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清明节特辑:走进殡葬行业,谈谈“生死”
【终版】清明节特辑.MP3
清明时节宜追怀先人,宜赏玩春色,宜庄重而坦诚地谈生死问题。
本期《大望局》请来了两位对此有思考、有实践、有贡献的人士。他们的商业实践,破除了我们习惯的殡葬窠臼。福寿园把传统墓园改建成了有游客、有新人在其中拍摄婚纱照的文化公园,成了凝聚历史和浪漫的地方。归丛的产品,把那些让我们遗憾的粗糙器具,改制成了优雅、空灵的“灵魂容器”。
我以为,这是建成当代中国生命文化的义举,是我们等待已久的空间和器物。
我也请徐敏和高古奇两位老师,从中阐发自己对生命的体悟。
他们与父辈的故事,深刻改变了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对待事业的态度。
“当你更深入地思考死亡,如果你没有就此发现新的形象、新的语言界限,那实在不正常。”(维特根斯坦)
徐敏,上海福寿园实业集团公司品牌中心副总经理
高古奇,设计师,家居品牌“梵几”、丧葬产品“归丛”创始人
03:43 “福寿园”的发展历程
09:03 参观“福寿园”的真实体验
14:55 徐敏老师分享与亲人谈起丧葬的故事
19:40 高古奇老师决定创立丧葬品牌的人生故事
34:55 置办丧葬品有哪些坑?
37:51 殡葬业为什么不好干?
40:35 谈谈殡葬业的商业模式和“潜规则”
49:59 聊个感人的小故事
52:22 分享洛杉矶林荫公墓入口的碑文
55:26 生命关怀服务的社会意义
01:02:00 为什么祭祀文化在消逝?
01:05:40 祭祀,情感,仪式,文化
01:09:13 未知死,焉知生?这事很重要
- 上海福寿园VR全景图:https://vr.shouxi360.com/c/93.html
2. “归从”系列产品图:
- 林茵公墓入口处碑文:
“我信仰的是一种永远快乐的生活。我相信我们这些生者应该乐观地坚信,那些先我们而去的人们已经去往天堂并快乐地生活着。伟大的主,他微笑着爱着你和我,相信我们多数人都在主的怀抱。我因而得知现今的那些墓地是个错误,它们表现的是一种结束,而不是一种生活的开始,它们也因此变成一个只是充满庸俗符号和有碍瞻观的石堆,成为一个对人类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方,这里不是天堂。
所以我决定在 1907 年的元旦下定决心要去建设一个与众不同的林荫公园。它和其他的目的不同,就仿佛阳光和阴霾的对比,仿佛是永恒的生命和死亡的区别。我要尽力把林荫打造成一个伟大的公园,在这个园子里不会有光秃秃的、毫无生气的传统土山,而是布满了高耸的林木、宁静的树荫、清洁的草坪、喷涌的泉水、歌唱的鸟儿、精美的雕像、愉快的花朵、雍容典雅的纪念馆,以及充盈着和谐光线和缤纷色彩的建筑,让人们想起这里有世界上最精彩的历史和最传奇的浪漫故事。
我相信这些会让这里成为一个特殊的地方,林茵公园会成为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不论是初次相恋,还是相依已久的爱人,一起携手漫步,共同欣赏落日的余晖。在这里,回顾过去,畅想未来。在这里,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学习和创作。在这里,老师们带领快乐的孩子们去寻找那些课本知识中的人和事。在这里,参加一个小教堂的邀请,愉快地聆听上帝的福音。在这里,有我们公认的艺术家、创意的大理石雕塑和灰色玻璃,以表达对深爱之人的缅怀,而不是任由毫无内涵的创作者去肆意设计。在这里,忧伤和悲哀将得到抚慰,人们会得到一种无穷的力量和保护,因为这里是上帝的花园。这里的经营者不会坐吃山空,他会用收入去照看和护理这个陵园,并使它永存,这就是我的梦想,一个建设者的信念。”
划重点
-
福寿园发展的三个关键阶段:墓园变公园;告别变美丽;祭祀变纪念。
-
做生命教育,关键是要打破一个底层的认知障碍:大众对死亡的恐惧。
-
做好真诚的服务,自然会产生优质的裂变。要做“留量”,而不是流量。
-
我们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仪式,谁都不想草草了事,过去是没见过好的,现在,请用点心。
-
生命关怀服务,除了给逝者提供逝有所安、故有所尊的服务之外,更是在抚慰那些活着的人。
-
提前为死亡做准备,极其重要。
-
如果没有逝人的器物作为象征,礼仪是延续不下去的。而文明之所以得以浮现,也正是因为建立了以祭祀为核心的场域。
-
追求幸福,要把情绪变成情感,因为情绪这个东西不堆积,它只是瞬时的。
-
面临身份的转换、生命状态的转换,我们需要仪式,你有多投入、多认真,你的生命的情感就会有多浓烈。
-
未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