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得越多就越幸福吗?
拥有得越多就越幸福吗?
你好,欢迎回到“名家讲书”,我是王芳。
现代社会里,物质财富的积累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内心世界却似乎并未随之变得更加充实和满足。人们总是渴望通过拥有更多来让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有力量、更幸福,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常常是更焦虑、更无力、更孤独。这究竟是为什么?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漫步在路上,眼前出现了一朵开得非常绚烂的花,此时你会选择把它摘下来,还是默默驻足欣赏一会儿,然后继续往前走?这个简单的选择或许还可以延伸到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比如,听讲座的时候,你是倾向于疯狂记笔记,还是沉浸地听或参与讨论,并在之后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收获?在查看尘封已久的相册时,当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和场景,你是只能说出一句“啊对,就是他!”或者“嗯,我去过那儿”,还是能够感觉到当时的情感和氛围一下子全回来了?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你是习惯于事先准备好话题和开场白,还是更愿意随性真实地表达自己,同时倾听对方的声音?在看书或者看剧的时候,你是急于知道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结局,还是愿意耐心地跟随故事和人物的发展一点点深入?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你更看重他的权力和地位,还是想要了解他的能力和品格?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们看待自己和社会中他人的方式——是占有,还是存在?这个疑问也正是我在这一讲里要向你推荐的书的名字。
《占有还是存在》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希·弗洛姆是位德国人,他曾是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融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综合了欧洲文化传统的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批判精神和救世情怀这些基本要素。他试图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标准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工具来剖析他所处的社会和身边的人,并探索实现理想社会和人的发展途径。
在我看来,弗洛姆堪称心理学界的鲁迅,他的思想常看常新,也因为他的理论充满了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热切关怀以及深邃洞察,所以每每读来总有新的感悟和启发。在我自己的书《我们何以不同》里,我用了一个章节介绍了弗洛姆理论中最为知名的一个观点——“逃避自由”。弗洛姆通过对于人类文明史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和安全之间的矛盾造就了现代人最基本的精神困境。从前的社会安全但不自由,现在的社会自由却不安全,于是人们开始逃避自由。更进一步,在弗洛姆看来,现代社会的自由看似自由,但并不是真正的“积极自由”,而只是一种“消极自由”,因为它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相分离的基础上,这令个体只能以片面的方式体验外部世界,同时与内心世界脱节,因而只能成为一个被“异化”的人。
这一观点在《占有还是存在》一书中得到了全面阐释。在书里弗洛姆深入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占有型和存在型。在占有型生活模式中,人们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视为一种占有和支配的关系,无止境地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而在存在型生活模式中,人们更注重与社会、他人和自然的真实联系,不追求占有任何有形或无形的东西,而专注于享受存在本身的美好。
请回顾一下刚才请你想象的那些情境,不难发现,我们可能已经被占有型生活模式主导了,于是总是想要更多、更大、更好,总是想把一切好东西占为己有,如果得不到或者错过了,就会感到焦虑、失落、沮丧。在此过程中,内心的真实需求被忽略了,事物本身的美好也被无视了,“占有”完全压倒了“存在”。在弗洛姆的笔下,这种占有型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失去了与社会的真实联系,也让我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先来看什么是占有型的生活模式。简单说,在这一模式里,人与物品、他人以及自我的关系全部发生了扭曲。我们将物品视为自我的延伸,渴望通过拥有更多来提升自我价值;我们将他人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们的情感乃至人性;我们将自我视为商品,将社会视为一个大市场,不断在其中追求更爆的卖点和更高的身价。
先从我们和物品的关系说起。占有型生活方式的根本来源是以私有财产、利润和权力为支柱的工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要不违法,占有财产就是每个人的权利,而财产的所有者拥有对财产的绝对支配权。这一社会规则驱使人们不断追求拥有更多财产,将占有视为提升自我价值的手段。换言之,人们将自己的所有物纳入自我概念,通过占有和维护所有物来保护脆弱的自我价值。当拥有有价值的物品时,自我价值似乎也随之提高;而当物品丢失或减少时,我们仿佛也跟着失去了一部分自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占有物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人们倾向于保存,也就是通过持续持有和保护物品来占有它们;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更倾向于消费,也就是不再长期持有,而是在短暂的占有和使用后迅速抛弃并加以替换,以不断追求新的物品和体验所带来的新的价值。用过就抛弃,这看起来似乎与占有背道而驰,但实际上,人们依然渴望和追求占有,只是占有从实际的物品转向了反复占有新的物品、新的体验和新的价值。最典型的体现就是现代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人们因消费而疯狂。一个社会生产更丰富多样的商品原本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消费只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然而现在手段成了目的本身。人们不断通过对商品的占有和更新迭代来定义和彰显自己,并沉湎于这种占有,从中获得满足。
在占有型生活模式占主导的社会里,这种对于物品永不餍足的追逐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斗争和对抗。因为人们不仅渴望占有更多,还害怕失去已经占有的东西。在对失去的恐惧的驱使下,人们一边不断追求更多,另一边将他人视作竞争对手,时时警惕别人抢夺自己的所有物。这样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斗争、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对抗,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引发国家之间的战争。于是,人与人的关系也被占有型生活模式扭曲了。
如果说占有物品是工业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规则,那么,占有人就是父权制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在父权制社会中,男人可以通过占有妻子、儿女和牲畜而成为财产所有者。随着社会进步,妇女儿童逐渐获得解放,但依然存在将妻子和孩子视为私产并随意处置的情况。说得再广泛一些,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将他人视作物品而非完整的人的现象,这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被称为“客体化”,也就是把人当作一个客体来对待,,人的主体性被消解了。用近几年很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被当成了“工具人”。
工具人就是把人当工具。当一个人被当作工具的时候,人类属性隐退,实用属性凸显,在他人的眼里就不再是个有血有肉有爹有妈的人了,而是一个没有感情也不需要被满足高级心理需要的工具。在性与性别领域,这常表现为女性的身体、身体部分或性功能脱离了她本人,沦为了纯粹的性满足工具或被凝视的对象。在工作领域,这又表现为将员工当工具,组织或上级只在乎他们能带来的绩效价值,而不关心他们的情绪感受。虽然几乎所有的现代组织都认可人是组织最大的财富,然而很多时候,当说起“人力资源”时,其实重点在于“资源”而不在于“人”。比如,有时候我会听到企业的人说,“等那个项目结束,就可以有人力释放出来”,想说的其实是那组做完就可以有人过来帮忙了,但听上去完全和人没关系。整齐划一的物肯定要比千姿百态的人好管理,然而工具只会在短期内很高效,要让一个组织长远发展,人的价值的发挥永远是第一位的,换言之,恰恰是千姿百态的人在创造价值。
而在人际领域,客体化现象一样比比皆是,表现为人们互相视对方为可利用的工具,评价他人的标准不是这个人是否友善、品行如何、与自己合不合得来,而是看他的权力、地位、财富以及对自己有没有用。这种完全以利益为导向的关系只可能浮于表面,也往往会令被当作工具的人心生痛苦。更值得深思的是,像这样的客体化对待不仅出现在雇佣关系或者上下级、同事关系中,还经常出现在师生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比如,有些老师把学生当作发文章和做项目的工具,有些伴侣把彼此当作买房买车阶层跃升的工具,父母把孩子当作养儿防老炫耀攀比和实现自己未尽梦想的工具。这些本来应该以爱与尊重为中心的关系被占有型生活模式异化为了以工具性为中心的关系,我们看到的当今社会的诸多悲剧均与此有关。
随着占有型生活模式的不断扩展,人们还有可能将其内化,最终侵蚀我们与自我的关系。例如,在当代社会,一个人成功与否似乎主要取决于其在市场上有没有“卖点”,任何可以被量化或者本来难以量化的东西,不管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长相、能力、人格等等一切,全都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甚至被明码标价出现在雇佣或婚恋市场上。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人们很自然也会把自身视为可利用的资源,开始将自己商品化,以换取金钱、地位、名声、尊重乃至爱。人人都成了商品待价而沽,这在书里被弗洛姆称为“营销型性格”。这种性格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以迎合他人期望为己任。然而,在此过程中,真正的自我丢失了。
前面提到的客体化同样也会发生在自我身上,即我们自己主动忽略自己的人性,自己把自己当工具,也就是所谓的“自我客体化”。前两年有一部剧集我个人非常喜欢,名字叫《人生切割术》。主角们是一群在某大厂上班的员工,他们每天衣着光鲜、态度端正、情绪稳定、勤奋努力地工作,而且有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只要下了班,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就会彻底消失。而事实上他们是主动接受了一个特殊的手术,这个手术将他们割裂成了上班时的人格和下班时的人格,二者之间完全失联,上班时的人格对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身份、经历、性格、喜好一无所知,就像一台无知无觉的机器一样不闻不问,全心全意地只是工作。这不就是自我客体化吗?去除自我的人性,把自己当作一个纯然的工具。如果说对他人的客体化是以他人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自我客体化就是以自己为工具来获取某个特定目标的实现。在《人生切割术》里,男主角是在用让自己成为一个工作机器的方式试图忘却失去爱人的痛苦。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人们疑似自我客体化的表达,例如自嘲为“社畜”“打工人”“科研狗”“做题机器”等等,此时我们似乎也是在将自我降维成工具。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比如在工作很紧急或特别重要的时候,你会希望自己可以像台永动机一样,最好不吃不喝不睡觉,这时候那些属于人的情绪,那些喜怒哀乐,会被视为一种妨碍、消耗甚至负担,那些属于人的欲望需求,乃至吃喝拉撒睡,都会被看成对当下目标达成的某种干扰,此时我们的眼里就只看得到目标,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自我客体化的表现。但是这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即便这个手段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它也永远不会是达成目标的充分条件,即使把自己虐到疯狂,目标也未必能实现。然而在优绩主义等信念的影响下,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这个陷阱,一旦失败,还是会觉得是自己努力得不够,进而继续追加投入,甚至变本加厉地进行自我剥削。
总之,在占有型生活模式的主导下,我们同物品、他人、自我的关系遭遇了全面异化。金钱、财富、成功成了万物的尺度,而爱、幸福、尊严、创造力这些人性化的东西被丢弃在了角落。正如弗洛姆所言:“从表面上看似乎什么都有了,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因为对于客体的占有、掌控和支配不过是生命历程中的短暂瞬间。”的确,有占有就有失去,如果将自我完全寄托于外物之上,那么当面临失去它们的威胁时,就会感到极度不安甚至恐惧,幸福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既然一味占有之于美好生活无益,那么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健康生活模式?弗洛姆的答案是存在。时下也有一些人不再执着于对物质的占有,转而追寻真正的乐趣——那些源于内心、无须回报的体验。例如,他们愿意跋山涉水经历重重阻碍,只为聆听美妙的音乐、观赏醉人的风景、会晤思慕的对象。这种生活态度即接近弗洛姆所说的存在型生活模式,它以独立、自发、自由为前提,以积极主动和真实性为核心,是一种非异化的存在。
我们来解释一下“存在”的含义,它的第一层含义与“占有”相对。在存在型生活模式中,人们自发且积极主动地做出某些行动,而不是表面看起来很活跃,实际却只是在表演忙碌。对于后者来说,行动的结果是第一位的,比如能不能获得别人的赞许,或者收获什么实际的利益,行动者反而被边缘化了,也就是说,行动完全是受外在力量驱使的。我们当下高度实用主义的社会文化就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上学第一天就在为高考做准备,恋爱第一天就在为结婚做准备,工作第一天就在为买房做准备,但凡有一个没达成,结论就是,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青春都浪费在那个人身上了,工作那么辛苦有什么用……是,如果无论做什么都只是为了某个单一的结果,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和为此所经历的所有体验就只是达成那个结果的手段,没有结果就没有价值,但这不是人,而只是一个效能机器。与之相反,在存在型生活模式中,行动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活动是自己能力的展现,这样就能达到行动者、活动及其结果的和谐统一。这样的活动在书里被弗洛姆称为“生产性活动”,人们能够在其中找到意义。
此外,存在还有一层含义,与表象相对。所谓表象指的是一种外部形象展示,它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及其价值观。在追求表象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以迎合外界的期望,从而陷入一种虚幻的生活中。例如,为了讨人喜欢,表面上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为了谋取私利,表面上显得公平有理大公无私;为了赢得信任,表面上冠冕堂皇道貌岸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存在,而是虚假和伪装。相反,存在代表着真实与纯粹,它是一种未加修饰的自我状态,它致力于保持内外一致,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真正需求。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那些情境,我们来看看占有型和存在型生活模式的人分别是如何做选择的。
首先,我们如何听讲座?如果仅仅将讲座内容机械地记录下来,那只是在表面上占有了一些信息,这种占有式听讲的方式可能会让我们对记不下来的部分感到焦虑,又或者以为记下来了就是懂了或者会了。反之,如果以存在的方式去聆听,则更可能与讲者产生联结与共鸣,边思考边听也更可能深化理解与记忆。
第二个场景,我们如何记忆?拍照打卡取代了亲身体验成为当下时髦的旅行方式,它让我们通过照片占有信息,从而无须再用大脑去深刻记忆,然而一旦照片丢失,我们的记忆也随之抹除。相比之下,存在型模式下的记忆通过专注地体验事物而完成,让我们在回想时得以激活和重构那些生动的场景和情绪。
第三,我们如何与人交谈?如果总是在交谈前或过程中盘算自己的言辞和立场,实际上是将自己视为一件等待评估和出价的“货品”,对于货品来说,表露真实可能带来瑕疵,无疑会降低估价。反之,存在型的交谈方式信任真实的自己,相信只要放下防备积极回应对方,火花与理解便会很自然地在交谈中产生。
第四,我们如何阅读和观影?如果只是匆匆浏览故事情节和人物结局,看起来节约了时间也似乎占有了整个故事,但过程的坍缩会令阅读和观影行动高效却空洞。相反,存在型模式的阅读和观影专注于体会故事与人物,常常会收获思想的共振与情感的共鸣。
最后,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果以占有的方式来看待,很容易被一些外在的符号(如衣着、头衔)所蒙蔽,甚至导致受骗。反之,以存在的方式看待,才能看到浮华表面之下真实的人格、性情与能力。
好了,随之而来的下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摆脱占有型生活模式,转换为存在型生活模式呢?在弗洛姆看来,这两种生活模式均天然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其中占有倾向源于人的求生欲等生物性因素,而存在倾向则根植于我们必须与他人相联结的内在需求。那么要如何让后者更多地显现,也就是从占有型生活模式转向存在型生活模式?弗洛姆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在占有型生活模式下人人都在受苦,这是现代人的不幸。具体来说,人们陷入对物质的无尽追求中,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从而导致了精神上的痛苦。我们先要认识到这种痛苦的存在,才可能有动力去寻求改变。
其次,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痛苦的根源。它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和价值观。特别在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占主导的社会中,人们被鼓励以占有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为生活的主要目标,正是这一导向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精神空虚。认识到这一点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
第三,我们需要认识到可以有办法消除这种痛苦。社会变革是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一样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追求有意义的工作、建立更深层的人际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意识等。
最后,我们需要行动。改变不能只发生在认知层面,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一过程意味着人们需要放弃某些物质上的享受,转而遵循一种更注重精神满足和人际和谐的生活方式。这并不容易,需要勇气和决心,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
我想借用艺术家马克斯·亨齐克(Max Hunziger)提到的一种象征来做结:一只蓝色玻璃杯之所以呈现蓝色,是因为当光线穿过它的时候,它吸收了所有其他颜色的光,唯独不保留蓝色的光。这似乎意味着,我们并不是因为占有了什么而成为我们,而是因为开放了自己、接纳了更广阔的世界而成为真正的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个性与潜能,并能与他人及世界建立起丰富、有意义的爱的关系,我们就能达成弗洛姆眼中的理想人格,即“生产性人格”,进而得以通过自发的创造性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弗洛姆的思想在今天读来仍然深具启蒙意义,心理学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学术研究或治疗手段,更是认识人类社会的工具,他对于现代人存在困境的分析入木三分,也令每一个观照自身命运的人心有戚戚。在这个纷繁无常的世界里再次品读弗洛姆,或许也是一种朝向自由的方式。
我是王芳,谢谢你的收听,祝你一切都好。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中剖析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根源于占有型生活模式,并提出以存在型生活模式来获得真正的满足和自由。
2.《占有还是存在》揭示了占有型生活模式如何异化人性,而存在型生活模式能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3.《占有还是存在》一书以深邃洞察剖析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指出从占有型生活模式转向存在型生活模式是通往自由之路。
4.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中揭示了占有型生活模式是现代人普遍不快乐的根源,发人深省。
5.《占有还是存在》教你如何摆脱占有型生活模式对物质和权力的无尽追逐,转而以存在型生活模式拥抱生命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