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唐代和亲往事》 远嫁的她们过上了什么生活?

《唐代和亲往事》| 远嫁的她们过上了什么生活?

你好,欢迎回到“名家讲书”,我是蒋爱花。“盛唐女子图鉴”我们接着讲。

唐代的文化艺术灿烂夺目,诗歌、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等各领域都硕果累累。其中,阎立本是唐代绘画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画圣”。他尤其擅长画人物,《步辇图》便是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甚至当选“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因为原图已经失传,我们能看到的是宋朝人的临摹本。这份临摹本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步辇图》将绘画定格于640年的历史瞬间——在大唐的宫殿里,唐太宗乘坐步辇,在接见吐蕃王松赞干布派来求婚的使者。阎立本煞费苦心,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唐太宗的形象:神情俊朗,目光深邃,表情凝重,不怒自威,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相比之下,吐蕃的使者则诚挚谦恭、持重有礼。这幅画的背后,引发了一件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文成公主入藏。

名称我们不陌生,但“文成公主入藏”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样的?唐朝前期那么强大,为什么还要和亲呢?除了文成公主以外,还有哪位公主也有过类似的和亲经历呢?

好,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步辇图》这幅千古名画背后的历史。今天要读的书,是我本人写的《唐代和亲往事》,我们一起聊聊那些远离故土的公主,聊聊中国古代的和亲文化。

说到和亲,一般认为和亲最早出现于西汉初年。

当时汉朝刚刚立国不久,国力贫弱,而位于北部边疆的匈奴却是强盛无比,不断侵扰汉朝的边境。汉高祖刘邦在解决韩王信的叛乱问题时,与匈奴发生了冲突。骄傲的刘邦原本打算一举灭掉匈奴,结果因轻敌反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之久,这就是“白登之围”。好不容易脱险后,刘邦意识到战争对维护汉王朝的稳定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发展本国的国力才是头等大事。于是,刘邦放弃了武力战胜匈奴的想法,采纳了大臣提出的和亲建议。从此之后,和亲成为汉朝、匈奴之间的惯例:当新君主即位时,汉朝向匈奴的单于派出一位和亲公主,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布帛等财物;匈奴也要遵守承诺,不再明目张胆地侵扰汉朝的边境。汉匈之间结成了儿女亲家,将仇敌变成了亲戚,双方以较低的成本换取了边境的和平。

如果说汉代的和亲最初带有迫不得已的色彩,那么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性的大帝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为什么还频繁采取和亲呢?甚至,唐代的和亲规模最大、次数最多,竟然达到了28次。除了众所周知的文成公主外,多位皇帝的妹妹、亲生女儿也被迫承担和亲任务,甚至还发生过两起和亲公主被杀的极端事件。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帝国威严可不一样。当婚姻、政治、权谋纠缠在一起时,个体的命运变得微不足道;当爱情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时,和亲公主的人生也带有了传奇色彩。

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步辇图》,公元640年,在大唐的宫殿里,唐太宗正在接待一位来自吐蕃的使臣禄东赞,他是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大相,你可以把他理解为中原王朝的宰相。这次禄东赞作为吐蕃的专使率领了一百多人来到长安,他的任务是帮自己的领导松赞干布请婚来了。

禄东赞要请婚,如果空着手来,诚意是不够的。因此,他带了丰厚的见面礼,包括黄金五千两、珍宝奇玩数百件。请注意,他带这么贵重的礼物,并不是担心唐朝皇帝不同意婚事,更多的是有暗中较劲的意思。那个时候,唐太宗统治下的长安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空前强盛的大唐帝国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这对周边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大唐帝国赫赫战功的震慑以及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北方的回纥和薛延陀、西方的吐谷浑等边疆民族纷纷上书,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而这一时期,松赞干布在雪域高原称雄。他的都城原来在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缘地区,为了控制雪域高原全境,他把都城向北迁到了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然后,松赞干布把逻些城作为大本营四处出击,迫使周边小部族臣服。

既然势头这么猛,为什么松赞干布没有与唐朝掀起战争,反而主动提亲希望迎娶大唐公主呢?

要知道,松赞干布是下定决心迎娶大唐公主的,他多次向大唐请婚,刚开始,唐太宗没有答应,但松赞干布没有放弃。为了求亲成功,他希望做一些事情,引起唐朝注意。于是,松赞干布派兵攻打了吐谷浑而且还把吐蕃的军队攻入松州。松州是吐蕃与吐谷浑以及唐朝的交会点,大致对应今天四川北部的阿坝地区,从地理归属上来说,是属于当时大唐的土地。结果,唐朝看到有人入侵便出兵迎战,由于双方军队的战斗力不在一个量级上,很快就把吐蕃打败了。

松赞干布应该也知道自己不是唐朝的对手,这是何苦呢?

其实,松赞干布攻打松州的目的并不是要夺占土地和城池,再说松州那地儿地广人稀,没有多少经济利益可图。松赞干布是希望通过侵袭唐朝边境的手段逼迫大唐答应与吐蕃和亲。而和亲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政权的存续和发展。

松赞干布尽管打败了周边小部族,但整体实力还比较有限,那些臣服的部族随时都有可能翻盘,为了政权稳定,他希望获得东方大唐的支持。一旦和亲成功,吐蕃与中原的联系就变强了,无论是直接的商贸,还是文化技术输入,都能逐渐提升吐蕃实力,同时也能降低唐朝侵犯吐蕃的概率,给自身创造更好的政治环境。

因此,松州之战其实是要告诉唐朝,你必须得答应和亲,如果不答应,我可能无法重伤你,但我可以反复骚扰你,给你造成麻烦。于是,唐太宗答应了吐蕃的请婚。

雪域高原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应该派谁去呢?

按理说,和亲的对象应该是公主,也就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唐太宗子女众多,他有21个女儿,除去早亡的和已经出嫁的,完全可以挑选出一位女儿嫁给松赞干布的。但是,皇帝怎么舍得将自己的亲闺女远嫁天边呢?不妨找个李氏宗族的女孩儿,给她个公主名分,派出去和亲吧。

关于文成公主的身世,唐代的官方史书记载寥寥,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均不清楚,仅仅记载她是李氏宗族的女子。《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所以,有学者根据这条史料推测,文成公主很可能是这位“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儿。

公主要出嫁,必须有娘家人送亲才显得隆重,这是古往今来的老规矩。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由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率领。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等文化用品,以及绢帛和粮食的种子等;这支队伍的成员有专门为文成公主服侍的侍女、文士、乐师以及农技人员,可以说是一支规模不小的“文化访问团”。毕竟文成公主肩负着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这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正是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通过精密筹划,送亲队伍选在了农历的一月份出发。说来奇怪,为什么要选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出发呢?

因为从长安出发,要经过甘肃、青海到达西藏,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沿途要经过很多条湍急的大河,一月的季节气候寒冷,河水结冰或者水流平缓,如果是在其他季节,河流的状况不太好掌握。好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顶风冒雪,文成公主一行终于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今天的青海河源一带。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为地势险恶而忧心忡忡的文成公主,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送亲队伍决定在这里短暂休整。因为,从长安到河源,海拔越来越高,文成公主一行要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

文成公主入藏,一路上要克服种种艰辛,我们可以做一下对比。当年,唐朝的高僧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比文成公主入藏早了12年,玄奘所走过的路充满了艰难险阻,老百姓熟知的《西游记》是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尽管这是后人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但从唐朝时的长安到达印度仍然有许多疑问,比如,在当时的装备下,玄奘如何经过大片的常年冻土地带?如何经过夏季峰值温度达70摄氏度的火焰山?这些都是未解之谜。而文成公主有送亲队伍的齐心协力,最终把她送到了雪域高原。

在青海湟源县西南40公里处,有一座山叫日月山,一条河叫倒淌河,这两个名字都跟文成公主相关。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年文成公主进入吐蕃时,经过日月山,举目远望,有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想要经过这个地方,文成公主不得不把乘坐的轿子换成马匹。她渐渐地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了,亲人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了,不免伤心落泪。她也想起,临别时母亲曾经送给她一面镜子,这是一个镶嵌有日月图案的宝镜,母亲嘱咐她说:“当你想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文成公主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照反倒吓了一跳。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风尘仆仆的样子。她非常伤心,也非常生气,把日月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日月山恰好挡住了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河水竟然神奇地倒流起来,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倒淌河的名字由此而来。

故事肯定有不少演绎的成分,其实日月山不仅有历史故事,它还有非常明显的地理意义:日月山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文成公主跨过日月山、倒淌河,正意味着她最终离开了熟悉的家乡,踏上了陌生的土地。

来到雪域高原的文成公主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一部名为《贤者喜宴》的吐蕃文献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至于松赞干布有没有封文成公主为王后,一直以来学术界存在争议。其实,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前,已经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不过,文成公主是大唐来的,这个时候,谁的地位应该在前,谁的地位应该在后,确实是个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她的称号进一步思考。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当地臣民尊称她为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是妻子或神仙,那文成公主藏语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汉人妻子或妃子”。

有学者考证,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众多配偶中唯一获得“赞蒙”称号的女人,“赞蒙”表示王后。也有学者认为“赞蒙”的藏语意思为赞普的妃子。不过,在藏族历史中,凡是赞普的王妃皆可称为赞蒙,没有专属之说。

我们看一下唐朝对松赞干布的称呼,唐朝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来唐高宗又封他为“宾王”,这些都是从唐朝中央政府的官僚体系中正式承认了松赞干布的女婿身份。

称呼的事情我们暂先放放,刚才讲的是文成公主自己的身份问题,而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合,原本就有政治色彩,下面我们重点聊聊,文成公主入藏后,她给藏区带来了什么变化?

文成公主入藏带了不少技术人员,尤其是农业技术人员。他们来到藏区,便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选择什么样的种子、使用什么样的肥料,如何灌溉、除草,如何防旱、排涝,甚至他们也带去了唐朝的均田制,也就是政府出面把部分土地和牲畜分配给农民。同时,吐蕃还模仿唐朝,推行登记人数和耕地面积、鼓励开垦荒地、合理安排生产畜牧等。同时,为方便贸易发展,松赞干布还统一了度量衡。这让吐蕃百姓在游牧之余,收获到不少粮食。在古代,粮食增产,意味着人口增加,而人口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政权实力的强大。松赞干布的结亲计划,终于看到了实际成果。

当然,除了农业技术,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模式,也是松赞干布特别想学到的。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很快就仿照唐朝各级官衔及其职权制定了吐蕃的官位。比如,对照唐朝的刑部尚书,吐蕃设立了执掌司法事务的官员;对照唐朝府兵制,吐蕃建设自己的军事制度;甚至,吐蕃还仿照唐朝皇帝的年号制定出了自己的年号。这些措施对于巩固当时的政权、完善制度以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文成公主入藏,不仅给吐蕃带来了发展,在唐朝通往吐蕃的古道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客商和使臣,史书用16个字来形容当时的交流盛况:“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这是唐朝与吐蕃历史友好往来的主流。有人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婚姻是“等同于十万雄兵的婚姻”,对于唐朝,这次与吐蕃和亲是以一位公主的出嫁换来了西南边疆的安全。

不过,一直以来我们都能看到不同的评价,有人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带去了技术人才和大量物资,这一举动无异于养虎遗患,吐蕃变得富强了,迅速成为唐朝西陲的霸主。吐蕃的野心也随着实力提高而滋生,后来更是连年攻打大唐,使得唐朝帝国一百多年缓不过劲儿来。

其实,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在任何时期都是民众本能向往的,但在古代世界,由于缺少现代人同享的基本道德理念以及国际组织的干预调停,政权间的冲突是常态。正因为这样,文成公主入藏变得尤为可贵。我们从全球角度看,她生活的7世纪是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东北方的朝鲜半岛正在进行兼并战争,拜占庭帝国和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冲突不断,甚至遥远的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也在经历政权更迭。而文成公主的和亲,却为唐朝和吐蕃带来了难得的和平与繁荣,唐朝有了更稳定的边疆环境向盛世迈进一步,而吐蕃更是迎来文明发展道路上的一次跃迁。这不由得让我们对文成公主心生更多敬意。

正如前面说的文成公主入藏为大唐和吐蕃带来了和平,而她过世后,吐蕃的首领多次更换,唐朝与吐蕃政权之间的问题又凸显了出来。30年后,又一位唐朝公主走上了和亲的道路,她就是金城公主。

前面的文成公主只是李氏皇族的女子,而金城公主是唐中宗的侄孙女,后来被唐中宗收为养女。按照唐朝的制度,对和亲公主,不仅要有物质上的优待,也要有精神上的优待。再加上金城公主的特殊身份,她出嫁的规格要远远高于文成公主。

唐中宗为她做了不少超越常规的事情,他发布了一份公文文书,叫《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在这份文书中写道:“金城公主,朕之小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 可见,金城公主入藏时年龄并不大。按照唐代女孩子结婚的普遍年龄,应该在十七八岁。

公主临行前,唐中宗大摆宴席,招呼王公大臣以及吐蕃的迎亲使者共同举行了以公主出嫁为主题的欢送宴会。在宴会上,唐中宗命令大臣们现场赋诗。随行的文人纷纷挥毫泼墨,或颂扬皇帝的英明决策,或抒发“今日一别、何日再见”的感情,所以我们在《全唐诗》中,可以看到非常特别的一幕:《全唐诗》收录了吟咏金城公主出嫁的诗歌有17篇,文成公主出嫁时却一首也没有。以公主出嫁作为诗歌创作的集中主题,这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上,都算是独特的文坛现象。

当时,有一位叫韦元旦的大臣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中写道“琴曲悲千里,箫声恋九天”。这首诗充满了离别的意境:皇家护卫队和乐队越走越远,琴声、箫声慢慢消散在远方的天空,早春的郊外愈发冷清,而年轻的金城公主不得不告别长安。人们借机称赞皇帝的英明决策,歌颂唐王朝能够依靠和亲公主取得“广化三边静,通烟四海安”的良好效果。

然后,唐中宗亲自把金城公主送出了长安城,这还不够,他竟然一路护送养女从长安到了始平县,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富平。

金城公主来到吐蕃后,与吐蕃王成婚,《新唐书》记载:“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唐使至,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唐朝的使者来到吐蕃,金城公主和吐蕃王都会对他们致以热烈欢迎,还设有驿站专门接待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吐蕃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好比外甥与舅舅,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这也是唐朝与吐蕃之间交往最为友善、战争较少的一个时期。与文成公主时期相比,金城公主在促进唐朝和吐蕃和睦相处方面更有成效。

在众多的唐代和亲公主中,最为知名的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其实后续还有很多担任和亲任务的公主。像金城公主那样享受各种优待的情况只是个例,和亲公主前往异乡遭遇的更多是苦难和危险,甚至后来还发生过和亲公主被杀的极端事件。

刚才我们讲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文成公主,以及六十多年后唐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又过了三十多年,唐玄宗时期的两位和亲公主。

第一位是宜芳公主,她的和亲对象是东北方的奚族,这个部族的地理范围是在今天的河北北部一带。看起来,宜芳公主离中原更近,但她的命运却非常悲惨。唐玄宗在位的时候,一度特别信任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幽州节度使的势力范围是在今天北京一带,恰好与奚族相邻。而安禄山一心想在唐玄宗面前邀宠,便打着安定唐朝边疆的名义,多次侵扰东北部的奚和契丹。这时的唐玄宗陷入杨贵妃的温柔乡,变得不明事理,偏信安禄山一面之词,结果加剧了唐朝与奚族人关系破裂。奚族掌权者又打不过唐朝,只能向和亲的公主下手,并发誓要用公主的鲜血来祭奠反唐的旗帜,最终宜芳公主惨死在他乡,而这时,她刚刚嫁到奚才半年。

第二位公主与宜芳公主的遭遇相似,她是静乐公主,和亲对象是契丹。她与宜芳公主在同一年前往北方和亲,由于同样的缘故,在半年后被契丹首领杀害。《剑桥中国史》中有这样的评论:“745年,唐廷试图用建立新通婚联盟的办法来恢复和契丹的关系,但是没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杀。”

还有的和亲公主,尽管没有惨死异乡,但她们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有一位咸安公主,她的身份其实要比前面提到的和亲公主都高贵,是唐德宗的亲生女儿。但她的婚姻经历,在中国和亲史上十分罕见。她被送往北方回纥和亲后,嫁过四个男人,这四个男人都曾担任过回纥的可汗,前三任丈夫是祖孙三代,最后一任丈夫是曾经的臣子。

比咸安公主命运更为曲折的是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姐妹俩。她俩都是皇帝的亲生女儿,父亲是唐宪宗。父亲怎么会舍得把两个亲生女儿都远嫁他乡呢?

最初要和亲的只有永安公主,唐宪宗曾经答应将她许配给回鹘的可汗,这个时候,回纥已经改名为回鹘。说来,永安公主也算幸运,回纥的彩礼还没准备好呢,准新郎官就先挂了。老可汗死后,他的儿子成为新可汗。新可汗对于父亲尚未迎娶到大唐公主念念不忘,也派人来请婚。

这时唐朝皇帝已经是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他心想,当初永安公主是要嫁给老可汗的,后来老可汗过世,新可汗接着提亲,虽然回鹘人不在乎这个事情,但唐朝人的脸上挂不住,尤其是永安公主还在长安,她自然是不愿意的。于是,唐穆宗把和亲人选换成自己的妹妹太和公主。

太和公主就没有姐姐那么幸运了,由于回鹘内部斗争,她曾被当成人质掳走。这段时间里,唐朝的唐穆宗也过世了,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唐武宗,也就是太和公主的侄子。大臣就向唐武宗提出建议,回鹘动乱,你的姑姑太和公主四处流落,不如派人前往查找。武宗听从了大臣建议,立刻派人搜寻,但情报工作并没有跟上。他们只把搜寻范围限定在回鹘疆域内,而这个时候,姑姑太和公主已经逃到了西边,不在回鹘境内。

但不幸中的万幸,流落在外的太和公主,最终在几年后辗转回到家中。听到姑姑回来,唐武宗命令宰相率百官出迎,仪式非常隆重。尽管以最隆重的阵势迎接一位公主的归来,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她已经离家23年了,在草原上,她先后被迫嫁过五个男人。太和公主先进宫拜见了母亲郭氏,母亲已满头白发,两人抱头痛哭。接着,太和公主又叩拜了父亲唐宪宗和哥哥唐穆宗的神位,她万万没想到,自从出嫁后,这一走,回来看到的是如此凄冷的一幕。她忍不住痛哭流涕,自责地说没有完成父皇交给的和亲使命,并且请求朝廷降罪于她。唐武宗安慰自己的姑姑道,“国难当头,您已尽力,不必自责”,并且封她为定安大长公主。

我们回看这些承担着和亲使命的公主,无论幸运与否,她们本质上都是唐朝皇帝手中的筹码,用于防止边疆民族大范围进攻。她们本可以享受皇室的优渥生活,却被迫背负起保家卫国的命运。说是背负起使命,实际上,在她们得知自己要前往远方和亲的时候,自己的命运已经不由自己掌握了。在草原上,她们不会有可以依靠的男性,在丈夫正常或非正常死亡后,她们有可能再次成为战利品,遭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前面我们介绍了各种身份的和亲公主,唐朝皇帝是如何确定和亲人选的呢?

唐朝中央政府主要依据边疆政权的综合实力以及与唐朝的关系来决定出嫁和亲公主的人选,从和亲公主的身份可以判断出中央王朝对边疆政权的重视程度。和亲公主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宗室女,也就是皇室成员。唐太宗时期,弘化公主下嫁给西部的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当时吐谷浑对唐朝没有威胁又主动示好,唐太宗看似重视吐谷浑,事实上并没有过分亲近吐谷浑。弘化公主是唐太宗的族妹,也就是跟太宗同辈的远房妹妹,这属于宗室女中的近亲。宗室女出嫁的对象多为唐朝周边具有一定实力却不足以产生威胁的游牧民族。

第二类和亲公主人选,比宗室近亲关系稍远的宗室外甥女,一般为某位公主或郡主的女儿。像前面提到的,唐玄宗时期的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就是宗室外甥女。她们的和亲对象为奚族、契丹等,这些民族与唐有反复冲突,但他们武力强大,唐朝还要尽可能争取他们的支持,所以和亲公主的数量比较多。

和亲公主中等级最高的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包括刚才讲到的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姐妹俩。为什么皇帝舍得派出亲闺女呢?这是因为和亲对象是回鹘,回鹘曾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唐朝平定叛乱,是唐朝当时最为倚赖的军事力量。

和亲公主还有一类人选,这就是与唐朝皇室没有直接关系但被临时册封的臣僚之女,例如金河公主、崇徽公主。第一位金河公主是突厥后裔,皇帝派她出嫁到突骑施。第二位崇徽公主是铁勒族将领的女儿,皇帝把她嫁给回纥可汗。看得出来,这种和亲属于唐朝利用周围复杂的民族关系来相互协调。

透过唐代和亲的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和亲公主是文化使者、和平象征,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唐朝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的政治考虑。

和亲公主在缓解了民族矛盾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血脉的交融。我们要看到,虽然历史上和亲确实是以中原王朝送出皇族女性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她们是完全被动的。其实,和亲公主也拥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像在接受和亲的过程中,她们可能在新的国家或政权中发挥协调作用,不仅是和平的象征,也可以参与到政治决策中,甚至会直接影响这些政权和唐朝之间的关系。

和亲公主的故事再现了唐代风云际会的民族交往史,如果能够拂去历史的烟尘,和亲公主美丽柔弱却又异常坚毅的身影更加清晰。可以说,一部和亲史就是一部唐朝国运的兴衰史。

大唐和亲公主的故事还有很多,限于时间,我们今天就讲这么多。明天我们讲《大唐才女养成记》,一起来品读于赓哲老师的《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

我是蒋爱花,《盛唐女子图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