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高新原解读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高新原解读
关于作者
万绳楠,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
关于本书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史中极为混乱的时期。如果从董卓入京算起,到隋朝统一共有391年,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和平之外,几乎全是战乱时期,期间建立的政权和王朝加起来有数十个之多,一般人看这段历史很难弄清其中的脉络。但是这段历史又是不可忽略的,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存在,才催生出一个包容各种民族、各种信仰、各种阶级的全新的中华民族。本书从三国时期写起,一直到隋文帝统一天下结束,将这期间的各个关键历史事件和这些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本质都一一做了解答。
核心内容
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从表面上看是一部战乱史,本质上其实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在这近四百年间,士族由盛而衰,寒族登上历史舞台;汉人与胡人文化融合,互取精华;王朝仍以儒学为正统,却可以释、道兼容。正因为有了这近四百年的积累,中华民族才能够以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重新矗立于世,才会有隋唐盛世。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我会用大约3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主要内容: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此期间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三千多年文明史里最混乱的时期。如果从董卓入京算起一直到隋朝统一,一共有391年。这近四百年之间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和平之外,几乎全是战乱,期间建立的政权和王朝加起来有几十个,所以这段历史看上去很乱。但是这段历史却又是一段不可忽略的历史,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存在,才孕育出了一个包容各种文化、信仰、阶级的全新的中华民族。这段历史从表面上看是一部战乱史,但它本质上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就是将这四百年中的各个关键历史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的本质做了解答。
本书的作者万绳楠,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关门弟子,是安徽大学历史系的创办者之一。本书是万先生根据他听陈寅恪先生讲述魏晋南北朝史时所做的笔记整理而成,因此本书虽然不是陈寅恪先生亲笔直书,却也是陈寅恪先生观念的转述。
好,介绍完作者和作品的一些概况,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下这本书。本期音频中,我一共会从三个方面入手为你解读这段历史:第一,三国为何由晋统一;第二,西晋为何灭亡;第三,为何由隋来结束魏晋南北朝的纷乱局面。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为何由晋统一。
三国这段历史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了,我们都知道最后统一三国的是司马氏。《三国演义》中把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奸诈、腹黑、手段毒辣刻画得入木三分。根据三国演义的剧情来说,晋朝之所以取代曹魏政权、进而统一中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司马懿父子的足智多谋和阴险狡诈。当然司马氏能取得天下确实和司马懿父子高明的政治手腕有直接关系,但是难道真的仅凭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运作,就可以撼动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么?为什么曹操、诸葛亮这些政治军事能力都不在司马懿之下的人没有统一天下呢?
历史的答案自然不能这么简单,那么真正促使晋朝统一三国的原因是什么呢,书中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那就是司马懿继承了袁绍的遗志。
我们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进而统一了中国北方。在《三国演义》中袁绍的形象一直都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正史中的袁绍也好不到哪去,《三国志》中记载郭嘉评价袁绍就是想礼贤下士,却不会用人。做事头绪太多,却不得要领,喜好谋划,却没决断。就这么一个看似没什么王者气度的人,作者怎么会把他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联系到一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把目光只局限在袁绍和司马懿的个人身上,而是要看下他们所处的社会阶级。我们先看袁绍,袁氏家族,在东汉是一个不得了的名门望族,当时袁家被称作“四世三公”。就是说袁绍家往上推四代,都有人担任三公的职位,三公在东汉是太尉、司徒、司空三个官职的总称,相当于丞相,也就是所谓的位极人臣。袁绍就是凭借他家祖上“四世三公”的政治资本才成为东汉末年的第一大军阀。那么司马懿家族又如何呢?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担任过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他的祖父、曾祖父也都担任过地方的行政或者军事长官。虽然没有袁绍家“四世三公”那么风光,不过司马家也算是世代为官的高门大户。像是袁氏和司马氏这样世代为官,在当时有影响力的家族,被称为士族门阀,或者叫儒家豪门。所以,作者所说的司马懿继承袁绍,指的并不是对袁绍个人意志的继承,而是指司马懿继承了袁绍所代表的士族阶级的意志。
士族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它是贵族与平民的中间阶层。士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到了东汉时期,这些士族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阶层,他们以儒学立身,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他们中的一些家族凭借这些政治资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的豪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士族门阀。
那么三国时期的主角曹操、刘备、孙权又都是什么出身呢?他们都不是士族出身,三个人中出身最好的是刘备,有个皇帝叔叔的名片,但那已经是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亲戚了。《三国志》里讲刘备早年和老母靠卖草鞋为生。孙权呢,孙权出身也很一般,他的父亲孙坚开始不过是个县城小吏,后来是凭借军功一点点做大做强的。三个人中出身最不好的是曹操,他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宦官是当时最让人看不起的一类人。像曹操、刘备、孙权这样出身不好的人,被称作寒门,他们的崛起完全是因为东汉末年战乱的原因。
说到这,你可能就会发现,其实官渡之战也不是曹操和袁绍的个人战争,是他们代表的寒门与士族两个阶级之间的一次大战。不过袁绍在官渡之战败给了曹操,所以士族只能暂时隐忍,等待下一次机会到来,那就是曹操死后,曹丕继位的时候。
曹丕想要称帝,这必须要得到当时势力强大的士族阶级支持,因此看准机会的士族集团开始在各方运作,这时一个叫陈群的士人起了关键作用,他向曹丕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朝廷向地方派中正官,为当地人评定等级,等级高的可以做高官,等级低的只能做小官。
陈群提出这个制度的目的是让豪门士族掌握人事任命权,士族子弟大多会得到很高的评定等级,而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评为较低的等级,这就让这些士族子弟可以世代为官,所以就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也因此士族豪门在此之后不断做大,甚至到了威胁皇权的程度,司马氏家族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实九品中正制度是完全颠覆了曹操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曹操的人才选拔标准是唯才是举,也就是不看德行和出身,只看能力。这与以儒学立身的士族阶层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也正因为这样,当时的许多士人是很不情愿与曹氏政权合作的,其中就包括孔子的后代孔融,他后来就因为批判曹操,被曹操杀了。出身寒门的曹操选择了唯才是举的务实路线,但这也让曹魏政权与儒家士族产生了隔阂。因此,虽然曹丕做过妥协,但曹魏毕竟是一个寒门政权,当出身儒家士族豪门的司马懿站出来时,自然更容易得到士人阶层的拥护。
所以可以说司马氏取代曹魏,是士族阶级在与寒门阶级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那蜀和吴情况如何呢?蜀汉的内部矛盾不比曹魏小,蜀汉政权其实有三种势力构成,刘备亲信的荆州士人,刘璋旧部的东州士人,和益州本地士人。蜀汉政权是荆州士人主导,而益州本地士人地位最低,这就让三个集团的士人有很大矛盾,所以当司马昭伐蜀时,益州本地士人集团几乎全面支持投降。那吴国呢,吴国是三国里寿命最长的王朝,原因又是什么呢?因为孙权做出了妥协,孙权大批启用吴中士人,给足了吴中士人的面子,像是火烧连营的陆逊、后来成为丞相的顾雍都是出身吴国本地的豪门大族。
司马氏之所以能统一三国,除了司马懿父子的苦心经营外,更多是得益于当时士人集团的支持。整个三国史表面看是魏蜀吴三国的战争史,其实归根到底是儒家士族门阀与寒门军阀的斗争史。因此司马懿父子,或者是后来统一天下的司马炎,所代表的绝不只是司马氏一个家族,他们所代表的是当时天下士族门阀的夙愿。
司马氏统一三国建立了一个以士族门阀为核心的西晋,要知道西晋是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三十七年就灭亡了,之后就是五胡乱华大动乱时代,那么是什么导致西晋王朝的灭亡呢?西晋灭亡表面上看是因为“八王之乱”,但是内乱在汉朝也有啊,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声势可不比“八王之乱”小啊,那为什么西晋就因为 “八王之乱”就灭亡了呢?这就是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西晋为何灭亡。
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罢州郡武备”和“封建制度的恢复”。什么是“罢州郡武备”呢?这里的州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和市。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制,郡县直接归中央管辖,封国归诸侯王管辖,但经过自汉武帝起几代皇帝对中央集权的加强,诸侯王几乎已经名存实亡了,他们享受部分土地的税收,却没有军权,因此各地的军权都归属的州郡的长官手中。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很多军阀都是州牧和郡守出身。因此当晋统一天下后,为了表示天下已经太平,州郡已经没有必要再留军队了,就将州郡的武装全部解散,让退伍军人去参加农业生产,来恢复帝国经济。
“罢州郡武备”从表面上看或许是一件好事,但要是再加上“封建制度的恢复”可能就适得其反了。我们知道,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是通过逼迫曹氏禅让得来皇位的,他必须要保证类似的事不会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需要一群人来维护自己的皇权。外人是靠不住的,就只能靠自家人了,因此他分封了大批同姓诸侯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罢州郡武备”以后直接效忠皇帝的州郡没有兵,却让诸侯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国领兵。这虽然可以防备外臣谋取皇位,但万一诸侯王叛变怎么办?
可惜司马炎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以为天下已经太平,不会再有战乱,开始每日声色犬马,后宫佳丽竟有五千多人,甚至还赞助他舅舅王恺大量金银去和当时的首富石崇斗富。大臣们也每日只知清谈,不论国事,这样的中央怎么可能长久,因此西晋建国二十五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
由于“罢州郡武备”使得中央根本没有兵力来对付诸侯王的大军,最后只能发展成诸侯王之间的博弈。西晋政府也瞬间衰落了,而这次衰落却给了北方胡人南下的机会,最后发展成“五胡乱华”。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如果你要问,五胡乱华为什么发生呢?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的说法很直接,那就是“文化融合无功引起五胡乱华”。
其实“五胡”并不是在西晋才入侵华夏地区的,他们从东汉就开始通过迁移和入侵与中原接触。不过虽然胡人迁入中原已有上百年的时间,但是汉人始终都抱着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胡人在中原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他们很多被编入了驻守边关的军队,还有很多人成了汉人家的奴工。后来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人石勒,就曾被人贩卖为奴。甚至到了五胡时代,汉人代表刘琨还大言不惭的给石勒写信说:“你们胡人反正作不了天子,不如到我们晋朝来做一个名臣。”这是多大的口气。要知道刘琨当时是想让石勒来帮自己啊。
可能刘琨不知道历史的潮流已经变了,天下已经不是汉人一家说了算,自东汉以来的胡汉融合问题现在终于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虽然这个解决过程可能很漫长,也很血腥,但中华民族必须要经过这样一次涅槃重生,一个全新中国才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站立于世。那就是隋唐盛世!
我们知道最后是隋统一了天下,结束了从五胡时期一直到南北朝的乱局。这期间,其实有很多人都有机会完成统一,但是这些人都没成功,最后完成统一的是隋文帝杨坚。其实我们看下南北朝历史会发现它有一个和三国时期很像的结局,拓跋氏在北方苦苦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北魏,最后却被杨坚拿到了胜利果实。司马氏取得胜利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天平偏向士族,那杨坚取得胜利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由隋来结束魏晋南北朝的纷乱局面。
隋统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最重要的矛盾,也就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信仰矛盾在杨坚的时代得到了解决。当然解决这些不是杨坚一个人的功劳,是这四百年来几代人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结果。那么这期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将南北分开来看,因为南方与北方需要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
我们先看南边,南边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统治阶层由寒门取代士族豪门。那士族是如何没落而寒门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士族没落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门阀的内耗;二是豪门的腐败。
关于士族门阀的内耗我们要从东晋说起,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过多地论述有关东晋建立的前因后果。不过根据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分析,可以知道东晋建立者司马睿南渡其实是被动的服从中央的命令,他自己从来都没想过能当上皇帝,后来当皇帝主要是因为情势所逼和王导等人劝进的结果。
王导出身当时的门阀大族,东晋的建立主要是在王导操作下的结果,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当然除了王氏当时还有很多士族从北方到南方来避难,在这些北来士族和江东本地士族共同的扶持下,才有了东晋王朝。
但这也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晋的皇权非常脆弱,皇帝必须小心翼翼的维持着皇权和门阀间的平衡关系,但这种平衡却又很容易被打破。士族门阀有了力量,也就有了野心,皇权脆弱,有力量的豪族自然就想取而代之,第一个产生这种想法的就是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敦曾经两次起兵造反,第一次是以清君侧为借口,企图独揽朝政,而第二次就直接要篡位了。但是王敦没有想到,当他想要颠覆王朝时,站在他对立面的竟然是同族的王导。王导知道,司马氏是有大义名分的,当时的天下虽然不是司马氏一家说的算,但也不能由王氏一家说的算,王敦要篡位,就是要站在所有江东门阀大族的对立面。
王敦之乱因王敦的死暂告平息,但是门阀大族对皇权的威胁并没有消除,王敦之后还有桓温,而这次站出来保卫皇权的是同样出身门阀大族的谢安。桓温要加九锡,这是古时权臣篡位前的一个步骤,不过谢安在起草恒温加九锡的诏书时,故意一拖再拖,终于拖到恒温病故身亡。东晋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士族门阀和皇权的较量中,跌跌撞撞地走过一百年。但是皇帝身边不可能总有像王导、谢安这样出身士族的忠臣,当忠义的士族再也没有能力保卫皇权的时,东晋的末日也就到了。士族门阀在内耗中与东晋王朝一同没落,也因此给了寒门将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结束东晋的不是像王敦、桓温这样有野心的门阀士族,而是出身寒族的刘裕。
说完了第一点原因,我们再来看下第二点士族豪门的腐败。
这我们不妨来看下南朝最鼎盛的梁朝。在梁朝,整个上层社会已经腐烂不堪了,西晋时期士族们还仅仅是清谈、炫富,但到了梁朝,贵族的骄奢淫欲、贪婪腐败就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程度,当时的建康令,也就是首都市长王复,竟然连马都不认识。梁武帝的弟弟还与梁武帝的女儿通奸,这人甚至还想撺掇王位,靠这样一群人建设国家,真是痴人说梦,这样的士族也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梁朝之后的陈朝,就是完全由南方土著建立起的陈朝,士族豪门的历史在梁末结束了。
了解了士族门阀没落的原因之后,我们再看下寒门是如何崛起的。为什么各方士族豪门苦心经营的东晋王朝,最后会落入寒门之手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高门缺乏将领”。这就和三国时期很像了,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才给了出身寒门的曹操等人机会,而东晋和南北朝一样是乱世,乱世要靠拳头说话,既然高门缺乏将领那就自然就给了寒门机会。那寒门又是如何在这些高门博弈中异军突起的呢?这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军队体系。
东晋有两大主力军团,一支是在荆州的西府兵,一支是京口楚子集团组成的北府兵。西府兵一直都是由权臣把持,像是王敦、桓温都是西府兵的统帅;北府兵是由谢安的侄子谢玄建立的,这支军队曾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南朝第一个政权宋的建立者刘裕,也出自这支军队。作者在书中称北府兵为“最强之兵”。那构成北府兵的楚子集团都是什么人呢?我们刚才说当时的高门缺乏将领,因此谢玄在组建这支军队时大量启用从北方迁徙过来的楚人。这里的“楚”字可不是什么好称呼,他是北朝人对南朝境内北方人的蔑称。不过就是这群让人轻蔑的楚人,最后战胜了士族高门控制的西府兵,进而推翻了东晋政权。
东晋最后一次门阀叛乱是由权臣桓温的儿子桓玄发动的,而镇压这次叛乱的就是出身楚子的刘裕。刘宋王朝的建立意味着一个由寒门阶级主导的南朝就此开始了。从三国到南朝,其实就是一部士族的兴衰史,士族门阀在东汉形成影响力,在西晋建立政权,在东晋权利达到顶峰,然后在南朝没落,这就像刘禹锡的诗中所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南朝的历史使命,庙堂中的燕子终于飞入寻常的百姓家中,寒门阶级或者说平民阶级从此将成为历史的主角。那么北朝呢,北朝的历史使命又是什么呢?答案是民族融合。
北方的情况要比南方更复杂,南方只是汉人内部的矛盾,但北方可就是多民族间的矛盾了。西晋灭亡之后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胡人南下入主中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以少数胡人来统治多数的汉人。他们选择了一个最顺理成章的办法,那就是接受汉人先进文化,以汉治汉。
其实胡人汉化并不是从五胡乱华时开始的,从东汉开始胡人就已经开始接受汉人的文化了。建立第一个胡人政权的刘渊就因为自己是匈奴单于的后代,祖上与汉朝联姻,就自诩为汉朝的继承人。建立后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坚这些胡人皇帝,也都大力推行儒学和汉文化。不过汉化最深刻的,还要说鲜卑的北魏政权。那么北魏的汉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努力下,统一了中国北方,这就是南北朝中北朝的开始。如何统治这片广阔的疆土,是北魏政权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汉化势在必行。但汉化并非一帆风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势必要引起各方势力的冲突,而冲突的背后,可能就要有人为此献出生命,第一位做出牺牲的就是出身名门的汉族士人崔浩。
崔浩牺牲的直接原因是“国史之狱”,就是崔浩奉命为北魏修著史书,汉人史官修史从来都是毫不遮掩,有什么写什么,好事坏事全都写,这是让鲜卑人接受不了的,当他们看到崔浩写的鲜卑黑历史时,自然愤懑难平,所以崔浩也因此被杀了。当然这只是崔浩被杀的表面原因,那么崔浩之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的解释是因为胡汉的学术文化水平存在差异。
崔浩是士人,同时是北魏重臣,我们之前说过,士人是要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那崔浩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整齐人伦、分明种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朝廷用人,应该兼顾一个人的学识和出身,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既要出身名门,而且要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尤其是要精通儒学才可以做官。不难看出,崔浩是想要在北魏建立一个如同晋朝一样的以儒家士族为主导的政治体系。但他却忽略了鲜卑人的感受,鲜卑贵族大多都没什么文化,更别说要精通儒学了,崔浩的这个主张无疑是要把当时的鲜卑贵族全都撵出政坛,这样鲜卑贵族自然不会放过崔浩。国史之狱就是他们除掉崔浩的机会。
崔浩虽然死了,不过胡汉融合的大趋势不会此停止,崔浩之后,又该有谁来推动北魏的汉化呢?历史选择的孝文帝拓跋宏。崔浩的改革是要排斥胡人,但胡人却是统治阶级,所以崔浩的失败的必然的。因此孝文帝改变方略,他要既保留鲜卑人的政治地位,又要让他们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为此孝文帝不惜大费周章,将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汉文化的天下之中洛阳。
不过光迁都是没用的,要实现融合,就必须要做出点实际行动。而孝文帝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鲜卑的复姓全部改为汉人的单姓,他自己也将名字拓跋宏改为元宏。然后规定朝堂上,所有人必须讲汉语,不得使用鲜卑语,这就强行为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打通了一条道路。最后他也不忘吸取崔浩的教训,规定选官只看门第不看才学。但这就有个问题,这看起来并不利于鲜卑贵族的文化增长啊,反而可能让贵族觉得读书无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孝文帝做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改革,那就是重新分定种姓。
他将胡族中的穆、陆、贺等八个姓规定为第一等级的大姓,同时也为汉人规定了相似的等级,这就让胡人和汉人的身份对等起来。相同等级的家族,就是门当户对,是可以通婚的,胡人与汉人通过婚姻融合,那么胡人的汉化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孝文帝的改革看起来是天衣无缝,几乎照顾到了胡人与汉人所有大族的面子,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北方,驻守边关的六镇军队,没有纳入到他的改革范畴,这也造成了后来的六镇兵变、北魏分裂。那么六镇造反的原因是什么呢?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本宗旧类各各荣显”,这句话是说,同姓的一家人,有的留在京城做官,有的去边镇当兵。而在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在洛阳做官的人受到汉文化洗礼,都变成了达官显贵,驻扎边关的将士却被遗忘,军人还是军人,胡人还是胡人,这种待遇的差别造成了边关将士的不满,最后终于发展成了叛乱。
六镇兵变之后,北朝又发生过胡化,这好像是历史的倒退,不过作者却认为,这一次的胡化,是胡汉人民又一次交混产生的一种新局面,如果按照孝文帝的汉化一直进行下去,北朝也可能出现晋朝那种腐败现象。这一次的冲击,反倒使历史又多了新的可能。
六镇兵变让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宇文氏把持,最后变为周;东魏由高氏把持,最后变为了齐。起初北齐是要强于北周的,因为六镇起兵后,北方的主旋律是恢复胡人制度,因此北齐的高欢顺应了这种制度。北周的宇文泰想要与高欢一争高下,首先也必须要顺应当时的潮流,但又不能像高欢一样纯粹胡化,因此这就又要借助汉人的先进制度。
宇文泰顺应鲜卑人反汉化的潮流,以鲜卑部落旧制为基础,建立有贵族性质的府兵制,就是让部族子弟平时务农,战时当兵。同时他将府兵军士的姓改为将领的姓,而将领则不分汉人和胡人,只依据军功高低,全部改为鲜卑姓氏。这就将士兵与土地绑定在一起,而使全国变成了一个大兵营。兵营中无论你之前是胡是汉,现在都要以鲜卑为主导,这虽然是一种民族融合的形式,但却不是以汉为主,反倒以胡为主。
军事改革之后是礼制改革,刚才说了宇文泰并非要全盘胡化,他也需要借助汉人的先进制度,这里他没有选择汉朝或者晋朝的礼制,而是选择了《周礼》,这是因为周礼的内容相对比较原始,这能让胡族更容易接受。
宇文泰的政策中,物质是主要的,他只想强军,在竞争中战胜北齐,而文化只是配合之用。但这也就意味着宇文氏所代表的北周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以胡为主,以汉辅之的体制,终究是要被以汉为主以胡辅之来取代,而完成这民族融合最后一步的人就是杨坚。
杨坚在掌握北周军政大权后,就下令恢复府兵的汉姓,将士取胡姓,就是胡人,恢复汉姓就意味着他们成了汉人。也意味着汉化才是主流,府兵从以胡为主变成以汉为主,也就是说这已经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汉人的军队。北方的民族融合至此完成,最后,只需要杨坚率领这支经过胡汉融合,浴火重生的军队,横扫六合将天下重归一统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就《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这本书,与你分享的内容,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讨论了三国由晋朝统一的原因,司马氏之所以能统一三国,除了司马懿父子的苦心经营外,更多是得益于当时士人集团的支持。整个三国史表面看是魏蜀吴三国的战争史,其实归根到底是儒家士族豪门与寒门军阀的斗争史。因此司马懿父子,或者是后来统一天下的司马炎,所代表的绝不只是司马氏一个家族,他们所代表的是当时天下士族豪门的夙愿。
之后我们谈论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我们知道了八王之乱之所以爆发,除了西晋政府的腐败之外,更主要原因是皇帝直属的州郡没有兵力,而诸侯王却可以在封国领兵,导致中央没有能力抗衡诸侯王。而后来的五胡乱华则是因为自汉朝以来文化融合失败的结果。
最后我们讨论了为何由隋来结束魏晋南北朝的纷乱局面,最主要原因是杨坚所在的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得到了解决。南方士族豪门在内耗中衰落,在奢豪中腐朽,于是给了寒门真正走向历史舞台的机会,而北方胡汉融合经过几代人四百年的努力,终于在杨坚手中完成。至此一个以汉文化为主,胡文化为辅,以儒学为主,释、道兼容的全新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四百年的动乱之后,终于完成涅槃,之后诞生的,是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性帝国,那就是隋唐!
撰稿:高新原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