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博大》 杨蕾解读
《以小博大》| 杨蕾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以小博大》,副标题是“我和我的纽柯钢业”。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逆袭故事,主角叫纽柯钢铁,它从快要破产的小公司,逐步发展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之一。
说起钢铁生产,我们会想到:巨大、闷热的厂房,设备轰鸣,工人在其中操控设备。这一切都需要巨额资金。钢铁行业是劳动、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
钢铁行业门槛这么高,不具备一定实力的话,最好先绕开它。可是,纽柯钢铁的前身“美国核子公司”,却在快破产时,一头扎进了钢铁行业。奇怪的是,这家公司不光生存下来,而且还活得很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钢铁行业。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逆袭故事的后续,并没有慢慢滑向平淡,而是继续高歌猛进。能够连续10年保持利润增长的公司,已经很稀少了,而纽柯从1966年到1998年,年增长率还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差不多有17%。
纽柯究竟做对了什么,为什么能这么成功?这就要说到一个人——肯·艾弗森(F. Kenneth Iverson),他是纽柯的前CEO,就是他给纽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5年,艾弗森临危受命,出任纽柯CEO,一干就是三十多年。1996年,艾弗森不再担任CEO。纽柯继续发展,又变成美洲最大的钢铁企业,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因为在纽柯的成就,艾弗森获得了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技术勋章,这是美国技术成就的最高奖。他也是今天这本书的作者,他把自己的经营管理之道、纽柯的关键经历,全都写进了书里。
听到经营管理之道,有人可能会期待,今天能拿走一套新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艾弗森写这本书并不是要为管理教科书添砖加瓦,而是想要鼓励企业和个人,能够像纽柯那样,敢于和绝大部分公司走不同的路,敢于不遵从经典理论模型,从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
好,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肯·艾弗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理念。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艾弗森就任CEO时,纽柯钢铁正在面临什么挑战,他们如何以小博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纽柯钢铁的企业文化,这是他们能够以小博大的秘密武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肯·艾弗森这个人。
1925年,艾弗森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长大后,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位,随后,还在普渡大学读完了机械工程硕士。按理说,有这样的学历,应该去大公司工作一展身手,可艾弗森却选择加入一家小型铸造厂发展。这个选择,跟他早先的一次工作经历有关。
艾弗森曾在一家大型国际收割机公司工作,在物理实验室当实习研究员。这个实验室的负责人是位严肃的科学家,说话特别直。有一次,公司总裁来实验室视察工作,说了一句挺无知还有点冒犯的话,被科学家毫不留情地怼了回去。科学家因此被整倒,最终,离开了这家公司。
顶头上司的遭遇,让艾弗森看到了大公司的黑暗面: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不是把工作干好,而是千万不能得罪老板。也正是那位科学家领导建议艾弗森,如果他真的想到商海里闯一闯,最好去小公司,因为“只有小公司才会让你学到一些真正的经营本领”。
第二年,也就是1954年,艾弗森去了一家小型铸造厂——镍铬合金公司。他发现,那位领导说得很有道理。人在大公司里工作,往往只能看到身边的情况,无法掌握公司的整体构图,而小企业能让人看到商业运作的全貌,不管是运营、财会、调研,还是市场销售方面的知识,都能了解到,更重要的是,跟大企业相比,通常来说小企业还更有活力,更容易保持创业精神,和树大根深的大公司比,小公司的思想往往会更开放,乐于接受新观点。
艾弗森在镍铬合金公司工作期间,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负责铸造车间。他在这里学到了什么?很关键的一点,是员工的创造性。有次,艾弗森想要一台钢管铸造机,可价格高达25万美元,公司买不起。征得董事长同意后,他和工人一起造了一台,才花了5000美元左右。但不幸的是,这台机器只正常运作了几个月,就出故障了。
一般人可能会把这次经历看作失败,但艾弗森看到了非常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员工的创造性。他发现,哪怕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员工也能通过群策群力,创造出奇迹。从那时起,他就格外看重员工的想法。不管员工提出了多么奇怪的主意,只要合理,他都会支持。艾弗森这样做,不是因为他是个老好人,而是他了解冒险精神能给组织带来的好处。在他看来,不管员工的冒险是成功还是失败,长期来看,都能给公司和员工的成功作出一定贡献。因此,管理者要想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就要能容忍失败,失败时,要忍住批评的欲望,和员工一起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为什么艾弗森刚当上领导,就这么了解冒险精神的好处?这跟他经历的一场车祸有关。
年少时,艾弗森在一场车祸中,报废了一辆汽车,那是他父亲最喜欢的。他本以为父亲会生气,然而,父亲只是让他把报废的车修好。一年多以后,艾弗森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修好了这辆车,而父亲也把爱车送给了他。
经历了一场车祸,艾弗森不仅有了一辆自己的车,还通过修车了解了车的构造。这让艾弗森相信,在冒险过程中犯错误,一点都不可怕。他在书里说:“勇于试验,经常失败,每一次失败都能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就是在商场、在人生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
反对大公司的官僚主义,喜欢小公司的活力,注重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冒险精神,这些特质,都是艾弗森加入纽柯之前就具有的。当他把它们带进纽柯后,才有了后来以小博大的可能。
了解完了艾弗森,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接手的时候,纽柯正在面临什么。
纽柯的前身叫美国核子公司,主要生产核子仪器和其他电子设备。但这家公司很冒失,主业都没经营好,就四处涉足新行业。有次,他们找到了艾弗森,请他帮忙物色一个金属公司。艾弗森推荐了一家工字钢生产企业后,直接被请去管理它。
几年下来,艾弗森把自己的部门经营得有声有色,是整个公司里唯一赚钱的分部。可问题是,公司由于整体亏损,无力偿还贷款,就要破产了。公司总裁辞职,董事会就请艾弗森来临危受命。
升职原本是件高兴事儿,可艾弗森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连董事会都不抱什么希望了,认为公司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任务虽然艰巨,但公司也给了艾弗森足够的管理自由,不管他要采取什么措施,董事会的意见都是:“行啊,只要不花钱,就试试看吧。”
1965年,艾弗森正式上任,用他独特的经营理念,一步步带领纽柯钢铁扭亏为盈,在钢铁行业以小博大。在他的带领下,只建得起小工厂、只掌握简单技术的纽柯,先在低端钢材领域站稳脚跟。随后,在经济实力远不如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赶超。接下来,我们通过纽柯钢铁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节点,来了解下,他们是怎么以小博大的。
第一个关键节点,是生存。濒临破产的纽柯,得先活下来,而且还得想办法在竞争激烈的钢铁行业活下来。
1965年,艾弗森接手公司后,很快就卖掉了亏损业务,开始抓核心能力,把手里所有筹码都押在赚钱的业务——钢材生产上。没过几年,他们从用钢铁制造工字钢,回到了炼钢生产。1972年,公司名称正式改为纽柯。这段时期的纽柯,正在勉力生存,当然无法跟行业巨头直接竞争,怎么办呢?吃大钢铁公司的残羹剩饭,干他们不愿意干的活儿。
早期的纽柯,制造的产品都比较简单、低端。比如,有一种钢材叫螺纹钢,不管是从质量、成本还是利润上看,都处于钢铁市场的最底端。对大公司来说,螺纹钢这块市场没什么吸引力,想摆脱还来不及呢。可纽柯他们不这么看,小工厂制造这种简单的产品,不需要什么研发成本,设备的折旧率还很低,在他们眼中,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而且这个细分领域里,不需要跟大家伙们竞争,只要有利润,就可以安心“吃独食”。
纽柯就从这些边角料活儿做起,一路向上拓展,产品种类越做越多,还开始做大型钢条、棒材和角钢。我在《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看到,这些产品都是大型钢铁厂生产线上利润率最低的产品。正所谓,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大钢铁企业不想要的产品,纽柯却有能力去做而且还能从中获利。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些利润低的钢材领域,基本都是纽柯等小型钢铁厂的天下了。
纽柯生产这类简单产品的效率非常高,可问题是,它们只占整个钢材市场三分之一多一点,没办法持续支撑纽柯的发展。对于这个局面,艾弗森在书里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这就是纽柯公司的“笼子”。笼子之内,是钢铁巨头们不感兴趣的产品。而笼子之外,是广阔的冷轧薄板市场。冷轧薄板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钢材,既可以用在建筑中,又可以用来制造钢管、汽车和其他设备。当时,薄钢板的销量,占到美国钢材销量的一半以上。纽柯要是还想继续发展壮大,就得进军冷轧薄板市场,与巨头正面交锋,战胜他们,这是一座必须越过的高峰。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纽柯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关键点,赶超竞争对手。
如果我们身在20世纪80年代,可能会觉得,纽柯居然想要赶超那些大钢铁企业,还是在冷轧薄板领域,这怎么可能!
为啥说这不可能呢?因为在1989年之前,只有大钢铁公司才有能力生产薄板钢材。大公司掌握了复杂的制造工艺,他们能从原材料、铁矿石加工,一直到生产出钢铁成品生产,他们也有相应的人力、空间和设备来从事这些工作。生产薄板钢材的传统方法非常复杂。就拿其中一个环节——钢板的轧制过程来说,10英寸厚的钢材,要想制作成几分之一英寸厚的钢板,中间要涉及钢材的冷却、加热、粗轧和精轧等等工序。
而那时的纽柯只有一些迷你钢厂,用艾弗森自己的话说,这些钢厂本质上只是一些废品加工厂而已,他们制造产品的原材料不是铁矿石,而是废钢。如果用大钢铁企业的方式,铸造冷轧薄板,纽柯就得全面“复制”人家的生产链。可问题是,“复制”的代价太昂贵了。比如,轧制钢板这个环节,需要用到很多车间,如果把这些车间连接起来,可以延伸到1.6公里以上。
既然传统方式走不通,那就从新方向着手。纽柯他们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把熔化的钢水,先浇铸成薄一点的钢材,大约两英寸厚,然后,再把它变成几分之一英寸的薄板。钢材的厚度变薄了,整个过程对生产设备的要求也就没那么高了。制成的薄板,如果能趁热直接送进精轧车间,还能减少对大规模轧钢设备的需求,这样,纽柯在自己便宜的车间里也能完成生产。
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但真要做到,难度其实很高。难就难在,怎么均匀地把钢水浇进铸模里,让它快速移动,然后趁着热乎,直接把铸模送进精轧车间。也就是说,这种新方法虽然简化了生产流程,但是对生产工艺的精确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才一直处在实验阶段。
纽柯想根据这个新方法,自己生产一套薄板铸造系统,还花了几百万美元去制作,但是失败了。不过,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跟踪其他公司在这方面的进展。纽柯注意到,有一家叫作SMS的设备制造公司,在薄板铸造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就前去拜访,一起交流技术构想。1987年,SMS公司能够连续浇铸2英寸厚的钢材,完善了薄板铸造的工艺,可以用在商业生产了。可是大钢铁公司已经习惯加工10英寸的钢材了,不太可能理睬这个新技术,于是,纽柯就成了推行薄板铸造技术的最佳人选。
纽柯花了两亿多美元,从SMS公司手里,买下了一套薄板铸造设备和一个薄板轧钢厂,准备开始应用薄板铸造技术。这项技术,为纽柯的生产带来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是成本优势,纽柯的钢材标价,每吨要比大公司低上50到70美元。再来,这项技术能让纽柯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大的钢铁公司原先并不在意薄板铸造技术,假如他们奋起直追,也要付出巨大的学习成本。直到7年后,才有竞争对手采用薄板铸造技术生产钢材。正是在这项新技术的助力下,纽柯逐渐成为美国第三大钢铁制造公司。
我们现在听起来,会感觉,艾弗森和纽柯的运气,简直太好了,一次下注,就押对宝了。其实,他们发展薄板铸造技术,并不是贸然下注,而是三思而后行的。下注前,他们认真评估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它会带来哪些竞争优势,将会如何改善纽柯在行业中的战略地位。下手之前,他们已经对薄板铸造技术,跟踪了好几年。
纽柯能够在薄板铸造技术上超越竞争对手,除了事前准备、认真评估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纽柯公司对冒险的态度。在纽柯,有这样一句格言,“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做得不好”。它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不要总想把策略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创新尝试通常都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应该尽早付诸实践,看看是否奏效。
这条格言其实是在鼓励试错。实际上,它的确导致了很多失败。艾弗森说,纽柯试行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计策,差不多有一半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失败中往往藏着成功的幼苗,刚才听到的薄板铸造技术,不就是源自纽柯的一次失败吗?
对于失败,艾弗森在书里还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他是这样说的,千万不要掉入“排除失败”的陷阱。风险这个词里,天然包含了失败的可能性,“要看到这个可能性,研究这个可能性,但是千万不能回避这个可能性。”
薄板铸造技术帮助纽柯超越了竞争对手,不过,这家钢铁巨头的发展,靠的可不只是一次技术突破。他们自己也知道,不能一招鲜吃遍天,所以,他们一直在开拓新技术,取得了各种创新成就。
比如,纽柯有一位吊车工发现,改进一下减震器的结构,就能提高运输产品的速度,运输一卷产品能节省六七秒的话,一年下来,就能节约很多时间。再比如,很长一段时间,纽柯生产钢铁的原材料都是废钢,这种材料价格波动很大,不利于稳定生产成本。纽柯就想大量生产碳化铁,它是废钢替代物中成本效益最好的。那时候,还没有人能做到,用比高级废钢售价低的成本,生产碳化铁。但是纽柯的工人们,通过不断试验,成功做到了量产碳化铁。碳化铁的商业化生产,不仅提升了炼钢的成本效益,提高了钢材的质量,甚至,还有可能让纽柯的钢铁生产工艺更加环保清洁。
听完了这些创新故事,你会不会好奇,纽柯明明是个钢铁公司,为什么却像个创新基地,有这么多新的手段和想法?是因为艾弗森特别懂创新吗?并不是,很多创新并不是出自他手,而是来自一线员工。那是因为,纽柯的研发部门非常强大吗?也不是。纽柯内部甚至都没有研究与开发部。那这些创新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就藏在纽柯的内部。
一说到纽柯的成功,人们要么把它归功到技术创新上,要么直接归结到艾弗森身上。那对于纽柯为什么成功,艾弗森自己是怎么想的?他在这本书里回答了,还说了好几次,不过,每个答案不太一样。我先给你捋一捋他都是怎么说的。
他先说,纽柯的成功秘诀就是“70%的文化加30%的技术”。他又说,工资、奖金、利润分成、其他福利,这些利益上的分配,是纽柯公司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他还说,纽柯的成功秘诀,在于“简单”二字,他们一直努力抛开大公司里复杂的东西,比如等级制度、官僚主义等。
这么多答案,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秘诀?其实,这几个答案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纽柯的企业文化。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企业文化,那就是“平等主义”。在纽柯,不是资本雇用工人,而是资本与工人之间的合作。艾弗森说,平等的企业文化,是维持进取精神的有效办法。而员工的进取精神,有助于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纽柯正是通过平等主义,用好了其他公司没用好的资源——员工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说,纽柯的企业文化,是紧紧围绕员工而展开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纽柯的企业文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先来看看纽柯的管理制度。艾弗森写这本书的时候,也就是1997年,纽柯已经排在《财富》500强前列,年销售额超过36亿美元。这么大一家公司,你猜他们的总部有多少人?几千个?几百个?都不对,只有22个。这么大一家公司,总部规模居然这么小。这其实是纽柯在管理上的一个特色,分权管理。
总部虽然小,但纽柯有不少独立部门。艾弗森写这本书的时候,纽柯有21个分部,各有各的总经理。总部对总经理的要求主要是这么一条,就是要通过自己管辖的资产,每年给纽柯带来不低于25%的回报。在大部分事情上,总经理们都享有无限的自由,他们可以独立采买生产原料,制定营销战略,确定生产指标,等等。做重大决策时,总经理们也不需要询问总部的意见,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来拍板。
比如,有位分部的总经理,想要采用一种感应熔炉来熔解废铁,其他分部的经理表示反对,但那位总经理还是花了一千万美元,弄到了感应熔炉。结果,这个设备除了拖累生产进度,没有别的作用。后来,一位新的总经理来到这里,直接拆掉了这个感应熔炉。
一千万美元,就这么打水漂了。听起来好像有点荒唐,但它能让我们看到,纽柯的分权管理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在实行。每个分部,几乎所有决定,都要靠总经理和员工去做决定。总经理要是不想把事情搞砸,就得依赖员工,善待员工。艾弗森说,在纽柯,经理和员工携手并肩,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长期生存。员工想过上好的生活,而经理们则要确保,未来10年甚至20年,公司都不解雇员工,员工的孩子们也能在这里工作。分权管理制度,把经理和员工的利益,牢牢地绑定在一起,那它对纽柯总部有什么好处呢?它能让纽柯在技术革新、生产速度、机动灵活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
除了分权管理,纽柯的管理制度,还有一个特色:管理梯级简单。一般的财富500强企业,都有8到12个管理梯级。而纽柯只有4级:总裁/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专业人员。没了,就这些。
更难得的是,不管纽柯的规模变成多大,管理梯级只有这些,艾弗森拒绝增加新的梯级。在他看来,过多的管理梯级,会削弱组织中的信息沟通渠道。在纽柯,如果一个人需要了解某个信息,他不需要给一位又一位秘书打电话,直接给知道这个信息的人打电话就行。如果增加了管理梯级,信息不仅会不畅通,还可能会在层层传达中走样。简单的管理梯级,利于信息的传播,员工的建议和信息,很快就能到达它们需要去的地方。纽柯公司会向员工分享全部信息,因为在他们看来,员工需要大量信息来进行自我提升,发挥聪明才智,做好本职工作。
说完了纽柯的管理体制,我们再来看他们企业文化中,另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高管的作用。
说起高管,人们都习惯了这样的安排,高管管理团队,指导员工。但是在纽柯,高管的主要工作,并不是管理员工,而是为员工服务。艾弗森认为,“经理的工作,主要是帮助自己管理的员工去完成不平凡的任务”。换句话说,在纽柯,不是员工成就高管,而是高管成就员工。
成就员工的前提是,要和员工搞好关系,这也是纽柯高管们的工作重点。在这一点上,纽柯公司总结了很多办法,比如,多和员工进行非正式谈话,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及时掌握一线的真实情况。比如,高管们会定期举行正式的民意调查,收集、倾听、认真对待员工的意见。再比如,他们会召开员工见面会,倾听员工的苦衷和建议。
艾弗森说,与员工拉近距离,重点其实不在于采用了什么方法,而是要凸显它们背后的意向:你想要跟员工打成一片。在艾弗森看来,“经理的权力来自部下。远离部下,就等于远离权力的基础”。在纽柯,分部总经理如果不懂炼钢,不会被开除,可要是他不能和员工保持好联系,就会因此离开。
为什么艾弗森老是强调让经理对员工好?纽柯不是倡导平等主义吗?为什么不倡导员工也要对经理好?道理很简单,生产钢铁的不是设备,而是工人。在纽柯,提升生产效益的灵感,往往不是来自高管办公室,而是来自一线工人。这也是纽柯企业文化中最后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员工的工作方式。
说起炼钢工人,大家普遍会觉得,他们是蓝领工人,工作时主要靠体力和经验,可能不常用到脑力或创意。但在纽柯,工人们常常开动脑筋改进工作。
比如,有一位纽柯员工叫蒂莫西,他看到,自己所在的分部,每年要花一百多万美元,去润滑和保养生产线上的螺旋装置。他发现,有一个设备,性能比螺旋装备更好,不需要润滑,还能减少停机修理时间。这个小发现,直接帮公司节省了一百多万美元。再比如,纽柯运输部的工人看到,公司的卡车拖挂车,不适合运输体型巨大的产品,他们就用手头的材料,制造了更合适的拖挂车。
为什么纽柯的员工会这么尽心尽力地改进工作?这就要说到,纽柯对员工的收入激励了。艾弗森写这本书的时候,纽柯7000个员工,是美国钢铁行业中薪酬最高的工人。1996年,纽柯工人的年平均收入,就超过了6万美元。他们除了能赚基本工资,还可以挣周奖,而周奖常常是基本工资的一到两倍。周奖奖励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小组。纽柯员工的收入与生产绩效挂钩,只要他们能和自己的班组好好协作,努力生产,就能拿到一大笔钱。而当人们尝到了奖金的甜头,就会向更高的奖金发起冲击。
艾弗森在书中说,激励人的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点:挣中等以上工资的机会、工作的稳定性、晋升的机会。如果一家企业无法提供这些,那么,再多的培训机会,再美的办公空间,也无法真正地激励员工。如果一家企业能够为员工做到这些,员工就会自发地向更高的产量发起冲击,主动发挥自己的才能。
艾弗森还在书中说到,现代企业中,最大、最可怕的一对矛盾是,经理因为责任重大而忧心忡忡,员工因为工作没有挑战性无所事事。其实,直到现在,这个矛盾也依然存在。
那么,怎么化解这个矛盾呢?艾弗森的经验是,彻底承认员工是公司进步的引擎,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员工不断提高业绩水平的环境。在一些公司,人们需要仰赖少数高管的天赋来完成关键工作,比如律所、咨询公司。但是在纽柯钢铁,组织的绝大部分“天赋”,都存放在那些身处一线、完成具体工作的人身上,员工的主见往往要比管理层的意见,更能促进企业的进步。
好,《以小博大》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纽柯钢铁原本是一家平平无奇的小公司,甚至一度濒临破产。但它后来不仅成为美国钢铁行业最大的生产商之一,还创造了连续几十年保持盈利的纪录。这个转变,离不开本书的作者肯·艾弗森,他反对大公司的官僚主义,喜欢小公司的活力,在管理中,十分注重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冒险精神。在他的带领下,纽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模式。
在这里,并不是总部指挥分部,而是分部自治;在这里,并不是高管指派员工,而是高管成就员工,仰赖员工的天赋;在这里,钢铁工人想要做好工作,不会遇到组织层面的束缚,他们只需要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协作力,就能获得超出行业水平的报酬。这样的企业文化,正是纽柯钢铁的成功秘诀,它为纽柯在技术革新、生产速度、机动灵活等方面,都带来了竞争优势,帮助其超过竞争对手,逐步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商业世界很流行一句话,“越大越好”,仿佛大就等于好,规模越大就会越成功。规模的确会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但听完了纽柯的故事,相信你一定发现了,大并不一定就等于好,小规模能带来好处,也能取得大成就。那是不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小就越好呢?在艾弗森看来,大规模带来的竞争优势,与小规模带来的好处,并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多选题,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它们都能为自己服务。换句话说,规模的大或小,本质上都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成为工具的主人,了解它的好处和局限,既能用好它,也能及时地把它放回到工具箱里。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就可以看到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纽柯钢铁是美国钢铁行业最大的生产商之一,连续几十年保持盈利,他们的成功取决于这里的企业文化。
-
在纽柯,不是总部指挥分部,而是分部自治;不是高管指派员工,而是高管成就员工;员工并不只是依靠体力完成工作,而是开动脑筋改进工作。
-
对企业来说,规模的大或小,本质上都是一种工具,既要能用好它,也能及时放回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