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史》 裴鹏程解读
《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史》|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奥古斯丁·梯叶里(Augustin Thierry,1795-1856)法国历史学家。他早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曾担任过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深受圣西门历史观的影响。梯叶里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法国史信札》《墨洛温王朝纪事》等。
关于本书
这本《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史》的原稿,早在1825年初就已问世,出版后五年内再版三次,此后一百多年间被不断完善修订,并翻译为多种语言。
核心内容
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兰,拉开了诺曼王朝的序幕。但这场诺曼人的征服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持久。黑斯廷斯战役结束之后,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加冕为王。但面对起义连绵,饥荒不断,武力镇压和柔性讨好都收效甚微。面对统治危机,威廉采取了很多被迫对策和应激之举,缓解了国内矛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英国历史的发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裴鹏程。今天我要为你分享的书是《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史》。这本书主要说的是,11世纪,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王朝的这段历史。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一段发生在11世纪欧洲的军事征服,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了解这段历史,对于理解英国后来的发展演化非常重要。你别看近代英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但在历史上,它曾一度被反复征服,比如罗马人、日耳曼人、以丹麦人为代表的北欧人,还有法国的诺曼人,都曾经是英国的征服者。由于英国人口比较少,每次征服都相当于文明大洗牌。特别是最后一次诺曼人的征服,对英国的影响最为深刻。甚至有学者说,没有这次征服,就没有今天的英国。
领导这次行动的征服者威廉,他在征服中带来了杀戮,但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因为征服英国没有什么特别,但从他之后,英国再没有被征服过。作为一个征服者,他不仅缓解了英国的统治危机,还构建了政治框架和经济观念,也就是说,他不仅打了江山,还守了江山。
这本《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史》的原稿,早在19世纪初,中国还是清朝的时候就已经问世了,到现在已经再版过很多次。它的原作者是一位法国人,叫奥古斯丁·梯叶里(Augustin Thierry)。之后一百多年间,一代代学者都在接力完善和修订,直到今天。这都说明了“诺曼征服”这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这部作品的高价值。
接下来,我将分三部分和你一起回顾诺曼人对英格兰层层深入的三次“征服”。
最开始,我们先说军事方面的征服。诺曼人是怎么征服英格兰的。
不过,光有军事征服还不够,威廉还进行了政治上的“征服”。我会跟你说说,他是怎么转变统治方式实现政治征服的。
最后呢,威廉还进行了经济上的“征服”。我会跟你一起追溯,威廉是怎么获得财政来源的。
好,下面就进入第一部分。我们要谈的是诺曼人对英格兰进行的军事征服。先来介绍一下交战双方,诺曼人与英格兰人。
诺曼人是北欧维京人的一支,“诺曼”的意思就是北方人。他们本来居住在北欧地区,10至11世纪,也就是中国的五代和北宋时期,诺曼人的一支征服了今天法国西北部的大片地区,并将这个地方称作诺曼底,意思是“诺曼人的土地”。迫于武力,法国国王授予诺曼人首领公爵头衔,同时做个顺水人情,把诺曼底授予诺曼公爵作为封地。作为交换,诺曼人宣誓效忠法国国王,永远不再抢掠法国。
再来看一下英格兰这边的情况。今天的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部分。面积最大的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的东南部。由于英格兰地形平坦,临近欧洲大陆,因此人口最多、经济也最发达。正因为这样,也最容易遭到外敌入侵。我们前面讲到的,英国被多次征服的历史,主要就发生在英格兰。
最后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征服者威廉。虽然他的父亲是公爵,但他却是一个私生子。威廉的母亲出生在一个皮革匠家庭,原本只是父亲身边的女仆。因此,威廉从小就饱受歧视。但由于他是诺曼底公爵的独子,父亲只能将继承权授予他。这么一来,威廉不仅饱受歧视,还有很多人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威胁他的生命,试图暗杀他。
甚至在威廉继承爵位后,人们仍然对他指指点点,私底下把他称作“杂种威廉”。所以,他一直在找机会建立功勋,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恰好,1066年初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过世。由于他死后没有子嗣,国内立刻陷入了王位争夺中。大贵族哈罗德近水楼台,被推选为国王。不过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英格兰曾经被北欧人统治过,这次挪威国王就表达了对王位的诉求,他声称自己获得了爱德华的许诺,日后要继承英格兰王位。
而威廉认为自己也有继承权,因为威廉的爷爷和爱德华的母亲是兄妹。这个关系,连重视亲缘的中国人都觉得有点远,但是面对着英格兰王位的诱惑,威廉无论如何,也要拼一把。
不过只靠这么微弱的血缘关系还是不够。威廉又提出两个理由。第一,早年忏悔者爱德华曾经流亡诺曼底,当时诺曼底公爵好吃好喝招待过,还帮他回国复位。由于这份恩情,爱德华发誓,日后获得王位一定要传给他。当然,是否有这样的允诺,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即使有这样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奇怪的。爱德华四处允诺要传位于人,这既不是炫耀,也不是信口开河。这其实是中世纪的时候,贵族为了获得广泛支持,而普遍采用的外交辞令。说的人不在意,听的人也不必当真。
威廉提出能够继承王位的第二点理由是,他也有恩于现在霸占王位的哈罗德。当初哈罗德遭遇海难,威廉出手相救,还册封他为骑士。感恩戴德的哈罗德朝着圣徒的骸骨宣誓效忠。但现在,哈罗德竟然恩将仇报,窃取了原本属于威廉的王位,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了强化这次讨伐的合法性,威廉还争取了罗马教宗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支持。
面对来势汹汹的诺曼底公爵,英国国王哈罗德在英格兰南部海岸集结军力准备应战。但是由于英吉利海峡持续刮了八个月的大风,威廉不得不推迟他的渡海计划。不过,这对于威廉其实是个好事。因为他会有足够的时间集结更多盟友,还能消磨英军的意志。哈罗德左等右等,眼看对岸军力不断强大,越来越着急。不过,由于天气不见转好,对岸无法发兵,哈罗德就暂时解散了军队。
可是没过多久哈罗德就得知,挪威国王带兵从东部海岸来犯。于是哈罗德只好重新召集士兵,赶去迎战。正是借着这个空档,威廉率领诺曼人,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就登陆了英格兰南岸。到1066年秋,诺曼人已经在一个叫黑斯廷斯的地方建起了防御工事,等待哈罗德从北方返回。而哈罗德这边刚刚应付完挪威军队,还来不及休整,就得马不停蹄花5天时间跋涉400多公里赶到黑斯廷斯,准备迎战下一个王位竞争者。
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备战情况。哈罗德的军队有八千多人,以步兵为主,配有少量弓箭手。他们大多是正规军,其中一些是较为精锐的国王卫队,此外还有临时征集的农民士兵。英军占据了黑斯廷斯附近的一座山丘,整个军队沿山脊布阵,居高临下。不过,需要注意,由于英军刚和挪威人打完一仗,这时的士兵已经相当疲惫了。
再看诺曼人这边,威廉的军队要比英军多一些,有一万人左右。威廉许诺,拿下英格兰后,他会封赏所有的追随者。在土地和头衔的诱惑下,大量盟军纷纷加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不仅有法国各地的骑士,还有意大利的诺曼海盗,甚至无法随军作战的诺曼贵族还提供了物资支持。大伙都想在入侵英格兰成功后,分一杯羹。
在军种方面诺曼人更占优势。除了步兵以外,还有骑兵、弓箭手,以及杀伤力巨大的弩兵。
开战以后,由于英格兰军队本土作战,对于地形更熟悉,加上反抗外敌的强烈决心,所以在战斗开始时占据上风。但是,在任何时候打仗打的都是硬实力。在中世纪,占据人数优势,加上拥有冲锋能力极强的骑兵,再配备远距离射杀武器,那将战无不胜。夜幕降临时,胜负已分,哈罗德战死。传说他被一支箭射中眼睛,然后遭到斩首和肢解。他的两个兄弟也被杀害,剩下的英格兰士兵仓皇逃窜。
诺曼人一方取得了完胜,征服者威廉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英格兰的国王。1066年冬,征服者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一世。从此,英格兰进入了诺曼王朝时代。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军事层面的征服,咱们先说到这。但是,诺曼人的征服行动结束了吗?对于威廉来说,他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都知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征服者威廉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稳定统治秩序。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看看,威廉如何应对挑战的。
对于刚刚加冕的威廉来说,最直接的挑战就是王位合法性、正当性的问题。威廉虽然强调,自己有合法继承权,却拿不出有份量的证据。他也在加冕仪式上承诺自己一定会“遵守王国法律和古老习俗”“善待英格兰的臣民”。但是说到底,威廉一世并不是英格兰人自己选出来的,而是凭借武力夺来的。因此,不管场面话怎么讲,在具体的行动上,威廉绝不含糊,只要胆敢反抗,格杀勿论。
威廉一世的铁腕统治,把英格兰人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当初穿着青鞋布袜的诺曼骑士,到现在可以挥舞着长剑,要求英格兰人交出财宝,可以逼迫英格兰男人成为苦力,把英格兰女人变成玩物。诺曼士兵甚至跑去教堂杀害躲避战争的英国民众,顺便把教会的财富抢夺一空。
与此同时,英格兰很多地方都在发生着饥荒。人们甚至连死马也吃,马肉被抢光以后,他们开始吞食人肉。无数的英格兰人惨死在道路旁、广场上、教堂门口,到处都能看到蚊虫在侵蚀尸体。
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不可能不反抗。其中,北方地区的反抗最强烈。为了赶跑诺曼人,他们甚至联合北欧人一起行动。要知道,北欧人可一直都是劫掠英格兰的常客。
到后来,连当初为威廉加冕的大主教也非常愤怒。他说“您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接过了英格兰。我曾经为您加冕,但是,现在我要诅咒您和您的民族。这是您应得的,因为您背叛了上帝。”
如果诺曼人只是一味使用暴力,恐怕英国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威廉很快就发现,起义根本无法平息。当初跟随威廉来到英格兰的诺曼人,只有区区两千人,而当时英格兰的人口已经多达百万。长此以往,诺曼人只能灰溜溜滚回大陆。
他又尝试采取刚柔相济的做法,在继续严厉镇压的同时,对各个占领区开展安抚工作。另外,威廉一世也在整肃军队,他严禁诺曼人随意屠杀抢掠,并且惩处了个别飞扬跋扈的官员,以平民怨。
但这些做法都收效甚微,下层民众认为他是个侵略者,上层贵族更加现实,他们觉得即使臣服于威廉,自己的利益仍然得不到保障,那为啥要支持你呢?眼看着政权岌岌可危,威廉一世不得不尝试从另一方面进行突破,也就是国家的政治架构方面。
关于中世纪欧洲封建制,你可能听说过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意思是封建契约的效力,仅限于签约双方,更高一级的封君不能越级指挥更低一级的封臣。当时西欧的贵族爵位大致可以分为五等,从上到下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以及男爵。公爵之上是国王,男爵之下还有普通骑士。对于国王而言,除了自己直接控制的一部分封土,剩下全国各地都是由大贵族直接占有的,所以中世纪国王的权力非常有限。
不过,威廉一世打破了这个规则。为了能够强化对地方的掌控,他在保证自己占有最广大直接领土的前提下,将英格兰剩余的土地直接分封给多位伯爵。这里既有当初和自己一同征服英格兰的盟友,还有归顺自己的本土贵族,借这个机会拉拢各方力量。这样一来,多层级的爵位制被打破,通过比较扁平化的贵族结构,威廉就可以更便捷地控制全国,这对于英格兰的稳定来说,既紧急又必要。
这种以伯爵封地为主体的封建体制,从此一直贯穿了英格兰的整个历史。英国贵族主要分为伯爵和男爵两级,分别代表着上层贵族和下层贵族。虽然后来出现了个别公爵,大多是王族子嗣,这对于英国近代以前的政治框架影响不大。
不过,这还不够。威廉只是跟部分上层贵族分享了统治权,但是英格兰的其他群体仍然被排除在外。于是,威廉在他加冕的第四年,召集贵族、乡绅和法学家开会,同时从各郡选派出十二名代表一同参加,组成了“大议事会”(Great Council)。在这里说明一下,前面提到的郡就类似于中国的地级市,是一个基础的行政单位。
这个举动,对于当时的威廉来说,只是个应对时势的被迫之举,但这却开启了王权与贵族的正式协商关系,这种协商模式至今仍然是英国政治的重要传统。
更重要的是,大议事会在后来发展出常规议会制度,每个阶层、每个地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个制度在中世纪晚期演变为我们熟悉的英国议会。当然,威廉一世时期的大议事会,并不能满足所有诉求,各地区的代表名额是由乡绅把持的,平民还无权参加,下层民众的呼声很难传达到议会。但威廉通过召开这种模式,相当于表了个态,以后所有人都能参加到统治当中。这一点,在缓解各个利益群体矛盾,稳定统治的同时,也为英国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制度和精神的基础。
大议事会还有一个重要影响。那就是它后来分化出很多功能性委员会,比如财政、司法、秘书机构等。这些机构虽然由贵族把持,但具体的办事员却是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或者是低等贵族。这有什么好处呢?你回头看英国的政治,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无论部门长官甚至国家首相更换多么频繁,各项工作仍然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原因就在这里。
近代英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实现政治现代化,我们可以从威廉一世的这些改革中找到根源。
统治架构和行政机构的形成,使英格兰很快走入正轨。不过,还有一个挑战等待着威廉,那就是财务问题。要想稳定统治,“大家一起来”还不够,国王还需要掌握足够的财力。
那么,第三部分我们就说说威廉一世在经济层面的“征服”行动。在这儿,请你重点关注一个关键性的文件《末日审判书》。今天英国的经济观念和司法精神,都来源于这份一千年前的古老文件。
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威廉一世搭建好统治框架后,开始对英格兰展开全国性的土地和户籍普查。目的是稳定王室的财源,进一步控制全国。不过,贵族肯定不乐意。因为清查土地以后,富有的贵族会更容易被国王提防,甚至还会以防止谋反为名遭到压制。而且,暴露了财产信息,意味着自己要给国王上缴更多的支助金。解释一下,支助金就是一种中世纪贵族需要定期向封建主提交的封土占有费,财产越多,要交的支助金也就越多。这些显然是贵族不愿意接受的。
那贵族要怎么办?反抗吗?威廉虽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国王,但是人们对他的畏惧只增不减。因为,诺曼人的杀戮仍然历历在目,二十年来的政治布局,威廉分封的伯爵遍布英国各地,他对全英格兰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控制力。这些高等大贵族都属于威廉一世的权力共同体,而意见较大的中下层贵族和原来的英格兰贵族有反抗的心,却没有反抗的力。
威廉一世派遣宫廷总管、大法官和大主教协助司法、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各郡组建了普查议会。每个居民,无论是中小贵族还是农民,都要在向上帝宣誓后,详细汇报财产状况。汇报内容包括地产的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相关劳动力、工具和牲畜的数量等。此外,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甚至某块地产的数十年内的价值变化情况也都要上报。汇报者必须保证信息真实,如果被举报或检查出有瞒报错报的情况,都会遭到处罚,轻则处以罚钱,重则没收财产,甚至流放或处死。
这次调查结果后来被汇编成册,诺曼人把它叫做《伟大的名册》(Le Grand Rôle)或《王室名册》(Le Rôle Royal)。但英格兰人给它起了一个更加生动的名字,《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因为,被调查者不论是农民还是贵族,都如履薄冰,就像是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
听起来,这次普查的价值,似乎只是为王室提供了稳定的财源。但换个角度看,这个举动其实直接影响了英国财产权的法律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想一下,威廉一世虽然现在是英格兰国王,但他原本只是个外来征服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英格兰土地上的任何财产都是他的战利品。既然是战利品,那自然就统统都为威廉个人所有,他随时都可以剥夺别人的财产。但是,经过全国普查,弄清楚每个贵族,每个农民各自都有多少财产,这其实在本质上承认了民众的财产所有权,也就是认可了每个民众的独立性。
民众看到了,这位诺曼人首领,已经从对岸的征服者威廉,变成了我们的国王威廉一世。那些跟随征服者威廉抢掠财产的诺曼人,也从强盗和侵略者一同成为英格兰国王的子民。诺曼人逐渐融入了英格兰的本土民族,开始共同塑造新的英格兰历史。
不仅如此,《末日审判书》这个文件其实在每个英国人心里都种下一个观念。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这是我的财产,你就不可以侵犯,那是你的财产,我也绝不去碰,也就是“明晰产权”。也就是说《末日审判书》使土地等财产,从事实占有转变为法定占有。
这样一来,侵权就变得不再正当,财产的有序继承和转移也成为可能。直到20世纪,英格兰很多土地的产权都可以清晰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现在英国习以为常的对待财产的态度,以及依据法律判决财产归属的习惯,都源自于这份古老的文件。《末日审判书》也始终是审理土地产权纠纷的根本依据。甚至在1963年的一起土地纠纷案中,英国法院仍然援引了这份九百多年前的文件。
你可能知道,英国人把《大宪章》奉为至宝,而这份《末日审判书》同样也是英国的国宝。二战期间,为防止《末日审判书》受到破坏,英国人还特意把它转移到偏远地区,放在坚固的中世纪监狱里进行保存。
说到这儿,征服者威廉对英格兰进行的层层深入的三次征服,就已经讲完了。
我们来重新看一下今天主人公,征服者威廉。他最初征服英格兰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夺王位,获取财富。但是最终他却成为英国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回顾威廉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是他作为征服者,在处心积虑地控制占领地,其实这些都是威廉应对困局的被迫之举。但是,这些应对挑战的举动却带来了非凡的开创意义。比如今天英国的政治模式、制度框架、经济观念和法律意识,都可以追溯到威廉的征服行动。
所以,历史人物伟大与否,不在于他做事的目的,而在于他所做事情的影响。对于征服者威廉来说,他的历史意义,不在于完成了什么,而在于开启了什么。
撰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刘艳脑图工坊
划重点
1.诺曼人对英格兰层层深入的三次“征服”:军事征服、政治征服、经济征服。
2.威廉作为征服者,在处心积虑地控制占领地,但是,这些应对挑战的举动却带来了非凡的开创意义。比如今天英国的政治模式、制度框架、经济观念和法律意识,都可以追溯到威廉的征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