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于赓哲解读
《曾国藩传》|于赓哲解读
你好,我是于赓哲。我们今天聊一聊曾国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张宏杰先生写的《曾国藩传》。
曾国藩这个人,我们也知道,他是平定太平天国的清朝大臣,对清朝来说他当然是大功臣了。当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的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曾剃头”;有的则说,因为太平天国本身也有很多的问题,说他也是维护了中华文化之正统等等。也就是说,从清代到民国,对他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的。
我们今天不涉及对他的历史评价问题。我们主要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是有很大的特点,今天我们重点要说的,是他如何藏拙于勤。
曾国藩早年前求学的经历就蛮传奇的。他是七考秀才。当然了,他爸那是更加传奇了。他爸叫曾麟书,十七次考秀才,最后到了 43 岁和儿子一块考中了秀才。这在整个清朝的文坛来说,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啊。
早年间,曾国藩少年的时候连续考秀才七次才考上,其中第六次不仅落榜,而且还有一件让他倍感羞耻的事。是什么呢?主考官把他的文章贴出来,叫做“悬牌批责”。什么意思呢?就是主考官今年阅卷完了之后,考得好的、考得不好的两个极端典型都要贴出来给大家看,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而曾国藩竟然是作为反面典型被贴出来了。
考官评价他的文章,说他文理欠通,但是也说了一句,说此人基本功还算比较扎实。这件事对曾国藩来说,受到了刺激,他就开始反思自己了。
坦白说,曾国藩不聪明。他自己说过他不聪明,甚至他的儿子评价自己的父亲,也说他父亲不是个聪明人。并且,他读书的方式也很笨。他的父亲曾麟书,考秀才 17 年, 43 岁才考中,乡里都把他作为笑谈。而且曾麟书教育儿子读书,那个方法也很笨,就是 4 个字,死记硬背。
所以,曾国藩审视自己的文章,他就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过于拘谨,尤其是太注重局部打磨,缺乏大局观,也缺乏整体贯通的气势,因此不能打动别人。所以曾国藩决定要用一年的时间,好好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去下功夫,结果事实证明,他这个门径找对了。
到了道光十三年, 1833 年,他终于中了秀才,第二年就到长沙参加了举人考试。你要知道,乡试湖南全省能够中的只有四五十人,录取比例是 80: 1。本来曾国藩觉得我的这个秀才都这么多年才考上,这个举人,这还指望一举中第啊?没想到,就一举中第了,成了全省第 36 名。之所以能够一考就中,那就说明曾国藩开窍了,他掌握了考试的秘诀,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道光二十年春天, 1840 年,曾国藩在家休养一年之后进京参加“散馆”考试,被授予了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一职,开始了自己的京官生涯。清代的翰林院,它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构,它类似学院,但是翰林院里的这些翰林,未来前途是比较光明的。所以一般来讲,翰林院里边,翰林每天工作是啥?就是读书、养望,一方面读书夯实自己的基础;另外一方面,养望,就是养人望,给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为未来高官显贵来做准备。
刚到北京的曾国藩是相当踌躇满志的,科举接二连三的成功使得他在自卑当中找回了自信。但是问题就在于,到了翰林院,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当中了。原因是啥?翰林院集中的是全国精英当中的精英,跟他们一比,曾国藩觉得自己简直是一无是处。
所以他立下志来,说我要踏踏实实重新开始读书,脱胎换骨,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一年他 30 岁,正是而立之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十二条的做人规矩,以及十二条修身养性和学习的标准。第一,敬,恭敬,这是态度,为人态度。第二,静坐,要能坐得住。第三,早起。第四,读书不二,一心地读书。第五,读史。你要知道,原先在科举八股文考试当中,对于史书是不大关注的,但是曾国藩发现,读历史有多么的重要,能帮助一个人建功立业,从古人那里借智慧,所以要读史。第六,谨言。谨言深,管住自己的嘴。第七,养气。第八,保身。第九,日知所亡。啥意思?这出自《论语》,意思就是说,每天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第十,月无忘所能。一个月要回顾一下这一个月学的知识,要温习一遍,温故而知新。第十一,作字。一句话,字如其人,就是说还要好好地写字。第十二,夜不出门。不要去过那些腐朽的夜生活。
后来带兵打仗期间,曾国藩仍然能够做到这十二条标准。据说在战事紧张的时候,他排解心情的手段就是啥呢?就是读书,他说自己一读书就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能够静得下来。
他这十二条日课(他把每天对自己的十二条要求称作日课),都与翰林院大考密切相关。翰林院大考是对翰林们学业的考察,往往是突袭检查、临时通知。正因为曾国藩生活有规律,做好了一切准备,所以道光二十三年,翰林院大考的时候,别人措手不及,而曾国藩考了一个二等第一名,一下子官升四级,从从七品跃升到了从五品。到了道光二十七年,又是翰林院大考,曾国藩名列二等第四名,最后以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升到了二品高级京官。如此顺利的仕途,他自己都感到非常意外。
他还结交了一大批朋友。曾国藩自己后来回顾,说曾经年轻时候,他有年轻气盛的阶段,有时候对人,尤其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往往尖酸刻薄。但是后来,他觉得这是心火太旺的结果,所以他磨炼自己,广交朋友,而且肯于为朋友付出,因此名望日高,以急公好义而著称,所以很受同乡们的推崇。
并且,还有个大人物很赏识他。谁呢?穆彰阿。穆彰阿在曾国藩飞黄腾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得强调,曾国藩与人交往秉持着一个基本的原则,叫“君子不党”。换句话说,我跟你交往,这是官场上正常的交往,我绝不跟你团团伙伙,我绝不跟你去搞什么私人的、亲密的小山头。所以,穆彰阿虽然欣赏曾国藩,可是曾国藩并没有说是紧抱大腿不松手。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与所有上级交往,他都是这样,懂分寸,从不失态,永远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所以,后来穆彰阿倒台,有人想借机看看曾国藩是不是穆彰阿的私党,结果发现,没有,不是,所以他没有受到牵累。
曾国藩之所以火箭提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光皇帝欣赏他。道光这个人呐,这么说,能力较差,资质平庸,没有什么魄力,所以他特别注重防范权臣,也特别喜欢重用那些听话顺从的人。在他眼里,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第一,曾国藩这个人性格上踏实、老实,道光皇帝就喜欢老实人,不喜欢那油腔滑调的人。第二,曾国藩做事很注重细节,尽职尽责。第三,道光皇帝有个特点,崇尚理学,很喜欢读书,而偏偏曾国藩在理学方面下过很大的功夫,理学修养相当深厚,所以跟皇帝兴趣相投。这就是曾国藩能够迅速升官的重要背景。
曾国藩做了一段高级京官之后,他发现他所处的官场真不是个好地方。怎么呢?清朝的官场能把一个人给磨得庸俗不堪、意志消沉,他就发现自己久而久之变得没有那么雄心勃勃了,他后来变得越来越郁闷了。所以,他曾经在这段时间的日记和书信当中表露了一种意思,就是,他甚至萌生了个想法,想辞官回家奉养双亲。
道光皇帝去世之后,继任者是年方二十的咸丰皇帝。刚开始,曾国藩觉得换了新皇帝了,应该气象一新,所以曾经上书皇帝,希望皇帝锐意改革。结果事实证明,曾国藩天真了。曾国藩在他这儿一点都不讨喜。更何况,曾国藩后来还得罪了陕甘总督琦善、大学士赛尚阿等人,一度成了京官们当中的眼中钉、肉中刺。
咸丰二年,皇帝派他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他离开了北京。结果,在半路上,曾国藩突然接到一个消息,怎么呢?母亲去世,他于是不得不上书皇帝,放弃了这个差使,然后回家守孝。
就在守孝期间,在老家这个阶段,传来了一个改变他人生的消息。怎么呢?太平军冲出了广西,一路沿着长江而来,湖南湖北各地纷纷告急。而且,在太平军冲击的过程当中,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之低下展现无遗,可以说是局势糜烂。在这种情况之下,咸丰皇帝命令各地在籍官员新办团练,而曾国藩就接到了这样的命令。
团练本来就是地方民兵组织,是用来维护地方治安的,不是正规军。但曾国藩这个人有个特点,他在多年的官场历练当中,奠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事儿要么不办,要办就要把它办好,要办得漂亮。既然如此,要搞团练的话,我就要干一票大的。
所以,他到了长沙,以个人名义向全省发布公文,想让全省的治安工作统筹管理。但是,他的这个举动严重侵犯了当地官员的权力,遭到了全省官员的排挤,使得他不得不把团练的场地由长沙迁到了衡阳。在这儿,他创建了自己的湘军。
那么,他创立湘军与原先的八旗兵、绿营兵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首先第一点,他实行厚饷制度。
换句话说,他想尽办法筹措军费,给每一个军人以较为优厚的待遇,比原来八旗兵和绿营兵待遇要好得多。这是第一,能吸引人,而且能让你安心服役,提高战斗力。而且正因为军饷高,还可以减少军人扰民的可能性。
另外,他还坚持一个原则,“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他以湖南人为基础,要不怎么叫湘军呢?他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样的精神,重用湖南的同乡,亲自选将,然后让这些将士亲自募兵。他募上来的这些兵往往是同乡,甚至有亲戚关系,但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这些人的凝聚力相当强,战斗力也相当强。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曾国藩选士,他说了一句话,叫做“选士人领山农”。
什么特点?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意思就是说,秀才跟军事是不沾边的,秀才就是眼高手低之人。但是,曾国藩选拔军官则以读书人为主,而不选那些有经验的正规军的军官。当然了,也有些例外,比如说,塔齐布等这些人,这是原先的旧军官,但是由于他亲眼见到这些人勇于任事,跟其他军官不一样,才能为他所用。但是大多数军官是他亲自选的读书人。并且还有一点,他要求这些读书人“领山农”,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收市井之人,同时也绝对不收当过正规兵的人。他只收淳朴的农民,尤其是山农,这就是从戚继光那得来的经验。
第四个特点,就是他特别重视政治教育。
曾国藩把军队的训练分为“训”和“练”两个部分。所谓“训”就是训导,这就是政治教育,你要告诉士兵们为何而战,你要告诉士兵们我们的理念究竟如何。至于“练”,那当然就是练武艺,练军事技术,练武器装备的操作。“训”和“练”相比,曾国藩说“训”可能更重要,所以每隔3日、8日,曾国藩就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用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来鼓励将士们,而且教育他们严肃军纪,不得扰民。
所以说,建立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这就让湘军跟那什么八旗兵、绿营有了本质的不同。
但是,曾国藩有一个坎过不去,怎么呢?湘军越壮大,恐怕大清的皇帝心里头就越要敲鼓。原因是汉人跳出了清王朝的体制之外,创立了一支军队,而且战斗力还超过了正规军,这在大清200多年的历史上还没有过,可以说是触犯了清朝政治的底线。所以这个问题怎么办?坦白说,曾国藩也必须去面对。
从咸丰三年开始,一直到咸丰四年这段时间,一年的时间,他锻炼出了湘军。这一年期间,曾国藩从一无办公场所,二无名正言顺的职权,三无经验,四无人支持,五没有制度保障,六没有粮饷,在这样的条件下,顶着重重压力,全力地练勇,并且还造船,这就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意识到,在长江流域与太平军作战,只有陆军是绝对不够的,掌握制江权至关重要。所以,他双管齐下,既要练陆军,也要练水师,终于培养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近代化军队。咸丰四年初,太平军的西征军攻克汉口、汉阳,然后挥师南下,直指长沙。正月,曾国藩率军誓师,17000名湘军士兵以及战船360多艘列于港口之中,衣甲鲜明,军威雄壮。终于到了曾国藩的湘军登场的时候了。这时候,太平军已经在长沙附近集结重兵,曾国藩决定出击。这一仗湘军出战,败,曾国藩一度非常绝望。但是,没想到湘军其他部队取得了胜利,于是士气大振。然后,曾国藩率领水陆大军自长沙出发,再次攻击湖北,先后取得了岳州以及城陵矶大胜,夺取武昌,收复武汉。
湘军节节胜利,也使得曾国藩开始飘了,洋洋得意。换句话说,产生了轻敌的心理。他后来开始进军九江,他认为这仗也可以轻松获胜,没想到这仗遭遇了重大的挫败。太平军利用了湘军的轻敌心理,将湘军水师的一部分引入了鄱阳湖,然后把鄱阳湖和长江之间的要道给卡死,导致湘军水师被一分为二。这下子,曾国藩急了。太平军以小船袭击湘军水师,导致湘军大败,曾国藩自己的坐舰都被太平军给俘获了。曾国藩情急之下投水自杀,被部下给捞上来,免于一死。经此一役,湘军元气大伤,原先反对曾国藩的地方官也借这个机会大加嘲笑。
也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得到一个消息,他的父亲去世了。坦白说,这阵儿真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个低谷,第一,军事失利;第二,政治上遭受排挤,人人都把他当笑话看;再加上父亲去世带来的打击,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要求回家守孝。没等皇帝批复,他就把军队抛在一边,自己回到湖南老家去了。
这个时候的咸丰皇帝,坦白地说,他对曾国藩并不重视。为啥?咸丰皇帝到底还是满人的皇帝,人家并不愿意你这种汉人团练能够取代八旗兵和绿营。所以,咸丰皇帝把希望寄托在什么上头?寄托在八旗兵和绿营的身上,寄托在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身上。所谓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这是清军在天京城外的两座营垒,用来包围天京城。
至于你曾国藩说要守孝三年,守吧,回去吧。
但是,事实证明,腐朽至极的绿营兵根本就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后来,江南、江北大营被破,破了之后,咸丰皇帝终于肯面对现实了,他终于意识到,江南、江北大营,也就是正规军,真是不堪一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再次起复出山。
曾国藩审时度势,在这个纷乱的战局当中,他意识到安庆是核心之核心。如果拿下安庆就等于把长江截断,太平军就不能顺利地逆流而上,安庆以西可保安宁,然后顺江东下就能够打金陵。所以,曾国藩就要以拿下安庆为自己的主要目的。
而且,曾国藩打仗跟我们前面讲的那几个军事天才不一样,此人打仗,什么特点?他有没有军事指挥才华?坦白地说,他没有。这个人知人善任,他主要依靠的是他的那些将领,什么曾国荃、彭玉麟等这些人,这是他主要的一些助手。他打仗的特点,他自己总结叫做“结硬寨,打呆仗”,意思就是说稳扎稳打,一个字总结,笨。
我们所有人整天都追求的是聪明,追求的是巧,但是曾国藩的人生理念则是追求笨。他认为笨才能够稳扎稳打,笨才能够做到稳妥,才能够万无一失。所以,他从来不求急功近利,只求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后达成目的。
他所谓“结硬寨”,就是重视扎营,在扎营这个问题上,湘军可是愿意花费心力的。怎么呢?湘军每次行军一天就走几十里,每天宿营,不管多累,一定要竖起栅栏,然后挖掘壕沟,首先保障敌人可以不偷袭我,然后我才能睡觉。如果要围城,那么湘军就里外挖两道壕沟,里边的壕沟把敌人困住,让敌人出不来,外面的壕沟防止敌人援军来袭,而湘军把大营筑在两道壕沟之间,反客为主。按理说,你来攻城,守军是主,你是客,但是我一旦两道壕沟一筑,我就是主,你是客,城里边的敌人急了你得往外打,但是你出不来;外边的援军来援助,你心态也很急。但是我有硬寨,你也打不进来,这叫反客为主。
所以,曾国藩一生打仗不求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你要想在这儿听到曾国藩打仗有什么极致,有什么特别精彩的战例,坦白地说,没有,他就是将各个环节都算到、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另外,“打呆仗”。就是刚才我所说的,以静制动,反客为主,要先等敌人露出破绽,我再迅速出手。所以,他的战略非常符合《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而他的顶头上司咸丰皇帝那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惊一乍的人。哪个地方战事紧急了,他就赶快把兵员调动过去增援,所以在战略上经常受到太平军的牵制。
其他兵马不敢得罪皇帝,就只好受其调度。唯独曾国藩真是刚,咸丰屡次调动他就是不为所动,因为他认准了一个目标,就是安庆。结果他派曾国荃围攻安庆,旷日持久,在这个过程当中抵御住了不知多少外部的压力,当然也包括太平军陈玉成等人的解围,就这样,扛住了所有的压力之后,安庆被拿下了。
那么拿下安庆之后,曾国藩开始进攻金陵。这一仗,从拿下安庆到拿下金陵,长达 3 年以上的时间。最后天京城破,幼天王在外地被俘虏,李秀成也被俘了,被曾国藩所杀。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彻底宣告失败。
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这一天整整 12 年。曾国藩描述自己的心情是,“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复成寐”,这一晚上都睡不着。那下面曾国藩什么表现?激流勇退。
湘军攻克天京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原本皇帝曾经承诺,谁要是能够打下金陵,谁就可以封王,要知道在此之前是没有汉人封王的。但是问题就在于,等到曾国藩真的打下了金陵之后,朝廷食言了,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没有封王。当然了,一等侯,坦白地说,在清朝二百年的历史上,汉人得此者也是少之又少。但是这件事儿说明什么?说明从天京陷落这一天开始,清廷已经把重点放在了防范汉人武装崛起这个问题上。
所以,攻占天京不到一个月,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除了水师后来保留变成了正规军之外,其余湘军均被裁撤。
他这样一做,慈禧就放心了。慈禧做出了一个主动示好的举措。什么呢?就是湘军呐,把这段时间作战的费用开支列了一个账簿,送到北京,由户部来审查,好来报账。没想到人家慈禧说,湘军所有的账目不用审查,一概报销。曾国藩得到这个消息,就知道了,这是慈禧在表示,行了,老曾啊,我对你放心了。
关于曾国藩及其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到底是功是过,长久以来众说纷纭。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当中就说,曾国藩这个事情怎么看待,曾国藩究竟是立功,还是有过,我们先得看他的对手是怎么回事。洪秀全想打倒清廷,恢复汉族的自由,这当然是我们应该佩服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也许他也不能为民族造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时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这是蒋廷黻的看法。
钱穆先生则认为,太平天国如果目标只是推翻清朝,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他们竟然还要全部推翻中国的文化,这就不可能成功了。
不管怎样,战争的结束标志着这一段动荡告一段落了,曾国藩在这里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了,曾国藩晚年还有一系列的举措,比方说去清剿捻军、兴办洋务运动培养人才等等。
曾国藩这个人,坦白地说,优点突出,立言、立功、立德都做到了。但是,这个人缺点也非常明显,除了咱们前面所说的此人好杀,杀人过多之外,就其为人本身而言,首先,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笨,说“吾平生短于才”,还说“余性鲁钝”等等。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培养起来的左宗棠就极度瞧不起他。左宗棠天天骂他,说这个人“才短”“才亦太缺”等等。李鸿章算得上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就连他也委婉地说过,说我这个老师啊,“儒缓”。说得很婉转,但是翻译过来其实就一个字,笨。
但是话说回来,曾国藩难能可贵的一点(这大概也是我们职场人的人生经验)就是,人有短板不怕,就怕你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人知道自己长处在哪,短处在哪,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从这儿出发,规划你的事业,你才能够成功而且顺利。什么样的材质都有可能取得成功。曾国藩坦白地说,真是笨,但是曾国藩很懂得改变自己,他的人生自我定位是很清晰的。
早年间,曾国藩年轻气盛的时候,浮躁,坐不住,并且他还说,自己虚伪、偏激而好名,他自己也注重去除这些毛病。尤其是父亲去世之后,他在守丧期间不断地反思自己,变得和气、谦虚、周到。
另外还有一点,他也知道不要再保持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老以清流而自居,老跟清朝官场格格不入。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他开始变得圆滑了。他意识到,要想办大事,清朝官场上人人与我为敌,是根本办不成的,所以我再不要去四处树敌了。因此,该包容的时候包容,该虚与委蛇的时候虚与委蛇,该出血的时候出血,该打太极拳的时候打太极拳,所以,有时候,他甚至有些问题上可以说是同流合污。为的是啥?为的就是拿这些做润滑剂,拿这些当润滑油,能让自己的战争机器能够运转自如,这就是他的目的。
还有,他这个人很注重提拔自己人,对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有时候也多有偏向。什么原因呢?就是当时的官场文化,他发现,不培养自己人还真不行。所以他很注重提拔自己的手下,当然,事实证明他培养的、推荐的很多人,后来也的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里边最有名的就是两位,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左宗棠。李鸿章不用说了,左宗棠我们也知道,左公左宗棠虽然是他提拔出来的,但是后来却事事与曾国藩作对。不过话可说回来,左宗棠办的很多事儿,他嘴上不承认,但是你能看得出,仍然受到了他的这位恩公曾国藩的巨大影响。
不管你怎么样评价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我们必须得承认,曾国藩用其一生证明了一点,就是人即便没有天资,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力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高度,藏拙于勤。这就是曾国藩的人生经验。
那么,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谢谢你,再见。
划重点
1.我们所有人整天都追求的是聪明,追求的是巧,但是曾国藩的人生理念则是追求笨。他认为笨才能够稳扎稳打,笨才能够做到稳妥,才能够万无一失。所以,他从来不求急功近利,只求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后达成目的。
2.曾国藩用其一生证明了一点,就是人即便没有天资,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力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高度,藏拙于勤。这就是曾国藩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