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与野兽》 王朝解读
《野人与野兽》| 王朝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美国历史学家奈杰尔·罗斯福斯的《野人与野兽:现代动物园的诞生》。
在进入这本书之前,你可以联想一下最近一次去动物园的经历。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最近的动物园可比以前要精致太多了。以前老式动物园的动物笼舍只有水泥地,万一空间还比较小的话,一大群动物挤在一起,有时候还得出来搞点动物表演,给观众耍几个马戏团的把戏。而现在,强迫性的动物表演越来越少,动物们来到了开放的展区,不少动物园还学会了搞“丰容”工作,也就是给动物生活和环境增加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在云豹居住的区域里放几个大爬架,或者是给大熊猫喂水果大冰棍,甚至是给笼子里的老虎放一些野外动物的吼叫声,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丰容手段。
不过,这种拒绝铁笼、模拟自然的“现代动物园”,其实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本书作者罗斯福斯就带我们回到现代动物园刚刚诞生的年代,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动物园,动物园为人类和动物带来了什么。他提醒我们,当初动物园拆掉铁笼,不是为了让动物更自由,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示“野人”,各个大陆的原住民族和动物一起被放在“自然”的展示区里表演着各自家乡的奇风异俗。但也恰恰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动物园和普罗大众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了。
罗斯福斯是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动物史,对历史上人与动物关系的研究颇有造诣。本书中,罗斯福斯挑选了一个关键的人物,卡尔·哈根贝克,他是一个动物贸易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无边栏动物园的创办人,人们称之为“哈根贝克革命”。
那么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历史上动物园的演变过程,然后再从哈根贝克的“创业历程”来讲讲现代动物园的诞生,最后,再讲讲我们在逛动物园的时候,可以更注意什么。
好,我们首先还是要理清楚动物园的历史,特别是要注意具有公共属性的现代动物园。
从历史上来说,撇开驯化牲畜动物不谈,圈养野生动物的做法也是古已有之,只不过大多是国王和贵族才这么做。有意思的是,这种做法在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都很常见,书中称之为“动物收藏”,也可以理解为私人动物园。比如古亚述、古埃及,都有表现国王和法老狩猎和展示大型动物的艺术作品。而在古罗马时代,在宏伟的斗兽场中会展出罗马军队从远征中带回来的珍禽异兽,也会定期安排角斗士和猛兽搏斗。传说在公元2世纪初,图拉真皇帝为了庆祝自己的战功,举办了长达120天的斗兽表演,造成一万多只动物死亡。而公元8世纪的查理曼大帝,也有自己的大型动物收藏,其中最贵重的收藏品是一头来自阿拉伯帝国的大白象。又比如英国著名的伦敦塔,虽然叫做“塔”,但其实是一处堡垒,从13世纪到19世纪都是英国王家动物收藏的驻地。而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不仅商纣王有自己养动物的园子,连推翻他的周武王也有自己的动物收藏。后来历朝历代都有专门放置珍奇动物的皇家园林,特别是那些外国朝贡时送来的动物,包括长颈鹿、犀牛、狮子等等。还有记录表明,印度的莫卧儿王朝、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都有规模庞大的动物收藏。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贵族和国王们都如此热衷于狩猎和收藏动物?从心理层面来说,人人都有好奇心,外国来的奇怪动物,谁不想看?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这些动物和其他珍宝一样,都是稀有物品,可以用来炫耀自己身份的高贵。不仅如此,特别是猛兽和巨兽,能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连这么强大的动物都被养起来了,可以作为强大权力的象征。出于类似的原因,民间也会有一些小规模的动物收藏,比如养各种鸟,或者在各种流动集市上表演的珍奇动物,但无论是多样性还是饲养的规模,都难以和贵族们相比。
而从18世纪后期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动物园才开始出现。作者说,世界上最早的动物园是巴黎植物园,于1793年开放。此后,从1828年开放的伦敦动物园开始,阿姆斯特丹动物园、柏林动物园和纽约中央公园等等新式动物园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欧美国家出现。这些动物园和动物收藏的最大不同,就是具有更明显的公共性,观众不再仅仅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达官贵人,而是转移到了更广大的市民阶层。
同时,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和美国的新兴动物学学会成员们开始研究异域物种的展览历史,他们不仅简洁而完整地记录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各类动物收藏,并把它们纳入了科学研究,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叙事,把动物园的历史看成是人类启蒙过程的一部分,从对大自然的征服和奴役,变得更加重视自然,更加强调科学。这些研究大多由新式公共动物园支持创作,对面向大众的新型动物展览有一种乐观的进步主义观点。比如1911年,一位德国学者说,“其实对很多人而言,以前的动物园差不多等同于大型动物收藏,满足的只有游客的好奇心。而今天,任何严肃的人都不会质疑动物园的教育和科学意义。动物园一方面能增长大众的见闻,增进对自然的认知,增进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观察动物的兴趣,另一方面能服务于科学。”他们会说,现代动物园存在的核心理由主要有四个,教育大众、科学研究、作为环境和保护和动物保护运动的中心,以及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的基本需求。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要注意,不能简单地把动物园的出现看成是一种进步。这种观点最大的漏洞,是忽略了现代动物园和古代动物收藏的连续性。他举例说,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欧根亲王建立了欧洲最大的动物收藏之一,也就是现在维也纳的美景宫。欧根亲王对自己的收藏品有浓厚的兴趣,他积极地派人去阿姆斯特丹、伦敦,以及意大利和法国的主要城市去采购各种各样的珍品。包括从秘鲁、印度、土耳其等地运来的椰枣树、咖啡树、龙血树等等,动物园里面有鹰和秃鹫,印度的牛、鹿和狼,欧洲的野牛和盘羊,非洲的野牛和野猪、鸵鸟、狮子等等。而在美景宫中,还有非常多的藏书,最高峰时有一万五千多册书籍。欧根亲王既强调美景宫的收藏属性,会把自己的藏书都用昂贵的皮革重新包装,烫上自己姓名的花押和家族徽章,也会自己去仔细观察动物,留下不少研究记录。也就是说,动物收藏并非完全为了个人地位的炫耀,也往往具有科学教育的功能。
相比之下,动物园也并没有自己说的那么“纯粹”。作者指出,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的动物园更像一个公共娱乐场所,而不是科研站点。比如伦敦动物园,一开始只允许伦敦动物学学会成员参观,后来是周一到周六,公众可以买门票入园,周日和舞会保持封闭。再到1850年之后,军乐队表演、公园茶会这样的娱乐项目,都开始对公众开放,并最终成为城市大众喜爱的户外公共娱乐场所。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投喂动物就成了一项游客娱乐的重要活动。在19世纪中期的一幅描绘伦敦动物园的画中,我们就会看到人们围着两只大象,直接伸手递食物给大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大象和游客周围就已经是没有护栏的了。
不过,要真正说清楚现代动物园的核心特质,我们还是要再来看所谓的“哈根贝克革命”。
当然,要想讲哈根贝克革命之前,我们就得先来讲讲哈根贝克本人,他将动物贸易和动物展览结合起来,并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野人”展览形式。
这里我们说的哈根贝克是卡尔·哈根贝克,他的家族来自德国,起初只是鱼贩子。但是,1848年3月初的一天,哈根贝克的父亲在捕鱼的时候,意外捕获了六只海豹。后来,卡尔·哈根贝克回忆道,他的父亲灵光一闪,决定让人们花钱买门票来看动物,于是把这六只海豹装到了两个大木盆里面,带到广场去展览,结果人们喜欢得不得了。后来他又把这些海豹带到了普鲁士的首都展览,然后趁着1848年的欧洲大革命,老哈根贝克就把海豹又转手卖给了一些企业家,这就是哈根贝克家族的发家起点。
从此,哈根贝克家族就开始从事起了动物贸易。和当时常见的动物贸易商不同,哈根贝克家族不仅仅是卖小鸟、猴子或者是罕见的爬行动物、昆虫等等小动物,而是会去购买市面上少见的大型动物,很多就连刚刚起步的新式动物园里都还没有,这让老哈根贝克打出了名声。但是老哈根贝克买动物还只是爱好。很多动物因为没有好好饲养,在展出或者卖出之前就已经死掉了。
而小哈根贝克在15岁,也就是1859年时,就决定全身心投入动物生意当中。他不仅和德国的动物园关系密切,还能和巴黎、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的动物园园长签订合同。到1863年,哈根贝克家族已经搬到了一个大房子里,开始用自己的大庭院举办动物展览,其中不仅有海豹,还有驯鹿、猴子、野猪,甚至是孔雀、鸵鸟等大型鸟类,有时还有狮子、大象、棕熊等巨兽和猛兽。
巧合的是,从1864年开始,普鲁士王国先后发动了数次战争,逐渐统一了德意志地区,打通了内部市场,与此同时,欧洲列强侵略殖民的脚步也开始加快,更多探险家和殖民者开始深入此前人迹罕至的地区,再加上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种种因素叠加,让哈根贝克家族乘上了顺风车。哈根贝克敏锐地捕捉到了动物贸易的商机,开始抛弃动物贸易中间商,而直接去动物的产地获取货源,也就是雇佣代理人去非洲等地直接捕捉动物,并借此成为欧洲动物贸易领头羊。
1876年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当时非洲动物贸易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起点是十月和十一月的开罗或亚历山大港,在雨季后的危险期结束后,贸易商们来到苏伊士,然后坐船沿着红海南下到苏丹和埃塞俄比亚附近的海岸,再深入内陆。在贸易站点,这些购买商会租一间房,等待内陆的阿拉伯人把抓来的动物带来,然后再签订新的合约让他们去抓下一批动物。而在捕猎过程中,除了阿拉伯人,其中也有不少欧洲白人动物捕手参与。捕猎过程中,往往要杀死几十只动物,才能抓到一只活的,特别是如果要抓幼年动物。哈根贝克自己就记录过,“为了抓住幼兽,往往要杀死母兽”,比如有一次,“为了抓住最近运往动物园的5头小海象,有68头成年海象被杀。”而在19世纪80年代时,哈根贝克的生意规模已经极其庞大。据不完全记录,公司创立的头二十年,他就卖了至少一千头狮子、三四百头老虎、六七百头豹子,还有一千头不同种类的熊和大概800头土狼。他经手的大象大概有300头,还有17头犀牛、150头长颈鹿和600只羚羊,并且还有180头双峰骆驼、120头单峰骆驼和150头驯鹿,还有一次运了六百条蛇,其中有374条活着抵达了汉堡。如此大规模为了动物贸易而进行的动物捕猎,可想而知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比如格陵兰岛的麝牛就因此几乎灭绝。
你也可以想象,这个长距离、长时间、大规模、高付出的交易系统有非常大的投机风险,需要大量资金来支付捕手本人的交通和生活费、交易站的建立和补给费、给捕手的预付款,以及动物的运输费和保险费等等。高风险当然也带来超高的回报,根据当时的一张价目表,一头大象在非洲购买价为80到400马克,而在欧洲售价高达3000到6000马克,最夸张的是一头犀牛,购买只要160到400马克,而售价高达6000到12000马克,利润率高达7500%。就算运输过程中死亡率达到50%,利润空间也是极其可观的。
有如此恐怖的利润,作为动物展览商人的哈根贝克就没有在意捕猎活动造成的破坏,而是看重最终能有多少动物健康地抵达欧洲。但当时欧美那些号称科学、进步的动物园也对这些捕猎活动的残酷心知肚明,但还是选择以“科学教育”为理由闭口不提。1904年,美国一位动物园园长就写信嘱咐哈根贝克,不能让媒体知道为了抓3头小犀牛杀死了40头大犀牛。园长是这么说的,“在我看来,虽然我们对印度大犀牛的死亡感到痛惜,但是那3头活下来的小犀牛给世界带来的好处要远超40头大犀牛。那些大犀牛只会在尼泊尔的丛林里乱跑,偶尔被几个无知的当地人看到。”
作为动物贸易商的哈根贝克可以说是已经登峰造极,但同时他的声望也越来越臭。当时有这么一幅讽刺漫画,题为“哈根贝克来了”,描绘了一大群非洲动物被远处的哈根贝克吓得惊慌失措,逃亡丛林之中。著名作家卡夫卡也在短篇小说《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中,就描绘了一只被哈根贝克公司捕捉的类人猿,这个类人猿还会说话写字,会向人们控诉自己被枪射伤,还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
有时现实可能比小说还荒诞,因为以这个类人猿为引子,我们接下来讲讲本书标题里的“野人”。没错,哈根贝克不仅展览野兽,也有“野人”。事实上,他的动物展览最出名的并不是动物,而恰恰就是土著人流动展览。哈根贝克自己解释说,开始的契机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随着竞争加剧和动物园内动物成活率的提高,动物贸易的生意增速放缓,得找别的收入来源。1875年,朋友推荐他在购买挪威驯鹿时,把当地饲养驯鹿的拉普兰人也带来一块展览,他们带着自己的帐篷、雪橇和全家一行人,成为哈根贝克“野人”展览的起点。此后他又到处寻找来非洲的苏丹人、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斯里兰卡的锡兰人、南美洲的火地岛人等等。有一次在柏林的苏丹人展览中,一天就有超过六万人来观看,而在维也纳的锡兰人展览中,不但奥地利皇帝亲临现场观看,而且游客人数累计超过了100万。短短十年,哈根贝克就做成了欧洲最大的人物展览巡游。
哈根贝克的成功,最关键的概念是“真实”,而非猎奇。实话说,这些野人很多都并不野,比如拉普兰人,虽然他们长得更像亚洲人,平时和驯鹿群一起到处游牧,但本来就经常和城市人进行贸易,而像锡兰人,不但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而且还有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发达的宗教信仰,很难说跟“野蛮”沾边。但是,哈根贝克强调自己的展览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东西,没有矫揉造作的假象,没有任何表演,而是纯粹而真实的生活境况。他认为自己的展览没有艺术作品的场景或背景,只能看到一幅真实图画。“尽管是缩影,但却是自然生活的真实写照。”的确,他会安排他们就住在露天环境下,睡在自己搭建的帐篷中,让人们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他也会安排一些专门的行为展示,比如狩猎过程、驱魔仪式等等。但哈根贝克解释说,这些表演没有夸张的成分,而是把他们在遥远异乡的生活搬了过来,是真实的行为。
这种真实性的确得到了当时德国科学界的认可,尤其是柏林人类学会,欧洲最早的一批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史前史研究者,或多或少都从哈根贝克的展览中获得了不少研究材料和启发。比如衣不蔽体的火地岛人就被当作了石器时代人类的模板来研究。
但是归根结底,哈根贝克是个商人,他的展览是为了取悦大众,而非严谨的科学研究。作者强调,哈根贝克追求真实性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满足大众的期待。你会发现,他要求这些外邦人要满足欧洲人的刻板印象,比方说要求美洲原住民骑马,要求爱斯基摩人划皮艇,要求贝都因人骑骆驼等等,同时他们需要住在一个精心打造的环境中,还原他们家乡的生活场景和建筑风格,和周围的欧洲风光有所区别。这也反映在了他们的合约中,一份合约条款中写到,“上午8点到12点,下午一点半到6点。要表演拉弓、唱歌、跳舞和讲话,展示印第安人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风俗习惯,要表现得合理体面。”而其他有研究价值但是公众难以理解的复杂仪式,则不在合约要求的表演范围内。而且,为了保证这些人不会太过“文明化”,他还会限制土著人自己去市场贸易,限制他们学习欧洲语言,当然更不准他们换上文明人的衣服。不仅如此,这些展览还有一个更俗的卖点:裸体。作者指出,“对当时的欧洲人而言,购买裸体野人的照片是观察裸体的合法途径”,这些人物展览的照片图册也就成为哈根贝克宣传攻势的一环。
总体说来,你会发现哈根贝克的生意扩张过程,正是欧洲扩张的缩影。无论是动物展览,还是人物展览,他瞄准的都是当时自诩文明的欧洲人对“野蛮”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以“真实”为口号,为大众上演一出出刺激感官的表演,因此他既能满足大众需求,还能和当时一些科学机构形成结盟关系,促成“哈根贝克革命”,让他成为所谓的“现代动物园之父”。
我们可以说,“哈根贝克革命”的成功公式,就是哈根贝克动物展览发达的供应链,加上他宣扬“回归真实”和“支持科学”的展览理念,再乘以精心设计的戏剧表演。但和之前的创新一样,他的最初动机同样是为了赚钱。
到了19世纪最后十年,哈根贝克公司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他越来越难找到愿意来欧洲的“野人”,因为那时原住民们已经有了被利用的意识,他们更愿意来欧洲学习,而不是被困在表演空间中,而他的老本行动物贸易也有所突破,日本、中国等国家也出现了动物园,比如建于1906年的北京“万牲园”,还有越来越多的富商开始成为买家,开办自己的动物园,但同时,残酷的狩猎形式仍然让公司恶名昭彰。他的解决方案,就是自己来举办文明、仁慈的新式动物展览,既能解决动物周转时的安置区域,又能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公关项目。
哈根贝克先从动物马戏开始试水,这项表演是他在人物展览期间想出来的,因为人物展览经常需要一些来自家乡的动物,用来营造异域风情,后来他干脆安排人和动物一起表演。他发明了一种新的驯兽方式,按他的说法,就是“抛弃了旧的、残忍的动物训练方法”,用夸赞和奖励来训练,偶尔只在动物马虎或粗心时用鞭子训斥,后来也慢慢废除了鞭子、炽热的镣铐、手枪和铁棍等传统驯兽使用的惩罚工具。在哈根贝克的新型动物表演中,动物们不会畏惧驯兽师,而是尊敬、崇拜,甚至是喜爱它们的饲养员。
但是真正的重头戏,是他的“动物乐园”,也就是1907年正式开园的斯特灵根动物园,也被称为“未来的动物园”。哈根贝克如此概括自己的目标,“首先是想展示动物最自由的状态,以及动物能被驯化到什么程度。我想向动物爱好者展示一个大型、真实且持久的案例——绝对没必要通过建造奢华昂贵的建筑配备供暖系统来让动物保持健康和活力。相反,让动物居住在室外适应气候能更好地保护它们的生命。”哈根贝克宣传说,这些动物既处在完全自由的状态,同时又能够自由地和平相处。而这种和平相处的方法,就是通过前面说的在马戏团当中实验的仁慈饲养方式驯化野生动物,让它们变得更加温顺。
在哈根贝克看来,传统动物园的笼舍总是在提醒人们,动物是被囚禁的,而这也的确是事实。要想实现展示动物的真实状态,就必须取消铁笼,取而代之的是壕沟系统。这些壕沟要么用植被掩盖,要么成为天然池塘,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公众分别隔离开来。更创新的手段在于,哈根贝克精心布局了动物园,让观众可以一次性观看数个独立的围场,只要站在一个地方,就可以同时看到一小片有火烈鸟、鸭子、小鹿等动物的小水塘,而在它后面,又是大羚羊、鸵鸟和斑马转悠的草原区。更远的地方,你甚至还能看到在岩洞里休息的狮子。而画面的背景,则是一座崎岖陡峭的悬崖,这是野山羊和秃鹫的栖息地。
但这个场面真的自然吗?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这跟动物在野外的真实生活其实几乎毫无关系,要不然狮子早该过去狩猎了。它之所以被称为动物乐园,并非是属于动物的乐园,而是人类眼中的乐园,是没有纷争和暴力的神圣领域。但更本质上来说,这是满足观众想法的乐园,观众不用再抱着动物生存条件的担忧,不会批评动物园像监狱一样囚禁着动物,而可以漫步在一个不需要考虑“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避难所中,这正是大众需要的。
哈根贝克没有告诉大众的是,他的动物乐园事实上也是“待售动物陈列室”。作者收集了世界各地动物园的档案,发现其中有大量哈根贝克公司的报价表,公司会根据一只动物的年龄、外貌、性格、是否具有繁衍能力,甚至包括现在市场上火不火等等标准,来为动物制定标价。比方说,在1901年哈根贝克的食肉动物报价表上,最贵的是一头来自北非的巴巴里雄狮,鬃毛全黑,约五岁,报价1500美元,而来自中国东北的母老虎,年龄六七岁,因为牙齿有缺陷,所以只有700美元。通过适当的包装,以及对稀缺性的宣传,贸易商还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白化动物、适合表演的动物。
此外,哈根贝克还重新把自己塑造为动物的保护者,表明自己是世界上最牵挂动物福祉的人,是欧洲文明的代表。他开始在非洲推动建立所谓动物保护区,要求猎手不能再那么残忍。但同时他又向各大展览商推销“狩猎动物园”的概念,也就是专门划出一片区域,专门饲养猎物,让那些有兴趣的富人去那里狩猎。顺便一提,这一概念在一百年之后还真实现了,现在非洲很多地方都有“狩猎之旅”,只要花上足够的钱,就能合法地狩猎狮子。
作者总结说,哈根贝克的新型动物园具有双面性,主要是为了经济原因,有极其不人道的一面。它助长了大规模的动物捕猎,残杀了大量野生动物,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是西方殖民统治的帮凶,帮助了欧洲殖民者深入非洲内陆,并放任捕猎者们奴役和虐待非洲本地劳工。但它同时也确实展现了19世纪公众梦想中的动物园的样子,“动物园应该同时具备娱乐和教育功能,但这种教育必然要符合中产阶级的世界观。游客在参观哈根贝克的动物展览和人物展览时,不会面对涉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或殖民地剥削的尖锐批评。动物园是个理想世界,欧洲人可以在展出的动物和人物中间行走,会感到舒适、安全,会受到启迪。……这是几乎所有现代动物展览形式的源头。”就像前面我们说到,动物收藏原本是为了展示国王的地位和权力,哈根贝克的新动物园,其实仍然在展示地位和权力,只不过主角变成了新的欧洲中产阶级,他们相信自己代表的文明是仁慈的,世界上其他的动物和人类在自己的庇护和驯化下将会是安全的。
哈根贝克给动物园定下来的很多规则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比如动物园的布局、饲养方式、展示的动物种类等等。作者甚至说,只要存在动物园,就必定存在贸易和贸易商,而正是哈根贝克,为动物园和动物贸易的关系打下了基础。现在的科技也让简单的布景变得更加复杂,场景不仅是模拟自然,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自然,将庞大的自然环境压缩在相对小的空间当中。但是哈根贝克的动物园带来最根本的改变,是人们对观看动物的想象:人们越来越多的把动物园视作一种保护所,而不再是仅仅是展览。
不过,随着近些年来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动物园展览形式的局限性。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当下,对于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育,对保护动物意识的宣传,动物园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去推动动物园的改变,让这个时代的动物园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自从哈根贝克将动物园从远离大众的私人收藏,转变成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项目,也就意味着作为动物园游客的我们,实际上掌握了更大的影响力。我们的喜好能够影响动物园展览和运作的形式。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哈根贝克所创造的幻觉,而是要让动物园能够真正在动物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也有一些改变正在发生,比如动物园参与繁育濒危的加利福尼亚秃鹫,就把这个物种从灭绝边缘被拉了回来;而且关于野生动物抓捕、销售和运输的国际法规陆续完善,也让残忍的动物贸易得到了限制。
下次我们在游览动物园和水族馆时,你可以带着这么几个问题去参观,第一,这家动物园的动物是哪来的?是不是在其他动物园繁殖出来的?是不是涉及野生动物抓捕?抓捕过程当中涉及多少动物的死亡?第二,动物园里是否仍然存在违背动物天性的动物表演?第三,动物园中是否真正有效地保护动物?有没有太胖?有没有重复的刻板行为?有了这些思考,或许你能看到动物园不一样的一面,也才能够推动动物园真正成为动物的乐园。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书中其他内容还有兴趣,也建议你去阅读原书。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古代历史上,世界各地都有贵族的私人动物收藏,到18世纪末,欧美开始出现面向公众的现代动物园,强调科学教育和公共性,但也保留了娱乐功能。
2.19世纪末德国动物贸易商人哈根贝克根据自己动物贸易和土著展览的经验,发明了新的动物园模式,追求“真实”展示,为中产阶级提供了远离现实的避难所。
3.现代动物园的出现,一方面以大规模捕猎和殖民扩张为基础,另一方面满足了公众对理想动物园的想象,展示了欧洲新兴阶级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