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兴起》 裴鹏程解读
《西方世界的兴起》| 裴鹏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他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经济史”研究专家,本书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关于本书
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好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只是制度发展的结果和表现。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资格赛”,哪些欧洲国家从中世纪脱颖而出?
第二部分,“决赛”,出线的种子选手表现如何,结果怎样?
第三部分,“赛事分析”,为什么走错路的国家没有及时调整赛道?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介绍一本《西方世界的兴起》。
“西方为什么兴起”这是个学界经典话题,几百年来争论不休。其中,最常被提到的答案是,工业革命使西方经济实力空前增长,由此西方弯道超车,快速兴起。 但查阅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GDP占全世界的30%以上 ,而已经搞了几十年工业革命的英国,GDP世界占比只有5%。看来,技术革命、经济飞越并不是西方兴起的底层原因。
今天这本《西方世界的兴起》,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他也是第一位凭借研究经济发展历史,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
对于“西方世界为什么兴起”这个问题,诺斯既没有延续传统经济史的习惯,重点梳理史料;也没有按照新经济史学的套路,通过量化的手段研究一切课题,从数据中得出结论。诺斯格外注重对课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正如本书序言所说:“本书的革命性在于我们发展了一种复杂的分析框架,以用来考察和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
经过深入分析,作者得出结论:西方兴起的前提条件不是技术进步,而是西方找到一套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制度。工业革命只是适合的制度带来的结果。
回看历史,西方兴起不是近代一两百年的事情,从公元10世纪,一场艰苦的淘汰赛就开始了。这场竞争非常残酷,最终只有英国真正获得成功。也就是说,所谓“西方世界的兴起”,严格说,应是“英国的崛起”。
下面,我们试着用长跑竞赛的视角,来重新看一下西方各国兴起的过程。
首先是资格赛,哪些国家从中世纪的欧洲脱颖而出,加入了弯道赶超的种子队伍?
其次是决赛,通过资格赛的种子选手在决赛中的表现如何,结果怎样?
最后,我们做一点赛事分析,为什么那些走错路的国家没有及时调整赛道,要眼睁睁看着自己失败呢?
资格赛从公元10世纪持续到15世纪。这个漫长的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跑、中程和冲刺。
回到公元10世纪,欧洲在起跑线就位。所谓起跑线,是欧洲刚发生的一件大事,加洛林帝国覆灭。
加洛林帝国这个名字你可能比较陌生。其实,这个帝国对欧洲历史的影响非常大。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各地陷入战乱,后世的历史学家把西罗马帝国灭亡看作“黑暗中世纪”的开始。其实,“中世纪是黑暗的”这个表述有点以偏概全,所谓的“黑暗时代”只是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三百年。到8世纪末,加洛林帝国版图一度涵盖了今天的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中北部等地区,这或许是欧洲历史上最接近统一的时刻。统一往往能带来秩序,百姓就不用四处逃命,可以正常生活了。
但是在10世纪,庞大的加洛林帝国覆灭了,欧洲再次变成一盘散沙。作者在书中说,那时的社会基本单元围绕城堡展开,城堡里面住着贵族,城堡外是一个个村落,村落里生活着农民。再向外,是盗匪出没的荒野,危机四伏。
因为没有统一的国家,基层治安是头等要命的问题。普通人为了活下去,会投奔有武装的贵族。但贵族不会让农民白占便宜,得交“保护费”,比如让农民替自己种地。
一方提供保护,一方负责生产,这样的关系看起来很平等。其实,天平明显倾向贵族。作者提到,贵族能提供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治安与稳定。一些大贵族的领地吸引来越来越多的人,于是当地人口迅速增长,但贵族城堡周围的农田就那么多。由于人多地少,掌握土地的贵族就有更大的议价权,他们给农民开出越来越差的条件。农民为了生存,不仅出卖劳动力成为佃户,甚至失去人身自由,沦为奴仆。
请注意,这时的欧洲已经进入资格赛的中程。但我们发现,欧洲各地到处都差不多,一个个小城镇、小城市孤立发展,赛场上还没有涌现出亮眼的选手。
但在14世纪,赛况发生剧变,这个剧变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食物短缺,14世纪的欧洲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饥荒,据统计,位于今天比利时的小城伊普雷,在当时一次饥荒中,有10%的人口死亡。
除了饥荒,欧洲还爆发了“淋巴腺鼠疫和肺炎”,也就是大家俗称的“黑死病”。 黑死病给欧洲各地带来灾难,比如在1349-1351年,英国死亡率高达23.6%,其中,鼠疫造成的死亡率据估计在16.6%以上。
除了天灾,14世纪的欧洲战争不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一些贵族的势力已经变得比较强大。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贵族之间拉帮结派“打群架”,比如英格兰地区爆发的红白玫瑰战争,不仅英国贵族们分成两派打了几十年,欧洲大陆的贵族也不时掺和进来。后来,法国爆发百年战争,起因也是争夺土地和财富。对于贵族来说这是权力博弈,对于百姓来说,这恐怕是全家性命难保的麻烦事。
别忘了,打仗也会加剧疾病传播和饥荒程度,在欧洲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欧洲各地人口持续减少。不管打仗谁赢了,土地归谁所有,土地总量始终没变,但人口大幅减少是不争的事实,逐渐形成人少地多的局面。这时,普通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就变强了。
以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起早贪黑地交粮纳税,稍有不慎,就会被赶走。但现在,农民如果觉得给某位贵族种地,压迫过重,那可以换别的地方,反正劳动力是那时的香饽饽。作者提到,当时的贵族们想了各种办法吸引农民。比如,降低地租、减少劳动义务。高高在上的贵族甚至跟农民谈判并订立契约,确定彼此的义务和权利。
诺斯在书中说,订立契约意味着劳动力逐步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了,农民既可以选择继续给贵族种地,也可以去城镇里给人打工。胆大的农民,还可以成群结队去开发荒地。这个时候,劳动力像蜘蛛网一样在欧洲各地扩展开。
欧洲各地差异巨大,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北欧居民捕鱼,中欧居民卖木材,地中海的商贩做小买卖。一个人可以带着法国东部的木材,去法国西南部波尔多换葡萄酒。你看,欧洲各地出现了生产分工以及密切的交易。
但我们前面提到,中世纪欧洲强盗遍地,出门尚且危险,更别提带着一车货物,横穿法国了。这时,有种需求变得无比强烈,人们希望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保护交易正常进行。作者认为,贸易要想长期进行,需要双方严格遵守契约。这也需要强大的保障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某个城堡的小贵族具备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家这种组织呼之欲出。
请注意,欧洲的预选赛即将进入冲刺阶段,一些优秀的选手将逐渐把大队伍甩开。
作者在书中特别提到了四位优秀的种子选手。
首先是不列颠岛的英国。孤悬海外的英国面积小,资源有限,因此需要进行频繁的贸易,把羊毛制品卖出去,再从大陆买入粮食。为了更有效地保障贸易,英国国王在国会的支持下开始向民众收取各类税收,以应付国家开支。就这样,政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英国在预选赛中脱颖而出。
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尼德兰。尼德兰的范围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等地。这里地势低平,交通便利,有得天独厚的贸易潜力,西欧最大的河流莱茵河就是在此注入大西洋的。统治者在议会支持下统一货币、鼓励航运业和渔业发展。 很快尼德兰变得非常富裕,也迅速在预选赛中出线。
再比如法国。法国的情况跟英格兰、尼德兰不太一样。法国得以成形的契机是百年战争。战争初期,由于英国王室拉拢了法国当地很多贵族的支持,法国王室节节败退。但几十年过去了,英国人在法国到处烧杀抢掠,让法国人非常不满,于是,普通民众陆陆续续站在法国王室一边。他们都希望能由国王可以保护大家,保护这片土地。 1370年,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以抵抗英国侵略为由,开始向民众征收人头税。法国民众为了赶跑侵略者接受了这个税收。后来,这个税被固定下来,作为国家财政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国王还向民众收取大宗税款,目的是保证乡间免遭武装盗匪袭扰。
在这个过程中,法国王室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兑现了承诺,赶跑了侵略者,同时,国家政府也垄断了保护民众的权力。 一个强大的政治体出现了。法国在预选赛中出线!
位于西南欧的西班牙,情况与法国差不多。中世纪,西班牙所在的半岛曾被阿拉伯人占领。后来,当地出现许多欧洲本土的基督教小国家。这些小国家逐渐联合起来,把阿拉伯人的势力一点点赶出去。最终这些小国家通过战争、联姻、外交,结成一个庞大的政治体,这就是西班牙。
到16世纪初,欧洲已经出现四个相对强大的国家。但比赛并没有结束。观察后来的历史你会发现,这四个国家并没有高开高走,比如晚清时期侵略中国的列强中,并没有尼德兰和西班牙。而且,在英法较量中,英国接连打败法国,成为独一无二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除英国以外的其他三个国家都没落了呢?
下面,我们接着看这场比赛的决赛。这场比赛从16世纪开始,持续到18世纪。
作者分析说,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四个国家建立后,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这就是财政问题。
民众希望政府保护贸易顺利进行,而维持大政府运转,就要养足够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另外日常行政开支和国王生活费用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以前,领主、贵族们会定期提供税金,但现在贵族势力被压制,拿不出那么多钱了。也就是说,一方面用钱的地方变多,另一方面,原来传统的财政收入减少了。 所以,能不能妥善解决财政问题,将直接影响这国家的发展。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这四个国家会怎么应对财政问题。
先说西班牙。西班牙是新航路开辟最早的受益者。西起拉美,东到菲律宾,西班牙的势力曾经遍布全球。
作为西方最早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有着令人羡慕的财政来源。首先是来自殖民地的财富,美洲的金银直接补充了国家财政。其次,欧洲的尼德兰地区是西班牙王室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这里也会定期上缴税款。另外,西班牙本地的羊毛产业的也是一笔重要税源。 直到今天,西班牙仍然是世界顶级羊毛的产出地。在16世纪,从事羊毛产业的贵族更是组成“羊主团”,在政府里有极强的话语权。
听起来,前两种税源似乎更可靠,毕竟美洲殖民地矿藏丰富,尼德兰地区贸易发达。但麻烦的是,这两种税源不稳定。金银矿会越采越少,尼德兰地区后来发生北部七省独立为荷兰的事情。但西班牙的官僚机构已经养得非常庞大,不是随便可以砍掉的。而且王室哈布斯堡家族的属地遍布欧洲,经常要打仗,军费开支巨大。
所以,西班牙不得不更加倚仗本土的“羊主团”。 国王下令,允许“羊主团”按照惯用的方式牧羊,放牧区域不受限制,羊群甚至可以进入农民的农田里,践踏、吃掉庄稼。
作者说,这样的政策,羊主团确实满意,但农民遭到了最彻底的打击。庄稼被糟蹋了,别说为国家提供粮食,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从国家角度来说,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但由于羊主团特权独揽,农业在西班牙根本没法发展,更别说农民想办法改进耕作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了。
回过头再看羊毛税收,“羊主团”虽然能稳定上缴税收,但原本的美洲金银和尼德兰税金这两个财政空缺,只靠羊毛税根本补不上来。怎么办呢?西班牙王室想到借高利贷,以国家财政做担保向银行家和大商人贷款。但西班牙国家税收的情况我们是知道的。借贷实际上就是饮鸩止渴,原来的财政窟窿还没填上,又来个新的窟窿。最终,西班牙在1557年宣布破产。
国家破产带来最可怕的后果是信誉崩塌。本国的农民已经对国家失去信心,欧洲其他地区的工商业者,这下更不会选择来到西班牙。西班牙在17世纪逐渐失去活力,在欧洲各国的竞赛中早早退出。
法国的情况跟西班牙有点像。百年战争期间,法国的民族主义被激起,这给法国王室带来一个便利,可以轻松地以国家名义征税。征税理由可能是为了某次战争,某个特殊项目,但战争过去了、项目结束了,税照收不误。甚至,到后来,国王认为一些税收自己想征就能征,干脆把议会踢开,流程也懒得走。
作者说,这样做的效果是,法国政府的财力可以快速增长,但这也是个巨大隐患。国王发现征税筹钱这个办法太好用了,来得多、来得快。 于是,法国政府只知坐享其成,什么鼓励创新、发展工商业根本不会考虑。这么一来,法国虽然建立了强大的政府,但没有建立统一市场,法国国土上有三十多个小市场,长期孤立发展。
民众的财力是有限的,搜刮民脂民膏不会让法国真正富起来。作者说,随着法国在全世界扩张,法国财力越来越吃紧。后来,法国国王想到一个昏招,出售官职。大大小小的官职,包括法官,都明码标价,有钱就能当。买官还有赠品,可以免除若干税收。售卖官职甚至成为法国财政的重要制度。这种办法别说推动国家发展,对于国家正常运转,也是百害无一利。
到这儿,也就会不难想象,为什么后来法国大革命那么漫长、那么血腥,因为政府的罪恶实在是罄竹难书,民众的怨恨难以消除。
在后来与英国的较量中,法国连连失败,接连丢掉美洲殖民地、印度殖民地,在距离最近的非洲,招架起来也非常吃力,归根到底是因为法国在解决财政问题方面,选择了一条所谓的捷径,但这条捷径实际上是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为什么最终英国能在欧洲各国的竞赛中夺冠呢?
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介绍了英国的情况。英国没能像西班牙一样吃到海外殖民的第一波红利,也不像法国一样,迅速找到应对财政问题的方案。但坎坷的道路往往意味着有更多校正错误的机会。
如果回到13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状况没有太大区别,国王是头号贵族,他的手下有大大小小各种贵族,他们在国王面前是臣属,回到自己的土地便是土皇帝,过得可能比国王还滋润。
法国由于在百年战争中遭到英国入侵,国王实力大增。英国国王也想扩张自己的权力,采用的是传统手段,也就是时不时敲打境内的贵族。但贵族也不是吃素的,会奋起反抗,打败国王也是常有的事情。后来贵族内部矛盾不断发酵,爆发了红白玫瑰战争,国王和贵族们发生了一次大火拼,英国的大贵族差不多团灭了。最后,一位几乎没什么背景的小贵族亨利捡了大便宜,开创了都铎王朝。 这就导致,英国国王权力不会像法国、西班牙国王一样疯狂生长,而是能被议会有效约束。有了议会的制约,国家就不太容易制定出售卖官职、允许羊吃庄稼那样荒唐的政策。
那是不是英国就不会出现垄断与特权呢?事实上,英国不仅有垄断和特权,而且还把这件事情制度化。但要请你注意,垄断与特权只是工具,效果好坏,那得看这套工具怎么用。英国推行的垄断,并不是国王出于私利赏给个别贵族和宠臣特权,而是一种能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垄断,这就是专利权垄断。
在某种新生事物的最初发展阶段,适当的保护能促进它迅速成长。尤其在高风险行业,专利垄断能激励民众大胆试水。这就有助于把民众导向市场潜力巨大的“蓝海”,而不是国王的个人偏好。
英国在美洲的拓殖就是这样展开的。当时,水热资源、矿藏资源最丰富的中南美洲地区已经被西班牙、葡萄牙占去,只剩北美大西洋沿岸,这块土地也有潜力,但开发难度比较大。英国政府便通过授予专利垄断权,来鼓励人们冒险出海,拓展海外市场。为了更高效地聚集资本,英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股份制公司。
英国的专利垄断权还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英国地狭人少,只靠自身力量,发展速度有上限。于是,英国向外国人开放了专利垄断权。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女王控制的55项专利权中有21项授予了外国人,以及加入英国国籍的国民。这些专利权包括皮革、玻璃、压力泵、肥皂等产业。在国王手里,这是运营难度大的落后产业,但交给逐利的商人,更容易扭亏为盈,给英国带来丰厚收入。而且,邀请外国人参与,实际上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本地生产技术快速迭代更新。
专利保护作为一种“效率工具”,让英国在冲刺阶段跑得越来越快,最终赢得本场比赛的胜利。而且,你肯定发现了,欧洲的资本、技术、劳动力在英国汇聚,正如本书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英国已经在忙着为下一场赛跑热身了。
到这里,还有个国家没有说到。这就是尼德兰。尼德兰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在市场作用下很快发展起来,成为整个欧洲效率最高的地方。 但尼德兰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我们来简单看一下。
尼德兰作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属地,深受西班牙剥削。后来北部七省联合独立,这就是后来的荷兰。此后,荷兰将代表尼德兰继续参赛。
最初,荷兰的发展也很不错。为了促进商贸发展,荷兰确定了价格公开制度,甚至把商品价格印刷成清单,在欧洲流通。很快,荷兰发展成欧洲的交易中心。
但荷兰的国防始终是隐患。原来的宗主国西班牙不会轻易放过它,身旁还有法国虎视眈眈。面对两个庞然大物,荷兰逢战必输。后来,英国强大起来,看着荷兰赚了那么多钱很是眼红,于是连续发动了三场战争,直接摧毁了荷兰在全世界苦心经营的产业,比如把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抢过来改名纽约;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抢过来,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你看,荷兰在决赛中原本跑得也很不错,但硬生生被英国赶出了赛道。
到这里,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荷兰由于商贸立国、武装力量有限,最后被强行逐出赛道,这可以理解。但法国、西班牙难道没有发现本国策略有误,然后及时调整吗?
作者认为,过度支持羊毛产业、卖官鬻爵看起来是歪门邪道,但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其实是最稳妥的、最符合利益的策略。
当时,西班牙和法国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解决财政问题。一位国王在位无非几十年,站在他的角度考虑,如果有什么办法能在这几十年内稳定化解财政难题,那就一定是值得落实的好办法。
对于西班牙来说,美洲的金银、尼德兰的税款随时会失去,而来自羊主团的税收非常稳定,西班牙国王当然要依靠他们。
对于法国国王,增加税收,速度快、来钱多,卖掉官职也能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而投资技术创新起效慢、风险大,谁胆敢拿国家财政前途去试水?
经过作者论述,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财政压力往往是推动改革的诱因,如果财政收入充足,国家不会有太大的动力调整原有的体制和政策,维持原有状况才是理智的选择。换句话说,西班牙、法国其实是败在了“路径依赖”上。在西班牙和法国的经济制度中,只有老牌既得利益者才能够得着红利。但他们吃红利的同时,却也吃掉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提到“路径依赖”,有个特别经典例子,你可能听过。请你看一下手头的键盘,字母键的排序并不是按照字母表顺序。当初,人们之所以把键盘设计成这个样子,是为了降低打字速度,避免打字机键杆撞在一起造成卡壳。如今的电脑系统,打字速度再快都能承受,为什么人们不重新把键盘排个序呢?原因正是“路径依赖”。每个人接触的第一个键盘都是传统经典款,即使市场上出现排序更科学的键盘,也没有人愿意花功夫重新学一套打字法。你看,所有人对键盘的使用,其实都被锁定在了原有的路径之中。
很多著名的大公司最终崩溃,也是着了“路径依赖”的道,比如手机领域的诺基亚。诺基亚手机小巧、轻便,发短信输入流畅,打电话声音清晰,而且机身结实耐用,甚至能砸核桃、防子弹。
但谁能想到,仅仅十多年后,人们对手机的想象竟然不再只是通信工具,而升级为陪伴工具、装饰用品?
到这儿,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
诺斯从国家制度角度回答了“西方为什么兴起”这个问题。当国家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发现某种办法,可以解决难题,那就会把这种方便的办法落成制度,不断沿用。当一种路径被证明有效的时候,尝试其他路径的可能性往往就会被关闭。但一些路径看似捷径,实则是条死胡同。
诺斯回答得确实很好,正因如此,这位研究历史的经济学家才能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当之无愧。
不过,到最后,我们也要提防陷入诺斯给我们带来的“路径依赖”。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本经典书,但这本书也有不少偏颇。诺斯为了论证“专利制度促进产业发展”这个观点,讲了航海计时钟的故事。大航海对经度测定有极高要求,为此,各国拿出重金悬赏。后来,一位叫约翰·哈里森的人发明了航海计时钟,可以测定维度,最终获得奖金。诺斯认为,这就是最早的专利制度。
其实,这件事情诺斯的说法并不正确。何帆老师在他的课程「读书俱乐部」里提到一本书,名为《经度:一个孤独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书中提到,哈里森的确在悬赏的激励下发明了航海钟,但他在四十岁出头的时候发明了航海钟,直到八十岁才领到奖金。这四十年里,国会和政府出尔反尔,不予承认哈里斯的发明专利,最终还是在国王的特别恩准下,他才勉强拿到早就该属于他的钱。
专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但航海钟事件不仅没有体现出对效率的尊重和鼓励,甚至摧毁了哈里森这位天才发明家后半生的创造力。这件事与专利制度的初衷相悖,显然不能算作专利制度的诞生的节点。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西方兴起的前提条件不是技术进步,而是找到一套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2.近代的西班牙、法国其实是败在了“路径依赖”上,只有老牌既得利益者才能吃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