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黑船异变》 少文工作室解读

《黑船异变》| 少文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加藤祐三,前都留文科大学校长,原横滨市市立大学校长,研究专业为亚洲史、文明史和文化史。著有《现代中国目击记》《近代的东亚》《亚洲和欧美世界》《开国史话》等。

关于本书

在日本人看来,黑船事件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说,正是黑船事件直接导致了江户幕府的垮台,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明治维新,使得中日近代的开国路径与有了不同的结果。这本《黑船异变》,说的就是这段由美国军舰打开的日本开国史。

核心内容

本书主要叙述了以1853年7月8日,佩里的黑船舰队闯入日本为开端,以之后日本产生的一系列异变为重点,阐述了日本开国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给你介绍的这本书讲的是日本的开国史,名字叫《黑船异变》,这本书以美国黑船舰队在1853年闯入日本为开端,讲述了日本从锁国到开国的历程。

2003年,在日本的横须贺港口举行过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纪念的对象是马修·佩里,他是一位美国海军将军。150年前,也就是1853年,正是他率领军舰从横须贺登陆,打开了日本锁了200多年的国门。军舰为什么是黑色的? 原来,为了防止远航船生锈,佩里率领的四艘大船船体都被涂抹了黑色的柏油,远远望去就像四座小山从海上漂来。当时的日本人,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他们惊恐地称呼这些“小山”为黑船。

要说这段被外国强行打开国门的历史,本该是一段屈辱,但却被日本人反复纪念。他们不仅在横须贺市建立了一座佩里公园,还在当年黑船登陆的地方树立了一座纪念碑。而且就在这座佩里公园,每年都会举行民间自发的开国纪念活动“黑船祭”,类似于化妆游行。其中扮演佩里的角色最受男女老少的欢迎,走到哪里都有一片喝彩。

对侵略者怀有如此真诚的感恩之心,看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但在日本人看来,黑船事件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说,正是黑船事件直接导致了江户幕府的垮台,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明治维新,直接导致了中日近代开国的不同路径与不同结果。

我们本期要讲的这本《黑船异变》,说的就是这段由美国军舰打开的日本开国史。这本书作者叫加藤祐三,他从最鲜活的一手资料入手,研究了1853年佩里舰队出现在日本江户湾,到最终签订《日美和亲条约》的全过程。黑船事件对日本究竟意味着什么?日本人又为何要纪念佩里这位侵略者?这本书可能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接下来,我就从黑船到来之前的日本、黑船到来时日美双方的交涉以及日本开国后的启蒙者这三个方面,带你走进黑船事件的历史细节。

我们先来看看黑船到来之前的日本。

佩里的黑船到来之前,日本正处于江户时期。所谓江户,就是后来日本的首都东京,而江户时期,是指从1603德川家康建立幕府统治开始,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的这段时间,大致对应于中国的明末到清末。幕府在当时可以说是日本的最高权力机关。

其实,在佩里要求日本开国之前,日本已经实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这一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日本还没有完成统一的战国时代。

1549年,一个耶稣会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入日本,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日本境内已经有了70多名传教士和15万的基督教信徒,港口城市长崎一带的基督教信徒甚至还要求当地郡守协助传播基督教。与此相比,佛教则变得十分边缘,无法立足,僧侣经常遭到迫害和驱逐。

眼见外国宗教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当时的统治者丰臣秀吉开始担心基督教怀有政治阴谋,因此于1587年颁发了“驱逐教士令”,1592年又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统制,“禁教”和“贸易统制”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日本的主要国策。

到了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期,日本还曾对基督徒进行大屠杀,两年间一共杀死了3.7万多人。同时,为了防止传教,德川家光还开始驱逐外国商人,不准在日本从事贸易活动。这一行动给了务实的荷兰人宝贵的发展空间,作为新教徒的荷兰人不失时机地协助幕府打击基督徒,同时又承诺不在日本传播基督教,所以幕府对荷兰人颇有好感,从此以后只与荷兰人通商交往,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兰学,而兰学成为西学的代名词。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荷兰人很有意思,1663年,施琅夺取厦门的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曾派船协助清政府消灭明朝余党,借此取得了和清朝的通商权利。帮人打架增进感情,可能是荷兰人的惯常做法。

但即使如此,荷兰商人在日本从事贸易活动也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幕府禁止所有外国人到日本内陆,也不许外国人卖书给日本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避免基督教对本国国民的冲击,另一方面,是防止国内的贵族势力,也就是大名通过海外手段增强实力,威胁统治。

虽然锁国政策看似实行得非常彻底,但也并不是说黑船到来之前,日本就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就在日本锁国的这2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世界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美洲以及美国建国等一系列大事件,整个西方世界变得无比强大,并在全世界寻找市场和原料的殖民地。欧洲船只至少从黑船到来前50年起就试图撬开日本的国门:俄国舰船早在1792年就开始显现出对北海道的兴趣;已经在中国下了大注的英国于1818年向浦贺湾派出舰船,半真半假地要求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不过,他们的示好都被日本断然回绝了。

从1764年到1854年,也就是黑船到来之前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西方势力和日本发生的摩擦就多达52次,其中1824年5月,英国捕鲸船船员就曾登陆日本,要求提供淡水,结果被捕,还有一些捕鲸船船员,擅自登陆日本后掠夺野牛为食。要知道,在日本,自从675年天武天皇颁布杀生禁令,强调不得食用牛、马、鸡、狗以来,一直到1871年明治天皇解禁肉食之前,违禁食肉者甚至要被处以流放远岛的刑罚。因此,这件事惹得幕府大为不满,对外关系和文明冲突问题日益成为幕府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

在17世纪末,江户已经成为了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京都和大阪这样的地方首府城市与伦敦或巴黎规模相当,有差不多35万人口。那时的日本已经是全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有大约10%的人口都生活在大城市中。但是,由于历史上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缺乏一个更大的参照系,因此并不了解自身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差距。

当时日本对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异常关注,时常从中国商船、海外漂流民等途径了解情报。其中,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开眼看世界”的魏源就是鸦片战争的亲历者,他为了总结战争教训,探究防御强敌之法,写了一本叫《圣武记》的书,在1842年出版,不久就传到了日本,引起了幕府高官的重视。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惨败给了日本当头一棒,一个英国学者在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记录中写道,我们牺牲了69人,却杀死了2万到2.5万的中国人。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在日本人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如果泱泱大国都不是英国人的对手,日本这个弹丸小国一旦面临西方强敌,又能如何?这让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以日本当时最大的城市江户为例,为了支持江户这座巨大城市的运转,日本沿海都用驳船来运输各种物资。处于锁国状态下的日本没有海军,仅有的防御措施也只是在重要的位置安置炮台而已。当时日本整个东京湾地区射程稍远一点的岸炮只有20门,一旦战争开打,江户湾狭窄地带被封锁的话,通往江户的粮食等物资都会断绝,整个城市立刻就会陷入生存危机。

正是基于这种危机感,1842年,在《南京条约》签署的前一天,日本颁布了一条新的命令,把从前“看见外国船就打”改成了“给外国船提供必要的物资,请他们走”。可以看出,日本对外国船只的态度显然已经温和了很多。

总之,黑船到来前,日本闭关锁国,世界却发展迅速。面对世界大格局的变化,日本对待外国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但是,即便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毕竟还没有轮到自己头上,要让日本真正打开国门,还需要一个有力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

那么在第二部分,我们就说说黑船到来时,日美双方的交涉。

黑船来航日本,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是1853年7月8日,这一次黑船来航的主要目的是递交美国总统要求与日本通商贸易的国书。美国派遣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这个佩里可不是一般人物,早在1837年之前,美国为了赶超英国,就一直在大型蒸汽动力船上憋大招,佩里是第一个将蒸汽动力船引进美国海军的人,也是美国第一艘蒸汽动力军舰的舰长,被誉为美国“蒸汽动力军舰之父”。在他的影响之下,美国最早建造的大型蒸汽动力军舰有两艘,第一艘是“密苏里”号,原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派遣来中国,但是在来的路上意外沉船了。还有一艘就是这次远赴日本的“密西西比”号。

据日本方面的记录,当时美国来了四艘蒸汽船,但真实情况是只有两艘,剩下的两艘船只是武装帆船而已。声势浩大的美国舰队一出现就把日本人完全震慑住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蒸汽船,当时的日本文献中形象地将它比喻为“大茶壶”。

这种震慑的效果,正是佩里希望的。在来日本之前,佩里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不仅从远航北太平洋的美国捕鲸船和各种报刊上获得了关于日本的大量情报,还用两万美元的巨资从一个叫西博尔德的人手中买到了日本地图。西博尔德是德国人,却冒充荷兰人在日本生活了6年,是个日本通。因为卖地图,他被幕府驱逐出境。回国后,西博尔德开始根据自己多年在日本的生活经验撰写著作。1852年,也就是黑船到达日本的前一年,他撰写的《日本》终于出版到了第20卷。

佩里对这套书可谓视若珍宝,从中获得了大量情报。不过这套书里有一个误解,就是西博尔德把神话中的神武天皇当成了真实历史人物,从而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如果这样算的话,从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登基开始算起,日本在当时已经建国2500多年,这在刚刚建国不到100年的美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佩里对书里记载的内容深信不疑,所以一想到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即将要打碎一个文明古国的贸易壁垒,让他们按照美国的希望,建立商业,签订条约,佩里就感到无比兴奋。

黑船对日本的确达到了极好的震撼效果,但在要不要接受美国总统国书这件事情上,日本国内还是存在分歧。幕府此时非常尴尬,他们知道一旦开战必死无疑,中国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但又不能被别人一吓唬就妥协,否则显然毫无颜面。最终,幕府勉强同意让美国人登陆,但双方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意义上的交流,沉默的第一次会面就此结束。

佩里也不等日本给出回应,只留下一句“我还会回来的”就扬帆而去,锁国的日本根本没有大型远洋舰,只能看着佩里的背影消失,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些怪物什么时候会再回来,一时之间全国流言四起。黑船来航,最主要的麻烦就是直接导致幕府的权威下降,以至于给后来的“倒幕运动”埋下了伏笔。我们来看看幕府在面对黑船问题时犯下的三个致命错误。

第一,求助天皇。

美国人走了,但国书要怎么处理变成了大麻烦。当时幕府的第12代将军是德川家庆,他年老卧床,重病缠身,在佩里走后仅10天就去世了。幕府的二把手是阿部正弘,这个人挺有趣的。在思想上,阿部正弘积极引进兰学,也就是西方人的思想学说,但他到生命的最后却拒绝西医的医治。就是这样一个思想矛盾的阿部正弘,面对美国总统的国书非常踌躇。国书里写道“利用蒸汽动力船,从美国西海岸到达日本,仅仅需要18天”,意思是,如果日本不答应开国,美国可以分分钟派出舰队把日本灭掉,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不想因为接受国书而背上丧权辱国的罪名,阿部正弘决定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天皇和朝廷去处理。

但是我们知道,日本的朝廷和中国的朝廷是完全不同的。在日本,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袖,他的朝廷并不控制国家权力,实际掌权的是幕府。幕府和天皇的关系,在名义上是臣子和国王,但实际上天皇已经完全被幕府架空,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面架空天皇,一方面压制地方。

所以可想而知,一直不管事的朝廷突然接到阿部正弘的上书,完全没有能力做出判断。朝廷的官员们成天沉浸在茶道、花道之中不问世事,加上当时的孝明天皇极度排外,朝廷对阿部正弘的回复就是简单的“打回去”,根本没有考虑能不能打赢的问题,由此犯下了第一个致命错误。

幕府的第二个致命错误是,征求意见。

朝廷不靠谱,阿部正弘只好另谋出路,他干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大事——向全日本各地的武装领主、藩士、甚至平民征求意见。你可能会说,征求意见算什么大事?要知道,幕府统治日本近千年的时间里,可从来没有向社会征求过意见。这个征求意见的动作,让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愿望与日俱增,动摇了幕府的权威,也给后来的倒幕运动埋下了伏笔。

你看,黑船一来,幕府立刻就打破了坚持几百年的两条底线,第一是架空天皇,第二是削弱地方武装领主。可偏偏祸不单行,幕府还犯下了第三个致命错误,那就是内部分裂。

德川家庆去世后,他的四儿子德川家定继位。德川家定继位时已经30岁了,因为身体不好性格又怪,一直没有孩子,于是按照惯例,德川家定的继承人需要在德川家族的旁系亲属中进行选择。当时符合条件的继承人有两个,一个是德川家福,一个是德川庆喜。围绕着继承人的问题,幕府内部发生了激烈冲突,保守派推选德川家福,改革派推举德川庆喜,将军宝座的争夺实际上就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争。最终,改革派支持的德川庆喜被送上了将军的宝座,而这种内部的权力之争也给了美国人可乘之机。

说完了日本幕府在面对黑船问题时犯下的三个致命错误,我们再回到佩里身上。我们前面说过,佩里第一次率领黑船到日本时,没等日本给出回应就走了。佩里第二次到达日本,是在1854年的2月,这一次,他强硬地表示如果日本不接受美国缔结条约的要求,就要和日本兵戎相见。据日本方面记载,美国这次的登陆官兵共计446人,佩里身后站着30名武装卫兵,而日本方面,只有作为日方代表的林大学头和4名佩刀官员。大学头是幕府的一个职位,通常是由最有学问的人担任,基本相当于全日本儒生的老大。

坐定之后,佩里与林大学头先是礼仪性的寒暄,佩里提出要为天皇鸣礼炮21响,为林大学头鸣17响,这在表面上是为了表示友好和尊敬,但其实是在炫耀军事实力。几天后,佩里又送上了美国总统赠送的礼物,其中包括缩小版的蒸汽机车模型和电信机等当时最先进的发明。

日本也回赠了不少礼物,但主要是大米等农产品。为了展示实力,他们派出75名相扑大力士,一人扛着120公斤的大米,做出轻松自在的样子送上美国人的船,这也让美国人惊叹不已。佩里是植物学爱好者,对长期锁国没有杂交过的日本原产植物非常感兴趣,特意向日本要了不少种子。被佩里带回美国的种子,如今仍然在哈佛大学植物园被反复栽培保存。

送礼这件事情很有意思,表面上看,是双方表达友好的方式,但其实这是双方实力的角逐。据说为了不落美国的下风,用力量和尚武精神震慑外国人,日本官员还组织了相扑比赛。然而,美国代表们对日本的精心策划居然无动于衷,反而觉得表演很可笑。作为回馈,美国方面派了100名水兵组装好了一条长2公里的轨道,配上一个按四分之一大小缩微了的蒸汽火车头,请日本官员乘坐。玩具火车所具有的威慑力远远超出相扑角力的原始力量,工业科技惊人的冲击力让日本在这场送礼比拼中完败于美国。

实力的悬殊让幕府最终没能顶住压力。3月31日,双方正式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日本的国门就此打开。开国,意味着日本将开放港口,并与美国等后来前来的国家开始贸易与文化方面的交流。有趣的是,这一天正是日本的偶人节,又叫“女儿节”。在当时,这个节日是一个消灾免祸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把用泥土和折纸做的人偶放在河水里随流而走,认为这样可以带走所有不吉利的东西。日本选择在这一天签订条约,大概也是希望能够带走和水有关的佩里舰队可能给日本造成的灾祸吧。

不过客观来说,黑船事件并没有给日本带来任何灾祸,反而成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加速器。虽然日美签署的条约是以鸦片战争时期中美《望厦条约》为蓝本的,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美和亲条约》没有割地赔款,也不存在战后问题,双方的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

条约签订之后,佩里立刻派遣军舰将签订好的条约送回美国,为了加深两国的友好关系,他还将一门大炮从船上拆卸下来送给了幕府。这是美国第一次把货真价实的武器送给日本。

到这里,《黑船异变》的第二部分说完了。佩里的黑船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就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幕府一连犯了三个致命错误:求助天皇、征求意见和内部分裂,日本全国的风气就此改变。黑船第二次来航后,迫于实力悬殊,双方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日本国门就此打开。

现在国门打开了,但要让这个国家真正步入现代化,还是需要有识之士的切实行动。我们这就来说第三部分,看看日本开国后涌现出的启蒙者。

条约签订之后,佩里迅速派船把条约送回国,但他自己并没有着急返航。对于刚刚过完60岁生日的佩里来说,他很想近距离地观察一下日本这个国家。在他看来,日本人是一个受教育程度高、勤劳刻苦又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民族。他认为,一旦有机会接触新技术,日本将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854年4月25日,也就是条约签订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名偷渡者很快证实了佩里对于日本人的印象。这天凌晨,两个日本人偷偷登上美国舰队的甲板,但很快被美国官兵发现。他们拼命打着手势表示希望美国人能允许他们乘船,有种“世界很大,请带我们去看看”的意思,但佩里为了尊重日本法律,非常遗憾地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两位为了追求知识而不惜牺牲性命,既有教养又很热情的日本人”“如果日本人都有这样的远大志向,这个国家的前途不知将会是何等的辉煌。”

这两个人,就是吉田松阴和涩木松太郎。他们都曾发表过激烈的排外论,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想去了解、甚至学习敌人。吉田松阴后来在日本致力办学,但因主张“倒幕”,在幕府的镇压中被抓并处死,年仅29岁。他在松下村塾传授兵法的两年中,培养了不少明治维新中的风云人物,比如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都是后来改变了日本命运的人物。

就拿高杉晋作来说,他曾亲眼目睹了上海被英法殖民后的惨状,当即回国组建了著名的奇兵队,投身倒幕事业。1864年,面对外国人提出要租借日本彦岛的要求,担任和谈工作的高杉坚决拒绝了。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高杉晋作在这次谈判中表现出的坚决态度,让外国看到了日本的决心,之后再也没有提出过类似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高杉保护了日本,让日本免于变成殖民地。至于伊藤博文的名号就更响亮了,他是日本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在他的任期内,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还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像吉田松阴这样,致力于办学的做法,在当时非常有代表性。就在日美条约签订那年,一个19岁的年轻人也因为受到时代的冲击决定前往长崎学习西方知识,后来他作为幕府的翻译三次出访欧洲。明治政府成立后,他回国从事教育活动,给日本带来了许多先进思想。这个人就是福泽谕吉,他被誉为日本的“国民教师”“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现在日本最大面额的纸币,一万元日元上就绘着他的头像,但如果没有黑船事件的冲击,福泽谕吉或许也就没有机会强大他的国家。

不过福泽谕吉的形象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就不那么美好了,他的文章《脱亚论》提倡日本应该放弃中国文化的影响,转而学习西方文明,他甚至呼吁日本应该和东亚邻国绝交,以免列强把日本看成和其他邻国一样不开化的民族。他认为日本现在已经从茅草房变成了石头房,而中国还是茅草房,日本如果不帮助中国也变成石头房,一旦中国失火也会殃及日本。这些观点成了日本后来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理论支持,我们很熟悉的“脱亚入欧”这个词,就是在他死后,后人从这个理论中演化出来的。

可以说,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告别了曾经的偶像中国,转而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作者认为,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日本对中国的感情就开始发生改变,直到《日美和亲条约》签订之后,日本以中华世界为首,转变为以欧美世界为首的价值观才逐渐清晰明朗。

到这里,《黑船异变》的核心内容说完了,我再给你总结一下。

本期音频我们一共讲了三个方面,第一,是黑船到来之前日本闭关锁国的社会情况;第二部分,我们说了,黑船到来时日美双方的交涉;第三部分,我们说的是日本开国后的启蒙者。黑船的到来打开了日本国门,让幕府的权威开始下降,客观上改变了日本社会的面貌,使日本的学习对象从中国变成了欧美。

说完了书里的内容,我们最后再补充一点书外的东西。今天很多人在看日本开国史的时候总会忍不住要和中国的开国史对比,同样是被迫开国,中国和日本的命运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说起来,日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者之一,中日之间有师徒之义,但为什么两国的命运差距这么大呢?其实,我们从一本《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就能反映出两国之间的差别。

魏源在1842年出版了一本详细介绍世界格局和其他国家历史、政治、地理、经济、宗教、教育等丰富内容的书,这本书就是《海国图志》。他在开篇就提出了,中国应该对外面的世界知己知彼,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才能克敌制胜,也就是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但是很快此书就被禁。

9年后,《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因为其中有关于基督教的内容,被当时反教的幕府列为禁书。但在被禁3年后,黑船叩关,对世界茫然无知的日本立刻解禁了《海国图志》。幕府的态度简直是180度大转变,要求各级官员务必熟读此书,日本全国上下,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掀起了“开眼看世界”的热潮。他们认为,中国比日本先开国了13年,在国家发展和与外国交流方面,一定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但当他们来到中国,却感到非常失望。鸦片战争之后20多年,中国还不造军舰,没有大炮,抱着陈旧的观点不放,让《海国图志》在自己国家绝版。日本认为中国再也不是自己的榜样,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了“王政复古”诏书,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所以你看,《海国图志》原来是为了让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反倒启蒙了日本人。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的不同命运,体现了两国面对现代化挑战的不同反应。鸦片战争的爆发让日本在“开国”前就接触并学习了西方技术,甚至开始尝试制造军舰, 而经历了鸦片战争的中国, 则到了1863年才开始洋务运动。日本能主动“洋务”,从别人的一堑中长自己的一智,这就大大降低了近代转型的代价。

撰稿:薄言、少文 脑图:刘艳 转述:李璐

划重点

1.黑船来之前,日本已实行了200多年的锁国。但是面对近年世界变化,日本的对外态度也在松动。

2.黑船第一次来航,巨大冲击导致幕府一连犯了三个致命错误,日本的风气就此改变。黑船第二次来航后,日本感到实力悬殊,签订条约,国门就此打开。

3.日本打开国门使得幕府权威下降,改变了社会面貌,使日本学习对象从中国变成了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