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华尔街之狼》 于利强解读

《华尔街之狼》| 于利强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马克·史蒂文斯是一名营销专家,曾出版过好几本商业畅销书,并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设有专栏,还为沃顿商学院、耐克公司等做过营销战略培训,深受欢迎。

关于本书

本书是卡尔·伊坎唯一的传记,讲述了这位投资大师的发家史。书中揭秘了数起华尔街重磅交易的幕后故事,带你了解伊坎的投资策略和制胜之道,重新认识敌意收购和“商界野蛮人”的是非功过。

核心内容

第一,伊坎的主要投资手法敌意收购是怎么回事?他是怎么做的?

第二,伊坎能成为华尔街“狼王”,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第三,如何看待敌意收购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华尔街之狼》,副标题是“金融之王卡尔·伊坎传”,这是华尔街投资大师卡尔·伊坎唯一的传记。

提起投资大师,你肯定听说过巴菲特、索罗斯,而我要介绍的这位卡尔·伊坎你可能不太熟悉。卡尔·伊坎在华尔街白手起家, 50 年间赚到了 200 多亿美元,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最高排进过世界前十,一度超过索罗斯成为华尔街首富。《财富》杂志评价伊坎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投机者”。

举几个卡尔·伊坎投资过的公司,你肯定不陌生。比如,苹果公司,伊坎重仓买入,然后要求公司 CEO 蒂姆·库克改变经营策略,多给股东分红。又比如,网购巨头 eBay,伊坎推动它把旗下最赚钱的部门、“美国版支付宝” PayPal 分拆出来独立上市。还有个人电脑巨头戴尔公司,又是伊坎半路杀出,站在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对面,争夺公司控制权。这些做法都提升了股价,让伊坎和他的跟随者们赚得盆满钵满。

像伊坎这种投资者,买了股票绝不会老老实实坐等,一定会想尽办法推动股价上涨,但行事作风比较彪悍,也触犯了不少人的利益,所以商业报道中常称他们为“野蛮人”“害人精”,认为他们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扰乱了市场秩序。但卡尔·伊坎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投资方法,叫作敌意收购。这期音频会给你详细讲述伊坎的投资生涯,也帮你深入了解敌意收购的是是非非。

本书作者马克·史蒂文斯是一名营销专家,曾出版过好几本商业畅销书,并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设有专栏,还为沃顿商学院、耐克公司等做过营销战略培训,深受欢迎。为什么是他来给伊坎写传记呢?说来也巧,史蒂文斯是伊坎的邻居,有一次在社区里偶遇,他就对伊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史蒂文斯又发现,提到伊坎的商业报道很多,但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没一个说清楚的。于是,史蒂文斯深入采访了伊坎及其周边的人,写出了这本《华尔街之狼》,并于 1993 年出版,这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的伊坎传记。

本期音频就将带你一起了解,卡尔·伊坎如何通过野蛮的敌意收购,在高手如云、充满狼性的华尔街,成为名副其实的“狼王”。我将给你讲述本书的三个重点:第一,伊坎的主要投资手法敌意收购是怎么回事?他是怎么做的?第二,伊坎能成为华尔街“狼王”,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第三,如何看待敌意收购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

先看第一个重点,伊坎的成名绝技敌意收购是怎么回事?他又是怎么做的?

敌意收购,又叫恶意收购。在收购前加“敌意”这个词,颇有些来者不善的意思。我们知道,一家公司的股权变更是常有的事,资本大鳄通过收购股权成为前几大股东,一步步再买下去,就要控股或者全盘收购了,但这种买卖要做得顺利,通常都是双方坐下来好好谈。比如巴菲特,旗下上百家公司都是买来的,可买来后基本没换过任何一个总经理,因为他喜欢买那些管理层本来就挺好的公司。另一家巴西并购巨头 3G 资本公司,收购了百威啤酒、汉堡王等,它喜欢去推动被收购方改革、甚至大举撤换高管,但在并购之前也会跟对方好好谈判,争取对方的配合。反过来看卡尔·伊坎的敌意收购,没那么多情面,经常不跟管理层打招呼,先买了再说,等到买够份额就会摊牌,逼管理层提升公司股价。敌意收购的目的,一般也不是收购经营公司,而只是为了赚取差价,赚够了就走。

敌意收购的第一步,是寻找到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上市公司。比如,一家公司土地、房产、机器设备等资产加起来就值 2亿,可股票市值却只有 1 亿,把这种公司收购下来变卖资产,就能马上赚一倍。你可能会问了,这不相当于白捡钱吗,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啊?还真的有。在股市里,一个公司的股价经常会被各种因素打压,比如短期业绩不理想、股市整体环境不好、有的资产没体现在财务报表里等等,可是,如果放到行业并购层面,公司资产、长期经营水平、收购后的协同效应等就更重要,交易时就不会有特别大的折扣。在股民眼里是垃圾,可能在一个行业巨头眼里就是个宝贝。

每次发动攻击前,伊坎会让自己的财务专家分析成百上千份资料,包括目标公司和所在行业的所有财报。其实,看出来股价被严重低估,对于这些财务专家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有逆向投资的勇气。伊坎认为,大家一致的看法常常是错误的,他最爱的是那些没人理的冷门行业、冷门公司。比如,伊坎刚开始做这行时,就盯上了一个冷门家电企业。这家公司因为收购失误和行业大环境不好,成立 40 年来第一次出现亏损,股价雪崩式下跌。但伊坎发现,这家公司的股价相当于资产打了五折,同时公司经营环境已经迎来向上的拐点,现在买非常划算。于是他低价买入大量股票,进入了董事会,并推动公司被同行业巨头收购,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净赚一倍。

这种投资低估企业的做法,买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确保有钱赚了,可敌意收购与一般投资最大的不同,就是买入之后要自己去想法让股价上涨。一般有两种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推动公司改革,让股票升值。公司股价低迷是有原因的,那就要对症下药。比如,有隐形资产没被大家发现,那就拿出来卖掉,让金子重新发光;如果分红少,那就大笔分红,给股东多发红包;如果公司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那就裁员、降薪;如果经营人员比较废柴,那就换掉;实在推不动管理层做到以上几点,就干脆收购控股,把董事长、CEO 撵走,自己来。经过这一番折腾,企业的价值被大家看到了,股价就会涨上来。

第二个办法是,把股票高价卖回给这家公司或者其他人。这种手法有个术语叫“绿票敲诈”。美元是绿的,绿票敲诈就是挥舞着大把美元威胁:我有实力把公司全盘买下来,把高管赶走,所以,你快点满足我的要求。公司高管当然不愿意被撵走,如果觉得没能力赶走对方,往往就会花钱消灾,拱手交上“赎金”。当然,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而是公司的或者“白衣骑士”的。“白衣骑士”就是其他的善意收购者,是公司管理层更能接受的收购方。

那你说,上市公司被敌意收购者盯上,除了任人宰割,就没办法了吗?当然不是,管理层为了赶走收购者,还有很多其他应付手段。比如,可以开启“毒丸计划”,就是通过低价发行很多股票来稀释股权,大幅提升控股门槛,让敌意收购者像吃了毒药丸一样致命;还可以申请行政和司法的帮助,冻结收购者的股票和资金,用时间耗死对手;此外,还有煽动员工情绪、寻求舆论支持等办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阻击对手。

伊坎在职业生涯早期就遇到过这样一家公司。双方谈判,对方说:我们有的是对付你的办法,我们会找三家最厉害的公关公司把你的形象搞臭,以后别人看到你都会指着鼻子骂,让你太太都不愿意跟你一起出去吃饭;我们还会印很多新股票,让你手里的股票都变成废纸。伊坎差点就被吓回去了,可没想到对方话锋一转说:或者,我们可以直接给你1000万美元,另外再告诉你10家可以收购的公司,请你走人,以后不要再来骚扰我们了。伊坎当然选择了拿钱走人。

敌意收购这个游戏,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伊坎如果赌赢了就会大赚一笔,赌输了则会赔上时间、资金,甚至可能破产。而那些高管们只是给公司打工的,赌赢了也不过是维持现状,赌输了则可能被新进来的老板炒鱿鱼。这种情况下,敌意收购者的底气更足、赢面更大。掌握了敌意收购的技巧,伊坎很快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成长为华尔街一颗闪亮的新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伊坎接连对菲利普石油、环球航空、德士古石油等著名公司进行袭击,屡战屡胜,成了美国各大上市公司高管最害怕的人。

以上介绍的是第一个重点,伊坎如何通过敌意收购赚取了巨额财富。我们第二个重点就要说说:伊坎能成为华尔街的“狼王”,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伊坎崛起时的大环境,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商界最赚钱的行业就是敌意收购。当时,不少传统行业经营困难、增长乏力,股价很难涨上去。资本要流向赚钱更简单更高效的地方,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找到了新方法。在他们的精心包装下,一家公司经过分拆、重组、合并等运作,市值就会大幅上涨。而敌意收购就是推动这些资本运作最好的理由。比如伊坎曾经盯上的一家公司,旗下有两大块业务,一块是钢铁业务,连年亏损,一块是能源业务,蒸蒸日上。如果把钢铁业务便宜卖掉,只留下能源业务,因为行业盈利状况、发展前景良好,反而更受市场认可,新的小公司市值比原来那家大公司还高。如果这家新的能源公司再跟同行业其他公司合并,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那前途会更光明、估值会更高,合并后的市值会远大于原来两家旧公司之和。这种资本运作就像 1+1 大于 2,财富像是凭空产生的。

用本书中的话来说,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并购潮中,华尔街赚钱就像从小孩手里抢糖吃一样容易。华尔街几乎所有的资本、所有的精英,都涌进了敌意收购这个金矿。可以说,他们就是一群狼,而在其中,伊坎是当之无愧的“狼王”:从财富看,他靠这一招鲜最终登上了华尔街首富宝座;从案例看,他对环球航空、菲利普石油、德士古石油等大公司的敌意收购,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从战果看,他攻无不克,几乎没有人从他身上占到过便宜。他为什么能这么厉害?我们前面提到过,伊坎这个人敢于跟主流观点对着干,独立思考、逆向投资,这也是巴菲特、索罗斯、查理·芒格等投资大师的一个共同点。那伊坎与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呢?我们这里重点讲讲伊坎的两个特质:战术思维和谈判能力。这两个特质也恰好对应他非常爱玩的两种游戏。

先说战术思维,对应的是国际象棋。伊坎拥有洞察棋局的能力,比别人想得更深更远,永远让对手捉摸不透。

伊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同时也是全校最好的国际象棋棋手,也许就是哲学和象棋世界帮他总结出了独特的思维框架。大部分人习惯的是线性思考,如果我要从 A 到 C,那么我得经过 B;而伊坎看到的,却是一张图上存在十几种不同的可能性,他可以从 C 到 F 到 Z,最后回到 R。这就像高手下棋时,可以从当前棋局看到未来的十几步甚至更多。华尔街到处都有自诩为天才的商学院毕业生,但大家公认,伊坎是最特殊的一个。对手以为知道伊坎的目标,但实际上伊坎却没有固定目标。甚至包括伊坎的盟友、身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真正动向,因为他从来不信别人。他说过一句名言:“想在华尔街交朋友,还不如找条狗。”比如,有的公司,你以为伊坎只是要赚一把就跑,他反而是买入之后长期持有几十年;有的公司,你以为他准备全力拿下了,他又突然瞅准时机落袋为安。因为猜不透伊坎的战术,对手常常被搞得晕头转向、彻底崩溃。

再说谈判能力,对应的是打扑克牌。伊坎的套路其实比较简单,就是等待时机,抓对手弱点,再进行威胁。

他最爱选的攻击对象,就是那些正处于困境的公司和管理层,也就是专找对手牌不好、暴露弱点的时候。比如,伊坎对苹果公司发动敌意收购,专门挑的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去世之后、继任者库克地位不稳的时候。伊坎还特别擅长马拉松式的谈判,尤其喜欢把重要的谈判会议放在深夜。这样,在对手筋疲力尽、大脑混乱、急于想回家的时候,他就可以给予致命一击。抓住弱点之后,伊坎最爱做的就是恐吓威胁。本书把伊坎这招叫作“用枪指头”,就像电影里黑帮大佬用枪指着别人的脑袋谈判,哪有不赢的道理。最常见的情况是,对付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如果你不答应我的要求,那我就继续买买买,把整个公司给买下来,到时候我怎么对付你,你知道吗?有时候,伊坎手里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资金,相当于枪里没子弹,主要就靠嗓门大、中气足、虚张声势,而对手也不清楚他的真实实力和真实目的,往往还是缴械投降。这就像是打牌,没有好牌也可能通过诈唬吓退对手。

我们来看伊坎在自己的成名作“环球航空并购案”里,是怎么展现这些战术的。

环球航空当时是美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那几年经营困难,亏损严重,根本没几个人看得上;但公司现金流很好,收购之后可以拿来抵押借钱分红,是伊坎喜欢的类型。伊坎还注意到,这家公司正在跟工会谈判,工会很可能同意削减福利,这会改善公司盈利状况,迅速提升估值、推动股价上涨。在给出报价后,伊坎一如既往地遭到了公司管理层的抵制。对方为了阻止他,找到了一位航空大亨洛伦佐作为白衣骑士。伊坎可以把股票用更高的价格卖给洛伦佐,直接拿钱走人。

而这位白衣骑士洛伦佐此时犯了两个致命错误:第一个错误,他误判了局势,以为伊坎这个航空业的门外汉,只是来赚点快钱就走,可伊坎的真实目的是全盘收购这家公司。第二个错误,洛伦佐忽视了环球航空的工会,工会在这个交易里是有一票否决权的。你可能听说过,美国企业里的工会都特别难缠,可在这起交易中,工会反而成了伊坎的盟军和筹码。因为洛伦佐在航空业出了名的无情,此前已经搞破产了一家航空公司,全美国的航空业工会都对洛伦佐恨之入骨,生怕成为下一次破产的牺牲品。如果非要从伊坎和洛伦佐中二选一,环球航空工会只能选伊坎。

对付工会,伊坎也没手软,借此敲了一笔竹杠:如果自己收购成功,员工要降薪20%多,如果不同意,那我会把股份卖给洛伦佐。你看,工会要么在伊坎手里降薪,要么在洛伦佐手里破产失业,这么一权衡,工会还是站在了伊坎这一边。这样,伊坎抓住洛伦佐的错误和工会的弱点,成功收购了环球航空,还胁迫工会做出降薪承诺,给公司一年节省了 2 到 3 亿美元开支。靠着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谈判套路,伊坎一次次成为大赢家。这就是我们解读的第二个重点。

通过前面的讲述,你对卡尔·伊坎和他的敌意收购应该已经比较熟悉了。可能就会有人说,别看伊坎这个人赚了很多钱,可他的手段真不敢让人恭维,那我们就要说说第三个重点:如何看待敌意收购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

其实,就像任何事物一样,敌意收购也有两面:一方面,它确实触犯了被收购公司内部人士的利益,包括很多无辜员工降薪、失业,所以被一些人说成是“门口野蛮人”“企业掠夺者”;另一方面,敌意收购又是这个商业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可以促进股价上涨、企业优胜劣汰,被另一些人当作企业价值的发现者、股东权益的捍卫者。

我们先说它的反面。敌意收购重点在赚快钱,为了把股权快速升值变现,会采取一系列手段,动很多人的蛋糕。正可谓是人在公司坐,祸从天上来。比如公司 CEO,本来稳坐钓鱼台,突然有一天,野蛮人敲门,手里挥舞着钞票和股票,请你做这做那、甚至下台,这放在谁身上都不乐意。又比如,对于被收购方的普通员工来说,突然间要降工资甚至下岗,是不是觉得特别委屈?再比如,一家历史悠久的知名企业,被逼无奈,拆得四分五裂,或者背上一屁股债务,甚至关门破产,也是常有的事。我们还是拿前面提到的环球航空举例。伊坎收购之后,并没有把这家公司带向辉煌,而是把公司最赚钱的几条航线都卖给了竞争对手,拿走了数亿美元的分红,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背着巨额债务的空壳。之后十多年里,这家老牌航空公司破产了三回,最后被其他公司并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正是对环球航空的压榨,让伊坎彻底背上了“企业掠夺者”的恶名。

那敌意收购者就真的一无是处吗?不见得。它也有正面作用,比如维护股东权益、提升股价,加速企业优胜劣汰。

我们前面提过,敌意收购第一步就是买入被低估的股票,很多投资者也都是这么做的,而且看得很对,可最后破产了,为什么呢?股价低估不等于马上能涨,买入之后经常要等很久,甚至要好多年,这些投资者都被拖破产了。可是一旦这家公司被敌意收购者盯上,它的价值马上会被发现、被释放,股价一般都会蹭蹭蹭地涨上去,其他股东相当于搭了便车。

此外,敌意收购还能推动企业和管理人员优胜劣汰。这个问题涉及上市公司的权力结构。公司属于所有股东,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日常权力,管理层就是股东和董事会选出来的管家,管家要做的是对老板负责。可在实际情况中,不少上市公司的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人多嘴杂,管理层反而一家独大。伊坎认为,美国商界有太多高管、CEO 拿着高薪,公司经营得一塌糊涂,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股价长期低迷、股东利益受损。这时就必须有人站出来,教他们怎么做。而且美国商界还有一个现象:那些能够爬到企业顶端的人,基本上都是精于政治的人。一把手不想遭到挑战,选副手就只会选不如自己的,而如果二把手总是比一把手差一点,这些公司乃至整个美国商界,都将由一堆蠢材统治。

而从企业层面讲,伊坎相信,管理不善的公司之所以倒闭,不是在他们被挑战的时候,而恰恰是在没有人来挑战的时候,所以,像他这样的敌意收购者,才是正义的一方。就像前面提到的环球航空,表面上这家公司是被伊坎搞垮的,但其实,在收购之前这家公司早就是巨亏状态,加上行业恶性竞争,即使没有敌意收购者,也难逃破产命运,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借用一个自然法则来解释。商业社会就像生态系统,如果没有敌意收购者这样的恶狼存在,兔子就会泛滥成灾,羊群就会体弱多病,但狼太多了也不行,食物就不够吃了。商业社会就像大自然一样,狼和兔子的数量此消彼长,保持一种动态平衡。高举这面“为民请命”的大旗,甚至上升到国家经济的高度,伊坎可以在交易中争取到其他股东以及监管部门、舆论的支持。当然,他所要求公司做出的调整,也确实能给小股东带来短期的收益。

上面提到的正面和负面是从收购的双方来说的,而一种商业行为的兴衰还要考虑第三面,也就是它所在的整个社会怎么看。就像现在很多热点事件一样,事件双方当事人还没吵起来呢,网民已经群情激奋了。而某些热点事件的舆论战,也会导致一个行业的变革。

20 世纪 80 年代的并购潮,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分水岭。1985 年,伊坎对菲利普石油发起敌意收购。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是美国工业的象征。这起并购案引发了广泛关注。你看啊,以前都是石油大亨去并购其他的石油公司,促进行业资源整合,而现在,一个华尔街的操盘手,连油井是什么样都没有见过,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把这么大一家石油公司翻得底儿朝天。交易双方相持不下,还闹到了国会。国会议员们根据提交的文件发现,敌意收购的资金竟然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存款,最后的得利方却是已经富得流油的华尔街大佬们,这相当于是劫贫济富啊。这起并购案,伊坎见好就收,早早拿钱脱身,但敌意收购此时已经演变成了全社会的痛点,也被很多人当成是贫富分化加剧、失业率上升的罪恶之源。从此之后,政府对敌意收购收紧了融资渠道,设置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各大公司也学会了保护自己,广泛设置了反收购条款。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敌意收购的黄金年代就此告一段落,与伊坎共同崛起的一批大佬,有的锒铛入狱,有的退隐田园。但敌意收购这种投资方式却不会消亡,群狼已死,“狼王”伊坎依然挺立,活跃在大众视线里。他的猎物也从传统的制造、能源、航空、房地产等领域,转变到医药、科技、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尤其是从 2006 年开始,年过七旬的伊坎,开始频繁进攻著名科技公司,包括摩托罗拉、苹果、微软、雅虎、奈飞等,声势更大、赚得更多,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与时俱进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给你带来的三个重点,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卡尔·伊坎赖以成名的敌意收购。伊坎通过稳准狠的出击,杀入价值低估公司,推动公司变革、股价上涨,以此赚取了巨额财富。第二部分,我们讲述了伊坎成为华尔街“狼王”的特质。作为一个战术大师、谈判大师,他像下棋、打牌那样,能洞悉棋局,抓对手弱点,通过威胁恐吓,谈判桌上唯我独尊。第三部分,我们分析了敌意收购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一方面它伸张了股东权益,促成了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贫富分化,成为社会的痛点。当敌意收购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伊坎又能与时俱进,依然活跃在这一领域。

除了这本书,还有本经典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讲述商业史上最有名的一起敌意收购案,现在对敌意收购者称呼“门口野蛮人”也是源于此。你可以在每天听本书找到这本书的解读,与《华尔街之狼》对照收听,更好地认识这个行业。

撰稿:于利强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划重点

就像任何事物一样,敌意收购也有两面:

一方面,它确实触犯了被收购公司内部人士的利益,包括很多无辜员工降薪、失业,所以被一些人说成是“门口野蛮人”“企业掠夺者”;

另一方面,敌意收购又是这个商业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可以促进股价上涨、企业优胜劣汰,被另一些人当作企业价值的发现者、股东权益的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