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传》 于赓哲解读
《戚继光传》|于赓哲解读
你好,我是于赓哲,我们今天讲一讲戚继光。
我们今天要结合的书,是范中义先生的《戚继光传》。范中义先生写过不少关于戚继光的文章和专著,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和战例。当然,在这之外,我们还想谈一个话题,就是关于戚继光与张居正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这么说,一个将领要想建功立业,要想让事业成功,他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有的人是被动接受外部环境,而有的人则是主动去构建一个利于自己的外部环境。戚继光就通过张居正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外部关系。
但是话可说回来,这个外部环境是“成也它,败也它”。戚继光后来晚景那么样凄凉,也与这件事密切相关。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他是登州人,就是今天的山东蓬莱。他父亲戚景通曾经官至大宁都司都指挥使、神机营副将。所以,戚继光自小兼习文武,练了一身的好武艺。到了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袭祖辈封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纵观他这一生,青少年阶段,是读书阶段和刚开始承袭祖辈的阶段;东南沿海抗倭阶段,分为 1554 年到 1562 年的浙江抗倭和 1563 年到 1566 年的福建抗倭。而第三个阶段,就是受命到北方去抗击鞑靼入侵。第四个阶段,就是广东任职和他的晚年阶段,这也是他人生落魄的一个阶段。
早年的戚继光,他父亲希望这个儿子长大之后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对他的管教非常地严格。而戚继光也非常地给力,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并且还有一点,这个人不是个读死书的人,他读任何书,包括兵书,都喜欢从里边把握其精髓,但是不拘泥于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且,这个孩子自小立有壮志,他还比较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首诗,这里边有这么两句,叫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就表达了这位年轻的将军志向是什么呢?保卫海疆的平安,而不是什么功名利禄。所以说,好学苦读这个特点就伴随了戚继光整整的一生。你看戚继光不仅能打,还能写,而且你可以看得出,他的兵法思想也渗透着儒家的这种理念,形成了一种他特有的治军思想。
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戚继光开始担任实职,负责管理卫所的屯田。他在自己的掌管范围内革除了很多过去的弊端,使得屯田的士兵军心安稳,因此也获得了上司的赏识。与此同时,他还不忘精练自己的武艺,参加武举的考试,先是嘉靖二十八年在乡试当中中武举,然后第二年又进京参加了武举的会试。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军进犯京师,而戚继光参与了保卫京师的战斗,任职总旗牌官,督防九门。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不仅锻炼了实战经验,而且还给上司上书,引起了兵部的重视。结果在兵部的名单当中,在他的名字旁边就注了两个字,将才,可以说,初出茅庐就展现了自己的才干。而这场战斗的经验,也帮助他未来大展宏图。
到了嘉靖三十二年六月份,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防倭。总督山东防倭全称叫做总督登莱沿海兵马备倭都指挥使司,又简称备倭都司,建制于永乐六年,目的就是防范倭寇。我们也知道什么叫倭寇,倭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日本人,是由当时日本的大名支持和怂恿的,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浪人组成的一个海盗集团,他们的目的就是沿海进行走私以及烧杀抢掠;另外,到了后来,还有大批中国沿海的海盗也加入,统称为叫倭寇。所以,倭寇坦白地说有真倭和假倭的区分。
倭寇这个事儿,是从朱元璋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的。朱元璋对付倭寇的办法就是海陆双管齐下,一方面,建立水军出海巡逻,另外一方面,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要处都设置了一些卫所来歼灭登陆之敌。久而久之,在嘉靖年间,山东沿海形成了由备倭都司节制的叫做三营二十四卫所这样一个防御机制。
而戚继光由于前面戍守蓟门以及保卫京师过程当中展现出了军事才华,所以他就被提拔了,他来主管这样一个备倭事务。戚继光这个人干事,我觉得他有一个特点,这个人做什么事儿都特别注重细节,都是先从基础抓起,夯实基础,然后再谈经营大事。所以他来的时候,首先,一个卫所一个卫所仔细地进行整顿,加强防卫。后来到了嘉靖三十五年的时候,他被擢升为宁绍台参将,负责宁波、绍兴、台州三个府备倭的重任,从这时候开始走向了抗倭的前线。
然而,嘉靖三十七年岑港战役失败,这是怎么回事?可以说,这是戚继光初次抗倭所遭遇的一次挫折。但是,坏事变好事,也让他看到了当时明军战斗力的低下,也意识到培养一支新军是多么的重要。这场战役,咱们这么说,打得相当的窝囊,一共历时数月。倭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几百人,而且其中一部分倭寇其实原来已经跟明朝地方官都说好了要投降的,结果,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打起来了。打起来之后,明军最后以伤亡3000余人的代价剿灭了这些倭寇。倭寇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满千人,更何况这里边有真倭,但更多的还是假倭寇。
那这种情况下,你说这场战役窝囊不窝囊?而且,戚继光因为这场失利,也遭受了降职的处罚。不过话可说回来,戚继光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他看到了明军战斗力的低下,另外一方面他看到了明军当中有一支军队骁勇善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么军队呢?广西兵。广西兵历来以骁勇善战、不畏死而著称,而且广西兵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广西兵的武器装备,包括狼筅等这些东西,都给戚继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锻炼新军的过程当中,就把这些都融入了自己的部队建设当中去。
所以,这场失利使得他痛定思痛,他最后提出来,说我要建立一支有别于传统的卫所军的新军。等到后来,他恢复职务,任了金严的参将之后,就开始指挥自己所练的新军了。而这支新军就是我们所说的戚家军。这支部队真是跟以往的明军相比,可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焕然一新。你比如说,战章安、战南湾、战台州,连战连捷,最后扫除了浙江的倭患,他也以这样的战斗业绩赢得了总督和巡抚对自己的欣赏。
所以,我们必须指出,改弦更张很重要。当你手下的队伍实在不堪一击的时候,你要有断舍离的决心。戚继光下了这样一个决心之后,立竿见影。你要知道,倭寇很难对付的,我们不要去矮化、丑化敌人。坦白地说,倭寇的战斗力的确相当地强悍。你想一想,日本连年战乱,这些倭寇都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人家的实战经验要比那个以屯田为主要任务的明朝卫所军强得多,而且人家的武器装备也很厉害。
在兵力部署上,倭寇非常灵活,经常采用“四分五裂”的战术,比如,战斗开始的时候,佯攻,先派一两个人在阵前跳跃、挑战,让明军乱发箭矢、乱发鸟铳;等到你们的弹药消耗差不多了,箭消耗得差不多,他们再开始进攻;或者是等你们运动之后,我先佯败,等你们疲惫不堪我再反攻。并且有时候,倭寇将俘虏的老百姓放在前面为先锋,搞得明军莫名其妙,然后他们会发动突然袭击。而且他们指挥官手里边拿一把扇子,扇子可以说是号令分明,只要指挥官一举起扇子,是“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那个刀快得不得了,刀一举,有的没经验的明军士兵抬头就看见刀,然后这个刀霹雳一般地就砍下来了,猝不及防。明军很多的部队纪律性不强,倭寇有时候为了吸引明军入包围圈,会故意在路上撒一些金银。结果,这些明军士兵去抢着捡金银,不知不觉地就入了人家的包围圈。所以,我们必须得说倭寇是非常强悍的敌人。
戚继光任参将之后,他就认定了原来的卫所军以及各地其他杂牌军没有经过训练,也没有战场纪律,是不能作战的,所以必须重新洗牌。怎么办呢?他给上司上了一篇叫《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在这里边,他提出了自己的练兵计划。获得批准之后,嘉靖三十八年,他来到了义乌募兵。
为什么来到义乌呢?因为在浙江,义乌民风最为彪悍,这儿的人也比较朴实。所以他到这,就是以这儿为优良的兵源地。他招募士兵有个标准,那种面皮白白的、伶牙俐齿的、见到官府的人毫无顾忌那种城市油滑之人,不要;以前曾经当过兵的那种老兵油子,不要。他要什么样的人呢?看起来黑大粗壮,皮肉坚实,满脸有农夫气的那种人。
招来之后,他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练兵方法。第一,练耳目。什么意思呢?要求士兵绝对听从命令,令行禁止。第二,练手足,干什么呢?加强体魄,练块,加强你们的武艺。第三,练阵营,也就是说练协同作战,共同对敌。第四,练心,就是鼓舞士兵的士气。
在练兵练将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改进武器装备。针对日寇的作战特点,他有一整套针对性的武器配置,就是要发挥每个士兵的专长。另外,强调长短兵器结合,灵活使用。
一般来讲,基层步兵以12 人为一个单位。用鸳鸯阵来对付倭寇,鸳鸯阵是怎么样一个阵型呢?一般来讲,队长一人,负责全盘指挥。火器兵一人。藤牌兵一人,这个人拿一个小盾牌,位于阵型的左前方,并且携带标枪,可以引诱敌兵离开自己的防御位置。还有一个藤牌兵,这个持大型方形盾牌,位于阵型的右前方,主要是稳住本阵的阵脚。还有两个兵,这大概是从广西兵那得来的一个经验,就是叫狼筅兵。什么叫狼筅呢?这个很有意思。以前的军队当中,没有见过这种制式装备。就是大毛竹,而且是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尺左右。干啥呢?日本兵手里边拿的不是倭刀吗?倭刀锋利而且长,但是你再长,长不过我的狼筅。而且狼筅是连枝带叶,等到日本人举着刀冲过来之后,狼筅往前一戳,可以说,我先挡着你这个倭刀,并且连枝带叶给你脸上这么一杵,你是不是就慌乱?你一慌乱,其他兵就有了可乘之机。所以说,前方先用圆形的藤牌兵引诱敌兵,然后再用狼筅抵住敌军,甚至扫倒在地。并且这个时候,还有长枪兵 4 名,就趁机冲上来给敌人补枪。还有镋钯兵2名,镋钯有点像耙子,是“山”字形,铁制的,带个矛头。镋钯兵主要是负责保卫本队的后方。而拿火器的士兵,那就是趁着形势有利突出去,砰的给敌人放这么一枪。这就是鸳鸯阵。
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鸳鸯阵的战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求几个鸳鸯阵能够合成一个大阵,同时也要求如果是山地作战,地势狭窄,鸳鸯阵也可以分成其他的战斗小组,每一个都能实行独立的作战。因此,经过他培养的军队,可以说技艺精、战术强、有纪律、听指挥,而且武器装备得当,这就是一支精锐之师——戚家军。
戚家军总兵力有多少呢?4000多人。人数不多,但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这里顺便说一句话,戚继光的成功在清代也启发了一个人,曾国藩。倭寇在浙江受到了戚家军的痛击,最后向南发展,结果就导致福建倭患变得严重了。这种情况之下,戚继光又被调入福建作战,然后取得了横屿、牛田、林墩等大捷,并且和俞大猷等人联手,又取得了平海卫大捷,基本歼灭了入侵福建的倭寇。
这么说,戚继光先后率领戚家军转战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奋战12个年头,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基本得到了平息。戚家军著名于当时,流芳于万世,由此戚继光也成了我们的抗倭民族英雄。
到了隆庆元年,戚继光离开了东南,来到了京师。干什么呢?这个时候,蒙古入侵又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他又受命镇守长城沿线,这个时候,徐阶、张居正等这些阁臣都支持他,给他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根据前线的情况,以及根据长城沿线的地形,他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叫做“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换句话说,动静结合,依托长城构建,兼顾防御工事,并且驻扎重兵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做战术出击,这就是他动静结合的边防策略。经过他打造的边防防线,就是蓟镇边防防线,可以说前所未有的强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他来了以后,鞑靼铁骑不敢内犯,因此京城无虏犯之忧。
然而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紧跟着,戚继光就受到了牵连,被调往广东。他的晚年相当凄惨,他只好先在家里边把自己以往的战例和自己的一些文章集合在一起,写书,总结自己练兵的经验。但是由于政治上的打击和多年作战积攒的疾病,最后他在贫病交加当中与世长辞。临去世的时候,据说家里边给他看病,连药钱都成问题。所以说,晚景相当的凄凉。
戚继光前半生的成功和他晚景的凄凉都跟一个人密切相关,就是张居正。当然了,戚继光也不是光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你比如徐阶也帮助过戚继光,但是主要仍然是张居正在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居正在给蓟抚刘北川写的信当中就曾经告诉他,说戚继光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信里边他说,“戚帅才略,在今诸将中诚为希有,幸公以道眼观之”。
到了年底,戚继光上书要求建立空心敌台。原先长城上每隔几百米有一个敌台,但是这些敌台原本是墩台,上面也没有什么建筑,而士兵要长久地巡防。所以戚继光就觉得,老是这样巡防,一是能不能看得住,二是士兵风吹日晒雨淋,武器装备和粮食也没有个囤积的地方,不合适。因此,他提出要在长城上大量建造空心敌台,这些敌台既可以起到坚固的碉堡的作用,同时士兵还能在里边生活,这样子有利于长时间的坚守。
但是,这件事儿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原因很简单,据说这包括有些边将都不愿意去干,为啥呢?这是个大工程,它累啊。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劳民伤财。但是,戚继光坚持认为必须如此。
而经过商议之后,张居正也认为这个工作是必须要进行的。张居正具有决策权,一言九鼎。在他的力排众议之下,大型空心敌台就这样一座接一座地建立起来了。
当时,戚继光从浙江调到蓟辽总兵这个位子上之后不久,就遇到一个问题,怎么呢?北方的边防兵根本就不买他的账,不听他的。所以他就跑到内阁找张居正,跟张居正说蓟辽的兵没法带。为啥呢?你要知道明朝的这种兵役制,有个词叫本兵制。本兵制意思啥呢?就这些兵世代为兵,老子退下来儿子顶替,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这种本兵一般都是老兵油子,吊儿郎当的,平时不好好训练,打仗一触即溃。张居正其实也知道本兵制的弊端。在听了戚继光的汇报之后,张居正鼓励戚继光再次训练一支新军。
所以说,张居正的改革是从隆庆四年的兵部开始,从戚继光开始的。当时,他在极其紧张的朝廷预算当中挤出一笔钱来,让戚继光从浙江招募5000人训练新军。相对于本兵而言,这支兵由于是南方来的,所以叫做客兵,也叫做浙军。这支浙军在戚继光的训练之下,变成了整个蓟辽地区边防之核心力量,可以说给拖拖沓沓的本兵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
戚继光当了 13 年的蓟辽总兵,蓟辽没有发生一次战争,鞑靼没有办法从这个地方进犯。这就是戚继光的功劳,当然也是张居正知人善任的功劳。正是在张居正的支持和背书之下,戚继光的军事才能才得以展现。张居正多次维护戚继光,击退反对戚继光的力量,所以说,戚继光对张居正可以说也是十分地感激。但是问题就在于,正是张居正与戚继光之间的紧密关系,最后导致张居正倒台之后,张居正的敌对面也没有放了戚继光。
我得说一下,我们这个系列讲座,讲了历史上的这几位著名的将领,我可没有打算把他们描绘成“古今天地一完人”的道德楷模,我可没打算这么做。人哪,都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不要带着非黑即白的思维来看待历史人物,要么就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很多人身上都有优点,也有缺点。
就戚继光而言,坦白说,戚继光一生做事,可以说是光明磊落,而且为民族立了功勋。但是我们同时也能够看到,戚继光在官场上,有时候也不得不虚与委蛇、委曲求全。
你比如说,在张居正这个问题上。历史上,关于他与张居正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说他曾经给张居正献春药。说张居正很好色,结果张居正晚年人老了,吃这种壮阳药吃的是越来越多。而据说有一个药就是戚继光献给张居正的,张居正最后就死于此药。
关于张居正是不是死于女色,是不是死于吃春药,其实坦白地说,学术界也是有争论的。我们先说一下王世贞,因为这些说法都是从王世贞写的《嘉靖以来首辅传》里边出来的。
王世贞这个人,他与张居正是同年的进士。王世贞历来热衷于参加文人的社团活动,而张居正则是正经八百的行政官员。张居正原本与王世贞的私人关系还比较好,在王世贞任职的问题上帮过大忙。但是王世贞这个人特点是啥?很清高,而且比较书生意气。他到任之后往往热衷于跟当地的文人搞各种诗词歌赋,而不过问政事,所以就导致张居正对他不满意。
后来两个人逐渐就交恶了。《国榷》卷71说:“江陵当国,号能用人,一时才臣,无不乐为之用,用必尽其才,或推毂至通显。”也就是说张居正当位期间,这个人一大特点,知人善任,是个伯乐,提拔了很多的人。而且这些人都发挥了大作用,这里边当然就包括戚继光。可是问题就在于,王世贞这个人跟其他人不一样,张居正对他的提携和帮助并没有起到良好的理想中的效果。所以,王世贞后来与张居正可以说是渐行渐远。
当然,王世贞写的《嘉靖以来首辅传》这本书,坦白地说,历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史料价值还是相当高的。后来无论是《明史稿》还是《明史》当中的张居正的传,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来自《嘉靖以来首辅传》。那么,怎么评价王世贞写的张居正的这些事迹呢,尤其是他与戚继光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目前还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也没有证据去否定所谓的献春药这件事儿。但问题就在于,还是那句话,这件事即便是真的,也是你明朝官场的悲哀。一代军事天才非要用这种手段才能给自己构建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你不觉得明朝这样的官场文化有重大的问题吗?所以说,戚继光晚年甚至都被剥夺了俸禄,在贫病交加当中去世,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孙文良先生写的《论戚继光镇守蓟门》,在这里边说过,说张居正与戚继光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结党。因为后来有人攻击戚继光与张居正结党,在明朝,指责谁结党那是重大罪名。但是孙文良说,细考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结党,而是重用与被重用的关系。张居正重用戚继光,一方面是出于他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利益,同时他们又是在同一个改革现实的思想政治主张基础上结合在一起的。
另外,赵毅、于宝航写的《张居正与戚继光关系论略》当中认为,张居正重用、支持戚继光是当时形势使然。在边防压力骤然增大的情况之下,修边政、抬将权是当时统治集团的共识。你看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虽然为人也好,政见也好,不和,对不对?尤其是高拱,高拱与徐阶和张居正都有矛盾。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在边政这个问题上,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说,张居正与戚继光之间的关系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这是正大光明的关系,是贤相与名将之相得。他是这样的看法和观点。
所以要我们说,还是那句话,就是说戚继光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保卫了国家南北边防的安全,还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这些不朽的军事著作。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这个人有时候不得不委曲求全,这就可见明朝后期政治弊端有多么的严重。
明朝,你看晚明的历史和南明的历史,你要读完了之后,我跟你说,就有一种感觉,我形容就俩字,叫胸闷。你就感觉到很多人很多事,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其实坦白说,戚继光就是为了摆脱这样的官场文化对自己的束缚,他才要主动地去靠近张居正。只有靠近张居正,才让自己的手脚能够得以舒展,才能够让自己的这个梦想能够得以实现,才能够保国家边防之安宁。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足可理解戚继光。
我们关于戚继光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准备讲一讲曾国藩。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当然了,比较两极分化。有人说曾国藩是“曾剃头”,杀人无数;还有人说这个人知进退、勇于任事、很能干,是个能臣等等。这个人当然非常复杂,但是我们重点要说的不是他的历史功过。我们重点说的是这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
这个人跟我们前面说的那些军事天才不一样,这个人根本不是什么天才。非但不是天才,而且我们要说,这个人在某些方面其实很笨拙。但是,这个人过人之处就在这。他没有把笨拙当做负担,相反,他把这种笨拙转换成了自己前进的法宝,前进的动力,可以说是藏拙于勤。
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留待下一讲。好,谢谢你。
划重点
1.一个将领要想建功立业,要想让事业成功,他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戚继光主动通过张居正去构建一个利于自己的外部环境。
2.戚继光一生做事,可以说是光明磊落,而且为民族立了功勋。但是我们同时也能够看到,戚继光在官场上,有时候也不得不虚与委蛇、委曲求全。
3.张居正与戚继光之间并非结党,而是重用与被重用的关系,是贤相与名将之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