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日本史2:从大王到天皇》 裴鹏程解读
《讲谈社日本史2:从大王到天皇》|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的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二卷《从大王到天皇:古坟时代至飞鸟时代》。
提到日本这个国家,你认为最能代表它的符号是什么呢?可能是樱花、武士、动漫,但有两个符号的重要性绝对超过这些内容,这就是“天皇”,以及“日本”这个国名。而“天皇”和“日本”这两个最重要的符号,都是在7世纪后期出现的,大致对应中国唐高宗到武则天统治时期。
我们在讲“日本的历史”第一卷《王权的诞生》时提到,日本在公元3世纪,中国三国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王权,但那时的日本还叫“倭国”,那时的日本统治者还叫“大王”。“日本”这个国名,以及“天皇”这个称号是怎么出现的?
这就要说到,我们今天这本《从大王到天皇:古坟时代至飞鸟时代》,时间线从公元4世纪末到7世纪后期,大致相当于中国东晋到唐高宗统治时期,共300年左右的历史。
这300年或许是日本最重要、最知名的一段历史。天皇制度诞生,日本国名出现,奠定了日本后来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走向,其影响延续至今。天皇如何取得独尊权力,如何强化自己的权力?其中充满了明争暗斗、阴谋阳谋。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课本上提到的日本古代史关键词,无非是遣隋使、遣唐使、圣德太子、大化改新,而这些词汇都出现在这段历史里。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历史上共有8位女性天皇,其中有6位出现在6—8世纪。正因如此,很多日本古代史爱好者、研究者,都对这段历史非常着迷。
这本《从大王到天皇》的作者熊谷公男,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尤其擅长日本古代氏族、古代政务和仪礼这些与古代王权有关的课题,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会见证“天皇”诞生的精彩过程,还会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到,日本王权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矛盾心态,时而冲动、时而冷静、时而兴奋、时而沮丧,就像一位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有趣。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介绍这本《从大王到天皇:古坟时代到飞鸟时代》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主题是“古坟时代”,我们看看,哪些因素导致倭国大王的权力不断扩张。第二部分的主题是“飞鸟时代”,我们重点考察,倭国王权在奔向巅峰的冲刺过程中遭遇了什么,最终“天皇”制度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
“日本的历史”第一卷《王权的诞生》最后提到,3世纪前后,邪马台国振兴了倭国联盟,使倭国王权发展到新的阶段。
邪马台的日语发音是ヤマト(Yamato),其实ヤマト还可以写作“大和”这两个字。“大和”原本是倭国核心区奈良盆地的一个政权,后来它的含义不断扩展,代表整个倭国联盟,甚至代表现代的日本民族。所以,一些学者主张,大和政权跟最初的邪马台政权是一回事。
“大和”与“邪马台”是不是同一个政权?这个专业课题还有待专家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认,3世纪以后,倭国大王的影响力发展到新阶段,典型的考古证据是,当时的日本列岛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古坟,这些坟墓的外形都是前方后圆的,供倭国大王和他影响下的大小首领使用。所以,后人把3世纪到6世纪称作“古坟时代”,时间大致对应我国三国到隋朝这300多年。
不过,到这时,倭国统治者还叫“大王”,“天皇”的概念并没有出现。“大王”“天皇”听起来都是至高无上的,但两个称号的内在含义有很大区别。“大王”的正式名称是“治天下大王”,意思是全天下的人都服从于他、依附于他,这是一种原始的统治权。“天皇”也有个正式名称,叫“现神御宇天皇”或“明神御宇天皇”,说得直白点就是“显现真身统治人间的神”。从“大王”到“天皇”,是从“王中之王”到“神”的飞跃,这个飞跃的背后,是天皇握有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因此,他的统治权是强制性的,别人没法不服从他。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我们慢慢见证这个过程。
说明一下,由于咱们今天讨论的这段历史中,“日本”这个国名还没有诞生,所以下文中,我们遵循原书规范,继续使用“倭王权”“倭国王权”这些叫法。
倭国王权不断扩张,一直都受东亚世界直接深刻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来自朝鲜半岛的力量,一种是来自古代中国的力量。
首先看,来自朝鲜半岛的力量如何影响倭国发展。
尽管在古代,中国的发展长期领先,但朝鲜半岛距离日本列岛更近,许多物资、技术都是通过朝鲜传到倭国的,因此不少日本文物都具有朝鲜半岛特色。比如,古坟时代的倭国陶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泛红色的原始陶器,名为“土师器”,还有一类是青灰色的高级陶器,需要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制而成,名为“须惠器”。这种“须惠器”的雏形便是来自半岛的韩式陶器。 除了高级的陶器外,铁原料和马匹这两种古代战略物资,倭国都需要从朝鲜半岛引入。
除了技术和物资,朝鲜半岛还深刻影响了东亚国际关系中倭国的心态。由于倭国极度依赖朝鲜半岛,因此倭国大王想尽各种办法,维持与朝鲜半岛的联系,甚至试图控制朝鲜半岛,把它变成自己的附庸。
316年,中国西晋灭亡,西晋皇族逃到江南地区,北方的权力真空被各个游牧、渔猎民族填补。比如东北地区被鲜卑人的一支控制,后世称之为前燕政权。前燕不断扩张,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发生冲突。高句丽迫于压力,只得向南扩张,结果挤压了朝鲜半岛南部百济等小政权的生存空间。这时的百济急需军事伙伴,于是把目光投向了倭国。倭国非常乐意,作者提到三个理由,第一,百济是先进文化和物产的供给方。第二,百济后来向东晋遣使朝贡,倭国可以请百济牵线搭桥与东晋建立联系。第三,目标一致对外发动军事行动,有助于倭国大王强化自己的权力。
在这个过程中,倭国大王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对他来说,百济并不是盟友,而是一个被保护的小国,是他的小跟班。换句话说,倭国大王已经不甘于做一个普通的国王,而是要建立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天下”,用作者的话说,倭国萌生了“小帝国”的意识。
但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倭国大王想要跟当时的中国皇帝分庭抗礼,他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一个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倭国想要压朝鲜半岛的小国一头,建立起自己的“天下”。如何证明倭国比朝鲜半岛的小国地位更高呢?倭国大王的决定是,求得东亚世界规则制定者中国皇帝的认可。
接下来,我们看看当时的中国皇帝如何影响倭国历史。
公元420年,东晋被刘宋政权取代,中国的南方进入南朝历史阶段,第二年,倭国向南朝刘宋派出使节。不过,倭国遣使的目的,并不是像百济等国那样表示顺服、讨要封号,请中国皇帝撑腰。倭国大王有个更大的野心,他希望刘宋皇帝认可倭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具体说就是除了北部高句丽以外,朝鲜半岛其余地区的军政权都归倭国大王。
结果令倭国大王大失所望。百济国王获得的封号是“镇东大将军”,高句丽国王获封“征东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倭国大王虽然也获得了一个封号,叫“安东将军”,但少了个“大”字。按照南朝刘宋的将军称号体系,“大将军”是二品官爵,“将军”只是三品官爵。倭国大王原本打算请中国皇帝挺一挺自己,结果被打了脸,获封的官爵竟然比不上自己的小弟百济国王。
这件事情让倭国大王下定决心要脱离中国王朝的册封体制,他喊出口号要做“治天下大王” ,很直白,就是要独立建立自己的“天下”,在整个日本列岛范围内制定规则。这意味着,倭国进入了探索独立自主的历史阶段。
但要治天下,得先治国,我们看看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倭国大王在国内做了什么。
5世纪,倭国大王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在地方扶植自己的势力。各地的豪族直接统治着自己的部族,内部少不了政治矛盾。倭国大王会选择时机介入这些纷争,在纷争中选择忠诚于倭王权的一方,把他扶植为自己的代言人。为了维持这种忠诚,大王会不断提供先进文化和物产,作为回报,地方豪族要在政治上保持忠诚。
为了维持这种关系,倭国大王必须配套做第二件事情,这就是更加严格地控制通往朝鲜半岛的交通线,垄断先进物资文化的分配权。
但稍作分析你就会发现,倭国王室与地方豪族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礼尚往来”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是不稳定的,一旦大王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地方豪族很可能立刻翻脸不认人。显然,只靠给好处还不够。
于是,到6世纪,倭国大王使出了新手段。
首先是“国造制”,大王会把地方最有影响力的豪族任命为“国造”,“国造”统治的区域就是“国”。“国造”在自己的“国”内享有行政、审判、军事、祭祀等权力。其实这些权力地方豪族原本就有,但大王通过“委任”的举动,强调豪族统治地方的合法性源自大王,颇具政治意义。
其次,倭国大王还推出“屯仓制”,“屯仓”说白了就是大王在全国各个经济中心、军事要地设置的直辖区。这是大王打入地方的一枚枚楔子。
除了管理物资,大王还要进一步管理民众,尤其是掌握技术的民众,于是推出“部民制”。大王要求地方各“国”设立一些民众组织单位,名为“部”。一些被征服者、战争俘虏以及大陆移民,被划分进不同的“部”,向王族或高级贵族提供服务。比如,“陶作部”负责制陶,“马饲部”负责饲养马匹等等。
“国造制”“屯仓制”“部民制”这些措施,对象是地方,目的在于强化大王对地方的控制。但我们想,古代技术手段落后,要想控制地方,只靠大王家族的人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找一些帮手协助统治,大王又推出了一项新的制度,“氏族制”。
倭国核心区大和地区周边有一些部族,跟大和政权关系密切,倭国大王对他们很是信任,于是与他们结成政治关系,赐予“氏”的身份,请他们协助处理朝政、掌控军事、承办祭祀等工作。
通过这些手段,倭国大王的实力迅速增强。相应地,地方豪族的力量在不断弱化,原本,地方豪族可以肆意调动管控区的各种资源,修建巨大的“前方后圆”的坟墓,炫耀自己的力量。但到6世纪末7世纪初,他们再也动员不了那么多资源修筑坟墓了,持续三百多年的“古坟时代”落幕了。
日本历史也因此翻开了新的篇章。从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这都是史前时代,主要依靠考古手段来研究,不少说法存在巨大争议。接下来,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历史”开始了,依托丰富的史料,日本列岛的面貌将更加清晰、生动。
古坟时代后是日本的“飞鸟时代”。“飞鸟”是日本的一个古地名,在今天日本奈良市以南的明日香村一带。从6世纪后期到8世纪初,大致对应中国隋朝到唐朝武则天时期,这一百多年里,倭国定都飞鸟,因此得名“飞鸟时代”。
如果我们把“古坟时代”看作日本王权发展的加速阶段,那么接下来的“飞鸟时代”就是日本王权发展的冲刺阶段。
经过一番变革,“飞鸟时代”的倭国大王觉得自己的权力前所未有的强大,不免沾沾自喜。如何证明自己的强大呢?还是那个老套路,问问隔壁的中国皇帝。
公元600年,倭国派遣使者前往隋朝。隋文帝看到远方来的客人挺好奇,就让使者讲讲倭国的风俗。但使者的回答让隋文帝大吃一惊,使者说了这么一句:我们倭国大王很神圣,把天当作哥哥,把太阳当作弟弟。隋文帝听了,觉得这群野蛮人实在是不可理喻,叮嘱使者回去后一定要让倭国大王改掉说大话的臭毛病。
倭国大王本想通过这个举动,强化独立自主的人设,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但他并没死心。607年,大王让一位叫小野妹子的政治家带领使团出访隋朝,请注意这位小野妹子是男性。小野带领的使团坚持“对等外交”,向隋炀帝呈递的国书中有这样一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意思是“日出处天子”倭国大王向“日没处天子”隋炀帝致以问候。倭国大王自称“天子”,而且还是“日出处天子”,相应地把隋炀帝称作“日没处天子”,这让隋炀帝很不开心,斥责这群蛮夷无礼。
很多人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说倭国大王口出狂言。其实这是因为,当时“天子”在中国和日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人心中的“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的代称,但在当时倭国大王的表达中,“天子”很可能就是字面意思,“天神的子孙”。很多古老部族都有这类神话叙事,倭国并非个例。
不过,连续的外交不愉快,让倭国大王意识到,自己还很落后,尤其是在礼仪文化方面需要多多向中国学习。
早在第一次遣使结束后,倭国就已经在陆陆续续推进变革。比如,603年倭国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制度。“冠”是帽子,倭王规定通过不同颜色的帽子划分贵族等级,每级都有专属名称,比如最高一等是“大德”,其次是“小德”,接下来是分别是仁、礼、信、义、智,各分大小两级,前后共十二级。
除了礼仪以外,倭国统治者还意识到本国在官僚系统建设方面的不足,于是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对君、臣、民,不同身份的人,制定了基本的行为规范。
同时倭国还引进了“朝廷”制度。所谓“朝廷”,本意就是“朝见大王的庭院”。倭国大王模仿中国皇帝坐北朝南。坐在大殿中,大王的面前是个庭院,庭院两侧分别设有朝堂,这便是“朝廷”,倭国的权力中枢。
提到上面这些改革制度,很多人会联系到一位文化名人,圣德太子。传说,圣德太子是在马厩附近出生的,因此他最初的名字是厩户皇子,马厩的“厩”,门户的“户”。圣德太子能力过人,比如他有个奇特的能力,可以同时听清楚十个人讲话。更重要的是,圣德太子品德高尚,始终致力于倭国的进步,上面这些改革就是他推动的。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听过这些故事。1958年,为促进消费,日本开始发行面额一万元的纸币,这张纸币最初的正面的图案就是圣德太子。直到1986年后,图案才改为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
很可惜,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圣德太子或许是虚构的人物。一位叫大山诚一的学者提到,日本历史上或许存在一位叫“厩户”的贵族,他掌握倭国实权,推动了变革。但“圣德太子”则是日本古人塑造出来的,他兼容儒学与佛学,心系国家和人民,是日本古人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
圣德太子是真是假,这个问题交给史学家讨论。我们观察到的是,圣德太子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符号之一,是个典型的儒家式人物形象,这再一次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话说回来,倭国学习了隋唐基本的礼仪文化、官僚设置,倭国可以与隋唐比肩了吗?别的不说,倭国政权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顽疾,这就是那些辅佐大王的强大氏族。
前面提到,倭国大王为了控制地方,不得不与周边氏族结成联盟,请他们协助管理地方。但这个做法必然导致一些氏族壮大。倭国大王要真正掌握大权,解决权臣问题是绕不开的。
如何解决呢?咱们又要说到那句话:古代日本历史的演进,总受到中国历史节拍的直接影响。
在7世纪初,东亚世界又发生了剧变。隋朝因连续出兵高句丽而加速灭亡,唐朝建立。朝鲜半岛各国矛盾不断,唐朝借机继续出兵高句丽。总之东北亚地区乱作一团。
眼看着国外局势紧张,国内权臣当道,一些深谋远虑的倭国王族意识到,必须要继续改革,使权力集中在大王一人身上。
推动这一步的,是一对知名君臣。“君”是中大兄皇子,他是未来的天智天皇,“臣”是中臣镰足,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你知道,日本有很多姓氏都带有“藤”字,比如斋藤、佐藤、近藤、远藤、安藤、加藤等等,这些姓氏都是从“藤原氏”分出来的,而“藤原氏”是天皇赐予中臣镰足的氏。但这一切,都要从一次改变日本历史的政变说起。
中臣镰足属于中臣氏,这个氏族掌管祭祀事务。但中臣镰足志向远大,他不愿意一辈子当个祭祀专员。所以,他长期在王室成员中物色有道明君,希望去辅佐他。被他看中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大兄皇子。
中大兄皇子的父母都是倭国大王,但他排行靠后,大王之位未来属于哥哥。而且,哥哥还获得了苏我氏的支持。
苏我氏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权势家族之一。很长一段时间内倭国大王的王后都是苏我氏的人。前面说的“厩户”,也就是圣德太子的原型,也有苏我氏的血统。
为了掌握更大权力,苏我氏不仅消灭了多个氏族 ,甚至杀害了倭国大王,然后把一位有苏我氏血统的女性统治者推上台,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 。特别说明一点,“天皇”称号那时还没有产生,这是后来追封的。
这还没完,史料记载,苏我氏的权臣甚至做起了事实上的大王,比如苏我虾夷叫人表演八佾舞,按照儒家礼仪规范,只有天子才有资格欣赏这种八人八列共六十四人表演的舞蹈。 他还修建了“祖庙”,并叫人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寝,这是大王才享有的权力。
面对这种局面,中大兄和中臣镰足下定决心要除掉苏我氏。两人制定了详细计划。当时掌权的是苏我氏的新一代权臣,苏我虾夷的儿子苏我入鹿。为了稳住苏我入鹿,中臣镰足做媒,让中大兄娶了苏我氏家族的女性。为了让他放松警惕,两人特地选择在一个祥和的外交场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在朝鲜半岛各国进贡的仪式上,中大兄发动政变,派人砍死了苏我入鹿。很快,原本支持苏我氏的武装力量倒戈了,消息传回苏我入鹿的父亲苏我虾夷的耳朵里,他无可奈何选择了自尽,随后,苏我氏家族被迅速铲除。
由于这一年是645年,按照干支纪年法是“乙巳年”,因此这个事件被称作“乙巳政变”。 如果对照唐朝的话,这一年是贞观十九年,唐太宗还在忙着攻打高句丽。另外,前往天竺取经的玄奘也是在这一年归国的。
回到我们刚才提到的苏我氏,这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权势家族之一,只因当家人被砍死了,支持力量便迅速散去,这个不可一世的家族随即轰然倒塌,这其实是古代政变的常态。但苏我氏崩溃得那么快,也反映了倭国政治中并没有形成稳固的权力结构。
有个现象佐证了这一点,当时出现了多位女性统治者。女性担任大王,往往起的是过渡作用。比如,一位男性大王死后,各个政治派别对于下一任大王的人选僵持不下时,就需要女性大王临时撑个门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外,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时,担任统治者的皇极天皇也是女性,她是中大兄的母亲。
显然,对于倭国统治者来说,真正要解决的不是一两位权臣,而是权力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但中大兄并没有直接担任大王,毕竟他是政变的发动者,直接当大王,容易遭人诟病。于是他推选了一位没什么威胁的叔叔担任大王,事实上自己掌握实权。
新统治者刚即位,中大兄就开始推动改革。由于新大王的年号是“大化”,因此后人把这次改革称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很多条,但目标是明确的、唯一的,这就是把权力集中回大王手中,真正实现倭国权力结构的一元化。
前面提到,倭国实行“国造制”,让地方豪强代表大王管理全国各地。现在,大王直接派遣使者前往地方各“国”,制作户籍、调查田亩,同时收缴地方的武器,归大王所有。之前,倭国实施“部民制”“氏族制”,许多从事专业生产的底层民众和奴隶归各个高级氏族直接控制,现在这个制度被废除,民众不再是某个氏族的“私民”,而是从属于大王的“公民”。
不论这些诏令是否能真正实现,但这的确是倭国走向中央集权的关键一步。大王的权力确实空前加强。后来,中大兄的弟弟大海人皇子继位,他首次使用了“天皇”这个称号,这便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天皇,天武天皇。随后,“日本”这个国名也诞生了。
为什么“天皇”“日本”相继诞生在这个时候呢?
其实,我们可以把“天皇”“日本”这一组名称看作是建造倭国王权大厦的最后拱顶石。
天武天皇继位后,为了稳固统治,开始在舆论上做文章,具体怎么做呢?简单说,就是讲好关于自己家族的故事,强化自己的神圣地位。
天武天皇继位后,命人整理过往的历史,推动编纂《古事记》《日本书纪》,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部史书。 在编纂过程中,以前的历代大王都被冠以“天皇”的称号,所以,后人提到过去的倭国统治者,尽管他们当时只是“倭国大王”,但还是习惯称之为“某某天皇”。
编纂历代天皇的事迹,最终的目的是要强化这个家族的神圣性、不可侵犯性与不可替代性。天武天皇把本族的历史,一路追溯到传说中的日神,即“天照大神”。日神“天照大神”的后人便得名“天皇”,日神后人统治的土地便是“日本”。正因如此,后世历史中,即使天皇的权力有所衰落,但没有任何人会取代他。
因为,“天皇”跟中国的“皇帝”不同。中国古代的“皇帝”制的叙事核心,是“德”。统治者有“德”,就能获得上天支持而统治天下,当统治者“失德”“无道”,有德者就可以“革”无德者的“命”,取而代之。因此,中国古人常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但日本“天皇”制的核心是家族血统,在日本王权叙事中,天皇是日神的后代,天然具有统治合法性,因此臣下无论掌握多大的权力,只要他没有天皇家族的血统,就不能获得独尊地位。得益于这一点,日本天皇成就了“万世一系”的神话。
到这里,关于“天皇”与“日本”诞生的故事,就为你介绍完了。
从4世纪末到7 世纪后期,倭国大王在东亚国际和内部权力的双重压力下,逐渐构筑起中央集权统治。倭国统治者终于从“大王”转变为“天皇”,倭国也由此获得了“日本”的国名。
你是否发现,日本成长的过程其实非常纠结,一方面它需要吸收中国的长处,离不开中国;同时,真正的成熟,一定是独立的、不能依附于中国的政权。所以,4—7世纪这300多年间的日本,对中国一直是若即若离的,改革了一番觉得自己挺厉害,要求隋唐皇帝正视自己,甚至“大化改新”后还跟唐朝冒冒失失打过一仗,就是著名的白村江之战,结果,倭国被打残了,于是埋头继续改革。
那日本什么时候,才能活出独立且个性的自我呢?敬请期待“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三卷《律令国家的转变: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前期》。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日本历史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在古代中国,“天子”最高统治者的代称,是抽象的;在古代日本早期,“天子”是字面意思“天神的子孙”,是具体的,世界上很多古老部族都有类似神化的表述。
-
“天皇”“日本”这一组名称是古代日本王权大厦的拱顶石,象征着古代日本集权统治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