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 少文工作室解读
《武士道》| 少文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新渡户稻造,日本著名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从1984年到2004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面,新渡户稻造的头像一直出现在日本的5000元纸钞上,可见他在日本的地位。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用英文写成的,当时正值甲午战争结束后4年,日俄战争开始前5年。西方世界认为日本就是个野蛮民族,而武士群体就是一介武夫,这本书正是为了改变西方人的这一印象而写的,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轰动。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写作具有强烈地为武士道辩护的诉求,所以有些观点未必客观和严谨。
核心内容
作者希望说服西方世界,日本民族不但不是野蛮民族,而且与西方基督教传统一样,有着优秀的道德体系,而这个体系就是武士道精神。作者认为,在精神道德层面,是武士道而非基督教才是塑造日本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是《武士道》,我会用大概27钟的时间为你讲解:作为曾对西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武士道》这本书,是如何解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
提起日本武士,你可能从日本电影和动画片里有过一些了解。2003年上映了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最后的武士》,讲的就是日本武士的故事。汤姆·克鲁斯扮演的阿尔格兰,受美国政府的委派来到日本,目的就是帮助明治天皇训练日本第一支现代火器军队,希望借此平定叛乱,彻底铲除武士阶层,为制定更加西化的新政策打下基础。不过阿尔格兰出师不利,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被武士集团的首领胜元俘虏。他本以为自己在战斗中杀死了胜元的妹夫,一定难逃一死,但没有想到,胜元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派了自己的妹妹多丽子对他悉心照顾。第一次深入武士及其家属聚居的村落,近距离感受到武士们的精神世界,来自西方的阿尔格兰对武士文化充满各种不解。比如,为什么武士会如此注重荣誉,而不惜在失败后切腹自尽?为何自己对多丽子有杀夫之仇,她却能如此隐忍,对自己充满尊敬并悉心照料?
联系当下,我们对于武士道的疑惑可能就更多了。比如,武士道精神如何塑造了日本的国民性格?日本武士阶层消亡以后,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社会还有哪些影响?今天推荐的这本《武士道》就将为你解开这些谜团。这本书的作者,是在日本非常有名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新渡户稻造。从1984年到2004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新渡户稻造的头像一直都出现在日本的5000元纸钞上。而印在一万元日币上的则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福泽谕吉,可见他在日本的地位。
新渡户稻造天生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受西方思想影响非常大,13岁时就到了东京英语学校学习英语,后来在东京帝国大学面试时对主考官说:“老师,我将来是要当太平洋之桥的。”“我要将西洋思想传到东洋,将东洋思想传到西洋!”他实际上也的确起到了这个作用,在1919年以及之后的7年里,他一直在国际联盟里担任要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也一直为日本和西方世界的沟通做出了很多努力。这本书就是他诸多努力中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本书是1899年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用英文写成的,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1899年正是甲午战争结束后4年,日俄战争开始前5年。当时的旅顺大屠杀,让全世界都感觉日本就是个野蛮民族,武士群体就是一介武夫、野蛮粗鄙。这本书正是为了改变西方人的这一印象而写的。他希望说服西方世界,日本民族不但不是野蛮民族,而且与西方基督教传统一样,有着优秀的道德体系,而这个体系就是武士道精神。
所以,知道本书的写作目的,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确定阅读这本书的角度。我们要重在观察作者是如何试图改变西方人对于武士道的印象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行文中一定会格外强调武士道精神的正面价值,而有意回避一些负面价值。了解了这一点,也便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这本书。必须特别强调一点,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而且这本书的写作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具有很强烈地为武士道辩护的诉求,所以,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未必客观和严谨,我们只能把这本书作为了解武士道的一个参考,而不应该把书中的结论当作主流观点全盘接受。
今天这期音频,我将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讲讲武士道的精神内核,第二部分是武士道的教育训练,第三部分再来介绍武士道的文化影响。
先来说说第一部分,武士道的精神内核。
武士,最开始被称作侍,意思就是卫士或随从,它是和日本的封建制度一起发展起来的。很多封建领主需要雇佣一些勇猛善战的贴身随从,给他们非常崇高的荣誉和巨大的特权,用来换取这些武士的效忠。按照民国年间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智囊戴季陶的说法,“武士道的观念就是封建制度下面的食禄报恩主义。”既然武士已经形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阶层,自然就需要有一套统一的准则来约束武士集团的不端行为。所谓武士道,就是关于武士的道德伦理体系,有点相当于律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思,武士道伦理体系有很多具体的要求,不过核心就是忠义、勇敢和仁爱。
先来看忠义。日本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菅原道真,他曾经被任命为遣唐使。有段时间他因遭到迫害而被迫离开京城,他的对手希望斩草除根,急切地想抓到他还没有成年的幼子。后来道真的对手发现,这位幼子被道真原来的部下源藏秘密藏在一个寺院中,就给源藏下了最后通牒,让他交出这名幼子,但是,源藏的道德信仰不允许他做出这种卖主求荣的事情,所以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替身保护主人的孩子,但始终未能如愿。毕竟,谁也不会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而献上自己孩子的性命。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个时候,居然真有一对母子主动来到寺院,找到源藏,表示愿意替道真的幼子去死。后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日,源藏就把替身的首级献给了前来查验的官员。他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万一被识破,他就一刀劈死检验官后切腹自杀,但最后顺利蒙混过关。
你听到这里可能会很奇怪,哪个母亲这么狠心,居然把自己的爱子送去替死?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这对母子的家人一直都受道真长期照顾,他们忠于道真却一直无以为报,因此,在得知主人遇到劫难的时候,一家人才主动想到用自己的孩子替换少主,借以报恩。在最后期限这天,这位母亲热切地关注自家大门,希望传来自己想听到的消息。但她想听到的,并不是儿子死里逃生的消息,而是顺利保护少主脱离险境的消息。你看,这是不是在我们看来特别难以理解?身为父母的人,竟然为了拯救主人的孩子而牺牲掉自己无辜的孩子。你可能会说了,这个故事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啊,比如亚伯拉罕献以撒、中国的赵氏孤儿,不都是这样的故事吗?不,其实这几个故事之间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日本的这个故事里,这个被牺牲掉的孩子自己也是心甘情愿地去牺牲的,不是被迫的,而亚伯拉罕献以撒和赵氏孤儿这两个故事却不是这样。所以说,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
如果说基督教是以“爱”作为行为原动力的话,那么,武士道就是以“义”作为行为的原动力。只要是忠义所需,即便再爱自己的家人,也要为之让路,压抑自己对孩子的爱而去实现对主人的忠义。你看啊,我们中国人虽然也讲忠义,但我们的忠义是有前提的,就是为人尊者你自己得首先值得别人尊重才行,如果皇帝不仁德,我们也不一定就必须忠诚于你,忠字上面还有一个更高的仁字来加以约束。可日本人就不是,受武士道精神影响,即便不爱父母,或者父母没有道德不值得去爱,儿女基于义的要求,也必须孝敬父母。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就是,只要是我的主人和上级,都必须效忠于他,而不论他是否值得去效忠,这种思想很容易形成愚忠。二战期间,日本军人唯天皇之命是从,而从不反思这些命令本身是否正确,从而在亚洲犯下了累累的战争罪行,就是对这种愚忠思想的最好说明。这就是这本书所说的武士道精神内核的第一个方面:以忠诚为大义。
再看勇敢。西方人一提到日本人,就会想起日本军人动不动就搞什么切腹自尽,但这似乎只能说是性格刚烈,却很难说是真正的勇敢。作者认为,西方人之所以会形成这个印象,是因为武士道古书《叶隐》带给人们的错误认知。这里顺便交代一下,日本的武士道分为两派,两派观点截然相反,一派是士道派,比较强调文武兼修,强调道德对于武士行为的约束;另一派则是叶隐派,叶隐,是一本古书的名字,是江户时代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之所以起名叫叶隐,意思是武士就像树木的叶荫,要在看不见的地方为君主卖命舍身。这一派比较强调武力,就比较残忍。这本古书主张武士应当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要在心理上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
作者认为,《叶隐》这本书并不能代表武士道精神的全部,他也不认同《叶隐》所体现的武士道思想。比如,本书认为,叶隐一派提倡的勇于牺牲,其实都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大勇其实应该是平静和从容,真正有勇气的人是非常沉稳的。要在大勇和匹夫之勇之间做出区分。
比如,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个大的领主叫水户义公,也就是德川家康的孙子,他曾经讲过:“裹尸沙场很容易,随便一个男人就能办到,但真正的勇敢是在该活下去的时候活下去,在该死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去死。”11世纪末期,东国军队战败,指挥官安倍贞任慌忙逃走,大将源义紧追不舍,一定要活捉安倍,在快要抓住他的时候,源义大声喊道:“你是个不敢直面对手的胆小鬼,有种你转过身来。”说完还对着安倍念了一句诗:“大将金甲已成旧。”这个时候,安倍勒住了马,转过身来,从容应对:“敌手年年未更新。”源义这个时候,把早已搭好的弓箭放了下来,转身离去,让安倍逃之夭夭。有人很不解地问源义,为何轻易放走安倍。源义回答说,“我不忍羞辱一个到了山穷水尽,却仍然从容不迫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作者还说,尽管武士必须勇猛,但武士道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一些人文修养,以平衡刚猛的性情和戾气。比如,日本有一个叫萨摩藩的地方,这个地方专门开了一个叫造士馆的学校,还真培养了不少高才生,比如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等,可见,他们搞教育还真有一套。这个地方就要求年轻武士不能欣赏刺激性的音乐,而要选择一些忧伤柔和的琵琶,用柔和的艺术来平衡彪悍的性情,这样才不至于让武士变得残忍,而是变得温文尔雅。在室町时代有名的大名,也就是大封建主,家训中就提出“不知文道,武道终不得胜利”,充分肯定了文道的价值。日本武士可以忽然勒住战马,从腰间箭筒中取出笔砚来写诗,已经阵亡的武士,可能会在头盔或胸甲内藏好自己吟咏的诗稿。这就是本书所认为的武士道精神的第二点,以沉着为大勇,并且文武双修。
第三点,仁爱。我们看很多日本武士的电影,都会觉得他们视生命如草芥,不尊重他人的生命,在战场上凶残成性,包括在成书的年代,西方人认为日本人滥杀无辜,近乎野蛮。但本书却告诉我们,武士道并不主张一味滥杀。
作者举了个例子,发生在日本本土的1184年须磨浦激战。一个叫熊谷的日本将军追击一个敌人,在决定杀掉这个已经被自己制伏的敌人之前,熊谷希望知道他的名字但被对方拒绝,熊谷拉开他的头盔一看,才发现敌人原来只是一个少年。熊谷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因此瞬间心就软了下来,告诉少年在其他人来取你性命之前,抓紧离开回到妈妈身边,但少年武士认为战场脱逃是不可饶恕的耻辱,为了两人作为武士的共同荣誉,恳请熊谷把自己杀掉。熊谷仍然不忍心动手,但在其他士兵即将赶来的时候,为了让少年不至死于无名之辈的手上,终于动手结束了少年的生命,但从此以后,熊谷就放弃了戎马生涯,剃发出家,一心去当和尚了。
新渡户稻造希望重塑人们认为日本武士很凶残的看法,这就是本书认为的武士道精神的第三点,以悲悯为大爱。当然,这种武士道的精神在后来为何逐渐消失,并如何发展成为战争中残忍的行径,对于这些,作者并没有机会做出足够的反思。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武士道的精神内核主要有三点。第一,忠义。如果说西方人以爱作为行动的原动力的话,武士则以义为行为的原动力,所以很容易导致愚忠思想。第二,勇敢。武士并非强调匹夫之勇,而是以沉着从容为真正勇敢的标志。第三,仁爱。武士并非残忍成性的群体,而是用悲悯仁爱来约束武力的职业群体。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些都只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和看法,不容否认,传统的武士道当然包含这些正面的价值,但是,如果说武士道精神和武士道的罪行之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恐怕也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有时候,同意杀人,可能就会走向滥杀,而所谓忠义,离偏执和残忍也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必须要提醒自己注意的。
下面来看第二部分内容,武士道的教育训练。
先看武士道在名誉方面的教育。武士道特别看重荣誉心的教育,因为懂得羞耻可以让一切德行、风度和高尚道德获得重生,这也是日本耻感文化的体现。比如在日本就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商人好心提醒一个武士,说他背上有只跳蚤,结果武士把这个商人劈成两半。因为武士认为,跳蚤是寄生在畜牲身上的虫子,这是无法容忍的侮辱。作者认为,这种传说造成了人们对武士的普遍误解,以为武士都是一群容易因小事而激动的人。
其实,武士道正是强调通过修身的训练来弥补过重的名誉心带来的弊端,努力做到不因小事而激动,要为大义而愤怒。什么是为大义而愤怒呢?围攻大阪的冬季战役中,原本充当前锋的德川家康少公子被安排成后卫,结果因丧失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失声痛哭,一位老臣劝诫说,“你还年轻,以后机会很多。”他反问:“难道我13岁的年华也会有很多次吗?”武士把荣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得多,这是武士道教育训练的第一个方面名誉。
再看武士道在克己方面的教育。刚才说了,武士道并非要求武士内心冷酷,而是鼓励武士有一颗丰富的内心,但需要训练控制感情的能力。如果一个武士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显露无遗,他就不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武士。儿子生病,父亲宁愿整夜站在门后倾听儿子的病情,也不愿当面表露情感。父亲拥抱儿子会被认为有损尊严。丈夫公然亲吻妻子被绝对禁止。这就是武士道教育训练的第二个方面——克己,武士阶层必须克制自己的感情,内心可以情感丰富,但必须喜怒不形于色。
第三个方面的教育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切腹。刚才提到的克制自己的情感,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杀。在一些西方人看来,选择切腹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实在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但日本人却认为这是具有高尚道德成分的死亡方式。它绝对不能等同于感情冲动、草率的轻生行为,而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交代。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切腹的,只有武士才可以。
切腹的历史其实早在室町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元朝和明朝时期,当时有个大盗被追兵追得走投无路,情急之下把自己的肚子剖开,切下肠子等内脏扔向追兵。而被誉为日本第一名将的源义经,被自己的哥哥幕府将军源赖朝逼迫之下,先杀老婆和孩子,然后从容切腹,并且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大笑而死。之所以要选择腹部,是因为古代解剖学知识认为,腹部是灵魂和爱情的归宿,武士道选择切腹的方式,是要把自己的灵魂呈现出来让外界评判,看看是不是清白的。
在作者看来,切腹不仅仅是自杀,而是维护武士名誉的一种方式,所以非常讲究技巧和死者的尊严。首先就是切腹人的尸体不可以歪掉,唯一的动作就是向前俯伏;如果一不小心仰面朝天了,就是死得没有尊严。其次切腹人的腹上刀痕不允许存在皱褶,切腹人的膝盖不可以分开,不然就是修养不够的体现。所以一般要切腹的女人都会用绳子绑住自己的两只脚来保持仪态。割开腹部并不一定会死,更不会立刻就死,据说如果切腹不得法,人要长达七十二小时后才会断气。因此武士在完成整个切腹过程后,会将一把名叫胁差的短刀从腹腔内拔出,然后直刺心脏。为了防止切腹后没有力气再刺心脏,一般情况下都会配一名“介错”,介错指的是站在一旁协助的人,在武士完成切腹动作后,从后面挥刀帮他把头砍下。介错的技术要求很高,首先,必须在武士切腹后前倾的一瞬间出刀,其次,虽说一刀断头,但又不能全断,要在咽喉部位留下一点皮肉相连,以免头颅滚远。
进入江户时代后,切腹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明治期间废刀以后,切腹这一行为基本上处于荒废状态,技巧也大大退化,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上世纪70年代用切腹方法自杀的时候,由随他同来的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由纪夫介错,但连砍几次都没能砍下他的头颅,第四次介错改由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真是想想都疼得不行啊。当时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被准许进去,目睹这一幕的川端康成内心一定受了很大的心灵创伤,这或许是不久之后他也选择自杀的原因之一吧。这就是武士道教育训练的第三个方面切腹,武士应当以有尊严的自杀展示自己灵魂的清白,而绝不应苟且偷生。
所以,在武士道的教育训练方面,作者觉得,西方人对武士道也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武士的荣誉心并非因小事而激动,而要因大事而愤怒。武士并非要冷酷无情,而是应该有一颗丰富的内心但需要学会控制感情。武士也并非在遇到任何挫折时都选择一死了之,而是应以最大的可能忍耐和坚持,一旦需要以死亡来维护自己的名誉,则应断然选择切腹的方式有尊严地死去。但在我看来,有些地方其实并非西方人对武士道有所谓的误解,更为公允的看法是,在武士道这套价值体系中其实良莠并存,作者更希望西方人能从积极的方面,理解武士道精神而忽视那些负面价值罢了。
在谈完了武士道的精神内核和教育训练之后,我们来聊一聊第三个部分,武士道的文化影响。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日本的崛起得益于脱亚入欧的发展思路,日本的现代化也是明治维新以后向西方积极学习的结果,基督教的传播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武士道》这本书却认为,日本人是通过自己实现了现代化,而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尤其是精神道德层面,是武士道而非基督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才是塑造日本现代化之精神支柱的重要力量。
作者并不承认是西方有形的物质文明,帮助日本人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他说,如果没有一个技艺精湛的钢琴家,就算是斯坦威制造的钢琴也弹不出贝多芬的奏鸣曲,枪炮如果是打胜仗的原因,那么使用先进的密特莱尔兹式机关枪的拿破仑怎么没有打败普鲁士?用毛瑟枪的西班牙人怎么无法战胜使用旧式来明顿枪的菲律宾人呢?所以,作者引用英国记者汤森的话:“日本把欧洲的机械、科学引进国内,应该说,这不能算是影响。就如同你不能说英国人从中国买走了茶叶,就要说中国对英国产生了影响一样。”
很多对近代日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比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等,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武士道而非基督教的影响下出现的,其中明治时代的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本身就是旧武士出身。当然,作者也没有一味地为武士道精神唱赞歌,他也客观地分析了武士道给日本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日本人不擅长抽象思辨是由武士道忽视形而上训练的教育理念导致。日本人过于骄傲自大也是武士道过于注重荣誉心教育的结果。日本人容易把技术问题变成道德问题也是武士道强调忠义的结果。所以,武士道精神对日本文化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听到这里,作者似乎有点避重就轻了。考虑到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西方人对于日本文化的一些负面看法,所以,新渡户稻造是不可能承认武士道对日本社会的负面影响。比如,在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就特别宣扬和利用了《叶隐》这本古书所体现的武士道精神。为了训练对死亡习以为常的态度,有的武士甚至排列十人让儿子练习斩首,非常残忍。三岛由纪夫就是受这本书的影响而切腹自杀的。相比之下,新渡户稻造的这本《武士道》重在介绍武士道的正面价值,因此,被日本在战后积极加以利用和宣传,来改变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看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武士道也不例外。明治维新后,政府废除了诸侯的封建领主统治权,没收了他们的领地,也逐渐剥夺了他们的权力,武士阶层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新式军队的建立导致武士阶层最终消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给了武士一笔资金,被解散的武士开始用这笔钱购买土地、投资商业,甚至进城务工,一批武士由此变成了商人、自由职业者和高利贷主,但也有广大的下层武士流离失所,形成了一个新的浪人阶层,一时多达10万人,后来这些浪人有些为日本军部所用,充当了日本侵略扩张的先锋。在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后,尚有教会可以延续骑士精神,但在日本,却没有一个类似的宗教组织可以起到类似作用,所以武士道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衰落下去。
我们现在可以对武士道的文化影响做一个总结。在作者看来,日本人并非靠西方文明才实现了现代化,而是从武士道精神里获益最多。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的崛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日本民族缺乏抽象思辨、骄傲自大等性格缺陷。但是,仅仅从思维方式和性格缺陷上反思武士道文化的负面影响,显然是在避重就轻。不过如今,武士阶层已经消亡,传统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也在逐渐弱化,甚至是消失。
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里,咱们对今天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这本书主要讲了武士道的精神内核、教育训练和文化影响三部分内容。在精神内核部分,西方人认为武士一定是粗鄙野蛮的群体,但在作者看来,武士是一个有道德约束的群体,这个约束就是武士道,其核心内核为“忠义、勇敢、仁爱“等。在教育训练部分,西方人认为武士精神无非就是重视名誉因而睚眦必报,强调克己因而内心冷酷,喜欢自杀因而漠视生命,但作者却告诉我们,武士的行为需要受到更高的规范约束,要为大义而愤怒,要有感情但善于控制,要为大节勇于舍弃生命。而在文化影响部分,日本人认为,在塑造日本国民性格方面,是武士道而非基督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武士作为一个阶层已经消失,武士道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已经消亡。需要特别提醒你注意的是,作者的观点仍需要辩证加以分析。武士道精神中一定有一些更为负面的因素,才会被军国主义者加以利用和改造,用来对日本人民进行了政治动员和文化动员,从而给亚洲和世界造成深重的灾难。
撰稿:少文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