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崩盘》 刘怡解读
《1929年大崩盘》| 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的《1929年大崩盘》。这是一本190多页,不到14万字的小书。看书名你就能猜到,它讲的是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这次“股灾”,直接引发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具破坏力的金融事件之一。美国股市经过这场重创,萎靡了差不多25年,直到1954年才恢复到崩盘之前的水平。也是在1954年,已经成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加尔布雷思决定写一本小册子,回顾25年前那场“股灾”的来龙去脉,这本书就是《1929年大崩盘》。
注意了,加尔布雷思写这本书,是真没怎么“呕心沥血”啊。他就是在做学术研究的间隙,挑了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花半年时间攒了本薄书。没想到,《1929年大崩盘》一经问世,立即冲上美国各大书店的畅销榜单,第一年就卖了十几万本。更神奇的是,这样的走红还不是一次,而是每隔几年就会重复一遍。1987年,美国再度发生“股灾”,当年的畅销书榜单里,又出现了这本书。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1929年大崩盘》的出版商哈珀集团,在几个星期里就接到了12000本新订单。从1954年第一次出版至今,加尔布雷思的这本书前前后后卖出过上百万册,再版了9次,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可以说,它已经不单是一本现象级畅销书,而且变成了美国经济的特殊“风向标”。
大经济学家写的一本“闲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加尔布雷思自己有个解释。他讲,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盘,是金融泡沫和投机行为导致的。只不过,多数人在生活中,并不会特别警惕自己的投机心理。他们往往要等危机真的来了,造成了损失,才会买一本《1929年大崩盘》,学习前人的教训。这实际上已经属于事后补救了。加尔布雷思尤其强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最容易丧失风险观念,最容易被乐观情绪推着,走向投资陷阱。1929年美国的“股灾”,就是在将近10年的繁荣后出现的。从后来的历史看,1987年美国的新“股灾”,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同样重蹈了这一覆辙。所以,加尔布雷思希望每一个读过《1929年大崩盘》的人,都能引以为戒,冷静地看待经济增长和个人投资。而不是等危机出现了,再去买他的书。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中肯的提醒。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经济学家写“股灾”,会不会有很多专业术语,阅读门槛很高啊?还真不会。加尔布雷思这本《1929年大崩盘》,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组成的。在他笔下,信心满满的银行家、毫无风险观念的政府官员和急于致富的普通人,构成一组群像,共同撑起了“股灾”爆发前夜的美国社会。当“股灾”来临时,多数人依然心存侥幸,觉得自己可以全身而退,结局自然也是黯淡的。透过这些“当局者迷”的故事,加尔布雷思还原了一场金融危机在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先兆,还剖析了这些现象的成因。他的分析,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本书作者加尔布雷思,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经济学家呢?我可以告诉你,他活了97岁,在哈佛大学教过50年书,当过4位总统的高级顾问,还出任过美国驻印度大使,是一位横跨政学两界,经历贯穿整个20世纪的传奇人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尔布雷思出版过一套“美国资本主义三部曲”,至今仍被视为制度经济学派的杰作。他这个人,写东西不喜欢借用太多理论和数学模型,但很会讲故事,尤其擅长还原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是一位对普通读者非常友好的经济学家。相信加尔布雷思这本经久不衰的《1929年大崩盘》,也会让你有新思考和新收获。
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1929年“股灾”爆发前夕,美国社会出现了哪些金融投机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第二部分里,我会为你分析,“股灾”开始之后,美国金融界的“救市”努力为什么没能取得成效,这场“股灾”又能给今天的我们提供哪些警示。
开始讲述本书的内容以前,我想先给你说一段骗子的故事。这个骗子,在加尔布雷思的书里只是个配角,但他的名字,直到今天还经常被人提起。这个人叫查尔斯·庞兹,是一个招摇撞骗的意大利移民,“庞氏骗局”就是以他命名的。
关于“庞氏骗局”,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它是依靠持续吸收投资者,用新收到的资金支付老客户的利息,来营造“高回报率”神话的,根本不可能持续。庞兹就是凭借这个模式,在1920年诈骗到了2000万美元巨款,相当于现在的2亿。不过,他的骗局很快被识破,蹲了五年大牢。1925年出狱后,庞兹跑到美国东南部的度假胜地佛罗里达州,开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当时的佛罗里达,正值旅游产业红火期,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庞兹对外放话说,他找到了一块好地皮,如果盖一家度假酒店,可以获得400%的回报。但他手里的资金不足,只能“忍痛割爱”,把这块地分成23份,在全国寻找合伙人。谁愿意买下这块地1/23的产权,就能在两个月内收到分红,还可以转卖出去赚差价。
不过,庞兹的这桩新买卖,垮台得也很快。1926年秋天,一场飓风摧毁了佛罗里达的大半条海岸线,“旅游热”开始退潮,庞兹的分红也发不出来了。这个时候,股东们终于想到要去现场看一看,他们的酒店到底怎么样了。真相自然是残酷的:庞兹的确弄到了一块地,但这块地在一片沼泽里,既不靠海,也没有游客会光顾。所谓的“酒店”,根本没有盖起来。而庞兹本人却从这桩骗局里卷走了几百万美元,并且已经挥霍得差不多了。虽然法庭随后又判了他7年刑,但股东们的投资却永远收不回来了。整个佛罗里达地产泡沫期间,有1亿多美元就这样凭空“蒸发”掉了。
佛罗里达地产“爆雷”的时间,是1926年,离1929年“股灾”发生还有三年。但在作者加尔布雷思看来,它已经具备了泡沫经济的大部分特征。首先,投资者对他们参与的项目,几乎一无所知。庞兹的客户,大部分是美国东海岸的金融机构和中产家庭。他们从来没有去过佛罗里达,只是看了几张宣传画,又发现当地土地的价格的确在暴涨,就做了投钱的决定。加尔布雷思讲,投资者和市场的距离越远,越轻信庞兹这样的中间人,“爆雷”的风险就越大。其次,庞兹拉来的投资者,并不打算自己盖酒店、搞经营,他们只想当二道贩子,在地价上涨之后把股权转卖出去。加尔布雷思认为,佛罗里达地产的价格,就是被这些源源不断的投机者人为抬高的。只要投机者的数量继续增加,地价还会再涨。反过来,如果投机型买入者数量暴跌,泡沫马上会被戳破。它跟资产的真实价值已经没关系了。
问题来了:当时的美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投机者呢?这就得提到一个名词了,它叫“咆哮的二十年代”。简单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工业经济、城市化以及人均收入同时迎来了高速增长。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的GDP总量从不到6000亿美元膨胀到8000亿美元,平均每年上升5.5%。工薪阶层的收入,每年也会上涨11%。许多人已经负担得起冰箱、电话、私人汽车这样的新“玩具”了。你可能无法想象,1929年的美国,居然有2000多万部电话、4000万台收音机和2600万辆汽车。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辆车,这个比例是当时英国的8倍。今天我们熟悉的纽约曼哈顿核心区,就是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建成的。著名的帝国大厦,更是这个繁荣年代活生生的写照。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普通美国人的偶像是些什么人呢?加尔布雷思讲了,是企业家。科学管理法的创始人泰勒,以及“汽车大王”福特,都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知名度最高的,还得属纽约大亨拉斯科布。这位老兄有好几个身份:他既是化工巨头杜邦公司的二把手,又是通用汽车副总裁,还是帝国大厦项目的发起人。更传奇的是,拉斯科布还是白手起家,靠个人打拼才获得万人之上的地位,这就让他的形象更正面了。拉斯科布呢,也很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还热衷于跟普通人分享“致富经”。1929年,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人人都应当富起来》。注意了,他说的是“应当”,而不是“可能”,口气是斩钉截铁的。拉斯科布算了这么一笔账:当时美国工薪阶层的平均月收入,大概是70美元。如果每个月存15美元,去买股票,而且不花股票账户上的利润。那么按照当时的工资增长率和股票回报率,20年之后,这个人会有8000美元存款和每个月400美元的投资收入,足够过阔绰的生活了。要是还嫌来钱慢,还可以加入信托基金,贷款去买股票和债券。在拉斯科布看来,自己这个点子,简直是在普度众生。
“股票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在今天是我们熟知的常识。但在“咆哮的二十年代”,美国优质蓝筹股的年化收益率,能达到11%,几乎和工资涨幅持平。在这样高的回报刺激下,一般人早就把风险意识抛到了脑后。不仅如此,整个美国社会,在当时都弥漫着崇尚消费和投机的气氛。纽约曼哈顿的地标哥伦布环岛,附近立着一块霓虹灯广告牌,上面写着:“当你30岁时,你应当拥有1万美元的资产;40岁时是2.5万;50岁时则是5万。”报纸上的广告,天天谈论的也是所谓“现代生活方式”:你得有一辆新汽车,得在厨房安上电冰箱,母亲生日要送貂皮大衣,结婚纪念日要给妻子买钻戒……这样膨胀的欲望,当然不是匀速增长的工资负担得起的。于是,商家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分期付款业务。股票经纪人也到处沿街摆摊,招徕客户。统计数据显示,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超过60%的汽车、家具和收音机是通过分期方式出售的。股票经纪人的柜台,更是开到了大学校园和药房里。从1923年到1927年,美国新发行股票的票面价值膨胀了200%,人人都在为暴富而折腾。当时有一位历史学家刘易斯·艾伦,他感慨说:“从纽约、旧金山到贫瘠的中部乡村,就连鞋匠和酒吧招待都在谈论股市行情。任何一个平平无奇的蓝领工人,手头可能都有几百股石油公司的股票。股市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宗教,没能快速致富的人甚至会感到羞愧。”
如果只是普通人热衷金融投机,危险可能还不至于来得那么快。但作者加尔布雷思注意到,企业自己也开始投身金融市场,变成投机活动的主力了。前面已经提到,在“咆哮的二十年代”,美国迎来了经济增长高峰期。但那时的市场,可不像今天,有大量小企业、初创公司和行业巨头并存。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主力,是少数龙头企业。他们在银行的帮助下,迅速布局全国,占据了大部分消费市场。在1929年的美国,有50%的工商业财富集中在200家大公司手里,大部分还是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的日常经营,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范畴,开始金融化了。像前面提到的拉斯科布,他其实既不懂化工,也不懂汽车,就因为擅长资本运作,居然可以影响杜邦和通用的决策。
在金融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主们渐渐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牛市”看上去永远不会终结,那与其把资金投入到周期长、收效慢的扩大再生产当中,还不如直接当放贷者,通过股票经纪人把资金借给股民,从股民的买空卖空里赚取快钱。换句话说,大企业在用自己的资金炒作自己的股价。这种搞法,在今天是绝对不合法的。但在监管宽松的20世纪20年代,它居然成了一种潮流。作者加尔布雷思警告说:到这个时候,股市的泡沫和曾经的佛罗里达房地产,已经很接近了。企业的股价跟它的主营业务完全脱钩,变成了纯粹的数字游戏。而源源不断涌进股市的普通人,又提供了制造泡沫的第二项条件:投机者。一个急速膨胀却又脆弱不堪的金融“气球”,正在迅速成型。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那美国政府在干什么呢?企业和股民有逐利心理,这很常见,但政府应该负起监管职责啊。不幸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信奉的是“无为而治”,并不打算插手。当时政界的核心人物,是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是以他和“钢铁大王”卡内基命名的。梅隆本身来自一个富豪家族,又在3位总统治下当了11年财长,可以说权倾朝野。他奉行的政策,就是三个词:减税、砍开支、低利率。在梅隆看来,美国经济完全是靠企业在拉动,政府不仅不该多管闲事,还要千方百计为企业家创造便利,帮助他们融资扩张。但梅隆扶持的对象,又不是真正的实体经济,而是大企业和他们背后的银行。这样一来,事情就更糟了。
在梅隆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末,美联储多次下调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方便金融业闪转腾挪。结果,商业银行刚刚以3.5%的低利率从央行拿到钱,立马就以12%的利率放贷给股票经纪人,可以说有恃无恐。历史学家劳易滕伯格评论说:“那些年,银行已经变得不像银行,倒像是证券公司的推销商。他们除了不卖汽车轮子,什么都敢给客户推销。”根据作者加尔布雷思的统计,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实体经济的规模只膨胀了50%,但货币流通量却增加了224%。和股市有关的贷款,已经占到广义货币发行量的10%,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数字。因为每一笔贷款,下游都连着普通消费者,上游则是证券公司、银行和企业,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没有任何人提前发出警报。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记录的,1929年“股灾”爆发前夜,美国的金融投机现象。其实,进入1929年,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美国的经济繁荣并不像表面那么靠得住,信贷泛滥造成的坏账率正在节节攀升。这年夏天,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几项统计数据:全国消费增速从1928年的7.4%下滑到1.5%,住房建设投资也在缩水,没有售出的库存商品额则累积到了15亿美元。这些都是典型的“利空”消息。美联储马上做出反应,上调再贴现率,希望限制新增信贷。不过,这反过来造成了一个意外影响:所有股民都希望在“牛市”结束前再收割一波,并且坚信自己可以全身而退。结果,金融投机反而迎来了新高。1929年8月底,纽约证交所所有股票的市值已经膨胀到870亿美元,通过经纪人放出,还没有偿还的贷款更是高达85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和实际流通的货币量相差无几,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1929年9月3日,道琼斯指数上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随后就在这个位置停留了一个半月。那一个半月里,新入市的股民人数不再增加了,到处都流传着杯弓蛇影的利空消息。“牛市”的魔力,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进入10月下旬,大公司的股价开始稳步下跌,上半年的涨幅,两三天时间就可以亏光。到了10月24日,纽交所大盘一开市就跌了11%。接着,自动报价机渐渐跟不上股价的下跌了。半个小时之内,曾经的蓝筹股已经完全无人接盘。有11位被强制平仓的股民当场跳楼自杀,以至于纽交所紧急关闭了顶楼的观光走廊,防止有人往上跑。这一天被历史学家称为“黑色星期四”,它也是1929年“股灾”的开端。
应当承认,“股灾”开始之后,美国的金融巨头们也想过要努力“护盘”。10月24日中午12点,在华尔街23号的J·P·摩根公司总部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是6位重量级人物,有国民城市银行董事长米切尔,有纽交所副总裁惠特尼,还有摩根银行执行董事拉蒙特。6位大佬决定共同出资2.4亿美元,以高于实时行情的价格买进主要蓝筹股,充当维持信心的“白骑士”。这次会议的内容很快被透露给了媒体,以维持市场信心。经过这番操作,到当天下午收市时,道琼斯指数的下跌暂时止住了。但大盘还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股民的出逃还在继续。
要知道,1929年时,美国已经有整整22年没有经历过大的“股灾”了。许多人对股市暴跌的体验,还停留在1907年。那一次“股灾”,就是靠银行业巨头出手救回来的。因此,像米切尔和惠特尼这样的大佬,还有前面提到的拉斯科布,都信心满满地认为:“黑色星期四”只是一个意外。“做多”力量进场后,颓势是可以挽回的。巧合的是,10月25日和26日,股价还真的回到了小范围波动的局面,没有再暴跌。股票经纪人群体马上跳了出来,他们千方百计暗示:现在正是逢低建仓的最好时机。就连美国总统胡佛也来帮忙“救市”了。他在10月25日发表全国演讲,公开宣称:“我国的主要商业活动,也就是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目前正建立在稳健与繁荣的基础之上。”一点也看不出担忧。
但1929年这场“股灾”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过去几年的疯涨有多么不合理,现在它的下跌就有多么不可阻挡。经过27日短暂的休市,10月28日,暴跌再度开始。道琼斯指数破纪录地跌去12.82%,通用电气、威斯汀豪斯、美国钢铁等蓝筹股的价格几乎是排着队往下跌。下午收市前,银行家们又一次在摩根公司开会。这一回,他们已经没有信心把股价维持在某个“合理”区间了。会议的结论是“冷处理”,换句话说,什么都不做。这个决定的影响,在一天后就显现出来了。10月29日成为纽交所创办以来最黯淡的一天,史称“黑色星期二”。道琼斯指数开盘就跌去11.73%,光是前半个小时,就有300万股蓝筹股被卖出。所有人都在不计代价地抛售股票,卖出者是买进者的好几百倍。当天还出了一个黑色幽默事件:一个给纽交所送信的邮差,突发奇想,在下午收市前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随机买进一只股票,结果买卖居然做成了。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不存在所谓商业理性了,所有人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件事:快跑!
“黑色星期二”的成交量,最终停留在了1641万股这个数字上。由于下跌速度过于惊人,纽交所的自动报价机,直到收市两个半小时后,才打印出全部股票的最终价格。《纽约时报》关注的50种主要工业股,平均价格下跌了43%,相当于一天之内跌光了过去12个月的涨幅。5天前金融大亨们希望拯救的蓝筹股,同样损失惨重。通用汽车公司的流通股,市面价值在两天里缩水了20亿美元。整个市场的总损失则高达300亿美元,相当于“股灾”之前的1/3。和股市捆绑在一起的信托交易以及小型交易所,更是一片惨淡。今天我们熟悉的高盛集团,当时是做信托业务的。他们主推的信托产品“蓝山”,收益率在一个星期里就跌掉87.5%,公司市值更是损失了整整92%,几乎当场破产。
进入1929年11月,连银行家们也开始恐慌式出逃了。即使纽交所请出洛克菲勒家族站台,宣称大笔“救市”资金很快就会到位,也无法遏制“股灾”继续蔓延。更可怕的是,金融动荡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大企业开始缩减投资和开销,裁撤员工。许多刚刚在“股灾”中输掉全部身家的美国工薪族,现在直接被逼入了绝境。一直要到整整四年半以后,1933年7月,这场“股灾”才真正宣告结束。那个时候,纽交所所有股票的市值,只剩下“股灾”之前的1/6。整整740亿美元的资金原地“蒸发”了,这笔钱相当于美国“一战”军费的3倍。而根据作者加尔布雷思的统计,在1929年“股灾”引发的金融海啸中,美国有400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连带导致22.5亿美元的存款化为乌有。
为什么曾经的“救市”良方,在1929年彻底失效了呢?加尔布雷思做了一番分析。他发现,当时的美国股民,是可以滥用“保证金交易”模式的。这个模式,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加杠杆”。股民只需要支付买入金额的10%,其余90%来自经纪人发放的贷款,贷款又是以极高的利率从银行套出来的。如果股价持续上涨,所有关联方当然都能获利。但一旦出现暴跌,股民不仅损失了自己的钱,还会把经纪人和银行一同拉下水。银行的家底已经被提前掏空,在“救市”时当然没法使出全力了。不过,当时美国的股票经纪人和银行,并不无辜,他们本身就是投机风气的助长者。后来美国国会在清算这笔账时,发现纽交所负责风险监管的副总裁惠特尼,居然长期贪污,根本不关心自己的职责。惠特尼因此被判了3年半刑,并被终身禁止从事证券交易。其他几位银行家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惩罚。
不过,保证金交易只是一个技术细节。加尔布雷思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在“股灾”前夜的经济繁荣,根基并不牢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非常突出。举个例子:从1920年到1928年,美国工业制品的产能增长了30%。这种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则是乐观情绪鼓动的结果。但同一时期,美国的人口却只增长了12%。换句话说,即使再搞分期付款,再打广告,也没有足够多的消费者来购买市面上的商品。那像今天一样,把商品出口到国外行不行呢?在20世纪20年代,这还真不是个好点子。因为美国财长梅隆推行的是高关税、低出口的政策。有消费能力的欧洲市场,直接对美国商品关上了大门。而今天常见的依靠投资带动增长的策略,当时还没有被政府认可。这样一来,企业只能继续盯住消费者,指望他们“买买买”。
那当时的普通美国人,消费能力到底怎么样呢?我可以告诉你几个数字:1929年,美国有71%的家庭年收入低于2500美元。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个人,只占总人口的2.3%。对大多数工薪族来说,分期付款买汽车、买家具,已经提前透支了家底,根本不可能再增加消费。不仅如此,美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很惊人。在当时的1.23亿美国人里,只有15%是生活在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城市都会区。在乡村,农场主和农民受到高关税政策影响,完全找不到海外客户。他们只能把小麦、棉花和猪肉打折卖给大企业,勉强维持生计。可以说,供需不平衡这种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天痼疾,在当时的美国已经愈演愈烈,这正是危机来临的先兆。只不过,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察觉到悬崖在前,还在朝着“稳健与繁荣”的幻象狂奔,直到悲剧降临。
好了,关于加尔布雷思这本《1929年大崩盘》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始于美国的1929年“股灾”,最终发展成了一场波及全世界,影响超过10年的经济大萧条。它和后来的罗斯福“新政”、“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正因为这场“股灾”的影响如此之大,代价如此之重,它才会成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反复探讨的主题。而加尔布雷思这本《1929年大崩盘》,是诸多著作中流传最广的一本。它不仅讲清了“股灾”爆发的原因,还把当时美国人的盲目乐观和投机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事实证明,一场“股灾”并不会彻底消除投机现象。每当危机重演,加尔布雷思的忠告就会被重新提起。这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韵脚”。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加尔布雷思的这本小书,除了再度揭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外,也敲响了风险意识的警钟。超前消费和金融投资,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出现过,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我们丧失警惕心理,过度沉溺于消费主义和短期收益,就有可能招来巨大的风险。当你在消费和投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时,不妨翻开这本《1929年大崩盘》,听听加尔布雷思的告诫吧。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加尔布雷思尤其强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最容易丧失风险观念,最容易被乐观情绪推着,走向投资陷阱。
-
超前消费和金融投资,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出现过,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我们丧失警惕心理,过度沉溺于消费主义和短期收益,就有可能招来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