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日本史5:源赖朝与幕府初创》 裴鹏程解读
《讲谈社日本史5:源赖朝与幕府初创》|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继续为你介绍“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今天是第五卷《源赖朝与幕府初创: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宋时期,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时代,也是第一个长期存在的武士政权。不少日本史学家认为,镰仓时代开启了日本历史的新阶段,“古代”历史逐渐走远,从此正式进入了“中世”。
在上一卷《武士的成长与院政》的最后我们提到,随着外戚、上皇、天皇的一轮轮斗争,武士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实力慢慢累积。最终,武士阶层出身的平氏把天皇搁在一边,自己建立了政权。只是,这个“平氏政权”只维持了18年 。
平氏政权之后便是今天的主角源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政权,同样,这也是由武士阶层建立的政权,但它却存在了141年。更重要的是,尽管镰仓幕府后来被推翻,但源赖朝开创的“幕府制度”仍然延续下去前前后后将近700年,直到19世纪“明治维新”才结束。源赖朝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这本《源赖朝与幕府初创》将给你答案。本书作者山本幸司是日本古代法制史、思想史专家。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冷冰冰地介绍历史,而是选择从人物入手,细致入微地带我们感受那个破旧立新的时代。
以前,人们提到源赖朝,往往批评他是个阴谋家、冷血无情,甚至逼死了自己的亲兄弟。本书结合许多史料,系统展现了源赖朝的家族背景、成长历程、个人理想,和一次次的政治实践,试图还原真实的源赖朝。他戎马一生,但突然的去世让他刚刚建起的幕府统治遭遇挑战。危急关头拿过接力棒的是他的妻子北条政子,她既是出色的妻子、坚韧的母亲,还是极具魅力的女将军,能力过人的政治家。得益于源赖朝、北条政子等人的努力,幕府统治得以初创。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介绍本书内容,第一部分的主角是源赖朝,一位武士如何设计出“幕府”这种新型政治模式?第二部分的主角是北条政子,这位女性如何挽狂澜于既倒,让新生的“幕府”模式存续下去。
首先,我们看源赖朝的故事。
源赖朝生活时期相当于我国的南宋前期,跟著名思想家朱熹 ,著名诗人陆游 、辛弃疾是同时代人。只不过,与这三位比起来,源赖朝的一生相对短暂,他只活到53岁 。
源赖朝50多年的人生,可以大致划为四个阶段:13岁之前,他在京都度过了自己大部分的童年时光。14岁时,他的父亲在政治斗争中兵败被杀,源赖朝侥幸保全了性命,但被流放到日本东部的伊豆 。到34岁,源赖朝在镰仓起兵,镰仓在日本东部,距离他的流放地伊豆不太远。接下来是12年的南征北战,最终他在46岁时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 ,直到7年后过世。
中国历史上,拥有源赖朝这样人生经历的人物并不少见,大概情节是:主人公身世不一般,小的时候父亲被害,他长大后不仅报了仇,而且取得了父辈们没能取得的成就。
如果源赖朝的一生只是如此,我们收获的也就只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真正值得关注的其实是,源赖朝为什么能开启“幕府”这样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改写日本历史?
作者首先带我们走近源赖朝生活的历史环境,他的成长受到两种环境氛围的熏陶,京都贵族生活和东国武士传统。
源赖朝出身不凡,他的家族属于河内源氏,这是清和源氏的一支。清和源氏得名于9世纪的清和天皇,当年,清和天皇留下众多子孙,但天皇名额数量有限,于是不少子孙被降为臣籍,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他们被统称为清和源氏。也就是说,源赖朝体内有天皇家族的血统,虽然早已稀薄,但在看重身份的古代来说,这是很重要的政治资本。源赖朝在14岁以前,一直生活在京都,接受贵族文化的熏陶,他的视野和格局,不是一般武士能比的。后来,人们常用“贵种”来形容源赖朝,意思是“拥有高贵血统的人” 。
关于“清和源氏”我们多说两句,这个家族对日本的影响太大了,日本历史上有三大幕府时期,分别是12—14世纪的镰仓幕府、14—16世纪的室町幕府、17—19世纪的江户幕府。建立镰仓幕府的源赖朝,建立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都可以上溯到清和源氏。而建立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康也自称是清和源氏。
说回源赖朝。有贵族血统的人千千万,源赖朝最终能有所作为,还得益于他长期的流放生涯。
刚才我们讲了,由于父亲在政治斗争中兵败被杀,14岁的源赖朝被流放到日本东部的伊豆。伊豆所在地区是日本“东国”,这个地名我们在讲《武士的成长与院政》的时候提到过。不同时代“东国”地理范围有所差别,但大致指的是京都的东方,包括今天关东平原一带。
在源赖朝生活的时代,东国发展程度低,繁荣程度远比不上京都,但存在感始终都挺强。这里平原广阔,适于饲养良马,京都朝廷的不少马场都设在东国。而马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不必多说。所以,自大和朝廷建立以来,东国一直都是向朝廷供给军事力量的基地。
如果换个角度看,东国民众擅长弓马技术,导致这里也比较容易出现反叛势力。当初武士阶层的崛起,有个标志性事件“平将门之乱”,就发生在东国。换句话说,日本武士阶层最早是在东国出现的。
当年,14岁的源赖朝被流放到东国的伊豆这个地方。可能流放他的人并没有想到,源赖朝不仅在逆境中磨炼了意志,同时慢慢积聚起自己的军事力量,并在二十年后推翻了旧有统治。
关于源赖朝为什么能成功,除去京都和东国两大环境因素外,我们更要从他的个人特质方面加以分析。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源赖朝在政治方面遵循的三大原则 。
第一是嫡庶之别,也就是权力和地位只能由嫡子继承。中国从周代开始直到明代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很多人批评这种制度是“立长不立贤”,真正有才能的人未必能选上去,于国于民都都不利。但要注意,古代国家系统的复杂性还无法跟今天相比,对于一个古代政权来说,稳定性是第一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特点是“继承人明确”,也就让别有用心的人断了非分之想。那皇帝水平有限怎么办呢?中国古人的办法是“通过系统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来辅佐皇帝。所以,明朝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也不妨碍国家的正常运转。
而当时,日本最缺的就是政权稳定。大到国家的天皇,小到贵族和武士的家庭,每当遇到权力由谁继承的问题,少不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源赖朝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与弟弟一同建功立业,但最后还是走到了手足相残的结局。因此,源赖朝下定决心,严格执行“嫡子”继承制度。
除了“嫡庶之别”,源赖朝在政治上追求的第二个原则是“公平”。
“公平”的第一层含义是,人人都有机会。当时的日本是等级社会,血统决定一切。有的武士出身低微,即使他功劳再大,领兵再多,上层贵族仍然不认可他。而源赖朝提出“不论门第,不论出身”,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他都会用,因此笼络了很多人,他的阵营日益壮大。
“公平”还有一层含义,不偏不倚,维持各方力量的均衡。一次,源赖朝宴请各家武士。席间,一位武士冒冒失失提出,希望源赖朝把自己的礼服赏给他。另一位武士听到后心生妒忌,跟他拌起嘴来,越吵越凶。但源赖朝在席间始终一言不发。最终,另一位武士出面劝阻了两位。
很多时候,武士之间出现纠纷,源赖朝都不急于表态,他不想表现出对某一方的偏袒。因为,只有保证各家武士势力均衡,源赖朝的位置才能坐稳。“平衡”的艺术或许是每位领导者必备的技能,历史证明,源赖朝做得不错。
源赖朝在政治方面还有第三个原则,重视情报。其实,在任何时代要想做成一件事,尽可能掌握多的信息都是基本工作。尤其是在古代,交通和通信手段有限,掌握情报便掌握了一件利器,可以先知先觉,从而影响事态的走向。
源赖朝的大本营在镰仓,从地图上看的话,位于东京西南方向50公里处,但距离天皇所在的京都,直线距离超过了300公里。试想一下,万一哪天天皇下诏,要求天下武士一起讨伐源赖朝,等消息传到镰仓,恐怕讨伐军队也赶来了。
源赖朝当然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京都朝廷里安插了不少眼线,这些人会定期向他汇报工作。相传,源赖朝让奶妈的外甥住在京都,每隔十天就派遣一次使者向源赖朝报告京都的状况。除了京都的天皇,不难想到,源赖朝为了控制自己的部下,情报工作自然少不了,比如他会与非武士身份的下级官吏直接建立联系,就是为了更清晰地掌握基层的一手信息。
“嫡庶之别”“公平与均衡”“情报工作”,在这三大原则的推动下,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幕府”。
“幕府”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将军出征在外,他办公的地点设在营帐帷幕中,“幕府”由此得名。后来,这个词传入日本。在日本的官僚体系中,“近卫大将”是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日本人便用“幕府”这个词来指代近卫大将的住所以及他在战争时办公的大帐。和平时期,“幕府”是政策的发出地;战争时期,“幕府”是军队的司令部。久而久之,“幕府”成为武士政权政府机关的代名词。
1180年,源赖朝选择在镰仓定居。镰仓南面是海,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同时,镰仓扼守着从日本西部到东部的海上通道。因此,源赖朝选择将镰仓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这时的源赖朝已经成为日本东国的实际统治者。1183年,朝廷承认他在东国的统治地位,本书把这个时间看作“镰仓幕府”的成立时间。后来,源赖朝被任命为“右近卫大将”“征夷大将军”,只是朝廷对源赖朝统治地位的进一步确认。
不过,“幕府”政权说白了就是个军政府。要想通过军事长久地压服贵族和百姓,是很困难的,指不定哪天就会出现下一个源赖朝。
要想让幕府稳定地统治全国,源赖朝必须处理好两组关系:第一是将军和武士的关系,也就是让武士听从自己,不叛乱。第二是权力中心镰仓和各地方之间的关系,让地方都听命于将军所在的镰仓,而不是天皇所在的京都。
针对这两个问题,源赖朝分别拿出了解决方案,一个是“御家人”制度,一个是“地头-守护”制度。这两个名词听起来有点复杂,稍作解释你就会理解源赖朝的过人之处。
首先看“御家人”制度。御用的御,一家人的家人。
“御家人”的关键在“家人”二字。什么叫“家人”呢?中国古代,帮着贵族老爷管理家庭事务的叫“家院”,在贵族之家打杂叫“家丁”,卖身于贵族之家后就成了“家奴”。同样,在日本从平安时代开始,人们把服侍贵族或武士的侍从叫作“家人”,与“家人”对应的是“主人”,家人与主人同呼吸共命运,关系非常紧密。有时,为了表达对某个主人的敬意,会在“家人”之前加一个“御”字 ,也就是把他的“家人”称为“御家人”。
源赖朝受到启发,确立了“御家人制度”。以前的“御家人”,“家人”和“主人”之间存在人际交往关系,“家人”即使无法经常在“主人”身旁侍奉,至少与“主人”保持相互熟识。但源赖朝确立的“御家人制度”已经成为从单纯的人际关系转变成抽象化的框架概念。从此以后,家臣的组织框架开始取代日本传统的国家组织框架。
前面说过,源赖朝的政治原则之一是“公平和均衡”,他规定“御家人众人皆平等、对等”,任何武士,无论出身背景、实力大小,都要平等地为将军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武士之间以大欺小的情况,让底层武士也拥有了政治话语权,获得好名声的同时,源赖朝建立起了集权统治。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武士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跟源赖朝并不熟,大家凭什么信他的话,凭什么为他卖命打仗呢?
为了强化镰仓幕府对全国的控制,源赖朝推出了“地头-守护”制。
“地头”和“守护”是两种身份。
“地头”是“田间地头”的“地头”那两个字,说白了就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收保护费。当时战乱不断,普通民众希望有人保护自己的安全,于是,源赖朝就给效忠于自己的人,分别划定了势力范围,让他们负责某个地方的治安问题,每年可以收一笔钱。
需要说明,担任“地头”的武士们,他们负责的对象,不是一个个农民,而是一位位庄园主。长时间的战乱,早已把社会基本单位从分散的农村,变成了统一的庄园。管理社会基层的,不再是天皇派出的地方官,而是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庄园主。
设置“地头”这个身份能带来两个好处,既能帮助源赖朝论功行赏,稳定武士群体,还能帮助源赖朝分片管理地方,给地方带来秩序。
“地头”是常驻于某个地方,维护秩序的管理者,后来源赖朝又增设一种叫“守护”的职务。“守护”这个身份其实早就有了,负责社会治安,征收钱粮,调集士兵等等。源赖朝设定的“守护”,最大的特点是机动性强,每位“守护”都像一位项目负责人,有的时候他负责把幕府的命令传达给各地的“地头”;有的时候,他要处理一些跨区域的犯罪案件;还有,当幕府新征讨到一块土地,没有来得及设置“地头”的时候,就先请“守护”临时管理。
我们回头看“御家人”制度和“地头-守护”制度。
“御家人”制度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的制度,“地头-守护”制度是基于地区建立起的制度。通过人与地域的双重管理 ,源赖朝编织起一张大网,以此为基础开创了幕府统治模式,于是,武士建立的政权不再短命。
不过,源赖朝身边还潜伏着一个巨大隐患。虽说他是贵族,并掌握兵权,但京都的天皇才是正统。源赖朝活着的时候,可以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摆平一切,在他去世后呢?万一天皇下诏讨伐镰仓幕府,源赖朝辛苦半生创立的幕府统治,还能持续下去吗?
很不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源赖朝的心中原本酝酿着一盘大棋,幕府的影响力局限在东国,也就是日本东部,他希望把幕府统治扩展到广大的日本西部 ,但在这时,源赖朝突然过世了。1199年,这是他当将军的第8个年头,时年53岁。对于一位政治家而言,53岁本是黄金年龄,但源赖朝却在日本历史的舞台上匆匆谢幕了 。
动乱年代,一代强人突然离世必然引发剧烈的政治动荡。这样的动荡首先发生在幕府内部。令人唏嘘的一幕发生了,源赖朝死后,幕府大权落入岳父一家,也就是北条家族之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源赖朝的两个儿子先后被杀害,源赖朝一脉绝嗣 。
当幕府内部动荡的消息传到京都,天皇家族兴奋极了,抓住机会下诏倒幕,号召天下武士推翻幕府统治。
当源赖朝没有了后人,天皇家族借机夺权,镰仓幕府的统治还能持续下去吗?危急时刻,挽狂澜于既倒的是一位女性,她就是源赖朝的妻子北条政子。
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女性。北条政子出生于东国豪族北条家族。源赖朝14岁时,被流放到东国的伊豆,北条家族奉命监视他。北条政子就是这个情况下认识源赖朝的。后来,二人结婚并生下了两儿两女。
其实,源赖朝能在东国建立起幕府统治,原因之一便是获得了东国豪族北条家族的支持。因此,无论是源赖朝的个人生活,还是在镰仓幕府的具体事务中,北条政子都是重要参与者。
相传,北条政子非常介意源赖朝与别的女性来往,这导致源赖朝的子嗣不多。源赖朝是在1199年去世的,早在两年前他们的大女儿就已经去世了。不幸接踵而至,在源赖朝去世的同一年,二女儿也离世了 ,之后两儿子先后死于非命。失去了丈夫,以及所有的儿女,可以想到北条政子承受了多大的打击。
丈夫去世后,北条政子选择出家为尼,但这并不是在退让,接下来她将以一种冷静果决的形象出现在幕府中,人们给她送上一个称号,“尼将军”,“尼姑”的“尼”。
在天皇家族发起的倒幕运动这个幕府存亡的关键时刻,“尼将军”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源赖朝没有后人能继承幕府将军之位,不少效忠于幕府的“御家人”动摇了。大厦将倾之时,“尼将军”当着诸位“御家人”的面慷慨陈词。她历数了源赖朝自开创幕府以来,对各位将领的恩情大义,并直白地提醒他们,今日的生活源于幕府的恩赐,如果这个时候投奔京都不会有好下场。第一,他们在源赖朝手下做过事,不可能再获得京都的信任;第二,天皇手中无权、少财,即使给天皇卖力,也获得不了多少好处。所以,摆在各位将领面前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同幕府一起战斗,击败无道的天皇,保卫自己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北条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动了这些御家人,在场没有任何一位表示要投靠京都。幕府上下同仇敌忾,共商军务,他们甚至决定直接出兵京都,掌握主动权。 就这样,幕府建立后第一次重大危机被化解了。
这次危机的化解,给幕府带来了三大好处 。
第一,幕府的已有统治得以巩固。幕府建立之初,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反对力量,借着这次危机,那些不安定的因素被清除了。
第二,幕府的影响力向西扩展。幕府的大本营在东国,过去对日本西部影响有限,但这次,幕府在京都设立了监视天皇的专门机构,后来逐渐发展为幕府派出机构,管辖以京都为首的西部各国。
第三个好处,准确来说是对北条家族的好处。这次的危机也扫除了过去反对北条家族的武士力量,北条家族在镰仓幕府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不过,北条家族还是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合法性问题。毕竟幕府是源赖朝创立的,北条家族最初也是效忠于源赖朝的“御家人”,现在凭什么让别的“御家人”听你的呢?
我们看,北条家族如何把幕府统治延续下去。
由于北条家族的权力来路不正,所以不能推翻幕府,另立中央。可行的方案是保全幕府统治,立个傀儡将军,然后自己掌握实权。于是,北条家族牢牢控制了“执权”这个身份,所谓“执权”,意思是代将军执掌大权。自从源赖朝过世后,幕府权力都落入“执权”之手 。
北条家族的人为什么能一直担任“执权”呢?因为,北条家族掌握了婚姻这个工具,也就是让北条家族的女儿嫁给幕府将军,让后世的幕府将军都流淌着北条家族的血液。即使后来担任幕府将军的不再是源赖朝后人,北条氏仍然坚定地执行这个计划 。
这个逻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平安时代藤原家族就是这么做的,把本族女子一代代嫁入天皇家族,以维持自己与天皇的血缘关系,随后垄断“摄政关白”身份,独掌大权。只不过,这次的傀儡不再是天皇,而是幕府将军;掌权的手段不是“摄政关白”,而是“执权”。
但我们知道,藤原家族的外戚专权并没有持续下去,后来天皇家族借助武士力量把藤原家族打败了。北条氏怎么才能保证武士不起兵造反呢?
以前,源赖朝的办法是通过给武士“地头”的身份,让他们在地方收取保护费,因此武士们成为源赖朝的“御家人”,双方建立起密切关系。更关键的是,源赖朝格外注重平衡,他不偏袒任何一方,于是“御家人”们不给他惹是生非。可见,只有给够利益,并且妥善解决武士间的利益冲突,良好的秩序才能形成。
北条家族的后人虽没有源赖朝的创业背景,也缺少人格魅力,但他们可以通过制度达到同样的目标。
1225年,北条家族设立了一个叫“评定众”的机构,这个制度一句话概括就是:有事大家商量着来。无论是幕府的运营,还是御家人之间的利益纠纷,都交给“评定众”来合议决定。而评定众的成员都是资历比较深厚的御家人。
这个办法很好,一方面能相对公平公开地解决御家人的利益问题,为北条家族赢得支持,另一方面北条家族可以通过干预入选“评定众”的成员名单,来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
后来,人们把通过“评定众”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整理编纂成法律文献,名为“式目”,“式”就是法律形式,“目”就是法律条目,再以“式目”为基础,结合其他特事特办的单行法,最终,“幕府法体系”诞生了。
幕府法体系的出现,不仅能有效解决幕府的内部纠纷,它还标志着源赖朝创建的幕府统治模式终于成形了。日本社会有了一套新的规范、新的秩序。自9世纪律令制度瓦解以来,三百多年的动荡终于结束了。
回看过去的动荡,根本原因是人们无所依靠,所以只能用拳头讲道理。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职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这就是武士阶层。武力既可以解决个人恩怨,还可以决定天下共主,成王败寇,野蛮得很。好在,到13世纪初,随着“幕府法体系”的诞生,通过私下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到这里,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时代“镰仓时代”的创立过程就为你介绍完了。
我们以源赖朝和他的妻子北条政子为核心,介绍了幕府政权如何出现,如何维持两大问题。源赖朝的措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叫“论功行赏”,调动了武士的积极性,实现了武士参政的构想。北条政子和她们家族的措施可以总结为“协商解决问题”,一直以来,武士破坏性的一面终于受到了抑制,他们作为统治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作为一种新生的政治模式,幕府统治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比如北条氏的权力说来说去终归是外戚专权。他们可以霸占“执权”的位置,窃取将军的权力。试着想一下,北条家族身边的人是不是也能把他们变成傀儡呢?
这样的事情还真发生了。13世纪“镰仓时代”的日本权力关系很像“套娃”,掀去一层,还有一层:看起来日本天皇是君主,但大权掌握在镰仓幕府手中。看起来镰仓幕府由大将军统领,但实际由北条氏以“执权”身份代为掌权。看起来幕府的“执权”职务一直由北条家族的人担任,但很多时候,真正的权力落在了北条家的家臣手中。
显然,长此以往,如果遇上什么风吹草动,镰仓幕府的统治恐怕就无法维持了。恰好,13世纪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剧变,一股可怕的力量从蒙古高原席卷亚欧大陆,而且,这股力量已经注意到了东方的日本。
从14世纪开始,日本将进入一个独具魅力的时代,这就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以及日本第二个幕府统治时期。那时,天皇地位进一步下降,幕府将军被中国封为国王。榻榻米、茶道、能剧、插花将在日本逐渐流行,最能代表日本美学的“侘寂”观念即将出现,另外,一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一休和尚也将亮相。关于这些内容,敬请期待“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六卷《〈太平记〉的时代:南北朝时代至室町时代》。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日本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幕府”原指中国古代将军出征在外时临时办公的营帐帷幕,后成为日本武士政权政府机关的代名词。
- “御家人”制度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头-守护”制度是基于地区和中央的关系,源赖朝以此为基础开创了幕府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