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史讲义》 毛立平解读

《清史讲义》| 毛立平解读

你好,欢迎来到“帝王家事”系列听书,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毛立平。

上一本书我们讲到乾隆皇帝与原配皇后富察氏感情甚笃,曾想立她所生的两个嫡子为太子,可惜两个儿子都夭折了,而乾隆与继后那拉氏的关系并不好,最终选立了宠妃魏佳氏之子颙琰为皇位继承人,那么乾隆为何在诸多皇子中选择了排行第十五的颙琰呢?颙琰如何弥补了父亲未能选立嫡子的遗憾?这一讲,我们就通过孟森先生的《清史讲义》这本书来为大家呈现以上问题。

孟森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清史入门者的必读书目之一,今天我们主要讲其中的第四章“嘉道守文”。

先来解释一下这一章的标题“嘉道守文”,“守文”的本意是遵循先王法度,但孟森先生在前面的章节写到清朝在雍正、乾隆时代达到“全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康乾盛世,接下来的嘉道守文,就是嘉庆、道光二帝并没有什么革新或者突破,只要遵守祖宗的成法即可。但实际上,清朝从嘉庆朝开始就走向衰落,不少人将嘉道中衰归结为皇帝自身的无能。

那么,接手康乾盛世的嘉庆究竟是怎样一位皇帝呢?

嘉庆皇帝颙琰,是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根据父亲制定的秘密立储制度,将永琰(后改名为颙琰)秘定为太子,这个时候他十四岁。乾隆之所以选择颙琰,一方面是由于元后所生的两位嫡子接连夭折,导致他立嫡无望,因而转向庶子——虽然雍正所建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正式打破了中原汉族王朝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旧制,选立继承人时不再考虑嫡庶因素,但是清朝的皇帝从康熙时就开始有了明确的立嫡子的观念,乾隆更是特别想立元后正嫡为储君,只可惜未能如愿,以至于他一直引以为憾,这个遗憾一直到颙琰选立储君时才终于得以弥补。而作为庶子的颙琰能够继承皇位,除了乾隆朝元后正嫡都夭折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母亲比较受宠。

嘉庆帝的生母令妃魏佳氏,是乾隆朝最受宠的妃嫔之一,她为乾隆皇帝生育了6个子女,是乾隆朝生育子女数量最多的后妃。乾隆三十年继后那拉氏被打入冷宫,乾隆帝没有再册立皇后,而是将当时身为贵妃的魏佳氏晋封为皇贵妃,打理六宫事务,是后宫事实意义上的女主,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颙琰在父亲心目当中的地位。

由于颙琰个人资质平常,在做皇子期间实在是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所以不少学者在推测乾隆皇帝为何选择了这个皇十五子时,都使用了排除法,就是元后所生嫡子都夭折了,继后所生之子由于受到母亲的牵连而不被乾隆喜欢,其他的儿子也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各方面表现平平、无功无过的颙琰最后胜出。

不得不说,一生行事颇有个性的乾隆皇帝,在选择储君这一方面,走了条循规蹈矩的路线,反而让众人觉得挺意外。也许在乾隆眼里,继承人的能力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将自己祖孙三代以来奠定的大清盛世基业守好即可,因而选择了本分“守文”的颙琰。

乾隆在位的时候就常说,如果自己能够执政满一甲子,就是60年,就“归政告天”。这样的说法,一方面显示他并不贪恋皇位和权力;另一方面,乾隆的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有意将这个“之最”让给祖父,显示他作为孝子贤孙的敬意。第三,乾隆是二十五岁即位的,到乾隆六十年他就八十五岁了,中国历史上能活到八十五岁的皇帝凤毛麟角,康熙虽然在位六十一年,但他是八岁即位的,去世时也就六十九岁,所以乾隆其实也是给自己许了个长寿的愿望,说自己如果真能活到八十五岁,就做一个禅位的创举。

没想到他的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到了乾隆六十年九月,眼看自己即位将满六十年,乾隆就在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将自己秘密立储的人选公开,宣布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明年正式即皇帝位,并亲自将儿子的年号定为“嘉庆”,很喜庆的一个年号!在宣布禅位的同时,乾隆也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铺垫,表示新皇帝即位之后,自己就成为“太上皇”,自己的职责是“训政”,其实就是禅位不让权,朝政大事还都由太上皇做主。

嘉庆元年元旦,清宫之中举行了盛大的授受大典,乾隆皇帝御太和殿,将“皇帝之宝”授予颙琰。颙琰跪受大宝,然后即皇帝位。但是,在此后的三年之中,由于大权仍然掌握在乾隆手中,嘉庆充其量只是个“见习皇帝”的角色,而清朝的正史中关于乾隆与嘉庆两位皇帝的父子关系和相处之道记载甚少,孟森先生在书中用了《朝鲜实录》当中记载的一些细节,来为读者呈现这一段特殊的历史。

《朝鲜实录》又称《李朝实录》,是朝鲜王朝的官方正史。由于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常有使臣往来中朝之间,使臣会将他们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汇报给朝鲜国王,并被记录在《朝鲜实录》当中。一般认为,这些记载是相对客观而真实的。

《朝鲜实录》中记载,乾隆在禅位之后,派宠臣和珅向使臣宣旨曰:“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你们回国问国王平安,道路遥远,不必差人来谢恩。”就是明白地告诉朝鲜使臣,清朝的大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对方认清楚谁是真正的统治者。

为了避免今后礼仪上的疏漏,朝鲜使臣进一步追问:“从今以后,小邦凡有进奏、进表之事,太上皇前及嗣皇帝前各进一度耶?”就是问今后的表奏是要给太上皇和嗣皇帝各上一份吗?其实也是在试探谁是大清真正的主宰者。他们得到的回复是,以后各藩属国所上的表奏和进贡的物品,都只需准备一份,也就是说大清只有一个统治者。那么这个统治者是谁呢?朝鲜使臣看得很清楚。

元旦当天行大礼时,使臣们看到,太上皇御太和殿宝座,而嘉庆皇帝只能在西侧侍坐。文武百官与外国使臣要先给太上皇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太上皇接受朝拜之后起身回宫,嗣皇帝这才能御太和殿宝座,百官与使臣再给他行礼。在宫廷宴会上,也是太上皇坐正座,嗣皇帝在西侧别设一个小榻侍坐,而且嗣皇帝丝毫不关注朝臣的表现,也不观看戏剧表演,全程就目不转睛地看着太上皇,太上皇开心,他也开心,太上皇不悦,他也跟着紧张局促。使臣将这些情况都汇报给自己的君主,朝鲜君臣据此得出的结论是,新皇帝真是仁孝诚勤啊!

朝鲜使臣还向君主报告,平时上朝的时候,新皇帝沉默持重,喜怒不形于色,对朝政没有太多的主张,但到开设经筵的时候,却孜孜不倦,虚己听受。经筵就是中国古代专门给皇帝开设的讲习,由翰林学士等学识渊博的官员在皇帝面前进讲,与皇帝讨论经史之学。嘉庆皇帝作为一个见习皇帝,朝政大事都听父亲做主,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虚心学习上,恰到好处地扮演着一个“儿皇帝”的角色,只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是快四十岁的人了。

朝鲜使臣还注意到,还有一个人在此时的朝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被他们称为“阁老”的和珅。和珅是乾隆朝后期的宠臣,嘉庆帝即位后,和珅依然是太上皇身边的红人,很多太上皇的旨意都是由和珅传达给朝鲜使臣的。

《朝鲜实录》中记载,太上皇年纪大了,“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和珅乘机专擅,权力一日大过一日,几乎成了太上皇的代言人,对此朝臣皆侧目,但谁也不敢说什么。这里的“谁”自然也包括了嗣皇帝嘉庆。

据说,当时有耿直的大臣向新皇帝揭发和珅的贪赃枉法,嘉庆却不以为意,说和珅是太上皇的宠臣,朕正打算重用于他呢!嘉庆帝的表现,让和珅更加有恃无恐,为所欲为,甚至有人说,当时是“一国三主”。不过,从后来的史实来看,这不过是嘉庆皇帝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表现。

从本质上讲,颙琰是一个提倡踏实节俭的人,对父亲乾隆皇帝晚年的好大喜功是有些不赞同的,只不过作为儿子不能指责自己的父亲,而对于和珅的贪污腐败,颙琰当然更看不过眼,只不过父亲健在时,对他的宠臣只能虚与委蛇。他心里很清楚,父亲能够罩得了和珅一时,但罩不了他一世,自己终有收拾和珅的一天。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终于走完了人生的旅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皇帝。而当了三年零三天见习皇帝的颙琰,也终于可以转正了。嘉庆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办父亲的丧事,并且在丧礼中表现得痛不欲生,哀毁骨立,扮演一个纯纯的孝子的角色。而他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收拾父亲的宠臣和珅,这是向来对父亲百依百顺的颙琰一生所做的唯一一件叛逆的事情,而且这个叛逆来得很快、很坚决。就在乾隆皇帝去世的仅仅五天后,嘉庆帝就当着王公大臣的面,以专擅狂悖、贪赃枉法等罪名,将和珅革职拿问,并查抄其家产。

你一定听说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新皇帝上任,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了将权力归拢到自己手中,都会把父亲的老臣逐步换成自己的心腹。但中国传统王朝都是“以孝治天下”,即便父亲去世了,起码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表示对父亲的思念和尊重。乾隆那么有个性的皇帝,即位之后,面对父亲雍正皇帝留给自己的顾命老臣鄂尔泰和张廷玉,即便觉得碍手碍脚,起初也是予以优容和尊敬的,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才彻底摆脱他们的影响。

而嘉庆皇帝一向以仁孝著称,却在父亲去世仅仅五天之后,还在热孝期间,皇帝应该不理政事的时候,就将其宠臣革职拿问,不得不说是拿出很大的勇气了。嘉庆皇帝这样解释自己的这一行为:按照“三年无改之义”,皇考所简用的重臣,朕断不会轻易更易,即便有罪的也会考虑为之保全,但和珅情罪重大,时难刻贷。就是和珅的罪行实在太大了,一刻也无法宽贷。

很快,朝臣们就总结出和珅的大罪二十款,其中的第一款是嘉庆皇帝自己提出来的,说“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泄露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就是说,乾隆是在六十年的九月初三日将自己秘密立储的结果公开,宣布颙琰为皇太子的,但是在初二日,也就是乾隆正式颁布谕旨的前一天,和珅就私下里给颙琰送去一柄如意。清代,君臣之间经常互送如意,讨个吉祥如意的彩头。和珅在乾隆马上就要宣布皇太子的节骨眼上,给颙琰送去一柄如意,显然是向他透露这一重要的信息。

当然,和珅这一做法的本意是向未来的皇帝示好,希望将来颙琰即位之后自己有拥戴之功。毕竟耄耋之年的老皇帝撑不了多久了,自己未来的命运掌握在嗣皇帝手中,狡猾的和珅自然会为自己提前铺路。只是由于颙琰一向厌恶和珅,他的这一做法反而引起了颙琰的反感。从祖父雍正皇帝开始制定和施行的秘密立储制度,强调的就是“秘密”两个字,除了皇帝之外,不应有任何人提前知道储君的人选。而和珅作为人臣,不仅提前得知了立储诏书的内容,还提前泄露了出去,把皇家的顶级机密变成自己送人情的手段!这让颙琰感到大大的不快,因此在拟定和珅罪名的时候,就将此事作为其二十款大罪为首的第一款。

《朝鲜实录》中记载了和珅下狱之后的惨状,说和珅之子尚公主——上一讲我们提到乾隆皇帝最为宠爱的小女儿,就是惇妃在乾隆六十五岁时为他生下的十公主,备受乾隆皇帝的宠爱,有学者曾总结说乾隆晚年,外有宠臣和珅,内有小公主,成为他不可多得的情感慰藉。这个十公主后来被封为固伦和孝公主,下嫁给了和珅的独子丰绅殷德,也就是说,乾隆晚年,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了宠臣的儿子,将最喜欢的两个人撮合成了一家。从后来的史实来看,这可能是他做得最错误的事情之一。一旦乾隆驾崩,儿子嘉庆皇帝就展开了对和珅的清算。

《朝鲜实录》记载,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和家中的奴婢仆从都被囚禁了起来,抄家的时候,嘉庆皇帝发现和珅家中所藏的各类珍宝甚至超过王府,一怒之下准备剐杀之。但他的妹妹,也就是和珅的儿媳和孝公主,多次哭着为翁公求情,大臣董诰和刘墉也乘机进言说,和珅是先朝的重臣,不应处以太过严苛的刑罚,就是建议嘉庆皇帝不要寒了其他老臣的心。嘉庆皇帝这才决定赐和珅自尽。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就是乾隆皇帝驾崩的半个月后,和珅得到三尺白绫,自尽于狱中。对于和珅的家人,由于他的独子也是皇帝的妹夫,和珅还有一个女儿,女婿也是皇族成员,嘉庆皇帝都没有对其进行株连,所以时人多赞叹嘉庆帝对和珅一事处理得干脆利索又适可而止,也对这位新皇帝充满了敬畏和期待。只可惜,亲政后的嘉庆皇帝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危机,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海盗猖獗等,揭示着清朝的由盛转衰、危机四伏,而作为一国之君,他却拿不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无力挽回大清的颓势。

在嘉庆皇帝的一生中,值得骄傲或者得意的事情不多,除了扳倒和珅之外,另一件让他骄傲的事情,大概就是自己实现了父亲未能实现的愿望——立元后正嫡为储君。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嘉庆帝的家庭情况。相较于父亲乾隆,嘉庆的家庭规模要小得多,史料记载他的后妃人数总共只有十几人,这与他这个人一向追求简单节俭的性格是相一致的。嘉庆帝的原配皇后喜塔腊氏,是内务府总管大臣和尔经额之女,她在乾隆三十九年时被指配给当时还是皇子的颙琰为嫡福晋。我们前面讲了,颙琰是在乾隆三十八年十四岁的时候被内定为皇太子的,就是说乾隆在第二年就给他举行了婚礼,当时选定的嫡福晋其实也就是未来的皇后了,只不过那个时候不论颙琰还是喜塔腊氏都并不知情。到乾隆四十七年,喜塔腊氏为颙琰生下一个儿子,被乾隆赐名为绵宁,后来为了避讳,改为“旻宁”,这也是喜塔腊氏所生的唯一的儿子。到颙琰即位之后,喜塔腊氏自然被册立为皇后,旻宁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元后正嫡,备受父亲和祖父的重视。

较乾隆幸运的一点是,嘉庆皇帝的这位嫡子不但顺利地长大成人,而且在诸位皇子中还是最为出色的一个,让嘉庆帝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基本不存在什么纠结。只不过,在父亲健在之日,嘉庆作为嗣皇帝不便择立储君,到乾隆皇帝去世的三个月之后,嘉庆帝就遵照秘密立储的家法,将旻宁内定为储君。

旻宁虽然和父亲、祖父一样是被秘密立为储君的,但在时人眼中,这似乎并非一个秘密。

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他是唯一的元后正嫡,而且从小的表现就优于其他兄弟,不但读书努力用功,骑射功夫也毫不逊色。早在乾隆五十六年,不到十岁的小旻宁跟随祖父乾隆皇帝去木兰围场打猎,当时乾隆让孙子们射一只鹿,旻宁三发三中,受到祖父的赞赏和奖励,自然也让父亲感到十分骄傲。

另一方面,嘉庆皇帝对于旻宁的看重体现得十分明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透露了他的择储意向。

一般而言,秘密立储制度之下,皇帝在择立储君之后,会对选定的儿子和其他儿子没什么分别,比如雍正将皇四子弘历和皇五子弘昼同时封为亲王,平时也尽力均等地对待两个儿子;乾隆立颙琰为储君后也没有给他任何特殊待遇,以至于在宣布颙琰为储君时让很多人都始料不及。

但是,嘉庆皇帝在立旻宁为储君后,却给予他特别的重视和待遇,比如道光朝的实录记载,每逢有什么重要的庆典礼仪,嘉庆帝要么让旻宁随行,要么让旻宁代替自己行礼,在王公大臣看来,这些举动显然是有特殊含义的。

此外,在读书教育和日常生活上,嘉庆帝也对旻宁体现出格外的重视和照顾。比如炎热的夏天,他会让旻宁去瀛台读书。“瀛台”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的地方,是中南海一个四面邻水的小岛,夏天比较凉快。乾隆做皇子的时候就在夏天来这里读过书,嘉庆帝让儿子旻宁也来瀛台避暑、读书,其中的蕴意也是很明显的。到秋凉的时候,嘉庆帝就命旻宁到南苑去围猎习武,锻炼儿子的马上功夫和尚武精神,希望把他培养成文武双全的接班人。

嘉庆十三年,旻宁的嫡福晋因病去世,嘉庆帝下令,儿媳的棺椁坐罩都用金黄色,这可是皇帝之外其他人忌用的颜色,这个命令自然让王公大臣们对旻宁的地位更加心领神会。

旻宁在做皇子期间最为出色的表现,就是在天理教徒攻破紫禁城的时候。嘉庆十八年七月,嘉庆皇帝按照惯例前往木兰行围,临行前安排旻宁先留在京城,八月初再前往热河随驾,而筹备已久的天理教徒就利用皇帝出巡的时机,准备举行起事。当教徒们分两路进攻紫禁城时,正在上书房读书的旻宁得知消息,率领太监登上城墙,用鸟铳连发两枪,击落了两名教徒,遏制了对方进攻的势头,随后又与留守京师的王公大臣共同击败了天理教徒的进攻,让起事宣告失败。

嘉庆帝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对儿子的表现简直满意得不得了,发布上谕对旻宁进行了大肆的表彰,说他实属有胆有识、可嘉之至、忠孝兼备,让老父亲感动和骄傲到落泪,当即宣布将旻宁封为智亲王,俸禄加倍,每年给俸银一万二千两。

嘉庆皇帝的以上表现,远远拉开了旻宁与其他皇子之间的距离,以至于在他去世时,秘密立储诏书一时之间遍寻不见的情况下,众人都毫无疑问地拥立旻宁。这件事情说起来,也是秘密立储制度在实践到第三代时出现的一次重大纰漏。

本来,按照雍正时所定的制度,皇帝写好立储诏书之后,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直到皇帝去世之后再取出来宣布诏书中的继位人选。但是到了嘉庆皇帝这里,他可能觉得放在匾额后面不够保险,于是改为了“缄藏鐍匣”,就是皇帝把放有立储诏书的鐍匣藏起来。可是,等到他咽气之后,王公大臣都找不到鐍匣被他藏到哪里去了,导致上下一片恐慌。

当时就有大臣提出,直接拥立旻宁为皇帝;新晋的皇太后,也就是嘉庆帝的第二位皇后,旻宁的生母在嘉庆即位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新晋的皇太后也以懿旨的形式让旻宁即位。但是,如果先帝的遗诏真的找不到的话,旻宁即便登上皇位也不那么名正言顺。幸亏在一番忙乱之后,终于在一个嘉庆帝的近侍的身上找到了遗诏,里面果然写着立旻宁为皇太子,否则旻宁即位的合法性可就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了。

尽管嘉庆皇帝对旻宁这个继承人十分满意,也寄予了厚望,但是,成为道光皇帝的旻宁显然并没有那么出色,或者说,19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即便是一个出色的皇帝也很难应对。嘉庆在位时就未能彻底解决内忧,而道光即位之后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患,鸦片战争的爆发,让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也让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段屈辱彷徨的时代。

好,这本《清史讲义》,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当然,也欢迎你阅读原书。

下一讲,我将为你讲解茅海建老师的《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欢迎收听!

划重点

  1. 乾隆在执政满60年之际,禅位给嘉庆,却“禅位不让权”。

  2. 嘉庆一生中值得骄傲或得意的事情不多,除了扳倒和珅之外,另一件大概就是自己实现了父亲未能实现的愿望——立元后正嫡为储君。

  3. 旻宁在做皇子期间曾挫败天理教徒在京城的起事,得到嘉庆大肆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