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英国革命史》 青铜文化解读
《1640年英国革命史》| 青铜文化解读
关于作者
基佐是一位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他在1847至1848年间任法国首相。作为历史学家,基佐在法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运用综合与分析代替过去单纯叙述历史事实的编纂方法,这本书就是他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马克思评价基佐是位“天才历史学家”。
关于本书
本书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回顾了查理一世即位后的统治,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的过程,并且叙述了革命的起因、国会内的斗争、第一次内战、克伦威尔的崛起、军队内部的冲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等重大事件。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奇在名著《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说,《1640年英国革命史》的一个显著贡献就是对一次重大危机的解释,今天来读仍然很有益处。
核心内容
革命是国王和议会在财政问题和宗教问题上矛盾不断上升的结果。革命中出现的“无冕之王”克伦威尔荣辱一生,毁誉参半,在他身上体现出了英国革命的曲折而复杂的过程。英国革命是以“自由”传统为武器,最后以妥协而结束的,在革命当中形成的“冲突中的融合”模式对英国后来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1640年英国革命史》。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2万字,我大概会用27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精髓:英国革命爆发的必然原因、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提到英国,如果熟悉世界近代历史就会知道,英国在近代一直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为什么这么说呢?论文学,他们有莎士比亚;论科学,有牛顿;论经济学,有亚当·斯密。从经济发展看,工业革命从英国发源,后来改变了整个世界。从政治制度看,近代民主制度的奠基者也是英国。
英国为什么这么牛呢?这不能不提到英国革命。因为正是英国革命为后来的这一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英国革命又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国王和议会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斗争,斗争的结果是议会取胜,英国从此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其中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专制国王与国会大战一场,国王一方失败并被处死,随后议会军首领克伦威尔上台,结果却实行独裁统治,不得人心,导致旧势力卷土重来,专制王朝复辟。可是,复辟王朝并没有真正吸取以前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进行专制,导致统治王朝处于被推翻的危险中。在这个危急时刻,议会从荷兰请来新的国王,在接受了议会的约束条件后登基,而议会获得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最后英国革命以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为标志画上句号。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英国革命包括了内战时期、克伦威尔统治时期、复辟时期和最后的光荣革命这几个阶段,从时间上讲是从1640年到1688年。但是,这本《1640年英国革命史》只是写到查理一世被处死的1649年,也就是内战时期。不过,作者的英国革命史并没有到此止步,他还写了这本书的两个续篇,一直写到了光荣革命。所以,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就把视野扩展到后来的光荣革命,而不局限于这本书的内容。
那么,《1640年英国革命史》的作者基佐是什么人呢?他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个法国人,而且还是一个在1847年到1848年当过法国首相的法国人。为什么法国首相要写一本英国历史书呢?原来基佐本来就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只是中间有段时间跨界从政去了,还一路做到首相。离开政治舞台后,他又重操旧业,继续他的历史研究。
基佐的英国革命史研究影响很大,比如他的著作就引起马克思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专门写过评论文章。马克思虽然在观点上批评基佐,但是却仍然承认基佐是位天才历史学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奇在名著《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说,《1640年英国革命史》的一个显著贡献就是对一次重大危机的解释,今天来读仍然很有益处。
好了,介绍完作者和作品的一些概况,接下来,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首先,我们讨论一下英国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我们通过革命中崛起的一个著名人物克伦威尔,来说说英国革命是多么的曲折而复杂。然后,再说说英国革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以及对后来英国的巨大影响。最后,我们跳出这本书,从整个史学发展的角度,看看基佐的历史研究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说说英国革命为什么会爆发?
我们知道,英国革命的斗争两方是国王和议会。那么这两方到底有怎样的矛盾呢?简单说,矛盾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是财政问题;第二是宗教问题。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财政问题,这个问题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国王该不该征税,该征多少税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二者斗得不可开交,由来已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由于《大宪章》的限制,国王是不能随意征税的,不然就会引起全国人民的反抗。所以要征税,得经过议会正式讨论才能批准,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议会可以控制国王的财源。不仅如此,议会甚至可以决定能不能征税这事。国王越来越感受到,议会对自己来说是个麻烦。
话说到了1628年,宫廷财政困难,日子不太好过,于是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讨论征税问题,结果议会和国王斗争十分激烈,有27个议员还因为抵抗国王征税而被捕。不过最后斗争的结果还是议会占了上风,并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这个请愿书中有两条基本内容:第一条是重申了“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这个原则;第二条则是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招募和维持常备军。其实关于第一条内容,查理一世是迫于财政困难才不能不接受的。
到了第二年议会复会,双方冲突加剧,查理对接受《权利请愿书》的内容表示反悔,议会则对国王强行征税的这种行为表示不满。结果,查理急了,派人去解散议会。议员们则把会议厅反锁,把议长按在椅子上,强行通过一项决议,说凡不经过议会同意而强行征税的人,都是国家的叛徒。有了这条决议以后,国王公开征税,常常会引起全国的公开反抗。比如有个叫汉普登的绅士因为拒绝缴纳船税而被当成了英格兰的大英雄。
好了,说完议会和国王斗争的第一大问题,钱。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主要问题,宗教信仰。这个问题具体点说就是,该信仰天主教还是清教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王不仅仅与议会发生冲突,而且还和广大人民唱反调。早在查理一世的父亲詹姆士一世在位时,就主张“君权神授”,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他还动用火刑,迫害清教徒,引起民众的极大反感。等到查理一世上台后,宗教问题就更加尖锐。
首先查理一世的王后来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她不仅天天请天主教牧师在宫中做弥撒,还鼓动一些爱赶时髦的宫廷夫人公开信奉天主教。其次,在1633年的时候,查理一世任命一个叫威廉·劳德的人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劳德提倡一种类似于罗马天主教的信仰仪式,规定圣餐仪式时牧师必须身着祭服,站在高高的祭坛边,俯视坐在下面的教众,似乎是上帝拯救信徒的中间人。但是清教徒认为每个个体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所以对劳德的这些新规定都十分反感。不仅如此,劳德还依靠星室法庭,也就是当时英国最高司法机构对各种出版物严加审查,把清教徒作家处以烙刑和割耳刑等。
这一切都使得英国人十分担忧天主教复辟的可能。在1636到1638年间,国王把宗教迫害扩大了到苏格兰,引起人民的反抗。他们集会宣布取消祈祷书和主教制。苏格兰起义因此成了英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好了,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英国革命爆发的原因。革命是国王和议会在财政问题和宗教问题上矛盾不断上升的结果。双方在财政问题上斗争激烈,但最终确立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的原则,而在宗教问题上,国王专横,企图恢复罗马天主教的信仰形式,大肆迫害清教徒,引起人民的不满,苏格兰起义因此成了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英国革命爆发之后,过程曲折而复杂,这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可以得到生动的体现,这个人就是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位“无冕之王”克伦威尔。接下来我们先讨论一下克伦威尔依靠什么得以在革命中崛起?然后再来总结,为什么说他的一生恰恰是英国革命复杂性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克伦威尔的背景。他是亨廷顿郡的一个清教徒,直到1640年也就是他41岁时进入议会。他在议会中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他思想激进而且能言善辩,再加上他议会中有亲戚,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克伦威尔的政治升迁之路比较顺利。说到这儿,你可能认为克伦威尔是依靠思想、口才、人脉才在革命中脱颖而出的,其实不是。他主要是因为掌握了一支有力的军队,也就是所谓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革命爆发后,他在家乡组建子弟兵,这有点像中国近代曾国藩办的团练湘军。克伦威尔训练了一支骑兵,后来并入东部联军。他治军严格,要求士兵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质、严格的纪律,还要求他们懂得为上帝而战。换句话说,克伦威尔特别重视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对将士的选择标准有八个字,那就是:政治挂帅、信仰第一。他宁愿要一个愿为上帝事业献身的普通劳动者,也不会让一个不懂信仰、不知为何而战的上等人出任军官。也正是因为治军严格有方,这支由他担任二号总指挥的东部军,成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甚至后来还被称为铁军,以此来显示他们意志坚定、斗争顽强。
在马斯顿荒原大战中,克伦威尔的骑兵创建奇功,他也因此名声大振。后来克伦威尔逐渐成为议会中权势最大的人,他把议会军改造成一支扩大的铁军,号称“新模范军”。后来这支新军在纳西比附近大败王军,使内战获得决定性胜利。1649年,克伦威尔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
以上就是克伦威尔的崛起之路,他主要靠的就是掌握了一支有力的军队。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克伦威尔这个人呢?为什么说他的一生恰恰是英国革命复杂性的体现?克伦威尔的一生历程,可以概括为:乡间绅士——铁骑将军——民族英雄——护国独裁——悲剧结尾。我们先说克伦威尔怎么从民族英雄到了护国独裁。查理一世被处死后,王位空缺。1653年克伦威尔发动军事政变,驱逐议会,他来担任护国主的角色,事实上就像国王一样。这种军事独裁一直持续了5年的时间,直到克伦威尔在1658年去世。
那为什么又说他是以悲剧收尾呢?因为克伦威尔去世两年后,也就是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开始大肆报复“杀死国王的凶手”,结果,这位护国公的尸体被扔进石灰坑,首级则被钉在一根20英尺长的旗杆上,竖在威斯敏斯特宫的屋顶,目的就是好让全伦敦人都能看到。权倾朝野的克伦威尔,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死后会蒙受巨大的羞辱。
我们总结克伦威尔的一生,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荣辱交织。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矛盾。这个矛盾首先体现在克伦威尔自己的身上。他本来是个清教徒,清教徒是讲求清心寡欲的,但是革命的惊涛骇浪将他冲到了权力的巅峰。他一方面反对专制,一方面又实现独裁。
克伦威尔的矛盾还体现在后人对他的评价上。赞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就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一样,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2004年,BBC评选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克伦威尔入选第10名。但是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对自由事业和对共同战斗过的爱国者们的卑鄙无情的背叛。连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都这样说:克伦威尔一半是流氓,一半是狂热分子。而恩格斯则认为,克伦威尔“兼罗伯斯庇尔与拿破仑于一身”。
1969年克伦威尔逝世311周年时,《泰晤士报》人物专栏同时登载了两篇评论克伦威尔的文章,一篇盛赞克氏的成就,特别是他为了提高英国的国力所做的军事武功;而另一篇则大骂克氏是一个伪善者、叛徒和法西斯的原型。总之,克伦威尔是个矛盾的人物,从他身上我们或许也能看出英国革命的曲折和复杂:革命从反抗国王一个人的专制开始,最后却无奈地以另一个人的独裁结束。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英国革命的曲折而复杂,通过克伦威尔的矛盾的一生,得到鲜明的体现。克伦威尔之所以能在革命中崛起,主要原因是他成功地掌握了一支有力的军队,他训练出的铁军在内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后来的独裁打下了基础。克伦威尔荣辱一生,毁誉参半,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出英国革命的曲折和复杂。
英国革命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今天回过头去来看这场革命:它具有哪些特点呢?这场革命对后来的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关于英国革命的特点,简单说有两点:第一是以传统为武器;第二是以妥协而成功。我们先来看英国革命的第一个特点:以传统为武器。具体说,这个武器就是“自由”,但是自由并不是这次革命新创造出来的,而是英国长久以来就存在的传统。
作者认为,把英国革命看成是欧洲历史上的妖怪,看成是意外事件是不对的。对英国革命大加诅咒或者把一切荣耀都加在它头上也是不客观的。革命从来没有和过去割裂。革命要争取的那些原则,在革命前,人们已经说过、做过或者企求过一百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这些原则包括:绝对权力是非法的;法律和租税必须经过人民的同意;依据正义统治的才是君王,凡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就不再是君王,等等。英国革命的这些原则,没有一件是他们本身创造出来的,没有一件是过去不曾见到过的。革命只是将文明在走过的14个世纪的道路上再向前推进罢了。既然自由这个武器不是新发明,而是英国的传统,那么我们就大致回顾下英国自由的传统。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认为,自由即权利,这是英国人对自由的理解。英国的自由是从贵族和国王的抗衡开始的,这个抗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也就是5世纪初到11世纪初这段时间。
在其他国家,比如法国和德意志,国王和贵族的冲突都会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结束。但是只有在英国,国王和贵族始终不分上下,谁也不能彻底制服谁,结果形成长期的抗衡。抗争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不断持续,于是就形成了历史传统。每当国王超出许可范围任意行事,贵族们就联合起来,在权利的旗帜下,向暴君要求自由,使国王就范。由于贵族对国王的长期抗争,“王权应该受到限制”的这个思想就慢慢形成了。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奉为英国宪政基础的《大宪章》,可以说这是英国自由的正式宣言书。
《大宪章》是怎么回事呢?1215年,在泰晤士河畔,51岁的英格兰国王约翰为了和起兵反抗的贵族以及主教们和解,签署了一份文件,其中的内容就是贵族要求把约翰王约束起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比如,其中规定国王不能任意地侵犯臣民的财产,不能侵犯臣民的人身自由;还规定要建立一个贵族委员会,相当于监察小组来监督执行情况,假如国王违背诺言,贵族就可以拿起武器进行反抗,而全国人民都应该站在反抗者这一边,这就是《大宪章》的由来和基本内容。
当然,后来《大宪章》又被做了重新解释,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比如,到了17世纪条款中把贵族扩大到了全体英国人都可以拿起武器反抗国王。这样,议会就为他们反抗国王找到了历史依据,《大宪章》也成了反对专制制度的旗帜。光荣革命后,自由的传统再也没受到过威胁,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结束,开始了国家由议会治理的岁月。可以说,英国的光荣革命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
讲完第一个自由这个特点,我们再来讲英国革命的第二个特点:妥协。
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中说:英国人天生是一种好妥协甚至摇摆不定的人。前面我们也说过,英国革命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作为结束的标志,是以妥协结束,以妥协而成功。那么,光荣革命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专制王朝复辟说起。复辟后,国王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比革命之前的那些国王更加专横,加上他们追随法国王室,鼓励天主教,使得他们越来越不得人心,专制国王和议会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程度。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当时议会有两个政治派别,一个是辉格党,一个是托利党。面对解决专制王权和议会之间的冲突问题,本来势不两立的这两党却达成了一致。
他们中的七位政治要人悄悄聚会,密谋派人把当时荷兰的统治者威廉请到英国来,请他率领军队帮助英国人推翻专制统治,帮助捍卫英国人的自由。但是他们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君主来干预自己国家的大事呢?为什么选中了威廉,让他们来继承王位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原来威廉的妻子不是别人,正是詹姆士二世的长女玛丽,也就是说新国王是老国王的女婿,这符合王位的正统原则;第二个原因是这两个人都是新教徒,这也符合新教原则。
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王位。他们接受了之前议会发布的《权利法案》,这个《权利法案》相当于人民和国王之间的一个契约,也是英国宪政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英国革命,也就以光荣革命作为完成的标志。那么革命的光荣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显然,光荣革命与革命的传统定义似乎不符。革命不是意味着暴力、流血、斗争吗?而这场革命说它光荣就是因为它不流血,是妥协的结果。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然后进一步看看英国革命对后来的英国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主权问题可以说困扰了英国将近一个世纪,其间有动荡、有战争、有革命,但最后解决问题却是不流血的手段,有学者把光荣革命的历史运动模式概括为冲突中的融合。这种模式既不是无限制的斗争,也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斗争与协调的平衡,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道路。
这对英国后来的历史影响深远。光荣革命后的300多年中,英国内部再没有出现过内乱和动荡,政治的长期稳定,为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和成为“日不落”帝国创造了前提条件。
好了,以上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我们简单总结下:关于英国革命的特点,简单说有两点:第一是以传统为武器,具体说,这个武器是自由,但是自由并不是这次革命新创造出来的,而是英国长久以来就存在的传统;第二是以妥协结束,以妥协而成功。英国革命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作为结束的标志,这当中形成的冲突中的融合模式对英国后来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跳出这本书,讨论一下如何看待这本《1640年英国革命史》以及基佐的历史研究。
首先,这本书有个突出的特色就是生动翔实,书中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对话等,对于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过程叙述十分详细,读起来充满趣味,似乎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基佐为了写这本书可是狠下了一番功夫,他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文献,比如当事人的回忆录、文集、日记、政府公报、官方文件汇编等。他这样充分搜集史料,目的就是为了尽量还原历史,追求最大程度的客观性。
那么,基佐的研究真的做到客观公正了吗?其实并没有,所谓客观,只是他的理想或者说是自我标榜罢了,他的研究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主观性。我们提到,基佐是一位从学界走向政界,然后又重新回到学界的人物。那么,政治这个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在了他的历史研究中。实际上,基佐正是把历史当成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在他看来,考察过去的问题应当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他说,历史是一个明智的政治家必不可少的教师。
正像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说的那样,“历史是过去的事件跟前进中出现的目标之间的谈话。”既然心里想着一个前进的目标,那么,对历史事件就难免有主观的偏向性了。基佐的这个目标是什么呢?他研究英国革命史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他的目的就是为解决法国现实政治问题寻找历史依据。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一个君主立宪制政权“七月王朝”,这个革命浪潮把基佐推向了政治舞台的前沿,他担任七月王朝的内政大臣兼国民教育大臣,后来担任内阁首相。但是到了1848年二月,革命又推翻了七月王朝,基佐也被赶下了台。虽然被赶下了台,但是基佐依旧主张中庸之道,也就是坚持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而他写下这本《1640年英国革命史》就是为他这个主张来寻找历史依据。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基佐为什么对英国革命持大力赞赏的态度,认为它和法国革命一样,伟大而光荣。
明确了基佐的写作目的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基佐的历史研究在整个史学研究中的位置。简单说,他的研究达到了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阶级斗争思想的最高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基佐的研究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来认识社会。这一点他是深受法国思想家圣西门的影响,这个圣西门就是我们中学课本上的那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倡导的阶级斗争分析法,不仅影响了基佐,还影响了法国的很多历史学家,甚至由此还形成了一个历史学派,叫作“复辟时期的历史学派”。当然,基佐可不是单纯照搬圣西门的方法,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发展。
比如,他把单纯从土地关系来阐明阶级斗争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为阶级斗争的基础是一切财产关系的观点,这可以说达到了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阶级斗争思想的最高峰。有的研究者还认为,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因此,基佐不仅仅影响了革命导师马克思,还影响了很多其他学者,比如,《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论美国的民主》的作者托克维尔。
1829年,托克维尔在巴黎大学旁听基佐的课。基佐提倡用分析的方法来替代过去单纯叙述历史事实的编纂方法。托克维尔受到基佐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到自己的著作中。可见,基佐的研究影响很大,他的历史研究成果至今还有着重要的价值。
好了,说到这里,本期的这本《1640年英国革命史》就讲得差不多了。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英国革命爆发的原因:革命是国王和议会在财政问题和宗教问题上矛盾不断上升的结果。双方在财政问题上斗争激烈,但最终确立不经议会同意不可征税的原则,而在宗教问题上,国王专横,企图恢复罗马天主教的信仰形式,大肆迫害清教徒,引起人民的不满,苏格兰起义因此成了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其次,我们讲了在革命中崛起的克伦威尔。他之所以能崛起,主要是他成功地掌握了一支有力的军队,训练出的铁军在内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后来的独裁打下了基础。克伦威尔荣辱一生,毁誉参半,从他身上我们或许也能看出英国革命的曲折和复杂。
第三,我们讲了英国革命的特点以及对后来的巨大影响。英国革命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以传统为武器,这个武器就是自由,是英国长久以来就存在的传统;第二是妥协,英国革命最后是以妥协结束,以妥协而成功。英国革命当中形成的冲突中的融合模式对英国后来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讲了这书的特色以及历史地位。这本书突出的特色就是生动翔实,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解决法国现实政治问题寻找历史依据,希望法国也建立英国式代议制政体。从基佐的历史地位来看,他主张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来认识社会,他的研究也达到了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阶级斗争思想的最高峰,影响了马克思和托克维尔等一大批学者和思想家,因此他的历史研究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撰稿:青铜文化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