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解论》 刘玮解读
《人类理解论》| 刘玮解读
关于作者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现代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既是现代经验主义哲学的重要奠基者,又被誉为“自由主义之父”。
关于本书
《人类理解论》是现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为现代实验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的著作。洛克系统阐释了人的认识如何从出生时的白板一块,通过经验感觉和反思,逐渐上升到知识。
核心内容
洛克系统批判了理性主义哲学中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一切人类认识和知识都是后天通过经验感觉和反思,印刻在心灵这块白板上的。洛克还用经验主义的原理,讨论了人类语言的本质和自我的基础。洛克认为语言只反映使用者头脑中的观念,而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自我”或“个人同一性”的基础在于我们的记忆,这个理论会给我们带来与以往不同的看待人际关系的新视角。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书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这本书是现代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探讨了人类的认知如何从白板一块达到知识。
洛克是现代早期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因为这部《人类理解论》成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者之一,并且给以牛顿为代表的现代实验科学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除此之外,洛克还因为另一部著作《政府论》,被誉为“自由主义之父”,为美国的建国和立宪奠定了政治思想的基础。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我们这里解读的《人类理解论》地位显赫,它既是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著作;又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发展意义重大。
这本书是对经验主义原理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在洛克之前有培根和霍布斯这样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指出了经验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是他们的理论还算不上系统。而《人类理解论》第一次系统发展了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论。
在洛克之后,更多的英国哲学家推进了经验主义哲学,比如贝克莱把经验主义发展到“存在即是被感知”的程度,而经验主义最终的高峰休谟,更是把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了极致,得出了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结论。同时,洛克系统批评了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他对理性主义的挑战和批评,促使理性主义哲学家做出进一步的反思,比如莱布尼茨就针锋相对地写作了《人类理智新论》,逐章逐节批评洛克的理论,以此来巩固理性主义的立场。
洛克的这本《人类理解论》虽然以认识论问题为核心,但是包括了形而上学、物理学、科学哲学、伦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等诸多问题,对哲学史产生了很多方面的影响。
在这期音频中,我会围绕《人类理解论》的经验主义核心,为你解读其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四个问题:第一,洛克如何挑战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学说,提出他最著名的主张“心灵是一块白板”;第二,在否定了天赋观念之后,洛克如何从经验主义的角度解释人类知识的来源;第三,洛克如何看待语言这种知识表达的工具;第四,洛克如何理解“自我”的概念。关于语言和自我的讨论,都可以说是他经验主义原则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洛克写作《人类理解论》的目的。在本书开篇的《致读者》里,洛克说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理解人类如何进行理解”。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任务,仔细想来非常艰巨。
洛克指出,在考察任何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考察自己的认识能力,看看什么东西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理解的,什么是它不能理解的。换句话说,在人类开始进行认识之前,需要首先彻底检查一下自己用来认识的工具,因为这个工具的特质和功能直接决定了人类如何获得知识,以及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人类理解论》就是要考察人类的理解本身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事物,当然还有,存在怎样的界限。
人类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呢?在洛克之前有许多哲学家回答过这个问题,比如笛卡尔著名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在笛卡尔看来,人的全部知识就像一棵大树,这个大树的繁茂和稳定,在于它有强大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一些非常稳固、不可能出错的知识,比如“我思故我在”,或者“上帝存在”,这种奠基性的知识,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前提。同时,这种知识不能通过经验取得,因为经验总是在变化和流动之中,而我们对于现实的感知又受到各种外在和偶然因素的影响,非常不可靠。这种最重要、最根本的知识只能通过理性反思来获得。这就是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
这种理性主义正是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要挑战的对象。洛克指出,理性主义的这种说法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那就是人类的心灵具有一些先天就有的“天赋观念”和认识。在理性主义者看来,这些天赋观念存在于所有人的头脑之中,它们的形成不依赖于经验和感受。但是洛克认为,这种天赋观念根本不存在,他给出了三个层次的论证。
首先,洛克指出,理性主义者认为的那种人人都具有的观念和认识不存在,因为无论在思辨还是在道德的层面,都没有“一切人类共同承认的原则”。对于什么样的认识是真的,或者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这种问题,人们都有不同的答案。理性主义会举出一些人人都承认的天赋观念作为例子,比如:凡是存在者都存在,一个事物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类说法。这类说法虽然从逻辑上看无可辩驳,但是洛克认为,它们依然不能算是天赋观念,因为孩子和白痴对这些说法就毫无概念,但是根据天赋观念论,只要是人就应该知道这些事情。
退一步说,即便有些观念所有人都接受,也不能说明它们是人天生就有的。它们更有可能来自人的共同实践和感受。有一些理性主义者可能会坚持说,人之所以都能在实践和经验中得到同样的观念和知识,那是因为有些天赋观念早就存在于他们的头脑当中了。人们拥有这些观念却不自知,实践和经验把这些观念和知识唤醒或者激活了。
洛克的回应是,说一个人具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完全是自相矛盾。那些人的心灵不知道的观念和知识,就根本不能算是在人的心灵之中。你可以这样想,假如说你拥有一种知识,虽然你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知道,但是有一天会被激活,这是不是就等于在说,你知道你未来会知道的事情,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洛克在前两步否定了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然后在第三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类的心灵其实是一块白板,在出生的时候没有任何观念和认识。所有的观念和认识都是经由后天的经验和实践一点点地刻在这块白板上的。这就是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里,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命题——心灵是一块白板,这也是洛克最著名的命题。
你可能也听说过一些当代学者对洛克经验主义,尤其是“白板说”的挑战。语言学习究竟是一种天然的能力,还是后天习惯?这个争论一直存在。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就认为,每一个人在没有学习任何语言之前,天生就具备一个普遍的语法结构,而正是这个语法结构让一个人具备学习不同语言的能力,也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之间得以沟通。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头脑中天然存在的语法结构驳斥了洛克的说法,证明“没有任何原则或者想法是天生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同样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白板》,直接批判洛克的认识论,我们“每天听本书”也为你解读过。在书中,平克列举了大量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指出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先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整个人类种群的进化过程,对于人类基因的选择和改造,极大地塑造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能力。这也同样证明了洛克对于天赋观念的否定是不合理的。
乔姆斯基和平克的理论影响都很大,也深化了洛克开启的讨论,不过他们对洛克的批评有些过于简化了,只是针对“否定天赋观念”这一点的。在后面的解读中,我们会说到洛克对于人类心灵和认知的理解相当复杂,并不是否定天赋观念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虽然洛克坚持认为,人类在出生时头脑中不具有任何的先天观念和内容,但是他并不否认人类的心灵有一个先天的功能结构。洛克不但没有否认这一点,还花费了大量篇幅来分析,人类心灵的内在结构是如何从感受经验中抽象出概念,并产生系统化认识的。这样看来,洛克的这些当代批评者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延续洛克开启的工作,也就是去理解人类如何进行理解。
这就是我们要解读的第一点。洛克认为,我们在讨论人类的观念和认识之前,先要考察人类获得观念和认识的工具,就是人类的理解力。他反驳了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观念和认识中最重要的内容不是先天的、通过理性取得的。洛克挑战了天赋观念的说法,认为人类的头脑就像一块白板,在出生时上面一片空白,所有的观念和认识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感受。用这种方式,洛克挑战了传统哲学和宗教的权威,并且用一种新的、从白板开始的方式为哲学和人类知识重新奠基。
虽然都是力图为科学和哲学奠基,洛克与笛卡尔选择的方向完全不同。笛卡尔豪情万丈地把自己比作可以撬动地球的阿基米德,认为他可以在坚实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人类知识的大厦;而洛克却非常温和,说自己做的仅仅是地下的工作,他要用这块白板,以及对如何在白板上留下印记的心理学研究,为更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扫清障碍。
在洛克看来,如果观念和知识不是天赋的,那么它们是怎么在人类头脑中形成的呢?洛克认为,所有观念和知识最终的来源都是经验和感受,也就是说,无论哪个观念或想法,如果我们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最后的原因一定会归结到观察或感受。那么从经验观察和感受,到头脑中的想法和知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内容。
在第一部分我们说到,人类的心灵在出生时是一块白板。这个白板上面没有任何现成的观念和内容,只有先天的感觉和认识能力。从婴儿时期开始,人慢慢通过各种感官带来的感受,在心中形成了相关的观念。比如,颜色的观念就是在婴儿通过视觉看到颜色之后才能形成的。如果有一个人天生失明,从没见过任何色彩,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他的头脑中不可能有“颜色”这个观念。
洛克认为,人的理解活动有两种,一种叫“感觉”,另一种叫“反思”。感觉就是通过感官从外界经验中获得观念,比如人类感官接受外界刺激之后形成红、白、冷、热、软、硬之类的观念。而人类理解的另一个活动是反思这些通过感觉进入头脑的观念,考察自己的内心,这就包括了思想、怀疑、期望等等。简单地说,人的心灵通过感觉从外界获取信息,通过内在反思来处理这些信息。
洛克认为,感觉和反思在头脑中形成的简单观念,就是人类理解和认识的最基本单位,它们就像是心灵的窗户。这些简单观念大致有四种来源:第一是某一种单一的感觉,比如你看到过红色就会形成红色这个观念;第二是多种感觉的集合,比如“形状”这个观念有视觉和触觉两个感官来源;第三种是反思,比如你喜不喜欢红色;最后是反思和感觉的结合,产生了能力、存在这样的观念。
简单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更复杂的观念和想法。复杂观念的数目繁多,但是在洛克看来不外乎三类内容,那就是模式、实体和关系。每一类复杂观念背后都是一种不同的认知能力。模式是我们对各种性质的认识,比如“美”的观念就是颜色和形状的某种特定组合,给观察者带来喜悦的感受;实体是因为人们常常看见一堆性质重复共同出现,就假设它们有某种载体,然后称它为实体,比如“物质”就是我们头脑构建出来的一种实体观念,它可以承载某种硬度、颜色、形状的性质;关系是人们在两个事物之间来回观察所产生的想法,比如“大”与“小”、“父”与“子”。
解释了头脑中的简单和复杂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之后,洛克还需要解释这些观念怎么就能让我们认识世界?根据洛克的解释,我们之所以可以在头脑中形成观念,是因为外在事物本身的性质,这些性质刺激我们的感觉和反思能力,这就好像在物理世界中,外力可以导致物体运动一样。比如一个雪球有能力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白、冷、圆等的观念,是因为它有这些性质。
在洛克看来,事物的性质可以被划分为两类: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一性质是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和物体分离,事物永久保有这种性质,洛克又把它们称为“原始性质”。这种性质包括体积、形状、大小、数目、位置、动静等等。比如,水有流动的性质,跟它是在山上还是在水管里没关系,只要是水就都具有流动性。相反,事物的第二性质并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而是人的感受,比如“湿润”,是水通过触觉在人的心里造成一个观念。如果世界上没有人的触觉,那么湿润也就不会是水的一种性质。
洛克认为,这两种性质都能够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观念。第一性质留下的观念和性质相似,而第二性质则不然。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蓝色的正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第一性质造成的观念,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本身有正方的形状。我们看不看它,它都是正方形。而蓝色是第二性质,物体本身并不具有这种颜色,蓝色是我们通过视觉“看”出来的性质。这种性质是因为它的某些第一性质,比如它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效果。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洛克说,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仅仅是我们头脑中的或简单或复杂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外在事物具有的第一性质或第二性质,但是怎么确认呢?我们怎么能肯定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真的是由外在世界引起的?怎么能肯定通过自己的观念就能获得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呢?
洛克确实没有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洛克可以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笃定地认为客观世界是存在的,这个世界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第一性质,第一性质实实在在地导致了第二性质,而且这两种性质也实实在在地在人的头脑中留下了观念,这些观念,加上正确的推理规则,人们就能得到知识了。
在这个意义上,牛顿的物理学和女娲补天的故事也就有了实质性的差别,牛顿的物理学是可靠的知识,因为它来自更加完备、明确、切实、基于经验感受的观念;而女娲补天的故事不是,因为这背后不存在直接的经验基础和由经验引发的观念。同时,洛克也强调,人类的知识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而是有经验的边界,那些无法通过经验获得的东西,我们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知识,比如超出经验范围的微小原子,或者天使这样的对象。
这就是本期音频的第二个要点,洛克认为,人类的理解和认识的最终来源是经验,人类通过感受和反思,在头脑中形成各种简单观念。这些简单观念经过各种组合产生复杂的想法,人类头脑中的想法和观念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实,是因为外在事物具有两种性质,它们都可以在人的头脑中产生观念,这就保证了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到关于外在世界的认识。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洛克并没有为外物与观念之间关联的真实性作出充分的解释,这也让后来诸多的哲学家颇为不满。
比如在《人类理解论》问世20年之后,贝克莱就指出,洛克对于两种性质的划分,以及对人类理解能力的分析,没有把经验主义贯彻到底,这个批评直接推动贝克莱得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的极端结论。而再往后的休谟,就更加彻底地怀疑外在世界的存在和性质,以及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了。
解释了人类头脑中的观念和想法怎么形成之后,洛克考察了观念和想法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人类的语言。在洛克看来,语言表达了观念。在经验世界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的都是具体的事物,而语言是一整套把具体事物抽象化之后构建起来的表达系统。这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是我接下来我要为你解读的,洛克如何理解人类语言。
在洛克看来,语言中所使用的概念,比如“树”“正方形”等等,虽然不是被感官直接感觉到的,但是究其根本,依然是由简单观念形成的。人们根据相似性把关于具体事物的不同观念分类归纳,形成了抽象概念。那么这些根据相似性被归纳出来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认为,这些概念代表了事物的“本质”,根据事物的本质可以对它们进行确定的分类。但是在洛克看来,这些抽象概念是人类基于经验的发明,而不是探索事物本质的发现。对于同一个世界,我们的语言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抽象和归纳方式,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这就是说,同一个世界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和呈现也是完全不同的。用洛克的话说就是“语言是人为构造出来的表征系统”。
语言的意义并不是去捕捉或者呈现真理,而是记录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然后传播给其他人。洛克甚至提出了非常极端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就是你可以任意使用字词表达自己心里的观念,同时,我们也没有权力要求另一个人用同一个词表达相同的观念。所以说,语言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又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工具。它的存在保证了人们的交流,但是它也随时可能被人误用。
这就是洛克对语言的看法。洛克反对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并且很不信任语言。在他看来,语言中的抽象概念反映了经验中形成的观念,但是和事物的本质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语言反映了使用者头脑中的观念,而不是反映客观真理;语言的作用是进行交流,但是却非常容易被误用,产生误解。洛克对于语言的理解深深影响了当代的语言哲学,甚至也得到了很多认知科学研究的支持,足见洛克哲学的预见性。洛克的这个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一句俗话: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们最后来看《人类理解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自我”或者说“个人同一性”,看看洛克如何用他的经验主义来解决哲学史上的一个难题。
在哲学史上,关于自我是否存在,以一种什么方式存在的争论?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说,一个人欠了别人的钱,等债主来讨债的时候,他不承认今天的“我”还是借钱时候的那个“我”。
人们通常不会怀疑有一个叫作自我的东西,在不同的时间持续存在。但是,它究竟指的是什么争论就很大了?有人说是物质性的身体,有人说是非物质性的灵魂,或者灵魂中的某个部分,还有人说是特定灵魂跟特定肉体的结合。
那洛克是怎么说的呢?他认为,自我在世界上的持续存在跟物理存在、或者说身体关系不大。因为我们的身体可以发生很多变化,比如我今天可以换一个发型,甚至因为事故做了截肢手术,但是我依然还是之前的我。在洛克看来,自我本质上是一种复杂观念,它反映的是人类对于自己的一种理解方式,因此自我以及它的延续性需要从心理层面上去考察。
洛克说:“在我看来,所谓自我就一种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东西,它有思想、能反省、并且能在异时异地认自己是自己”。我们来仔细理解一下洛克的这个说法。首先,洛克指出,自我其实是头脑中一个观念,一种理解,和身体无关。人的躯体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躯体可能很不相同了,比如十岁时候的你,和今天的你,在物理构成上有巨大差别。如果认为自我反映的是客观的物理事实,那么十岁的你,和今天的你很可能并没有物理层面上的延续性。
其次,在洛克看来,自我这个观念体现的是人类的一种认识和理解能力,但是并不是任意的理解能力,它必须是一种理性的反思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把自己认作自己。你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有一种生物,它有人类大部分的理性思考能力,能够计算、交流、推理,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简单观念和复杂想法,但是它没办法把自己认作是自己,那么这样的生物就是没有自我的。
说到这儿,你应该也想到了,这种能够形成自我观念的人类理解指的就是人的记忆。在洛克看来,记忆是自我存在的必要前提。能够回忆起过去的一个时间点,并且把过去时间点的某一个人和当下的自我关联起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人,这就是自我观念存在的必要前提。
洛克关于自我的标准,为这个问题确立了现代的讨论范式,引发了哲学家们数百年的讨论。众多哲学家对于洛克的这个结论提出质疑、做出发展。我在这里给你讲两个著名的质疑。一个是记忆的衰退,另一个是记忆的分享。
有些哲学家指出,虽然洛克的论证令人信服,但是记忆是一个会消退、会改变的东西。如果60岁的你不记得30岁的你做了什么,那么根据洛克的标准,60岁的你就不是30岁的你了,这跟我们的直觉是冲突的。对于这种质疑,洛克选择将自己的原则贯彻到底,他承认,如果失去了记忆,那么在严格的意义上,就不再是同一个人了。
洛克面临的另一个质疑就是记忆可以分享。假如你从小有一个相交颇深,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你们从小一起长大,了解彼此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长大后你的生活几经波折,经历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变化,后来甚至得了阿兹海默病,无法记起小时候自己的生活。相反,你的好友一直保持小时候的兴趣、志向和记忆,他甚至比你本人更能记得你的生活和经历。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要说,你的朋友更是你,而你却不是你本人了呢?这个问题被称为“记忆的分支”问题。
在洛克的有生之年,还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挑战,他本人自然没有明确的回应。但是当代的哲学家们对于洛克会如何回应记忆分支问题却展开了热切的讨论,其中哈佛大学的哲学家帕菲特的分析非常独到,对我们来讲也很有启发。
在帕菲特看来,洛克的记忆标准打开了理解自我的一个独特路径,自我不应该被理解成一个既定的生理或者物理事实,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续。一旦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记忆分支就不再是对自我的挑战,而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新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改进对于自我的理解,甚至进一步推动我们对于所有权、义务和责任等等道德概念的认识,最终改造我们的生活。
帕菲特指出,根据通常的自我概念,人们总是热衷于大量占有现在的自己不需要的财富,因为人们认为自己和未来的那个自我有着某种神秘特殊的关系,现在的你对于未来的你负有某种责任。然而,实际上我们完全无法预测,未来的那个所谓的“自我”,是否依然有着现在这个自我所具有的心理特质、兴趣、爱好、善恶观念等等。
如果我们用心理延续的标准来重新理解自我,也许我们就会对那些现在就跟我们具有共同心理特质、兴趣、爱好和善恶观念的人更为友善和慷慨,我们会更乐于现在就和一个志趣相投的人分享资源,而不会盲目地为了那个和自己素不相识的未来的自我囤积财富。在帕菲特看来,分支问题不但不是对洛克记忆理论的挑战,而恰恰是对洛克的发展,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洛克的自我观念对于改善我们的道德生活可能具有强大的力量。
这就是第四个要点。洛克把自己的经验主义运用到自我同一性这个具体的概念上,得出结论认为,自我指的不是一个物理上的实在物,而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正是因为这种能力让一个人能在不同的地方和时刻,把自己认作是自己,这种能力就是记忆。一个人在心理层面能把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自我关联起来,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来源。洛克的这个标准,虽然受到了不少挑战和质疑,但是直到今天,依然是回答人格统一性问题时最常见到,也是解释力最强的答案。
《人类理解论》的主要内容就为你解读完了,我来给你回顾一下。在这本书里,洛克试图理解人类的理解力本身,讨论人类心灵中的观念和想法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 他反驳了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论,指出人类的心灵在出生时就是一块白板,所有的内容都要来自人类的后天经验。
第二, 搭建整个人类认识结构的最小单位是简单观念,它们来自于感受和反思。简单观念在人的头脑中经过不同处理,形成了不同的复杂观念。外在世界中事物的性质导致了人类头脑中观念的形成,这种对应关系保证了人可以获得知识。
第三, 人类的语言仅仅是表达观念和进行交流的工具,不一定能够直接有效地描述外在世界,更不能不保证交流的真实性。
最后,一个人的自我观念也是一种由人的理解力形成的复杂观念,它的核心在于我们的记忆力。
撰稿:刘玮 脑图:摩西 转述: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