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之殇》 金燕西解读
《鲸之殇》| 金燕西解读
关于作者
法利·莫厄特(1921—2014),加拿大作家,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一生出版著作44本,有2500多万册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他透过极具热情和洞察力的写作启发世人,不同的选择对人类和生态会有重大影响:曾经的选择影响当下的生态系统,现在的抉择将左右人类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未来。其代表作有:《与狼共度》《鲸之殇》《鹿之民》《屠海》等。其中《鲸之殇》被世界反捕鲸组织奉为经典,后改编成电影;而由于他对海洋保护的卓越贡献,海洋守护者协会将一艘负责监控非法捕鱼活动的海洋守护船命名为“法利·莫厄特”号。
关于本书
本书为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为鲸类发声的经典环保之作,讲述了一头怀孕母鲸被困海湾,被人类无情射杀的悲惨故事。人类无情而残忍的扫射,雄鲸不离不弃的守候,作者努力而徒劳地寻求救援,整个故事温馨与悲伤、残酷与绝望相交织。此外,全书亦详细梳理了两三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大海域中所有鲸类惨遭屠戮、几近灭绝的真实情况,揭露了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核心内容
本次音频会为你从三个部分解读这本书:第一,人类如何在资本的驱动下开启商业捕鲸的历史?第二,抛开利益不谈,人类如何为了自己的欲望,威胁到鲸鱼的生存?第三,人类是如何在无意间对鲸鱼造成伤害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鲸之殇》,鲸鱼的鲸,国殇的殇,顾名思义,鲸鱼的族群陷入了被屠戮的困境。
说到捕鲸,我们可能会想到前几年日本不顾世界反对,坚持商业捕鲸的新闻,或是想到纪录片《海豚湾》中被血色染成一片猩红的海湾。你可能会觉得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只是个例,但真相却是,像《海豚湾》这样的大屠杀事件,两三个世纪以来,一直持续不断地在鲸鱼族群中上演。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鲸的困境呢?我们生活在陆地上,而它们生活在遥远的海域,似乎我们与鲸鱼没什么交集。
但实际上,人类与鲸鱼的联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首先,鲸鱼不是鱼,而是和人类一样的哺乳动物;鲸鱼和人类的祖先都出生在原始温暖的海洋,而且都来到了陆地上。在漫长的进化中,鲸鱼重归海洋,携带着陆生动物在面临巨大生存压力时进化出的智慧。与此同时,人类则靠技术统治了陆地。科学研究还发现,普通鲸鱼的妊娠期在10-12个月,寿命可达70岁以上,进化稍好的鲸鱼大脑,拥有与人类一样的复杂组织和神经元。这样看来,鲸鱼和人类也并没那么不同。
其次,我们也从鲸鱼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说科学家为了让潜艇在水中准确、高速地移动,都仿照鲸鱼的身形,把潜艇设计成了流线型,而且使用和鲸鱼一样的声纳系统来避开障碍物。另外,飞机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有一个关键的部件,叫涡轮叶片,就是仿造座头鲸的鳍状肢制造的,这种叶片能大幅减少耗能,从而具备更强的空气动力性能。
虽然人类用仿生学把鲸鱼构造应用到潜艇和飞机上,但实际上我们对鲸鱼的了解依然非常浅薄。我们也并不知道鲸鱼,这种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动物,如果整体从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工业革命之前,捕鲸一直是个危险的活动,人类与鲸鱼的较量往往落于下风。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捕鲸的手段越来越高效,人类逐渐成为鲸鱼的劲敌。技术的发展给了人类统治地球的自信,但这种自信释放的欲望却将鲸鱼赶尽杀绝。
实际上,鲸鱼是平衡大气气候的很重要的一环。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表示,鲸鱼的身体里可以储存大量的碳元素,平均每头大型鲸鱼能够涵纳33吨碳元素,相当于上千棵树木,如果这些碳全部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会迅速与无所不在的氧气结合,变成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所以说,如果鲸鱼灭绝了,我们的气候可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那么,在这样的危机中,人类该怎么如何抉择?所以这本书讲的并不仅仅是鲸的困境,更是人类自身的困境。
本书的作者法利·莫厄特是加拿大国宝级作家,他在2014年以92岁的高龄逝世,一生出版44部著作,有2500多万册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他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源自于他15岁时的一次北极之旅,并且这份热情持续地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本书就是来自于他与妻子住在加拿大北部岛屿伯吉奥的真实经历。
接下来,我将顺着本书作者的叙述,分三部分为你解读本书,这也是人类威胁到鲸鱼生存的三个原因。第一,人类如何在资本的驱动下开启商业捕鲸的历史?第二,抛开利益不谈,人类如何为了自己的欲望,威胁到鲸鱼的生存?在这个部分,我将为你讲讲这本书的主线,也就是作者目睹的一头怀孕母鲸的悲惨故事。第三,人类是如何在无意间对鲸鱼造成伤害的?
接下来,让我们先梳理一下本书提到的,关于工业时期以来,人类商业捕鲸的历史。
也许在我们的印象中,鲸鱼是很难得一见的生物,许多人一辈子都见不到一次。但实际上,在17世纪的时候,八种大型鲸鱼的数量多达450万头,而这个数量随着人类现代化的脚步呈断崖式下降。到2004年,幸存的鲸鱼已不超过35万头,而很多鲸种,譬如世界上最大的物种蓝鲸,在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止捕鲸之前,只剩下不到1000头。
那么,问题来了。现代人类为何如此执着于捕鲸呢?在我们看来,鲸鱼从来都没有进入过大多数人的食谱,这说明它并不是什么美味的食物。实际上,现存的遗迹中也很少发现鲸鱼的骨头,可以说明,任何原始的捕鲸人群都不需要猎杀很多鲸鱼,毕竟一头鲸鱼都够一家人吃几年的了。就算到今天,即使是在有吃鲸鱼传统的日本,鲸鱼肉也远远不是食谱中的刚需。那么,人类的捕鲸行为为什么会严重到威胁鲸鱼生存的地步呢?
作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性,那就是人类找到了将鲸鱼商品化的方法。
人类工业化以来,大量鲸鱼被剥掉鲸脂、切下鲸须片后又被扔回了大海。因为鲸脂提取出来的油,可以用于照明,以及制作肥皂、皮革和化妆品;而鲸须,这种鲸鱼口中用于过滤食物、柔韧不易断裂的组织,则被制作成器皿或装饰品,也就是类似于象牙和犀牛角这样的奢侈品,还有的鲸须被做成了女士的裙撑、领撑、伞骨,等等。
作者表示,历史上第一个这样做的部族是来自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人,他们在1410年就开始在格陵兰海域和纽芬兰海域捕鲸。他们乘坐远洋大船,手持锻铁标枪,这样的捕鲸效率很高。然后,他们把捕获的鲸鱼拖回海岸站上切割、提取鲸脂。
不仅如此,15世纪末的时候,巴斯克人发明了船载鲸油提炼设备,可以在海上直接切割并提取鲸脂,完成后再将失去用处的死鲸推入海中。
从那以后,远洋捕鲸就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活动。到19世纪中期,来自新英格兰、荷兰、挪威、法国、英国及其他几十个地方的捕鲸船在海上为他们的雇主获取暴利,他们的目标是抹香鲸、座头鲸、灰鲸和露脊鲸。这些种类的鲸鱼的脂肪很厚,被杀后也不会沉入海底,所以捕鲸者可以轻易地将死鲸拖回船上,再进行下一步的鲸油提取。结果是,在短短几十年中,这些曾经数量庞大的大型鲸鱼都已经被捕杀殆尽。
除此之外,作者告诉我们,在鲸鱼族群中还有一类进化更完善的“须鲸”,这一类鲸鱼就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物种,蓝鲸,以及第二大的物种,长须鲸。这些鲸鱼头脑聪明、动作敏捷、游速很快,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的鲸脂层很薄,被杀死后无法给自身提供浮力,很快就会沉入海底,无法为人类所用,所以它们暂时逃离了捕鲸者的视线。
但好景不长,这些须鲸还是被挪威人盯上了。在1860到1870年之间,挪威人发明出了三种效率极高的捕鲸工具。
第一种是鱼叉枪,这相当于是一种捕鱼炮,当鱼叉深深地扎进鲸鱼的要害部位,位于叉头的炸弹会爆炸,撕裂鲸鱼的内脏并撑开鱼叉的倒钩,死死地把鲸鱼挂在上面,这样鲸鱼就无法逃脱,会在疼痛中挣扎而死。第二种是蒸汽捕鲸船,这是一种小型的蒸汽动力船,可以轻松地追上须鲸的速度。第三种则是一个中空的长矛,它可以在扎进鲸鱼身体后,向内注入压缩空气,这样就可以让鲸鱼膨胀,漂浮在海面,而不会沉下去。这三种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挪威人捕鲸的效率。
到了二十世纪初,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的大型鲸鱼几乎都已经被猎杀一空了;大约在1904年,挪威人又在南极海域发现了尚未被开发的鲸鱼群,开始了新的一轮捕杀。
十几年后,挪威人卡尔·拉森给捕鲸业带了一个终极升级。他发明了一种现代工业船,这种大型货船底部有一个大洞,从这里可以将一百吨重的鲸鱼拖进位于船里的屠宰加工工厂,以极高的效率提取鲸脂并加工成鲸油。脱离了海岸站的限制,这种工厂船可以深入南极海域,并停留在海上捕鲸长达六个月之久。可以想像,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地的捕鲸者对南极鲸群的大规模屠杀。
好,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捕鲸背后到底是有多大的利益驱动?能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趋之若鹜?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根据学者研究,17到18世纪的时候,欧美城市的现代化带来了大量的路灯和燃料的需求。1736年,伦敦市政府决定增加15000盏路灯,点燃时间从每年750小时上升到5000小时,而鲸脂提炼出的鲸油亮度高,无异味,是油灯的最佳燃料。当时,鲸油成了跨国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不仅让贸易商获取暴利,也给捕鲸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据美国学者丹尼尔·维克斯的计算,当时一名捕鲸手捕获一条鲸鱼的获利等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到了19世纪,煤气逐渐取代鲸油成为照明的主要燃料。但工业化的进程又带来了大量对润滑油的需求。鲸油开始被用于润滑火车等大型机器,而随着机械设备数量的急剧增长,鲸油的价值水涨船高。
可以说,那个时代获取鲸油的暴利程度堪比我们如今的石油开发。
人类为了获取暴利而对鲸鱼宣战,这很好理解,但利益的驱动还远远不是全部。
这一部分,我将根据原书,为你讲讲一部分人类是如何把屠杀鲸鱼当成一种娱乐的。用作者的话来说,这些人被称为“寻欢作乐者”。那么,为了寻欢作乐,或是满足欲望或自尊心就去屠鲸,这样的动机真的存在吗?
当然存在。
接下来,我将和你分享一个作者的亲身经历,尽量用作者感性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还要从一个长须鲸家庭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天,在加拿大伯吉奥群岛的水域中,长须鲸一家五口外出觅食。在这个海湾里,有很多他们喜欢吃的鲱鱼。
这个小家的男主人是一头皮肤光亮、体型庞大的鲸鱼,而他的配偶甚至比他还大,身材滚圆,看上去已经怀孕几个月了。他们还有三个孩子。这三头年轻的鲸鱼长得壮壮的,对周围的世界非常好奇。
饱餐一顿之后,一家五口悠闲地在海底闲逛。但母鲸却觉得没有吃饱,因为她的子宫里还孕育着一头小鲸鱼。平时,鲸鱼都是依靠腹部的反射光圈来驱赶鲱鱼进食,但现在夜幕降临,这个办法不奏效了。不过没关系,母鲸还可以通过声纳系统来确定鱼群的位置、密集程度,以及鱼群游动的深度。
现在,她探测到了一个密集的鲱鱼群,毫不犹豫地向它们冲去。由于夜晚让她失去了反射光圈的围圈技能,最好的选择是捕食那些周围有自然屏障遮挡的鱼群,这样在她接近的时候,鱼群就没法四处逃跑,相当于陷入了天然的渔网中。
所以母鲸决定将这些鱼赶进一个小海沟中,在那里她可以轻松地捕食。但鲸鱼的声纳系统也有局限性,她无法感知到,这条海沟又窄又浅。就在她发现水位突然变浅、情况不妙的时候,她已经刹不住车,被水流的惯性带入了这个危险的海沟中。这时,她的肚子已经触碰到海沟底的岩石,恐惧袭来,她疯狂地想要转身,但被潮水推着在海沟中越陷越深。她害怕了,狭窄的海沟困住了她。最可怕的是,当潮水退去,她就会有搁浅的风险。
搁浅这个词对我们来说也许很陌生,但对于鲸鱼来说,就是注定的死亡。没有了海水浮力的支撑,她庞大的身体会化为杀死自己的凶器,巨大的重量会压断鲸鱼的肋骨,最终窒息而死。
所以这头母鲸拼命地向前游,身体摩擦到岩石她也不在乎。终于,她游出了沟底,水变深了,她重获了自由!但她没有想到,迎接她的却是一个陷阱,在这个海湾里,她无路可逃,唯一的出口就是刚才来时那条危险的海沟。
但潮水退去了,母鲸被困在了海湾里,要等到下一次涨潮,至少还要一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她可能会没有食物,因为鲱鱼不会主动游进有一头巨型鲸鱼的海湾。但令人欣慰的是,那头雄鲸,也就是母鲸的丈夫,一直带着三个孩子守在海沟的外面,还规律地赶鲱鱼进去给母鲸吃。如果母鲸可以平安地挨到下次涨潮期,那么,她就可以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人观察到,两头鲸鱼虽然相隔半英里,看不到彼此,竟然会同时喷气,同时发出声音,不离不弃,这简直就是夫妻的楷模。
实际上,长须鲸就是以跟我们类似的家庭组织形式存在的。作者告诉我们,长须鲸的小家一般也是由一对长须鲸夫妇和它们的孩子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长须鲸不仅是一夫一妻制,而且这种关系还会维系终身。长须鲸夫妻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大多数人类都要专情,当夫妻中其中一头被杀死,剩下的那头会一直陪在TA的身边,至死不渝。
所以当一头长须鲸独自出现时,说明他的家人们可能都已经遭遇不测了。作者将观察到的这种落单的长须鲸称为“孤独者”,他们偶尔会跟别的鲸鱼家庭一起出现,但大部分时候都是独自待着,并且不会再组建新的家庭。
好,让我们回到这个故事。就在伯吉奥的人们发现有一头巨型的鲸鱼,也就是那头母鲸被困在了海湾,有许多好事的人就背上枪支、弹药前去一探究竟。
也许对这些人来说,征服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能给他们无聊的生活带来成就感,或是证明自己的勇气。但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些人都兴奋地朝母鲸扫射,瞄准她的眼睛和喷气孔,想法设法地要杀死她。
被逼无奈的母鲸只好潜到海底去躲藏。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虽然鲸鱼已经进化到能在深海中长时间生存,可以将氧气储存在血液的红血球和肌肉组织中,但他们作为哺乳动物,是需要及时补充氧气才能活下去的。
所以,在长时间的潜水后,鲸鱼必须要浮出水面吐出废气,再吸进大量的新鲜空气。他们的喷气孔其实就是鼻孔,里面长有气门,还有一条很长的管道和肺部相连,可以输送大量的氧气。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长须鲸每呼吸一次,就会潜入水中,隔两三分钟,再浮起来喷气,直到肺部被氧气灌满,才能继续下潜到深海。
然而,当这些寻欢作乐者们发现了这头母鲸的呼吸规律,便抓准了她浮起来的时机,瞬间朝她的喷气孔开火。据作者的描述,当时场面热闹得就像过节一样,越来越多的船开来加入这场射击游戏,而更多的人是站在岸边,穿着他们最好的衣服,就像看一场难得的演出似的,激动万分地盯着这头惊慌的鲸鱼。
故事发生的时候,作者和妻子就居住在伯吉奥。他在听说这头被困的母鲸和杀戮的狂欢后非常着急,开始寻找一切可能的办法,阻止这场谋杀。
在这之前,发生了一个插曲。
作者为了搞清楚她是否真的是鲸鱼,于是和妻子一起坐船驶入了那个海湾。据作者妻子的回忆,“她的鳍有一艘平底小渔船那么长,在船下的水中看起来是绿色的;接着她那长长的庞大身躯划过船底,只是背鳍划过水面形成浅浅的波纹。我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可能有80吨重,竟然就在我们船下,像鲑鱼一样,还那么悠然自得。”
不仅如此,这头鲸鱼还会刻意地避开船锚,避免将船掀翻。
说到这,你可能会有和我一样的疑惑。那头母鲸在经历了人类对她的残忍伤害之后,为什么不报复呢?毕竟,以她的个头,随便掀起一个浪花就能撕碎他们的船,就跟人类捏碎一个鸡蛋那么容易。
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也没能得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我们对鲸鱼的了解还是太少,只能从大量的例子中猜测:大部分鲸鱼的性格既不好斗,也不凶猛——它们天生就是温和的生物。
最终,作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联系到了加拿大新闻总署,甚至还有纽芬兰省省长,并获得了一些成效。政府部门明令禁止了射杀这头母鲸的行为。并且,母鲸被困的新闻引起了全国轰动,这也印证了作者的想法——那就是,活着的鲸鱼比死去的鲸鱼价值大多了,这不仅有科研价值,还有旅游价值。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能松了一口气。情况看起来并不糟,人们停止射击,作者和他的朋友们开始将她保护起来,并给她送去鲱鱼。海沟外的那头雄鲸也松了一口气,一直到最后,他们都还在频繁地交流,用人类无法识别的频率,也就是属于鲸的语言,安慰着对方。
但最后的结局令人伤感,母鲸在坚持了多日后,仍然因伤口感染而死。她死时,因为病得太厉害,再没有力气浮出水面,最终淹死在了深海里。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孤独地沉在了海底。
我们可能会疑惑,那些寻欢作乐的人将子弹打进母鲸的皮肤,要置她于死地,这是为了获取什么利益吗?事实并不是这样。
据作者妻子的回忆:“附近没有养貂或狐狸的农场,需要鲸肉喂养;也没有人想要吃她的肉。” 而且,他们也并没有想占有她的鲸脂或鲸须。最后她得出结论:“绝没有任何食物或利益方面的动机,只是单纯的屠杀。”
但这并不是个例,作者在其他的章节中,也提到他目睹二十三头大型鲸鱼惨死在寻欢作乐者手下的经历。
不仅如此,屠鲸在文化中甚至被渲染成了勇气的一部分。举个有名的例子,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有一部经典的作品叫《白鲸》,讲了一个关于捕鲸船船长为了杀死一头白鲸,而踏上英雄旅程的故事。虽然这本书有无数种不同的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船长将征服白鲸看作是勇气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类想要征服自然,或战胜强大敌人的欲望。
《白鲸》的成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共识,也影响了一代代的北美人——你知道吗,如今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星巴克Starbucks的名字就是来自于《白鲸》中副船长的名字。而且作者笔下的那头怀孕母鲸也随《白鲸》中的鲸鱼莫比·迪克命名为了莫比·乔伊,可见其影响。
在怀孕母鲸的这个故事中,作者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科技发展与进步让有些人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心、开始漠视其他的生命——这些人杀害鲸鱼仅仅只是为了取乐。
好,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讲了两个人为的因素,最后,我们再来讲讲,在作者眼里,人类是怎么无意间威胁到鲸鱼的生存的。
首先,是战争。二战期间,潜水艇被广泛运用到海上战争中,与此同时,潜水艇的克星鱼雷和深水炸弹也投入了战斗。但作者表示,由于潜水艇是仿造鲸鱼制造的,所以鲸鱼经常也无意间成为了目标。
一位退役加拿大皇家海军指挥官曾告诉作者,他认为他的舰艇发射的深水炸弹有很大一部分投向了水下的鲸鱼,因为他经常能看到被炸死的鲸鱼尸体在海上漂来漂去,可以想像当时的惨状。作者认为,在二战期间,有数以万计的鲸鱼都被人类的鱼雷和深水炸弹误杀,它们无意卷入人类的战争,但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牺牲品。
第二,海洋污染。人类的科技发展伴随着大量化学物质被排到海洋中。这些化学污染物会破坏鲸鱼的免疫系统和生育能力,集中在脂肪组织中,如鲸脂和鲸奶,通过雌鲸的哺乳时将化学毒素传递给幼崽。科学家证实,化学污染物是欧洲的一些小型鲸鱼数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
另外,塑料垃圾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海洋生命杀手。2019年,研究者从一头死鲸的肚子里拖出了40公斤的塑料垃圾,这是直接导致它死亡的原因。
第三,噪音污染。这一点可能我们很难想到,但根据研究表明,噪音已经成为了目前鲸鱼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鲸鱼是靠声纳系统避开障碍物的,在接近人类船只时,鲸鱼会因为船只的噪音变得迟钝,因此与船发生致命的碰撞。而且,当人们开采海底石油或在海底进行天然气勘探时,产生的巨大爆破声也会影响鲸鱼的方位感,从而导致其死亡。
可见,即使人类不主动捕杀鲸鱼,人类的现代化进程都威胁到了鲸鱼族群的生存。
好,《鲸之殇》的主要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本书讲的人类危及鲸鱼生存的三个原因。
工业化以来,人类为了牟取暴利,开始了商业捕鲸的历史,这导致地球上原本庞大的鲸鱼数量急剧减少,到了几近灭绝的地步。不仅如此,人类技术进步也导致了许多人的欲望膨胀,他们屠鲸仅仅只是为了取乐。最后,人类的战争、现代工业和污染也无意间扮演着鲸鱼杀手。
在书中,作者回答了一个可能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既然鲸鱼有那么大且发达的大脑,为什么它们还不能避免被人类毁灭的命运呢?
在作者看来,鲸鱼从未涉足过技术的领域,因此对技术带来的灾祸毫无防备。如果我们给鲸鱼多一些时间,可能它们也能进化出某种防御手段。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人类有如此非凡的智慧,为什么无法避免几乎持续加速的自我毁灭进程?
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答复,从我的个人理解来看,作者在这里说的自我毁灭进程应该就是战争、冲突、以及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鲸之殇》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人类未来应该如何合理使用技术、如何管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优越感,与地球上其他的生命和谐共存呢?
最后,我再跟你讲讲对这本书的感悟。
除了我们常常听到的理由,比如为了“生物多样性”,比如“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之类的话,某种动物的灭绝,到底跟我们人类有没有切实的关系呢?
当然有的。实际上,每一种动物,都是人类可以学习和参考的“问题解决包”。即使科技发展到现在,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依然非常脆弱。而我们现在知道的每一种动物,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经过千百年的进化,都努力适应了环境的形态。仿生学就是人类对动物的生物智慧的学习。
动物的经验,或许未来也能为人类提供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每一种动物都是一个“问题解决包”。我们保护动物,也是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个个的问题解决宝库,说不定未来人类,在面对新的自然变化时,就能从动物身上找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办法。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转述:金燕西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
工业化以来,人类为了谋取暴利,进行商业捕鲸;这是鲸鱼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
-
人类的技术进步导致部分人的欲望膨胀,他们屠鲸只是为了取乐。
-
人类的战争、现代工业和污染也无意间威胁到鲸鱼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