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运动改造大脑》 王兴解读

《运动改造大脑》| 王兴解读.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王兴。

电影《热辣滚烫》的爆火,让大家看到了励志变身的贾玲,也让很多人重燃了对运动的热情。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经历了忙碌的工作之后,对运动和健身的热情似乎也有所减退。

虽然说最好的方法,是冲进健身房“一顿猛练”,但现实是,工作的压力让我们的私人时间所剩无几。更别提那些不时传出的健身房卷款潜逃的新闻,人们开始不敢在运动这件事上投资金钱和时间。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反思风潮也在广泛传播,那就是到底运动有什么价值?八块腹肌和马甲线究竟代表了健康状态,还是所谓“资本主义”的消费陷阱?

因此,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运动?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只是道理我们都懂,但好像就是迈不开腿。我觉得,这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我们缺乏一个更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毕竟大多数的工作不用光着身子展示肌肉。身材好固然是好事,但不算刚需。

游泳健身的销售小哥经常给出的健身理由是,现在健身多花钱,以后生病少花钱。但作为医生我知道,实际上除了过度肥胖造成的几类疾病之外,一个人健康与否和健身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健身本身还可能造成额外的损伤。我的一位医生同学还因为撸铁造成横纹肌溶解,直接住院抢救去了。更不用说那些靠注射和口服药物,来增强肌肉的高科技健身方法了。

另一方面,我们在坚持运动上犹豫不前,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能够兼顾生活和锻炼的方式。一周四练肯定效果好,但时间和经济上都太难实现。我自己也有健身的习惯,但我是那种“脉冲式”训练的方法。就是一年努力练一个月,然后剩下的时间只是间断做一些日常的运动,例如游泳、跑步,这也能保持大致的体形。

所以我们如果要坚持运动,就需要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性价比相对高的方式,让我们能感兴趣,能坚持。即使是“摆烂式”动一动,也能对身心健康帮得上忙。

因此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这本书,书名叫《运动改造大脑》。首先它会给你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那就是运动不仅可以健身,更可以健脑。这个健脑,可不只是让脑子聪明、记忆力好,而是让你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思考能力保持最佳的状态。第二,它会告诉你一些办法,让你能够开始运动,坚持运动,爱上运动。

《运动改造大脑》的作者有两位。一位叫约翰·瑞迪,他是国际公认的神经精神医学领域的专家;另一位叫埃里克·哈格曼,他是美国《户外》杂志、《大众科学》杂志的编辑,曾荣获美国年度最佳体育写作奖。

所以你看,两位作者一个是专业领域,特别懂科学的,另一个是写作领域,特别会讲故事的。这两个人的结合,会让这本书能用一种更通俗的形式告诉你:如果不运动,身体发福是其次,重要的是精神状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接下来,我将从三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将带你了解,为什么运动锻炼不仅能让我们“四肢发达”,还可以让你的头脑不简单。只有当你理解了这一层关系,才能够真正对运动产生强烈的动力。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一套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特别是职场人的运动方法,让你真的动起来。最后,我会针对不同的人群给出一些运动建议。比如孕妇、成瘾者、老年人。

好,我们开始今天的分享。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经常形容一种人叫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可是四肢发达的人,真的头脑就简单吗?《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告诉你,并不是。运动不但能使肌肉变大,也可以使大脑变大。

书中提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小鼠的笼子里,放置了玩具、隐藏的食物还有转轮。研究发现,这些主动接受更多环境刺激的小鼠,相对于那些住在笼子里“躺平”的同类,它们不仅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而且它们的大脑重量也重了许多。

哈佛大学也曾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通过手术将猫的一只眼睛缝合起来,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小猫大脑中负责视觉处理的区域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可见脑子也像肌肉一样,越使用越大。那么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锻炼大脑,明明积极思考、开动脑子就可以了,为什么会和身体运动有关系呢?

这就要说到大脑中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物质,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为营养因子(BDNF)。它有点像润滑油,具有保养神经细胞回路,增强神经细胞的功能。同时,营养因子还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延缓神经细胞死亡。研究者发现,如果往培养皿内的神经细胞上撒些营养因子,细胞就会自发生成新的分支,因此营养因子也被称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

书中提到的一项实验表明,参与运动的老鼠,大脑内营养因子的增加幅度,明显超过对照组,而且每只老鼠跑得越久,大脑内的营养因子水平就越高。德国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在运动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可见学习速度和营养因子水平有直接关系。

所以,并不是说你运动的时候,就只锻炼肌肉,其实也在锻炼你的大脑。毕竟运动和工作、学习,都在使用同一个大脑。就像村上春树展现的那样,他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长跑爱好者,跑步本身就是他写作的关键助力之一。研究表明,像是跑步、游泳这样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建立新的血管网络,为大脑输送关键的生长因子,激发新细胞的诞生。

除了有氧运动之外,复杂的运动其实对脑的训练价值更高。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越复杂。这些在运动中建立的神经回路,在思考时也能被其他区域激活利用。这就是为什么会弹钢琴的孩子,学数学更容易的原因。同样,在我们外科专业领域也曾有过一系列研究,那些打游戏好的外科医生,整体手术表现更好。所以,我们不应该割裂地看待运动和工作这两件事,我们完全可以选择那些能够提升工作表现的运动,把运动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那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四肢发达的人容易头脑简单”呢?首先,和天天训练的体育生比学习,这本身就不公平。另外,运动的过程的确影响思考,在进行高强度运动的同时,你无法思考复杂的事情。因为这时血液都从前额叶皮质分流出去了,妨碍了你的执行功能。不过,一旦你运动完,血液几乎会立刻回流,这时正是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刻。如果在这个时候处理需要敏锐思维和复杂分析力的事情,比如策划方案、解决难题,你的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运动锻炼的价值除了改造大脑,还能有效帮你对抗压力、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情绪,提升专注力。让你跳出当下的困境,调整状态重新出发。

首先咱们都得明确一点是,压力、焦虑等等情绪,是我们进化出来的帮手,而不是敌人。当你进入压力的时候,有两种神经递质可让大脑进入戒备状态,一种是皮质醇,它能唤起注意力;另一种是多巴胺,它能帮你提升注意力。所以,短期的、适当的压力使我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但如果长期处于较大压力中,那么,压力就会变成危害。因为压力越大,人的脑力负担越大,大脑就越难以调动自身的能量思考解决方案。最终大脑内的化学反应就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使得现实的情况进一步糟糕,形成负向循环。

这个时候,作者认为,靠运动就能强化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因为运动是阻断大脑压力反馈回路的推手。虽然运动也会产生压力,你只要奔跑起来,你的心率就会上升,你的肾脏血流会减少。原因是你的身体,这时可能会认为你正处于被野兽追捕之中。但别忘了,运动是你自主的行为,运动的压力是可预知和可控制的。

当你逐渐认识到自己具备控制压力的能力,而不用依靠被动应对机制的时候,就说明你“摆脱压力”的能力提高了,你也会渐渐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它。那么当你停止运动的时候,你的大脑认为你现在已经摆脱了压力,大脑和身体都可以放松下来,因此就打破了传向大脑的压力反馈循环。

研究还表明,长跑1600米与服用极小剂量的百忧解一样。因为和这些抗抑郁药物一样,运动也能提高神经递质的水平。如果能够通过运动提供这些神经递质,那就有可能减少我们对于药物的依赖。

还有,运动能让我们保持专注力。如今的世界很容易让人分心。它充满着信息、噪声和干扰。相信你也经常会感觉自己越来越缺乏专注力,其实,运动能帮你更好地专注,特别是那些相对刺激的、复杂的运动。

像是武术、格斗、滑雪这类复杂运动,它们的内在技术动作会激活大脑内一系列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控制着平衡感、时间安排,协调精细动作,当然还有高度集中和全神贯注。同时,进行这类高风险运动,对大脑来说,这是殊死一搏,大脑由此会启动高度关注能力。当大脑时常处于高度警戒状态时,它也就得到了专注力锻炼的契机。

所以你看,运动不仅能让我们四肢发达,还能锻炼头脑,有效对抗压力和负面情绪,让我们更能专注地工作。

作为医生我经常有一种生活即修行的感觉。有时我会跳出自己的身体,从外界来看自己缺什么。因此当你感觉你的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给自己安排个运动,这就像你在便秘的时候会强迫自己吃点蔬菜是一个道理。

好,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运动对大脑的积极影响。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一手“搬着砖”不要停,还能腾出一只手去举几下哑铃让自己运动起来呢?我从书中,总结了一套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尤其是职场人的运动方法。这套运动方法,既让我们能保持良好的精力,也不会过于耗时耗力。

首先,我们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日益下降的体能上。从人体运动学专家到流行病学专家都已反复证实了,你的体能越好,大脑的功能就越好。我们可以尝试在早晨或者下班后跑步,还可以在每天回家的时候爬个十几二十层楼,再换个衣服洗澡吃饭。这些简单的运动,能有效提升你的体能。

那我们在提升体能时候,应该怎么掌握合适的尺度呢?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心率。比如,如果你今年45岁,那么根据一个通用的公式,用220减去你的年龄,理论上就能得出你能承受的最大心率是175次/分钟,再高就可能会有风险。

所以如果你选择从低运动强度开始,那么你可以以最大心率55%—65%的强度开始运动,比如每天步行1小时,这能有效改善你的体形。

如果你想将运动强度提升到中等强度,那么你需要让运动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5%—75%。这时你的身体会由单纯燃烧脂肪,转变成燃烧脂肪和葡萄糖,同时这种压力会导致肌肉组织出现微小损伤,你身体和大脑内的所有细胞将处于不断的损伤和修复中。但好处是,你的体能会快速提升,肌肉力量也会提升。

这种运动状态下,心肌在剧烈跳动时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做“心钠素”,它通过血液流入大脑,有助于减少大脑内的应激反应和无关信号。心钠素是缓解情绪压力、减少焦虑作用较强大的一个化学因素。你之所以会在中等强度的运动后感到平静和轻松,压力也似乎消失了,实际上是它在起作用。

再往上,如果你选择了最大心率的75%—90%的高强度运动,这将会让身体进入一种全面展开的应急状态。高等强度运动和中低强度运动的一个不同点是,当你的心率接近最大心率时,尤其是在你进入无氧状态时,身体就会分泌出人体生长激素,这被长寿人群称为“青春之泉”。内啡肽、心钠素、内源性大麻素和整个系统中流动着的多种神经递质,也将在这种强度运动下达到极高水平,你会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愉快感。但请注意,不要超过你能承受的最大心率,再高就可能会有风险。

所以按照心率来运动,有一个好处是,你不需要和任何人比,不需要思考配速、重量,你只要按照你的心率来灵活增减你的速度和运动频率,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除了体能训练之外,还有像瑜伽和太极这类可以提高平衡力及灵活性的运动,也非常适合大多数人。瑜伽式的呼吸动作会减少压力和焦虑水平,而太极拳减少了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这也能减小你的压力。当然,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运动都不会太累,这将有助于你养成坚持终身运动的习惯。

不管怎么说,作者强调,迈出第一步远比怎么运动要重要得多。大约有1/2的人开始一个新锻炼计划后,会在6个月到1年内放弃。人们无法开始运动是因为没有精力,而他们没有精力是因为他们缺乏运动,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精力不应该成为无法开始运动的理由。

如果你对于锻炼存在抵触情绪,那么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告诉自己:让自己爱上锻炼是需要时间的。你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等你的身体开始变得强壮,作为人类的适应力开始发挥作用,这时你就会爱上运动,也会养成锻炼的习惯。锻炼将从一个带给我们不适、缺乏回报的恶性循环,变成一个让我们愉悦的良性循环。

另外,作为医生我特别想和你强调的是,运动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是一件好事,但仍旧是有代价的。 “滑雪的尽头是骨科”,哪怕是跳刘畊宏操,也有可能会出现关节的损伤,或者心脏意外事件。坦白来说,大多数医生自己对运动和身材管理的意识也不强,所以与其说医生知道如何运动能更有效,不如说医生更在意自己给出的建议会不会给你和他带来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理解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评估好自己的身体状态,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找到适合的运动方式。比如说你希望获得更好的体形,那么你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结合饮食搭配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持续进行锻炼;如果你只希望保持体重不要上涨,你就要规律地进行运动并且控制能量摄入;如果你只是希望保持挺拔的体态,那么你的运动应该放在关键肌群的训练上。

所以你看,带着不同的目的,你要进行的运动类型就不完全一样。

说完了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方法和思路。接下来,我会针对几类特殊的人群给出一些运动建议:一类是孕妇,一类是各种成瘾者,还有一类就是老年人。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运动对女性本身就尤为重要。因为运动能够减少激素变化带给女性的消极影响,增强了激素带来的积极影响。一项针对800名女性的调查发现,运动的女性不但能减少痛经,在注意力、情绪评估上的表现会更好。

但关于女性健康,特别是关于孕妇健康,一直有“在妊娠期就应该停止运动”的传言。人们把妊娠期看成限制行动的时期,这段时间要待在家中、减少活动并卧床休息,打扰未出世的孩子可能是危险的事。但如果你现在怀孕,你的医生一定会告诉你六字真言,那就是“迈开腿,管住嘴”。

早在2002年,美国妇产科医学会就开始建议,孕期和更年期女性每天至少要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在怀孕期间锻炼,可以大幅降低怀孕期间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和先兆子痫的风险,从而避免危及母亲和胎儿的疾病。

研究表明,相较于不运动产妇所生的婴儿,运动产妇所生的婴儿神经系统更发达。这可能是运动推挤了子宫内的胎儿,这种刺激和我们抚摸、拥抱新生儿的效果异曲同工,促进了婴儿大脑的发育。有研究也表明,运动产妇所生的孩子,他的学习能力也超过了那些不运动产妇所生的孩子。

但我认为,这个结论源于一个回顾性的分析,千万不能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反过来把责任甩给产妇不运动这件事,准妈妈们也千万不要为了孩子就逼自己去做高强度的运动,切记要在咨询完医生的建议后量力而行。一个孩子是否健康和聪明取决于很多因素,我更希望准妈妈们选择运动,是为了自己的生育健康,以及放松的心情。毕竟,像我们前面说的,运动本身也能够使神经递质水平正常化,改善产后抑郁。

实话说,对于孕期女性的运动指导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绝大多数活动和食物都不会引起妊娠和胎儿的问题,但每个准妈妈的体质和健康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建议各位准妈妈,怀孕期间进行运动必须先征得医师许可,并进行个性化调整。就一般来说,在征得医师许可后,女性应当在整个孕期都保持运动习惯。最好是每周保持至少3次,总计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心肺训练、活动度训练和力量训练。

比如你可以选择散步,散步是安全,也是简单的孕期运动方式,这有助于改善产妇的血液循环,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瑜伽也适合整个孕期,瑜伽可以帮助孕妇放松身心,缓解妊娠期的不适症状。另外,孕期女性也可以专门锻炼盆底肌。但具体的运动处方,记得找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物理治疗师或其他相关从业者来开具。别自己乱练,毕竟安全第一。

如果在孕期出现眩晕、呕吐或其他不适,应暂停运动,并及时就诊。准妈妈们要记住,我们的目标肯定不是人鱼线和马甲线,而是你需要保持足够的力量和体力,来对抗妊娠对身体造成的负担,而不仅仅为了所谓的顺产。

说完了孕妇群体,我们再来看看成瘾者。关于成瘾者,在《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中,作者虽然举得最多的是吸毒者的例子,但对于当代人来说,烟瘾、酒瘾、游戏瘾、网瘾,其实都可以归为成瘾者,这些都可以通过锻炼产生的要素来替代。我们要通过运动,来拿回自己对身体的主动权。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运动对大脑的作用是非常确切的。它能帮助成瘾者适应新刺激,来取代旧刺激。大脑区域有一个奖励中枢叫做“伏核”,这个区域就是成瘾研究的核心。伏核提供必不可少的动机,让大脑习得某种可以带给我们喜悦、向往或渴望的行为。

所有让人上瘾的东西,比如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电子游戏、购物等等,都会增加伏核内的多巴胺。而有规律的身体运动能让大脑忙碌起来,并重新指示我们连接到另一个反射替代行为,从而转移对上瘾事物的注意。伦敦的一项研究证明,即使是10分钟的运动也能减少酗酒者的成瘾行为。

想象一下,当你想要戒掉某些坏习惯,比如戒烟或者戒酒,你的身体会有点不适应。这就像是你突然关掉了水龙头,让身体里的快乐化学物质——多巴胺,突然减少了。这会让身体感到有点混乱,像是失去了平衡一样。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可能只会持续几天,但是你的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

如果你在这个时候感到压力很大,你的大脑可能会觉得情况不妙,然后让你更想去找那些曾经让你感到快乐的东西,比如酒精。运动在这里就帮了大忙。它不仅能让多巴胺慢慢增加,让你感到快乐,还能帮你减少焦虑和压力。你可以把运动看作是一种健康的“瘾”,它能够给你一种安全的快乐感,代替那些不健康的习惯。

说完成瘾者,最后我们来看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变得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损伤,尤其是大脑中和记忆有关的额叶和颞叶,可能会慢慢萎缩。

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可以预防大脑退化,它能够激活脑内各种神经细胞网络间的联系和扩展,比如它能增加血容量、调节能量、促进神经活动和神经新生。特别是如果你从年轻时候就开始锻炼,那么到了老年,你就能够拥有一个更健康、更强壮、有更多神经网络的大脑,它能够有更强的适应力,而且抵御神经损害的时间更长。

好了,以上就是《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挑战所困扰,而运动这一古老而简单的行为,却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之道。它不仅能够塑造我们强健的体魄,更能激发我们大脑的潜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情绪更加稳定。无论是一次清晨的慢跑,还是一段下班后的瑜伽练习,都能够成为我们通往更健康、更快乐生活的桥梁。

我个人的体会是,我在上班的时候,看到电梯排队人多,就会选择爬一次楼。陪孩子游泳的时候,我也会认真地尽力地游。当你在当下有运动的机会,你就认真对待这次运动,它给你的回报不仅仅是当下的肌肉增长了一毫米,而是你做出了一个积极的选择。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可能将远远超出你的预期。它也许培养了你坚持运动的习惯,增强了你的决策力,甚至还有可能提升了你面对生活挑战时的自信和专注。

运动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它不需要我们成为专业的运动员,也不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只需要我们迈出那一步,开始行动。正如书中所说,运动能够开启我们的良性循环。所以,不要犹豫,不要等待,现在就开始,听完这一讲,就动起来吧。

我是王兴,谢谢你的收听。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运动不是单纯的体能锻炼,而是能够改造大脑、提升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

2.我们必须评估好自己的身体状态,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找到适合的运动方式。

3.在医生指导下的孕期运动不是危险行为,而是对母婴都有益的健康选择。

4.应对成瘾不是靠戒断,而是用运动产生的多巴胺来替代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