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哈希解读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是美国作家罗伯特·波西格。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你几个问题。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那么一瞬间,想要挣脱当下的约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远行?在学习时,你有没有费解过,怎么应对突如其来的大脑宕机时刻?在工作时,你有没有思索过,怎么才能达到一种更好的、“人事合一”的状态?在做选择时,你有没有纠结过,是该听从内心的声音,还是服从外界的期待?

今天,咱们就来跟随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踏上一段说走就走的心灵之旅,并从中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出版于1974年,距离现在已经快五十年了,但是长年位居很多国家的畅销书榜单上,全球累计销量早已突破千万册,还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虽然这本书名气很大,但很多人都没有亲手翻开过它,因为它很厚,很多地方也不太好理解。没关系,今天我们就用半个小时,一起来翻开这本书,看看它到底讲了些什么。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讲的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作者跟他的儿子克里斯,还有朋友沙德兰夫妇一起,骑着摩托车,来了一次横跨大半个美国的旅行。伴随着旅行中的种种经历,作者开始整理自己一生中那些重要的哲学思考,也可以说是“禅思”。其中很多禅思是借着修理摩托车这个场景来讨论的,所以,书名才会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那么,这么一个简单的主线,为什么能让这本书畅销几十年、火遍全世界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里面探讨的哲学问题,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都需要去面对、去思考的,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人要怎么走出思维困境?人怎么才能把自己手里的事情做好?人要怎么处理自己跟外部世界的关系?等等。

不过,这并不是一本严肃、专业的哲学论著,而是作者对于自己前半生的大量哲学思考的一个梳理,是他与读者的一场平等的精神对话。也正因为是这样,几十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不断地,从与作者的这场跨时空交流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书里的一些金句,到今天,还时不时会有人引用,比如,“能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还有,“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还有那句最出名的,“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其他一些,我们在后面也会讲到。

有不少名人都是这本书的忠实粉丝。比如NBA传奇教练菲尔·杰克逊在执教公牛队时,曾送给每位球员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希望他们通过读这本书找到最佳竞技状态。物理学家霍金说,一些人把他写的《时间简史》,跟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这让他感觉很荣幸,他希望,《时间简史》也能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那样,能引导人们去主动探索那些更为深远的人生智慧、宇宙规律。

不光是他们,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杰出人士,他们的个人书单里,都有这本书的身影;一些火箭科学家、技术大牛,甚至把它奉为自己的“枕边书”,时常向人推荐。如果说,在目前市面上的所有书籍中,有一些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社交资本的话,那么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无疑算是其中的一本。

今天的解读,我会分为三条线,带你层层深入地了解这本书。

第一条线,我们向外探索,来一场“身心的远行”。过程中,我们会跟着作者一起,骑上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感受这趟旅途本身为他带来的种种启发。

第二条线,我们向内追问,来一次“思维的求索”。过程中,我们会讲到,作者在这本书里,花了最多的篇幅去探寻的一个哲学概念——良质。

第三条线,我们将内外结合,揭开作者本人的真实人生经历,并看到,这趟旅行是怎样帮他完成“自我的发现”的。

好,那么首先,我们就先来跟作者一起,发动摩托车,踏上这场横跨了大半个美国的骑行之旅。

作者跟儿子克里斯,还有朋友沙德兰夫妇的这趟骑行,发生在1968年。通过书里附的线路图,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从美国中北部的明尼苏达州出发,一路向西,到了美国的西部海岸,然后又沿着西海岸向南部骑行了一段,一直到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总共骑行了18天17夜。

如果只是想要从明尼苏达前往旧金山,他们完全可以坐飞机,或者坐汽车。但作者说,只有骑摩托车,才能让你真正地身处景致之中,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感受到身临其境的震撼。这一路上,他们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飙过车,也抛过锚;走过州际高速路,也骑过乡间的小道;穿过广袤的森林,也爬过带雪的高山;住过正规的旅店,也体验过野外的露营。用作者的话说,“旅行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有意思”。

作者把这趟旅行,称为一场“肖陶扩”(Chautauqua)。“肖陶扩”是什么意思呢?这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运动,类似于户外拓展锻炼。人们在野外露营、旅行的同时,会举办一些教育集会、演讲、讨论,等等。而作者之所以把自己的这趟旅行,也称为是一场“肖陶扩”,是因为他在旅行中,也时不时地跟儿子进行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讨论,也在不断地梳理着,对于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一些哲学思考。其中的很多思考,都是由维修摩托车这个场景引出的。

比如,作者发现,自己和朋友约翰·沙德兰,在维修摩托车这件事上的看法很不一致。当摩托车坏了,作者会很自然地去找买摩托车时附送的小工具箱和使用手册,自己修车;但约翰却很不喜欢自己修摩托车。而且,不光是摩托车,就连他家漏水的水龙头,他也不愿意修,只尝试过一次,没成功,就放弃了。

后来,作者领悟到,问题不在于摩托车,也不在于水龙头。问题在于,约翰和他的妻子,排斥科技,无法应对科技的产物。就连他们的绘画和相片里,都完全没有跟科技有关的景物。作者发现,在约翰和他的妻子看来,这些来自科技的力量,正在试图泯灭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把大家变成同质化的群体。所以,他们只能消极地抵抗,一有机会就逃进乡野。这也是他们踏上这场摩托车旅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作者认为,这种对科技的逃避,只是一种自欺的行为。问题不在于科技本身,而是在于人如何处理跟科技的关系。这就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句,书里非常有名的话——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也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也就是说,人与科技的关系,不取决于科技,而是取决于你的心境;你的心是安定的,科技就无法干扰到你。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摩托车”不仅象征了科学技术,也象征着更广泛的、所有客观的外部存在。所以,很多人认为,书里在探讨修理摩托车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探讨人如何与科技相处,也是在探讨怎么样更好地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更好地处理自我跟外部世界的关系。

那么,作者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还是回到修理摩托车这个场景,在作者的指引下,推开几扇,书中的哲思之门。

先说书里提到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把两种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交替来使用。

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到普遍性的结论。比如说,我们发现,摩托车在路上碰到了坑洞,发动机就熄火了;之后,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就没有熄火的情形。这样反复几次,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是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

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如果你了解摩托车的构造,就会知道,喇叭是受电池控制的,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

要解决常识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观察,还有已经掌握的事物规律,不断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个过程,就是作者认为的科学方法。怎么交替运用呢?具体来说,你可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按照六个步骤来梳理信息:

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可以是“摩托车熄火”。

第二,导致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比如,道路坑洼、化油器堵塞、油箱油位过低、点火器烧坏、顶杆断裂,等等。先把它们都写下来。

第三,按照刚才假设的原因,挨个去想可以用什么实验来验证。

第四,根据你自己目前掌握的事物规律,来预测实验的结果。

第五,观察实验的结果,看看哪个符合你的预测。

第六,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找到导致摩托车熄火的那个真正的原因。

这跟很多大学里做实验作业、写研究论文用的方法很像。但我们现在的目的不仅仅是写作业、写论文而已,而是准确地思考。这种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准确地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会误入歧途。

还有,在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卡住”的境况。比如,修理摩托车的时候,尝试了以前常用的方法,却怎么也修不好;解一道题,解到一半,怎么也想不出来了;在工作中做一个方案,做到某一个环节突然没有思路了,等等。

这里,作者教给我们的,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应对“卡住”这一类情况的重要原则。

首先,要正确看待“被卡住”这种状况。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很糟糕,但作者认为,不是这样的,这反而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因为,我们看很多修禅的人,采用打坐、调整呼吸等一系列方法,就是为了让心灵腾空杂念,成为一个“空杯”。而你在被卡住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其实就是处于这种“空杯”的状态。你在这种时候想到的方法,会远胜过你满脑子杂念时所想出来的方法。所以,就像作者说的,“不要逃避被卡住的情形,它是达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灵状态”。今后,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被卡住、陷入思维困境的情况,也可以对自己默念这句话。或许就能把一个,原本以为的困境,转变为一个获得思维突破的机会窗口。

另外,书里还提到一个原则,就是时刻提防“价值的僵化”,这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走出“被卡住”的状况。“价值的僵化”,就是指,固守着以前的价值观,因此无法从新的角度衡量事物。比如,在维修摩托车的过程中,你本来认定了,熄火的原因就出在点火器这里,结果在这一处鼓捣了半天还是不行,你的思维可能就会“卡住”。这时,如果想要找到新的线索,你就需要先摒弃旧的观念,把目光从点火器上挪开。“如果你一直坚持自己原来的看法,就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即使它就在你的眼前。”

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抓猴子的故事。南部印第安人在抓猴子的时候,会先在一个椰子顶部开一个小洞,把椰子里面清空,放一些米进去,然后用绳子,把这只椰子绑在一根木头上。猴子为了拿到米,就会把手伸进去,但是因为椰子顶部的洞很小,所以它一旦握住了米,就很难拽出来了。这样一来,村民就能顺利地把它逮到笼子里。

这个方法之所以管用,就是利用了“价值的僵化”。猴子一心只盯着白米,就忽视了,其实对它来说,自由才是更重要的东西。而陷入价值僵化的我们,其实就相当于是,落入了跟猴子类似的思维陷阱中。

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境了,你就需要去评估,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价值的僵化”,也就是,是不是一直执着于一种思路。如果是的话,就需要慢下来,重新审视过去你认为重要的事物是否仍然重要。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把心静下来,静静地注视你的问题,就像在钓鱼的时候,静静地注视着鱼线一样。只有当你像这样,静下来之后,才能发现鱼线的幽微颤动,才能偶遇从前未曾发觉的灵光。

好,刚才我们是在跟着作者向外探索,感受到了他在这趟旅途中的所见所想。接下来,我们向内追问,走进整本书里,作者最为重视的一个哲学概念——良质。良好的良,质量的质。

在书里,良质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一个叫“斐德洛”的人。你会发现,作者在旅途中,时不时地就会追忆起这个人。他说,这个人非常有智慧,但也非常孤独。他没有亲密的朋友。总是一个人去旅行。周围的很多人会觉得他很冷漠,没有感情;但在追逐真理这件事上,他又非常狂热。

斐德洛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良质”。这是一个他自创的哲学理念,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专业术语。从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斐德洛试图从天文、物理、哲学、宗教等多个思想体系里去寻找这个“良质”,作者也把这些思考的过程,记录了下来,这些内容穿插在了书里将近一半的章节里。

那这个良质指的是什么呢?书里并没有给良质下明确的定义。更准确地说,斐德洛拒绝给良质下定义。他认为,良质,既不存在于主观,也不存在于客观;既不属于唯心主义,也不属于唯物主义;既不属于理性,也不属于感性。总之,因为他本身就反对这些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所以,他也反对用二元世界里的任何一种类别来定义良质。他认为,它是独立于心和物以外的第三种实体,会在主观和客观交会的一刹那出现。

在作者的回忆中,斐德洛经过大量的哲学思辨,最后发现,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道”,可以作为跟良质互通的一个理念。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可以说得出、讲得清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而在斐德洛看来,可以明确给出定义的良质,也不是绝对的良质。说白了,他的意思是,对于良质这个哲学理念,一旦我们自认为讲明白了,其实反而是偏离它了。

那么,在今天的解读里,我们有没有办法去探索一下良质的内涵呢?还是有的。统计学家乔治·博克斯曾经说过:“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一些是有用的。”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是,针对每一个事物,其实都有无数种解释模型,每一种解释都有它的道理,但都不完备,都不是终极的答案。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了解的解释越多,就相当于看到了这个事物的更多侧面,那么你离事物的真实面貌就越接近。所以接下来,我跟你说说,目前我所看到的,比较主要的几类,关于良质的理解。

有的人顺着我们前面提到的,老子的“道”这个概念,把良质解释为,所有一切的源头,万物的开端,世界运行的规律。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斐德洛确实说过,他所提倡的良质,“就是这里所谓的道,是所有宗教的原创力……是所有知识的源头,是一切的源头”。

还有人顺着我们前面提到的,书里对于人和科技的讨论,把良质解释为,它是人能够接受技术并且拥抱技术的关键。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斐德洛看来,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懂得关心的人。而反科技的人并不想去关心科技,也就不可能在科技中洞悉到良质。良质跟关心,是一体两面的。

如果刚才这两种理解,你听得有点晕,没关系,下面这种理解更具体、更好懂一些。那就是,良质是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存在的一种,对于“好”的追求。相比于前两种理解,支持这一种的人更多。比如咱们得到平台上的何帆老师,就是持有这种理解的。还有,良质的英文原词是quality,直接翻译是质量、品质的意思,而良质,是中文译者加工后的措辞。“良”,就是“好”的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书的中文译者也是认为,良质跟对“好”的追求有关。

对于这种理解,我们在书中也能找到一些依据。比如,在透过工作谈良质的时候,作者说:“你必须对工作的品质有某种感受,你必须能判断什么才是好的,这一点才能带你前进……它是你与基本的现实,即良质,接触之后产生的直接结果。”还有,他提到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一次演讲。杜鲁门在讲政府的计划时说:“我们会尽力去尝试……如果这些不管用……那么我们就试试别的方案。”在作者看来,杜鲁门就理解什么是良质,他如果不喜欢现状,就会去寻找更好的方法,而不受限于教条主义。这里的关键在于“更好”,更好就是良质。

那我们怎么能在工作或生活中感受到良质,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呢?

首先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这听起来没什么稀奇,但作者强调说,这一点很重要。他一直保留着一本来自日本的自行车说明书,里面写着:“要组装日本制造的自行车,首先需要内心平静。”作者说:“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能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

就比如,一个维修摩托车的老手,根本就不会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指示去做。他会全神贯注于手上的工作,边做边取舍,他的动作和机器之间也自然地会有一种和谐感。他手中的机器,会跟随着他的思想一同改变,最终也达到一种正常、平静的状态。而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做好手头的工作,也需要放下急功近利的追求,放下想赶紧结束工作的情绪,只是专注于手中的事情,享受过程本身,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内心平静”的一个重要含义。

除了内心平静以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关心”。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良质跟关心,是一体两面的。书里认为,人必须对手头做的事情有关心之情,才能感受到良质。

比如,拿维修摩托车这件事来说,你为了修理摩托车,去学习摩托车的构造,学机械动力原理,然后去找到它的病症,对症维修,最终让摩托车恢复如初。这件事的结果很好,但它本身并不是良质;你在维修摩托车的过程中,因为对摩托车的关心,不断去精进维修技能、不断追求更好的结果,这种状态,才是良质的一种体现。

不光是维修摩托车,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就像书里说的:“单纯到磨一把菜刀,缝一件衣服或是修补一张坏掉的椅子,它们背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者很丑陋。”而因为有良质的引领,人们才能一步步向上、向好,把自己手里在做的事情变成一种艺术。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工作不再枯燥,也能让你自己变成一个更有趣的人。

这让我联想到了作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这本书里的一套理念。他说,人的驱动力分为三种,第一种驱动力来自基本的生存需要;第二种驱动力,来自外在的奖励或惩罚;第三种驱动力是内在动力,来自内心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愿望。

如果人只有第一种,生物性驱动力,那跟动物就没太大区别了;而第二种驱动力因为来自外部奖惩,人无法控制,所以经常容易受挫;只有第三种驱动力——内在动力,才能让一个人获得源源不断的满足感和快乐。

而书里的良质,就很像这第三种驱动力——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你对一件事真心实意的关心和喜欢。它们会让你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做修理摩托车这样的小事,都能沉浸于过程本身,沉浸于探求“更好”的乐趣之中。

刚才讲的,关于内在动力的这部分,是我自己在感受良质这个理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点感悟。就像我在前面说的,这本书的妙处之一就在于,不同的人读了之后,经常会得出关于良质的,不同的感悟。我也非常推荐你,亲手翻开这本书,读一读书里面关于良质的哲学思辨,发掘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好,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说完了书里的两条线。第一条线,是向外探索,讲的是作者在摩托车旅行中的所见所想;第二条线,是向内追问,讲的是作者一路上对“斐德洛”这个人,还有他的“良质”思想的追忆。

而到了书的后半部分,这两条线逐渐融合,处在摩托车旅行中的作者,逐渐意识到,原来“斐德洛”就是自己,是接受精神病治疗以前的自己。他曾经在探寻良质这个理念的过程中精神崩溃,被送进医院接受电击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他忘了过去,“斐德洛”消失了,后来在旅行中才逐渐找回。所以,这场摩托车旅行,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一场,自我发现之旅。

这里插几句。虽然,这本书作为一本自传体小说,里面的情节、思考基本都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完全把书里的讲述者“我”当作作者本人。比如失忆的这个情节,就是作者的一种艺术处理。现实中的作者虽然也接受了精神治疗,但是并没有失忆。

这里,我们是时候了解一下在现实中,作者罗伯特·波西格的人生经历了。他从小就很聪明,15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大学。后来,他去参军,驻扎在韩国,由此接触到了东方的哲学思想。后来,他在印度系统学习了东方哲学,之后又回到美国继续学习,并在大学里担任了教职,这个时候,是1958年,他正满30岁。

然而,此时的他,心里充满了痛苦与躁郁。因为,在这些年的经历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分裂,也对“心与物”“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等等这些西方推崇的二元对立观念,感到困扰。所以,他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方法,能弥合这些分裂的二元世界,我们前面所说的“良质”,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出的一个哲学理念。

在苦苦思索这些的同时,他患上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1963年起,他接受了电击治疗,医生们向他的脑部导入交流高压电,连续二十八次,每次0.5到1.5秒。这个过程,“杀死”了曾经的他,也就是书里提到的“斐德洛”。

“斐德洛”这个名字,出自柏拉图的《对话集》,这里面的斐德洛是一个爱好哲学、敢于表达的雅典青年。在书里,作者说,斐德洛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狼”,不过后来,在这本书的二十五周年纪念版的作者手记里,他纠正了这个错误。斐德洛真正的意思是“极其聪慧的”或“光芒四射的”。

作者后来说,这本书里的斐德洛,跟旅行的讲述者“我”,是两个心灵在争夺同一个身体。这两个心灵对于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

斐德洛是被知识价值所支配的人。他根本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他,一门心思追求他认为重要的真理,但这是不被社会主流所理解的。因此,他在社会上被消灭了。

而书里的讲述者“我”是一个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支配的人。有斐德洛的教训在前,他可不想再接受电击疗法,不想被这个社会所孤立,所以,他的很多思想只会写在这本书里,而不会讲给跟他一起旅行的儿子,或者沙德兰夫妇,或其他的什么人。

在斐德洛眼中,讲述者是一个懦夫。他背弃了真理,去换取社会的接纳。但是,斐德洛很多思想的碎片仍然存留在讲述者的脑中,这就是冲突所在。在这场长达18天的摩托车旅行中,作者心灵中的斐德洛,在努力对抗着懦弱的讲述者。而作者的儿子,克里斯,也在努力寻找着那个记忆中的,曾经的父亲。在旅行里,随着作者一点点拾起曾经的思想碎片,随着他跟儿子的一场又一场的对话,正直的斐德洛终于战胜了一直试图逃避的讲述者。

在书的最后,儿子克里斯问作者:“你那时真的疯了吗?”得到的回答是“不”。这个时候,回答他的,不是讲述者,而是斐德洛。克里斯知道,这是自己在整个旅途中,第一次和他失散已久的父亲再次对话。作者身体里两个心灵的冲突终于消失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斐德洛说道,“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好,到这里,我们分三条线,为你讲解了这本书里的重点内容:

第一条线的主题是“身心的远行”。沿着这条线,我们向外探索,跟随作者一起,徜徉乡间,穿越树林,感受山顶的清风、谷底的溪流,同时也伴随着旅行中的种种见闻,去摘取那些关于自我,关于外部世界的点滴思考。包括,怎么看待人与科技的关系,怎么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还有,怎么应对思维卡顿的情况。

第二条线的主题是“思维的求索”。沿着这条线,我们向内追问,梳理了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个哲学探索——良质。这并不是一套严谨的哲学理论,作者也并不是想要给我们讲什么道理,这只是他对于自己过往思考成果的一个记录。在他看来,西方文化中推崇的二元论,像是一把刀,把一切都分割成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等二元的世界,但这样的划分是错的,就类似于,人在看风景的时候,人和风景不是分离的;人在做工作的时候,人和工作也不是对立的。而良质,就是作者试图用来弥合这些二元世界的一套哲学理念。作者认为,人只有内心平静,并且真正关心自己在做的事情,才能感受到良质,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

第三条线的主题是“自我的发现”。沿着这条线,我们将前面的内外两条线相结合,看到,在旅行的过程中,作者体内的两个心灵在不断争斗,而最终,勇敢探求真理的斐德洛,战胜了一直在迎合社会、不敢表达的讲述者,作者也完成了对于真实自我的回归。

除了这些之外,如果我们跳出这本书本身,还能看到第四条线,那就是,这本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独特文化。

前面我们提到,这场旅行,发生在1968年。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喧嚣不安,在越战的影响下,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同时,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崛起;富裕的社会表象之下,贫困与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种内忧外患,价值混乱的社会现状,很多美国青年开始反抗社会主流,反抗理性的、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追求和平、自由、返璞归真。所以,这一时期的美国,在文学上,出现了以克鲁亚克、金斯堡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流行文化上,出现了嬉皮士、公路电影,等等。

而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所倡导的“良质”,同样是反对物质主义,反对名利这类世俗的成功标准的,但同时又在精神上超越了嬉皮士的那种颓废的“自由”。人们能从良质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方向,一种对“好”的追求,这是值得人们为之奋斗的。所以,在那个年代,它成为新文化的标杆,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好,如果听完今天的解读,你萌生了翻开这本书,一探究竟的兴趣。我也非常推荐你,点开听书文稿末尾的电子书,亲身去感受其中的哲思与风景。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有些吃力,或者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也请不要气馁。因为在书里,作者所描绘的,人的灵性成长之路,正是这样的。他把人的灵性成长,比作是在登山。他说,其实登山并没有唯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登上了山的人,就有多少条路。在登山的过程中,要以自身的状况决定速度,不要着急。你每爬一步,不要总想着要爬上山顶,要学会享受沿途中的发现。比如,这里有片锯齿状的叶子,这里有块松动的岩石,这里能看见山顶上的雪,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事。就像书里说的,“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的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好,今天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制作的金句卡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摩托车”不仅象征了科学技术,也象征着更广泛的、所有客观的外部存在。书里在探讨修理摩托车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探讨人如何与科技相处,也是在探讨怎么样更好地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更好地处理自我跟外部世界的关系。

  2. 良质是独立于心和物以外的第三种实体,会在主观和客观交会的一刹那出现;要想感受到良质,除了内心平静以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关心”。

  3. 这本书里的斐德洛,跟旅行的讲述者“我”,是两个心灵在争夺同一个身体。这两个心灵对于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