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日本史6:<太平记>的时代》 裴鹏程解读
《讲谈社日本史6:<太平记>的时代》|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继续为你介绍“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今天是第六卷《〈太平记〉的时代:南北朝时代至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是日本文化符号的井喷阶段,像著名的榻榻米、茶道、插花都源于这时。室町时代从1338年到1573年 ,长达200多年,相当于中国元朝后期到明朝中期。看起来时间不短,但战乱占绝大多数时间,前50多年属于日本南北朝时期 ,最后100多年属于日本战国时代 ,我们都听说过“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所谓“倭寇”动乱也跟室町时代的日本有关。
一方面是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动乱不断,这是室町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日本如何进入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矛盾的时代呢?今天这本书关注的正是日本从镰仓幕府走向室町幕府的转型期。
本书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新田一郎,关于这段历史,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把古典文学名著《太平记》作为切入点。《太平记》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很多文学作品都以它为模板进行创作,许多影视作品也从中取材,甚至直接使用了“太平记”这个题目。《太平记》不仅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它记述的历史较为详细可靠,一度还被当作教材来使用。
简要介绍一下《太平记》的主要内容,《太平记》记录了1318年到1367年大约半个世纪的历史,其间,日本短暂地出现了“南北朝”对立局面。我们知道,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皇位在天皇家族内部单向线性传递,为什么会出现两位天皇、两个朝廷并立的现象呢?《太平记》的故事就是围绕这段历史展开的。
下面,我们围绕《太平记》中的三位人物,介绍日本从镰仓时代向室町时代的过渡过程,也就是日本为期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历史。
这段风起云涌冲突不断的历史中,自然少不了各路主角人物。第一位主角是后醍醐天皇,他曾经把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当作榜样。刘秀铲除了篡位的王莽,后醍醐天皇在位期间推翻了镰仓幕府的统治,集大权于一身。
第二部分的主角是足利尊氏,他原本是镰仓幕府的重要人物,却成了推翻镰仓幕府的头号功臣。他与后醍醐天皇一度合作得很好,后来却闹掰了,建立了室町幕府统治,引发了日本史无前例的南北朝对立局面。
第三部分的主角是室町幕府第三位将军足利义满,也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那位将军的原型,他虽然不是《太平记》的核心角色,但他是幕府时代的关键人物,是他结束了日本南北朝历史,并且把室町幕府的统治推向巅峰。
首先看,镰仓幕府的统治是如何被推翻的?这一部分故事的主角是后醍醐天皇。
从12世纪后期,也就是中国南宋初期开始,日本的权力就被武士阶层掌握,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天皇家族也不是没试着夺权,但屡屡失败,后来也就放弃幻想了。既然这样,后醍醐天皇是怎么推翻幕府统治的呢?
这得从两次外部入侵说起。
一天,京都朝廷突然收到一封蒙古人发来的国书,要日本臣服于蒙古的统治 。回想一下,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后,日本就埋头自己发展,到13世纪有四百多年没有跟中国正式来往了。突然收到这样一封蛮横无理的国书,天皇实在是诧异,在询问镰仓幕府的意见后,朝廷决定把国书放一边,不予理睬。
但这次的情况有点特殊,发来国书的是蒙古人。这时蒙古征服的势头正盛,他们已灭掉金朝,占据中国北方 ,横扫朝鲜半岛,势力抵达亚欧交界处的黑海。日本对国书置之不理,这在蒙古人看来,就是在叫板。
于是,在1274年蒙古大军从朝鲜半岛向日本陆续渡海而来,几轮袭扰后,大兵压境。蒙古一方在武器装备、士兵人数方面都占优势,但实在没想到的是,台风竟然袭来,海上的蒙古大军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放弃这次军事行动 。
蒙古人只是歇口气,并没有真正放过日本。1279年蒙古灭掉南宋 ,把整个中国收入囊中,随即整顿军队,两年后再次出兵日本,并且进攻规模远超上次。这次,蒙古选择从定海,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出发,把江南地区作为粮草补给基地 。但离谱的是,上次的局面再次重演,蒙古军队又败于海上暴风雨。
尽管日本连续两次侥幸逃出蒙古人之手,但幕府统治者还是被惊出一身冷汗,谁也无法预料,蒙古人什么时候再次出现。于是,幕府在全国范围内下令要做好防御工作。其实,随着外部危机的出现,幕府的权力扩大了。幕府所在地是镰仓,统治中心在日本东部。西部有天皇所在地京都,幕府在西部影响力不如东部。但蒙古人是从西面的海上来的,当幕府把“防卫”这件事上升为全体日本人的公共义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防御,幕府的控制力也就随之扩展到整个日本 。
既然镰仓幕府的权力有所扩大,为什么它的统治会被推翻了呢?
事情就坏在,幕府将军盲目推广并长期维持战时体制。
幕府统治东日本的办法是“御家人模式”,一批武士作为幕府将军的御家人,各自管着若干庄园,奴役庄园的农民给自己干活儿、交粮。但是西日本之前没怎么被统治过,农民独立性比较强。现在,幕府以防范入侵为由,把东日本的统治模式强行推广到西日本,强迫西日本的农民也要上缴军粮,也要完全听从调遣,这导致社会矛盾突然变多了。
另一个结果或许更麻烦。蒙古人离开后,日本人在恐惧之余反思,为什么日本能逃过蒙古人的入侵呢?答案是两次都突然出现“神风”,人们解释这是日本的神灵参与了战斗,赶跑了入侵者。具体说是哪位神护佑了日本呢?答案是天照大神。而天皇家族是天照大神的后代。这样一来,人们更加相信,是天皇为日本带来了福泽,人们对天皇的崇拜和信任增强了。这让实际统治日本的幕府很尴尬。
在这个背景下,后醍醐天皇当政了。
“后醍醐”是天皇的谥号。是否觉得这个谥号有点奇怪,他是“后醍醐”,难道之前有某位天皇的谥号是“醍醐”吗?还真有。
谥号本是死后别人给的评价。但后醍醐天皇生前就将自己的谥号定为“后醍醐” 。原因是,他希望自己统治下的日本能再现“醍醐天皇”时期的面貌。醍醐天皇时代相当于唐朝末期到五代十国前期 。当时,中国乱作一团,日本向内发展,国内文化从“唐风”转型为“国风”,日本独特的宫廷贵族文化开始形成。在后世文人学者的笔下,那个时代被包装得非常美好,成为许多日本人心中的理想时代。
真实的历史或许并不是那样,但它不妨碍后醍醐天皇定下目标,重建天皇权威,为后世留下自己的传说。
怎么做呢?总的来说,大方向是要建立起像中国宋朝那样的专制皇权统治 。
后醍醐很喜爱儒学,而儒学发展到宋代,已经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统治规范。简单说,宋朝皇帝可以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批才能出众的人才。他们沐浴着皇帝的恩泽,协助皇帝管理庞大的帝国,维持宋朝皇帝的专制统治。
但当时的日本跟宋朝的历史背景并不一样。宋朝之前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乱,再向前追溯还有唐末大乱、安史之乱,在一次次平民起义中,豪门贵族基本被消灭光了。所以,中国历史进入宋朝后,平民才有机会出人头地。而日本的贵族势力一直都比中国强大,日本的统治单元是武士保护的一个个庄园,底层民众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上升的空间,更别提组成一个服从于天皇的官僚集团了 。
但后醍醐铁了心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网,不能直接动员底层平民,可以选拔一些低级的官员,比如他从日野家族中提拔起一些高级官吏,日野家族一直以来都为天皇提供学术方面服务 ,原本社会地位并不高。另外,他开始重视日本佛教中的密教这个流派。以前,信奉佛教的天皇很多,但密教没有被重视过。
然而,幕府在京都设有监视机构,后醍醐的这些举动被幕府尽收眼底。1324年,后醍醐派遣日野家族四处拉拢实力派和武士 ,幕府及时出手逮捕了日野家族的官员,这宣告后醍醐第一次倒幕失败了。
但后醍醐不会轻易放弃,他又差人联合佛寺的力量对抗幕府。要知道,在当时的日本,寺庙是仅次于武士的第二大力量,不仅占据大量土地,还养着一帮守护土地的兵丁,既有钱还有武力。
借助寺庙力量或许是个可行的办法,但因为有人告密,后醍醐的第二次倒幕计划又流产了。这次,幕府被惹怒了,直接废黜了后醍醐的天皇之位,把他流放到隐歧岛 ,这是日本西部海上的一个小岛。
看起来后醍醐再难掀起风浪,但这时的日本其实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很多武士早已不满镰仓幕府统治。道理很简单,所谓高处不胜寒,镰仓幕府的统治者也是武士出身,而且,我们在上一本书中说过,幕府的权力实际掌握在北条家族手中,将军只是傀儡,凭什么北条氏家族长期霸占着国家大权呢?
换句话说,日本绝大多数武士都等待着重新分蛋糕。
而后醍醐天皇在努力倒幕,这为推翻幕府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于是很多武士转投到天皇名下,后醍醐也找机会逃出了隐歧小岛 。就这样,反对幕府的力量,像雪球滚下雪山一样迅速变大。
但话说回来,镰仓幕府毕竟统治日本一百多年,什么样的造反没见过,要想真正推倒幕府,些许武士小打小闹还不够。
这时,一支重要的力量嗅到机会,随即倒戈天皇,这就是足利高氏。镰仓幕府的实权掌握在北条家族手中,足利家族的地位仅次于北条家族,而且,足利高氏的血统最接近镰仓幕府最初的将军源氏家族 。足利高氏从幕府阵营倒向天皇阵营,释放了一个巨大信号。墙倒众人推,其余没有表态的武士纷纷跟进。
1333年镰仓幕府统治结束 ,后醍醐风风光光地返回京都。由于最初倒幕是他挑起的,大家推翻幕府也是集结在他的名下,所以他自然而然掌握着最高合法性,一切权力都归他所有。
镰仓幕府灭亡的第二年,后醍醐天皇改元“建武” 。中国古代很多皇帝的庙号、谥号都带有“武”字,这些皇帝的共同点是在位时都很能折腾。日本同属儒家文化圈,当后醍醐天皇提出改元“建武”,很多人都反对,认为这会招来战争兵乱。但后醍醐执意要用。因为“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曾用过的年号。
当初,刘秀领兵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复汉朝统治,将刘家的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刘秀灭王莽这件事在后醍醐看来,既是对自己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当时,无论是后醍醐的个人声望,还是他作为天皇的正统性、合法性,似乎都支持他重新建立起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秩序。
既然这样,为什么一个新的幕府很快出现了,同时日本陷入了更糟糕的局面——南北朝对立呢?
今天的第二位主角,足利尊氏登场。
这位足利尊氏,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足利高氏。后醍醐能推翻镰仓幕府,足利高氏的支持是关键。于是,后醍醐把自己的名字“尊治”中的“尊”这个字赐给他 ,从此以后足利高氏改名为足利尊氏。对于后醍醐天皇来说,赐“名”这是对臣下的赏识和恩宠,但足利尊氏并不在乎这些。
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强者为王”是大家公认的社会法则。武士阶层兴起后,强大的武士角逐天下,其他武士跟随左右,可以分到一杯羹。源赖朝当初建立幕府统治,就是靠这套再简单不过的逻辑。现在,武士们帮助后醍醐击垮了镰仓幕府,也都在等待着天皇的慷慨封赏。
不过,从后醍醐天皇改元“建武”那一刻开始,事情就已经在朝另外的方向发展了。
后醍醐的计划是以宋朝为样板重建天皇权威。所以,他无视晋升传统,一门心思建立自己的亲信集团,把死心塌地给自己干活儿的人提拔到关键位置 。武士们眼巴巴望着天皇却始终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封赏。
没有赏赐还不是最难受的,让武士们惊恐是,天皇竟然还要夺走他们口袋里的东西。用书中的话说,就是用“更替”代替“永世”。以前,很多的官职是由一些家族“永世”享有的,官职背后的利益也始终属于这个家族。但现在,天皇提出官职要“更替”轮换,对于一些家族来说,这不仅是地位不保,更是要抢走他们家族的饭碗 。
在众多的武士中,最不满的当属足利尊氏,他是推翻幕府的头号功臣,而且他控制了幕府的大本营镰仓 ,这个举动意思是“我已准备好当新一任征夷大将军了,天皇您什么时候得空放个话,我就赶回去任职”,结果天皇却把征夷大将军的位子封给自己的儿子 。站在天皇角度看,好不容易打死一只狼,不能再引狼入室,但从足利尊氏角度看,这是背信弃义。
一气之下,足利尊氏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未经天皇允许离开京都,返回了东部的大本营。第二,自称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幕府旧地修建新的府邸,并对手下人进行赏赐。这一招了不得,对手下人论功行赏,就是在向天下武士发出信号,只有跟着我干,才不会吃亏。
后醍醐天皇见势不妙,一面安抚足利尊氏,给他赏赐了一个“征东将军”的封号,一面敦促他赶快赶回京都,要进入自己的体系内,而足利尊氏对他不予理睬。没办法,后醍醐天皇故技重施,号召天下武士讨伐足利尊氏。
当然,一些武士不在足利尊氏的统领之下,所以响应了天皇号召,但大多数武士已经能看清楚后醍醐天皇的面目了,给他干活儿,却不给封赏,结果可想而知。
足利尊氏手下的力量越来越强,经过一番波折,他带兵打到了京都,并拥立天皇家族的另一位成员担任天皇 。后醍醐见势不妙,逃离了京都。
但我们还是得感叹,后醍醐确实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很清楚,在与足利尊氏的斗争中,军事力量是短板,天皇的正统性、合法性是长处。既然现在无法在军事上暂时抵挡足利尊氏,那就在政治合法性上慢慢较量。
什么意思呢?后醍醐在逃离京都时,带走了剑、镜、玉这三样象征日本最高权力合法性的神器。 有了三神器,后醍醐天皇的正统性无需多言,这就有了与足利尊氏谈判的筹码。
1336年,后醍醐天皇携带神器来到吉野,也就是今天奈良的吉野町,重新建立朝廷,并号召天下征讨足利尊氏。北方的京都原本就有足利尊氏拥立的天皇,现在南方的奈良又出现一位,两位天皇、两个朝廷并立,都自称正统。日本史无前例的南北朝时代开始了 。
再看足利尊氏,他也不是政治素人。他的目标并非杀死后醍醐,而是建立幕府统治,代天皇统领天下,所以不能跟影响力巨大,并持有三神器的后醍醐硬碰硬。自己的优势是掌握实权,所以,足利尊氏的策略是,暂时搁置合法性问题,维持南北朝并立的现状,转头回去巩固权力,建立事实上的幕府统治。
1336年,也就是后醍醐逃亡吉野的那一年,足利尊氏参考之前镰仓幕府的基本架构,设立了三大组织:一个是政所,负责足利家族本族的领地事务和财务工作;一个是侍所,“侍卫”的“侍”,负责统领武士,并承担刑事案件审理工作及案件检察工作;还有一个问注所,负责诉讼方面的事情。
其实到这时,足利尊氏的幕府统治已经基本形成了,事情发生在后醍醐另立朝廷、开启南北朝对峙时代的同一年。看起来像是后醍醐与足利尊氏的过招。
只不过,后醍醐占据了“名”,足利尊氏占据了“实”,继续耗下去,时间对足利尊氏更有利。两年后,北朝的天皇任命足利尊氏为“征夷大将军” 。又过了一年,南朝的后醍醐天皇在吉野过世 。
我们不免感慨,后醍醐雄心勃勃、学养深厚,坚韧且灵敏,可惜生不逢时。以日本的历史传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不能承载他的理想。后醍醐身在吉野,手握三神器,然而实权并不在手,只有一副合法性的空壳。他日思夜想,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京都,却遗憾地死于异乡。
前面提到,1336年,足利尊氏已经建立了事实上的幕府统治,开启了日本的室町幕府时代。但我们说来说去,始终没有提到“室町”这个词,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还有,日本南北朝是怎么结束的?
这就要说到今天的最后一位主角,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尊氏的孙子,足利义满,也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那位经常被一休捉弄的将军的原型。
真实的足利义满是位出色的政治家,他不仅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而且把室町幕府的统治推向巅峰。
1367年年底,足利义满的父亲过世,这时的足利义满只有10岁 。年仅10岁,他就要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局面。其中,有个问题尤为关键,南北朝对立状况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这给幕府带来的麻烦越来越明显。
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合法性问题,由于三神器在南朝天皇手中,北朝天皇的合法性存疑,足利义满的幕府统治合法性也存在问题。但真正让足利义满有紧迫感的,其实是南北朝对立直接影响了足利家族内部的团结。
早在足利义满的祖父,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时期,足利尊氏的兄弟足利直义就曾跟他反目 ,足利尊氏支持北朝,足利直义转头支持南朝。之后,家族内部一直争斗不断。足利义满小小年纪担任将军,家族内部更是有人蠢蠢欲动。如果南北朝对立问题再不解决,足利义满的统治必将陷入更大危机。
在家臣的协助下,幕府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第一是巩固大后方,比如推出了“应安大法”,以税收为抓手,为控制下的各地区制定了统一规范 。
第二是强化对宗教和寺庙的管控。中国宋朝设立五山制度,官方选定五座等级最高的寺庙,并任命主持。日本后来也效仿,只不过足利义满这么做,不只为了控制宗教信仰,更是要利用寺庙为自己积累财富。
第三是想办法对南朝的控制区进行渗透。位于西南部的九州岛本是南朝天皇的势力范围,足利义满凭借幕府的实力,以将军之名向九州岛派遣了官员 。
第四是进一步强化对京都的北朝天皇的控制,之前的镰仓幕府距离天皇太远,为天皇密谋倒幕提供了空间。1378年,足利义满迁到天皇所在的京都住下,在那里建立了“花之御所” 作为幕府统治中心。因为御所面前是北小路室町,因此得名“室町殿”,后人口中的“室町幕府”这个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通过就近控制天皇,幕府的权力进一步增强。1382年,在足利义满的支持下,后小松天皇继位,他就是一休和尚的父亲。由于足利义满掌握实权,同时他比后小松天皇年长20岁左右 ,两人便形成了类似父子的关系。后小松继位第二年,册封足利义满为“准三后”,所谓“三后”就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也就是说,足利义满获得了皇族的待遇。后来,足利义满被尊称为“奉准上皇”,他的夫人被天皇封为“准母”。
有不少人传言,两人之所以结成这样的关系,是因为后小松天皇是足利义满的私生子,难怪足利义满对一休那么宽容,毕竟是自己的孙子嘛。当然,这些传言不足为信,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室町幕府在足利义满时期,无论是经济实力、社会治理,还是统治合法性方面,已经空前强大了。
在这个背景下,北朝以绝对的优势与南朝展开谈判。结果可以料到,南朝天皇退位,三神器交给北朝,承认北朝正统。当时南朝天皇还提出一个条件,希望天皇的位置,要由两朝天皇的后人轮流享有 ,北朝倒也礼貌性地答应了。不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实际操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1392年,日本南北朝终于结束了。
到这儿,关于日本南北朝的历史,就为你介绍完了。
我们以《太平记》中提到的三位政治家为线索,介绍了日本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的转型过程。后醍醐天皇雄才大略,推翻了镰仓幕府统治,但时运不济,与掌握实权的足利尊氏发生分歧,拉开了日本南北朝的序幕。南北朝持续半个多世纪后,最终在足利义满统治时期结束。
今天这本书的题目是《〈太平记〉的时代》,《太平记》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承担着记录社会现实的使命,所谓的社会现实不只是历史事件,还包括鲜活的人性。比如《太平记》中的后醍醐天皇,从历史角度看,他是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太平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才华、野心、挣扎,以及直到生命终结仍然不服输的倔强。《太平记》记录的南北朝已经结束,但像后醍醐这样的人格符号仍然活跃在日本文化中。这或许是从经典文学角度感受历史的一大收获。
今天我们以三位人物串起这段历史,最后,我们仍然以人物作为结尾,这就是著名的一休和尚。
室町时代长达两百多年,一休和尚活了88岁 ,他经历了室町幕府从足利义满的巅峰时期不断滑落,走向日本战国时代的全过程。最后,我们试着以一休和尚的一生,来感受室町时代中期国力由盛转衰的过程。
南北朝对峙结束的两年后,一休出生 。他的父亲是后小松天皇,但母亲出自南朝权臣家族,所以,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逼迫后小松把一休的母亲逐出宫廷,一休出生后,也被安排在寺院出家。
一休出家时的名字是“周建”,少年时,他在安国寺学习,师父圆寂后,他转投到大德寺一位高僧门下。25岁时,一休做了一首和歌,其中有一句“欲从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暂作一休”,因此,师父为他起名一休。
在一休出家期间,室町统治达到巅峰。当时日本与中国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足利义满先后被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称为“日本国王”,目的是请日本协助解决“倭寇问题”。总之,借外交便利,双方商贸不断,日本实现了经济繁荣。但幕府将军并没有设计出一个控制全国的管理体系,所以繁荣没能持续多久。
在一休34岁的时候,师父病逝,从此,一休开始云游民间。这时,各地武士蠢蠢欲动,企图摆脱室町幕府的控制。
在一休晚年,他认识了好友蜷川新右卫门,也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那位忘年交,但要注意,他服务的对象不是第三代将军的足利义满,而是第六代将军。
1481年,一休因高烧不退而圆寂,享年88岁。此时的日本已经进入了豪强混战的战国时代。日本最著名的武士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将先后登场。敬请期待“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七卷《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战国时代》。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日本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太平记》日本最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记录了1318年到1367年约半个世纪的历史,其间,日本短暂地出现了“南北朝”对立的特殊局面。
- 室町时代长达200多年,相当于中国元朝后期到明朝中期,但战乱占绝大多数时间,前50多年属于日本南北朝时期,最后100多年属于日本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