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爱情笔记》 邓一丁解读

《爱情笔记》| 邓一丁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邓一丁。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书《爱情笔记》。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哲理小说,书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叙”的部分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议”的部分是作者关于爱情的思考。

我知道今天点进来听这本书的朋友里,应该有不少是冲着“爱情”这个话题来的,但我选这本书来解读,首先是因为这位作者。阿兰·德波顿是位什么样的作家呢?如果用一个比较感性的说法,我会说,他是我书架上的一位好朋友。前些年有本书叫《我书架上的神明》,书中汇集了中国当代的七十二位学者,每个人说几本影响自己人生的好书,多半是各领域大师们的名著。阿兰·德波顿大概算不上这类“书架上的神明”。他的书太好读,谈论的话题也太接地气了。而我说他是一位书架上的朋友,大概还算恰当。他的笔锋犀利,谈吐幽默,常常三两句话就点破了一个人心里隐秘的想法。读他的书,我常常觉得他比我更能体认我的感受,理解我的处境。

阿兰·德波顿这种体察人心的能力,大概跟他受过的学术训练有关。他先后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学过历史和哲学。在这以后,他本打算在哈佛大学继续进修哲学,拿下博士学位,却中途放弃了。因为到这时候,他已经明白了如何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人生问题,也知道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家。德波顿说,他知道自己首先不是诗人,也不是小说家,因为他“发明”不了虚构的人物;他也做不来学者,因为不想过墨守成规的生活。他真正要做的是一个随笔作家。

在西方文学的系统里,随笔是一种比较小众的文体。它的奠基者一般被认定为16世纪的法国作家蒙田。关于蒙田,得到听书解读过一本《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感兴趣的话,欢迎你去听一听。德波顿非常欣赏蒙田的《随笔集》。在他看来,蒙田代表了随笔作家的理想,他既能抓住人类生存中的重大主题,又能用话家常的亲切口吻来讨论这些主题。如果一个随笔作家写一本关于爱的书,那他或许会涉及人类爱情的历史和心理学知识,但他更多地是用一种个人化的笔调来和读者对话,就像和朋友谈心。

读一本关于爱情的随笔集,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或许是一种因为被理解而生的释然感。德波顿在今天这本《爱情笔记》的序言里提到一个有趣的观察,他说,爱情和阅读这两件事,其实是很像的。有些书和读者的关系可以很亲密,因为作者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了我们原本以为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某种心境。这就像是一对刚认识不久的恋人,在约会中惊喜地发现彼此间竟然有数不清的共同点,直到分别后也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当我们读到一本投缘的书,也会在合上书时盯着书脊,心里快乐地想道,邂逅此书是何等幸运。阅读和爱情就在这里相通,它们都在幽深细微之处连接人的心灵,由此治愈了孤单。

读这本《爱情笔记》,我就时常有这样的感受。而且有趣的是,为了让关于爱情的思考不显得空洞,德波顿还在书中讲述了一对男女从牵手到分手的爱情故事。这对情侣中的女方名叫克洛艾,男方则直接用第一人称的“我”来表示,通篇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从男主角的履历来看,这个角色分明是德波顿虚构的。可是德波顿自己也说了,他不会“发明”虚构的人物。从故事的各种细节来看,这位男主角的身上显然带有德波顿的影子。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为了方便,我们就直接用德波顿名字的前半部分,把他叫作“阿兰”好了。具体的故事总是比抽象的思想更好听。接下来,我就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来给你解读这本《爱情笔记》。

故事发生的时间大约是1990年代初。十二月初的一天上午,我们的主人公阿兰,一名二十岁出头的建筑设计师,坐上了一趟从巴黎飞往伦敦的航班。飞机掠过诺曼底海岸上空,碧蓝色的海水一览无遗。阿兰的心情还不错,只是有点无聊。他邻座的那位女士大概也觉得无聊,翻来覆去地读着飞机上的安全指示牌,还自言自语地说道:“真要遇上飞机失事,这上面说的情况未免也太理想了。”

大概是从这话里听出了几分英式的黑色幽默,阿兰顺嘴接了个茬,两个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起来。女士告诉阿兰,自己叫克洛艾,和他年纪相仿,做的是平面设计。飞机飘浮在云端,他们的谈话也轻飘飘的,漫无边际。在第三个人听起来,这些话题多半都很琐碎,很无聊,比如阿兰养的金鱼、克洛艾种的仙人掌。可是在阿兰的感受里,这些谈话却趣味盎然。他渐渐开始不自觉地在克洛艾的言语里捕捉对方微妙的性情,用德波顿的话说,那种感觉“犹如漫步在蜿蜒的山间小径,时不时地望见一抹淡远的山色”。当飞机轮胎突兀地触到地面,引擎反向转动,飞机滑向航站楼的时候,阿兰和克洛艾已经互相了解了关于对方的不少事情。在这所有的事情当中,阿兰知道的最重要,也最让他惊奇的一件,就是他已经爱上了克洛艾。

爱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这个问题在今天的脑科学家那里或许有些线索,但对故事里的阿兰,或者说,对德波顿这个搞哲学的来说,却是费尽心思也难以参透的。在阿兰的感受里,爱情的开始总是带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意味。德波顿把这种感觉称为爱情的宿命论。作为一个哲学家,而不是神学家,德波顿并不真的相信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为世间的每一对情侣都写好了姻缘。但爱情宿命论这种心理机制却是值得玩味的。为什么当我们遇见爱情的时候,总是会把它想象成一种命运的安排呢?

德波顿猜想,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建立一道心理防线,以此来抵抗未来的不确定性。爱情在它刚刚萌发的时候,就像梦一样美好,也像梦一样脆弱。故事里的阿兰此时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克洛艾表明心意。他们本来就是两个陌生人,再过半个钟头,要是再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他们就会在机场的行李转盘前分别,真正地走上陌路。阿兰的内心正在为这种冷冰冰的结局倍感焦灼。这时候唯一能安慰他的就是一种信念,相信自己和克洛艾的相遇并非毫无意义的偶然。假如真的有一位神明安排了这场相遇,那他一定也帮他们写好了接下来的故事,这样一来,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宿命论的好处就在这里,它会告诉你,该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这就像是刮开奖券的开头,露出一个“恭喜”的“恭”字,你当然还会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所期待,只是心里的感受会从容很多。

当两个人来到行李转盘前,即将分别的时刻,阿兰还是鼓起勇气向克洛艾提议抽空可以再聚。他们两个在等候行李的时候没话找话地聊天,都说自己的行李箱丑得吓人。这时候阿兰随口说道:“我会给你打电话的,我们可以一起去买点行李箱。”这当然是句打趣的话,谁会跟一个飞机上刚认识的朋友去买行李箱呢?可是克洛艾却顺着他的话答道:“这主意真不错。”他们交换了电话,握手道别,阿兰末了的一句话是:“祝你的仙人掌好运。”克洛艾推着行李车向电梯走去,那台推车的轮子有问题,一直往右边歪。

我觉得德波顿写两个人分别的这一段,写得很巧妙。敏感的读者已经能从他们的局促里嗅出一点爱情的味道了。当克洛艾背对着阿兰走去的时候,她的心里大概一边觉得阿兰那句祝她仙人掌好运的话很傻,一边又为自己手里的推车而恼火,想象着她一步一顿的背影在阿兰看来多半有点滑稽。在一部浪漫主题的电影里,当然,我说的是比较俗套的那一类,男女主角初次见面,通常就已经向对方展现了自己最理想的样子,每一句对白都是编剧精心设计的,说出口的时候充满了诗意,情绪丰沛,听得人起鸡皮疙瘩。对比来看,我是觉得德波顿的写法更高明,因为他很准确地捕捉到了即将步入爱情的两个人身上特有的笨拙。如果说爱情是一支双人舞,那此时的阿兰和克洛艾才初次执起对方的手。他们的动作是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的。与此同时,他们的心思却在高速旋转,一刻不停地接收和判断着对方一颦一笑间释放出的信号。由于不熟悉舞伴的肢体,他们的舞步难免有些僵硬,再加上脑袋里搅拌着太多事情,就难免要踩到对方的脚了。作为旁观者,我们看他们分别时的对话,都会替他们感到有点尴尬。但当他们看向彼此时,这种笨拙大概也有些可爱之处。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阿兰和克洛艾又经历了一段互相试探、互相熟悉的过程。回到伦敦的几天后,他们相约去逛一家美术馆。克洛艾看画的时候,阿兰的眼里却只有看画的克洛艾。这里的意境像极了诗人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阿兰看来,似乎只有画和克洛艾共同组成的那幅图景才具有意义。他试图从克洛艾看的每一幅画,克洛艾对每幅画的每一句评论里,解读出有关克洛艾,以及他和克洛艾之间关系的信息。带着这种因迷恋而产生的侦探般的偏执,阿兰觉得克洛艾的每句话都饱含深意。

而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自己在不断地用克洛艾的眼光审视着自己。他不再关心自己是谁,而是关心在克洛艾的眼里,他是什么样子。阿兰原本是个很有锋芒的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是这时候,因为担心踩到克洛艾的雷点,他聊什么话题都谨小慎微,直到搞清了克洛艾的大致态度,才敢顺着她的意思发表意见。

其实在克洛艾这一边,感受也是差不多的。在美术馆里,克洛艾发觉阿兰的古典学知识比自己丰富,就忙不迭地自我批评,说她早该多读点书的。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想在阿兰熟悉的领域里显得既无知,又没兴趣。吃晚饭的时候,在“喝水还是喝酒”“吃什么口味的甜品”这些问题上,这两个人也客套得过分,都把自己真实的喜好藏了起来,只希望对方满意。不过你也知道,在吃饭的时候,说“你随便,我都行”的结果就是两个人都吃不大好。那天晚上,阿兰没敢喝自己想喝的酒,克洛艾也没吃到她爱吃的巧克力蛋糕。可是为了避免让坐在对面的那个人不愉快,这点代价还是值得的。

在最初的两次约会上,阿兰和克洛艾就这么各自伪装,又互相探测。这种游戏几乎像是两个间谍间的过招,一边破译对方释放出的信号,一边又小心地隐藏起自己的意图。其中的惊险和乐趣,可能有的朋友能感同身受。不过我猜,听书的朋友里应该也会有人皱起眉头:谈个恋爱非得这么麻烦吗?两个人谁都别藏着掖着,都踢直球,沟通的效率不是更高吗?

我觉得这话也对,但是要看阶段。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建立的关系越牢固,沟通的方式也就越直接,越简练。一对老夫妻,互相之间递一个眼神,立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这背后是几十年共同生活的经验结成的默契。而在阿兰和克洛艾刚开始接触的这个阶段,他们玩的这个谍战般的语言游戏,其实有它独特的作用。因为这时候,沟通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在具体的问题上交换意见,而是借助这些话题,向对方传达善意。当阿兰和克洛艾谈论艺术、饮品和甜点的时候,艺术、饮品和甜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透过这些话题反复地向对方确认:我在乎你,我接纳你,所以,我很小心。这里的语言分化出了表层和里层两个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或许可以说,恋爱中的语言是一种诗。诗的字面意思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通过表面的意象折射出来的更深一层的意涵。用大白话来翻译诗,也就杀死了诗意。浪漫的约会也就沦为了无聊的饭局。这就是为什么,爱情的语言总是显得有些含蓄。

当阿兰和克洛艾逐渐在这种聪明的语言游戏中卸下防备,也确认了对方的心意,一段关系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爱情的初期是甜蜜的。他们频繁地约会,共度了许多个美好的夜晚。当两个人身处异地的时候,他们就通过电话来联系,有时候一天的通话就有五次之多。真有那么多话好讲吗?其实也没有。他们只是很享受和恋人交谈的感觉。通过阿兰的视角,德波顿在书里写道:“我们都感到自己从未与人这样交流过,以前都在奉行中庸之道,在自欺欺人,只是到现在这一刻,我们才最终领悟了另一个人,也才最终为对方所领悟。”这句话很准确地道出了恋爱中的两个人那种心灵相通的感受。恋爱中的亲密感是其他种类的关系无可比拟的。爱情给两个人打开了一片从未有人涉足的领域。这片领域里有童年的细碎的回忆,有对天气和季节的微妙感受,还有对个人来说很重要,却又不足为外人道的生活见解。这些极为私密的话题连成了一张网,把恋人包裹在一个安全又亲密的空间里。这是一个大世界里的小世界。因为这个小世界的存在,恋人在彼此的眼中变得独一无二。

不过在幸福之余,故事里的阿兰却在此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这种失落,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想实现之后随之而来的幻灭感。并不是说在建立关系以后,阿兰才发现克洛艾身上有什么他不能忍受的缺点,克洛艾一切都很好。真正的问题在于,阿兰在追求克洛艾的过程中把她想象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幻影,以至于他根本不敢料想他的感情能得到回应。

我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他有时候会对某个人怦然心动,可是当他得知对方也对他抱有好感,他就会立刻下头,退回自己的安全区里严防死守。这种心理机制还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用逃避建立关系的责任来解释。德波顿在书里借阿兰之口说了说他对这种心理的分析。在阿兰看来,他对克洛艾的爱情理想里,包含着一种自我贬低。阿兰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清楚自己心理上、性格上的种种缺陷。而他眼中的克洛艾是完美的,至少没有自己的那些弱点。可是当克洛艾回应他的感情时,克洛艾身上的完美就变得可疑了。阿兰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像她这样完美的人,会需要一个像我这样不完美的人的爱情呢?只有一种解释,她的灵魂和我的一样,也有诸多的缺陷和缝隙。那么我爱的究竟是心中的那个幻影,还是眼前这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呢?”

阿兰的这种想法,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多余。好不容易追到了喜欢的女孩,还不赶紧专心地享受爱情,想这么多又是何必呢?可是在爱情里降低自尊,对所爱之人过分的理想化,以及爱情突然降临时的措手不及,却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验。只是在阿兰身上,这些因素都凑到了一起,这才引发了他这场不大不小的心理危机。我觉得阿兰的故事提醒我们:越是不成熟的恋人,越会把爱情的理想塑造得高不可攀,同时,他们又缺乏在现实里爱一个人、经营一段关系的能力,这就会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而成熟的恋人懂得对爱情抱有务实的期待,同时在时时刻刻的行动里让对方感到安心。归根结底,维系爱情的不是浪漫的想象,不是许诺“公主和王子必将幸福地生活下去”的童话故事,而是两个人日复一日的同心协力。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阿兰和克洛艾的关系逐渐走向稳定。他们有了常去约会的餐厅、咖啡馆和公园,伦敦这座城市和他们的关系变得更亲近了。他们也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发明了一些只有对方才懂的秘密语言。他们还到彼此的父母亲家里做客,了解了对方长大的环境。有时候,他们之间也会爆发激烈的争吵,可是事后,怨气和委屈沉淀下来,变成了只有他们才懂的幽默段子,从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在一次次的玩笑中逐渐被消解了。

时间转眼过去了大半年,八月最后的一个星期,他们相约到西班牙的山区里消暑。那是一个仙境般的地方,牧羊人的农舍盖在清澈见底的湖边,湖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茂密的葡萄藤挂满了天台。他们一到地方就跳进湖里游泳,游累了就爬上岸,在夕阳下晒干身上的水珠。他们就着橄榄和奶酪喝着葡萄酒,静静地看着太阳落山。

“多美啊。”阿兰感叹道。

“我们可以在这儿度过后半生,我照料山羊,你种橄榄,我们还可以写书、画画……”克洛艾想象着田园牧歌般的画面,突然,她感到一阵头痛。

当天晚上,克洛艾的头痛越来越严重。阿兰开车跑到二十公里外的村子里,用结结巴巴的西班牙语请来了一位医生。你放心,这不是一个女主得癌症的狗血故事。医生诊断的结果是,克洛艾患上了暂时性的“幸福恐惧症”。这不是什么大毛病。医生解释说,在他们这个美得过分的山区里,“幸福恐惧症”在外来的游客中间是一种常见病,吃点药片就好了。

这段情节当然多半是德波顿杜撰的。不过我查了一下,“幸福恐惧症”还真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病。它更专业的叫法是“快感缺乏症”,患者无法从通常令人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反倒会觉得痛苦。“幸福恐惧症”是“快感缺乏症”的一种。从心理学上讲,它的成因比较特殊:当一个人突然面对从天而降的巨大幸福,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而导致心理失调。我想到一个很形象,但是有点煞风景的例子,你想一想范进中举,就明白了。

“幸福恐惧症”这个病听上去很荒唐,但它却是很多人逃婚,以及更多人感到中年危机的心理动机。逃婚的人未必对即将缔结的婚姻不满意,他们可能真心爱着自己的伴侣。焦虑沮丧的中年人也并非一事无成,他们可能拥有令旁人羡慕的家庭和事业,甚至刚刚获得了一次升迁,置换了一次房产,完成了一件人生中重要的任务。可是当美好的事情注定要降临,或者已经降临的时刻,他们感到的却是一种越过山丘之后的四顾茫然。未来的道路在他们面前展开,并不崎岖,也没有荆棘,可是它太笔直,太平坦,通向的目的地也太清晰了。那种取消了其他一切可能的确定感,有时会令人不寒而栗。

在西班牙山间湖畔的农舍里,克洛艾遭遇的就是这种感觉。她和阿兰的关系看起来很美好,可他们毕竟太年轻了。

从西班牙回来,阿兰敏感地注意到,克洛艾对待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很微妙,他也说不上来是哪里不对,但是一切都和从前不同了。接下来的情节大概没什么悬念。克洛艾一边遮掩着内心里对安定下来的长期关系的恐惧,一边渐渐疏远了阿兰。直到他们一周年的那一天,克洛艾满怀愧疚地向阿兰坦白,自己有了新的恋情。这段关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关于失恋的苦涩的这一部分,我不打算在听书里多讲了。德波顿的笔法太容易引起共情,我担心受过情伤的朋友听了难过。不过在这本书的结尾,德波顿还是写了一个让我们放心的结局。

和克洛艾分手后,阿兰经历了一段相当痛苦的时间。那时的阿兰想到一句阿拉伯的谚语说:“灵魂以骆驼的缓慢步伐行进。”这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我们的灵魂背负着沉重的记忆,常常落在我们身后,拖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兰开始不可避免地遗忘。有一天他走过克洛艾曾经居住的街区,首先想到的是这附近有美味的餐馆,随后才意识到这里和克洛艾有关。阿兰稍稍感到惊讶,接着是释然。他明白,时间是他可靠的盟友,他正在从伤痛中恢复过来。

在这一章的结尾,德波顿写下了一段诗意的文字,他写道:“在时光中行走的骆驼越来越轻快,不断将记忆和照片抖下背去,撒落在沙漠上,让风沙掩埋它们。渐渐地,骆驼是那样地轻快,能够小跑起来,甚至以它自己奇怪的方式飞奔起来——直到有一天,在一片小小的自称为‘此刻’的绿洲上,这个筋疲力尽的生灵终于追赶上我其余的部分,与它们合而为一。”

这时的阿兰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未来走去,他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段恋情了。

好,德波顿的《爱情笔记》的主要内容,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

《爱情笔记》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代表作。它的体例比较特别,是一本夹叙夹议的哲理小说。阿兰·德波顿给自己的定位是随笔作家。他在书里讲了一个从相遇到分手的爱情故事,串起了他对爱情各个阶段的精微的思考。在他看来,我们往往把爱情想象成命运的安排,这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恐惧不确定的未来;在爱情的初期,恋人用微妙的语言彼此试探,这种看似笨拙的沟通,其实是在向对方传达善意,表示接纳;在爱情中,成熟的恋人懂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用踏实的努力让伴侣安心,而不成熟的恋人可能会在突然降临的幸福面前怯场,导致关系的破裂;好在时间总会治愈情伤,让人们再次踏上爱情的旅程。

《爱情笔记》是德波顿的处女作,出版的那一年,他只有24岁。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惊讶于他的抽象思维和洞察人心的能力。不过我倒是觉得,在爱情这个话题上,他的年龄是他的优势。或许只有那个年纪的人才能如此敏锐地捕捉恋爱中那些极其细腻的思想和情绪。如今的德波顿已经年过半百,自《爱情笔记》之后,他出版了二十多本精彩的随笔作品,仅听书解读过的就有《身份的焦虑》《旅行的艺术》《哲学的慰藉》《艺术的疗效》。欢迎你收听他的更多作品。

最后,祝你无论恋爱还是单身,都拥有关爱他人和洞悉自我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期听书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男朋友、女朋友,或者普通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我们往往把爱情想象成命运的安排,这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恐惧不确定的未来

  2. 在爱情的初期,恋人用微妙的语言彼此试探,这种看似笨拙的沟通,其实是在向对方传达善意,表示接纳;在爱情中,成熟的恋人懂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用踏实的努力让伴侣安心,而不成熟的恋人可能会在突然降临的幸福面前怯场,导致关系的破裂;好在时间总会治愈情伤,让人们再次踏上爱情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