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偏执乐观》 杨蕾解读

《偏执乐观》|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李思拓(Risto Siilasmaa)是诺基亚公司现任董事长。他在2008年加入诺基亚董事会,2012年5月出任董事长。他带领诺基亚从一家每况愈下的手机公司,转型成为一家成功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公司。在转型过程中,他将诺基亚的终端设备及服务业务剥离给微软,并收购了诺西通信和阿尔卡特-朗讯。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一个亲历者讲述的商业传奇。李思拓在书中讲述了,诺基亚从衰落到转型这个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诺基亚的成功转型,跟三笔巨额交易有非常大的关系。首先,处在生死存亡阶段的诺基亚,做了第一笔关键交易,把手机业务卖给微软,这才活了下来。第二,活了下来却没有“心脏”业务的诺基亚,通过第二笔关键交易,收购了一家通信行业的公司,重新校准了前进方向。第三,换到新赛道的诺基亚,通过收购竞争对手阿尔卡特-朗讯,让自己“咸鱼翻身”,甚至跻身全球通信行业前三名。

核心内容

第一,生死存亡阶段,诺基亚是怎么活下来的?

第二,卖掉“心脏”业务的诺基亚,怎样找到新的核心业务?

第三,诺基亚如何在通信行业“咸鱼翻身”?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偏执乐观:诺基亚转型的创业式领导力》。

这本书是一个亲历者讲述的商业传奇。这位亲历者就是诺基亚的现任董事长,他的中文名字是李思拓。李思拓经历了诺基亚的衰落,更亲手带领诺基亚转型,他在书里讲述了这个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提到诺基亚,你还有什么印象?除了是上一个手机时代的经典代表,恐怕不少人会想到的,都是这家巨头公司在以iPhone和安卓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时代轰然倒塌的时刻。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诺基亚从手机赛道退出后,早已转战新赛道,现在已经是排在全球通信行业前三名的一家成功企业了。

从手机行业巨头转到通信行业新锐,诺基亚的成功转型,跟三笔巨额交易有非常大的关系,它们也是诺基亚转变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节点。李思拓在书里描述了这个过程:处在生死存亡阶段的诺基亚,做了第一笔关键交易,把手机业务卖给微软,这才活了下来。不过,这相当于切除了公司的“心脏”业务,活了下来却没有“心脏”的诺基亚,正是通过第二笔关键交易,收购了一家通信行业的公司,重新校准了前进方向。然而,转换只是一个开始,换到新赛道的诺基亚,必须解决怎么站稳脚跟这个生死挑战,它通过收购竞争对手阿尔卡特-朗讯,让自己“咸鱼翻身”,甚至跻身全球通信行业前三名。这就是诺基亚的第三笔关键交易。

带领诺基亚完成这三笔关键交易的人,就是李思拓。回顾诺基亚的历程,他总结说,促成这些交易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引入到诺基亚的管理理念“创业式领导力”。也就是说,管理者要把每个挑战、问题、坏消息,都看作是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而书名里的“偏执乐观”正是“创业式领导力”的核心,李思拓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偏执到,凡事都准备很多个准备方案,那么就算遇到了最坏的情况,也能做到乐观地应对。

接下来,我会用三个部分为你介绍,李思拓的管理理念如何带领诺基亚成功转型,希望这三笔关键交易背后的管理理念能够给你带来启发。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商业传奇故事的主角李思拓。李思拓从小就对电脑痴迷,大学时他创立了一家软件公司芬氏安全(F-Secure),带领公司挺过了芬兰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后来亲手把公司做到上市。正是这段经历,让李思拓总结出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创业式领导力”。后来,他也是靠着这套理念引入诺基亚,为这个困境中的巨头指明了方向。

李思拓创立的这家公司是诺基亚的一个软件合作商。2008年,李思拓受邀加入诺基亚董事会,成为这家全球顶尖企业里最年轻的董事会成员。

听上去,李思拓的事业顺风顺水。不过,在他个人事业不断上升的同时,诺基亚公司的表现却在不断下滑。李思拓加入诺基亚董事会的四年后,也就是2012年,诺基亚的市值已经缩水了90%以上。这个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更直观的对比来感受一下。四年前,也就是2008年,苹果公司和诺基亚的市值差不多,都是一千多亿美元,但是四年后,苹果市值已经接近6000亿美元,大概是诺基亚的60倍。

2012年6月,诺基亚的股价从2008年的28美元,一路跌到了2.67元美元,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李思拓接手成为诺基亚董事长,就是在这一年。用他的话说,诺基亚当时“正滑向深渊,并用指尖挂在悬崖边上”。

我们来看看,李思拓当时接手的这个“烫手山芋”遇到了哪些麻烦。

第一个麻烦,就是在智能手机领域,诺基亚被苹果和安卓这两大竞争阵营夹击得不得动弹,已经濒临绝境。在硬件为王的时代,手机公司比的是谁的硬件更好,诺基亚手机不仅质量好,选择也多,一年能推出十几款新手机,给不同手机定制不同的软件也不麻烦。

但是,时代变了。在智能手机时代,手机的操作系统变得更重要,软件的优先级被成倍地凸显出来。比如,手机操作系统要是升级了,苹果给一款手机开发软件就够了,而诺基亚却不得不给几十款手机开发出重点功能各不相同的软件。竞争对手在一条赛道上不断加速创新,手机的使用体验远远超过诺基亚,诺基亚却在慢跑。结局当然很清楚:消费者用脚投票,诺基亚手机销量逐年下滑,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第二个麻烦,是企业内部的挫败感。当诺基亚一路“滑向深渊”时,公司管理层需要面对来自媒体和投资者的质疑和批评。员工们的士气也很低落,时刻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裁员。这其实比利润下滑更可怕。

看上去,这个硬件时代的手机巨头正在濒临死亡。身为新任董事长,李思拓在这个艰难时刻该怎么办呢?李思拓在书里说,那时候的他,当然会胆战心惊,但同时也积极乐观。胆战心惊我们都能理解,积极乐观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要说到我们前面提过的“创业式领导力”了。李思拓的乐观是指,你要认真评估自己可以用的资源,然后物尽其用,提升公司的业绩和竞争力。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管理者要把每一个挑战,每一个问题以及每一个坏消息,都看作是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李思拓说,这套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偏执地让自己像乐观主义者那样身体力行,如果你能够偏执到对任何事情都设想出多个情景,比如最好的情况、最坏的情况、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然后分别为这些情景准备出应对方案,那么就算你遇到最坏的情况,也能做到积极地应对。在我看来,李思拓所说的偏执,就是即使面对绝境,也要保持判断力和行动力。作为企业领导者,如果没有这种偏执,任由绝望的情绪弥漫在整个企业,那这个企业就真的没有翻盘的希望了。

回到李思拓当时面临的局面,在他刚成为诺基亚董事长不久,就遇到了一个关乎诺基亚生死存亡的坏消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位偏执乐观主义者带领诺基亚完成了与微软的关键交易,帮助诺基亚顽强地活了下来。

2012年6月,微软宣布推出Surface平板电脑,开始自己做硬件。这一下,诺基亚非常担忧,为什么呢?因为就在一年前,诺基亚刚刚决定放弃自己的软件系统,使用微软的Windows Phone手机操作系统,可以说是把智能手机的未来全部押注在跟微软的合作上了。但如果接下来微软自己进入硬件领域,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诺基亚就面临着随时被抛弃的可能。

怎么办呢?在李思拓的要求下,诺基亚管理层开始使用情景规划的方法,谋划应对方案。李思拓说,他和董事会不接受没有备选方案的成熟计划,宁愿接受没那么成熟却有备选方案的计划。只有这样,董事会才能跟管理团队一起深入讨论大的方向性问题,帮助他们发现各种情景的风险和回报。

李思拓带领诺基亚管理层设想出了几种情景,当时最有可能实现的情景,就是继续跟微软合作。但李思拓和诺基亚管理层发现,微软毕竟是一家软件公司,不生产手机,如果它想自己快速批量生产手机,收购显然是最好的手段。站在这个角度,李思拓和诺基亚管理层再次积极筹划,设想出了三种最可能出现的情景:A计划,微软收购诺基亚;B计划,微软收购诺基亚以外的其他手机厂商;C计划,微软通过自主研发成为移动设备制造商。从这三个情景出发,当时的诺基亚迅速启动了相关的项目组,持续收集情报和信息。

经过充分准备后,李思拓带领诺基亚开始跟微软谈判,尽管谈判并不顺利,还遭遇了三次失败。但在谈判中,诺基亚获得了更多明确的信息,他们准备的方案里哪些最有可能实现,也越来越清晰,比如微软明确表示放弃自主研发手机,这说明C计划被推翻了。而微软当时的CEO鲍尔默还告诉过李思拓,微软不会收购别的手机厂商,B计划也被推翻了。

最终,双方谈判成功,谈判结果是,微软用54.4亿欧元现金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许可。其实,这个方案早就包含在李思拓他们一开始准备出来的众多可行方案中。正是李思拓倡导的这种“偏执乐观”,让有了事先充分准备的管理层能够在遭遇三次谈判失败后,仍然积极地应对着整个交易过程,提出微软方面不会拒绝的方案,这也让诺基亚管理层看到了情景规划的强大之处。

但是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卖出去,今天看来,真的是个好结果吗?李思拓说,这个结果对于当时深处绝境的诺基亚来说,可以说简直像做梦一样,因为如果交易失败,诺基亚团队就要“被迫继续经营一家苦苦挣扎以求生存的企业”,换句话说,就是等死。

把核心业务成功卖出去,诺基亚活下来了,但是这时的诺基亚就像一个“空心人”。为什么这么说?李思拓在书里有一个说法:诺基亚卖掉手机业务,相当于切除自己的“心脏”,并试图把它移植到另外一个宿主的身上。要知道,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诺基亚所有其他业务基本上都是以手机业务为核心发展出来的。

怎么找到新“心脏”呢?李思拓开始带着诺基亚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分析剩下的三块业务。

第一块业务是HERE地图业务,它是当时行业里唯一能够提供高品质数字化地图的供应商,占据了车载仪表导航系统市场90%的份额,如果把它当成核心业务,诺基亚在数字地图行业会很有优势。

第二块业务是诺基亚的高端技术部门,它是诺基亚研发项目的大本营,当时拥有大约3万项专利,别的公司要给诺基亚支付费用才能使用这些专利。如果把它当成核心业务,诺基亚就不用愁营收了,仅仅2012年,这个业务就带来了大约5亿美元的收入。

第三块业务,是大多数情况都处在亏损状态的诺西通信,这是一家提供移动宽带技术和相关服务的公司,它所在的行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跟行业巨头爱立信相比,诺西通信的成本很高,人员也多;跟另一个巨头华为相比,诺西通信的设备价格没有华为的低。不受重视的诺西通信被诺基亚前任董事会看成是“企业的弃婴”。

经过深入讨论,出人意料的是,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诺西通信成为诺基亚的核心业务,也就是新的“心脏”,其他两个业务仍然保持独立运营。

“企业的弃婴”为什么能成为新的“心脏”?这依然跟李思拓推崇的“偏执乐观”应对和情景规划有关。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诺西通信。它的全称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由诺基亚和西门子合资成立,独立运作。早前的诺西通信,需要诺基亚或西门子输送资金存活,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2013年4月,西门子宣布要卖掉手里诺西通信的股份。其实在西门子正式宣布之前,诺基亚也曾经想卖掉手里的股份了,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要把它剥离掉。这时,李思拓带来的“偏执乐观”已经融入到诺基亚团队的工作方式中了。他们提出了一个方向相反的方案,如果把西门子手上的股份买过来会怎样?

李思拓和团队判断,这个时候把西门子手上的股份买过来,对诺基亚更有利。一方面,合资公司通常都很难管理,诺西通信的估值就会打折扣,诺基亚可以用折扣价收购它,等诺基亚完全控股以后,诺西通信就会升值,这样能给诺基亚的股东创造价值。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服务不断蓬勃发展,市场对移动宽带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诺西通信这个长期都被忽视的“企业弃婴”,正在逐渐恢复盈利。他们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如果诺基亚收购了诺西通信,再跟通信行业的竞争对手阿尔卡特-朗讯合并,就能从营收上超过华为,接近行业第一名爱立信,成功在通信赛道站稳脚跟。

2013年7月,诺基亚宣布以17亿欧元,收购西门子持有的诺西通信的股份。不久之后,诺西通信就被确定为新诺基亚的业务核心。

在诺基亚内部,诺西通信很重要,是新的“心脏”业务。但是在通信行业这个新赛道,诺西通信的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在通信行业,谁拥有更完备的产业链、更经济的规模效应,谁才能笑到最后。

而当时的诺西通信只有一技之长,就是提供移动宽带技术和相关服务,跟行业巨头的业务规模相比,它的技术产品太单一了,诺基亚很难凭借诺西通信在这个行业获得无法取代的地位。要想成为一家完整的运营商网络,还需要很多别的技术,比如生产路由器和光传输设备的技术等。从全球通信厂商收入排名来看,排在诺基亚前面的爱立信、华为、阿尔卡特-朗讯,都拥有建设复杂网络所需要的全部技术。

好不容易转到新赛道,又要面临一个生死挑战,这种情况下诺基亚该怎么办呢?李思拓带领诺基亚管理层开始准备第三笔巨额交易——收购阿尔卡特-朗讯。我们知道,李思拓和诺基亚管理层之前就设想过这场收购。不过,让这笔交易真正实现的,仍然是李思拓倡导的“偏执乐观”。

让我们回到2013年9月,这时的诺基亚刚刚卖掉手机业务,需要找到未来发展的思路。李思拓就要求诺基亚三块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给自己部门的业务提出发展战略。李思拓还问了他们一些很宏大的问题,问题包括:未来10年,你们憧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们在那个时候打算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塑造出你憧憬的未来?以及,在那个未来世界里,你们希望诺基亚站在什么位置?

让李思拓没想到的是,这些负责人“提出的愿景和战略完全是胸无大志”,他们只提出了一些渐进式的改进建议。经历了诺基亚“自由落体式”的衰落后,这些高管很低落,不敢乐观设想未来,他们不相信自己还能重新定义行业的游戏规则。这时候,李思拓想到了“未来倒推法”,这个方法是宝洁公司前CTO布朗提出来的。它很简单,人们先想出一个未来的情景,然后从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开始,逐年往后倒推,只要想明白了实现这个情景的必要步骤,就会得到一张可以执行的路线图。

为了让业务部门负责人勇敢乐观地想象未来,李思拓要求诺基亚所有业务部门都要按照“未来倒推法”,重新规划自己的战略。这个方法很奏效,各个部门都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新想法,其中之一,就是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如果收购成功,诺西通信在全球通信市场占到的份额,就可以从18%升到30%以上,接近市场第一名。

经过了前两次关键交易,现在,“偏执乐观”主义和情景规划方法已经深深刻在诺基亚的企业文化里了。对于收购阿尔卡特-朗讯这个设想,李思拓和诺基亚管理层一起讨论出了5种不同的方案。恰好,阿尔卡特-朗讯也想把业务出售给诺基亚,于是,5种方案缩减成了两种:A计划,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无线业务。B计划,整体收购阿尔卡特-朗讯。

谈判开始没多久,诺基亚团队发现A计划很难执行,虽然诺基亚对无线业务这个领域更了解,它也最容易被拿下,但是,从阿尔卡特-朗讯把这块业务分拆出来的难度很大,风险也很高。这时候,B计划明显更有吸引力。不过,李思拓和诺基亚团队对阿尔卡特-朗讯的其他业务,还不够了解,他们非常担心,谈判交易会出现意外状况。

接下来的谈判应该围绕哪个计划进行呢?李思拓和诺基亚团队决定双线并行。一方面,他们继续围绕A计划去跟对方谈判,同时呢,也开始着手调查B计划的可行性。这种做法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要给两个计划分别提出多种备案,更不用提后续的调查工作有多复杂。不过,李思拓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的调查准备每迭代一轮,你的进展就会更加深入全面,你对当前情况的理解也会改善。

做了大量工作后,李思拓和诺基亚团队越来越了解阿尔卡特-朗讯的其他业务了。他们惊喜地发现,收购阿尔卡特-朗讯不仅能给诺基亚带来体量上的增长,它还能提供很多关键组件。

这时候,如果是其他公司有了这个发现,很可能就会全心全意地扑进B计划里,忘掉了那个很难实现的A计划。但是,李思拓和诺基亚团队偏执地把最初5种方案全部拿出来,更新了里面所有相关信息,再次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完以后,他们才决定,主攻B计划,把A计划当作候补,这样万一B计划行不通了,还能重新回到A计划。

最终,B计划顺利进行。2015年,诺基亚以156亿欧元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讯。这个举动被媒体称为“咸鱼翻身”,这场交易不仅让诺基亚的收入排在了全球通信厂商第二名,还让它获得了更多无线通信的技术,能够提供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

到了2019年,诺基亚是全球第二大5G通信设备提供商。根据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的报告,诺基亚的5G专利数量也处于领先位置,排在全球第二。至此,这个在智能手机时代轰然倒下的手机制造巨头,在李思拓的带领下,通过积极转型成为通信行业的巨头。

到这里,诺基亚从衰落到转型的故事已经为你介绍完了。最后,我还想为你介绍一些使用情景规划方法的建议。

你可能觉得,情景规划方法听上去不错,但是这样不停地从一个情景跳到另一个情景,实际做起来会不会太复杂了?李思拓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在大脑里想象出一棵情景树,树干的最底部,是你对当下情景的设想。从树干的底部往上出发,我们可以描绘出很多分支,也就是从现在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景。如果你是组织的管理者,问题的分支很多很复杂,可以指定不同的团队专门负责不同的分支,最后把大家的各种发现汇集起来,所有人一起研究方案。

情景规划对个人来说,也有两个好处。李思拓说,首先,遇到事情多做准备,多想想备选方案,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如果你有了足够多的备选方案,就不会害怕去想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办。另一个好处是,完备的计划能让你控制局面。不管你遇到哪种情况,就算是最坏的情况,完备的计划都能让你迅速作出反应。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在得到首页搜索书名,了解书里的更多细节。

撰稿、讲述:杨蕾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