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尊徽文化解读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 尊徽文化解读
关于作者
铃木大拙,日本禅学大师,他持续向西方世界宣传禅学,让禅学及东方的思想文化在现代西方广为流传。在他的解读下,东方古老的禅学,影响了西方许多重要的人物,如哲学家海德格尔,心理学家荣格,甚至“苹果之父”乔布斯。西方重要的思潮运动,如“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也都将铃木大拙的思想奉为经典。
关于本书
本书是铃木大拙汇编了他过去发表的,适合西方读者阅读的,关于禅学的初级内容的文章。在他整个禅学体系中,这些文章属于入门读物。铃木大拙建议,在阅读他其他论著之前,可以先从这本《禅学入门》开始。据说,乔布斯醉心于禅学,也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核心内容
“禅”是一种神秘主义,取决于人的个体经验和直观认识,人们在打破二元对立的逻辑后,就能抵达世界和生命的本真。在铃木大拙的讲述中,禅宗历史中令人费解的名言警句、公案故事,被逐一拆解,成为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话语。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铃木大拙禅学入门》,这本书大约有10万字,我会用3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在禅的观念体系里,人们只有打破二元对立的逻辑后,才能抵达世界和生命的本真。
本书作者铃木大拙是日本禅学思想家,被称为“世界的禅者”,他持续向西方世界宣传禅学,让禅学及东方的思想文化在现代西方广为流传。
那么铃木大拙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西方乃至世界要听他说禅?这就不得不提铃木大拙的一项独特优势:他会英文。在学禅之前,他是学校的英文老师,而且他禅学底子厚实,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20岁左右就跟随日本当时著名的禅师学禅。他上学时还选修过哲学课,接触了西方哲学、思想文化。
更重要的是,铃木大拙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他能够将东方的思想学说以西方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在东西方不同的思想体系中自由切换,寻找到相通之处。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他在解释禅宗或佛教的原理时,经常使用西方人熟悉的词语、逻辑和案例,比如引用圣经中的例子,信手拈来梭罗等作家书中的句子。
铃木大拙的这种能力和他个人经历有关。他曾在美国连续待了11年,为一家出版社做东方学说论著的翻译和校对工作,在此期间,他将《道德经》等东方论著翻译成英文。之后他回到日本,进入高等学府做禅学思想的教学工作,这进一步加强了他普及禅学的能力。他用英文写了许多论著,都成了西方人亲近禅宗的入门阶梯。
当然,还有一点是他活得足够长,活到96岁,这也确保了他的思想对西方发生影响能够持续大半个世纪。这本《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出版于1973年,是铃木大拙汇编了他过去发表过,由英文写成、适合西方读者阅读的,关于禅学的初级内容的文章。在他整个禅学体系中,这些文章属于入门读物。铃木大拙建议,在阅读他其他论著之前,可以先从这本“禅学入门”开始。据说,乔布斯醉心于禅学,也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这本“禅学入门”在写作时面向的是西方读者。西方从地理上,指的是欧洲或美国。在铃木大拙活跃的二十世纪初期,相对于东方,西方代表的是发达的经济、科学技术、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等等。不过,放到今天来看,如今的东方人,也都是在现代文明下长大的,从小接受的也是西方体系的教育和思维训练,也都是从学习数理化、英文一路成长起来的。这样一来,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就不局限于西方读者,而是可以扩展到对禅学、佛教没有基础的普通大众了。
“禅”最早诞生在印度,后传入中国,结合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成为“禅宗”,在唐朝时,又传入日本。禅宗最早在日本并不发达,直到宋代时,一位日本和尚两次来中国学禅,将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的临济宗带回日本。临济宗以单刀直入、使人顿悟为特色,恰好当时掌握日本国家实权的北条氏对禅宗热情信奉,甚至皈依了禅宗,于是禅宗越来越兴盛,逐渐融入并植根在日本文化和精神的方方面面中。
这样一种古老而悠久的东方思想,为什么会借由铃木大拙这个日本人传递到西方,并且在西方产生了持续影响?为什么西方许多重要的人物,如哲学家海德格尔、心理学家荣格,甚至是乔布斯,都受铃木大拙影响?为什么西方重要的思潮运动,如“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都将铃木大拙的思想奉为经典?
原因之一是铃木大拙生逢其时。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从一个原本落后封闭的东方国家,通过明治维新而迅速现代化,还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日本迫切希望得到西方现代国家的认可,获得平等地位,战争获胜代表的是日本现代化程度以及国力提升,而输出文化则是向西方国家显示,日本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也有着足以傲世的文化艺术和思想。文化输出自然需要阐释者和宣传者,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在日本,就有冈仓天心去波士顿美术馆工作,用英文写《日本的觉醒》、《茶书》等书,有铃木大拙在西方演讲宣传东方禅学。如果将时间的维度进一步延展,后来铃木俊隆在美国传教、建立禅学院,杉本博司在纽约开古美术店、做摄影展等等,都可以纳入这一脉络。
如果把文化输出看作是日本主动去接近西方世界,那么,在二战后,西方世界也敞开了怀抱,主动拥抱了东方思想。战争造成的创伤引来世界性的迷茫,西方开始怀疑,他们一直信赖的科学技术、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是真的为人类带来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毁灭整个人类,他们试图从东方,从自然和精神的层面,来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意义。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爆发了,运动的领袖金斯伯格、凯鲁亚克等人都是狂热的禅宗爱好者,而他们手中拿的就是《铃木大拙禅学入门》。与此同时,西方的知识分子也在试图寻找西方和东方在思想上的接壤点,荣格为铃木大拙作过序,而海德格尔干脆说:“如果我对铃木大拙之言没有领会错的话, 这正是我在我的全部著作中一直想说的。”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铃木大拙是如何来进行“禅学入门”。
这本书一共有九章,归结起来,是对禅学三个根本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禅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禅不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认识学禅过程中一些神秘的方法,如开悟、做杂活等等。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禅是什么?在铃木大拙看来,禅不是可以用一句话定义的,所以在这本书里,他用描述和类比的方式告诉我们:禅,是一种神秘主义,它无法用逻辑去分析,坚持的是一个人的心自在无碍,禅是依赖于个人体验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
禅这个字,大家都熟悉,但解释起来很难。查汉语字典,把“禅”分为动词和名词,动词的“禅”,解释为梵语“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坐默念;名词的“禅”,解释为“佛教有关的事务”。这种解释方法,说了就像没说,很难让人明白,而且,也不准确。
禅为什么难以解释呢?因为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像“数学”、“化学”这样的概念,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并且,禅又是一个佛教术语,佛教有自己的体系和词语。解释禅,很难绕过佛教,很难不用佛教词语,如果将禅解释为佛教宗派中的一种,从禅在印度的诞生、一路发展壮大、从中国传到日本等角度来分析研究,或许能够有效且完整地阐释禅的概念,但普通读者未必能明白。
所以,铃木大拙一开始就开宗明义,他不准备将禅学放在佛教中去谈,也不准备从佛学发展的历史去谈,毕竟印度的大乘佛教就是一颗种子,而禅学,包括东方佛教,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了。
禅难以定义的另一个原因,是禅一直强调的是“心传”。“心传”,字面理解就是用“心”去传,不依靠语言或文字,一切都在心里。从中国禅宗第一个公案开始,禅就强调“心传”。公案在禅宗里就是古代高僧的轶闻,师徒之间充满智慧的对话。这第一个公案大家也都熟悉,“拈花微笑”。
说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召开说法大会,众人献上一朵金婆罗花给佛祖,佛祖拈起花,给众人看,却一语不发,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唯独摩诃迦叶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世界、包含万有的精神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但其中的妙处难以用文字言说,我一直在琢磨,传给谁好呢?现在,有了决定,传给摩诃迦叶。”
禅在印度是“心传”,在中国也依旧如此,从达摩起,一连传了五代,到了大名鼎鼎的惠能,因为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举成为了禅宗接班人。惠能不识字,最早与佛结缘是听别人诵念了半本《金刚经》,后来拜入弘忍大师门下学禅,每天做的也都是杂活,干了八个月,就创作出那首著名的偈语。惠能学禅,并没有什么系统的学习过程,更不会像我们现在大学里那样,大班小班授课,或者是导师带着读、带着学。惠能学禅,全凭“心传”。之后禅宗也是这样,公案里记载的,多是徒弟问师傅问题,师傅也不回答,操起棒子就打,被棒打了几次之后,徒弟自然就悟了。“禅宗棒喝”成为一个著名的学习方法。
事实上,铃木大拙自己学禅,也是“心传”的方法。根据他回忆文章中的说法,他跟着禅师参禅四年,某天晚上回房途中,他见到月光洒在树上,心中忽有感悟,我看见了,就是这!月光下的树叶,像我一样,通体透明。铃木大拙就此开悟。
不过,铃木大拙向大众宣讲禅学入门,并不用“心传”方法。在这本书中,他解释禅学,用的是“描绘”的方法。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一个人从没有见过大象,要跟他介绍大象,往往会用“描绘”的方法,先从局部开始,比如大象有很长的鼻子,有巨大的耳朵等等,一点点勾勒出大象的全貌,
铃木大拙面对那些从来不了解禅,不了解佛教,对东方只有粗陋简单印象的西方受众,也只能采取“描绘”的方式,从西方受众熟悉的知识里,经验里,寻找词语,一笔笔勾勒出“禅”的原貌。
他先做一些类比,用西方人熟悉的概念来甄别,比如禅是哲学体系吗?禅中能看到东方哲学的具体化,可是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那禅是怎样的呢?禅不是一个以逻辑和分析为基础的体系,它是逻辑的对立面,反对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二元对立,简单来说就是非此即彼,比如“男与女”、 “善与恶”、“新与旧”、“保守与开放”等,都是一种二元对立。格林童话里对“小白兔”与“大灰狼”的定义,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矛盾的状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这是禅和哲学等西方现代学科的区别。禅学中著名的一句话,禅无定法,说的就是禅不以知性分析来对普罗大众开示。
那禅是宗教吗?禅很像宗教,却没有通常宗教的仪式和规矩,也不敬拜神。禅寺中的菩萨造像,在禅学看来,只是木头石头,和花草树木没什么两样。禅是一个人的精神,禅相信人的自性清净和善,禅坚持的是心自在无碍,要求人去感知周遭来认清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去执着于“神”是谁?“神”又在何处?禅也不执着于一切宗教习俗。
禅宗里也没其他宗教常见的,那些弟子信徒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著名的禅学大师们经常留下一些有违戒律的轶事,为后人津津乐道。比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佛教其他宗派的清规戒律,在禅宗处被一一打破。
禅是一种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这个词,是西方受众容易理解的词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无法去解释,逻辑无法分析论证,故称之为神秘。禅的别具一格在于它的神秘,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本身,是在行住坐卧中体会生命的实相。
许多著名的公案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节。弟子问师父,佛法是什么?师父也不作声,就竖起一根指头,朝他晃一晃,弟子顿时开悟。对于禅门外的读者,特别是西方读者来说,师父指头晃动,弟子幡然醒悟,其中蕴藏了玄妙无穷又无法解释言说的神秘。可跨入禅学之门后,就能试着去理解,竖一指也只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件琐事。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铃木大拙用描述和类比的方式告诉我们:禅,是一种神秘主义,它无法用逻辑去分析,坚持的是一个人的心自在无碍,禅是依赖于个人体验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铃木大拙用西方读者熟悉的语言,比如宗教、哲学等同禅进行比较甄别,一笔笔勾勒出禅的大致样貌后,他又继续回答了关于禅的第二个问题:禅不是什么?
禅不是虚无主义。对禅有了一些了解后,我们会发现禅学中经常强调“空”、“无”。类似的词语和观念很多,仿佛禅学就是“非此,非彼,非一切”,于是,很多人就认为禅是一种虚无主义。铃木大拙首先批驳的就是这个概念。
那么,空是什么?空是空性,是虚无。很多人都熟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篇就提到了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佛教基础的读者,也能从字面上理解意思。色显然和空是对立的,如果色是花花世界中各种缤纷,是肉眼能够看到的各种物质,而空就是虚无。色即是空,说的就是,一切肉眼能够看到的景象都是虚无。
如果禅止步于此,可能就会沦于一种虚无主义。可禅不是,色即是空的同时,空即是色。这就是“空”的第二层意思,是消除二元对立。公案也有许多例子,比如中国禅宗的创始人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遇到了梁武帝,梁武帝问他,如何是佛教第一义,他回答说,廓然无圣。意思就是说,大悟之境是没有圣人凡人区别的。日本的公案也是有类似的例子,有弟子问禅师如何摆脱生死?禅师说,“此处无生死。”
逻辑,是西方人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但禅宗却总有与这一切相违背的论述。比如著名的禅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既然是空手了,怎么又把着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又能骑着水牛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一个硬币掉在地上,朝上的不是正面就是背面,其实这种正面和背面,是人赋予的概念。
而禅强调的是“空”,色即是空,倡导人们应该抛弃这些语言和概念,回到事物本性去。就像硬币,不去区别字和花,都视为硬币的一面,那就没有所谓正反。如果执着于二元对立,就会深陷在非此即彼的逻辑中,空手就无法把锄头,步行了也就无法骑水牛。人们看到的是万事万物的区别和对立面,就产生了执着,既看不到生命的实相,也束缚了心灵的自由。虽然二元逻辑也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但我们完全可以有别的方法,比如禅学坚持的,就是超越二元逻辑,消除分别心,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不再为凡人圣人而执着,不再为生死烦恼。
禅为什么和逻辑主张的不同呢?一方面,就像刚才说的,逻辑充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错误认为逻辑就是生活的一切,人们离开了逻辑就无法继续生活。但禅反对这种认识,禅认为生活被逻辑限制了,生活是属于心灵的。
另一方面,逻辑是有自我意识的。最简单的例子,日常生活中,人们做好事,尽管自己未必意识到,但这背后也有伦理逻辑,可能是为了获得人们夸赞,拥有良好的评价,也可能期望未来能换来更好的福报。而禅厌恶这种想法。禅认为,生活是一种艺术,人的行为都应该是忘我的,自然而然的,也是自由的,这种状态,就像某位禅师所说的那样,“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里游鱼,忘却水为性命。”
打破了逻辑,超越了二元对立之后,遇到的会是什么呢?禅认为,打破了是与非的对立之后,抵达的是真正自由的生命。听上去还是很玄。事实上,世界和生命的本真,绝对真理,这些都是不可名状的。为什么呢?就像前面所说的,人们习惯通过语言、逻辑、概念去理解生命本真,但站在禅的角度,这些都是靠不住的,生命本真只能依赖感受、体悟。这就是禅宗中所说的“不立文字”和“心证”。
铃木大拙的禅学在西方盛行一时,某种程度上也是之前我们所讲的,西方在关注东方时,发现根本无法按照欧美思维模式理解东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等一切,而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东方的思想。就日本来说,也就是渗透在文化生活方方面面之中的“禅”。所以,西方重视禅学,或对禅学有兴趣,是在认识“东方”的前提之下的。
另一个现实的因素是,当时的西方渐渐发现自身思维方式的局限,强烈地转向东方,去寻求脱困之路。禅学打破二元对立的学说,恰好满足了西方这一需求。西方人乍听之下“匪夷所思”,继而慢慢品味到其中的智慧闪光。人的固有的思维体系被打破之后,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仿佛沙漠中的饥渴而绝望的人突然找到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前后反差,增大了欣喜的程度,就让人有一种习禅能获得无穷妙用的感受。可事实上,东方人初遇西方现代科学文明时,也同样认为西方优越,也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等 ,是解救落后东方的真理和良药。
所以,在理解铃木大拙的禅学时,我们也应该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打破固有思维,更多的是一种解放思想的思维训练。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铃木大拙为我们进一步解释了“禅不是什么”。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来谈一谈如何习禅。铃木大拙谈论如何习禅,并不是在教授人们如何修禅。他谈的还是认识的问题,如何去理解认识习禅中的一些方法,特别是通过参详研究公案来习禅。
一个人从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心智就在逻辑二元论的限制和严格训练下运作。他或许从未想象也拒绝去想象,二元对立是可以打破或超越的。禅宗采用的方法,就是把他丢进两难里头。他会发现,通过以往的逻辑,他是无法走出来的,唯有超越逻辑,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他才有机会走出来。公案起的就是这个作用。
在公案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类似的故事,有僧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师是达摩,他从印度来中国,传来的佛法究竟是什么?赵州禅师答,“庭前柏树子。”“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是公案中的老问题和热点话题,换作其他禅师,同样的问题,有了不同的回答。有的禅师回答说“日里看山”,有的回答“臭肉招苍蝇”,有的禅师的回答是“不东不西”,还有一位禅师更狠,有人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把人当胸踢倒在地。
如果我们前面没有对禅学讲解和论述,那这些公案里禅师的回答和做法,看起来都令人难以理解。当我们明白了禅学是要打破二元对立进入生命本真时,我们就立刻明白,这些公案中禅师们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或是干脆操起棍子猛打怒喝,实际作用都是突然地打断提问者的思考逻辑。“咦?我好好求教你问题,你为什么不好好回答还揍我”。提问者接着会产生犹豫、怀疑、困惑且恼怒,在不知道如何突破那堵看似无法穿越的墙时,他的整个人格、内在意识、深层的本性,会一起努力去冲破公案的铁墙,最终打开心灵未知领域。就知性而言,这就是一次冲破了二元逻辑的重生,感受到禅学的神奇美妙。
禅学中经常有类似的比喻,比如渡海之舟,公案就是那乘载人渡海的船,是帮助人到达对岸的工具。公案提供了一种场景,是一种启示,而真正抵达禅,则需要悟。顿悟更不好理解,顿时明白了,开悟了,禅宗里经常有类似的故事,因为师父的一句话,或者一棍子,弟子突然明白了,就此悟了,而悟了之后就一念成佛了,甚至拥有了神力。
心理学家荣格还写过一篇《开启西方心灵的禅学》,来论述“悟”到底是什么。在文章中,他试图搜寻西方人熟悉的概念来做甄别,结果发现悟既不是领悟,也不是感应到了神明开示,西方世界里几乎找不到类似的经验。公案里记录了许多开悟的经验,这些对于西方人来说,神奇而荒诞。
比如书中写了这么一个公案,一个年轻僧人问赵州禅师,我刚刚开始学习禅学,希望能得到禅师的指点。赵州禅师没有接他的话茬,而是问他,吃过粥了吗?年轻僧人回答,吃过粥了。赵州禅师说,那把钵洗了去。这个故事听上去,就像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嘿,吃饭了吗?”但是,年轻僧人却在这一问一答中,顿悟了。
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公案没有继续说,铃木大拙也没有说。要说什么是顿悟,铃木大拙只说,顿悟了之后,你就能见到二元论限制下无法见到的全新世界。顿悟之前,可能像迷失在沙漠中的旅人,顿悟后,你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且,就顿悟来说,还非得本人去体验去印证,不能依靠他人。如果运气好了,人到哪儿都能顿悟,看到一叶一花,听到只字片语,或不小心跌了一跤,或者像铃木大拙本人那样,见到月光下的树叶,就想到了自性清净,开了悟。
概括来说,激发悟的途径,除了公案制造两难场景,打断思维逻辑外,也就是去日常生活中感受,感受生命,感受自然。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生活劳作也是修禅的重要体系。一千多年前,中国的百丈怀海禅师,就有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的是一天不劳动就一天不得饭吃,提倡每个人每天都要劳作。
我们能看到,禅寺里僧人修禅,劳作生活是重要的部分。铃木大拙用心理学来解释,体力劳动是调节因久坐不起而心智昏沉的最好方法。就像俗话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人的身体和心,总不太能协调在一起。可人在体力劳作时候,为了让自己少出些力气,一定会去动脑筋,想办法把活儿快些做完,身心就有效结合在一起了。这恰好迎合了习禅的目的,人专注了,也就止息了那些妄念。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铃木大拙,他是将东方哲学的精粹推介到西方的重要人物,他在西方持续宣传禅学,影响深远。
其次,我们依照铃木大拙的方法,去认识禅。我们了解到禅的特征,它是一种神秘主义,不依靠分析和论证去认识,取决于人的个体经验和直观认识。禅倡导的是,当人们在打破二元对立的逻辑后,就能抵达世界和生命的本真,而那一切无法用言语去描绘,无法用固有的概念和逻辑去分析,只能用心去感受去印证。
最后,我们又了解了一些禅学的方法,比如公案,一种场景制造机,把人瞬间丢到两难的场景中,逼迫人走出超越逻辑,而抵达悟。又比如日常劳作究竟是如何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止息分别心和妄念,如何参禅悟道的。
撰稿:尊徽文化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