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英文原版)The Situation Room 刘怡解读

(英文原版)The Situation Room| 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叫做The Situation Room,直译过来就是“情况室”。这个名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它说的到底是哪种“情况”呢?比较权威的中文翻译,通常会给这个词再加一个前缀“战略”——战略情况室,简称“战情室”。它在政治、商业和传媒领域,就比较耳熟能详了。

几年前,我到深圳龙华的富士康科技园参观,专门去看了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战情室。那是一栋貌不惊人的小楼,内部设施却很完善。它有网络和视频专线,可以组织富士康在全球的几十个园区的负责人,召开远程会议,隔着大屏幕交流信息。它有线下会议室,可以安排高管团队举行联席会议,制定关键决策。集团一些重要的纸质统计报表,也收藏在那里,可以随时做展示。这样看来,所谓战情室,其实是一个资讯和决策中心。美国CNN有一档晚间新闻节目,也叫《战情室》,是专门点评政治热点事件的。它经常请到政府高官出席,知名度很高。在这个语境里,战情室又是一个交流独家信息的地方。在欧美的各种商战影视剧,还有《纸牌屋》这样的政治题材美剧里,战情室更是高端政商人士的标配;仿佛离开了这个机构,他们就没法好好做决策了。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有了疑问:每家公司、每个机构,基本上都有专门的会议室。为什么在会议室之外,还要再搞一个战情室呢,是不是有点多余?这个战情室,除了开高层会议,平时有没有人在呢?如果有,那这些工作人员具体在干什么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追溯到本书的主角,也是今天一切战情室的鼻祖——美国白宫战情室了。

白宫战情室是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为了应对“冷战”而设置的。它的初始功能,是确保美国总统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第一手情报,避免高层决策被错误的资讯和部门利益所扭曲。随着时间推移,白宫战情室更是成了跨部门决策的中枢,被誉为“美国决策的脉搏”。不光美苏两国领导人的热线电话会接到这里,我们熟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9·11”恐怖袭击,美国政府的应对方案也是在白宫战情室制定的。2011年,美国还流传过一张著名的照片,标题就叫《战情室》。画面里,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国防部长盖茨等人围坐在一张长桌旁边,收看美军特种部队在万里之外,猎杀本·拉登的实时直播。那张照片的拍摄地,就是白宫战情室。

话说回来,正因为白宫战情室的级别这么高,又涉及国家机密,它一直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除了美国政府偶尔放出的一两张照片,一般人根本无从窥探它的究竟。不过,本书作者乔治·斯蒂芬诺普洛斯却是一个例外。斯蒂芬诺普洛斯是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的高材生,早年从政。1992年克林顿参选总统时,他是竞选团队的核心成员。从1993年到1996年,斯蒂芬诺普洛斯历任白宫通讯主任和总统高级顾问,是克林顿夫妇跟新闻媒体打交道的“大管家”。有了这个身份,他得以频繁出入白宫战情室,对那里的运作机制和奇闻轶事,可以说了如指掌。离开政坛后,斯蒂芬诺普洛斯转入新闻业,为ABC美国新闻公司主持《早安美国》和《本周》两档王牌节目,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名嘴”。在美剧《纸牌屋》和《神盾局特工》中,他还受邀客串过,演的就是他现实中的“名嘴”角色。

为什么这样一位政坛局内人,要专门写一本《白宫战情室》呢?斯蒂芬诺普洛斯是这么说的:上至国家元首,下到普通人,都需要做决策。但决策不光是最后的“临门一脚”,它还涉及前期掌握的信息,涉及议事流程,更涉及最后拍板的那个人他的个人特质。在美国的高层决策中,把所有这些要素集中到一起的地方,就是白宫战情室。它比新闻里经常出现的总统椭圆形办公室,或者国会山,对决策的意义更大,却经常被忽视。因此,把白宫战情室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决策背后的奥秘,就成了斯蒂芬诺普洛斯的夙愿。

为了写好这本书,斯蒂芬诺普洛斯不仅利用自己的人脉,采访了奥巴马、拜登、基辛格等政坛名人。他还和100多位前战情室工作人员,做了深入交谈,整理出了厚厚的笔记。2024年5月,这本368页的《白宫战情室》终于上市,它立即登上了亚马逊美国政治类畅销书榜单的第一位,并获得《纽约时报》、美联社等媒体的推荐。著名传记作家艾萨克森盛赞说:“本书的丰富性、独家性和信息量,堪称一绝。”学习完这本书,你不光能了解许多政坛秘闻,你还会发现:影响成败决策的关键,始终是人。人的个性、情感、认知,才是决策背后那只“无形的手”。

因为本书写了12位美国总统和战情室的故事,内容非常庞杂,很难一一带到。我会挑选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宫战情室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设立的,它在美国的高层决策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在第二部分里,我会为你讲述战情室历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特别是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最后,我再带你回顾,不同性格的美国总统,对战情室有哪些迥异的“用法”,这对最高决策又产生了何种影响。

开始讲述本书的内容以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在你心目中,白宫战情室这么高大上的地方,应该“长”什么样?

这个问题听上去没什么含金量,可它的准确答案,却让美国公众猜了半个多世纪。自打1961年,美国人第一次在政府公文中听说白宫战情室的存在,他们就开始揣测,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1964年的好莱坞大片《奇爱博士》,把战情室刻画成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地下堡垒,墙上挂着巨大的苏联地图,中间是一张能容纳40个人开会的大圆桌。1999年开播的美剧《白宫风云》,则把战情室描绘得极具科技感,还给总统留了一个大单间。总之,它的空间一定要大,通讯设施要齐全,还得围绕美国总统运转。这差不多就是一般人心目中,白宫战情室的样貌了。

可本书作者斯蒂芬诺普洛斯却告诉我们,真实的白宫战情室,根本没那么考究。它的位置就在白宫西厢的政府办公室底下,隔壁是员工食堂,中间的主会议室只有30平方米。除了会议室,它还有一间档案室、一间值班室和一间秘书室,面积都很小,里头横七竖八地摆着几个书架和小方桌。战情室里的空气非常污浊,因为工作人员可以随便抽烟;而总统除了必要的时候,根本就不上这儿来。肯尼迪总统第一次走进战情室时,脱口而出道:“这简直是猪圈!”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如此简陋的场所,究竟能派什么用场呢?这就得说到白宫战情室的由来了。1961年春天,肯尼迪总统的空军助理麦克休准将给他递了一份报告,里头讲:“冷战”时期的世界形势,和过去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美苏双方的核武器,搭载在飞机、军舰和导弹上,数量极其惊人。任何一件小装备、一支小部队的调动,都可能是核大战的先兆,都关系到美国的生死存亡。但美国政府过去的决策系统,是围绕几个重点部门,比如国防部、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构建的。这些部门各有各的情报网,它们会先把一手信息过滤一遍,再呈递给白宫。这个过程不仅耽误时间,还掺杂了部门利益,可能误导总统。因此,总统需要建立一个直属于白宫的战情室,里头派上几十个年轻专家,24小时值班。美国派驻海外的军事和外交机构,一旦发现了假想敌的新动向,除了报告给直属上级,还要在第一时间给白宫战情室发电报。战情室里的专家拿到信息,就把它整理成简报。要是情况特别危急,他们还可以直接给总统办公室打电话,甚至从卧室里把总统叫起来。总统每天都会收到战情室的简报,他对大局就心中有数了。

对麦克休的报告,肯尼迪起初没什么反应。但10天后,发生了一件大事。中情局策划了入侵古巴的“猪湾事件”,却以惨败告终。在这个过程中,肯尼迪对入侵的地点、兵力和装备,所知甚少。中情局、国务院和国防部的专家拍着胸脯告诉他,行动万无一失,结果却现了大眼。肯尼迪抱怨说,他被那些所谓的“专家”给耍了。既然总统是最终拍板者,但他就应该自己掌控决策流程,不能被下属机构牵着鼻子走。因此,肯尼迪在1961年4月30日,下达了设立白宫战情室的指令。工程兵花了两个星期时间,对白宫的一个地下保龄球馆做了改造:这就是最初的战情室。

本书作者讲,战情室听上去只是一个房间,但其实它有三大支柱,分别是地点、人员和流程。地点,就是前面说的主会议室和3个小办公室。它们没有窗户,蟑螂非常多,但部署了直通全国要害机构、海外使馆和军事基地,甚至外国元首官邸的电报电话线路。中情局和国务院的绝密信息,都会先发送到这里。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要给白宫打电话,也会先转接到战情室,再通知总统。后来随着科技迭代,电子邮件和视频通话系统也被安装到了战情室里。

白宫战情室的人员,也很有意思。总统想建立自己的情报网,但他显然不可能发个招聘启事,直接到社会上招人。肯尼迪的策略,是从中情局、国务院和国防情报局分头抽调人手。他让这几个机构开一份人员名单,只要那些年纪轻、头脑灵活、保密意识强的中级分析员。白宫会在名单里“点将”,把他们借调到战情室两年。这些工作人员人微言轻,又分属不同的机构,自然不可能形成利益集团:这一点确保了总统获得的信息不会被隐瞒和扭曲。

像这样的专职战情室工作人员,最初有40多位,现在增加到了130位。他们有的负责接听电话,有的负责整理简报,还有专门关注全球媒体,记录热点动态的。这当中,最特殊的是值班员。白宫战情室的值班员,最初只有一个人,后来增加到30位。他们的任务,除了例行的情报汇总和简报撰写,还要负责“叫人”。你想,美国总统也是人,他也要睡觉。但世界事务是永不停歇的,要是大半夜爆发了战争,或者哪位外国首脑有急事,该找谁呢?答案就是战情室的值班员。值班员是大家轮岗的,他会连上24小时班,随后休息48小时,确保每天每一分钟都有人应答。要是在美国的深夜,突然来了紧急情报,值班员有权决定,要不要把总统、国务卿这些大人物从睡梦中叫醒。本书作者开玩笑说,要是一个值班员能拿捏好,什么情况下应该叫醒总统,那他基本上也就理解了美国政治的潜规则。

除了地点和人员,战情室的第三个支柱——流程,也很重要。我们都知道,美国总统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满。他要出访海外,要召开内阁会议,还得跟国会拉扯。就算是肯尼迪这种喜欢亲力亲为的总统,也不可能一字一句地读完战情室的所有简报。这个时候,对战情室提交的资讯做进一步筛选,就很重要了。得到听书解读过的《白宫岁月》一书,提到过美国政府的一个部门,叫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国安会”。它是直属于总统的高级咨询机构,负责人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最早就是给尼克松干这个活的。白宫战情室的日常报告对象,也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每天早上10点钟,前一晚的值班员会带着整理好的简报,到国安助理的办公室报告,汇报自己眼中过去24小时的热点情报。国安助理会根据简报,再比对其他部门送来的信息,挑选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直接报告给总统。

那总统自己,会不会出现在战情室呢?本书作者讲,这要分情况。比如,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总统几乎天天都往战情室跑。因为苏联导弹的调动、舰船的行动,还有美军的回应,都是瞬息万变的。只有战情室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完整的信息,提供决策参考,所以肯尼迪对这里非常依赖。肯尼迪还开创了在战情室里的小会议室,召集国务卿、国防部长等要员召开闭门会议的先例。这样一来,战情室就成了总统的危机管理中心。即使短期内没什么大事,总统偶尔也会打电话到战情室,让值班员帮他整理某个门类的资讯。越南战争期间,约翰逊总统就曾在凌晨两点打电话到战情室,询问值班员:“今天美军有没有在越南上空损失飞机?有的话,马上叫醒我。”

像这样一个信息和决策枢纽,它的保密等级也是可想而知的。本书作者讲,在整个白宫,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并不是最神秘的地方。只要总统不在,普通工作人员经过批准,也可以到那里“打个卡”,逛上一圈。有时,总统办公室还会向普通游客开放,只是不许拍照。而战情室直到2013年为止,都不许其他工作人员随便进入。人们只能在政府公报和退休政客的回忆录里,听到它的名字,自然也有了无限的遐想。其实,除了值班员,没几个人愿意老待在那儿。基辛格就说:“每一回走进战情室,我都觉得压抑。”有时总统临时在战情室开小会,但值班员不能离岗,一群人还得侧着身子挤成一团。许多影响世界的美国政治决策,就是在这样一个拥挤的地下室里,最终敲定的。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白宫战情室的设立和它的主要功能。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后,战情室多了一样新设备,那就是美苏领导人的直接通信终端。它还有个别称,我们都很熟悉,叫做“热线电话”。其实,真正的“热线”根本不是电话,而是两台电传打字机。它们一台放在克里姆林宫,一台在白宫,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连接起来。美苏领导人可以在这条线路上直接交流,避免发生误判,触发核大战。苏联解体之后,热线的另一个终端也被俄罗斯继承下来。

既然热线这么重要,又这么不可替代,那确保它随时畅通,不会发生故障,就很关键了。美苏两国约定,每隔一个小时,轮流从热线上发一条信息给对方。信息收到了,说明热线是好使的。白宫这边,负责发测试信息的就是战情室的值班员。他们通常会从马克·吐温的小说或者英文百科全书里,随机选一个句子。苏联那边则会发送契诃夫剧本里的名句。除了苏联领导人之外,战情室也负责转接其他外国领导人的电话。20世纪80年代,就发生了一桩趣事: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就是现在的英王,打电话到白宫找里根总统。当时美国有很多乱打电话的恶作剧分子,战情室的值班员担心这通电话也是来捣乱的,就对查尔斯说:“我来考你几个英国历史问题吧!”两个人还真的一问一答讲了几分钟。随后国安助理的核实电话来了,说另一头确实是查尔斯,值班员才去叫里根。事后他也没有被训斥。

当然,热线上的交流,也不总是这么轻松融洽。1973年10月24日深夜,白宫战情室突然收到了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来的信息。当时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将结束,美苏两国作为中间人,正在安排自己的盟友以色列和埃及尽快停战。但以色列却打破了停火状态,继续进攻,这可惹恼了勃列日涅夫。他在热线上发出最后通牒,说假如美国管不住以色列,苏联将采取“单方面行动”。在“冷战”的语境下,这意味着苏联会直接出兵,对以色列发动正面进攻。

出了这么大的事,得赶紧找美国总统尼克松啊!问题是,当时的尼克松,精神状态极不稳定。他已经被水门事件困扰了一年多,正在犹豫要不要辞职。晚上一过9点半,尼克松就躲起来一个人喝闷酒,叫都叫不醒。战情室的值班员知道找总统没指望,就叫来了国务卿基辛格。基辛格当机立断,把国防部长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召到战情室,开了个小会。他们决定,马上把全球美军的战备状态提升到第三级,也就是“高级戒备”,比平时高两个等级。两艘航空母舰也被派往地中海,那意思是:只要苏联敢出兵,美国就会还击。随后,基辛格还以尼克松的名义,给勃列日涅夫回了一条信息,内容是:美国会尽力约束以色列,但绝不允许苏联插手。美军频繁调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莫斯科。勃列日涅夫觉得,要是大家真动起手来就得不偿失了,他下令保持克制。中东战争最终结束,危机解除了。

想想看,最高决策者人都不在,一场战争危机还是得以解除。这和战情室提供的准确情报,和它的通讯能力,还有基辛格这位老牌国务家的判断力,都是分不开的。不过,并不是所有总统都喜欢下属越俎代庖。1981年3月30日,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美国总统里根遭到刺客枪击,胸口中了一弹,被紧急送往医院做手术。副总统老布什正在外地访问,他赶忙坐上直升机往首都赶。但直升机上没有加密通讯设备,不能传达重要指令。这个时候,美国的其他高级官员,比如国务卿黑格、国防部长温伯格等人,都聚集到了白宫战情室,在这里商量对策。黑格当场下令,把核武器的备用发射密码拿到战情室,交给他保管。他还擅自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全国媒体说:“副总统回来之前,白宫由我掌控。”不夸张地说,在等待里根苏醒的5个小时里,战情室里的黑格才是美国真正的一把手。不过,里根显然不会喜欢这些举动。1982年,他把黑格赶出了内阁。由此可见,信息枢纽一旦卷入权力斗争,处境也很微妙。

要问白宫战情室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是什么,那首推2001年的“9·11”事件。当时的情况,比里根遇刺时还要混乱。总统小布什正在外地,国务卿鲍威尔出国了。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倒是在五角大楼,但五角大楼已经被一架飞机撞中,没人知道他是死是活。当时,不光纽约的世贸中心遭到了袭击,恐怖分子还劫持了另一架客机,打算撞击白宫。而战情室虽然设在地下,却没有防御设施,特勤局要求值班员立即疏散到安全的地堡。但坐镇指挥的国安助理赖斯拒绝了这个请求。她命令值班员继续工作,接听来自各国领导人的电话,并和小布什的专机取得联系。赖斯的理由是:假如战情室都停摆了,那美国的整个决策系统都会陷入瘫痪。所幸,白宫没有被飞机撞中,小布什也在傍晚时分,回到了华盛顿。他一踏进白宫的大门,就直奔战情室,在那里召开内阁会议,部署应对恐怖袭击的策略。正是因为战情室在“9·11”当天的表现,小布什进一步提升了它的重要性,把它变成了常态化的危机管控中心。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白宫战情室历史上的几个危急时刻。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既然肯尼迪大费周章,搞出了这么个专用情报室,那它对美国政府的决策,到底有没有帮助呢?本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这取决于总统的“用法”。

要说最依赖战情室的美国总统,那首推肯尼迪的继任者林登·约翰逊。根据美国政府的解密档案,约翰逊经常在凌晨一两点,给战情室打电话,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情报。有时他夜里失眠,干脆从卧室搬了把椅子,放到战情室里,坐在那儿整夜整夜地翻看关于越南战争的简报。约翰逊还让国防部把越南的地形图做成沙盘,也搁在战情室里,好供他随时研究。约翰逊的女儿告诉本书作者:“我爸爸讲过,战情室是最靠近决策脉搏的地方,那里离真相最近。”

问题是,真实的信息和理智的决策过程,并不能画等号。本书作者讲,约翰逊是一个政治抱负很大,但心思也很重的人。他既想在国内完成社会改革,又想在越南战场上取得优势,每天被这些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约翰逊不去理清问题的主次,却像个刚入行的记者一样,成天泡在战情室里,对每一条情报都如履薄冰。听说有一架美国飞机被击落了,他马上开始担心:越南人是不是逮住那个飞行员了?他们会不会用这件事做文章,影响即将到来的美国中期选举?听说苏联派了一队潜艇出海,约翰逊也会疑惑:这是不是在跟越南人打配合?久而久之,约翰逊的脑子被五花八门的信息淹没了。他根本无法做出有效决策,成天被即时信息牵着鼻子走,最后整个人的精神都垮掉了。1968年,约翰逊宣布放弃连任,5年后去世。这就是一个决策者被工具束缚住,带来恶果的典型案例。

钟爱战情室的约翰逊,最终被“战情室综合征”拖垮了。但也有美国总统是不喜欢战情室的,比如尼克松。据本书作者统计,尼克松一次也没有踏进过战情室。他老是觉得,白宫的工作人员不喜欢他,甚至暗中反对他。因此,尼克松让特勤局在白宫西边的艾森豪威尔大楼,给他单独弄了个小房间。只要晚上不会客,他就躲进小房间,一个人喝喝酒、听听音乐。至于战情室那一大摊子,他完全甩手给了基辛格。前面说到的1973年中东危机,就是在尼克松缺席的情况下化解的。不过,过度排斥外界资讯也不完全明智。尼克松的水门丑闻,就是他关起门来做决策的恶果。

听到这里,你会发现:总统这个最高决策者,其实也属于战情室的“人员”支柱的一分子。他确实是最终拍板的人;但如果他不尊重决策本身的理性,不尊重日常流程,那决策的结果也不会理想。本书作者总结说,善于利用战情室的美国总统,比如里根和老布什,会同时强化地点、人员、流程这三大支柱。比如,里根最早把电子邮件和视频通话系统引入战情室;他还提议把值班员的轮岗时间缩短到12个小时,这样可以保证精力足够充沛。老布什则建立了“危机小组”机制。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他让国安会、国防部、中情局等几个核心部门的二把手,每天到战情室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值班员整理的简报提出行动策略,傍晚之前向他汇报。这个新流程显著提升了战时决策效率。反过来,小布什虽然在“9·11”事件之后,很倚重战情室;但在那之前,他对每天的简报并不上心。这就是忽视流程。

在本书作者心目中,2011年猎杀本·拉登的行动,是战情室发挥正面决策作用的经典案例。奥巴马政府对整个行动的筹备,持续了将近4个月。那段时间,决策小组不仅每天召开会议,了解最新进展,还把本·拉登的躲藏处做成了微缩模型。对着这个模型,他们设想了好几套备选方案。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行动的绝密性,决策小组还优化了议事流程。所有文档都不会分发给无关人员,也不能带出战情室。我们外人看到的,是奥巴马带着政府高官坐在直播屏幕跟前,仿佛胸有成竹。其实,战情室对决策优化的帮助,才是制胜的关键,也是整个行动的基石。

好了,关于这本The Situation Room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2023年,美国政府耗资5000万美元,对白宫战情室的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今天,它的条件比肯尼迪和尼克松时代,显然要好多了。但本书作者斯蒂芬诺普洛斯却告诉我们:改善基础设施,只是提升了地点这个要素。要真正用好战情室,还需要重视人员和流程。这个道理,其实适用于一切决策。每一家公司,甚至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战情室”;可以利用发达的资讯和技术手段,优化决策效能。但人不能成为工具的奴隶。对管理学规律的尊重,对个人长处和短处的认知,才是真正理性的决策之道。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01.白宫战情室的初始功能,是确保美国总统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第一手情报,避免高层决策被错误的资讯和部门利益所扭曲。随着时间推移,它更是成了跨部门决策的中枢,被誉为“美国决策的脉搏”。

02.战情室听上去只是一个房间,其实它有三大支柱,分别是地点、人员和流程。总统这个最高决策者,也属于人员支柱的一分子。他确实是最终拍板的人;但如果他不尊重决策本身的理性,不尊重日常流程,那决策的结果也不会理想。

03.每一家公司,甚至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战情室”;可以利用发达的资讯和技术手段,优化决策效能。但人不能成为工具的奴隶。对管理学规律的尊重,对个人长处和短处的认知,才是真正理性的决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