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 于理解读
《决策》|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于理。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决策》,是一本2023年5月出版的新书。这本书讲的就是做决策这件事。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小到今晚吃什么,大到高考志愿、工作选择等等。这些决策看似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但其实选项往往都是别人设计好后提供给我们的,而他们呈现选项的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最终选择。比如,餐厅老板设计了菜单的版式,他会把一些菜品突出显示,一些菜品不会;你的朋友向你推荐电影时,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评价;订飞机票的时候,购票平台决定了航班默认的排序方式,还有你能看到的航班信息。在你做出选择之前,有人已经塑造出了各个选项的不同特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选择。他们呈现选项的方式,就叫做“选择架构”,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概念。“选择架构”可以被有意或无意地操纵,从而改变我们的最终决策。
选择架构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好的选择架构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比如挑选到性价比更高的航班、购买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投资组合。另一方面,选择架构也可能会被用意不良的设计者利用。比如消费者一般都会对决策初期的金钱和精力成本比较敏感,那有的设计者可能就会利用这种心理,降低决策初期的成本,促使消费者做出情绪化决策。我们现在很常见的连续订阅首月低价就是这样,点击订阅特别简单,但想取消接下来的续订,操作就变得很麻烦。这一现象还有个更形象的名字,叫“蟑螂屋”。意思是说,订阅者只能“登记入住”,却很难“退房”。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决策者、消费者,也都是选项的设计者,或者说“选择架构师”。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在不断给人提供着各种各样的选项,比如今晚和朋友去吃哪家餐厅,周末要去哪里玩。我们提供选项的方式,会影响对方的选择。比如,书里就举了一个例子,说作者的一个朋友怎么哄他三岁的女儿上床睡觉。他不会直接问孩子要不要上床睡觉,而是问她是想要飞到床上睡觉,还是蹦到床上睡觉。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哄女儿上床睡觉就变得容易多了。
那么,作为选择架构师,我们要如何给他人提供选项,帮助对方做出好的选择呢?作为消费者,我们又要怎样识别选择架构中的各种要素,规避消费陷阱,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呢?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指导。本书的作者叫埃里克·约翰逊,他是世界决策研究领域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在沃顿商学院、哥伦比亚商学院等知名商学院教学已有三十多年,教授的课程包括消费金融学、行为经济学和决策、消费者行为。根据多年在商业和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经验,他拆解了选择架构的关键要素,回答了关于选择架构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选项的顺序、描述该如何安排,“默认选项”又是如何发挥威力的。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成为更好的决策者和架构设计师。正如薛兆丰老师在推荐序里说的那样:“假如你是公共政策制定者,这本书可以成为你优化政策的工具;假如你是营销行业从业者,这本书可以助你深度洞察客户的决策购买心理;假如你是消费者,这本书可以为你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接下来,我会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聊聊我们是如何做选择的,也就是选择架构是怎么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的;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具体拆解一下选择架构中的各种要素,学习一下如何做出好的决策,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选择架构师。
好,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选择架构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个是改变合理路径。合理路径指的是面临选择时我们采取的决策方式,看到选项时,我们会对这个选择的复杂性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选项多不多?做这个选择难不难?这样的整体印象会影响我们决定采取的合理路径,也就是选择关注哪些信息,忽略哪些信息。
我们拿社交软件举例,社交软件的设计师就是选择架构师,他们的许多设计都会影响到用户对约会对象的选择。像是软件展示的匹配对象的数量,就可能会对用户的选择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Tinder上每天都能为你展示无数个匹配对象,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一直滑动屏幕,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条叫“Tinder拇指”,指的是因为一直在滑动Tinder造成的手指疼痛。一开始,用户可能还觉得新鲜,到后来,用户往往会累到手指抽筋,想着要不孤独终老得了。
美国还有一个交友网站叫“咖啡遇见百吉饼”,这个网站的创建者是三位女性,她们的理念是让用户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条件匹配的潜在对象,而不是抱着“广撒网”的心态,淹没在海量的用户信息之中。所以,在这个交友网站上,用户每天只能看到一个匹配的对象。试想一下,如果用户每天只能看到一个匹配对象的信息,会发什么呢?他可能会更认真地了解对方的信息,寻找和对方的相同点。与之相反,在Tinder上,用户有数百个选择等着他去评判,选项繁多的时候,人们就会采取“筛选”这种合理路径,进行快速评估。用户可能只会关注到每个人身上的一两个显著特征,比如身高、长相,觉得不喜欢就匆匆划过了。和阅读文字信息、认真去了解某个潜在对象相比,筛选的方式要轻松得多。但是,这种轻松的操作不一定能让用户做出最佳选择。
你看,架构设计师的一个小小的调整,就可能会影响我们采取的合理路径,从而改变我们的选择。在合理路径之外,我们做选择时还会受到自身偏好的影响。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些偏好是很确定的,比如我讨厌榴莲的味道,那别人问我喜不喜欢吃榴莲,我就会很笃定地回答不喜欢。有的偏好就不太固定,比如,如果有人问我喜不喜欢下雨天,我的回答可能就取决于当时想到的是什么,如果想到的是有一次伴随着下雨的白噪音,我在被窝里睡了个特别舒服的觉,我可能就会说我喜欢;但如果我想到的是一次在雨中,我被路过的汽车溅了一身泥水的经历,我可能就会说不喜欢。也就是说,我们的偏好取决于我们调动起来的记忆,偏好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大量的相关记忆随机构建的。特别是有时候,我们要面对之前没有经历过的选择,这时,我们就会试着回想自己过去相关的经历,从而确定当下的回答。那么,选择架构师就能利用这一点改变我们的选择。
有位心理学家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准备了一批牛肉饼,请两组学生试吃。第一组学生看到的牛肉饼上贴着“25%肥肉”的标签,第二组学生看到的是“75%瘦肉”的标签。两组牛肉饼其实是一样的,但是结果发现,第二组学生对牛肉饼的评价更高。这是因为当学生看到“75%瘦肉”这个标签时,他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曾吃过的、夹着生菜叶和西红柿片的牛肉汉堡,联想到了牛肉饼鲜嫩多汁的口感;而“25%肥肉”的标签更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联想,比如油腻、肥胖、高热量等等,他们对牛肉饼的评价就变低了。
因此,在做决策时,选项的描述方式,会让我们调动起不同的回忆,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影响了我们的选择。比如,我们做长期理财规划的时候,寿命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自己寿命的判断,决定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贷款利率、如何使用退休金。但是,在思考关于寿命的问题时,我们的答案也会受到选择架构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理财决策。比如,如果销售问你,你觉得自己活到85岁的可能性有多大?你可能就会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有可能活到85岁,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长寿的亲戚,或者想到自己平时常常锻炼身体,还有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积极的因素。那如果销售问你,你觉得自己活不到85岁的可能性有多大?你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联想,比如自己平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你身边身体不太好的亲人朋友。用不同的方式询问你对自己寿命的预期,就会让你调动起不同的记忆,这就可能会让你做出不同的理财决策。这也意味着,销售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方式来营销,推销他们的商品。
总之,选择架构发挥作用,往往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一是改变合理路径,让选择者愿意选择某一种决策方式。就比如让社交网站的用户仔细阅读匹配者的信息,而不是不耐烦地快速划过;二是激活选择者的某些记忆和联想,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让选择者选择某个选项。这两个过程几乎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是我们大脑中的“快思考系统”完成的。那么,如果想要做出更好的决策,成为更理智的消费者,以及成为更好的选择架构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选择架构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其中有哪些关键要素。下面我们就对选择架构进行一下拆解。
我们先来聊聊选择架构中最常见的一种工具——默认选项。默认选项的威力有多大,想必大家都有感触,就比如你在购物网站上加入某家店铺的会员时,只是想领个优惠券,估计根本不会留意它还有个同意接收广告的默认选项。等你因为每天的广告短信轰炸感到心烦的时候,可能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且默认选项不单单是会在这些小事上影响我们,它甚至会影响器官捐献这样的重大决定。
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85%的人认为器官捐献是件必要的好事,但只有28%的人愿意成为器官捐献者。而且在不同国家,器官捐献率非常不同,比如只有4%的丹麦人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而有86%的瑞典人都同意成为器官捐献者。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的意愿如此不同呢?
人们往往会觉得,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不同国家的人的观念不同,比如宗教信仰不同。但经过研究,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关键就在于“默认选项”。在低登记率的国家,人们要主动做出选择才能成为器官捐献者;而在高登记率的国家,人们的默认选项就是成为器官捐献者。为了进一步查证这一观点,作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们邀请了一些人在网页上做出选择,确定自己是否同意成为器官捐献者。他把这些人分成了三组,第一组是“选择加入组”,他们的情景设定是,他们刚来到一个新的地区生活,这个地区的所有居民的默认选项都是非器官捐献者,如果他们想要成为器官捐献者,可以点击鼠标取消默认勾选;第二组是“选择退出组”,他们被默认设置为器官捐献者,可以点击鼠标选择退出;第三组是必须主动做出选择的组,他们没有默认选项,他们必须主动去选择愿不愿意成为器官捐献者,这种没有默认选项的中立选择被称为“强制选择”。实验结果发现,默认选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默认选项是不愿意成为器官捐献者时,只有42%的人点击了鼠标,选择成为器官捐献者;但是当默认选项就是成为器官捐献者时,82%的人都同意了;而在第三组强制选择组中,有79%的人表示同意成为器官捐献者,这个比例和“选择退出组”的同意比例几乎相同。
可见,在必须做出选择时,大多数参与者都会同意成为器官捐献者。但是,如果有默认选项,那么无论默认选项是什么,大多数参与者都会接受默认选项。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过把默认选项设置成同意捐献,就能帮助一个国家从整体上缓解器官短缺问题。根据对默认选项的研究,新加坡、阿根廷、智利、法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都纷纷采取了这一设置。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比如有学者认为,器官捐献者不足是因为缺乏激励机制,但作者认为,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人们都没有主动考虑过器官捐献问题,往往是在面临决策的那一刻才不得不做出选择。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做决策是很痛苦的,所以人们会倾向于直接选择默认选项。
默认选项之所以这么有效,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看起来让决策更简单。此外,人们可能会把默认选项视为一种建议,认为它是设计者为自己预先选择的最佳选项,所以人们就会自动联想这个默认选项的诸多好处,可能就不会再独立思考哪个选项更适合自己了。于是,如何设定一个合理的默认选项,是架构设计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的默认选项需要能帮助大多数消费者做出正确选择,如果这个选择是线上呈现的,设计者还可以根据对用户的了解提供个性化默认选项。比如,航空公司记录了用户对座位和餐点的历史选择,就可以把它设置成用户的默认选项;咖啡店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把默认选项设置成脱脂奶或者杏仁奶,为顾客提供便利。
合理地设置默认选项,不仅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还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利益。在2020年3月的美国,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出现,视频会议平台,Zoom成了企业、学校、家庭赖以运行的平台,它的市值也飙升到了9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Zoom上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人会闯进在线会议或者在线课堂,播放一些淫秽色情、威胁恐吓等不良内容。当时国内的在线视频平台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被称为“网课爆破”。为了提升平台的安全性,Zoom呼吁用户不要透露个人账号,尽量使用需要输入密码的会议专属链接,但这些建议的作用不太大。于是,Zoom干脆把上述建议全部变成了默认设置,为会议设置密码、使用随机生成的会议号、使用等候室等功能都从可选项变成了默认设置。做出这一调整后,之前那些乱象就大大减少了。
讲完了默认选项,我们来看看选择架构的另一个元素——选项的排序。选项靠前还是靠后,都可能会影响人的选择。有时候,排位靠前的选项更容易被选中,这种情况被称为“首因效应”,“元首”的“首”,“因果”的“因”。比如面临一长串的选项时,人们往往会从第一项开始看,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比较的话,人们就会倾向于选择靠前的选项。甚至在选举这种重要的选择上也是如此,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政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名字排在第一位的候选人通常会获得更多选票,所以美国有的州会在选票上依次轮换候选人的姓名排序,降低选票顺序效应的影响。
有时候,排位靠后的选项更容易被选中,被称为“近因效应”,“远近”的“近”,这是因为排位靠后的选项更容易被记住。比如在花样滑冰比赛里,选手们依次上场表演,评委必须依靠自己的记忆比较不同选手的表现,随着完成表演的选手越来越多,评委会不可避免地淡忘早上场选手的表现,这样进行比较难免是不公平的。“近因效应”往往出现在对方挨个向你呈现选项,而你要靠记忆做选择的时候,比如看房的时候,还有在体育赛事中,选项都是依次呈现的。相比之下,如果选择者能自主决定关注列表里的哪个部分,拥有自己注意力的控制权的情况下,首因效应更容易发挥作用,比如在线上平台订酒店,或者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关键词的时候。
不过,在现实决策中,很多选项的呈现方式既不是依次呈现,也不是自上而下排列好同时呈现的,而是介于这两种方式之间。比如,有些餐厅会把供应的所有菜品制作成塑料模型,辅助顾客点餐。那你点菜的时候,目光就更可能被摆在中间的菜吸引。眼动追踪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关注到中心区域,所以位于中心位置的选项更有优势,这也就是“C位”,也就是“Center”中心位的价值所在。超市商品的陈列在这方面更讲究,有些制造商会向超市支付专门的费用,决定自己的商品在货架上的摆放位置,这种费用叫“通道费”。
除了选项的排序,选项的描述也会影响人的选择倾向。我们上面讲过的“75%瘦肉”“25%肥肉”的牛肉饼标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选项中数字的处理也会影响人的选择。比如,一些慈善机构会强调捐款人每天只需要捐几块钱就够了,而不会说需要捐款人一年捐几百块。本质上是一样的,但第一种表述方式听起来就更好接受一些。此外,选择架构师还要把选项的描述和选择者的目标联系起来,让选择者能一目了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比如,在零食上标注热量,对于一些在食物热量方面没太多了解的人就没什么帮助,但如果把热量转化成消耗等量热量的运动量,就能帮助人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选项。
到这里,我们拆解了选择架构中的一些要素,讨论了默认选项、选项的排序,还有选项的描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交互式选择架构。今天,无论是在电商平台购物,还是选择点哪家外卖,我们越来越多地在线上做决策了。在线上的环境中,选择架构师能和选择者进行交互,实现许多难以在实体环境中实现的设计。首先,交互式选择架构能给予选择者一定的控制权,比如我们可以在网页上选择商品的筛选和排序方式,选择自己想要的合理路径。其次,交互式选择架构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和个性化了,就比如现在很常见的个性化推荐页面。拿得到举例,你登录得到后,首页就会为你提供很多选择,它会根据你过去的学习数据,为你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每个得到用户的页面都是不太一样的,这就是一种交互式选择架构。而且好的交互式选择架构能提升用户满意度,也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在这方面,网飞就做得很好,它一直在不厌其烦地打磨它的选择架构设计,关注用户体验的每一个细节。每个用户的网飞首页都是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排在第一行的是“当前热门影片”,还是“新片上映”,每一行中每个节目的顺序是什么,这些都是个性化的。网飞还改变了它的影片评价方式,从1—5颗星变成了“赞”和“踩”,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更简单,也能得到用户更直接、诚实的反馈。改用拇指评价后,网飞收集到的评价数量翻了一番。
由于线上的特点和技术的进步,交互式选择架构让选择架构拥有了更多可能性,也让设计者对选择者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当设计者能为每个选择者定制决策环境,决定显示哪些选项和属性,如何描述属性,并且为每一个选择者定制默认选项时,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而这也是企业责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头说过,选择架构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被精心设计,用来引导选择者做出更好的决策,也可能会被居心不良的设计者利用。拿默认选项举例,它为选择者提供了一个流畅的合理路径,但是它也可能成为误导选择者的手段。比如在用户体验研究领域有个术语叫“黑暗模式”,指的是有些设计会诱导选择者选择他们本来无意选择的选项,意外订阅垃圾邮件,或者购买某些商品。2015年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曾指控美国直播电视公司滥用默认选项。注册成为会员后,用户可以在3个月内免费收看付费频道的节目,但它设置了一个隐藏的默认选项,如果用户没有在3个月内主动取消订购服务,3个月后就要收费了。有些用户接受这一服务时,可能就没意识到自己同时也接受了这一默认选项,从而掉入了黑暗模式的陷阱。很多隐私协议也有这样的特征,用户要想使用某个App,需要阅读一个冗长且复杂的服务条款,但事实上会真的去读的人很少。据估计,90%以上的用户都不会阅读这个服务条款文件,而这就可能导致用户的权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犯。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完了。今天我们认识了“选择架构”这个概念,它指的是选项呈现的各个方面,比如默认选项的设置、选项的排序、选项的描述等等。选择架构可以被有意或无意地操纵,从而影响我们的最终选择。了解了这些选项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我们就能成为更审慎的消费者,避免情绪化决策。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是选择架构设计师,我们每天在给别人设计各种各样的选项,以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影响对方的决策。了解了这些工具的力量,我们就能为他人提供更合理的选择路径,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选择架构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个词提出来到现在只有14年,但它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有人曾经对选择架构的道德性提出疑问,但作者认为,忽视选择架构才是不道德的。既然设计者对选择者的影响不可避免,那么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就是一种潜在的无知,会损害双方的利益。选择者可能会掉入消费陷阱,或者无法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设计者也不一定能在呈现选项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而设计选择架构的黄金法则就是:你希望其他人为你提供怎样的选择架构,就要为其他人设计怎样的选择架构。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这些决策看似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但其实选项往往都是别人设计好后提供给我们的,而他们呈现选项的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最终选择。
-
既然设计者对选择者的影响不可避免,那么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就是一种潜在的无知,会损害双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