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琬如解读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琬如解读

关于作者

丹尼尔·克莱恩,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写过二十几本书。作品大多跟哲学思考有关,文风轻松幽默。    

关于本书

这本书以39个经典的哲学金句为目录,思考了很多重要的哲学命题,比如生与死、爱与孤独、道德与伦理、存在与意义等。作者通过这些金句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困惑,也体现了思考本身的乐趣。  

核心内容

用39条哲学“金句”揭示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要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这本书的中文版约12.8万字,我会用大约27分钟的时间,说说这本书的精髓,用39条哲学“金句”揭示生命的意义,我们一块来思考“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

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收拾那些压箱底儿的陈年物件。忽然,他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破旧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金句”的字样。那是他二三十岁的时候随手摘抄的一些哲学家讲过的名言,当时他希望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启迪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到了古稀之年,他尝遍了生活的各种滋味,仍然没有搞清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甚至都说不清楚“意义”这个词本身有没有意义。但他还是决定把那些年轻时收集的“金句”整理出来。这位老人就是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克莱恩。

丹尼尔·克莱恩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写过二十几本书。他的作品大多跟哲学思考有关,而且他的文风轻松幽默,经常能把烧脑的哲学问题讲得诙谐有趣。比如他写的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当年曾经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叫《柏拉图和鸭嘴兽一块去酒吧》,哲学书很少有这么起名的。就像20世纪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说的,越是严肃的哲学命题,越能调侃得像段子一样。

丹尼尔·克莱恩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那些高深的哲学知识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提出的真知灼见,要是淹没在晦涩的哲学术语里,就太可惜了。

这期音频要讲的这本书,有一个长长的名字——《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这句话是美国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说的,也是作者摘抄的金句里的最后一句。这本书就以作者摘抄的39个哲学金句为目录,思考了很多重要的哲学命题,比如生与死、爱与孤独、道德与伦理、存在与意义等。这39个金句来源于2000多年以来的39个哲学家,从伊壁鸠鲁到尼采,从叔本华到萨特,涉及享乐主义、存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作者在这些金句里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困惑,也体现了思考本身的乐趣。

讲完了这本书的作者和基本情况,这期音频,我会从这些金句里,提炼出三个哲学命题来跟你一起探讨。请注意,是探讨,不是解答。借用哲学家罗素的话来说,那些有确定答案的命题已经交给科学了,剩下的那些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我们给它起名叫做哲学。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用技术手段获取快乐值得追求吗?第二个命题,道德是一种更聪明的自私自利吗?在我们的基因里,到底有没有利他主义的成分?第三个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可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吗?

好了,让我们先来聊聊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用技术手段获取快乐值得追求吗?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来定义“快乐”。一般来说,关于快乐的定义,哲学家有两种主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快乐是平和宁静的状态,没有痛苦、恐惧和焦虑。心灵的宁静胜过那些短暂的快乐。第二种观点,认为快乐是狂放不羁的状态,是无拘无束、及时行乐。这反映出对原始和本能的崇尚,对于理性和道德的厌恶。

我们不妨这么概括,第一种观点说快乐是平和宁静的状态,“快乐”这个词更接近于“幸福”,它重视快乐的稳定性和恒久性;第二种观点说快乐是狂放不羁的状态,“快乐”的定义更接近于“快感”,它更在意快乐的直接性和即时性。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两个观点。

如果我们把快乐定义为幸福,那么获得快乐的途径是什么呢?哲学家告诉我们,要考虑后果,节制自己的原始欲望。比如,不要总是渴求那些我们现在没有的东西,这样会抵消我们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感,也就影响了我们享受幸福生活。就像作者引用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金句:“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所以,我们不能够无休止地放大我们的欲望,贪得无厌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举个例子,偷情能满足一时的欲望,但如果考虑你的负罪感和安排偷情的麻烦,这些后果足以抵消一时的快乐,那是划不来的。而且,说句老生常谈的话,欲望是一个无底洞,即便你满足了一个新的欲望,马上就会回到原点,因为你又开始渴望别的东西,那么你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说到底,眼光要放长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再举个例子。农业文明兴起以后,人们为了在冬天能够有粮食吃,春天就开始辛苦耕耘,这是为了未来的丰收而忍受现在的辛苦。而跟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打猎,打猎是一种即兴的行为,不需要等很久就会有收获。把快乐定义为幸福的这一派,建议我们为了未来的幸福要忍受现在的苦闷。

如果我们把快乐定义为快感呢?那么获得快乐的方式就截然不同。人们应该抛开理性和道德的束缚,及时行乐,而且不应该遭到任何谴责。在这里,作者也引用了一句哲学金句,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说的:“生活的艺术在于及时行乐,而最强烈的快乐不是智识上的,也并不总是道德的”。这种观点听起来不太理智,但为什么会受到很多人欢迎呢?刚才说过,这反映出人们打心底里不愿意压抑自己的欲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喝酒,通过喝酒获得的快乐是暂时的。酒文化几乎在每一种文明里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我们通常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严谨守秩序的,但他们也会在啤酒节上尽情放纵;日本男人一般是含蓄内敛的,他们也会在下班后去居酒屋里买醉。人们喜爱酒,其实就是对沉闷生活的反叛。喝酒的生活可能埋有隐患,可能造成危险的后果,但是管它呢,今朝有酒今朝醉。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可能都会有同感,有一种现象叫做“为将来而打算”。这本书的作者说,自己已经老了,忽然发现一辈子都在为了“接下来做什么”而打算。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吗?童年时,为了长大而打算;上学时,为了毕业而打算;毕业了,为了找到好工作而打算;然后为了结婚、养孩子打算。直到在各种打算中活过了大半生,发现快乐永远在将来,眼前永远是痛苦,然后觉得遗憾,觉得后悔。

的确,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同时也是苦闷的,因为总得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甘愿现在受罪。追求长远的快乐,往往得牺牲眼前的快乐。可是,只顾一时爽快,早晚又得承担后果。眼光长远和当下冲动的对立贯穿整个哲学史,直到今天也没争出个高低。

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很难给出定论。不过,无论怎么定义快乐,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快乐总归是一种好的感觉。我们好像没有理由拒绝追求快乐。

如果快乐是生活追求的目标,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一些实际的方法,让更多人获得快乐呢?比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快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英国享乐主义哲学家戴维·皮尔斯就说了这么一句金句:“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将会终结所有拥有感知力的生物的痛苦。它不但具有工具理性,而且还是道德义务。”

说到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是来自哈佛大学的“体验机”实验。这个实验提出,如果有一台机器,可以提供给你任何你想要的快乐体验,只要你把大脑插上电极,就可以通过机器刺激获得快乐,你会感觉你正在品尝顶级美味的食物,或者读一本伟大的小说,或者认识一位知心的朋友,当然这个过程会让你感觉到这些事物是真实发生的,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只是被通了电。如果有这样一台机器,你会选择连上它吗?

结果,大部分参与实验的人都不想连上机器,他们宁愿自己亲身经历那些事,而不是仅仅获得一种“感觉”。这个实验说明,我们不仅关心快乐的结果,还要关心快乐的理由。我们不仅希望得到快乐的感觉,我们还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被他人操纵设计的。小白鼠就不会关心这些事,它们丝毫不介意自己的快乐是人为诱导的。在实验室里,小白鼠们因为颅内刺激而得到快感,它们可以沉浸在这种人造快感里不吃不睡,直到昏死过去。

当然,除了插上电极,还有一种选择是药物。近年来,有关致幻药的研究也很多,也就是让人出现幻觉的药,既然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痛苦,那么普通人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吃药来改善自己的感受呢?大多数人都认为,用药物手段来改变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选择。因为这就默认了,我的快乐只是一种可以被随意更改和控制的东西,那么,这种快乐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恐怕很难接受把这样的快乐当作生活的目标。

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人造快乐值得追求吗?简单回顾一下,快乐分两种,一种接近于幸福,强调快乐的稳定和恒久;一种接近于快感,强调快乐的直接性。不管我们怎样定义快乐,我们都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被他人控制的,用技术手段制造快乐不是我们愿意追求的事情。

说完快乐,我们再来聊一聊这本书的第二个哲学命题,道德是一种更聪明的自私自利吗?在我们的基因里,到底有没有利他主义的成分?这本书告诉我们,人们做好事的动机往往是自私自利的,我们基因里存在利他主义成分,但是往往只限于自己的家人和族群范围内,很难扩展到其他人群。

道德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虽然东西方哲学对于道德的理解有些不同,但是本质上都认为道德是一种利他的行为。那么问题来了,抛开那些道德律的教导,人们不禁会问,我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呢?或者说得俗一点,对别人行善,对我有什么好处?

这本书里关于道德的出发点,有这么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哲学里也有相似的观点,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种观点教导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如果大家都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准则,那么你的付出就会收到相等的回报。但是,这种解释把道德说成了一种交易行为,它隐含的显然是自利的出发点。作者引用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金句来总结这个观点:“‘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和‘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构成了功利主义道德的完美典范。”

第二种解释是,行善是为了获得庇佑,为了来生获得幸福。或者说得更赤裸一点,是为了取悦神、上帝或佛祖。有一个现象,很多宗教信徒做好事,在祈祷时都会许愿,比如,我救济了穷人,请保佑我全家平安吧。这显然是从自利出发的。

第三种解释是,行善本身就是回报,能够获得一种满足感,成为一个好人,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本身就是幸福的行为,任何奖赏也不能与行善时感受到的那种美妙回报相比。也就是说,道德让行善的人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这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享乐主义,为了获得幸福快乐而去做道德的事,那么它的出发点不也是自利的么?

所以归根结底,无论哪一种解释,道德的出发点都是自利的。从利己的动力出发,做出利他的行为,可以说,道德是一种更明智的自利。

不过,如果把道德完全说成是利己的,好像跟我们的直觉认识又有矛盾。到底哪里不对呢?在我们的经验里,我们对于自己的家人,本能地是无私付出的。这种付出,既不是为了实际利益的回报,好像也不是为了某种道德的满足感。比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不惜牺牲自己的。有些交情很深的朋友,确实可以为对方两肋插刀。这种利他的行为,又怎么解释呢?

有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确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利他倾向,这种利他主义可以说是嵌入到基因里面的。最早的善来源于母爱,人类为了繁衍生存,对于毫无谋生能力的小婴儿要无私地抚养,这种舐犊之情不仅人类具有,动物也有。但人类还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人类是群居的、相互协作的群体,在原始社会,迫于生存的压力,同一个族群的人们必须团结起来,互相照应,从而形成了一种邻里互助、亲友互助的生存模式,这种模式能够确保我们人类繁衍存活下来。那么,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在千万年的进化里,我们就把这个有利于生存的特征写进了基因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内心直觉。只不过,这种利他主义,我们会本能地用在自己的家人和族群里,而很少用到其他人群。

比如美国哲学家约书亚·格林的金句是这样说的:“关心自己和周围一小群人,可以帮助我们生存下去。实际上,关心其他人群——竞争对象——对我们的生存帮不上什么忙。如果真要怎样,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也该是负面的才对,因为我们是在和他们争夺资源。”所以,我们通过进化得来的、对自己族群的利他本能,跟我们对其他群体的利己行为,经常发生冲突。

说到这里,我给你补充一点,中国儒家和墨家思想里关于道德伦理的著名争论,就是爱有差别还是无差别。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对于他人的爱是有亲疏远近的,必然是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慢慢扩展到外人。这种差别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应该发扬。所以,儒家的道德总是把孝悌放在首位,认为这才是最大的善。有了孝悌,才能培养其他的道德。而墨家强调“兼爱”,倡导人们应该无差别地爱天下所有人,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博爱思想。

从我们前面讲的来看,爱有差别确实更符合真实的人性,利他主义总是先用在家人和族群范围内,所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也符合我们的人性。就好像美国哲学家约书亚·格林说的,我当然知道我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钱,如果用在远方那些挨饿的孩子身上会更有意义,但我就是不打算这么做。

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二个命题,我们总结一下,道德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利的,造成的结果是利他的。我们的基因里有利他倾向,只不过总是用在自己的家人好友身上。

说完道德,我们来聊聊这本书的第三个哲学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可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吗?生命的意义,说白了就是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这样活着而不那样活着。

那么,怎么寻找生命的意义呢?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生与死,是哲学最大的悖论。孔子有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其实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未知死、焉知生。想要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可能回避死亡这个问题。作者引用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金句告诉我们:“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命是否值得继续,就相当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自杀,也就是回答为什么继续活下去的问题。活下去的理由,就是生命的意义。

这里举个例子,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作者有个朋友是位父亲,他的女儿二十几岁的时候自杀了。自杀之前,女孩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拒绝看心理医生,也没说为什么自杀。这位父亲受到了巨大打击,离家出走了很多年,最后终于接受了现实。当他回家以后,他告诉作者自己想明白了,他说:“我当然希望我的女儿还活着,但是我更希望她能找到活着的理由。”

为什么思考自杀,可以让人找到活着的终极理由呢?也许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面对失去能够让我们发现拥有的价值吧。作家史铁生在伤残后曾经痛苦地思考自杀的问题,直到最后,他领悟到,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于是终于可以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正如意大利哲学家贾科莫·莱奥帕尔迪的金句所说:“大自然以其惯常的善意,注定了人直到完全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之时,才懂得该如何生活;直到无力再享受鲜活的快乐之时,才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

如果说思考自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还觉得太遥远,那么也可以想想,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主动去感受一些“濒死体验”,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从悬崖上蹦极跳下来,或者以危险的速度飙车,这些极限游戏让我们体验到对死亡的高度警觉,在感受完这种危险的濒死体验之后,我们才感到自己正在活着。这本书指出,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潜意识里是为了确认我们活着的事实。可以说,直面死亡,是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唯一方式。

如果说生命的意义存在,那我们是不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生命的意义呢?这是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它牵涉到人是不是有自由意志、什么是可知的和不可知的等一系列说不清的问题。我们如果陷进去,很可能会走向虚无主义。所以我们暂且从通俗的视角来聊一聊,我们的人生选择有多大程度是被外界影响的?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思想受到的控制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众多的政治、宗教、教育权威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我们秩序和规则,让我们在脑海里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当我们意识到被各种权威植入了思想,我们就想要摆脱,但又会在反对权威的过程中,走向了另一种墨守成规。比如,你说你反对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生活,但是你又天天穿着扎染T恤、像嬉皮士一样生活,还不允许别人来批评,那岂不是变成了另一种教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在盲从和抵制之间摇摆,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像尼采说的,寻找真实的自我。途径是什么呢?就是培养自由独立的意志,不可以靠神或权威来解读自己,也不要一味否定权威,而是抛开那些成见,一层又一层地探究自我。这本书的作者指出,寻找真实的自我是个“无底洞”,每当你揭开一层,以为发现了真实的自己,又会意识到下面还有一层,这可能是穷尽一生也很难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需要持久地去做。每探究一层,就有多一层的意义。就好像胡适先生的名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观点,说生命无意义,或者生命的意义不能由我自己把握,多半是给自己胡作非为找一个正当的理由。英国哲学家赫胥黎曾说:“无意义这一哲学,本质上是自由解放、性和政治的工具。”他甚至更生动地形容说,无意义就是一扇通往色欲卧室的大门。

既然生命都没有意义,或者即便有意义,我也把握不了,那么我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呢?世上再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没有什么可评判的价值,那么人类所有的恶行都有了十分正当的理由。

举个例子,美国的谋杀案在庭审时,嫌疑人经常会抬出这样的说辞:请想一想我童年受过的巨大创伤吧,是那样的成长经历逼迫我犯罪的。有的嫌疑人甚至说,是魔鬼指使我这么做的。还有的嫌疑人更“奇葩”,旧金山一起谋杀案的嫌疑人说,是自己吃的奶油蛋糕里那些糖分让他枪杀了受害者。显然,把罪行归咎到那些不可控的力量,声明自己无法主导自己的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给自己的罪行开脱。

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便我们不做形而上学的研究,仅仅是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我们也必须承认生命有意义,生命的意义能够被我们寻找和创造。因为只有承认个体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主导权,才能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作者在这里也引用了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将会是相信自由意志”。那些宣扬“人生如梦”“人生如戏”的人,大多是想在现实中逃避属于他们的责任的。

所以作者在书的末尾总结说,他越来越深信不疑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意识去选择自己为什么而活。比起随波逐流地生活,理性地思考和选择,并且勇敢承担起自己生命的意义,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

好了,讲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这期音频为你分享的内容,有三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第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人造快乐值得追求吗?这本书告诉我们,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持久和平静的幸福,一种是直接和狂放的快感。不论你认为哪一种是真正的快乐,你都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人为操纵的,人造快乐注定无法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个命题,道德是一种更聪明的自私自利吗?在我们的基因里,到底有没有利他主义的成分?这本书提出,道德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利的,或是为了利益回报,或是为了情感满足。但我们的基因里确实存在利他主义的成分,只不过这种利他主义,我们总是留给家人好友,很少用在其他人身上。

第三个命题,生命的意义究竟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可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吗?这本书告诉我们,生与死的问题是最严肃的哲学问题,想要了解生命的意义,唯一的必经途径是思考死亡。“无意义”往往是逃避人生的借口,事实上,我们能够主导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且必须主导。

撰稿:琬如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