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蒙塔尤》 海琳娜解读

《蒙塔尤》| 海琳娜解读

关于作者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的领军人物,著名的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乡村史和气候史的研究,其主要著作包括:《蒙塔尤》《罗芒的狂欢节》《法国农民史:从黑死病到大革命》,以及《人类气候比较史》等。

关于本书

《蒙塔尤》是一部社会文化史研究专著,被学界视为微观史的早期典范之一。它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勒华拉杜里从14世纪早期的宗教裁判所审讯档案出发,试图借助当时人自身的对话,通过描绘蒙塔尤这一村落的图景,来描绘当时的法国农村社会,从而改变人们对中世纪乡村的刻板认识。这本书一经出版,就登上了法国畅销书榜。

核心内容

1317年,雅克·富尼埃(即后来的教皇伯努瓦十二世)来到蒙塔尤所在地区担任主教。在十年的任职期间里,他建立了自己的宗教裁判所法庭,对蒙塔尤所在地区的异端,即纯洁派信徒,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留下的审问记录非常详尽,成为研究14世纪早期法国农村历史的重要史料。

在这本书中,作者勒华拉杜里通过对宗教审判记录的研究,将嫌疑人(也就是蒙塔尤及其附近地区的居民)向审问者提供的信息进行重新编排和整理,再现了七百年前的一个法国山村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透过蒙塔尤村的内部图景、和蒙塔尤村有关的外部世界,以及蒙塔尤人的精神世界这三幅图景,作者细腻、真实地还原了中世纪法国农村的物质和精神风貌,进而改变了现代人对整个中世纪的刻板看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的学术名著,名字叫做《蒙塔尤》。这本书的中文版有 700 多页,但就是这样一本厚厚的学术著作,却曾是一本畅销书。在本期音频中,我就来跟你说说这本书的精髓。作者通过对历史档案的细致研究,细腻、真实地展现了“蒙塔尤”这个中世纪村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进而改变了现代人对整个中世纪的看法。

《蒙塔尤》的作者勒华拉杜里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你可能对“年鉴学派”这个词儿比较陌生,我来给你简单介绍一下。“年鉴学派”其实是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其中,年是年代的年,鉴是鉴别的鉴。这个学派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来研究历史。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你可能觉得这种“兼容并包”的研究方法很普通,但在那个年代历史研究的主导方向是政治史和军事史。所以,“年鉴学派”是相当反传统的。有人就说,“年鉴学派”是二十世纪历史学界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革新思潮,它把历史从政治史、军事史中解放出来,让社会总体成为研究对象。

身为年鉴学派的第三代领军人物,勒华拉杜里主要从事乡村史和气候史的研究。《蒙塔尤》是勒华拉杜里的代表作,这本书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版后,很快就登上了法国非小说类畅销书榜首。等到法国总统密特朗在电视里提到自己也在读这本书后,人们成群结队的去蒙塔尤旅行,据说连蒙塔尤的地价,都因为这本书上涨了不少。一本学术著作能有这样的影响力,真的非常罕见。

《蒙塔尤》的畅销是因为大众喜欢阅读学术著作吗?肯定不是。枯燥晦涩的学术著作常常让我们望而生畏。《蒙塔尤》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向那个时代的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而少见的微观世界,我们可以在书里看到,在七百年前,在一个远离巴黎的偏僻山村里,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交谈,他们有什么样的烦恼,他们活着的目标又是什么。在勒华拉杜里的笔下,这些人不再是学术书中呆板而遥远的农民形象,而是曾经生活在这个世上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那些在今天的人看来荒谬而愚昧的行为和观念,也因此变得可以理解了。这正是历史的一个作用,理解过去,理解人类自身。

古人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历史典籍中主要保存的是国家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的历史,大部分普通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了。蒙塔尤的历史能够保存下来,完全是一个偶然。

而造就这个“偶然”的,是公元 14 世纪的一位天主教教皇。在没当教皇前,他曾在蒙塔尤所在的地区当主教,职责就是打击本地区的异端。要知道,在 14 世纪早期的蒙塔尤,天主教是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的正统信仰,而天主教下的罗马教会是正统的教会,教皇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蒙塔尤》这本书里提到的异端叫做纯洁派,也叫清洁派、阿尔比派,主要分布在法国南部山区一带,是当时教会打击的重点目标。我们提到的这位未来的教皇,不仅在审理异端案件时冷酷无情。而且,他还是一个“细节癖”,在 578 次审讯中,事无巨细,全都要问个清楚。所以,他留下的审问记录非常详尽。等他成了教皇,这些记录也就被当作重要的档案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学家研究 14世纪早期法国农村历史的重要资料。你看,如果没有这位教皇,关于蒙塔尤的历史可能就无迹可寻了。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勒华拉杜里一起,走进七百年前的蒙塔尤。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三幅图景。那就是蒙塔尤村的内部图景、和蒙塔尤村有关的外部世界,以及蒙塔尤人的精神世界。这三幅图景构成了蒙塔尤的全貌,也是我们理解蒙塔尤人的接入口。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蒙塔尤村。

我们已经说过,蒙塔尤是 14 世纪早期一个村庄的名字。它位于法国南部的一处高原上,地势高,气候比较寒冷,周围都是森林,交通非常不方便。当地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生。每年,牧羊人会带着羊群在南部山区里游牧。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蒙塔尤人的生活环境非常糟糕。草堆里爬满害虫,院子里堆着粪堆,没有专业的医生,也没有抗生素这样救命的药物,婴孩儿的死亡率非常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在一岁前死亡。除了麻风病人,大部分人一生都不会洗澡,所以村子里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身为贵族的城堡主夫人还是普通的农妇,身上都长着跳蚤和虱子。总而言之,蒙塔尤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山村,大部分人一生贫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家的意义就格外重要了。有了家,就有了遮风挡雨的住处,就有了土地和财产,就能够吃饭穿衣,生老病死都有人照顾。对于蒙塔尤人,家就是生活的中心,家族的兴旺代表了最高的价值。所以,一个人结婚,他要考虑双方家庭是否门当户对,一个人惹了麻烦,他首先担心自己会不会给家族带来不好的影响。

除了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蒙塔尤的家庭还在异端信仰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已经知道,14 世纪早期,天主教是法国的正统信仰。不过,它的教会并不讨人喜欢。因为,它收税。

如果你对中世纪史稍有了解,一定听说过“什一税”。也就是说,你必须将收入的十分之一上交给教会。对于贫穷的蒙塔尤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蒙塔尤人痛恨什一税,经常拒不缴税。教会呢,为了保证什一税的征收,常以异端的名义打压当地农民。所以,在蒙塔尤所在地区,社会主要矛盾不是贵族和非贵族的对立,而是当地居民和教会的对立。

与此同时,在蒙塔尤所在的法国南部山区,还存在着另一种信仰,这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纯洁派。

其实,纯洁派也是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支系。这个教派反对以教皇为中心的罗马教会,反对罗马教会的一切圣礼,否认罗马教会的教义。简单说,就是对着干。不仅如此,二者的行事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天主教会要求教徒安于贫困,严格遵守教会各种规定,但教会的神甫们却借助各种手段大肆敛财,生活奢侈,情妇众多,和他们提倡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而纯洁派,要求自家的的教士过清贫、禁欲的生活,对于普通信徒,却没有这种要求。

所以,在蒙塔尤人看来,纯洁派才是正统的基督教。你看,虽然蒙塔尤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他们也没有因此失去思考能力。他们能够分辨教士们的行为与宗教教义的区别,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的文化远远落后于我们的时代,但不代表他们的心智低下。

接着说纯洁派。纯洁派在蒙塔尤所在的法国南部山区有着深厚的根基。它兴起于 12 世纪,到了 13世纪初,它的规模已经对罗马教会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罗马教会开始对纯洁派进行镇压。几十年后,只有法国南部边远地区的少数人还坚持这一信仰。其中,就包括了蒙塔尤。

蒙塔尤人经常在家里接待纯洁派教长,在厨房的火炉旁听他们传教。根据宗教裁判所的证词,当地人形容纯洁派就像会传染的疾病一样,一旦进入一个家庭,很快就会影响全家人。然后,他们会把教义传给他们的亲朋好友。于是,纯洁派信仰就从一个家庭跳到另一个家庭。就这样,纯洁派信仰在蒙塔尤所在地区传播开来。

从 13 世纪末到 14 世纪初,由纯洁派串连起来的家庭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蒙塔尤。虽然还有一部分人不信仰纯洁派的人,但他们对纯洁派也保持着友好的态度。不过,宗教裁判所在 1308 年时对蒙塔尤进行的一次镇压行动,改变了蒙塔尤人的命运。当时,全村年龄在12岁以上的人都被逮捕。一旦被确定为异端,轻一点地被没收土地、佩戴象征异端的黄十字,严重的则可能被开除教籍甚至处死。为了摆脱悲惨的命运,村里的人相互指认,试图通过把别人拖下水来解救自己。

接下来,我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为你说明,宗教、家庭和蒙塔尤人命运的关系。这个例子的主角就是克莱格家族。

克莱格家族有两兄弟,一个是本堂神甫,另一个是领地法官。

本堂神甫很好理解,就是本地天主教堂的负责人。他和附近的宗教裁判所关系密切,可以借助宗教裁判所的力量打压他的对手。前面提过,一个人一旦被裁定为异端,家产就会被没收,弄不好还会把命送掉。所以,本堂神甫手中的权力相当大。他最得势的时候人称“小主教”,简直就是蒙塔尤的土皇帝。

那么,什么是领地法官呢?首先,领地指的是封建社会里,身为贵族的封建主所管辖的土地。这个封建主,通常叫做“领主”。蒙塔尤所在地区的领主是一位伯爵,叫做富瓦伯爵。尽管领地属于领主管辖,但富瓦伯爵实在没功夫也没兴趣来管理一个偏僻的村庄,他派了两位代理人来替他管理蒙塔尤,其中一位就是领地法官,负责本地的司法和税收。可以想见,他也是一个很有权力的人。不仅如此,虽然一个家庭如果被判定为异端,他的土地就会被没收,归领主所有,但实际上,真正掌握这些土地的是这位领地法官。他靠着这些土地赚了不少钱。

于是,克莱格兄弟,一个代表了教会,一个代表了领主,凭借着这两方的力量,再联合上他们的亲友家族,组成了一个权力小集团,控制着蒙塔尤的地方大权。可以说,克莱格家族有钱,有影响力,有靠山,有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家族,最后也难免家破人亡的命运。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信仰纯洁派。

没错,身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本堂神甫居然是一个异端。不仅他是他的兄弟领地法官也是。就像我刚才向你提到的,蒙塔尤的大多数人都信仰纯洁派。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

1308 年前,本堂神甫一直扮演着蒙塔尤异端的保护者的角色,因此得到了纯洁派教士和本地异端人群的支持,在本地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随着宗教裁判所打击异端的力度加强,本堂神甫意识到,想要保住克莱格家,就必须与异端信仰划清界线。于是,他背叛了他的姻亲、朋友,举报了蒙塔尤的异端,这就有了 1308 年宗教裁判所对蒙塔尤异端的大规模镇压。

1308 年后,本堂神甫成了村里的叛徒。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他的格言是,“一切为家族,家族为大家”。这句话反映了蒙塔尤人的家族观,家是最核心的利益,为了家,可以背叛信仰,出卖他人。但是,本堂神甫最终还是不能挽救克莱格家庭。

还记得我们在开始时提到的那位有细节癖的教皇吗?他于 1317 年来到蒙塔尤所在的地区担任主教一职,在他对异端的严厉打击下,克莱格兄弟锒铛入狱,没能逃过死亡的结局。

你看,面对教会的打压,即使是蒙塔尤最有权有势的克莱格家族也显得不堪一击,更别提村里的其他人了。可以想见,从 1308 年宗教裁判所镇压蒙塔尤的异端开始,整个蒙塔尤人都弥漫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

到这时,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蒙塔尤村的面貌。它是一个偏僻贫穷的村庄,人们的生活中有两样东西很重要,一是家,二是信仰。家是蒙塔尤人生存的基础,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同时,家也是纯洁派信仰的传播的载体,这个信仰影响了大部分蒙塔尤人的命运。

说完了蒙塔尤村的内部图景,我们就通过一个和蒙塔尤村藕断丝连的牧羊人的视角,再来看看蒙塔尤的外部世界,这是我们本期解读的第二部分。

想象你站在寒冷的高地上,空气纯净,山风凛冽,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和起伏的山峦,仿佛与世隔绝一般。这就是蒙塔尤外面的世界:法国南部广袤的山区。在这片山区里,牧羊人随着季节的变化,带着羊群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

如果说克莱格家族代表蒙塔尤最上层的人群,那么,牧羊人就是社会的最底层。在 14 世纪,成为牧羊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贫穷。不过,牧羊人皮埃尔·莫里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是因为害怕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才逃离家乡,成为一个牧羊人的。

和蒙塔尤村相对安稳的定居生活不同,牧羊人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产业,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大部分人终身没有结婚。

在山里时,牧羊人住在种叫做“窝棚”的简易建筑里。这种建筑很像帐篷,不过,是由木头和石块建成。牧羊人会在窝棚里接待情妇和路过的人。和村里的人相比,他们对待陌生人更和气。就算大家信仰不同,也可以坐在窝棚里愉快地交谈。山里的每一个窝棚都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心。不过,牧羊人不会一直住在一个窝棚里,等到他们带着羊群到下一个牧场时,这个窝棚就留给下一批到这里的牧羊人了。

虽然牧羊人和村里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他们也有着共同的东西。比如,牧羊人也信仰纯洁派。如果说,在蒙塔尤村里,纯洁派信仰是从一个家庭传递到另一个家庭,从父母传递给子女,那么在山里,它就是从一个窝棚传到下一个窝棚,由老一辈牧羊人传递给年轻一辈的牧羊人。纯洁派信仰能在法国南部山区扎下根来,很大程度和这些牧羊人有关。

其次,牧羊人也有很强的家庭观念。牧羊人不结婚,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穷,担心无力负担家庭和婚姻的开销。牧羊人皮埃尔·莫里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收到家里托人给他带来的衬衫。至于为什么要带衬衫来,本书作者勒华拉杜里也没弄明白,大概是那时的生活习惯。

这个例子说明,牧羊人虽然离开了家,但仍然和家里的人保持联系,仍然能收到家乡的消息。当宗教裁判所开始镇压蒙塔尤的异端时,皮埃尔·莫里一定也收到了消息。他想回家,但又犹豫不决。为了躲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他不得不带着羊群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他因此远离家乡,在旅行中经历冒险,邂逅短暂的爱情,认识新的朋友,收获友谊,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新鲜刺激和幸福。牧羊人皮埃尔·莫里因此获得了那个时代罕有的幸福。

不过,对于皮埃尔·莫里而言,他不会一直这样漂泊在外。他要回家。用他的话说,这是命运,没有人能夺走他的命运。蒙塔尤人的心始终和他们的家牵绊在一起。你大概已经猜到了皮埃尔·莫里的命运。如果他没有被宗教裁判所逮捕,我们就不会了解到他在山区的生活。

到这里,我们就对蒙塔尤村以外的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如果我们村里、村外两部分的内容综合起来,就会看到,无论是蒙塔尤村里最有权有势的克莱格家族,还是远离村庄、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牧羊人皮埃尔·莫里,家这个观念,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家,是蒙塔尤人第一个行为动机。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有疑惑,如果克莱格兄弟和牧羊人皮埃尔·莫里不去信仰纯洁派,还会有不幸的结局吗?难道他们不知道信仰异端的后果?他们为什么一定要信仰纯洁派?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有去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解读的第三部分:蒙塔尤人的精神世界。

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在想什么呢?古话说得好,要“听其言,观其行”,才知道这个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心肠好不好,三观正不正,做事是不是仔细等等。那么,如果是了解一群人呢?这时候,就要观察他们共同的社会制度和习俗。

本书作者勒华拉杜里在研究蒙塔尤人行为举止时注意到,蒙塔尤人对性的态度相当宽松。在这里,艳遇、私情和非婚姻状态下的同居虽然不是主流,但也不会受到特别的排斥。一个未婚女性就算有了私生子,也丝毫不影响她以后结婚嫁人。作者推测,这可能和当时整体的社会风气有关。但同时,他又发现这种宽容不仅是态度上的,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制度原因。这个制度就是蒙塔尤的婚姻制度。

蒙塔尤实行的是内婚制。简单说,就是在特定的人群中选择结婚的对象。在蒙塔尤,这个“特定的人群”一般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村人,也就是蒙塔尤人;二,有着相同的信仰,纯洁派和纯洁派联姻,天主教的男性娶天主教的女性。

这个婚姻制度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择偶难。蒙塔尤人的婚姻和爱情的主导权在男性手中,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在一个只有二百五十人左右的村庄里,一个女性要同时满足未婚、信仰相同和门当户对等条件,也就没剩几个了。所以,蒙塔尤的成年男性通常晚婚。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娶到老婆的。像牧羊人这样的群体,很多人终身没有结婚。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婚姻状态的同居就成了替代选项。

你看,透过婚姻制度,我们可以观察到了蒙塔尤人的乡土观和对信仰的执着。

一个蒙塔尤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就围绕着这个家庭展开。他们养育儿女、照顾老人,除了在农田里劳作和饲养牲畜,平时也有社交活动,女人聚在一起家长里短,男人们聊天的主题通常和宗教有关。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对于村庄的历史一无所知。所以,围在火炉边听纯洁派教长讲述基督和他的门徒的故事,既是消遣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无论是村里的蒙塔尤人,还是前往山区放牧的牧羊人,他们都在平凡的生活中渐渐老去。随着死亡的接近,每一个蒙塔尤人都在操心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人死后的灵魂能不能得到拯救。

蒙塔尤人很在意这件事。他们相信,获得拯救的灵魂最终可以回到天堂。在他们的观念里,天堂是一个非常大的房子,所有的灵魂都幸福的生活在那儿,没有人世间的痛苦。当世界上所有好的灵魂都回到天堂后,世界末日就到来了:地上的世界在雄雄大火中毁灭,当然,蒙塔尤人非常重视的家也会随着世界一起毁灭。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想让自己的灵魂随着这个世界毁灭,那就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

教会和纯洁派都告诉村民,人不仅生来有罪,而且,财富和财富带来的享受会导致犯罪,只有安于贫穷才可以得到拯救。所以,牧羊人皮埃尔·莫里一生贫穷,但他从没有抱怨过。因为他相信,这是他获得拯救的途径。同时,光有贫穷还不够。一个人死前还要由神职人员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才能完成整个灵魂拯救的过程。可是,谁有资格举行拯救灵魂的仪式呢?是天主教的神甫还是纯洁派的教长?

在蒙塔尤人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既然贫穷才能进入天堂,为什么教会还要收什一税呢?一个致力于敛财的教会,能拯救他们的灵魂吗?蒙塔尤人从自身最实际的考虑出发,投向了纯洁派的怀抱。于是,蒙塔尤人行为的第二个动机就展现出来,这就是:灵魂的拯救。正是这样的一个原因,让蒙塔尤人在明知会遭到宗教裁判所打击的前提下,依然信仰纯洁派。对于蒙塔尤人来说,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灵魂得到拯救。为了后者,他们甘愿冒险。

下面,咱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了蒙塔尤人的生活中有两样东西很重要,一是家,二是信仰。家是蒙塔尤人生存的中心,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同时,家也是纯洁派信仰的传播的载体,这个信仰影响了大部分蒙塔尤人的命运。在这个部分,我们举了克莱格兄弟的例子。

然后我们把视角投向了一个和蒙塔尤有关的外部世界,展示了牧羊人的生存状态。而把这两个部分综合起来,我们就会看到,克莱格家族和皮埃尔·莫里代表了蒙塔尤社会阶层的两个极端,前者有家,掌握着蒙塔尤的地方大权,后者无家,是社会的底层。但是,无论是有家还是无家,家这个观念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命运。家,是蒙塔尤人第一个行为动机。

最后,我们深入蒙塔尤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到,灵魂获得拯救,从而进入天堂的家,这是蒙塔尤人生存的终极目标。为了它,蒙塔尤人甘冒家破人亡的风险,也要追随纯洁派的信仰。灵魂的救赎,是蒙塔尤人生存的另一个行为动机。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理解蒙塔尤人生存的动机,那就是:在灵魂从人间的家回到天堂的过程中,生命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一个人不可能既想要家又想拯救灵魂,他必须做出选择。那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生存呢?也许,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撰稿:海琳娜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