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版)Zero Fail 朱步冲解读
(英文原版)Zero Fail| 朱步冲解读.mp3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是美国资深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卡罗尔·莱昂尼格的《零失误》,副标题叫“美国特勤局兴衰史”。
2024年7月13日,美国前总统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竞选集会现场,遭遇了枪手袭击。虽然特朗普本人只是身受轻伤,袭击者克鲁克斯也被当场击毙,但这起突发事件,依旧引发了轩然大波;美国国内媒体,纷纷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负责安保的美国政府机构:特勤局,认为正是特勤局的疏忽,才导致了袭击事件的发生。比如著名的《华尔街日报》就说,鉴于上一次美国前任或者现任总统遇刺,还要追溯到1981年的里根总统枪击案,所以这是特勤局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失职。
特勤局,是隶属美国国土安全部的安全保卫机构,专门负责保护美国总统与政府要员;在美国政府部门的宣传,以及好莱坞影视作品中,特勤局特工是一群冷静,不知疲倦,永远身穿黑色西装,头戴墨镜和通信耳机,装备高科技武器的无名英雄。截至2022年,美国特勤局已经拥有7000名特工,年度预算开支为惊人的22亿美元。
由于肩负着机密使命,所以美国特勤局的真实面目,一直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然而,本书作者莱昂尼格,却为读者揭示了一个与想象中截然相反的美国特勤局:在特勤局这种官方营造的“黑衣超人”形象下面,却包藏着重重问题和弊端:从预算和人员不足,繁复僵化的领导与决策体系,到与其他美国情报安全部门的内斗,互相掣肘等等。所以,莱昂尼格在本书序言中就不客气地批评说,特勤局维持了40多年的总统安保“零事故”纪录,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咎于纯粹的好运气。反过来,这种“承平日久”的局面,又导致特勤局的战斗力与士气,乃至安保技术水平,都呈现出缓慢下滑的趋势,让这个曾经强悍精干的部门,逐渐变成了一只“纸老虎”。莱昂尼格甚至还预言说,如果特勤局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升级,那么,针对美国总统或者政府高层的严重安保事故,即将发生。鉴于本书出版于2021年,而仅仅3年后,特朗普宾州遇袭事件就告发生,真可谓是一语成谶。
本书作者莱昂尼格,是美国知名媒体,华盛顿邮报的资深记者,长期负责美国政府相关的新闻报道,并凭借揭露美国特勤局内幕的系列深度报道,获得了2015年度普利策奖;而本书,也是莱昂尼格在这个获奖系列报道基础上,撰写而成。
为了完成本书的写作,莱昂尼格花费了六年时间,采访了超过180位特勤局现任或者退休特工、主管,乃至局长等当事人,还有多位美国政府官员与国会议员,积攒了近千小时的访谈记录。本书可以说是关于美国特勤局历史与运作内幕最为翔实权威的著作。
接下来,我就按照作者莱昂尼格的叙述,来带你一起了解,美国特勤局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
特勤局诞生之时,正是美国历史上一段充满动荡,分裂与创伤的“至暗时刻”: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在华盛顿福特剧院遇刺身亡;3个月后,一个全新的政府执法安全部门,也就是今天特勤局的前身,美国财政部特勤局处,宣布成立。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顺理成章地认为,林肯遇刺的悲剧,让美国政府有关部门认识到总统安保工作的重要性,所以特勤局应运而生,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实际上,特勤局成立的目的,并非为了保护美国总统与其他政府要员的人身安全,而是为了打击另一种日渐猖獗的犯罪:伪钞制造。当时,美国南北战争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北方联邦政府和反叛的南方邦联为了筹集军费,都开足马力印钞,造成市面上流通的钞票数量大增,且质量低劣;而各州地下犯罪集团就看准了这个机会,大肆制造伪钞,从中渔利。根据统计,在1865年战争结束时,全美流通中的纸币,竟然有三分之一是伪钞。
为了打击伪钞制造,林肯听取了财政部部长麦卡洛克的建议,决定让财政部成立一个单独的执法部门,特勤局处。遗憾的是,林肯本人,并没有能亲眼看到这个机构的成立。特勤局处的首任处长伍德是个雷厉风行的骑兵军官,也曾参与过林肯总统遇刺案的调查;特勤局处成立之初,伍德手下只有区区10名特工,除了打击伪钞制造,早期特勤局处的职责还包括打击其他形形色色的严重犯罪行为,比如银行抢劫、贩运私酒和赌博等等,职责不固定,具体编制和经费也不固定,总体工作人员数量不过二十几个。用今天的话说,成立之初的特勤局处,简直就是个临时性的“草台班子”。
不过,随后发生的两起总统暗杀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特勤局处的地位和使命:分别是1881年发生的加菲尔德总统遇刺案和1901年布法罗泛美博览会上发生的麦金莱总统遇刺案;如果再算上1865年遇刺身亡的林肯,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居然有三位美国在任总统横遭不测。于是,美国国会终于通过法案,承认总统和其他政府要员的日常安保工作,需要一个常设的专业部门来负责。由于特勤局处的特工,曾经长期、非正式地参与过历任总统的护卫任务,所以这份安保差事,自此就变成了特勤局的第一职责。
实际上,由于特勤局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训练,机构设置也不完整,所以起初几任接受特勤局保卫的美国总统,对特勤局都评价不高,认为它还没有警察或者职业军人管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直接对朋友说:“如果真出现一个认真玩命的刺客,这帮所谓的特工肯定一点用也没有。”
不过,在1950年11月1日,特勤局的特工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当时,由于白宫正在内部装修改造,杜鲁门总统就临时住进了附近的布莱尔大厦。此时,两名波多黎各极端分子就觉得,机会来了,如果他们能干掉美国总统,那么美国政府肯定就会停止干涉波多黎各内政。于是,这两名袭击者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端着枪,直奔布莱尔大厦的大门而来。在门口执勤的两名特勤局特工博林和科菲特,立刻掏出武器,和两名刺客进行了短暂而激烈的交火,最终,两名刺客被当场击毙,而科菲特也中枪,在医院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从而成为特勤局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在总统安保行动中殉职的特工。事后,杜鲁门立刻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一方面宣称,身为总统,自己早就为类似的危险情况做好了准备,但一方面又强调说,高效而专业的特勤局,是自己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因为这次成功的行动,特勤局得以在20世纪50年代急剧扩张:到了60年代初,特勤局已经拥有了300名特工,年度预算也达到了500万美元。然而,由于二战后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迅速崛起,让美国政府的规模,以及各类外事活动的数量,也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特勤局反而感觉自己是人少事多,疲于奔命。
作者莱昂尼格说,此时的特勤局,虽然特工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人,但绝大多数人手,分布在其他各州的办事处里,具体在白宫,总统周围直接负责安保工作的,不过34个人,他们通常以6人小组的形式,在总统周围警戒,每8小时轮岗一次。
当时,特勤组的特工招收特工的标准也相对简单:20岁上下,有大学文凭,有军队服役履历或者当过警察。如果一名候选者最终通过了测试,当上了特勤局特工,他会发现,特勤局并没有设置针对新人的系统性专业培训,每个新人都被告知,要迅速进入状态,就得跟着部门里的资深同事或者上级,在执勤中学习。然而,更令特勤局头疼的是,他们迎来了一位魅力十足,同时麻烦多多的新总统——约翰·肯尼迪。
当选时的肯尼迪,时年43岁,风度翩翩,精力充沛,走到哪里都是绝对的关注焦点与中心。让特勤局头疼的是,肯尼迪始终在刻意打造一种随时和美国民众零距离亲密接触的作风,甚至会临时起意,甩掉随身的特勤局安保人员,享受一下自由自在的时光。一位名叫劳森,在肯尼迪时期担任白宫特勤局安保的特工回忆说,特工们喜欢肯尼迪,因为他为人随和,酷爱组织名流社交活动,还会在百忙中抽空,接见特工的家属对他们表示感谢,但这位生性顽皮的总统也爱搞出各种让自己头疼的恶作剧:比如,1962年8月,肯尼迪总统在加州圣塔莫妮卡海滨度假时,突发奇想,趁着特工不注意,离开了自己的豪华别墅,独自来到了公共海滩,下海游泳。刹那间,几百名海滩上的游客认出了他,大喊“总统来了!”还有不少游客紧随其后,跳入海中,试图接近肯尼迪。匆忙赶来的特勤局特工,只能一边呼叫海上巡逻艇和警察支援,一边在海滩上临时拉起一道警戒线,有四名特工急得制服都没来得及脱,就跳进了海水中,试图把肯尼迪拽回岸上,场面一时间混乱至极。
不仅如此,莱昂尼格在书中写到,由于肯尼迪总统一贯风流成性,喜欢在私人时间享受女性的陪伴,所以无论在白宫、出行下榻的酒店,或者总统本人的私人别墅,都有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子在夜间造访,通常由肯尼迪的好友兼助理鲍尔斯带着。负责执勤的特勤局特工如果想按照流程,对这些女子的身份进行调查询问或者登记,都会被鲍尔斯客气地拒绝。很多特工表示,总统混乱的私生活确实增加了很大的安保工作隐患,万一在这些女子中,有试图刺探机密的特工,或者试图接近总统的杀手,那就麻烦大了。
一眨眼,时间来到了1963年11月,肯尼迪为了在来年的大选中谋求连任,开始了竞选拉票之旅,特勤局的主管看了一下总统11月的竞选行程表,倒吸了一口凉气,一个月内,肯尼迪要马不停蹄,造访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的9座城市。如此高密度的行程,给特勤局的安保工作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难度。
(1961年,特勤局在演示总统搭乘专用林肯敞篷座车时,特工们的随车安保方案:在车体左右的临时踏板上,一共站有四名特工,而在车体后部安装的临时踏板上,还有两名。同时,车体后部还安装了定制的防弹玻璃保护罩。Henry Burroughs / AP)
11月22日中午,肯尼迪夫妇搭乘“空军一号”专机,抵达了达拉斯机场,由于已经连轴转了好几天,此刻的特勤局特工们可以说已经疲惫不堪,不少有经验的特工并没有随行而来,而是按照总统未来的行程,前往奥斯汀等城市“打前站”,为总统随后的访问做准备。不仅如此,听闻总统莅临,大批达拉斯民众聚集在了城市街头,给特勤局的安保工作增加了难度;这是因为前一天,当地的《达拉斯晨报》擅自公开了总统车队的大致行车路线,而特勤局对此束手无策。
更糟糕的是,肯尼迪总统为了回应达拉斯民众的热情欢迎,再一次临时改变了安保计划:按照惯例,应该有6名特工使用临时脚踏板,站在总统专用豪华敞篷车的车体两侧和后方,保护总统夫妇,但肯尼迪一挥手,取消了随车特工安保,并且拒绝在车上安装定制的防弹玻璃保护罩。这样一来,负责安保的特勤局特工只能开着一辆凯迪拉克,紧跟在总统后面。而在肯尼迪的座驾上,只有坐在副驾驶座上的特勤局主管凯勒曼一名特工了。
中午12点30分左右,总统的车队来到了戴利广场,准备驶入艾尔姆大街,由于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转弯,所以总统车队的时速降到了9到15公里,刹那间,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肯尼迪似乎察觉到了异样,停止向人群挥手致意;站在后车车外脚踏板上的特勤局特工希尔和兰蒂斯感觉情况不妙,立刻开始左右张望,搜索人群和建筑物窗户中的可疑迹象。
然而,还没等在场的特工做出更多反应,致命的第二枪和第三枪接踵而至,一发击中了肯尼迪的脖子,一发击中了他的后脑。特工希尔从后面凯迪拉克轿车的临时踏板上跳下来,奋力冲向总统的敞篷轿车,他抓住了后备厢上的把手,开始努力爬向肯尼迪夫妇,试图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他们;而凯迪拉克上的特工希基,则拿出了装备的突击步枪,徒劳地向四周瞄准,试图找出枪击者并进行火力压制。希尔事后回忆说,总统座驾的车厢里一片狼藉,仿佛有一颗小型炸弹爆炸了,他看到总统的头部,爆发出一股粉红色的血雾,然后就颓然倒在第一夫人杰奎琳的膝盖上。于是,希尔毅然趴了上去,用自己的整个身体挡住了肯尼迪夫妇,随后,整个车队在凯勒曼的指挥下,高速驶向附近的帕克兰纪念医院。然而,一切已经为时已晚,下午一点钟,负责抢救的神经外科医生克拉克走出手术室,沉痛地宣布:总统去世了。
一时间,特勤局的士气降低到了最低点,一名叫劳森的特工曾沮丧地说,自己和当天执勤的同事成了特勤局接管白宫安保工作以来,第一批未能保护总统的特工,是历史上最大的失败者。
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后,一时间,外界对特勤局的批评和质疑,如同潮水一样涌来。不过,从客观上说,这反而让特勤局领导能够甩开原有的桎梏,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当时的局长罗利,就启动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把有经验的特工从各地分部召回华盛顿,将直接负责总统安保的特工人数增加到50人。另外,特勤局的总体规模再一次得到了扩充,罗利从联邦调查局等其他单位,调来了670名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充实了特勤局的情报分析、档案管理与反恐技术部门。
不仅如此,罗利还批准特勤局做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技术升级,就是引进了IBM刚刚研发的大型计算机,用来处理数据,储存档案。在此之前,特勤局手里的犯罪嫌疑人档案还是采用落后的实体纸质档案,检索时需要人工翻阅海量的索引卡片,效率极低。
作者莱昂尼格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勤局的专业水平和反应能力固然在持续增长,但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一系列针对美国总统和其他政府政要的恶性袭击事件:比如1972年总统候选人,亚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遇刺案,以及1981年3月的里根总统遭遇枪击案。在此期间,特勤局多次对自身的管理体系、特工的安保技术以及装备,实施了升级:比如,总统和特工在公共场合都要穿防弹背心,特工要在总统停留的任何公众场合建立警示隔离带;所有特工都要接受一项简称为“AOP”的安保固定流程训练,让特工能够在袭击发生后最短的时间内,一边控制袭击者并解除武装,一边保护总统迅速脱离袭击现场。
另外,针对可能发生的针对总统和政要的大规模袭击,特勤局组建了一个名为“反突击队”的特种火力支援小组,配备更多先进的大威力自动火器和狙击步枪,能够在第一时间对袭击者形成绝对优势的火力压制。在当时第一夫人南希·里根的推动下,特勤局于1983年,在马里兰州成立了第一个专用训练中心,中心借鉴了来自特种部队的训练模式,搭建了五百英亩的仿真城市建筑与街道,以及复杂的室内近距离作战训练中心。特勤局的特工们可以在这里定期展开相应的专项安保训练,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从肯尼迪总统遭遇的远距离狙击,到里根总统遭遇的近距离枪击等等。除此之外,特工们还得到了各类细分技术的培训:比如如何驾驶车辆在街道持续变向、变速,组成有效的队形掩护被保护人进入车辆和建筑物,以及在街头和室内,如何与恐怖分子展开近距离枪战等等。
有了这些训练和措施,无论是白宫还是特勤局,在80年代后迎来了一段相对安全的岁月,战斗力和士气也处于巅峰;多次针对总统的刺杀袭击事件,被特勤局的安保措施扼杀在萌芽阶段。比如,一个名叫多格提,患有精神疾病的退伍军人,试图于1989年4月,刺杀访问底特律的老布什总统。不过,到了现场,多格提发现,老布什总统演讲的现场安保措施严密,所有观众都必须经过由特勤局特工看守的安检门才能进入现场,任何能够清楚地看到总统演讲台的制高点,都有特勤局特工在巡逻。最终,沮丧的多格提只能放弃行动。4个月后,多格提在一次失败的银行抢劫案中被警察逮捕,在审讯中,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包括这次针对老布什总统的未遂刺杀。
进入21世纪后,特勤局的负担更重了,因为他们需要保护的对象名单在不断增长,在总统、政府高官、来访的国外政要之外,又加上了每次大选期间的总统候选人。仅仅是2008年,特勤局在总统候选人安保工作上的开支就超过了1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横空出世的民主党黑人候选人奥巴马,他的参选,让一些美国极端种族主义团体非常愤怒。实际上,在2008年8月,奥巴马前往科罗拉多州丹佛参加民主党全国大会,其间特勤局与FBI通力合作,挫败了一起针对奥巴马的刺杀行动:三名自称来自极端白人至上主义组织“沉默之子”的成员,携带着两支带着狙击瞄准镜的步枪、防弹背心和无线对讲机等设备住进了丹佛市的一家酒店,并决定混入民主党全国大会现场,在奥巴马上台演讲时对他开枪。在这三人被逮捕后,特勤局也不敢疏忽,在奥巴马演讲时,演讲台两侧竖起了两块巨大的防弹玻璃,会场附近的制高点上,都布置了反狙击小组。
然而,和特勤局本身出现的各种弊端和问题相比,类似的进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包括本书作者莱昂尼格在内,很多知情者都表示,2003年,美国政府把特勤局划归国土安全部的决定,是造成特勤局战斗力退化,官僚习气加重的主要原因。特勤局前特工伯尼诺在自己的回忆录《战斗》中就说,特勤局并入国土安全部,表面上看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机构改革,让特勤局接受一个政府专业安保部门的领导,但实际上,这就如同一家小而美的独角兽初创公司被一家跨国大企业并购,后者相对缓慢的运营节奏会迅速拖累前者。不仅如此,和公司并购一样,在特勤局并入国土安全部后,裁员和精简往往不可避免,这就导致了许多优秀特工的流失。
伯尼诺说,在2003年的合并之后,特勤局就变成了国土安全部下面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分支,不得不和其他部门一起,长期争夺有限的资源和预算,并且变得封闭保守,唯恐其他部门对自己进行夺权和渗透。在这种情况下,特勤局变得因循守旧,拒绝任何激进、高风险的革新;毕竟,做得多,错得多,还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来得保险。
(今日,在白宫周边巡逻警戒的特勤局特工。U.S. Secret Service File Photo)
实际上,在此期间,已经发生了多起因安保疏漏而导致的意外事件,给暮气沉沉的特勤局拉响了警报。例如,2014年9月19日晚上,白宫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闯入者事件”:一个名叫冈萨雷斯的精神妄想症患者,轻松地翻越了白宫北面的安全栅栏,走过草坪,进入了白宫,一直来到白宫内部的宴会厅,东厅附近,才被闻讯赶来的特勤局特工制服。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冈萨雷斯进入白宫前不久,总统奥巴马一家已经搭乘“海军陆战队一号”专用直升机,前往戴维营度假去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严重事故?原来,白宫周边的安全围栏,已经将近30年没有更换升级过,只有七英尺半,也就是两米三左右高,对于成年男子来说,这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伯尼诺在自己的书中挖苦说,就连盐湖城冬奥会运动员村的围栏都要比白宫的高。另外,冈萨雷斯落地后,开始穿越草坪,向白宫奔跑,这本该立刻触动布置在地面上的红外报警器,但这些报警器有的年久失修,已经无法启动,有的则被特勤局关闭,所以在冈萨雷斯奔跑了相当一段距离后,警报才被发出。根据安保条例,此时监控中心应该向所有154名在白宫执勤的特工发出警报,同时受过专业训练的警犬也应该被放出,追踪入侵者。但是,特勤局装备的精密无线电对讲机,居然没有设定“全员广播”功能,导致监控中心发出的警报只有少数特工收到;更糟糕的是,负责警犬的专业警员此刻居然在岗位上打私人电话,压根没有收到信息。事实上,这次严重入侵事件后,虽然局长茱莉娅·皮尔森引咎辞职,但特勤局在白宫安保方面的升级和加强,依然非常有限。
2016年夏天,美国迎来了第45任总统大选,这也是有史以来美国最为激烈,失控的一次总统大选,特勤局这一次需要保卫的,是另一位棘手、争议多多的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3月1日,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特朗普的一次竞选公开演说直接变成了骚乱现场,特朗普的支持者和私人保安,和进入现场的抗议者发生了剧烈的肢体冲突。由于现场的特勤局特工人数有限,分身乏术,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名名叫恩万古玛的年轻黑人女大学生,被现场支持特朗普的白人至上主义者殴打,恩万古玛用手机拍摄了自己遭受殴打的过程并上传到了社交媒体。再一次,特朗普和特勤局一起,遭遇了来自美国各界公众的批评和谴责。
作者莱昂尼格在书中说,担任保护特朗普的特勤局特工曾经透露,这种局面反复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特朗普本人那种极端、激进的个人风格,给他招来了更多抗议者;其次,特朗普自己的竞选和安保团队严重缺乏管理这种大型政治集会活动的经验,也不能和特勤局特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配合。为了确保类似的意外不再出现,特勤局不得不大大增加了特朗普与共和党竞选之旅的安保人手,参与的特工一度达到四千人之多。
等到特朗普赢得大选,进入白宫之后,特勤局发现自己的麻烦更多了:首先,特朗普拥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家庭,一共18人!远远超过以往任何入住白宫的总统,包括他的妻子、孩子、女婿、儿媳乃至孙辈,这些人都要特勤局拨出人手来进行保卫。不仅如此,特朗普还喜欢频繁地前往他位于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湖庄园度假,打高尔夫;另外,特朗普的妻子梅拉尼娅和儿子巴伦提出,每年至少要有五个月时间待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特朗普大厦里,以便和特朗普集团的高管一起维持特朗普商业集团的正常运转。这些要求都意味着特勤局必须拨出额外的人力和经费来,所以在特朗普当选后几周,特勤局就不得不申请一项总数六千万美元的紧急拨款,用于新总统一家的安保追加预算。
在第二年,美国国会勉强通过了特勤局追加预算的申请,但这些钱并没有让特勤局变得更精干。当时的特勤局局长阿莱斯曾经向特朗普抱怨说,特勤局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比如升级自己的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更新对特工的长期培训项目,甚至维修更换白宫周围的电子警戒系统,聘用更多的特工,诸如此类;但新增预算的钱,大部分要么变成了特工们跟着特朗普和家人东跑西颠,四处游玩时的差旅支出,要么就用在了升级海湖庄园和特朗普大厦的安保措施上。根据统计,在上任后的前8个月里,特朗普总统一家的旅行开支,就是前任奥巴马年度旅行支出的16倍。
另一项特朗普留给特勤局的不利资产是,他对特勤局的不信任与控制欲:特朗普曾罢免了一些特勤局里经验丰富的特工主管,理由仅仅是后者不赞同自己的施政理念;而特朗普本人对特勤局一些更重要的事务,比如安保措施的升级、新技术装备的引进,则漠不关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在接受莱昂尼格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有人想针对白宫或者总统发动恐怖袭击,那么他会发现,现实中的特勤局,和好莱坞影视作品里的特勤局,完全是天壤之别。
好了,这本《零失误:美国特勤局兴衰史》的基本内容,就大致为你介绍到这里。本书作者,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莱昂尼格,为读者详细讲述了美国特勤局,这个始终笼罩在神秘面纱后面的特殊安保部门,自1865年成立以来,长达150多年的历史。
从成立之初的临时性执法机构,到今天的美国总统与白宫政要专业安保部门,美国特勤局的发展历程,也是美国从一个北美大陆上的新兴国家,扩张为全球性超级大国的缩影。
同时,作者莱昂尼格说,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特勤局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同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以及危机。首先,全球化以及新技术的诞生,让特勤局需要应对的危机和挑战更加密集:它所要面对的,不再是以前那些“独狼”式的单个犯罪分子,还包括各种全球性恐怖主义组织和跨国犯罪组织;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能够让它们以更便捷的方式组织联合起来,策划形形色色的袭击。
另外,新兴技术比如无人机、3D打印枪支,乃至计算机网络攻击,也让特勤局需要不断升级技术,来应对这些全新的威胁。然而,由于内部的组织管理僵化,以及官僚主义作风,让美国特勤局这个需要灵活行动,快速反应的特殊安全部门,只能以被动应对的方式,来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威胁。表面上看,从1981年里根总统枪击案,到2024年7月的特朗普遇袭事件,特勤局之所以能够保持40多年的无重大安全事故记录,莱昂尼格认为,这是由于不可思议的好运气。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特勤局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并非保卫美国总统或者政府要员的安全,而是对几类严重犯罪行为展开打击,比如伪钞制造与走私,直到20世纪初,才转变为专职负责总统安保的机构。
2.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案,以及七八十年代一系列针对美国政要的袭击事件,成为了推动特勤局进行专业变革与升级的推手。
3.进入21世纪后,由于安保任务的急剧增长,以及全球化时代各类威胁的增多,特勤局始终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另外,由于被划归美国国土安全部领导,特勤局逐渐被官僚主义作风侵蚀,人员经费的持续不足,以及与其他安全部门的内斗,共同导致了特勤局战斗力与士气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