门邪道的人往往很短命。这行有自身原生态的处世法则,江湖名声就是信誉,这比什么征信都好使,交易对手要么选择毫无保留地相信,要么就拉倒。

作者这样新生代的贷款专员,对于这个地盘里的人来说,就像是外来物种——公文包里夹着一沓精美的贷款评估表格,与钻石商人“握手为定”的老式做派严重风格不符。但是没有办法,作者所接受的培训,最根本的就是依照银行的“信用5C分析法”,来判断是否把钱贷给对方。钻石有“4C”标准——切工、净度、克重和颜色,而银行的5C指的是资本实力(Capital)、还款能力(Capacity)、市场环境(Condition)、担保(Collateral)和道德品质(Character),这前4个C都是可以通过客观数据来分析的,而第5个C——道德品质,却是要通过人与人的长期接触来评估。最后这个C往往是最重要的,也是贷款专员经验的核心。于是,作者每天去客户中走动,出入他们的办公室、生意场和家庭晚宴,被他们开着新买的跑车带去兜风,或是被迫知道他们私生活中的种种秘事,对他们的脾气秉性能娓娓道来。

但是很快,贷款专员手里的纸质表格就被电子表格所取替。只不过是要用计算机来填表,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作者却意识到,这是金融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因为用纸、笔、橡皮和计算器工作时,下笔前总会深思熟虑,一旦错了一个数,就得全部重来。而用电子表格后,可以轻易地输入数字,电脑会计算出结果,如果输出的结论不是你想要的,那么可以进行调试,从无限的排列中推导试错,直到得出想要的结果。电子表格的出现,实际上带来了从业者行为和思想上的转变。他们关注的不再是“可能出现的将是什么”,而变成了“什么是可能的”。这种思维的转变,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市场上只要有一种新的需求,金融从业者就能创造出一款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这个需求。这极大地释放了金融业的创新力,但“潘多拉的魔盒”也就此被打开了,电子表格不仅可以对个人或产品的微观分析进行操控,也可能左右宏观的金融架构。

从计算机这个效率工具被运用到金融领域的那一刻起,很多事开始发生变化。从业人员可以分析所有的数据,并动不动就产出一份100页的报告,但很可能其中的数据复杂到连分析师都无法说清楚它们到底代表的是什么含义,以及将产生什么后果。当分析的目的变成只专注在创建复杂的模型,去支持新开发的金融产品,而不顾及更多,那么很可能,体系性的风险将成为悬在这个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大量的次级房贷在电子表格中被打包在新的金融产品里,也就是证券化了。原本并不优质的资产,通过层层包装,被片成片、切成丁,或是捆成捆,卖给了大众投资者,这就是在高度复杂的金融模型中完成的。这从一个角度解释了后来我们看到的灾难性的后果,电子表格脱离于现实的失控状态,一度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作者感受到第二个令人不安的变化,就是随着电子表格的流行,“道德品质”这个最为关键的信用标准正在从金融评估中被剔除。从前的贷款专员被数据表格中“信用得分”这类简单的数字所代替。而事实上,这个数字可能被人为地粉饰。比如某个人可能人品很糟糕,他撒谎、作弊、恶毒,但如果他按时支付账单,甚至还会刷信用分,他就能申请到贷款。而一个好人,却可能因为一个历史的黑点,就被信用体系无情地拒之门外。为了规模和效率,现代金融牺牲掉了实地的了解,将决定权交给了算法。评估系统只鼓励那些能够被量化的行为,而削弱了那些真正在对抗违约的道德品质,更无法标注出那些把亲闺女卖了也会还钱的人。

变化还远不算完,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还在重塑整个金融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在促进金融产品不断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那些从小对过去的生活方式没有概念的“数字原住民”来说,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今天环绕在人们身边,无处不在、便利的金融服务,都是从一次次的创新中孕育的。

上世纪80年代,自动存取款机曾是金融世界里绝对的新事物。当时的人们无法想象:看着自己要存的钱消失在机器里,而不是把它交到一个大活人的手上。90年代,人们觉得预付费电话卡非常之神奇,因为那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人们出门在外,除了把一捆捆硬币投入公用电话,并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给家里打电话。而一张小小的塑料片,可以存储电话时长,还可以把它放进钱包里。当预付费电话卡被人们广泛接受,其中蕴藏的商机就爆发了。这个领域诞生了美国规模最大的预付费电话卡公司SmarTalk。90年代中后期,美国色情明星丹妮·阿什开办的成人网站,因跑通了网上最早的付费订阅业务,而被称为“电子商务之母”。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后,一大批“.com公司”只用两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从急速扩张、上市、破产,再被清算的过程。这波互联网的“淘金热”偃旗息鼓后,留下了一批“卖铁锹”公司,也就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运营商,仍在造福后世。比如全球最大的托管数据中心易昆尼克斯公司,在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曾濒临倒闭,而挺到2019年时,股价涨了3000倍。

作者曾代表所罗门兄弟公司主导了上述SmarTalk公司的股票发行,以及易昆尼克斯公司的拯救计划。自动存取款机、预付费电话卡、电子商务网上支付,或是云存储数据中心,它们都是现代货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金融的形式在不断演进,并塑造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现在人们已无需和他人打交道,连寒暄也不需要,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各种日常交易,比如购物、打车、订外卖——一切触手可及。人们的社交关系、资产和余额都可以在屏幕上找到。金钱脱离了实体,变得抽象。

随着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金融领域决策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从业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响应。金融业对速度的崇尚,使得投机行为兴起。技术的进步让投资的时限有时被压缩到仅仅几秒钟,像是对于量化基金、对冲基金来说,速度就是其商业模式的信条。在时间的挤压下,鲜少有人关心许多交易已经与现实脱节,更不用说传统价值投资的式微。

和金钱世界的其他进化一样,商业在向云端转移的同时,人们之间情感和道德的连接也在瓦解。与作者早期和一个个活生生的钻石商人打交道相比,金融变成了抽象的游戏,逐步脱离了人与人的互动。

第二部分 每一轮机制博弈,让金钱世界变得更加无情

好,接下来,在第二个部分中,我们聊聊第二个词“机制”,我带你跟随作者进入更加刻骨铭心的华尔街往事。

作者的人生经历充满戏剧性,他的学生时代,曾有5个夏天在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做餐厅领位员。在他的笔下,那些日子洋溢着怀旧和温馨。但在1984年,也就是他在迪士尼工作的第四个暑假,这个承载着梦幻和童话的世界,与华尔街产生了交集。这一次的碰撞给美国人的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就是美国现代金融历史上,金融家索尔·斯坦伯格对迪士尼公司的“恶意收购”。那时的美国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企业狙击手”这样的词,迪士尼也并没有对外出售公司。但是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买进一家上市公司足够多的股票,从而入主董事会,再逐步清洗公司元老,在事实上接管这家公司,并最终改变公司的经营决策,朝着有利于填饱投资者口袋的做法转向。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激流涌动,“企业狙击手”们开始了他们攻城略地的辉煌10年。

迪士尼之所以会首先成为他们枪口下的“猎物”,真是应了那句中国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迪士尼乐园自1955年创立以来,就一直信守创始人华特制订的企业价值观和管理规程。虽然迪士尼看上去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地方,但实际上,只有内部人知道,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极其程式化的,从着装要求、与顾客交谈的方式到垃圾被清扫的时限……所有的事情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不鼓励个性化的表现,不允许偏离程式。当这种文化走向极端,对于保持迪士尼产品和服务的稳定性,无懈可击,但同时会带来另一方面的弊端,那就是团队做事情难免因循守旧、跟不上时代。像斯坦伯格这样的“企业狙击手”,他们的猎杀行为就像改革的催化剂一样,在给美国企业注入活力,逼迫它们与时俱进。尽管斯坦伯格并不关心是否能帮迪士尼变得更有活力,但客观上,迪士尼高层开始前所未有的警觉,进入了防御状态,并迅速审视投资者犀利的目光中,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些新的机遇。

这桩收购案从华尔街“出圈”,成为公众事件,是因为迪士尼乐园对于美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迪士尼代表着美国梦,是美国人家庭观的象征,很多美国人以为迪士尼并不是私营企业,而就像是国家公园。华尔街对迪士尼的狙击,无异于是对所有美国人童年和美好记忆的侵犯。事实上,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也是一个性格凶狠而复杂的商业奇才,他创造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商业帝国,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为了撒播幸福种子的魔法王国。在他去世后,迪士尼逐渐沦为一家效率低下的企业,华尔街对迪士尼的攻击,在某种意义上,给了迪士尼改头换面的机会。从险境中走出来的迪士尼,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迪士尼经典电影被制成录像带再次发行,迪士尼商店开始遍布全球,出售IP周边产品,迪士尼旗下的试金石影业成功打造了好几部卖座的商业大片,迪士尼的股价开始一路看涨。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变革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虽然普通民众并不这么看。他们可能觉得这是商学院在为那些洗劫公司的人做辩护。在步步紧逼迪士尼的斯坦伯格的背后,还站着华尔街“垃圾债券之王”米尔肯这样的人物。米尔肯所在的德崇公司是恶意收购者的首选金融服务商。凶悍的米尔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资产类别,引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高收益债券市场,他再将债券收益用来支持另一个迅猛发展的市场,那就是企业收购。也就是说,他可以集结一帮“企业狙击手”,并为他们提供弹药,这些人可以瞄准任意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不管它的规模有多大。“恶意收购”的玩法钻了机制的漏洞,用看似文明的手法将企业驱赶到丛林世界,逼迫着管理层紧盯数据、卖力奔跑。

米尔肯曾被视为“金融先知”、革命领袖式的人物,在华尔街呼风唤雨,但最终却因为包括欺诈和内幕交易在内的98项罪名而被德崇公司扫地出门。米尔肯这样的“华尔街之狼”后来被大众媒体写进书里,或是搬上银幕,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班女郎》《风月俏佳人》等热门影片,使华尔街从幕后走向台前。美国人刚从迪士尼收购案中得到启蒙,便迅速加入对华尔街的好奇和想象之中。随着华尔街文化的渗透,人们的观念在发生转变。现在,“企业狙击手”已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做“主动投资者”,他们迫逼企业变得更赚钱和高效。但是另一个后果随之而来,那就是企业管理团队把股价看得高于一切。从过去专注于好的产品,到追求利润和股价最大化,作者说,一些重要的东西在消逝,商业在变得薄情寡义、百毒不侵。

第三部分 华尔街的狼性文化,让金钱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无论是在洛杉矶的珠宝商聚集区还是在迪士尼,现代金融正在抹去商业中的传统味道。最后我们再来聊聊第三个词“文化”,看看华尔街的狼性文化,如何让金钱变得危险。

“文化”看不见,却切切实实地塑造着华尔街,以及这里的人。第一次踏入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证券交易大厅时,作者还是个实习生,那里的混乱感让他极度地不适应,空气中都弥漫着狩猎的气息。一个从迪士尼乐园的服务文化中熏陶出来的美国西部橘子郡男孩,进入到了东海岸最狂野的金融部门,上班就像是上刑场,感觉就是去接受暴锤。他被告知,想象自己是一只刚发行的股票,起伏的行情就展示在自己的脑门上,你的价值将被一览无余。

这家创立于1910年的所罗门兄弟公司,曾是“证券之王”,被视为华尔街丛林里的“虎穴”,处于金融“食物链”的顶端。198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上市,这导致了一种“西部大蛮荒文化”在公司的泛滥。因为随着公司合伙人制的终结,交易员不再是拿自己口袋里的钱去投资,而玩的是庄家的钱,动用的是上市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这意味着,即便事情搞砸了,他们也能承受更大的风险。他们操控的权力越大,所承担的损失却越小。这种变化在公司营造了一种“人人为己”的氛围,员工为博取丰厚的回报会不惜下巨额的赌注。那些所罗门的明星交易员,在书写财富神话的同时,也可能存在着大量的欺瞒和短视行为。华尔街有一句俗语是这么来描述这种新的风气:“正面我赢,背面公司输”。

当这种文化发展到极致,必然会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一个叫保罗·莫泽的交易员,因违规操作闹出的惊天丑闻,差点让所罗门兄弟公司垮台。在这桩知名的金融欺诈案中,莫泽完全丧失了对政府限令的敬畏,吃相过于贪婪。事情是这样的,为了制止金融机构垄断政府债券买卖,从而操控市场、哄抬价格,美国联邦政府规定一家投行在每场国债拍卖会上竞购的债券数量不能超过总量的35%,这个限定后来被称作“莫泽法规”。而当年莫泽通过假借和操作客户的账户,在一些拍卖会上,大肆买入了超过90%的国债。莫泽的行为正是所罗门兄弟公司随心所欲的文化造成的。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大家认为“与其请求允许,不如乞求原谅”。然而这一次,就连所罗门的高层也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政府选择了不原谅。

所罗门兄弟公司信奉达尔文式的竞争法则,尤其在公司上市后,管理层向员工灌输了一种“论功行赏”的奖金制度。这里的人关心个人今天的表现,多过关心公司明天的好坏。从1981年公司上市,到1991年莫泽差点凭一己之力毁掉所罗门兄弟公司,正是利己主义驱使下贪婪和不满足疯涨的10年。莫泽事件败露后,为所罗门效力了40年的传奇CEO古弗兰引疚辞职,一同离开的还有公司的副董事长和总裁。他们最终都成为由自己亲手树立的企业文化的牺牲品。公司董事巴菲特,对,就是那位“股神巴菲特”,临危受命,出任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临时董事长。巴菲特到国会做证,并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整版广告,发表公开信,承诺将清理公司内部的“西部大蛮荒文化”。

华尔街对收益永不停歇的追逐,从很多方面改变了公司和人的行为。在作者后来服务的上市企业中,他更加确信了这一点。再拿另一个例子来说,美国曾经最大的净水处理公司——美国美净公司。这是一家典型的“滚雪球”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不断地同业收购,从一无所有发展成为行业巨头。公司的CEO迪克是个富于商业想象力的人,把这个国家的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水资源做成了一门大生意。美净公司的服务对象包括英特尔、星巴克、百威啤酒等高价值客户,为它们提供品质稳定的净化水,它还购买农产区、城市、景区的水域使用权,最后还把业务扩展到家用净水设备。当然,这个商业版图几乎都是靠收购来形成的,10年内美净公司惊人地完成了250多项收购案。随着行业内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被收入旗下,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出现了,最终没有公司可以被收购了。这只“贪吃蛇”即将失去目标。这种情况令美净CEO如坐针毡。为什么呢?因为华尔街不允许。一旦美净公司的增长不再有新的题材,它的股价毫无悬念地将会遭遇重创。这就像最悲催的不停在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美净公司必须保证每个季度财报都有新的增长点。

这套游戏注定不可持续,与其等到某个季度股价掉头直下,不如见好就收,在被业绩压垮前套现离场。于是美净公司找到了买家,把自己卖给了法国的威望迪公司。威望迪接下这个烫手山芋,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家法国商业旗舰后来走向了滑铁卢。上市公司财报,让数据成为金融世界中评判价值的重要标准,提升了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投资者公平竞争的环境。然而,这种透明度也导致了短视的投资文化,一切都以牺牲长期的目标愿景为代价。在华尔街的季度盈利预期下,如何能一季又一季地保持增长,这几乎让人窒息。当企业的行为成为一门经营数据的现代艺术,也许只有内部操控人才知道那些复杂的操作究竟是怎么回事。

华尔街文化不仅改变着商业的轨迹,还改变了一些政客的行为。作者的家乡橘子郡,以及同属美国加州的斯托克顿市,接连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城市破产案。很大程度上原因在于当政者乐于吃下华尔街画的“大饼”,借债投资,却缺少金融经验。杠杆投资、好大喜功,总是暗含危机又充满诱惑,就像火中取栗。

结语

当看遍金融业的人间百态,作者的态度我认为并不是国外一些书评中所谓的“愤世嫉俗”。他在尝试带我们更深地理解华尔街。今天我们从技术、机制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走进作者眼中的这个世界。

无论是股权收购还是债券投资,华尔街实际上是在以某种复杂的方式参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进程。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从事这项职业是为了追求刺激和赚快钱,但他们也创造了更加高效的市场,使交易成为可能。市场越是有效,政府和企业筹集资金的规模就越大,成本就越低。我们普通人看到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速度才会如此迅猛。他们中许多人疯狂、好胜,但也是机器引擎运转中的关键零部件。当然无可否认,华尔街血管里流淌的贪得无厌,也带来了金融的“异化”,它将所造成的金融危机等恶果,抛给了毫无防备的大众。盛宴过后,曲终人散,连汤都没有喝过的普通人将一起买单。

华尔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华尔街的每一个馊主意,都是从一个好点子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走向悲惨的结局。”现代金融的每一次变革都变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过去每一次市场的爆发,每一项技术的进步,每一种新金融工具的诞生,都在让金钱世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险象环生,也更加不近人情。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签饼会议”的故事,“签”就是上上签的签,所罗门团队只带了一张算命的纸条作为会议文件,代替来不及带上飞机的并购分析报告,去进行高大上的航空公司并购谈判,并成功说服客户。这些华尔街高手深知,金融原本无需那样复杂,花拳绣腿让人两眼失焦,大道至简,才能返朴归真、直抵本质。

也许该让已走得太远的金融,回归初心。在书的末尾,作者最后讲了一个动情的小故事,他80多岁的银行家舅舅,退休后仍在服务自己一手创办的银行,在门厅做一位迎宾员,每天从清晨开始亲自迎接和问候每一位客户。这位老银行家说:“要把人当作人,而不是像那些大银行一样,把人当成数字。”这也正是作者想说的,那就是回到最初,找回已经从金融世界消失的东西——直接和人打交道的人情味,让金钱找回那种普世的人性。

金钱世界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却越来越难看清它的全貌。作者在最后提示每个人采取行动,包括:花时间和精力,让你的孩子和你一起学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因为如果你知道金钱的流动如何被主导,就更能明白这个世界如何运作。

好,今天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书中更多精彩内容等待你去发现,欢迎你去读读原书,这本书的电子版已为你附在文稿末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华尔街的每一个馊主意,都是从一个好点子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走向悲惨的结局。

2.这些华尔街高手深知,金融原本无需那样复杂,花拳绣腿让人两眼失焦,大道至简,才能返朴归真、直抵本质。

3.如果你知道金钱的流动如何被主导,就更能明白这个世界如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