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代》 梁境心解读
《共情时代》| 梁境心解读
关于作者
弗朗斯·德瓦尔,荷兰著名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现任美国埃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主要著作有《黑猩猩的政治》《灵长类动物如何谋求和平》及《人类的猿性》等。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委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以及目前在世的全球最伟大的十几位科学家之一。
关于本书
《共情时代》所关注和探讨的,是以人类为代表的高级哺乳动物身上的一种经常被忽略的天性--共情。作者在书中严谨细致地阐述了共情的作用机制和演化由来,揭示了共情对个体、社会和整个物种的意义。著有《裸猿》三部曲的英国科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评价本书:“关于人类善行的生物学起源,本书提供了重要且及时的信息。”
核心内容
人性并不是极端自私的,对别人产生共情并帮助别人也是人类的天性,尽管经常被忽略,但这种天性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石,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并且维持公平,同时也促进着道德的发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共情时代》,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种机制让“我”成为“我们”。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1万字,我会用大约27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那就是,人性并不是极端自私的,对别人产生共情、帮助别人也是我们的天性之一,尽管经常被忽略,但这种天性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石,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并且维持公平,同时促进道德感的发展。
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已经在人类历史中持续了几千年,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我们东方,儒家内部也有孟子和荀子的善恶之争。然而,人性善恶与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连善与恶本身的定义,都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争论的两方自然也就谁都无法说服谁。
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采取了另外一种思路,他们不再去纠结于善与恶的抽象概念,而是对一些具体的、实际的、可观察的问题进行研究来探讨人性。比如本书的作者弗朗斯·德瓦尔,他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像黑猩猩这样的类人猿是如何化解冲突的,它们是否具有同理心,甚至某种道德感。性恶论者常常认为,法律和道德是文明凭空捏造出来的遮羞布,如果不用付代价,就没有人愿意遵守它们。
面对这种观点,德瓦尔的研究就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了,如果蒙昧野蛮的猴子也有道德感,那人类的道德也必然是源自天性。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提出,任何一种具有明显社交天性的动物,一旦其智力水平发展到接近或等同于人类的程度,都毫无疑问地会产生道德感或道德意识。德瓦尔的这本《共情时代》,无疑是达尔文这句话的最佳注解。
2007年,本书的作者德瓦尔被《时代》周刊评为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以及目前在世的全球最伟大的十几位科学家之一。1982年,德瓦尔出版了《黑猩猩的政治》,获得了业界高度的赞扬,也因此在当年的美国科学促进年会上得以压轴出场讲解,而且还被列入了美国新国会议员的政治入门书单,在市面上几十年来也是畅销不衰。
《黑猩猩的政治》着眼于黑猩猩群体中的权利斗争,将这群人类近亲的“政治哲学与智慧”观察分析得淋漓尽致,但德瓦尔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不但要证明动物拥有权谋之术,还要证明它们也拥有情感和道德。显然,动物社会并不会因为几次聚众斗殴就土崩瓦解,一直有一种力量在把它们牢牢地凝聚起来。而这种力量一定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否则我们也不可能盖出这样一座文明的摩天大厦。在《共情时代》这本书中,关于“共情”这股凝聚着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它的由来、机制和意义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与论证。
这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作者在前两章讨论了大众对人性的普遍误解,为读者揭示了共情的意义。后五章则充分地阐述了共情的作用机制和演化由来。在正文之后,作者还附上了多达60页的详细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可以说非常严谨。但严谨之余,全书的语言又非常平实,德瓦尔极为丰富的研究经历和作为顶尖科学家的深刻洞见,也保证了这本书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科普读物。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你详细解读这本书。第一,人性并不是极端自私的,对别人产生共情、帮助别人也是我们的天性之一;第二,我们基因也许是自私的,但物种演化的驱动力和个体实际行为的驱动力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的人性并不是极端自私的;第三,共情能力对于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好,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作者认为对别人产生共情、帮助别人也是我们的天性之一呢?
你可能知道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但他还有另外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叫《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就提出,人类有一种天性,就是会关注别人的命运,会为别人的幸福而感到满足,为别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看到不公平的现象,也会感到不满。虽然这些事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可我们就是会在意,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别人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产生相应的情绪,有时还会为此而做点什么,这种现象就叫共情。
共情的机制被本书的作者比喻为俄罗斯套娃,一层套着一层,最核心的,也是最古老的那一层,就是我们对别人的感知和模仿。举个例子,打哈欠这个动作是会传染的,看到别人打哈欠,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来,甚至你现在只是听我说打哈欠这三个字,我就敢保证你已经开始打哈欠了。我们对别人非常敏感,不仅仅是动作,情绪也会传染。因为这种无意识的同步效应,尤其对于无法用语言来互相沟通的动物来说,非常有助于整个群体的协调运作。
在这一层的外面,共情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关心和抚慰。当我们感知到了别人的消极情绪,在共情的作用下,我们就会尝试用肢体接触和语言来抚慰他的心情。在这一层的外面,共情的最高形式,就是设身处地、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帮助他人,
其实,共情的层次也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证明了共情的源头有多么古老。层次代表了演化的过程,生物的演化很少凭空创造出什么,绝大多数演化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造或者挪用。我们都知道生命发源自海洋,最早的陆地动物也是从海洋动物演化来的,于是它们本来用来划水的胸鳍就慢慢演化成了蹄子、爪子或者翅膀,从鳍到爪,这就是一个套娃结构,老的永远在新的肚子里。
作者认为共情几乎是和哺乳动物一起产生的,它的生物学基础是一亿年前就已经具备的,又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样子。所以很多动物也都有共情的能力,只是不见得有我们这么发达、这么多层次,但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
基于作者的研究背景,他在书中举了一些关于黑猩猩的例子来说明动物也具有共情能力。比如,作者提到,在美国的耶基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为了研究黑猩猩的社会性,饲养员有时会给它们一些可以分享的食物,比如一个特别大的西瓜。西瓜一出现,所有的黑猩猩都蜂拥而至,想要第一个拿到它好饱餐一顿,甚至为此大打出手。动物的天性如此,毕竟在自然环境中,见到吃的不赶快拿到手就很有可能饿肚子。可以说黑猩猩这种争抢食物的行为是纯粹出于自私的生存本能。但这种争夺一般很快就会结束,一般不到二十分钟,大家就会承认最终的胜利者对西瓜的所有权。
有趣的是,这位胜利者却并不会选择吃独食,而是把西瓜分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一起吃。其他的猩猩也会凑过来,向它摊开手掌要吃的,通常也都能要到,然后再把讨来的西瓜继续分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到了最后,每一只黑猩猩至少都能吃到一点西瓜。尽管也会发生一些小的冲突,但整个过程基本上算是和平的。
在科特迪瓦的塔伊国家公园,也有研究人员开展过关于黑猩猩的研究。他们发现,黑猩猩竟然会主动照顾被豹子咬伤的同伴。它们会把同伴伤口上的血先舔干净,小心翼翼地把伤口上的脏东西除去,同时还一丝不苟地驱赶着周围的苍蝇蚊子。而在群体行动的过程中,大部队也会主动地放慢脚步,好让伤员能跟上。
因为黑猩猩的基因和社会性都与人类十分接近,比较方便实验观察,所以研究者们会通过黑猩猩来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共情能力,并由此推论,共情是动物也能拥有的能力,是我们在漫长的演化中获得的一种反应机制,是我们写在基因里的天性。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不对吧,不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尽管在影视剧里,说这话的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人,但不可否认,我们都常常会抱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有生物学家提出,每个物种存在的目的都只有生存和繁殖;同时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人活着只是为了生产和消耗。这些理论都被人们理解成了极端的利己主义,认为自私才是人类的天性。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就拿最极端的战争来说。研究者就发现,很多参加战争的士兵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曾经死里逃生,而是因为目睹了大量同类的惨死,哪怕是自己的敌人,出于共情的天性,他们也会为对方的伤亡感到痛苦,如果把人类看成极端自私,只顾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动物,是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如果人在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都会对敌人产生共情,那只能说是天性使然了。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点,我们知道了共情的含义和机制,知道了共情分为三个层次,而这也是关于共情古老源头的证据,通过科学家对黑猩猩的研究,作者指出了对别人产生共情、帮助别人是我们的天性之一。
尽管共情的天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和扶持,也总有人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只顾自己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想法来源于对达尔文主义的错误理解。19世纪以后,随着进化论渐渐被大众所接受,人们开始尝试把演化理论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政治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生是一场艰难的摸爬滚打,成功的人不该被弱一些的人拖后腿。他曾经说过:“大自然费了这么大的劲儿,就是为了摆脱弱者,把他们从这个世界扫清,给有能力的人腾地儿。”
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自私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吗?接下来,我就借《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跟你解释一下,虽然我们的基因是自私的,但物种演化的驱动力和个体实际行为的驱动力是有所区别的。
1976年,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在书中提出,生物只是基因创造出来的为它服务的生存机器,生物的所有行为和特征都只是为了更多地复制自己体内的基因。对于动物的一些无私行为,道金斯也通过这一套理论给出了解释,比如母性,一些母亲可能会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她的孩子,但其实是因为她的孩子有一半的基因和自己相同,她的无私行为完全是出于基因自私地想要保全自己的复制体而已。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从物种层面探讨了演化的驱动力,却给了很多人一种错觉,让他们觉得个体也是全然自私的。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这一套“自私”理论的忠实粉丝,但这家公司最终的命运如何呢?下面,我就来给你说说这个故事。
在20世纪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安然公司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和电力公司。在经营和管理上,安然公司始终坚定地信奉着这一套弱肉强食的准则。公司的前CEO杰夫·斯基林在公司内部组织了一个同行评审委员会,每隔一段时间,委员会就根据公司的所有员工表现评级,最高为1级,最差为5级。被评为1级的员工会得到高额的奖金,而5级的员工就得卷铺盖走人,个人信息还会被放到网上给人羞辱。安然公司每年会用这样的方式裁掉20%的员工。安然公司遵循的理念是,人类只有两种基本的驱动力,那就是贪婪和恐惧。
在这样的经营理念引导下,安然公司人人自危,员工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就会费尽心机去算计甚至陷害同事,让别人表现得糟糕,自己就能看起来好很多。不仅如此,为了赚钱,安然公司还有一套秘密的生意经,就是人为制造停电,造成市面上能源的短缺,从而理所当然地抬高电价。
在这种“自私”理论的驱动下,整个安然公司的气氛就是对内尔虞我诈,对外贪婪剥削,2001年,安然公司因为行贿、操纵股价、不正当竞争和做假账等等丑闻的爆发而破产,前CEO斯基林也因为涉嫌欺诈和内线交易等一系列罪行锒铛入狱。虽然斯基林认为自己的很多做法都能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找到理论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 “自私理论”往往是行不通的,这本《共情时代》所强调的共情和互助,其实才是促成合作和成功的基础。
以读者的视角看来,《共情时代》和《自私的基因》似乎站到了两个对立面,成了人性善恶争论的一种延续。但实际上,这两本书的内容并不是互相冲突的,《自私的基因》从一个非常宏观的层面,分析了生物与基因的关系,而《共情时代》则是从个体与社会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共情与社会性的必要与必然,两者讨论的问题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其实本书的作者德瓦尔和道金斯也有过不少学术上的讨论。在本书中作者提到,道金斯本人也承认,《自私的基因》里的很多观点都被大众曲解了,早就不是自己的本意了。至于如何理解这两本书之间的关系,两位科学家在互相理解对方理论的情况下,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物种演化的驱动力和个体实际行为的驱动力是有所区别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就是性行为。我们的生殖系统和性冲动必然是为了繁殖后代演化出来的,但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我们进行性行为,绝大多数时候是为了获得性快感而不是生孩子,动物就更不用说了,它们连性和繁殖有什么关系都不知道。这就是说,个体行为的动机是具有自主性的,并不完全受基因所控制。所以说,生物并不是基因的奴隶,我们更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二把手,一直在基因的眼皮底下偷偷地另起炉灶。基因也许是自私的,但我们不一定,我们因为某一个原因而演化出来的功能,经常会被我们用来做其他的事,比如马牛羊等有蹄类动物的蹄子,本来的用处是在坚硬的地上奔跑,却也可以用来猛踢捕食者。
共情能力也是这样,我们演化出共情和帮助别人的天性,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好处,因为自己帮助的亲人和伙伴在将来也会用同样的善意来帮助我们。这种行为你来我往,久而久之,对整个物种是有好处的,共情的天赋也就在自然选择下留了下来。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帮助别人永远是出于私心,就像前面提到的,一个功能演化出来的原因并不一定和个体行为的动机有关。就算一无所获,有的时候人和动物也会简单地遵循这种帮助他人的行为倾向。
动物的收养行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哺乳动物看到无助的幼崽,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动,想去照顾它们。当一个灵长类幼崽失去了母亲,通常都会有其他的雌性来承担起抚养它的责任,甚至还有跨物种收养的例子,阿根廷的布利诺斯艾利斯曾有一只母狗救起过一个弃婴,把他放在自己的孩子身边一起抚养,动物园里这种例子更多,雌性老虎收养小猪、小狗的故事大家都听过。
要为收养行为找出一个理性的动机很难,想想我们自己,在决定养宠物的时候,我们又指望过小猫小狗带给我们什么实际的利益呢?在有些人看来,这种行为是对资源的浪费,是一种失误。老虎没有道理把奶水浪费在小猪身上,还不如一口吃了它,可是,如果我们的这种天性真的一无是处,自然选择又怎么可能会把它留下来呢?要知道,演化从来都不留情面,没有用处的部分总会被精简掉,就像我们的阑尾和体毛,都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随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发生改变,它们变得不再重要,也就几乎被放弃了。人类的共情能力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比任何一种动物都要发达、完善。这就足以说明共情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共情的好处,但在很多时候,在强烈的共情作用下,人和动物不图回报、不计代价地帮助别人,甚至牺牲自己,这样的做法必然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感觉上毫无可取之处。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天性呢?这就要说到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共情能力对于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共情可以让我们知道别人的需求,让我们学会给别人公平,有利于合作的进行。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成为了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极度依赖社会,几乎没有人能脱离社会独自生存。为了生存,我们都必须融入社会,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创造更高的价值。
合作比单打独斗带来的收益要更高。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讲了一个故事,两个猎人上山打猎,如果分头行动,每人就只能打到一只兔子,如果选择合作,就能一起打到一头鹿,就算每个人只分到一半,也比一只兔子的价值高得多。这也正是安然公司失败的原因,因为所有人都去单独打兔子了。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参与非常多的猎鹿行动,来完成个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在一家公司里,员工们各司其职,让公司顺利运转获得效益。通过合作来让1+1>2,这就是社会性动物的生存哲学。
但合作也会带来问题,就是利益的分配。有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看到自己的那份比别人少,就会心生怨恨,不愿意再合作。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同时给两只卷尾猴一块小石子,再让它们用这个小石子从人的手里换零食吃。如果给一只卷尾猴吃黄瓜片,给另一只吃葡萄,拿到黄瓜片的那只就会暴跳如雷,把黄瓜片扔到老远的地方。但如果两只猴子拿到的都是黄瓜片,它们就没有什么反应,虽然葡萄才是它们的最爱,但毕竟黄瓜片对它们来说也算是难得的美味,如果一只猴子总是看到别人吃葡萄而自己吃黄瓜片,它就会开始拒绝参加实验。还有很多类似的实验证明了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会对不公平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敌意,拒绝参与不公平的合作,作者把这种行为叫做不公平规避。
能对别人共情,就能照顾到别人的公平,有效地减少矛盾和冲突。举个例子,作者在一次实验中,出于研究需要,给了一只倭黑猩猩很多吃的,但这只倭黑猩猩却不敢吃。它无助地看着工作人员,用手指向它正在远处观望的同类们,工作人员只好给所有的倭黑猩猩都发了一点吃的,这只倭黑猩猩才开始吃眼前的食物。显然,这只倭黑猩猩为自己得到的太多而感到不安,而它的做法非常明智。这就是共情带来的帮助,能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为自己换来了安全和爱戴。
公平问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复杂的猎鹿行动,如果没有共情的作用,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我们就会为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结果什么事也做不成。如果人类都对他人的感受无法共情,社会就会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僵局。
和公平类似,我们的道德感也是共情带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大同小异的道德标准,我们用它来评判别人、约束自己。如果有人做了违反道德的事,我们就会感到反感;当自己的行为不道德时,我们也会感到惭愧和自责。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坏事不会,希望自己被别人好好对待不被伤害,当我们看到或者想到一件坏事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人喜欢这样的遭遇,所以我们希望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好、不被伤害。每个人都会自然地产生这样的愿望,也正是对这种愿望的集体共情孕育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
不过,人也可能会因为拥有共情能力对别人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也说,人类在拥有最强的共情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同类最残忍暴力的灵长类动物,这一点只要想想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些酷刑和屠杀就不难理解。人类非常擅长折磨别人,就是因为人可以对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有所体会。要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痛苦,就要先对别人的痛苦有共情。电影里的反派想逼迫别人做什么事,总是会威胁对方如果不做就杀掉他亲近的人,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别人最在乎什么,失去什么会最痛苦。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人性并不是纯粹自私的。我们生来就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共情有三个层次,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套着一层,最核心的是情绪的感染,然后是关心与抚慰,最后是设身处地、带着明确目标地帮助他人。而共情的这种套娃结构也是共情来自演化的证据。很多动物也有共情的能力,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共情是动物演化出来的天性。
其次,我们说到了就算基因是自私的,也并不代表人性也是极端自私的。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指出,生物是为基因服务的生存机器,生物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体内的基因。于是就有人认为,个体也应该是全然自私的,甚至认为应该主动在社会内部进行人为的优胜劣汰。
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这一套自私理论的忠实粉丝,但安然公司的失败案例也证明了极端自私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物种演化的驱动力和个体实际行为的驱动力是有所区别的,为了某个目的演化出来的功能也经常被生物用在别的用途上。我们的基因虽然是自私的,但人性并不是极端自私的,共情是我们在演化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重要能力。
最后,我们说到了共情能力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具体意义。我们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每个人都依赖着社会生存,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而合作必然要面对利益的分配,共情让我们能够为别人着想,尽量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保证了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合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共情为道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每个人往往都希望社会是和谐而美好的,而人们对这个愿望的集体共情就是道德的根源。另外不得不说,人类折磨别人的天赋也来自共情,正是因为我们能对别人的痛苦有共情,我们才知道什么能让人最痛苦。
撰稿:梁境心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