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张新刚解读
《浮士德》| 张新刚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张新刚。
今天来到我们书单的最后一本书,可能是书单的六本书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本了,这就是歌德的《浮士德》。以《浮士德》收尾,我也是有特别的考虑,因为歌德这本书写作的年代是19世纪早期,那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那时开始,不仅仅是歌德所在的欧洲,整个世界都开始急速进入现代社会。
在现代的世界里,人的美好生活或者幸福的标准也要进行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到来、商业社会的迅猛发展并不会直接让人们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而给人带来了焦躁不安的情绪。让人们永不满足地追求一个接一个的目标,以及很多人当下的焦虑心态并不是21世纪的新现象,而是现代世界带给我们的。当欧洲人最早站在现代世界门槛上的时候,他们也曾彷徨和迷离过,很多今天我们奉为文学名著的作品,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追求所遭遇的困境和努力,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出来,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理解自己的精神处境,以及美好生活可能的寄居地。
浮士德是一个人物,但歌德写的《浮士德》并不是最早关于浮士德的书。也就是说,浮士德这个人物或者说浮士德题材并不是歌德的发明。德语中的浮士德Faust源自拉丁语faustus,意思就是幸运者。浮士德的故事其实从16世纪开始就一直在欧洲,特别是在德语区流传。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浮士德这个人,我们今天并不太清楚,但是浮士德的形象却无疑是存在的。根据不同的故事版本,我们大约知道,浮士德先生是一个神学博士,同时还是占星师、炼金术师和魔法师,生活在15—16世纪。最初把浮士德传说编成通俗故事书的是约翰·施皮斯,书名叫《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出版于1587年。
传统故事中,浮士德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在歌德的《浮士德》里,也保留了这个形象,在全书的一开头,浮士德说,“我把哲学、法学、医学还有神学统统学了个遍”,这着实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但是在歌德之前的浮士德故事传统中,浮士德却是一个被讽刺的对象。讽刺什么呢?浮士德学问越大,那么就越是迂腐教条,浮士德这一形象甚至是被视作社会主流宗教和道德的反面。在传统版本中,浮士德的结局并不美好,他的灵魂被恶魔劫往地狱。
歌德将浮士德的故事继承下来,并加以改造。一方面最后给了浮士德一个不错的结局,另一方面继承了对浮士德的讽刺,而且对学者的讽刺就不仅仅是迂腐,而是僭越式的骄傲。按照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人也是被上帝创造的。但是人作为唯一按照上帝形象造出的物种,总想超出自己被创造的这个位置,想要自己也创造出这个世界,就是要把自己往神的方向去拉。而把自己等同于神的想法,会被视为一种僭越的骄傲。对这种骄傲的讽刺就是对人最大的一种讽刺。一旦骄傲把人引向了挑战神或者是将自己等同于神的程度,那么人就会被引向黑暗的甚至是魔鬼一样的存在。那么,人何以能够骄傲,人是靠什么来挑战神的呢?就是凭靠自己的知识和理性。
到了19世纪,人觉得已经对世界有理性和科学的认知,科学革命已经发生,人好像能够发现整个世界运行的道理。当学者开始无限制地学习这些知识,科学革命之后对世界的探索,想达到一个神的境界,这样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冒险和危险也就出现了。学者们不仅仅满足于书斋里的奇思妙想,还要在实践中实现出来。在那个时代,人们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人工合成了尿素,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般的事情,人像神一样创造了生命。尤其是当时欧洲人还在四处拓殖,不停地用自己的能力来改造整个世界。
这就是歌德所面临的巨变世界和巨变时代。在这种变动之前,人们会不安。这不安既有精神上的,也有行动上的。在歌德版本的《浮士德》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不安的浮士德。与之相对应,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精神是什么呢?他就是要迫不及待地去追求自己一个又一个欲望的满足,实现自己的意志,生命不止,“折腾”不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就成为新旧时代更迭之下的不安分的、骄傲的灵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浮士德》这部名著的内容以及所展现的人类生活方式。
《浮士德》分为两部,总体的故事源于魔鬼梅菲斯特和上帝对人类不同的态度。梅菲斯特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是很可怜的,梅菲斯特对人的缺点有很深刻的洞察,并自信能够将人的灵魂劫往地狱。而上帝则有自信,认为人在奋斗的时候,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但最终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那么浮士德就变成了上帝和魔鬼实验的对象,上帝允许魔鬼和浮士德打赌,看看浮士德在尘世间如果被满足各种欲望后,灵魂是否能得到救赎。
在第一部中,最初出场的浮士德是一个年迈的学者,尽管他掌握了广博的知识,但处境和形象却不是太好。梅菲斯特形容他是个呆子,不食人间烟火,自我膨胀甚至有些癫狂,他向天要最美的星星,向地要一切最高的乐趣。什么东西都平息不了浮士德澎湃的心胸,他是一个膨胀的人,不停地想要满足而不得。浮士德苦闷至极,甚至不想活了,想要举杯服毒自尽,但这个时候听到教堂里传来的钟声和唱诗班的歌声,他又感到生命的魅力。
就在此时,魔鬼梅菲斯特出来了,他向浮士德提出了一个交易,说如果浮士德在世间的享乐中能够感到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梅菲斯特所有,浮士德就同意了。浮士德自信地跟梅菲斯特打了这个赌,这个赌又源自上帝跟梅菲斯特的赌。
现在所谓的问题就变成了,浮士德的各种欲望如果能够满足,那么他会不会有一刻就感到怡然自得而不再奋斗。那么按照这个赌约,后面的故事主线就是梅菲斯特要不断帮助浮士德满足他的各种愿望和要求,而浮士德则不断努力去追求下一个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浮士德对即将开始的冒险非常兴奋,他已经不满足于守在书斋里钻故纸堆,而是要投身世界之中。哪怕在书斋里翻译《圣经》时,他将“太初有道”故意翻译为“太初有为”。浮士德并不喜欢知识,而是要有为,要行动。他说:“一切知识我早就厌烦了,让我们在感性的深渊中平息我们燃烧的激情,让我们披着坚固的魔衣,所有的奇迹准备就绪,让我们纵身时代的车轮,纵身滚滚的红尘,任凭痛苦与享乐,任凭成功与恼火,如何变幻莫测,只需要马不停蹄地去做。”甚至浮士德要的都不仅仅是欲望的满足,而是一种迷狂,他接着说:“我要的是眩晕,极痛苦的享乐,爱恨交织,疑神的恼火,我那治愈了的求知的胸襟,今后当向痛苦敞开大门,被赋予了全人类的所有,我将于内在自我中享受,用精神去捕捉至高至深者,将人的苦乐落上我心头,将我之自我扩展,为人之自我,哪怕终如人类,我亦头破血流。”
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的赌约是个极具现代性的赌约。在古代和中世纪,人们不会认为无休止地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是美好生活,如果说在现代之前有什么美好生活的对象是无止境的,那么恐怕也只有对智慧、爱以及对神的虔敬,顶多再加上对荣誉和名望的追求,但后者是明确的目标。在那时,这样明确的目标,受限于个人需求,而不是普遍、超越性的价值。但当超越性的价值,无论真理也好,神的知识也好,被怀疑之后,人们所能抓住的就只有尘世上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情。浮士德现在一心想着,只要梅菲斯特能帮他摆脱各种束缚,他就能够不顾及彼岸,不再去想身后发生的一切,他只要“永不停息地行动”。当浮士德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他就不再只是浮士德,而是一个抽象的现代人的代表。中文《浮士德》的最新的译本译者谷裕老师,提醒我们,当歌德在写浮士德这些话的时候,在修辞上使用的是孤行、孤律、孤韵,从形式到内容,浮士德极端的自我意志跃然纸上。
《浮士德》一共有两部,第一部中浮士德的欲望故事是个人的故事,他遭遇了爱情。浮士德从学者的身份变成了一个探索欲望和感官享乐的冒险者,梅菲斯特通过魔法让他恢复了青春,并引导他开始体验人生的各种欲望。
在梅菲斯特的安排下,浮士德遇到了一个名为玛格丽特的纯真无邪的年轻女子,浮士德对她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并去追求她。结果玛格丽特在浮士德的追求之下和他在一起了,并且还怀孕了,但又没有结婚。因为玛格丽特是未婚怀孕,让她遭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廷得知妹妹的事情后,便去找浮士德并与他决斗,结果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帮助下杀死了瓦伦廷。浮士德因为杀死了瓦伦廷而逃走。玛格丽特因为这件事情非常崩溃,后来在孩子出生后就把婴儿溺死,因此也被判处死刑。
浮士德在得知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后,大为震惊,要求梅菲斯特带他去探监,要将玛格丽特救出牢狱。玛格丽特看到梅菲斯特的可怕嘴脸,感到害怕,她决心不跟浮士德逃走,情愿听凭上帝安排,忍受死刑,最后玛格丽特还是被上帝拯救了,因为她的悔悟和信仰得到了最后的宽恕。就这样,玛格丽特的肉体虽然归于消灭,她的灵魂却获得上帝的赦免。
在这个爱情悲剧中,玛格丽特的命运急转直下,浮士德也意识到自己追逐玛格丽特以及欲望的满足所产生的后果。尽管浮士德自己去追求爱,追求幸福,但这一切却导致了毁灭。
第一部中,浮士德的遭遇是关于他个人的,用歌德自己的话说,是“几乎纯粹主观的”。在第二部中,浮士德追求和实现的事情则不再仅仅局限在感官的追求和对爱情的追求,而开始有对更高精神目标的探索,以及对于外部事业的非常积极的干预实践和探索。
在第二部里面一共有5幕戏,这5幕是浮士德一轮又一轮的探索“折腾”,我们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幕来讲讲。第一幕里,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来到皇帝的宫廷,当时整个国家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国库亏空,百姓生活困苦,梅菲斯特就提出通过印刷纸币的方式来解决财政问题。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方式,通过纸币解决了皇帝的财政危机,但这种财富却是虚幻的。
第二幕设定在古代的希腊,借着希腊神话来探索人类的精神追求。浮士德请求梅菲斯特让他去见到古希腊最美丽的女子海伦,这其实是浮士德对于海伦代表的美的一种追求。海伦和浮士德生下了一个儿子叫欧福里翁,代表了人类文明中的创造性的力量。结果欧福里翁飞向太阳,翅膀融化,坠地而死,伤心欲绝的海伦也随之回归冥府。
第四幕展示出浮士德的扩展的野心,他转向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梅菲斯特帮助皇帝赢得了战争,因此浮士德被授予了大片土地,浮士德就试图用工程技术来改变自然环境,特别是开垦海洋和土地,这也是启蒙时代很多人的想法,就是人可以通过理性和技术来征服自然,当然这种对自然的干预也可能带来威胁。
注意,在浮士德这样一种探索追求不满足的过程之中,满足他愿望的梅菲斯特在故事中是个魔鬼,是一个外在的力量去和他打赌。其实,像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梅菲斯特其实不过是浮士德心中的另外一种人格,真正的魔鬼其实是在他心里面。只不过原来的时候,这魔鬼藏在心里隐而不发,现在浮士德就要走出书斋去实践、去冒险,要在实践中把魔鬼暴露出来。
在《浮士德》第二部中,有一折人造人的戏码,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已经出现了现代人所释放的“魔鬼”。进行人造人实验的不是浮士德,而是他当年的助教瓦格纳。瓦格纳原本是凡夫俗子里最可怜的一位,但后来成了高贵的瓦格纳博士和学界泰斗。瓦格纳这个名字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冒险者”,这个冒险者现在也要当造物主,要在实验室里造人,这无疑是人对神最大的一个僭越。
想要通过实验进行人造人并不是瓦格纳的首创,从中世纪晚期的炼金术师就开始尝试这个想法。只不过,瓦格纳的造人方案比起传统要更加激进。因为瓦格纳在实验区里排除了有机物的参与,人造人并不是通过人生人,而是只靠化学的蒸馏、萃取、提纯、结晶来创造一个能够进行思考的大脑。
歌德写瓦格纳在实验室进行人造人的实验,也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奇思妙想,当时的德国化学家维勒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尿素。这有点像我们今天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们又开始大胆设想,就是让人工智能来替代人脑,这何尝不是人造人,甚至还要更厉害,要造出比一般人脑更厉害的智能工具。我们如今看到人工智能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它的信息获取以及推理能力也让我们叹为观止,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真的通过了图灵测试,我们整个生活秩序又将面临颠覆。所以,在过了两个世纪之后,歌德的《浮士德》所讨论的主题并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恰逢其时。
人造人这样事情的背后,既是自然科学对宇宙秩序的重新理解,也是人想要成神的冲动和实践。人想成为神,这样一种想法,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体现,比如有艺术史家分析说,西方艺术上的静物画也是这种想法的一种展现。当画家把葡萄画得栩栩如生的时候,让人看到画作就想前去摸一下,那么画家就成功地创造了葡萄,就像上帝一样造物,还有什么比创造更具神性的呢?
实验室中的人造人的僭越,它背后有一个传统和现代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对理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不管是我们之前讨论的苏格拉底也好,奥古斯丁的基督教也好,古人相信世界上的事物或者在世间生活有一个确定性的价值,可能是智慧,也可能是神,在有限的生命和尘世间的生活并不完美,人需要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的秩序,然后向着那个确定性的好去追逐,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到了现代世界,这个秩序图景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人们开始挑战这些想法和生活方式,首先是开始不再真的相信原来的价值体系,传统叙事中的完美的存在秩序,以及人的上升之路被深深地怀疑。这场思想运动后来到尼采那里,就是那句著名的宣告:“上帝死了”。但承受这个想法的后果却并不轻松,大家可以试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确定性的好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真的超越性价值的时候,我们能如何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如果上帝死了,并不是说做什么都可以,而是做什么都不可以。为什么?因为没有了价值,没有了标准之后,其实是无论善恶的,人不再能够言说善和恶,人会手足无措。
这个时候人应该怎么办?一个可能的路径就是歌德的浮士德这样,在不停地折腾和运动着,不仅仅是满足一些欲望,而是在世界上展现出自己永不疲惫的生命意志,直到生命的终结。所以当浮士德到了最后一幕剧的时候,浮士德不再是一个学者的身份,而是一个统治者。他有自己统治的国度,浮士德站在宫殿的阳台上,眺望着自己的疆土,他决意要改造自然。把千年不变的静止家园进行彻底的变革,在土地上有千万劳动大军在奋力施工忙碌:“千年呈现于眼前的风景,如今一去不返”。浮士德所要干的事情也反映了当时德国的浩大工程。歌德在写这一幕的时候已经81岁高龄,当时荷兰和德国在拦海造田,决堤事件时有发生,苏伊士运河和莱茵-多瑙运河也在开凿。至少从《浮士德》中,我们看到歌德对此的担忧。
人改造自然与人造人,都是人在实践中对造物主的僭越。浮士德临终之前,他说:“我竭心尽力,这方是智慧的终极,唯日日征服自由和生命者,方能为自己把二者赢得。就这样环绕着重重危险,老少偕壮年度过有为之年。”浮士德看着自己疆土上攒动的人群,看着自由的土地和自由的人民,他说:“我在尘世岁月留下的痕迹纵历万世不会消弭,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我来享受这最崇高的瞬间。”浮士德最后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神,就在享受自己的努力,他日日征服自由和生命,他可以在尘世间留下永恒的痕迹,这就是现代人的处境。
当我们从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里走出,离开了确定性的善、确定性的好、确定性的生活方式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不安,人被抛在了这个世界上,他在大地上流浪,去尝试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功绩,甚至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开始觉得自己可以扮演神,可以成为神一样进行人造人。人只能靠自己的理性,靠自己的知识去创造。
歌德以浮士德为典型形象,通过文学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传统的学者如何凭靠知识、理性和个体意志来在世界上不断地追逐神一般的功业。无论是浮士德个人的爱情还是政治大业,所有的欲望的满足最终也都带来了毁灭。只不过,歌德最后并没有忽视宗教强大的力量,在《浮士德》全书的最后,歌德一改传统浮士德主题的故事结局,让浮士德在最后的时候得到了上帝的宽恕,他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犯错,但是上帝还是饶恕了他,全书也以浮士德的升天和救赎结束。
如果撇去宗教的背景,《浮士德》的深刻寓意将现代人的处境深刻揭示了出来,现代人不再依靠神来决定美好生活,而是依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美好生活似乎是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是个体意志的不断实现的探索和努力,这样一种探索其实是我们现代人的宿命。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尝试习惯和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梅菲斯特共同生活,才有可能在尘世中为自己塑造出符合自己的美好生活方式。
好了,这就是我们从《浮士德》中得到的启示,也是整个何为美好生活书单最后的结束。人是种很奇特的动物,无法控制自己的生,也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死,在生和死有限的时空之内,我们需要给自己创造和编织各种故事,来安顿我们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还在努力创造故事,那么美好生活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有缘再会。
划重点
1.《浮士德》展现了现代人追求无止境欲望满足的处境。浮士德与魔鬼的赌约象征着现代人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目标的生活方式。
2.通过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赌约,以及人造人等情节,《浮士德》展示了人类试图挑战神的权威、成为造物主的野心,以及这种野心可能带来的后果。
3.《浮士德》揭示了现代人失去确定性价值后的生存状态。在传统秩序崩塌后,人只能通过不断追求和实践来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成为现代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