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述要》 陈子昂解读
《阳明学述要》| 陈子昂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子昂。
今天这期听书,我想为你分享的,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阳明学述要》。
所谓阳明学,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阳明心学。那什么叫做“述要”呢?说白了,就是讲述要点。所以,今天这期听书的主题,也可以说成是:“阳明心学怎么读?钱穆为你划重点。”
我们知道,在当下,阳明心学可以说是火得一塌糊涂。
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口号和金句,比如说“致良知”“知行合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些都来自阳明心学。
准确来说,这是一些来自阳明心学的思想碎片。这些碎片短小精悍,又充满哲理,所以总能快速击中时下人们的内心,或予人启迪,或使人振奋,或让人感动。
于是,在很多人心目中,阳明心学成了一门可以助力人生的学问。有人说,它可以抚平我们的焦虑;有人说,它可以治愈我们的迷茫;有人说,它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还有人说,它可以促成我们的成功。
那么,“完整”的阳明心学究竟“长”什么模样呢?它都说了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借着钱穆先生给我们划的重点,一起来一探究竟。
当然,仅仅3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自是做不到将阳明心学一口气说尽。但就像钱穆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若要将王学的深细曲折处一一剖示,自所不能;但王学之真着精神处,亦已扼要地显露。”钱先生这里所谓的王学,说的正是阳明心学。也就是说,这本书能为你做的,就是帮你拎出阳明心学的重点,并为你呈现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而我要扮演的角色,就是钱穆老师的课代表。我会帮你把钱老师划出来的重点,清楚明白地讲述给你听;遇到一些难懂的字句,我也会为你做进一步的翻译跟说明。
那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阳明心学。
在讲述阳明心学的具体内容之前,我想先跟你一块回顾一下,阳明心学是怎么来的。
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阳明心学是接续着两宋道学而来的,它进一步回答了两宋以来历代儒家学者所关心和热议的问题,是儒家学说发展到明代时,所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形态。
这是探讨阳明心学来历的一种思路。不过,要是沿着这条思路讨论下去,恐怕就会牵扯出很多儒学内部的争论和“黑话”。因此,我今天更想跟你分享的是另外一个视角:阳明心学怎么来?它从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那儿来。
没错,我想先来跟你聊一聊王阳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钱穆老师说,如果不了解王阳明,就没法读懂阳明心学。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若忘了他的实际生活,空来听他的说话,将永不会了解他说话的真义。”
咱们听书之前解读过两本关于王阳明的书,一本叫《王阳明传》,讲述的是王阳明的整个人生;另一本叫《青年王阳明》,则是侧重展现王阳明在学成之前的一番曲折经历。有兴趣的话,欢迎你进一步去了解。这里,我主要是想跟你分享钱穆老师对王阳明人生的回顾和评价。
钱老师的评价,简单来说,就两个词,执着、跳脱。这听着像是一对反义词。
为什么说王阳明执着呢?因为王阳明从小就立了一个大志向,要做圣贤。为了他的这个志趣,他可以在结婚当天,跟道士聊天聊到忘了回家。为了学习儒家的格物致知,他能够在竹子前面整整坐了七天,直到把自己的身体给熬垮了。这是执着。那为什么又说他跳脱呢?那是因为他不同时期执着于不同的事情,一会儿儒一会儿道,看着很像在反复横跳。
不过,在我看来,王阳明的这种执着和跳脱,本质上是归于统一的。这表明了王阳明是一个在认真生活的人。因为认真,所以极其执着;同样因为认真,所以在察觉到“当下生活不对劲”的时候,他会坚决回头,故而显得跳脱。
也就是说,王阳明是怀抱着极其饱满的热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但是不巧的是,迎接他的热情的,却是无数的打击。他先是被贬官,而后又屡被造谣和中伤,其间多次跟死亡擦肩而过。所以,别看王阳明的人生好像跟开了挂一般精彩,如果代入其中,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他的处境是极其凶险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阳明心学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所以,王阳明才会说,自己的学说是从“百死千难”当中得来的。
也正因如此,要理解阳明心学,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义逻辑的把玩上,而必须投入实际的生命经验来加以感知。
前面我们说,钱穆老师认为,要读懂阳明心学,就必须先了解王阳明的人生。钱老师的提醒还有下半句,他是这么说的:“若空听了他的说话,又忘了你自己当身的实际生活,那便更不会了解他说话的一番真义所在了。”也就是说,在钱老师看来,想要读懂阳明心学,除了要了解王阳明的人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记着你自己的人生。
这大概可以说是学习阳明心学之前的“阅读须知”吧。
好,讲明了阳明心学的来历,也强调了“阅读须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阳明心学的具体内容了。
按钱老师给划的重点,我们主要是来聊聊阳明心学的几个关键词。
钱老师总共列出了7个关键词,分别是“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谨独”“立志”和“事上磨炼”。在钱老师看来,以这7个关键词,就足以勾勒出阳明心学的大纲来了。
当然了,要逐一听完7个关键词的讲解,还是蛮辛苦的。所以,我帮你将它们整理成了4个部分,分别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磨炼”和“立志”。当然,剩下的3个关键词我也不会漏掉,我会把它们放在这4个部分里头,更融贯地来为你讲述。
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一部分,“致良知”。
根据前面所讲的“阅读须知”,要讲阳明心学的关键词,我们就必须回到王阳明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去。
所以,我想先请你思考一个有关人生的问题:在你看来,我们做人的道理,应该去哪儿求取呢?
我想,最符合我们直觉的答案,可能是向外求取。比如说,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生命体验,就是当我们人生遭遇困惑和迷茫,希望在思想上获得一些指导的时候,我们求助的对象,一般来说是两类,要么是书本,要么是他人。而这两者,其实都属于外在的对象。
那么,向外去求取做人的道理,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我说一点个人感受哈,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可能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给你说出相反的道理,你要相信谁呢;再比如说,明明从别人那里听到一堆道理,听着你也能被说服,但你就是觉得没有解决你的困惑,所谓“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那该怎么办呢。而如果你是一个较真的人,你想通过获得足够广泛的知识,从而得出最好的道理,那么请问,学海无涯,何时又是个头呢?
王阳明就是一个较真的人,他反复地接触各种学说,并且曾盯着竹子看了7天,说到底,他就是在追求“天理”,追求一个学做圣贤的最好途径。结果,他屡屡碰壁。
最后,他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我们人心本有的良知,就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天理不需要到心外去求。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振奋,毕竟我不用再去问别人了,我的良知就能帮助我做判断,这多省事儿!其次呢,是怀疑,你又是凭什么说我的良知就能够知道一切呢,这会不会是没有什么依据的鸡汤呢?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那你不妨来听一听王阳明是怎么说的。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别着急啊,我给你翻译一下。王阳明是说,良知只是一个分别对错的心,而所谓的对跟错,只不过就是你人心的喜好跟厌恶罢了。这乍一听很不靠谱啊,难不成我喜欢什么,什么就是对的;我讨厌什么,什么就是错的吗。
但其实,王阳明这里说的好恶,不是咱们个人的好恶,而是人心普遍且更本真的好恶。比如说,人都喜欢活着,都喜欢被爱,那你帮助别人活着,去爱别人,这就是对的事情;反过来,就是错的事情。
再进一步,很多生活当中,我们依据不同情形而设计出来的用来规定对错的道德条目,其实都是根据人心的好恶去推演出来的,其最终的根据也是在于人心的好恶。就比如说,我们都会把孝敬父母当作是天理,那是因为孝敬父母其实是我们本心的自然流露,我们的心本来的喜好就是如此。
所以反过来讲,遇到再复杂的情况,即便是你没有见过的情况,没有先例的情况,只要你能老老实实地根据你的良知去办事儿,你就能知道应该怎么恰当地应对。同样的,遇到一些别人想要强加在你身上的道德要求,你也可以用良知去判断,这些道德要求,是真的符合天理,还是只是一些僵化的教条。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王阳明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王阳明很喜欢引用孟子的一个说法,来说明我们人心本有的良知。他说,我们看到小孩子掉到井里去,立马就会生出恻隐之心。他还接着说,小孩子好歹是我们的同类,但我们即便是看到鸟兽哀鸣、草木被摧折、瓦石被毁坏,也会相应地生出不忍、悯恤和顾惜之心。
可见,这样的良知是根植于我们的天性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良知是一种当下的反应。我们看到小孩掉到井里,产生了恻隐之心,这不是经过严密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而是一种本真的自然流露。
当然,你可能会说,那有人可能生性就是比较冷漠,他看到这种事情,会无动于衷,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就没有良知呢?要王阳明说的话,当然不是,那只是他的良知被遮蔽了。良知人人都有,它是一个“大”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但人除了良知之外,还会有私欲。这个私欲一起来,我们就有了自我跟世界的区隔了,我们的心变“小”了,我们的好恶变成了小我的好恶,良知自然也就遮蔽了。
所以说,所谓“致良知”,就要去除这种私欲的遮蔽,来光复这颗人本有的“大”心。
那么,要如何“致良知”呢?
这里,就需要提到另外两个关键词了,就是所谓的“诚意”和“谨独”。“诚意”就是对自己诚实,不要欺瞒自己的良知。那“谨独”呢,可能我们更熟悉的说法叫“慎独”。王阳明把这里的“独”理解为“独知”,就是说要注重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去用功。因为是自己所独知,所以更容易做到“诚意”,这里便是诚的萌芽。
好,到这儿,关于“致良知”的部分就大体说完了。最后,我猜你可能还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如果我“致良知”了,我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心里是明白的,但我就是做不到跟随我的良知去行动,怎么办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得进入阳明心学的下一个关键词了,这个关键词相信你也很熟悉,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个词,可以说是阳明心学当中最出圈的词之一了。一般我们是这么理解“知行合一”的:所谓“知行合一”,是一种倡导,也就是说,你的“知”跟你的“行”应该“合一”,你知道了就应该去做,你要把认知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当然,反过来,你也只有实践了,才能收获真正的认知。
这么理解不能说错,但还没有说到王阳明口中的“知行合一”的本质。那么“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
在阳明心学里,“知行合一”其实并不是一种倡导,它就是一个事实。没错,是个事实。“知”和“行”它本来就是“合一”的。
诶,那就奇怪了,明明“知”和“行”是两码事,很多人就是苦恼于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就是做不好。你怎么能就说“知”和“行”本来就是“合一”的呢?王阳明的大弟子徐爱,也拿这个问题问王阳明。徐爱说,我们人都知道得孝敬父母,但有的人就是做不到,这不就证明了“知”和“行”是两回事吗?
王阳明说,不对,“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没有人是明白了道理却不去做的。你不去做,那就只能证明你不是真正地明白。王阳明举了个例子,叫“好好色,恶恶臭”。翻译过来,就是喜欢美色,讨厌臭味。这都是人的本能。不得不说,这些例子还是挺接地气的。
什么叫喜欢美色上的知行合一呢?王阳明说,当你看到美色的时候,你立马就会心生喜欢。看到美色,你是收获了一个“知”了;而立马心生喜欢,就是一个“行”了。你不是看到美色之后,还要去刻意立个心来喜欢。同样的道理,你闻到臭味以后,也是立马心生厌恶,而不是还要专门立个心来厌恶臭味。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呢?这就是真正的“知行”,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不曾分开。你说你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那你有没有像“好好色,恶恶臭”这样地懂呢?如果没有在心上获得真切的体认,那不能叫懂,顶多叫会口头转述别人说过的道理罢了。
王阳明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好像还是把“知”“行”分开来说了。但是他紧接着又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也就是说,你说了“知”,这里面本身就包含了“行”;你说了“行”,这里头本身也包含了“知”。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真义。
不过,王阳明又对他的学生们强调,你们不要以为我说“知行合一”,是在做一些纯语义的辨析,不是的。最重要的是,你们要领会我的“立言宗旨”,知道我这么说是为了什么。如果你们知道我这么说是为了什么,那你们继续说“知行二分”,我也不拦着你;而如果你们不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整天念念“知行合一”,也没有什么用。
也就是说,就像前面所说,王阳明讲学,从来都不是教虚空的概念,他要我们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所以,聊完了“知行合一”,我们再来回看“致良知”。什么叫真正的“致良知”呢?真正的“致良知”里头本来就包含着行动。如果你所谓的“致良知”里面缺失了行动,那就是“知行二分”了,“知”和“行”被私欲所隔断了,自然就不能称得上是“致良知”了。
好,说完了“致良知”跟“知行合一”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就清楚了,“致良知”不是在心里面想想就好,而是必须要落实到行动当中去的。
那么,下一个问题,我们说“致良知”是在我们的心上去下功夫,而不是去追求外物,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要屏蔽外界的一切,把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都往里收呢?
显然不是的。王阳明有一句话,叫“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诶,王阳明也讲格物,格物的重点在于“致其良知”上,但又不能离开了外在的事物。甚至王阳明拒绝这种所谓“内外”的分法,他说“心何尝有内外?……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
到这里,咱们又引出了钱老师给咱们划的下一个关键词,叫“事上磨炼”。
那什么叫“事上磨炼”呢?为什么说心没有内外呢?王阳明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讲到这儿,我先给你讲一个王阳明很有名的故事,叫“游南镇”。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有一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去南镇游玩,他朋友就指着眼前的一朵花问他,说:你总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你看这花,它就在这深山里面自开自落,跟你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不是说“心无内外”吗,他还说过“心外无物”,所以他朋友就拿这个来诘难他,说你给我解释解释。那王阳明怎么解释的呢?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就根据这段话,来批评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但钱老师说,王阳明这段话,看着很像那种极端的唯心主义,但他其实没有在真的在否认花自己的存在。他在讲的是一个“感应”,也就是你心跟这个花的感应。
那什么叫感应呢?我们可以通过王阳明的另一段话,来把它讲清楚。王阳明曾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这个听着好像也很唯心。但是他下面接着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的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的深?”这里说的就是感应了。他不是说没有了我的灵明,就没有了天地,他说的是没有了感应。没有人的灵明,没有人的心来感应和呈现,就不会有天地万物的样子。
这里我自己再补充一句我的理解啊。就好比说,我们现在感知的世界是如此这般,但如果拿掉了我们的视觉,世界就失去了画面;拿掉了我们的听觉,世界就失去了声响;而如果拿掉了我的心、我们整个的意识,那我们所感知到的那个如此这般的世界,是不是就不见了呢?所以,从感应的角度来说,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在我们的心之外。
反过来,王阳明也说,“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也就是说,如果我的心里是空的,没有感应到任何东西,那我的心也就等于不存在了。其实这跟前面所谓的“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是一个道理。心也需要有天地万物来供他感应。“同归于寂”的“寂”,说的就是失去了感应,而不是客观上的就没了,不存在了。
所以,王阳明的结论是:“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就是我的心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是感和应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看,自然就是心外无物,自然也就无须给心做个内外之分了。
说这么多,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呢?钱老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还是王阳明和弟子的对话。
话说有一天,弟子陈九川问王阳明,说:老师,我想通过静坐来屏蔽脑子里的杂念,但老是做不到,越屏蔽这个念头越多;我还想收收心,但老有事情来干扰,搞得我也收心不了,这可怎么办呢?
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的呢?王阳明说,你怎么可能做到让念头完全都不出现嘛,你又怎么可能做到屏蔽各种事务呢?除非你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我们不要去屏蔽念头,我们只要让这些念头来得正就好;我们也不用去屏蔽事务,只要不被它们牵着走就行。
王阳明这段话,其实说的就是“事上磨炼”。“致良知”不是在那里悬空地想想想,而是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去做工夫。
那要怎么在事情上做工夫呢?这里又有一段对话。弟子陆澄问王阳明说,如何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呢?王阳明回答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在人情里。”王阳明说的是,人生在世,所碰到的事情无非就是人情事变,但是,事变其实也可以被归到像喜怒哀乐这样的人情里头。这里的人情,说的是人的情绪、感受。
换句话说,什么叫“事上磨炼”呢?“事上磨炼”就是磨炼我们良知的感应,而到最后,其实就是在磨炼我们的情绪状态。
在书里,钱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还是前面那位王阳明的弟子,陆澄。说有一次,陆澄收到了家书,得知家里的孩子生了重病,瞬间他就变得忧心忡忡了起来。王阳明得知这个情况之后,就告诫他说,这个时候刚好就需要你用功了,所谓“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
光看这么一句话,咱们可能会觉得王阳明有点不近人情了吧。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相信在当时,王阳明肯定也会表达自己对陆澄孩子的关心,只是说的那些话,被记录者给省略了。那王阳明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醒陆澄,要“事上磨炼”呢?
我想,这大概也跟王阳明自己的经历有关。我们前面说了,王阳明这辈子遭受了好几次重大打击,他自己也是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去磨炼并光复自己的良知本心的。他深知,在面对大事的时候,尤其是在我们的情感产生重大波动的时候,去磨炼良知有多么的重要。他就曾经批评过这样一种现象,说有人平时没事的时候,看着好像没啥问题,但是一遇到大事,整个人就完全扛不住了,这其实就是工夫不到位。
当然了,所谓“事上磨炼”,不等于说要把我们的感情完全给磨掉。王阳明想说的是,凡事都得有个度。他说,就像遇到父母去世这样的事情,人们自然是十分悲痛的,但如果为此痛不欲生,把自己也给弄垮了,那就是过度了。我们所谓的“事上磨炼”,就是要让自己有个恰当的分寸。当然,他也强调,这个分寸不是我们去强行规定的。“人心自有分寸”,只要你能不被私欲所绑架,良知就会让你晓得分寸在哪儿。
好,聊完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磨炼”,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部分,“立志”。
这部分比较短,我本来想把它融汇在前面的部分一块讲,但后来发现还是必须得单独拿出来。
那什么叫“立志”呢?我们现在讲立志,一般都说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比如说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是立志;我十年以后要在我的行业达到某个高度,这也叫立志。
不过,王阳明所谓的“立志”,是有特指的。没错,他的“立志”指的就是他小时候的志向,叫“读书学做圣贤”。而且,他的“立志”,也不是随便竖个flag,而是往后余生就一心扑在这件事情上了。
那为什么要“立志”呢?王阳明说,“立志”是非常要紧的事情。有人学问没有长进,主要问题就是没有“立志”,因为没有这种真切的愿望,所以学起来才会三心二意。
对于那种什么“我坚持不下来”之类的话,王阳明是这样说的:所谓坚持不下来,就是立志没做好。他又拿好色举例子,他说你看那些好色的人,他就没有说什么我好色但是我坚持不下来这种话,原因也很简单,他这个好色的心是很真切的嘛。
好,讲完了“立志”,那关于这本《阳明学述要》的重点内容,我也就为你分享到这儿了。
最后,我想跟你聊一聊我自己读阳明心学的一点感受。
说实话,我人生中第一次注意到王阳明,主要是被他的人生故事所吸引。在当时的我看来,王阳明就是一个存在于真实历史当中的爽文男主,他既狂又强,学什么会什么,他陷入过绝境,却又能逆风翻盘,最后达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超高难度成就。
那什么是阳明心学呢?我那会儿其实并不了解。我只是模糊觉得,阳明心学里头应该会藏着王阳明成功的秘诀。正是带着这样一种认知,我开始去阅读王阳明的语录。
当然,越读王阳明,我就会越意识到,自己此前对王阳明产生了多大的误解。阳明心学并不关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王阳明评价圣人的维度,从来都不包括能力有多强,事业有多成功。他说,圣人就像金子,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圣人,我们得看成色,看他纯不纯,有没有杂质,而不是去看他的斤两有多重。换句话说,我们看的是人格的塑造,而不是能力的大小。同样的,他提倡“致良知”,这里的“知”主要也是跟人格的塑造、身心的安顿有关,而不是等同于一切的知识。
王阳明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虽然成功永远只能属于少数人,但是阳明心学,绝对是可以属于所有人的。
那最后的最后,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最喜欢的来自王阳明的金句,叫“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历史上的圣贤都已经过去了,他们也许面目模糊了,甚至他们留下来的文字也被涂抹得面目全非了,但是不怕,我们有一位能够伴随我们一辈子的老师,那就是我们内心的良知。你说说,这不就是属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最大的福音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自己最喜欢的阳明心学的金句呢,如果有的话,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好,以上就是我想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也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地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要理解阳明心学,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义逻辑的把玩上,而必须投入实际的生命经验来加以感知。
-
王阳明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虽然成功永远只能属于少数人,但是阳明心学,绝对是可以属于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