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与天为敌》 钱言解读

《与天为敌》| 钱言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与天为敌》,是一本探讨风险管理的历史渊源的著作。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怎么应对生活的意外是古往今来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挑战。这本书通过追溯历史,揭示了风险管理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脉络,能帮我们更好地认识风险,应对意外。

说到历史,我们经常会问,是什么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现代社会又是如何开启的?你可能听过很多答案,比如科学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等等,而这本书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风险管理。它认为风险管理的出现,让人们对未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人类对意外事件的探究不再是寻巫问卦、求神拜佛,而是通过概率统计把风险从模糊的概念变成精确的数字,用各种知识工具来应对意外。这就把人类命运从“老天爷”的飘忽不定、喜怒无常中解放出来,堪称划时代的进步。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会发现某种矛盾。一方面是人们大规模应用知识工具来管理风险,另一方面是神秘主义和超自然信仰广泛存在。比如,像星座、算卦、风水这样的神秘主义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流行;某些企业家、演艺明星等等,很喜欢请人看风水,找大师算命;甚至在某些国家的政治活动中,依然带有宗教的痕迹,比如总统就职要对着《圣经》宣誓,军队中会配备随军牧师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本书的观点,我们通常所指的意外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可以计算的“风险”,比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某种疾病的死亡率、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等等;另一种是不可计算的“不确定性”,比如一项投资是赔还是赚,一个人上了战场是死还是活等等。风险是对历史状况的总体统计,它是已知的、可以量化的;不确定性是面向未来的个体选择,它是未知的、不可量化的。对于风险,人们可以借助保险等金融工具来规避或对冲;但是对于不确定性,人们不能控制它的影响,很多人只好用神秘主义和超自然信仰来寻求安慰。

因为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差别,在如何应对意外的问题上产生了两种认知:一种认为,最好的决策要基于量化和数据,根据过往的事实所反映的规律来制定,它更多的是强调通过概率计算来规避风险。另一种则认为,历史不能决定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应对意外更多地要靠我们对未来的直觉判断,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这两种观念的分歧由来已久,从未弥合,却在彼此的否定和竞争中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彼得·伯恩斯坦,是美国著名的金融历史学家和财经作家。他在书中通过追溯人类探索风险管理的历史,展示了风险量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不同的应对原则。本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多次再版,被授予美国风险与保险协会纪念图书奖,是一本很有分量的经典畅销书。顺便说一句,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得到站内有一门《风险管理课》,它主要讲的是管理风险的各种金融工具;而这本《与天为敌》更多的是追溯历史、阐释原则,让读者从更高的视角认识风险,应对意外,因此非常值得学习。

接下来,我会结合这些内容,从两方面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来看,在人类应对意外的探索中,是怎么把风险的概念逐渐量化,并把风险和不确定性区别看待的。其次我们要看,在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哪些原则和方法更好地驾驭风险,应对意外。希望听完之后,你能看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别,对风险作出明智的管理,并且正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力争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找到发展的机遇。

首先我们来看,在人类应对意外的探索中,是怎么把风险的概念逐渐量化,并把风险和不确定性区别看待的。

按照这本书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以前,人们当然也能感知风险和意外,但那个时候风险没有量化、不可计算。因此风险被看作是上天的意志和神灵的安排,飘忽不定,充满神秘色彩。人们规避风险的唯一办法是向上天祈祷,向巫师问卦,用各种牺牲献祭来祈求平安。这几乎是所有文明都会经历的阶段。

那么风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量化和管理的呢?作者认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14世纪到17世纪。这个时期人们长期信奉的教条受到挑战,新的观点不断被提出,对科学和未来的研究充满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654年,有一个喜欢赌博又对数学感兴趣的法国贵族,向数学家帕斯卡发起一个难题挑战,请他计算一个关于两人打赌如何分配赌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找原书来看。总之,帕斯卡就这个问题和当时另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费马进行探讨,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最终发现了风险概念的数学核心——概率论。

那么概率论为什么能成为风险管理的数学基础呢?简单地说,它能把局部的随机性转化成整体的确定性。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对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作出数学上的确定判断,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甚至设计出规避风险的制度。打个比方,一个人遭遇车祸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生车祸的频率,是可以统计并大致推测的;一栋房屋遭遇火灾的风险也是无法预知的,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发生火灾的次数,是可以计算并且作出判断的。这就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到这儿我们得澄清,保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萌芽,但是它作为一个商业概念,直到18世纪才趋于成熟。比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某些职业的行会会组织合作社,由会员共同集资,万一哪个会员不幸身故,就可以向他的家人提供资助。这就是人寿保险的雏形。但是,要想大规模地推行人寿保险,就得对人口结构、预期寿命等数字指标做出更精确的计算,这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知识积累。

直到17世纪,出现了关于生命时长和寿命年金的理论。1662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格兰特出版了《关于死亡率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这本书,记录了从1604年至1661年伦敦人口出生与死亡的数据及相关研究。它涉及抽样方法和概率计算,成为统计学和社会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1693年,英国数学家及天文学家哈雷(就是准确预测“哈雷彗星”的那个哈雷),根据当时的居民死亡统计资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份生命表。它精确地列举了每个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反映了不同年龄的生命风险和分布规律,成为现代人寿保险制度的数理基础。

其实不光是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也一样。无论是海上运输的货物,还是城市发生的火灾,其保险机制都是保险公司通过广泛收取保费,用大多数未受损失的人缴纳的保费,补偿少数遭受损失的人。所以要正确地预测事故发生概率,合理地制订收费标准,才能让保费和事故损失的赔偿大致平衡,否则保险市场无法长期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大数定律、正态分布等概率知识的发明和进步,对商业保险的大规模应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要知道,保险虽然不能防止灾难发生,但它可以在灾害发生后提供补偿,帮助人们获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资源和信心,这对于建设一个安全、繁荣的世界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人身保险,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重病或意外身亡就会让全家陷入绝境;如果没有财产保险,高风险的远洋运输和国际贸易很难发展起来,许多投资大、周期长的大型工程也无法启动。总之,保险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繁荣,一个没有保险的现代社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当然,保险并不是风险管理的唯一手段,后面我们还会谈到金融工具的应用。按这本书的介绍,管理风险的金融工具有很多种,它们被应用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资产配置到公共健康,从战争博弈到科技发展,从粮食生产到商业保险。如果没有它们,工程师可能造不出横跨江河的大桥,农民的粮食生产会大大减少,天上没有飞机,太空旅行也只是空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把人类对风险的量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诞生,看作是现代社会的开端。

不过正像前面提到,对于如何应对意外,有两种观念。一种是相信,最好的决策必须基于量化分析,要根据过往事实所反映的规律来制定;另一派则认为,最好的决策更多地依赖对未来的直觉判断。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过去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当我们面临重大决定时,是参考过去的历史更重要,还是对未来的信念更重要?

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次对话。1703年,发现大数定律的数学家伯努利首次提出怎么从样本数据中推算出概率的问题,他在写给著名学者莱布尼茨的信中谈到,能否通过考察大量处于20岁到60岁的男子,找出不同年龄组的男子活得更久的概率。莱布尼茨对此并不看好。他在给伯努利的回信中写道:“大自然已经制定了规律,这些规律通过事件的循环往复体现出来,但这只适用于大部分情况。不管你在尸体上做过多少次实验,都会有新的疾病肆虐人类。你无法对未来的事物设限以确保它们一成不变。”

伯努利的倾向和莱布尼茨的回答,代表了客观量化派和主观判断派的观点。它们的分歧并没有随着概率论的诞生和风险量化技术的出现而得到弥合。因为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提出,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不同的概念,它们都需要我们去应对,但应对的模式不同。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家奈特,他把不确定性和企业家决策联系到了一起。

根据奈特在1921年提出的观点,风险是可以量化的,不确定性不能量化。风险具有大数定律决定的概率分布,因此是可以被降低和被保险的;而不确定性是偶发的、独特的,既没有先验概率,也没有统计概率,不能被降低,不能被保险。这也意味着过去的数据不能提供未来的信息,把事物过去发生的频率作为预测的基础是很危险的。奈特指出,企业家经常基于过去推断未来,但这种推断并不可靠,以至于他们的计划经常落空。在商业世界中,到处是企业盈利和亏损的波动,这说明不确定性会打破基于概率作出的预测。

正因为如此,没有人能预料企业家创新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历史数据也不能告诉企业家该做什么样的创新。关于这一点,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做过论证。他说,历史上关于马车运输的数据不能告诉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汽车;有关计算机市场的数据也不可能告诉比尔·盖茨发明视窗软件;同样,有关通讯的数据也不会告诉马化腾应该创造微信,否则发明微信的就应该是电信公司,而不是腾讯。正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张维迎认为,真正的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不可能基于统计模型,而只能基于心智模型,也就是他们的想象力、判断力和自信心等等。企业家能否作出明智的决策不仅取决于数据,更依赖人的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而言,关于市场前景、技术前景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想象力、判断力和行动力,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总之,人类对未来的探索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意外。概率和统计知识的进步,让一部分意外被量化成了风险,剩下的不可量化的部分,就是不确定性。在可以量化的领域,历史数据可以帮人们更精确地计算风险的概率分布,从而降低风险,规避风险。而在不可量化的领域,应对不确定性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敢于尝试、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在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降低风险,应对不确定性。

咱们先从个人的角度看如何防范风险。这里不能不谈到保险。保险的重要性似乎不言而喻,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对保险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保险业起步太晚,发展又快,出现了很多鱼龙混杂的状况,让人对保险业产生了抵触。这种状况应该转变。关于这一点,得到站内有一门《给忙碌者的个人保险课》,它的提醒很值得重视。

就拿生病来说吧,很多人都觉得,只要有钱,生病上医院去治不就行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一个人如果得了大病,不仅意味着巨额医疗费,而且很可能好几年没法工作,也就失去了收入来源。如果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险,很可能就要变卖家产、四处借债,导致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再比如,有些人做微型创业,雇的人不多,为了省钱省事,可能不给雇工上保险,或者用现金来补偿。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工伤事故,追究赔偿责任,也可能把创业者彻底打垮。

有些人忽视这种风险,觉得它们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正因为它们是小概率事件,才可能让人花很小的代价,在事发时获得巨大的补偿,这正是保险的意义。如果无视这种风险,就像一个人不带任何装备去爬山,万一有落石,砸到任何部位都容易让人跌落山谷。所以它提醒我们,要把保险看作是人生旅程的防守工具。在跨越人生这座大山的时候,我们不能只顾往上爬,还要注意不被突然滚下来的石头砸中掉下去。也就是别只想着工作、赚钱,还必须为自己配备适当的保险。

比如,你是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没有积蓄,也没有成家,那你暂时只需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只要配置医疗险和意外险就可以了。但如果你成家了,用积蓄买了房子车子,为了保障家人和财产的安全,可以添加重疾险、寿险、家财险和车险。再后来,如果你已经小有成就,收入也相对丰厚,想规划自己的养老以及孩子的未来,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在保障型保险的基础上再进行添加和调整。

总之,要想拥有一个健康、体面、安全的生活,需要做好保险方面的配置,避免生活因为某个意外崩盘。从青年、中年到老年,最好有一个系统性的安排,这样才能免除后顾之忧。

以上这些建议,主要是从现实利益来说的。这里还要补充的是,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我们也应该重视保险。按照《与天为敌》这本书的观点,人类对风险的量化以及风险管理工具的创造,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区别。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还不会用保险等金融工具来降低生存的风险,就等于没有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还生活在落后的古代社会。

这也涉及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应该如何降低或防范风险?答案是发展风险交易市场,推广各种金融工具。

前面提到,保险并不是风险管理的唯一手段,其他风险管理还包括使用期权、期货、股市等等。如果没有它们,工程师可能造不出横跨江河的大桥,农民的粮食生产会大大减少,天上没有飞机,太空旅行也只是空想。下面我就根据得到站内《风险管理课》的内容,以期货为例,来介绍金融工具是如何降低风险,并促进社会福利的。

今天我们谈到期货,你可能会想到黄金、外汇、大宗商品这样的词汇,它们经常在新闻里和期货联系在一起,显得时髦又复杂。但是要探究期货的起源的话,它的初衷很简单、很朴素,就是为了帮农民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打个比方,我们是一群以种粮食为生的农民,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辛苦劳作,就盼望着能有一个好收成,卖个好价钱。但是,每年的气候不一样,粮食收成不一样,市场行情也可能不一样。如果我们辛苦种了一年的粮食,收获的时候突然遭遇粮食降价,就会出现巨大损失,影响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那么该怎么办呢?期货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期货,就是在当下约定,将来以某个价格交付的商品。如果农民在播种的时候以期货的形式卖出粮食,就能规避价格变动带来的损失,免除生产的后顾之忧。

那么谁会愿意按期货的形式收购农民的粮食呢?首先是粮食中间商或食品加工厂。他们和农民一样也担心价格波动,不过他们担心的是价格上涨,那意味着他们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可能导致销售困难和利润损失。这样一来,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期货交易的诞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家石油公司想要规避油价下跌的风险,可以找到航空公司作交易对手,因为航空公司要规避的是油价上涨的风险。再比如,像华为这样的公司,通过出口商品换取美元,它会担心美元汇率下跌的风险;而像苹果公司,有大量商品在中国卖成了人民币,又会担心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原则上两家公司可以通过外汇期货,约定以某个价格来互相兑换人民币和美元。这样的交易虽然不能避免价格波动,但通过风险对冲,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降低了经济的整体风险。

除此之外,期货交易中还有投机者。前面提到,粮食期货的一般交易者是农民和粮食中间商,他们交易的目的是为了锁定价格、规避风险,并不指望通过价格波动来获利。但是如果价格真的上涨了,期货交易的买方就会额外受益,反之,期货交易的卖方会受益。这种盈利机会吸引了期货交易的投机者,他们既不生产也不消费,只是希望通过预测价格的走势低买高卖,从而获利。当然,前提是预测要正确。

你可能会问,这不是扰乱市场秩序吗?其实不是。按本书的看法,有投机者是一件好事。因为投机者的参与,增加了市场活跃度,否则期货很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交易者而无法运转。投机者的参与,本质上是跟一般交易者进行了风险交换。一般交易者买卖期货,是为了锁定价格,回避风险;而投机者不怕风险,反而希望在期货价格的波动中获利。由此可见,人对风险的偏好是有差异的。

而在作者看来,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如果每个人对风险的评估都一样,就会有很多冒险中蕴藏着的机会被错过。就像在有雷电的地方,有人看到的是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如果每个人都害怕闪电,不敢飞行,世界会怎么样?答案很明显——如果没有冒险家,人类的进步会慢得多,甚至不会取得今天的文明成就。金融市场的存在和投机者的参与,允许人们交换风险,因此支持和鼓励了那些愿意冒险的人。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像前面提到的《风险管理课》中谈到:风险管理的真谛,不仅仅是降低风险,还包括提高风险,在风险中博取收益。换句话说,现代社会创造的金融工具,允许我们按照自身需要调整风险。我们可以让风险变大、变小,或趋近于零,来满足自己的风险偏好,在提高自身效用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福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社会层面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建立一个完备、有序的金融市场。

说到这儿,关于如何应对意外的问题,我们已经有了部分答案。

就像前面提到,生活中的意外分为可计算和不可计算的两部分。对于可计算的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概率思维,通过保险等金融工具降低风险,趋利避害。作者在书中也说到,风险管理的精髓在于尽量扩大我们对结果有一定控制力的领域,同时尽量缩小我们绝对不能控制结果的领域。那么,对那些未知的、不可控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根据这本书和其他相关内容,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来供你参考。

一是乐观。通常我们提到不确定性,都会感到惶恐不安。但是按照前面的观点,不确定性是和企业家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从乐观方面看,因为不确定性,人类才有想象力;如果消灭不确定性,也就没有了创新和进步。所以不必对它过分恐惧。就像中文里的“危机”一词,寓意着有危之处必有机。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不确定性,更有可能发现创新和进步的机会。

二是自由。本书中提到,英语中的“风险”一词源于早期意大利语,原意是“敢于”。在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是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地接受命运。我们敢于采取的行动,取决于我们做选择时享有的自由。就像得到站内《老喻的人生算法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是对人类自由意志的赞美。每一刻你都有权利作出自己的判断,决定自己的人生,去和不确定性共舞。”

三是笃定。有一本书叫《升维》,作者提出用长期主义的价值观面对不确定性,也就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作决策。他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不存在蓝海、红海之分,我们无法选择海洋,只能选择做自己的舵手和坚持自己的目标。就像中国有一句古话:尽人事,听天命——把自己能做好的部分做到最好,剩下的就留给不确定性。

这就呼应了本书序言里强调的那句话:“我们对于未来,虽仍然敬畏,但不再惧怕。恶海行舟,大船破浪。”是何等的振奋人心呐!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在第一部分,我们通过追溯风险管理的历史渊源,介绍了概率和统计知识是如何把风险从模糊的概念转变为精确的数字,提高了人类应对意外的能力,造就了人类划时代的进步。并且阐明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是怎么把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概念区别开,并对风险管理进行深入探索的。

在第二部分,我们进一步介绍了在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防范风险,正确应对不确定性。重点是通过保险等金融工具,对可计算的风险进行规避,把风险调整到符合自身需要的程度上,以免除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以乐观、笃定的态度对待不确定性,力争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找到发展的机遇。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得到课程老师“老喻”的观点,来作为今天的总结。

他认为,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上,要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区分哪些是可计算的,哪些是不可计算的。简单地说,要分清两个概念:风险和运气。所谓风险,就是已知的不确定性,可以用概率来计算;所谓运气,就是未知的不确定性,任何人都无法预见。

对于风险,我们应该通过概率思维和细致计算,作出更理性、更明智的选择。而对不确定性,除了积极乐观之外,最好的态度是:当你赢了的时候,可以跟别人说“我运气真好”;当你输了的时候,别怪运气差,而是从技术角度去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趋利避害,并且不断更新自我,保持进步。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风险管理的出现,让人们对未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它把人类命运从“老天爷”的飘忽不定、喜怒无常中解放出来,堪称划时代的进步。

  2. 对未来的探索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意外。概率统计知识的进步,让一部分意外被量化成了风险,剩下的不可量化的部分就是不确定性。

  3. 对于风险,我们应该通过概率思维和细致计算,作出理智的选择;对于不确定性,则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以乐观笃定的创新精神去面对,力争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找到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